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

时间:2019-05-13 11: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

第一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提纲

近年来,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规划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前段工作情况

一是以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全区人口变化的趋势,05年研究制定了全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计划到2010年,撤销23所农村中小学,使全区农村学校的总数由50所调整为27所。目前,已经撤并学校15所。在抓好布局调整的同时,区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先后完成了※※※※※※※一中新建工程和实验中学等6所学校改扩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使城乡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为进一步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04年投资300多万元,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并与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对接。07年投入资金360多万元,完成了义务教育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08年又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实施了“班班通”工程。目前城区9所学校都实现了班班通互联网、通多媒体,基本达到“教师人手一机”,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二是加强扶持与引导,不断推动农村中考落榜生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02年开始,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区内学生给予专项补助。我们完善了相关的措施,积极做好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6年来,共有10000多名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占中考落榜生的90%以上。从07年开始,区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向职业学校大专生发放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向中专农村学生发放助学金,并向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有效推动了农村中考落榜生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是健全扶贫助学和经费保障机制,全力解决好农村学生

就学与学校发展问题。自1998年起,我区就通过科级干部包帮、财政专项资金救助等形式,积极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07年我区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为义务教育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筹集资金937万多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失学。同时,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先后3次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08年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达到450元和310元,农村中小学达到445元和295元,并为农村中小学每生增加取暖费50元,满足了学校发展的经费需求。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超编、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着眼于内部挖潜,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在校长这个层面上,开展学习型校长队伍创建活动,通过举办校长沙龙和专项培训,开展“述学、述职、述廉”等活动,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在教师这个层面上,大力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下步打算

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需要,下步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针对近两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新出生人口减少而导致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大幅下降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将于今年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将对05年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调整。调整的总体目标是 “乡镇中学办在城区、农村小学办在镇街”,计划到2015年农村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城区就读(实行寄宿制),镇中心小学集中到就近的初中学校办学,进一步提高城乡学校

布局的科学化、办学条件的标准化程度。

2、统筹考虑学校布局调整等因素,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装备配置工作,年内投资550万元,为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和部分城区小学配备“班班通”教学设备,进一步提高城乡现代化教学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3、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将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600元和400元,消除城乡差异。同时,免除义务教育段寄宿生的住宿费,提高义务教育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切实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和谐、一体化发展。

4、抓住※※※※※※※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年内投入使用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逐年提高入学比例,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5、认真探索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学校联谊和“送教下乡”等活动,通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设坛”讲学或选拔农村骨干教师进城观摩学习,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

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

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03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第四篇: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县政协办:

根据府协办发【2010】16号文件《关于开展府谷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调研内容做简要汇报。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就业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总人口230493人,其中农业人口183702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18541人,其中转移就业49218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2%。14岁以下人口41583人,14-40岁人口57887人,40-60岁人口62458人,60岁以上21774人。农村残疾人数为12800人,占农村人口的6.9%。大中专以上学历有15000人,高中学历有82000人,初中学历有65000人,小学水平有20702人,文盲人数1000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达1500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人数为50000人。2009年底,各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达2.2万人次。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

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49218人。分布在第一产业人数有9844人,分布在第二产业人数有24609人,分布在第三产业人数有14765人。从2007年开始,我县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鼓励我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

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广大城乡青年进入职业技能院校进行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并给予补贴,截止2009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7900人。培训学员现在陆续毕业进入我县各行各业,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此项工程惠及了广大农村青年,有效地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

此外,我们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由各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走访,然后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培训计划,同时我们也深入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对我县的农民工进行了培训。

培训中,我们聘用专业讲师,对农民工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尤其在农民实用技术方面,我们聘用了榆林农校的讲师们,实地对各乡镇农民进行了讲解,同时我们给培训人员建立了档案。2009年短期培训人员达2.1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方面

全县设立劳动保障平台23个,各乡镇、社区都设有一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办理、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劳务市场4个,主要开展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失业登记、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能够有效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办理相关社会保障服务。由于23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站)机构身份没确立,工作人员由乡镇府工作人员兼任且经常有变动,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的连续性有很大的影响。

四、就业保障制度方面

1、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加大执法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查处雇用童工、办理群众投诉案件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了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2009年累计检查各类用人单位480余户次,涉及劳动者2.8万人,下达询问通知书480余份、限期整改指令30余份,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8000余份。对违反劳动法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处罚,累计罚款114万元。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185起,立案130起,结案126起,调解案件43起。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资纠纷7起。共追讨农民工工资438.3221万元。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妥善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劳动争议。2009年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5起(调解26起,裁决14起,不予受理4起,撤诉1起),涉及职工47人。结案率是100%,总共涉及金额2326506元。另外,庭外调解83起,涉及职工238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接待来电、来信、来访1000多人次。依法鉴证各类劳动合同852份,审查无效劳动合同50余份并督促其整改,劳动合同鉴证合格率为100%。

五、随着我省户籍制度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员在就业方面也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也需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此项工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没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的争议和诉

讼案例。

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2007年我县被确定为榆林市三个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县2008年10月1日,我县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新农保,2009年11月被列为省级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4041人参保,其中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累计收缴保费1459.9446万元,参保情况远远好于预期,享受待遇人员20359人,死亡注销登记人员921人,累计核发新农保养老金和丧葬补助费4671.662万元(其中新农保养老金4632.0336万元,丧葬补助费39.6284万元)。

府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2011某某镇调研城乡一体化汇报

关于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有关会议精神,立足“一区三园五城”(普陀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度假区,牛首工业园、襄樊现代物流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张营新城、竹条新城、尚庄新城、熊集新城、牛首新城)的建设目

标,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牛首镇实际情况,牛首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即以牛首、竹条两集镇为中心、以张营、熊集为发展聚集区,以长寿岛、普陀堰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刘岗、张湖两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李冲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完善城镇体系与村庄布局规划,对每个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分别进行了近期和长期规划设计。各村因村制宜,完成街巷硬化绿化、村内绿化美化,对临街墙体进行粉刷。在抓好绿化、硬化、美化的同时,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公共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为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创新了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农

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牛首镇积极筹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主动抓好了试点工作推进。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规范流转土地,全年实现土地流转不低于3000亩。

三是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围绕新农村建设目

标,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重点做好普陀堰、黑龙堰、白龙

堰、黄龙堰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大对所属

4条干渠50公里清淤整治力度,完成受益农田1000亩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方面,新建通村公路60公

里。改善农村公交环境,在现有3条通村公交路线的基础

上,力争再发展一条农村公交路线。加强落实农路的管护

措施,着力搞好农路绿化和路检工作,切实改善农民朋友的出行环境;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兴植树造林,完成低产林改造1028亩,荒山造林430亩,在张岗、新

中两村进行“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全年植树30万株

以上;三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汉十复线、316

国道沿线14个村进行国道环境整治,通过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确保沿线各村环境始终达到在“五清”、“五

无”标准;四是实施农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36个村庄

规划编制,抓好刘古岗、张湖两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

设。切实规范农民建房的申报、审批程序,加大对无证建

房、超标建房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监管网络体

系,确保全镇农民建房合规、安全、美化,适宜人居;五

是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工程。以全区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全力支持和协调共建单位深入我镇各村,着力将牛首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高效种养业,推进产业

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我镇在巩固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316国道沿线13个村为

载体,大力实施“绿色蔬菜走廊计划”,建设万亩高科技

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大李营千亩莲藕,汉江源、巨

龙山、鑫顺天、农兴达等一大批蔬菜种植基地;以围绕

建设全市养殖大镇为契机,全力开展“畜牧养殖业规模

推进计划”,新发展养殖大户50户,规模养殖户3户,牲猪出栏5万头,家禽出栏45万只,半年创造产值达7500

万元;以“明国”、“翔毅”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全镇新注册李

珩、永久发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两家,农业生产向组织

化、品牌化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牛首镇将大大力实施“四大计划”,实现了农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约化、高

效化水平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1、绿色蔬菜走廊计划。牛首镇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

范园以熊营、刘岗、庞营等13个村为载体,规划建设集

聚“农产品加工物流、高效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三大

功能的示范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将以其独

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生态资源,有效促进农民高起点的发

展各具特色的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及农事

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近郊“一

日游”,从而把园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2、农产品加工业崛起计划。对现有涉及东汇、妞妞

等企业集团的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力度,2010

年落实妞妞公司隆中牌大头菜2000亩基地的规划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调引进北京龙建、上海致盛

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实行重

点跟踪、扶持,着力培育一个具有相当数量、规模和实

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有力促成牛首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

3、畜牧养殖业规模推进计划。围绕建设全市养殖大

镇,继续深入推进生猪“万头猪场”模式、肉牛“165”

养殖模式,2010年新发展养殖大户300户,规模养殖户

13户,牲猪出栏14万头,家禽出栏75万只,年创产值

1.5亿元,推进全镇规模养殖达到养殖总量的50%以上。

4、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在规范“明国”、“翔

毅”等原有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引领辐射作

用,2010新发展涉及以养殖、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2个。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稳

(一)资产积累状况平稳。2009年全镇村级集体总

资产9765万元,与2008年的相比增长12%,集体净资

产6530万元。

(二)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收入(不含

土地征用补偿、转移支付)按村组分,5万元以下的村

32个,占总村数的89%;5—10万元的村3个,占8.3%;

10—20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2.7%;全镇当年集体经

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32个,占村总数的89 %。

(三)集体兴办经营实体少。目前村办集体企业

只有2个(袁营砖厂、黄庄砖厂),而且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不多。村经济来源渠道减少,其收入来源主要

靠砖厂经营收入。

尽管我镇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底子薄。据调查,全

镇除袁营村、黄庄村、牛首村经济收入成递增趋势,其

他各村经济发展缓慢或呈萎缩趋势,制约了新农村发展的进程。

(二)大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兴办企业投

资、上交税收,形成时间多为80、90年代。

(三)农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

题。农业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农

业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农民信贷难、融资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四、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情高涨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已成为牛

首镇广大干群的共识,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

情高涨。元至八月全镇共引进内资1.9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4.1亿元,增长33%。规模企业达到14家,总产

值达到2.73亿元,增长43.2%。祥镭激光、泰和集团、华泰天成等企业先后落户园区,湖北先开环保、妞妞食

品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标准厂房9.7万平米,牛

首工业园初具雏形。以襄樊普陀生态公园、黄龙堰会议

中心为代表的重点商贸项目和以长寿岛生态开发为重点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长寿岛旅游经济自我发展,效应

初显,近万名市民前来旅游观光,生态旅游招商规划基

本完成;普陀堰旅游休闲度假区完成9个球道土建工程,与该项目配套的9米宽的铁路涵洞已经完工,移植景观

树木共计2万余棵。以牛首美邻超市、竹条广源超市为

代表,新增商贸企业5家,新建村级商店18家。仅2010

年,牛首镇在建、扩建和向上争取的各类项目达19个,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投资

达39亿元;村镇面貌大大改观,玉皇街东路、政府街东

路两条集镇道路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为牛

首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镇区经营秩序、卫生秩序,集

镇环境形象开始改善,村庄建设规划、316国道牛首段沿

线8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得到积极落实。生态建设工程深

得民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长寿岛、黄庄两村新改

造低产林面积2000亩,建沼气2000口;通过实施农村

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新中、茶庵等村通村路106

公里,开通302、306、308三条通村公交路线;通过实

施“安全饮用水”工程,两大集镇初步实现自来水供应,张岗村水厂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5个村卫生室

通过达标验收;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计生水

平明显提高;民政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1105户3019人

享受到农村低保,524户1227人得到社会救助。通过增

添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福利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条

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事业,镇达标文化站房

建设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全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到

40%以上。

下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教育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标,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情况的调研报告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

    关于阜阳市颍东区市人大代表小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颍东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

    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

    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农村改革试验办:为贯彻落实“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跨越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