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时间:2019-05-13 02:5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第一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 “城乡一体化”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之一。XX年,我市提出要在“农民集中居民、富民强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 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生产力的融合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两个方面。这种城乡融合经济的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本质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原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2、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

3、城乡生活一体化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的、舍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不断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

4、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 环境,将其放入一个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为其他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实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5、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城乡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主要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这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城乡的总体秩序,使其他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和谐的融合,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

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城乡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其中,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从XX年的21576元增长到XX年的34887元,年平均增幅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XX年的10487元增长到XX年的17201元,年平均增幅为10.4%,两个收入都以较快的增速大幅增长。

XX-XX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 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XX 21576 10487

XX 24624 11795

XX 27320 12976

XX 30629 14662

XX 34887 17201

2.“粮食银行”、“合作农场”等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XX年以来,我市不断丰富粮食购销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粮食流通新业态,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粮食银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开设“粮食银行”8家,设置服务窗口58家,拥有储户53990户,占种粮农户数90%以上。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止XX年4月底,我市已组建合作农场95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1.52 万亩。

3.农民集中居住稳妥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步伐加快,XX年全市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为49.75%;农民公寓房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面积217.43万平方米。

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遵循“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原则,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园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XX年,我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达67.6%;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接待旅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5.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加大对违法养殖的整治力度,XX年关闭大小违法养殖场714家。“绿色太仓”建设成果丰硕,XX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4%。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66亿元。实行“清水蓝天”工程,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今年我市将全 面完成847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20个村要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95个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同时还将对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综合整治。

6.城乡均等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办学标准城乡统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4个,占比为80.7%。

三、当前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1.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不协调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显示,XX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88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01元,城乡收入悬殊近一倍。XX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5:1,XX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03:1,差距进一步拉大。

XX年—XX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71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311元,在这五年中,农民收入增速平稳发展,XX年首次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XX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达到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2.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上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紧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由于受国内通胀内力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将成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制约。如何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前我们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按照现代化考核体系要求,到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保持年均9.4%以上增长速度的目标,这给我们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由市场调节,具有波动的不稳定性;经营性收受创业成本、创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创业农民比重不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9.4%以上年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如 何创新发展思路、扩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对策分析

XX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于建设田园城市结合起来,与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与构建优质均衡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建设空间形态

要通过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村庄规划,为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适当调整新村容积率,提高农民新村建筑规模,满足农民安置的需求;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集体安置劳动力能力,有效解决隐性事业问题;注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进一步落实富民增收举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全市下上要在继续深化富民“八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发展,促进两个收入共同协调增长。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 通知》要求:全市上下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巩固壮大农村新型积极经济;加大公共财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3.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富民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认定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

4.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一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 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向区镇流动,保障所有居民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要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注重优质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机制,完善区镇文体中心服务功能,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层析分明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民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以大胆创新、务求实效、深化落实、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财政投入机制、农村金融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合作农场”、“粮食银行”等体制改革,让城乡居民切实体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改变与实惠,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第二篇: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太仓人才网 http://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 “城乡一体化”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之一。2012年,我市提出要在“农民集中居民、富民强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生产力的融合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两个方面。这种城乡融合经济的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本质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原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2、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

3、城乡生活一体化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的、舍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不断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

4、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将其放入一个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为其他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实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5、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城乡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主要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这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城乡的总体秩序,使其他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和谐的融合,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

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城乡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21576元增长到2011年的34887元,年平均增幅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0487元增长到2011年的17201元,年平均增幅为10.4%,两个收入都以较快的增速大幅增长。

2007-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 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72157610487

2008246241179

***

2010306291466

22011348871720

12.“粮食银行”、“合作农场”等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丰富粮食购销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粮食流通新业态,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粮食银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开设“粮食银行”8家,设置服务窗口58家,拥有储户53990户,占种粮农户数90%以上。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止2012年4月底,我市已组建合作农场95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1.52万亩。

3.农民集中居住稳妥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为49.75%;农民公寓房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面积217.43万平方米。

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遵循“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原则,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园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2011年,我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达67.6%;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接待旅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5.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加大对违法养殖的整治力度,2011年关闭大小违法养殖场714家。“绿色太仓”建设成果丰硕,2011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4%。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66亿元。实行“清水蓝天”工程,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847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20个村要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95个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同时还将对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综合整治。

6.城乡均等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办学标准城乡统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4个,占比为80.7%。

三、当前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1.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不协调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

显示,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88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01元,城乡收入悬殊近一倍。2000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5:1,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03:1,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7年—2011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71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311元,在这五年中,农民收入增速平稳发展,2010年首次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2011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达到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2.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上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紧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由于受国内通胀内力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将成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制约。如何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前我们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按照现代化考核体系要求,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保持年均9.4%以上增长速度的目标,这给我们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由市场调节,具有波动的不稳定性;经营性收受创业成本、创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创业农民比重不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9.4%以上年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创新发展思路、扩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对策分析

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于建设田园城市结合起来,与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与构建优质均衡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建设空间形态

要通过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村庄规划,为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适当调整新村容积率,提高农民新村建筑规模,满足农民安置的需求;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集体安置劳动力能力,有效解决隐性事业问题;注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进一步落实富民增收举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全市下上要在继续深化富民“八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发展,促进两个收入共同协调增长。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太仓市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实施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市上下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巩固壮大农村新型积极经济;加大公共财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3.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富民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认定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

4.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一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向区镇流动,保障所有居民

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要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注重优质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机制,完善区镇文体中心服务功能,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层析分明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民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以大胆创新、务求实效、深化落实、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财政投入机制、农村金融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合作农场”、“粮食银行”等体制改革,让城乡居民切实体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改变与实惠,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第三篇: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 扎实推进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的主城区,统筹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寻求突破。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要首先解放,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并首先从原先狭隘的单纯的抓“三农”工作或抓城市化、工业化的框框中跳出来,用宏观、系统、全局的眼光看待统

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二是及时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长期城乡分割的结构,导致城乡居民观念上的较大差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广大群众树立城乡一体的观念,自觉摒弃那种城乡有别的认识。但观念的形成与改变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上下共识,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是在规划编制上寻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全面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安排好城乡的空间、生产力、人口布局。目前相山区将按照淮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功能配套,重点是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城市规划中,要用超前的眼光,留足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城乡一体理论,编制中心城区、中心镇(街道)、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

第三是在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努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此,要深化五项改革: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被征地农民,在征地时就着手解决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得到了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对未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根据自愿和分类的原则,在若干年内,全面实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对生活困难的农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予以保障。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保障体制上消除城

乡差别。二要深化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相山区在全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公开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切实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农村基层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深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凡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村,及时地将其转为城区的社区,对村级集体资产予以股份化,对村民居住点统一集中安置,将城市基础设施及时配套到位,使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相山区采取“以宅基地换住房”和“空心村”治理的方式,“凤凰新城土楼社区”、“张集小城镇”两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成功。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要改革完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山区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大力推进“和谐拆迁”、“依法拆迁”。通过建立拆迁管理制度,健全评估和安置保障机制,完善拆迁许可、补偿方案、房屋评估及行政裁决等程序。

五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凤凰山开发区的用工需求和农民自身要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民一经专业培训,就能直接在园区的企业中就业。同时,要统筹安排城镇下岗职工与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定期组织再就业洽谈会,使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建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9个,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第六是在工作载体上寻求突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以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着力点。一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相山区是淮北市的主城区,区位独特,基础雄厚,同时又正处于城市的快速扩张时期,推进城市化,就能有效地带动城乡发展。按照淮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未来5—10年,相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将变为城区,因此,相山区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为联接的纽带,尽快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增强城区在生产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先进食品基地的目标,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

目前,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继续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扶持激励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相山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

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

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03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下载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可勇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攸县立足县情实际,以创新、务实的举措推进城......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刘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路径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提纲近年来,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规划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情况的调研报告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

    关于阜阳市颍东区市人大代表小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颍东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