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案的作用和撰写(精)
新课程背景下教案的作用和撰写
李家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教材要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教具和教学进程(步骤)、板书设计、习题及其答案等。教师在课后所作自我分析可简要记录在计划之后。
教案按其内容详略程度可把它分为“详案”和“简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新手或新授课,一般要编制“详案”。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或重复课,一般可编制“简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 教学建议中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些“建议”体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搞好教学设计,认真编制教案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实现“课改”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案的作用
深入讨论教案的作用,能拓展教案编制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发挥教案的功能。教案的作用大体上可归纳为:指导教学的作用、理念转换的作用、教学研究的作用、师本课程的作用、交流共享的作用、储存信息的作用和价值认可的作用。
1、指导教学的作用
地理教学是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在地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地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的要素即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地理教学系统是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需要认真的设计,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结果,是教学设计蓝图,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目的、教材要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教具和教学进程(步骤)、板书设计、习题及其答案等。对教学过程具有计划性和指导性,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效率和效果。
当然,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例如学生发散性思维,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料。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在实验、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再如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在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流域治理、城乡规划等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能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学习,也能表现出创造性的学习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创造性的“问与答”,并不可能都是在“教案”预料之中,或预先设计的。解决这些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但不能由此低估“教案”的指导作用。因为地理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在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有规律可循的。
2、理念转换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课程理念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的教学建议,是从思想和理念的层面,指出了地理课程改革和地理教学实践的方向,但不能自动地成为地理教学的实践过程。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变成科学和合理的,尤其是符合本地、本校,乃至本班的教学实际、学情实际,需要进行转换。地理教案编制的过程,就是为实现理念转换的提供了平台。
3、教学研究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同一个课题内容,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不同的教学班级,往往不能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或者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因为不同的班级,教学对象、教学的环境氛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地理教师往往是根据这种差异,对教案(同一教案)进行调整、修订,甚至重新设计和编写,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这种调整过程就是教学的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过程,包括教案的研究和编制在内。教案的编写研究和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4、师本课程的作用
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课题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学生学习基础(学情、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教学环境条件等,往往是地理教师在编写地理教案的过程,必须认真研究的要素。地理教案编制的过程,也是一种地理教师将上述因素条件进行转换的师本课程过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合理地整合条件要素,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5、交流共享的作用
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地理教材及其地理学习资源饿研究和组织、对地理教学方法和媒体的设计和选择。优秀的地理教案往往反映了地理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和推广价值。《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三大杂志设置有“教学设计”和“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等专栏,为优秀的地理教案推广提供了交流平台。随着地理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增加和完善,许多地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案的交流与共享,将成为更为快捷和便利的方式。
6、储存信息的作用
无论是纸质文本式,还是电子文本式的教案,都是地理教师储存地理教学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为再次利用或再次开发提供了便利。在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教案还是地理教师教学生涯的绝好注解。
7、价值认可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的观摩课、优质课、地理教学竞赛课等不同形式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教案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许多学校非常注重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和评价,甚至在地理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荣誉评定中,也要关注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从这些方面看,教案还具有教师价值认可的作用。
二、教案的撰写
按照教案编写进程及其特点,地理教案的撰写可分为准备阶段和撰写阶段。
1、教案撰写的准备阶段
教案总是围绕完成某一个教学内容或课题进行准备的教学方案。教案撰写的准备阶段包括针对教学内容或课题,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能基础和心理特征;研究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及其相关学习资源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进行教案撰写的“物质基础”。显然,这些“物质基础”愈丰富、愈扎实,撰写教案的过程就充实,教案的质量就愈高。
2、教案撰写阶段
教案所具有的课题、教学目的、教材要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教具和教学进程(步骤)、板书设计、习题及其答案等构件或要素,实际上明示了教案撰写的程序。关键是在教学课题确定后,其他 构件或要素的设计和撰写。尤其是怎样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贯彻在教案和教学过程之中。
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本人提供自己所撰写的几篇文章表达我的观念:
(1)李家清
地理教学设计引发地理教案撰写的革命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讲义
2005(2)李家清
论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本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2004年第1期。(3)赫兴无、李家清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本文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
2004年第11期中学文科,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4年10期转载。
(4)李家清等 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本文发表在:《地理教学》杂志
2003年
第1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4期转载。
★
以上论文都放在本论坛的网上,供参考。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教案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教案改革心得体会
瓮城中心校
杨文彬
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教案改革课题申报以来以来,在我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几学期的作业、教案备写改革中,我收获匪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做好课后作业的批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下面就简单地谈谈我对作业、教案的几点体会: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工作强度大,事倍功半: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6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20本作业;若每次留2个题,一次要批改24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1分钟,就要花去2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而真正用于课堂结构设计的时间就相应地减少了,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
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勾,叉等简当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不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节省了时间,拓宽了知识面。
传统教案积弊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成天累月将时间花费在教案的备写上。二是整天忙于写教案,而且要超周、超月备写教案,多数人备写教案忙于应付各种检查,无压力,无负担。三是影响了教师的发展,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抄教学目标、重难点,对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教材、教法就没有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新课程背景下教案却不同于传统教案。它为教师大大的节省了抄写目标、重难点的时间。同时教师在下载别人优秀教案时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教案比较多,教师不可能盲目的下载,他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下载一些教案,有时要用好几篇教案修改成一篇优秀的、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案,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可以在家备写教案,而且为教师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造了学习机会,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三、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3)每一单元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小组总结正、反两种典型,向全班同学作交流。以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重 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有了更的时间去思考课堂教学与结构的设计。使反思型教学落在实处。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与实践者,同时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的教学,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非常有价值,教师通过提供积极的怀疑主义的模式活化自己的课堂。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
总之,作业教案的改革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备课的一种新尝试,我们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探究,不能不暇思索地照搬照用。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牛
莹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 创新 课程结构调整 教学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
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基础教 [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
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的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由教师包讲、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重要的内容。这种只重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死记硬背的教师,再由这批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师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师队伍,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重视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能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师院校教师还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多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了解和关心国际教育改革动态,掌握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鼓励师范生主动接触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对教育改革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二)高师院校要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与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和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的趋势。这一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照顾到学生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使课程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中小学综合课程和设立,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和联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改革师资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切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师范生是按学科专业来学习,片面强调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全面精深的掌握,片面的割裂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还有的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直接不用进行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人为的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完全忽视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增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担任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需要,高师院校应该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综合课程师资历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师院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使文科学生可以学习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吸收文科知识,文理相互渗透,并积极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和专题,提高师范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20世纪中叶,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兴起。正如西方教育家们所强调的:“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门职业,就得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像医生那样‘分析’、‘诊断’、‘开处方’,能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专
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正在成为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文化学科的专业训练,轻教育专业训练的倾向。所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在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中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而忽视对教育素质的训练。这体现在:首先,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十分单一。在大多数高师院校,有关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个别学校开设了微格训练。相对于专业课门类来说,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课时也相对少很多,由于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课程也是师范生最不重视的。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业相比,差别就在于没有设立这几门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固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那种“茶壶里煮饺子”式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增强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课时和门类,实现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当成为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与医生都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但比较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训练与所获得的职业经验比师范生多得多,从适应岗位和角度来说,医学院的学生比师范生更早地进入角色,原因就在于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过短。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大约是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15周,法国27周相比,真是少得可怜了。再由于实习的时间少,实习任务相对较重,对于师范生来说,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这些项目,时间十分紧迫,所有的项目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娴熟地掌握,更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这样,师范生与正式教师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隔离,造成很多师范生在工作一两年后还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用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高师院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和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前锋,而实际中,高师院校比起中小学来说,是最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是采用“教案、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其中,不乏有经济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的中的运用,可以增加课时含量、提高课时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点,引入CAI课件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和师范生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自身的改革,挨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动向,加快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加快的步伐,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1. 2. 3. 4.
[参 考 文 献]
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教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姜永杰.新世纪高师培养模式初谈[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林正范,徐丽华.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师课程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李永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