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春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18℃温度低。【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3℃ 3℃(+3℃)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正数有:2.5
+
+41 51负数有:-7
-5.2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正数:+8
负数:-8
+4
-4 +2000
-2000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 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第二单元 百分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于计算和理解。
(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原价×85%=实际售价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
8.5),不便10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160-160×90% =160-144 =16(元)
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160×10% =16(元)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3.典例讲析。
例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
解:800×90%×80%=720×80%=576(元)答: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课堂作业】
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答案:1.(1)240-240×80%=48(元)(2)① √ ② ×
2.第8页“做一做”:52
73.5
30.8 3.练习二第1题:
(1)1.5×50%=0.75(元)2.4×50%=1.2(元)1×50%=0.5(元)3×50%=1.5(元)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①3÷0.75=4(个)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②3÷0.5=6(个)
33÷1.5=2(个)○④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⑤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
可以买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解答:9.6÷20%=48(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九折160×(1-90%)=160×10%=16(元)
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2.成数的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
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
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1.5(万元)100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答案:
1.(5000-3500)×3%=45(元)2.300×3%=9(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3课时 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 1.5万元。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4课时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一律按年计算。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A商场:230×50%=115(元)B商场:230-50×2=130(元)115<130,A商场更省钱。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材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究。为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圆柱
6课时 2.圆锥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知识结构】
1.圆柱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2.教学例1。(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底面无关。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师问:他的测量方法好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强调:在测量中一定要注意圆柱要水平放置,刻度尺也要水平放置。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让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柱。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第2题: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第3题:第一个图 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 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接着板书“=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答案:628cm2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答案:
第2题:3.14×1.2×2=7.536(m2)第3题:3.14×1.5×2.5=11.775(m2)第4题:3.14×3×2+3.14×(3÷2)2=25.905(m2)
第6题:长方体:800cm正方体:216dm2
圆柱:533.8cm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
第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新课讲授】 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指导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省略的个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答案:①第22页“做一做”第1题:1.12m2,100.48dm2 ②第22页“做一做”第2题:376.8cm2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
第7、8题,学生独立作业,老师巡视,个别不会的加以指导。
第9题,提醒学生注意是上下底面分别留出了78.5cm2的口,应减去的部分是78.5×2=157(cm2)。
第10题,先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再分步列出算式,最后计算水桶的用料。
第11题,教师应先用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要求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第12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部分学生有困难。教师辅导时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
答案:
第8题:花布:3.14×18×80=4521.6(cm2)黄布:3.14×(18÷2)2×2=508.68(cm2)
第9题:3.14×20×30+3.14×(20÷2)2×2-78.5×2=2355(cm2)第10题:3.14×(12×
33)×12+3.14×(12×÷2)2=402.705(dm2)44第11题:(1)12×12×2+16×12×4+3.14×12×55-3.14×(12÷2)2 =3015.36cm2≈0.31(m2)(2)50×0.31×30=465(元)
第12题:188.4÷(2×3.14×2)=15(dm)【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实际用料>计算用料 “进一法”→近似数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板书: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cm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105cm3。②2.1m=210cm
50×210=10500(cm3)答:它的体积是10500cm3。
③50cm2=0.5m
20.5×2.1=1.05(m3)答:它的体积是1.05m3。④50cm2=0.005m2 0.005×2.1=0.0105(m3)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6750(cm3)2.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3.14×(8÷2)2×8=401.92(cm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教具。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第3题,其中的0.8m为多余条件,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以让学生列方程解答。答案:“做一做”:
2. 3.14×(0.4÷2)2×5÷0.02=31.4≈31(张)
第3题: 3.14×(3÷2)2×0.5×2=7.065(m3)=7.065(立方米)第4题:80÷16=5(cm)【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27页内容)【教学目标】
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更多应用。
【情景导入】
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与圆柱各部分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的体积要怎么求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容积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7。
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
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
(1)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2)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是相等的。
答案:3.14×(6÷2)2×10=282.6(cm3)=282.6mL。【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转化成圆柱。
2.瓶子容积=圆柱1+圆柱2。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答案:
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2课时 圆锥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2)全班交流。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1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
3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1(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
3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答案:13×19×12=76(cm3)【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
(2)423.9 第5题:(1)×
(2)√
(3)×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
第二篇:2015年审定最新人教PEP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全册导学案教案
2015年审定最新人教PEP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全册导学案教案(共64页)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Period 1 Section A Let’s learn Do a survey and report P5 教师寄语:(I study English , I‘m happy.)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掌握四会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2.能认读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You‘re older than me..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重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难点是;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You‘re shorter than me..的理解和运用。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请正确读出下列单词,并说出它们的汉语意思(展开小组比赛,看谁记的短语多)
1.young______2.old______3.tall______4.short______ 5.long______6.thin______ 7.how many______8.how old______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1.请两个孩子到讲台上T:How old are you? S1: I‘m 11years old.T: You are young.(板书young)S2: I‘m 12 years old.T: You are young, too.T: Who is younger? S1: I‘m younger(板书younger)T: Who is older? S2: I‘m older.(板书old_older)T: Yes, S1 is younger than S2.S2 is older than S1.T: Say I‘m tall.(做手势)S1: I‘m tall.S2: I‘m tall,too(板书tall)T: Who is taller? Who is shorter? Ss:S1 is taller , S2 is shorter.老师再拿两把长短不一的直尺教会longer, shorter,than.2.使用准备好的单词卡片巩固新单词和学习meter。Eg: one meter, two meters, 1.61 meters, 4.76meters 3.T:How tall are you? S:I‘m … T: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I‘m …meters.T:Say A is taller than B.B is shorter than A.4.小组反复操练以上句型。
5.Let‘s learn page 5.听录音,仿读单词和对话 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1.领读Let‘s learn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2.T:How tall is Zhang Peng? S:He is 1.61 meters.T:Who is older Zhang Peng or John? S: Zhang Peng.T: Zhang Peng is taller and older than John.3.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4.Complete :Do a survey and report.(学生反复操练)老师们:在今后的每一节课都要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请学生造句,要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Step 4.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读单词,选图片。(多 选)
二.按要求写单词。1._____ 2._____ 3._____ 1.写出下列词的比较级。
young _____ short ______ tall ________ old ______ long______ nice _______ fine________ 2.meter(复数)______ foot(复数)______mouse(复数)______
三、情景会话:根据情景选择句子。()1.我有1.61米高可以说: A.I am 1.61 meters.B.I am 1.61 meter.()2.你比我大,可以说: A.You are old than me.B.You are older than me.()3.你比我矮,可以说:
A.You are shorter than me.B.You are short than me.四、找出Ⅱ栏中与Ⅰ栏中相对应的答语,把标号填入提前括号。()1.How are you? A.I have fifteen..()2.How tall are you ? B.I‘m 15 years old.()3.How old are you ? C.I‘m fine.()4.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I‘m 1.49 meters.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课后默写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thinner than ,meter 2.课后背诵p5 Let’s learn 板书标题 Unit 1How tall are you? Let’s learn Do a survey and report p5 板书内容设计: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You‘re older than me.教学反思:
Period 2 Section A Let’s try Let’s talk P4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单词:hall, meter/metre ,than, both How tall is it? Maybe 4 meters.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并能在情景中运用。2.能听懂Let‘s try,并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会说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H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并能在情景中运用。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读一读,译一译;1.younger_______ 2.older _______ 3.taller_______4.shorter_______ 5.longer _______6.dinosaur_______7.first_______8.second_______ T: How tall are you? Ss: I‘m…meters.T: Who is taller? S: I‘m taller than… S: I‘m shorter than…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1.Let‘s try: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1.)The first dinosaur eats____.A.vegetables B.meat 2.)The_____ dinosaur is taller.A.first B.second 2.教读板书下列单词和重点句子:dinosaur,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H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3.Let‘s learn page 5.听录音,分角色读对话 4.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4times.T: What are Zhang Peng and Mike talking about? 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dinosaurs.T: How tall is Zhang Peng ? S:He is 1.65 meters.T: Who is taller,Zhang Peng or the small dinosaur? S: Zhang Peng.5.请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并做好笔记,全班齐读对话。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6分钟)1.分角色表演对话。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造句。提示:tallest 是tall的最高级。more 是many的比较级。Step 4.达标检测(用时8分钟)
一、根据汉语提示选一选,填一填。
1.那是这个厅里最高的恐龙That‘s the______(tallest, taller)dinosaur in this hall.2.它比我两加起来还高。It‘s _____(tall, taller)than both of us together.3.你有多高? How _____(taller, tall)are you? 4.我身高1.65米。I‘m 1.65 _____(meter, meters)
二、读一读,选一选
1.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A.我身高1.65米。2.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B.你有多高? 3.How tall are you? C.那是这个厅里最高的恐龙。4.I‘m 1.65 meters.D.它比我两加起来还高。
三、选一选,填一填,译一译
1.Peter is _____(taller,tall)than Chen Jie.2.The maths teacher is_____(old,older)than the Chinese teacher.3.The _____(old,older)teacher likes playing football.4.The ruler is______(shorter , short).5.The yellow pencil is ______(shorter, short)than the red one.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给父母,伙伴读读Let‘s talk.板书内容设计:Unit 1How tall are you? Let‘s try Let‘s talk p4
1.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2.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3.H 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4.tall_ taller__tallest many_ more_most 教学反思:
Period 3 Section B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P7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掌握四会单词: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stronger。2.能认读句型:How heavy are you ? I‘m 52 kilograms.You‘re heavier than me..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重点掌握5个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heavy are you ? I‘m 52 kilograms.You‘re heavier than me..的理解和运用。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读一读,口译
1.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2.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3.How tall are you? 4.I‘m 1.65 meters.二、读一读,写一写,译一译(给出它们的比较级)
1.thin________2.heavy________3.big________4.small________5.strong______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请两个胖瘦不一样的孩子到讲台上T:Who is thin? S: A is thin.T:Who is heavy? S:B is heavy T: Yes, A is thin.B is heavy.(板书 thin, heavy)2.选两个个子较瘦的孩子:T: They are thin.Who is thinner? S:A is thinner.T: 板书thinner,提醒孩子们观察thinner的写法。再用相同的方法教heavier.3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书包进行比较,引出big, small.T : Which is the bigger schoolbag? What color is it? Ss: The yellow schoolbag is bigger.(板书big _ bigger)T: Which is the smaller one? What color is it? S: The red one.(板书small_ smaller)4.做一个强壮的手势教strong,抽两个孩子做相同的手势比较,教stronger.T: Ask one boy pupil: How heavy are you? Help him answer: I‘m 54 kilograms.T: Oh!You are heavier than me.板书教读。5.听录音。学生跟读。
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1领读Let‘s learn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
.T:How heavy is Jim? S:He is 52 kilograms.T:Who is heavier Jim or John? S: Jim.T:Say Jim is heavier than John.S: Jim is heavier than John 2.请孩子们归纳总结黑板上的比较级形式,强调:heavy_ heavier(变y为i加er)big_ bigger thin_ thinner(双写加er)3.四人一组合作学习Match and say然后表演。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Step 4.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
1.big________ 2.small ________ 3.thin________ 4.Heavy________ 5.strong________ 6.happy________ 7.angry________8.hot________
二、读句子,选图片 A.B.C.D.()1.The Englishman is very strong.()2.This egg is bigger than that one.()3.The girl is shorter than the boy.()4.The panda is heavier than the duck.三、把汉语和英语匹配
1.你体重多少? A.Sarah‘s fish is smaller than Amy‘s.2.我体重48公斤。B.He is stronger than her.3.你比我重。C.How heavy are you? 4.John 比Mike瘦。D.I‘m 48 kilograms.5.他比她强壮。E.You‘re heavier than me.6.Sarah钓的鱼比Amy 的小。F.John is thinner than Mike.四、连词成句
1.the.is that, giraffe, tallest(.)2.taller, than, he, is, me(.)3.heavy, you, are(?)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读熟Let‘s learn.2.比较同学,家人用英语表演Let‘s learn。板书内容设计:Unit 1 How tall are you?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P7t thin_ thinner big_ bigger(双写加er)heavy_ heavier r(变y为i加er)small_ smaller strong_ stronger(直接加er)How heavy are you? I‘m 52 kilograms.教学反思:
Period 4 Section B Let’s try Let’s talk P6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能听懂Let‘s try,并完成2个任务。2.掌握句型: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Mike?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My shoes are size 37.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重点:听懂Let‘s try, 流利朗读Let‘s talk, 掌握3个重点句子。难点是对3个重点句子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表演Let‘s learn:
S1: How heavy are you? S2: I‘m…kilograms.S1: You are heavier/thinner than me.S1: How heavy is he ? S2: He‘s…kilograms.二、读一读,连一连: Thinner stronger bigger smaller heavier go hiking go shoping 更大的 更小的 更瘦的 更重的 更强壮的 去购物 去远足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Let‘s try: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right answer.2.板书教学重点句子:1.)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3.)My shoes are size 37.3.Let‘s learn page 5.听录音,分角色读对话.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4times.Q1 :What size is Mike‘s shoes? Q2: What size is Wu Yifan‘s shoes? Q3: How heavy is Mike? Q4: How heavy is Yifan? T: Write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S: Understand them.1.)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3.)My shoes are size 37.5.请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并做好笔记,全班齐读对话。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1.读一读,译一译重点句子:1.)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3.)My shoes are size 37.2.分男女角色,小组角色表演,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3.记下笔记,读读记记: have a look so small size37 look taller Step 4.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英汉匹配
1.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A.我穿37码的鞋。2.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B.你看起来比我高。3.My shoes are size 37.C.你穿多大码的鞋? 4.You look taller than me.D.你比我重。.5.You are heavier than me.E 你的脚比我的大。二.根据对话P6判断对错。(对的写A.错的写B)()1.Mike‘s shoes are size37.()2.Wu Yifan‘s shoes are size38
()3.Mike‘s feet are bigger than Wu Yifan‘s.()4.Wu Yifan looks taller than Mike.()5.Wu Yifan, is two kilograms heavier than Mike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Period 4 Section B Let’s try Let’s talk P6 1.)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3.)My shoes are size 37.1.have a look 2.so small 3.size37 4.look taller 教学反思:
Period 5 Section B Read and write P8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能听,说,认读单词 countryside, lower.Shadow, smarter, become。2.能读懂小短文,并能完成相应的练习。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重点:能理解小短文内容的意思。难点:能理解影子变化的真正原因。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读一读,写一写(比较级)tall_______ short_______ young_______ old_______ thin_______ long_______ small_______ strong _______big_______ heavy_______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出示单词卡片和图画教学单词:countryside,.shadow, lower, smarter, become T:出示城市和乡村的两幅图 Say: This picture is a city, And that picture is a countryside.Write the word on the blackboard.T: 出示单词卡片教学单词:shadow , lower, smarter,并板书。教读学生跟读。
2.拿一个气球让学生吹T:The balloon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板书become,教读。
3.T: Spring is coming!The sky is cleaner and the sun is brighter.`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changes? Look at the four pictures and tick.4.Learn Read and write.S: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T:学生阅读并理解下列句子:1.I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but his shadow i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2.Why is my shadow longer when the sun gets lower? 3.The sun goes down every day,and we grow older every day.4.Your shadow grows longer because you are growing taller.4.Play the tape to listen to the story.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8分钟)1.领读Read and write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2, 师生互译下列句子。
1.)I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but his shadow i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2.)Your shadow grows longer because you are growing taller.3.Finish exercise: 1.)Read and write 2.)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finish the dialogue.Step 4.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1.I am 1.52 _____ I‘m tall.(meters, kilograms)2.My friend is shorter _____ me.(than, that)3._____ tall are you?(How, What)
4.I‘m 12.Lily is 11.I‘m ________ than her.(shorter, older)
二、阅读理解。(A)
Girl: Mom, look, there are some birds.Mom: Which bird do you like? Girl: I like the green one.It‘s taller than the blue one.Mom: Which bird is stronger? Girl: The blue one is stronger.Mom: I like the blue bird.I think it‘s younger.Girl: But the green bird‘s tail is longer than the blue one.Mom: I think it‘s about 20 cm long.判断正(A)误(B)
()1.The green bird is shorter than the blue one.()2.The blue bird is stronger than the green one.()3.The green bird tail is about 20cm long.()4.The mom likes the green bird.()5.The girl likes the blue bird.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Period 5 Section B Read and write P8 countryside,.shadow, lower, smarter, become 教学反思:
Period 6 Section B Main sceneP2_3 Let’s check Story time P 10_11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Go through Main sceneP2_3 2.能读懂Story time 中的故事。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重点Go through Main sceneP2_3 难点:借助图片能读懂Story time 中的故事。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Main scene 1. Turn to page2 and page3.Try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se sentences.2.T: show the meaning of these sentences.3.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4.学生理解句子: I‘m 21 meters tall.I‘m the tallest.It‘s 5 tons.提示常用单位:长度:meter(m)centimeter(cm):重量:ton(t)kilogram(kg)gram(g)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1.Finish Let‘s check: Listen and write the answers.2..Finish Let‘s wrap it up.(可在黑板上重新排列)A.)taller shorter younger older longer smaller stronger B.)heavy-heavier windy-windier C.)thin-thinner big-bigger hot-hotter sad-sadder fat-fatter(补充)归纳总结形容词变化规则:A类:直接加 er B类:变y为i 加 er C类:双写加 er.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分小组读一读,记一记黑板上的形容词的比较级,特别是双写加的。
2.Learn Story time.1.)两人一组读读故事,理解故事。
2.)Q: How tall is the deer? Q:How heavy is the deer? Q: How tall is Mr Zebra? Q: Who can be the goalkeeper? 3.)理解句子:Mr Zebra is 10 centimeters taller than Mr Deer.Football needs teamwork.Step 4.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1.I'm two years _______than you.A.young B.shorter C.younger()2.How big ______ your feet ? A.is B.are C.it()3._______ ?------80cm A.How tall are you ? B.How long are your legs ? C.How old are you ?()4.How ____is your best friend ?--Thirteen years old.angry-angrier sun-sunnier funny-funnier happy-happier A.old B.tall C.heavy()5.How tall is Chen Jie?
A.He is 12 years old.B.I'm 147cm.C.She is 150cm.二、找出Ⅱ栏中与Ⅰ栏中相对应的答语把字母序号填入提前括号。()1.How heavy are you? A.They are size 39.()2.How tall are you ? B.I‘m 15 years old.()3.How old are you ? C.I‘m 45 kg.()4.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D.I‘m 158cm tall.()5.How long are your bed? E.It is 200cm.三、连词成句。1.2.3.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
Period 6 Section B Main sceneP2_3 Let’s check Story time P 10_11 A.)taller shorter younger older longer smaller stronger B.)heavy-heavier angry-angrier sun-sunnier funny-funnier happy-happier windy-windier C.)thin-thinner big-bigger hot-hotter sad-sadder fat-fatter(补充)Unit 2 Last weekend Period 1 Section A Let’s learn / Do a survey and report P15 教师寄语: First things first.(重要的事情先做)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四会单词或词组:cleaned ,washed ,watched ,stayed ,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2.理解句子:How was your weekend ? It was fine ,thanks.What did you do ? I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3.学唱歌曲《Last weekend》.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1.重点:学习单词或词组以及句子。2.难点:掌握动词过去式的读音。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Go over the words: young-younger,old-older,tall-taller,short-shorter,long-longer,small-smaller,big-bigger,stronger.2、Free talk : T: I‘m 28.How old are you ? S: I ‘m 12years old.I‘m T: I‘m 1.65meters.How tall are you ? S: I ‘m 1.61 metres.I‘mT:I‘m 48kg.How heavy are you ? S: I ‘m 40kg.T:I‘m 3.T: I often clean my room on the weekend.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S: I often clean my room on the weekend.(多操练)T:Today we‘ll learn U.2 Last weekend.(板书教读)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
Let‘s learn
1.New phrases: cleaned ,washed ,watched ,stayed ,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1)T 板书下列单词的原形clean ,wash ,watch,stay,并用I often clean my room /…造句。
(2)T 板书以上单词原形并且加ed后,用I cleaned my room /…last weekend 造句。
(3)学生观察两个词组的不同之处.T:eg:cleaned 是clean的过去式,当我们要 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就要用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般在原型后面加ed.cleaned的ed 发/d/.师带读.(4)用同样的方式教―stay/stayed at room,wash/washed my clothes,watch/watched TV.‖.注意:washed,watched的ed 发/t/.2.T: How was your weekend ? S:It was fine ,thanks.T:What did you do ? S:I I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3.Listen to the tape of Let‘s learn and follow it.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7分钟)1.领读Let‘s learn 中的短语及句子,并纠正读音。
2.自编chant,边做动作边chant :What did you do ? I cleaned my room.What did you do ? I washed my clothes.What did you do ? I stayed at home.What did you do ? I watched TV.(注意:do 的过去式did).3.教学Do survey and report :学生利用表格,进行问卷调查。4.学唱歌曲《Last weekend》.Step 4.达标检测(用时9分钟)
一、看图片,选词组。
A.watched TV B.stayed at home C.cleaned my room D.washed my clothes E.played football 1_____ 2.______ 3._____ 4._____ 5._____
二、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wash______ 2.stay_____ 3.watch______ 4.clean______ 5.do ______
三、读一读,选一选。
()1.你想问同学周末过得怎样,可以说:______.A.How was your weekend ? B.How old are you ?()2.你想问同学有多高,可以说:_______.A.How heavy are you ? B.How old are you ?()3.你想告诉同学:你周末过得很好,可以说:____.A.I‘m taller than you.B.It was fine.()4.你想问同学上周末做了什么?可以说_____.A.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B.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end ?()5.你想说:它比我们俩加起来还高,可以说:_______.A.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B.It‘s taller than the elephant.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课后作业(用时1分钟)1.抄写新单词,句子。2.完成配套的相关练习。Step 6.板书设计:
Unit 2 Last weekend Words: clean—cleaned wash—washed watch—watched stay--stayed Sentences:----How was your weekend ?----I‘m fine,thanks.----What did you do?----I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教学反思:
Period 2 Section A Let’s try/Let’s learn P14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复习单词或词组cleaned, washed, watched, stayed, 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
2.四会句子: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good ,thank you.What did you do ? 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3.三会单词:drank、show.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会句子。
2.难点:掌握一般过去时的句式特点并能正确运用。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1.Go over the old words and phrases : T : clean S:cleaned /cleaned my room T: watch S: watched/watch TV T: stay S: stayed/stayed at home T:wash S: washed/washed my clothes 2.Free talk :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S: I often clean my room/… T: What did you do? S: I watched TV/....3.Chant together.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
1、T:How are you today ? Ss:I‘m fine,thanks.板书: T:How was your weekend ? Ss:It was good,thank you.(is 的过去式was,师生互答)
2、T: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 ? Ss:I often watch TV.板书: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S: 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教读)
3、(1)单词:drink –drank,drank是过去式,师带读,生跟读。引出喝茶 drink tea—drank tea.I drank tea last weekend.(2)句子: T:出示Mike‘s爷爷奶奶喝茶、看电视的图片,What did they do ?引导学生答:They drank tea and watched TV,师板书并教读: We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 and watched TV。
4、板书呈现:show,children‘s show,I watched some children‘s show on TV.学生说意思,板书并教读。
5、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S:I watched TV/….T: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Did you play football ?Did you do your homework ?...板书:Did you do anything else?学生说说意思并带读。
6、学生小组阅读对话并回答问题。(1)What did mike‘s grandpa do lastweekend ?(2)What did mike do ?
7、学生讲解对话,教师补充答疑。
8、Listen to the tape of Let‘s talk and follow it.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7分钟)1.教读对话,分角色朗读。
2.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单词、词组编对话。Eg:I washed my colthes/….3.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Let‘s try.Step 4.达标检测(用时9分钟)
一、读一读,选一选。
()1.How was your weekend ? A.我们喝了下午茶还看了电视。()2.How are you ? B.你还做了其他什么事吗?()3.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C.你周末过得怎么样?()4.We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 and watched TV.D.你好吗?()5.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 E.我和你奶奶在家里。
二、填一填,读一读,译一译。1.What ____(do/did)you do last weekend ?
2.I _______(stay/stayed)at home with my mother yesterday.3.How ____(is/was)your weekend ? 4.Did you do ____(anything/any)else ? 5.We ______(drink/drank)tea last Sunday.三.看图片,选句子。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5._____ A.Mike cleaned his room last Sunday.B.Yao Ming is taller and stronger the man.C.This egg is bigger than that one.D.I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E.Chen Jie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课后作业(用时1分钟)
1、正确的格式抄写句子,并写出中文意思。
2、熟读P14Let‘s talk.Step6:板书设计
Unit 2 Last weekend Words: drink---drank show Sentences:---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We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 and watched TV.---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教学反思:
Period 3 Section B Let’s learn /Look and talk P17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1.掌握四会单词、词组:had , slept, read, saw, last, yesterday, before, read a book, saw a film, had a cold.2.理解认读句子:―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I saw a film.Did you like it ? Yes, I did.I t was great.‖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1.重点: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和短语。2.难点: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Go over the words : cleaned, washed, watched, stayed, 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 2.Free talk: T:How was your weekend ? S: It was good, thank you.T: What did you do ? S: I stayed at home and drank tea.T: 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 S: Yes, I cleaned my room and washed my clothes.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Let‘s learn
1、教学单词have-had ,sleep-slept ,read-read ,see-saw和相关词组.eg:出示John感冒的图片T: John had a cold yesterday.So he didn‘t go to school.He slept all day.板书并教读:had a cold ,slept,造句:I had a cold/read a book/saw a film/… last weekend.同样方法教―read a book, saw a film‖.2、板书呈现短语:last weekend/last night/last Monday/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并告知学生所有与last相关的时间短语都是指过去的时间。
T:What did you do last Monday ? S:What did you do last Tuesday ?(用过去时间短语造句,可用开火车方式操练,)
4、师生共同操练句子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S:I saw a film.T: Did you like it ? S:Yes ,I did.It was great.5、Listen to the tape of Let‘s learn and follow it.Step 3.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7分钟)1.领读Let‘s learn 中的短语及句子,并纠正读音。2.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词组造句。
3.Look and talk.T:What did John do yesterday ? S:He slept.T:Did he sleep yesterday ? S:Yes,he did.Step 4.达标检测(用时9分钟)
一、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sleep_____ 2.have ____ 3.do ____ 4.read.____ 5 is_____ 6.see_____
二、看图片,选词组。
A.stayed at home B.had a cold C.slept D.saw a film E.read a book 1._____ 2._____ 3.______ 4.______ 5._____ 三.根据中文提示,选短语完成句子。
A.had a cold B.yesterday C.saw a film D.draw some pictures E.slept all day 1.My parents ________(看电影)last night.2.Some children ___________(感冒)last month.3.Where did you go ________(昨天)?
4.Tom was very tired.So he _________(睡了一整天).5.I‘m going to __________(画画)in the park.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课后作业(用时1分钟)1.学生正确的抄写四会单词及词组。2.背诵四会单词及词组。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定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
定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新知识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题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四张卡片(东、南、西、北)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
(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尝试操作:
(1)
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
确定图上的方向。
(3)
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课题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寻宝、指南针、动物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闹闹寻宝。
(1)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题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师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会口算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课题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课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难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81÷2
359÷6
440÷9
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25÷2
378÷5
435÷7
297÷4
469÷8
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
(2)128
()
(3)8
()
第三课时
口算练习课
课题
口算练习课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基本练习
、口算。
450÷9
6000÷6
00÷10
270-52
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42÷5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243
()
()
()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基本的笔算除法
课题
基本的笔算除法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基本的笔算除法
课题
基本的笔算除法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16页例2.(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看,得数是26,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
(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课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17页例3.教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方法分析。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讲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乘,得到2个百,将“2”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0可以省略不写),表示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已经被分完。
接着,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2与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2)列式解答。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1)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尝试笔算。
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交流解决办法。
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3、出示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先估一估,再计算。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
(4)学生独立做一做。
(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
(7)质疑、解疑。
2、给商是两位数的涂上红色,商是三位数的涂上黄色。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商的位数。
(3)动笔涂色。
(4)说明判断理由。
(5)分组各做一题,验证其商的位数,订正其精确值。
(6)明确:做笔算除法时,先观察最高位上的数字,再用它与除数比大小。
3、543÷3
372÷6
924÷7
85÷5
712÷8
894÷6
(1)看清题目要求。
(2)根据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
(3)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开设病题门诊。
(4)按要求连线。
(5)表扬书写工整、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
(6)请同学总结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四、思维训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练习
课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一、基本练习
、口算接龙。
每人一题,全体参与。
要求:先计算出得数,再编题,编题时可用加、减、乘、除法。
方法:教师出第一题3×8.让学生按学号自觉参与。
2、笔算闯关。
教师出示5道计算题,请同学们做,谁能都做对,证明谁闯过了第一关,结合班级评价方式给予表扬;做错的,说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3、100÷2
63÷3
2800÷7
6300÷9
200÷5
84÷2
2400÷6
5600÷8
4、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二、巩固练习、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3题。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问:怎样理解平均每集播放多长时间?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计算。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5题。
(1)出示,理解题意。
(2)按要求尝试推理,说明理由。
(3)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想一想,你提出了几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3、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8题。
(1)先出示四幅图。
(2)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3)板书问题(1)
(4)板书第18题的问题(2)。
(5)读题,思考。
(6)学生独立解答。
三、板书设计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绿柏小学夏克林
一、《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
其次,如何在教学的后期,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第二步:确定基准点。根据实际的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
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反思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如何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是新教材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二、《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三、《圆锥》教学反思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V锥=1/3sh=1/3r2h,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四、《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阶段,数学更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比例的意义教学又是整个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现在学习的比例和以往学习过的比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则需要授课教师的深入研究。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比的知识,用四幅情景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感受红旗的崇高和先辈们的付出。其次,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哟等号连接起来,这样就组成了比
例.出示比例的意义。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寻找,在四幅图中的比例。这个时候,引出,比例的单位要统一。最后比较比和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练习、小结部分都让学生自己发挥。
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函数关系间变量的对应规律,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1、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本节课,课前的复习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后,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不到1分钟,同学们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现在桌面上,个个跃跃欲试,当2名学生将自己的思索展现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位学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题方法,除了以前学过的归
一、归总法,又出现了今天的新课方法,按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来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解决。没想到学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考,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把我的“活”儿抢了。同学们听了她的讲解,顿时茅塞大开,把我连续出示的两个基本练习做得漂漂亮亮。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异常感慨,本来以为丝丝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没想到一个不到
1分钟的独立尝试,就让学生破解了我的预设,而后我的顺势相邀——请学生讲解,却让课程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会调控,得当的调节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2、错误点就是生成点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展示,李某同学出现的错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成,我们习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李某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广开世面,更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3、真实的课堂,回生阻道
我喜欢真实的课堂,这节课,课前我一点儿都没有提示前面的知识。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多用了1分钟左右,虽然是大约1分钟的时间,却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故,尽量避免学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识的断层。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六、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5
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
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五篇:2015春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第一课
开心的感觉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音乐标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
2.在圆舞曲基本舞步的学习中聆听体验中感受3/4的韵律特点及歌曲风格。
3.在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开心快乐的心情。教学重点:1.掌握四三拍歌曲的韵律特点并准确演唱。
2.学习圆舞曲基本舞步,舞蹈动作优美准确。教学难点:歌曲演唱中七度音程音准的掌握,结束句的演唱。教学用具:录音机、风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现代舞吗?我们一起来跳一跳,好吗?
在跳舞的过程中你的心情怎么样?
那么,你们开心的时候都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
二、新授环节
1.学习舞步(在《开心的感觉真好》的伴奏音乐中,学习圆舞曲的基本舞步。)
教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跳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三拍子的基本舞步。先看老师跳一下。
(1)左脚上步原地踏步两次,右脚退步原地再踏步两次。舞步 要轻盈、身体要随着音乐起伏。(左二
三、右二三)
(2)我们一起来随着音乐做一次。
(3)这次我们加上手的动作,可以两三个人一起围成圆圈来表演。随音乐一起来跳一跳,动作要优美,看看哪位同学的舞姿最美。
2.聆听歌曲:
教师:刚才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开心的情绪,下面老师请大家安静的来听一首歌曲,听听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
学生:开心„„.高兴地情绪„„„
教师: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四三拍子、情绪是欢快、优美等
教师:同学们听的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分几个部分?(教师范唱)
学生:歌曲分两部分。
教师:回答的非常准确。
3.学唱歌曲
教师:这次,我们轻声高位置的随着录音来学唱一遍歌曲。教师:刚才在演唱的过程中有几个地方唱的不够准确,我们一起随老师的琴唱一下。(教师纠正不足)
A 纠正音准(随琴完整视唱一下曲谱)
B 结束句的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把这首歌曲完整的随琴唱一遍(注意声音位置),看看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音乐记号?
学生:换气记号、跳音记号、重音记号
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带有音乐标记的乐句。及时纠正不足。
教师:最后我们完整的随音乐伴奏有表情地来演唱一次歌曲。
教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除了用齐唱的形式,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演唱?
学生: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来唱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教师:你们觉得这样唱怎么样?
学生:听起来感觉挺好。
教师:还可以?(教师和学生分句接龙演唱)
三、创编舞蹈
教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演唱形式来为这首歌曲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
学生: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来创编动作。
(教师播放《开心的感觉真好》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分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创编的舞蹈?
A、第一组同学从头至尾的进行表演。(学生自己边唱边跳舞)
B、第二组同学音乐的前半部分一个人跳舞,到后半部分小组一起跳舞。
C、第三组教师参与,教师先跳一句,学生接着再表演一句。音乐后半部分教师学生共同表演。
四、小结
教师:真没想到,大家创编的这么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祝愿同学们天天快乐,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开心的感觉--真好!
(全班同学边唱边跳《开心的感觉真好》)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 春之声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热情的情绪学会演唱歌曲《春天的信使》,感受小鸟活泼轻快的音乐形象,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
2、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樱花》,做到声音统一,声部和谐均衡,感受集体合作的乐趣。
3、在听赏《春之声圆舞曲》的过程中,了解圆舞曲的特点,感受音乐形象,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
教学重点:在听、唱、跳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学会唱二声部歌曲《樱花》。
教学难点:学唱二声部歌曲《樱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表达春天到来时人们美好的心情。
2.表演唱歌曲《嘀哩嘀哩》,体会小朋友在寻找春天时神秘、喜悦、自豪的心情。
3.感受回旋式曲式。
方法:
(1)教师弹奏包括引子和尾奏在内的八个音乐主题,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八种色块,选择分别代表的主题,并标注顺序。然后,重点视唱A和B两个音乐主题。进行对比。
(2)再次聆听全曲,看着课件摆色块。如有重复,用备用的色块。(要求学生准备三份色块)
(3)简介回旋曲式和《春之声圆舞曲》。
二、赞美春天 师:春天是美丽的、动人的、充满生机的,它就像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一段醉人的舞,现在就让我们来创编我们心中的春天。
三、学唱歌曲《樱花》
1.师生同跳parapara舞.(音乐选用轻松活泼的校园歌曲)2.教师解释parapara舞的来源;师:既然孩子们已经了解parapara舞的由来,让我们欣赏电影《浪漫樱花》(片段包括樱花飘落和parapara舞的情景),看看樱花飘落下来的美景
3.播放电影《浪漫樱花》后,出示幻灯片第二张。
师问:请孩子描绘樱花飘落下来情景?指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片,介绍你心中的樱花。。
教师小结:三月正是日本国花—樱花盛开的季节,这个时候的樱花几十朵簇成一团;有粉红色的,大红色的,白色的,还有绿色的,姹紫嫣红!当风一吹过,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像下大雪一样壮观!
4.①师:请孩子们带着心中樱花的形象来听赏日本乐曲《樱花》
②听赏完后,师问:乐曲的情绪怎样?你能体会出乐曲表现的情景吗?
③简单点评孩子们的演唱,师问:《樱花》是日本流传很广的名歌,那么请你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日本,特别是与樱花有关的。。
5.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赏花的心情再次听赏乐曲《樱花》,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心中的樱花?
6.小组合作:学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去展现心中的樱花;创作表演.a)、为歌曲《樱花》编排parapara舞或其他舞蹈的动作; b、配乐朗诵歌词
c)、表演日本儿童生活片段(如:到公园观赏樱花等)。d)、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的樱花等各种表现方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听赏歌曲《春天的信使》,将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小鸟的音乐形象带到学生面前。
二、学习旋律
1.思考:歌曲旋律是怎样表现小鸟的活泼、轻盈?
(歌曲运用了大跳音程及跳跃的间奏)
2.课件展示歌单,引导学生画旋律线。3.自由视唱旋律 4.随琴视唱旋律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程跨度很大,我运用“柯达伊”手势 帮学生搭梯子解决音准问题。
5.随琴背唱旋律
三、学习歌词
1.朗读歌词 2.随琴轻唱歌词。3.随课件唱歌词
4.歌曲处理:歌曲的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小鸟快乐、活泼的飞来了,要唱得轻巧、跳跃,后半部分是歌颂小鸟,要唱得连贯舒展,以此尽情抒发人们对小鸟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四、拓展
1.请学生分组排练成小组唱。2.分组展示
五、结束全课
第三课 红土地的歌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学会演唱《浏阳河》,并主动收集不同演奏(唱)形式的《浏阳河》进行听赏。
2.能以乐观的情绪学会演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3.能认真听赏《洞庭鱼米乡》、湖南民歌《放风筝》和江西民歌《斑鸠调》,感受“红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湘赣两地民间小调的特点,以及放风筝的传统文化。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产生对湘赣红色革命圣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浏阳河》。教学难点:了解湘赣地区的音乐文化及相关背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任务环节:
1.非常高兴又和大家一起进入开心的音乐课堂。2.欣赏《浏阳河》 3.找出答案。
二、复习环节:
(一)回忆旋律
1.老师范唱全曲老师先给大家唱一遍。2.学生演唱
3.老师强调美感,唱难点后再演唱全曲。
(二)歌曲风格的把握
1.欣赏张也演唱的《浏阳河》。
思考:与我们唱的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演唱有什么特色?
2.找出方言并朗诵,体验民歌的旋律和方言相结合的特点。
3.学生演唱(方言演唱全曲)
三、歌曲的艺术处理
(一)结合湘土文化、歌词特点与速度变化处理作品
(二)创作
1.铺垫:
1)听录音——思考:跟我们唱的相比多了些什么?
2)分辨录音中的二声部旋律:前奏中、长音处、同音重复
3)教师介绍为歌曲创作二声部的方法
2.分组练习
1)选组长。
2)给出评价标准:现在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编创,四、学生展示
五、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民歌大会萃
1.听赏湖南民歌《放风筝》(媒体播放《放风筝》)
师:她们来到浏阳河干什么呢?(放风筝),她们的风筝有什么特点啊?(蔑扎的,纸糊的)她们放风筝的心情怎样?(高 兴愉快)
2.复习歌曲《浏阳河》
师:她们是在哪放风筝啊?(浏阳河)
浏阳河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用歌声来回答。
(老师弹琴,学生歌唱《浏阳河》)a、全班齐唱 b、男女对唱
师:湘江边有个什么县?(湘潭县)
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啊?(毛主席)
3.听赏《洞庭鱼米乡》
师: 姐妹们在一起快乐的放着风筝,突然,有只风筝断了线,断了线的风筝随着风儿飘啊飘,从浏阳河一直飘到了洞庭湖,洞庭湖可是鱼米之乡啊,不信啊,你们看
4.听赏《斑鸠调》
5.歌曲学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a、随琴划拍默唱曲谱 b、解决难点,c、齐唱歌谱
(1)毛委员和我们吃在一起(第一段歌词)
师: 请你们轻唱第一段,这段讲了什么?(毛委员和人民吃在一起)
(2)毛委员和我们住在一起(第二段歌词)师: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呢?(随琴轻唱第二段)
(3)毛委员和我们“打”在一起(第三段歌词)
师:齐唱第三段,这段讲了什么?(随琴轻唱第三段)
(4)歌曲表现及处理
你能和你的伙伴运用各种形式来完美表现歌曲吗?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唱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听赏了三首民歌,收获不小啊,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民歌,今天的课到这,下课。
第四课 大家园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甜甜的大家园》,了解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祖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认真聆听管弦乐曲《闹元宵》,熟悉音乐主题并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热火朝天闹元宵的情景。
3.能学会演唱《五十六个民族》,并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 团结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一、走进“甜甜的大家园”
1.学生随《爱我中华》的音乐走进“表演大厅” 2.观赏画面
1)播放《爱我中华》,充分感受歌曲。
问:这首歌歌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到有关中华大家园的话题。)
2)课件展示:“甜甜大家园”里硕果累累的果园景象,让学生充分感受“甜甜大家园”的魅力。(初听歌曲)
3)“对歌”活动
活动方式:老师问,学生一人或多人答。
3.学唱《甜甜的大家园》
1)完整地聆听歌曲
2)学唱曲谱
3)学唱歌词
4.美化“甜甜的大家园”
二、赞美“中华大家园”
1.了解“中华大家园”金色的田野、绿色的森林、草原、银色的矿山。2.学生说说感受 3.分组讨论 4.分组排练 5.各组汇报展示 6.师生共同评价
三、展望“中华大家园”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该怎样“爱我中华”? 总结:是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更加热爱中华大家园,努力学习,将来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听赏乐曲《闹元宵》
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祖国大家庭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各族人民都十分重视,到时候大家都要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耍狮舞龙、欢度佳节,请听乐曲《闹元宵》 1.介绍,展示课件:介绍《闹元宵》是我国在欢庆元宵节时,各族人民都非常喜爱听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2.讨论:你们听了这首乐曲,感到乐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场景? 3.指导视唱:请大家用自己感受到的欢快情绪,随乐唱一唱音乐主题。
4.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打击乐器为音乐主题伴奏最能表现乐曲热闹、欢庆的气氛。
5.指导演奏音乐主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乐曲表现了热闹欢庆的场面)学生随乐视唱音乐主题一至二遍。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选择打击乐器(锣、鼓、钹)为音乐主题伴奏,表现音乐主题
二、学唱歌曲《五十六个民族》
复习
1.复习之前学过的一些相关的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齐唱《摆手舞》、《我的家乡日喀则》、《我是草原小骑手》等。
学习歌词 播放《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相同类型的 歌曲。
1.找出相同的歌词 2.朗读歌词 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 2.模唱旋律 随琴模唱旋律 拓展
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1.请有特长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进行带唱。2.领唱、齐唱
第五课 世纪之约
教学目标:
1.在听故事活动中,能认识、了解两位著名音乐家——美国小提琴家斯特恩和我国指挥家李德伦,体会两位老音乐家的敬业精神。
2.在听《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活动中,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激发对莫扎特音乐的兴趣。
3.在听赏音乐和模拟演奏中初步了解音乐知识——协奏曲和音乐家莫扎特。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体会两位老音乐家对音乐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图片
老师出示一张关于1979年斯特恩首次来中国演出音乐会的精美 海报。
2.看画面
课件:播放两位音乐家1979年音乐会的演出画面片段,随乐播放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二、世纪之约的故事
问:大家知道刚才画面上的两位老音乐家是谁吗?他们演奏的乐曲是什么?
1.说一说 教师说出故事1)、2)
2.听一听 课件播放首次演出场景并继续播放音乐。3.唱一唱
4.猜一猜 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音乐会还能继续举行吗?
5.编一编
师:如果你认为李德伦老人能如期出现在音乐会上,请你把故事情境发展下去,告诉大家好吗?
6.演一演
1)模仿演奏场景
2)了解协奏曲的含义,认识莫扎特。3)模仿演奏音乐主题。
三、“世纪之约”的实现
1.看一看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最后是怎样的? 2.听一听 播放——听赏全曲 3.小结 当最后一个音结束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整个舞台被鲜花淹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音乐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终于实现了二十年前的约定。
四、我们来约定
1.我们的约定 小组讨论,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的约定 2.师生来约定
二十年后请你们的下一代来体会这个感人的故事。同学们跟老师约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结束课业
第六课 放飞希望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的声音、热情的情绪学会演唱《驾着太阳、驾着月亮》,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能认真听赏二部合唱《向未来出发》,并能随乐跟唱。3.能在充分理解诗歌内涵与音乐基本意境的情况下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音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二零零三年的十月十五号,发生了一件令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事情,实现了我们千年来的一个梦想,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生答)对了!就是我们神舟五号飞船遨游了太空,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这历史性的时刻吧!2.CAI播发视频画面
3.看到我们的飞船遨游了太空,你们有什么感想或者是愿望?(生回答)
二、诵出心愿
1.朗读诗歌
(1)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你们看,这里就有一首诗歌《编梦》,请大家在心里默读一遍,然后简单的说说诗歌表达的意思
(2)学生默读,(3)个人发言,简单描述诗歌的含义
(4)集体齐读一遍
(5)师生接龙朗读,分小组朗读
(6)大家是不是觉得光是朗读太单调了,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三首乐曲,大家一起来听听 2.设计配乐方案(1)分别听赏三首乐曲,并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表示(2)随音乐动一动,说出选择颜色的理由及乐曲的基本情绪(3)分小组再次听赏《月光》《爱之梦》《春之歌》(4)讨论配乐方案
(5)宣布设计方案,并说出理由 3.配乐诗朗诵表演
(1)小组排练,商量表演的形式(2)分组准备,教师巡视指导(3)分组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朗诵奖,最佳配乐奖(5)谈谈表演感受
(6)你觉的配乐的朗诵和没有音乐的朗读哪种感觉更好?有什么不同吗?
三、唱出理想
1.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都用不同的音乐和形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编梦》,大家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憧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童声合唱《向未来出发》吧!2.整体听赏一遍
3.你觉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样的风格?情绪怎么样? 4.学生讨论(进行曲风格,激昂向上)
5.你最喜欢歌中的哪一段,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歌词象一首诗歌吗? 6.集体朗读一遍歌词(老师用钢琴弹奏主旋律)7.集体简单学唱前四乐句 8.整体跟唱一遍
四、放飞希望
1.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同学们,你们最大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能不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2.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再轻声的朗读一遍,也可以将课前搜索到的有关理想和希望的诗歌拿出来和同学一起朗读。
3.学生自由活动
4.请学生上台朗诵(音乐可由老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备)5.学生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创意奖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听了大家心中的愿望,有的希望自己能驾驶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有的希望我们地球的环境越来越美丽,还有的同学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灾难,大家既然有这么多的愿望,你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种太阳》、《梦幻曲》,营造教学气氛。2.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的歌曲。
二、学习旋律
1.自由视唱旋律
2.随琴视唱旋律 难点:后半拍齐唱 3.随琴背唱旋律
三、学习歌词
1.朗读歌词 2.随琴轻声唱词
四、完整的演唱歌曲
第七课 粤桂飘香
教学目标:
1.能用方言有感情的学会演唱广东客家民歌《落水天》,并能用口琴或竖笛吹奏其旋律。
2.能认真听赏广东音乐《旱天雷》,感受广东音乐的风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的基本情绪,能辨识扬琴和高呼的形状及音色,并能随音乐跟唱音乐主题。3.能用对唱的形式有表情的学会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4.能认真听赏二部合唱《槟榔树下摇网床》,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并能分声部随乐轻声跟唱。
5.认识“马骨胡”这种乐器,认真听赏马骨胡齐奏曲《壮乡春早》,感受音乐的意境,并能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能与他人一起用一领众合或对歌的形式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
教学难点:即兴创造出新的歌词,与他人对歌。
第一课时
一、学唱《落水天》
1.看中听:播放课件《落水天》,引导学生从广东民间风土人情中感受广东民歌风格、情调。
2.听中读:播放《落水天》的旋律。教师按旋律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
(1)请学生听音乐朗读歌词。
(2)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感受这首广东民歌风味地特色节奏型
“×× ××· ”。3.听中画:播放《落水天》的旋律。4.听中敲。
(1)、让学生听辩选择哪个打击乐器表现雨滴声比较合适?(2)、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吗?用什么乐器表现比较合适?(3)、让学生试敲一下以下的节奏:
3/4 ×× ×× ××|×× ×× ××‖
5.听中唱。
(1)、师跟随伴奏音乐进行范唱。(2)、由学生跟随录音机范唱进行学唱。6.唱中动。(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地表演)7.感受音高。
(1)提问:请同学们看看歌曲《落水天》是由哪几个音编成的?
(2)跟随老师听音乐打出“do、re、mi”的手势。
(要求学生手势要清楚,线条流畅富有情感)
二、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山歌好比春江水》音乐进入教室。
二、情景铺垫
1.北部湾风情
2.摇一摇
师:你会摇网床吗?让我们跟着风儿摇一摇。3.听一听
4.学一学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妈妈的摇篮曲。
5.唱一唱
6.难点深入
(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归纳歌曲的要点。
(2)再唱歌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边唱边思考问题,唱后提问。(3)二部合唱先由学生视唱前八小节,通过提问进行分析。(4)学唱二部合唱的后八小节。先请学生视唱,然后讨论分析。(5)学唱并分析尾声
(6)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槟榔树下摇网床》的歌曲结构。(7)有表情地演唱全曲,教师指挥。
三、结束课业
第三课时
一、走进广西
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刘三姐”吗?今天我们就要
一起走进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去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
2.简介
师: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与越南相邻,居住着大量的壮
族朋友,全名叫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
二、壮乡的美景 1.导入 2.听乐曲
3.再听音乐,看画面
三、壮乡的歌谣 1.导入
2.听赏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3.跟唱 4.学唱歌曲
1)唱曲
跟着伴奏带唱曲,看老师指挥,在歌曲齐唱部分唱曲。
2)唱词
轻声跟唱 5.对歌游戏
1)我们也来试一试,看谁能与老师来对歌。
2)游戏说明
以校园生活为题,创作新的歌词,分组对歌。3)自由创作 4)对歌比赛
四、结束课业
第八课 月光下的歌谣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并用优美、轻柔的声音表现歌曲宁静、美好的意境。2.在听赏《在银色的月光下》时,能哼唱音乐主题,并能进行曲调填词。
3.能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活动“碰碰对”,提高与他人合唱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能与同学合作,用和谐、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表现撒尼少年欢快喜悦、充满幸福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与他人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做到声音和谐、均衡。
教学难点:能与他人合作为音乐主题创编符合意境的新歌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课件)你们看,圆圆的月亮在云层中穿梭着,如果要加上音乐,你会用什么样的速度来表现?
2.师:来注意一下月亮在云间穿行的力度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3.师: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好吗?
二、歌曲学唱
1.师:我们分别来把这3句唱一唱。分句学唱 第二句注意字和音
2.师:我们来接口唱 3.加入伴奏 一部分学生用“LU”,一部分唱歌词 4.初步了解二声部
三、小结
师:同学们,中秋节刚刚过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思念,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幻想„„
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带着对月亮的遐想和回味,静静的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一、情境铺垫。
(一)学跳“五步舞”。教师教学生跳舞。(动作:前三拍,先出向左出左脚,然后上后脚,再出左脚,第四、五拍踢右腿两次;做完五拍后,朝相反的方向再做。熟练之后,第四、五拍可加入拍手等动作。)
(二)师生交流,了解歌曲背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课件出示)你觉得这首歌曲中会描绘些什么?
2.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对“撒尼”和“跳月”的关注。3.师总结。
二、情境中学习。
(一)观看表演,进入情境之中。
(二)合唱部分的学习。
(1)学习“阿黑哥”的演唱。1.听一听。
阿黑哥”。你们听。(课件播放由男声演唱的合唱部分第二声部歌曲。)2.说一说。3.唱一唱。
(2)学习“阿诗玛”的演唱。1.听一听。2.比一比。
3.唱一唱。A、师:请我们班的小阿诗玛来表演一下。
B、女生齐唱高声部歌词,老师指导、点评。
(3)学习“阿黑哥”与“阿诗玛”的合唱。
(三)齐唱部分的学习。
1.师生合作演唱。2.比一比。3.唱一唱。4.跳一跳。5.总结节拍。
三、情境的升华。
(一)设计动作。1.看一看,分一分。
师:歌曲中其他动作得由你们自己设计,请同学们看他们的篝火晚会,将他们的动作分分类,说说都有那些动作。学生观看并讨论,将舞蹈动作稍做分类。
2.学一学,跳一跳。请各个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编成舞蹈,跳一跳。
(二)集体舞表演。全体学生边唱边表演。
第九课 一支永远传唱的歌
教学目标:
1.能有激情的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在听赏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的活动中,能随乐跟唱,体验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党相同的热爱之情。3.能和同学一起学会用明亮、自信的声音演唱歌曲《跟你走进幸福里》,并能较好的表达歌曲的情绪。
4.能在听赏、学唱歌曲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党的伟大,进而激发爱党、爱国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真听赏《妈妈教我一支歌》、有感情的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受党的伟大。
2.能与同学一起用多种形式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
第一课时
一、妈妈教我一支歌
1.听音乐进教室 《越来越好》
2.我们的歌 师:在你的印象里,妈妈教过你什么歌? 3.聆听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 4.情境设置,过去的中国
1)说一说 你知道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2)看一看 播放旧中国系列图片,教师简要解说。3)归纳
5.再听歌曲,分析歌曲
歌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情绪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二、我唱妈妈教的歌
1.说一说 2.归纳出歌词
3.听赏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学习旋律
1)找一找,由你熟悉的旋律吗,唱一唱 2)自由视唱曲谱 3)难点教唱 4)完整的视唱旋律 三、一支永远传唱的歌
1.情境设置,未来的中国
展望一下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2.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跟着党,我们
才能走进幸福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3.全体起立,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复习巩固,营造气氛
二、学习旋律
1.自由视唱旋律 2.随琴视唱旋律
知识点:“D.C.”“D.S”,这两种反复记号之前学过,看谁还记得,唱一唱。3.随琴背唱旋律。
三、学习歌词
1.随背景音乐朗读歌词 2.随琴轻声唱词 3.完整的演唱
四、结束课业
第十课 美好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本科的各项音乐教学活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有较清晰的记忆。
2.能根据各谱写出歌名,根据歌名唱出或写出歌曲的前四小节歌谱。
3.能听辨学过的音乐,写出其曲名,并能哼唱出音乐主题。
4.能认识小学阶段接触过的各种乐器,并能为乐器分类。
5.能把自己参与音乐活动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6.能辨识图片上的音乐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作品。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音乐礼仪
二、导入
同学们,同夺六年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多音乐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看谁掌握的音乐知识最多,谁的收获最多?
三、难忘的歌
请根据歌谱写出歌名
可以通过学生比一比、听一听和赛一赛的手段,使学生们对已学的歌曲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演唱和表演的潜能。
四、动人的乐曲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谈同学们重新聆听学过的动人乐曲,以再次唤起他们对乐曲情景的遐想,加深其乐曲的记忆。
五、知心的伙伴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已认识的乐器进行归类,并让他们对各种乐器演奏的方法和音色作进一步的了解。
六、有趣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引导同学们对过去的音与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并相互交流与活动的快乐体验,加深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中各种知识要点的理解。
七、令人敬慕的音乐家
可以通过猜谜语、讲故事或演唱代表作品,猜猜音乐家的名称完成。
八、音乐小博士手册
这一环节是对小学音乐知识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完成。并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方面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