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0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
【摘要】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人离不开食物,健康的身体更离不开健康的食物。然而,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儿童”。但是,挑食现象却又是幼儿进餐中普遍的问题之一。幼儿的身体吸收不到全面的营养,又怎么会健康呢?幼儿又为什么会出现挑食的现象呢?针对幼儿挑食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做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关键词】挑食、食谱多样化、专业知识
教育专家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的。强健身体的长成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强身首先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应敏捷。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儿园的教育应注重儿童的健康。
对于挑食的原因,我认为,有些孩子只是对味道和口感特别敏感。他们可能对新体验非常小心谨慎。当孩子对不同的食品表示不满时,家长们往往会感到泄气,于是就不再拿出新食品了。这是造成孩子挑食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孩子只想吃有限的几种食品。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最终会脱离这个阶段,在饮食上恢复正常。如果家长在饮食上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容易使孩子养成挑食习惯。
然而,孩子长期的挑食会造成营养的不平衡,一旦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都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进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幼儿能够健康成长,我现将幼儿挑食现象总结为两方面:
1、幼儿园进餐;
2、家庭进餐。
一、幼儿园进餐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十分长,幼儿园进餐中的食物营养,是否能够被幼儿很好的吸收,对幼儿的健康十分重要。然而,幼儿在幼儿园也会频频出现挑食现象。为了孩子的健康,现将幼儿在幼儿园为何会发生的挑食的现象,以及相应解决措施归总如下:
(一)食谱单一,重复性强 现在一些幼儿园保健教师,将食谱的种类做得十分单一。一个季度的幼儿园膳食中,几乎都在重复两周的菜谱种类。加之现在的物价上调的十分严重,就连幼儿的点心种类也少之又少,几乎全是用不同的饼干代替了包子、蛋糕等食物。单一的食物种类,让幼儿失去了对用餐的兴趣。久而久之,幼儿开始在幼儿园出现了挑食、厌食的现象。
解决方案:
1、让幼儿园能够改善幼儿的饮食质量,就要加强幼儿园营养膳食的督查,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各乡镇领导要加强对幼儿园营养膳食的督查,建立检查、抽检制度。可以将幼儿园的营养膳食检查结果归入每一年幼儿园的整体评估指标,作为考核幼儿园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对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幼儿园,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对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好的幼儿园,应该给以明确的指导后,并对该幼儿园膳食方面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善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以确保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解决方案:
2、各园园长应该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到幼儿伙食制定的环节中来,从幼儿的健康角度出发,配合好保健教师制定每周的菜谱。在两周不同的食谱中,应该加入不一样的食物种类,如:荤菜不能只是单独一个种类的鸡、鱼、猪肉、虾。应该更为广泛的将大自然的食物带入幼儿的食谱中,比如其他的禽类:鸭肉、鹅肉、鸽子肉、牛肉、羊肉等;鱼类也可以多样化,如:河鱼、海鱼;虾也可以用河虾和海虾两种不同的种类交替使用。蛋类有鹌鹑蛋、鸭蛋、鸡蛋等以供保健教师分配使用;豆类有豆浆、黄豆、赤豆、素鸡、四季豆、兰花干等;谷类有玉米、薏仁米、荞麦、高粱米等等。这些大自然的营养食物,都可以根据一定的搭配加入幼儿的膳食中来。
同时保健教师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给幼儿选择好食物。例如:春季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季节,在饮食上要保正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幼儿运动量比较大易出汗,水分消耗大,应多让幼儿补充消暑的汤水和粥类食物;秋季气候比较干燥,嘴唇易干裂,还容易出鼻血、咳嗽、流鼻涕,应多给幼儿进食润肺、防燥食物。冬季天气寒冷,气候条件较差,幼儿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穿着较多,幼儿怕上厕所,不愿意喝水,很容易上火,会出现便秘和呼吸道疾病,应多食通便食物。只要幼儿园将两餐两点的食谱制定的面面俱到,我想让幼儿愿意在幼儿园用餐,乐意吃幼儿园的食物,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二)、专业人员的知识面还不够丰富,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 现在,依旧有不少乡镇幼儿园,聘用的保健教师、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厨师等都是从外面应聘而来的,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更谈不上相关的证书了。可想而知,靠他们现有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如何能够确保幼儿每日的的膳食健康呢?
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改善幼儿的膳食质量,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 对保健教师、厨师、保育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保教并重的原则,随着办园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可以按期举行保健教师、厨师、保育员技术考核的活动,将每次活动的结果加入期末的综合考评中。例如: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厨师,应该多与保健教师讨论幼儿的食谱烹调方式,让幼儿在食用同一种食物时,享受到不一样的味道。科学的烹饪是保证膳食质量和保存食物营养成分的重要环节,对事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提高其营养价值均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烹饪方式做成的饭菜,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所以,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厨师做菜时,就可以运用多种烹饪方式,如炒、溜、爆、煸、炸、煮、烫、煎、烧、炖、烩等。再具体化一些,例如:厨师在烧蔬菜时,为了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就要将蔬菜先洗净后切,急火快炒,保留事物的营养成分;为了减少食物中维生素B的损失,淘米次数不宜过多,面食不放碱或少放盐、不用油炸,煮面条、下馄饨和饺子的汤应充分利用。
这些都是平时做菜过程中的一些微妙的细节和专业知识,炒菜的手法和过程对做出菜的效果影响很大。而幼儿却又是很好的品尝家,他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十分挑剔。过滥、过硬、过咸、过苦、过甜、过腥的食物他们根本一点兴趣也没有,久而久之幼儿自然会在幼儿园出现挑食、厌食的的不良习惯。而烹调制作的总要求是既能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以利与身体的消化吸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并能杀灭细菌,增强幼儿食欲。所以,幼儿园应该对保健教师、食堂工作人员、保育员有效的优化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的整体专业知识得以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更专业化的,改善幼儿的膳食质量。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进餐环境和对幼儿的餐前引导十分重要
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让幼儿能够自己愉快用餐。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简单,我想教师可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尊重幼儿
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你也尊重了自己。别看幼儿还小,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饮食习惯,也许他们的饮食习惯并不能被我们大人所接受。但是假如我们硬要幼儿按照我们成人的进餐方式勉强进食,我想,这样不但会让幼儿产生心理障碍,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接纳幼儿对食物的偏好,同时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掉挑食的习惯。
2、激发幼儿食欲
幼儿看似什么也不懂,其实它们对食物的质量要求很高。食物的色、香、味、形等刺激可使人产生条件发射,分泌大量消化液,引发食欲。由此,在每次吃饭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请一个幼儿来介绍菜谱,并让大家说一说菜的营养,想一想菜的香味。这样,幼儿的食欲就可以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幼儿对食物的偏爱和挑剔的习惯。
3、鼓励幼儿多吃一口或允许只吃一半
如果幼儿在用餐时,实在吃不下去的时候。教师鼓励他们“多吃一口”,或是把他们碗里的饭菜吃掉一半的方式,从而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比较轻松地吃完另一半饭菜。
4、在平时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教师可以在日常谈话时与幼儿讨论、交流与食品有关的话题,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绘画、主题墙布置等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用相应进餐称号和神秘奖品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性的评选活动,来鼓励幼儿进餐。如:评选“文明进餐员”。比如在教室的墙上设计一个精美的版块,用来评选每日的“文明进餐员”,同时,教师将规则告诉幼儿——每天“文明进餐员”只有五个名额,吃饭好的孩子,他的照片就会被贴在版块上。那他们就是今天的“文明进餐员”。教师每日都会根据吃饭的情况来改动照片,如果,有宝宝能够保持一周的“文明进餐员”称号,那么他就将获得本周的“文明之星”称号,周五将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品,而这个奖品是不提前公布的。既让孩子懂得了遵守规则,又让孩子能够很好的进餐,还保留着神秘的悬念。这样孩子们会尽力表现的更好,让自己得到那份神秘的礼物。
二、家庭进餐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外,一个家庭的用餐习惯是否正确,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是和家长学的。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乃至青少年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在家庭进餐中,有两方面影响着孩子,让他们不断地形成挑食、厌食的坏习惯:1)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式进餐教育。2)爸爸、妈妈辈的时尚潮流式进餐教育。
(一)、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式进餐教育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进餐教育观念,那么,幼儿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意识呢?都说幼儿是一张白纸,在儿童期时家长想把这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彩纸,都要看他们的家人愿意怎么样着色。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幼儿边玩玩具边吃饭,有的爷爷、奶奶就端着饭菜在一旁看着幼儿玩。幼儿高兴了就跑过来吃一口饭,然后又去玩他的玩具。过一会儿,再跑过来吃一口饭。又如:有的爷爷、奶奶为了让幼儿吃东西,就端着碗、拿着玩具追着幼儿后面喂他们。但是,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让幼儿乖乖进餐,反而只会让幼儿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也就出现了爷爷、奶奶追的快,幼儿跑的更快的现象。幼儿往往在爷爷、奶奶追逐他们的时候,还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幼儿在奔跑的时候也会出现边回头看家人有没有追上来,边继续往前跑。有的幼儿甚至会因为在奔跑时不小心,而摔伤自己。这样一来二去饭菜都凉了,而幼儿也没有吃进多少东西。爷爷、奶奶又怕孩子吃了凉饭菜会肚子疼,只好不再让他们吃。只想着幼儿不吃就不吃吧,反正家里还有饼干和其他零食呢。
其实这样的进食习惯,对于幼儿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有研究表示吃饭就应该坐在椅子上,这对胃肠蠕动是有帮助的。而这样边玩边吃容易发生呛食现象。因此,正确的进餐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例子中我们提到的幼儿到处跑,爷爷、奶奶到处追的现象,这就是由于家长教育不当。此外,家长为了让幼儿吃饱就拼命的把菜和饭放在碗里,堆成了“小山”,而幼儿看到这样的“小山”就没有食欲了。所以作为家长就应当了解一些常识,这样对幼儿对自己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爸爸、妈妈辈的时尚潮流式进餐教育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琳琅满目的零食,小吃伴随着幼儿。有的家长就把这些零食放在幼儿的床头,幼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毫无节制,导致幼儿没有合理的三餐时间。过多的零食、小吃让幼儿已经吃饱了,就更不会去吃饭。我们说零食可以吃,并不完全的节制,因为有最新的研究表明:适量的吃零食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为幼儿通过打开包装袋等一系列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启发幼儿通过怎么样简便的方法可以快速打开包装袋。
同样,现在的幼儿父母多数都是小年轻,自己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又怎么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正确的进餐榜样呢?现在的年轻家长往往在吃饭时,也会表现出挑食的现象,现在普遍现象是年轻人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在他们日常的饮食习惯中,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饭,完全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营养是否全面。也有不少年轻的父母不愿意做饭,经常带着幼儿去饭店吃。而饭店的饮食习惯,往往是不适合幼儿长期食用的。饭店里所谓的的各式美味佳肴,大部分都放了很多的调料和味精在里面。而这些让菜变香变鲜的各种辅料长期食用,对幼儿的健康危害很大。再加上千奇百变的零食,幼儿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形成严重的挑食习惯。所以,为了幼儿的健康,家长必须了解与饮食相关的知识。家长可以多与教师和相关的专家交流幼儿的饮食现象和好的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网络或阅读书籍寻找解决的答案。
良好好进食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正如挑食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训斥、埋怨孩子挑食的行为不对。而是应该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子想办法,用心去开启他们心灵之门。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接受我们正确的观点。当然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做好幼儿每一天的进餐教育工作,我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
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第三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步骤/方法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第四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如何消除孩子考试前的焦虑心理
孩子一到期末复习阶段,就开始兴奋了,有时甚至早晨5点多就醒了,睡不着。到了学校却头晕、目眩,复习的效果并不好。晚上到家,该背诵、记忆的材料花很长时间也不能熟练地记下来。因此,往往考试越临近,心理越紧张,弄得我们家长也紧张。请问博士,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考试前的这种焦虑心理?
孩子爸爸,一到考试就紧张,是目前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l,家长的紧张情绪影响了孩子。
考前,家长尽量想让孩子放松,但自己的一言一行却往往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紧张,反而人为地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心理。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一进入初三就制定专门的“营养食谱”,对孩子时时处处搞“约法三章”,不准看电视、不准11点前睡觉……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很多压力。
2.与外界疏远,增加了孩子心里的不安。
有些家长怕“影响孩子”而减少了孩子与家人亲友的交流,无形中疏远了亲情,这反而令孩子更加不安心。比如,家里来客还未进屋,有的家长就竖一根手指“嘘”一声,提示“孩子要中考,不能打扰”;有的家长甚至甘愿下班后在外面晃悠到深夜也不回家,“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安心学习”。其实这些做法,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的烦恼和心声无处可诉,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其实,中学生考试前的焦虑状态一般是比较轻微的,往往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与心理调适,使孩子走出焦虑的阴影。
1.鼓励孩子要自信:自信是治愈考试焦虑症的必要前提。
因为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对自己应对考试、适应压力环境的能力往往持怀疑态度,夸大自己的失败。考生首先应自信,相信自己的实力。每增加一分自信,就可使焦虑程度降低一分。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产生焦虑情绪后,脑中常常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如果总是陷入这种状态中,有害而无益。应当转移注意力,适当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3.多与孩子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和机会尽量多一些,一起吃饭、聊些轻松有趣的话题,不要轻易批评孩子的想法。同时,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他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空间。
4.帮助孩子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
因人而异地制定复习计划,不可打“疲劳战”。一般学习50分钟就要休息 10分钟,学习之余,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当感到压力大或身体疲劳的时候,有必要调整一下学习的节奏,听听音乐,散散步,不要一味地消磨时间,否则会使心情急躁。
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人生的考试很多,只有每一次释放压力、放飞心情,给紧张情绪一个愉快松弛的空间,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考出理想的成绩,达到预想的目标。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2011-05-20 07:23:01)
标签: 杂谈
“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习惯渐渐养成。摘自《成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