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第一篇: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我们在第二节介绍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时已经谈到,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明确具体。那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任务呢?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一般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描述,如“培养学生的文艺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些目标中提到的“文艺欣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体会”都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含糊不清,难以捉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它们既不能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能有效指导教学的测量与评价。为了克服教学目标陈述的含糊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新的理论和技术。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1962年心理学家马杰(R.F.Mager)提出,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必须取消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的方法,代之以用描述行为的术语来陈述目标。马杰提出,一个陈述得好的行为目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即表述行为;二是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表述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即表述标准。

所谓表述行为,指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要求的目标。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能比较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异同,能操作计算机等。加涅(Gagn,1992)则在此基础上,将动词细分为性能动词和行动动词,并将学习内容称为对象。性能动词(capability verb)如辨别、鉴定、分类、证明、生成、陈述等,行动动词(action verb)如比较、说出、借助、解答、综合等。这样,目标的表述就变成由性能动词、行动动词和对象三部分组成。例如,通过比较(行动动词)能辨别(性能动词)汉字“晴”和“睛”(对象),借助定义对各种家庭进行归类等。

所谓表述条件,指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在评定学习结果时,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例如,要求学生操作计算机,是在教师或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还是学生独立操作?加涅(Gagn,1992)称之为情境和工具。

所谓标准表述,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要求,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等问题有关。加涅(Gagn,1992)称之为限制和特殊条件。

例如,关于学习的定义,按传统方法可以这样陈述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这一概念。但是怎样证明学生“深刻理解”了呢?“深刻理解”是对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的描述,不能被观察到。行为目标的提倡者认为,如果要使目标可以被别人观察到,具体而不含糊,就应改用能证明学生表现出“深刻理解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按照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的三个条件,上述目标改为行为目标,可以这样陈述:提供若干反映学习和非学习的新例子(行为产生的条件),学生能够识别学习的正例和反例(行为表现),在五个实例中至少有四个识别正确(合格行为的标准)。这个目标虽未出现“深刻理解”这一术语,但学生必须深刻理解了学习的定义才能表现出目标中规定的行为。这是因为所提供的例子不是学生原先学习过的,而且例子既有正例,也有反例。学生一定要应用已掌握的学习概念才能识别和说明哪些实例属于学习,哪些实例不属于学习。

从教学目标指导测量和评价的功能来看,行为目标的优点是非常清楚的。好的行为目标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例如,上述关于学习的行为目标只要稍加变化,就可以转化为学习结果的测验题:

你认为下面五个实例中哪些属于学习,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a.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b.成人每天浏览报纸c.幼儿初入托儿所怕生人,过几天就不怕了d.成人用筷子吃饭e.“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确答案为b、c、e)

但是,行为目标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它只强调了行为的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表面的行为变化(外在表现),而忽视学生内在的能力与态度、品德方面的变化(内在实质),而使教学误入歧途。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反应)。只要对刺激和反应加以具体规定,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但坚持学习的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品德结构的变化。为此,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

按照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陈述记忆、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如“学完本节课后,学生能写一篇赞美祖国的文章并当众朗读”。如果没有行为样例,我们也就失去了评价教学目标究竟是否达到的依据。据此,对于上述“学习”的目标可以这样陈述:能够理解学习的概念(内部心理描述);提供有关学习的新的正例和反例,学生能正确加以识别(行为样例)。

总之,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的总目标是记忆、理解、创造、欣赏、热爱或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表现这些变化的具体行为实例。这些实例只是表明内在心理变化的许多行为中的行为样例。这样就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目标的含糊性。

(三)表现性目标

许多高级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参加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达到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高级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的提高,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都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教育教学就能立竿见影的。为此,艾纳斯(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以弥补上述两种陈述方法的不足。表现性目标只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现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生能认真观看学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当然,表现性目标只能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补充,教师切不可依赖这样的目标;否则,教学目标的陈述又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

总之,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如能力提高、态度改善、正确自我观建立等,而不应陈述教师的行为。(2)陈述得好的教育目标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如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即使在同一学习类型中,也还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如知识领域中的目标应反映记忆、理解和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任务的分析

目标陈述和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两个彼此关联的环节。任务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德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教学目标的陈述只规定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及其类型,并没有说明这些学习结果是怎样得来的。任务分析则要进一步揭示最终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Gagn,1992)。

(一)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所谓教学空间,就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即改变学生的原有状态,使其向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变化。而当教学目标的终末状态确定后,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的确定便成了问题的关键。

所谓起点行为或倾向,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准备,也就是学生的原有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都表明,学生的原有基础是新的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的学习的成败。因此,教师在确定终点教学目标后,必须认真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按照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原则,学生必须达到某一单元规定的教学目标的85%以后,才能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其目的也就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和水平。

(二)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在终末状态和起始状态都确定以后,任务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enabling objectives)。

在从起始状态到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定有许多知识与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就称为使能目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级子目标。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出发,来一步一步揭示其使能目标的,如反复提出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他必须预先具备什么能力或倾向”,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分层次一一排列出来。这样,起始状态、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及其类型与顺序被分析清楚了,则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科学的依据了。

(三)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使能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条件。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因此它又称为必要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对于某一原理的学习,这一原理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是它的必要条件,而心智技能、学习动机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在任务分析时,教师也应对这些支持性条件加以分析。

总之,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来以后,教师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

第二篇:设计教学任务 呈现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任务

呈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只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教学环节才是有效教学环节,所有教学内容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陈述只是规定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及其类型,并没有说明这些学习结果是怎样得来的。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科学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要将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能力、意识、兴趣、反应速度各有差异,在任务设计时要又层次性,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优秀的教学任务设计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如何进

1、操作准确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设计几个简单的小任务,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联系提高操作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在讲EXCEL填充柄的应用时,要求先将鼠标指针移到某特定点上时,指针形状才会变成“+”,这时拖动鼠标,才有数据填充的效果。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出错的主要是由于鼠标指针没移到特定点上就开始拖动,结果变成选中操作,填充操作不成功。基于这点,说明学生还不熟练,所以需要教师多设置几个重复的关于填充柄使用的操练习。

2、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 在任务设计时选取有用的、有意义的素材,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完成任务有很大关系。在设计任务时,若只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不注重素材的选取,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会大打折扣。

案例一:在学习如何运用word来制作电子报刊时,若只是为了讲解文字、图片的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或随手拿一张图片来就插入,学生根本就没兴趣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假若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一些关于影视明星之类的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资料,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尝试着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版面,在组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会主动地请教老师,这比起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如何操作,效率明显提高。

3、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4、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也是要求比较高效的一种任务设计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这与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思想相符。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资料、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再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从而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尽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

在教《网上信息的浏览与搜索》一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有购买计算机的计划,但又不知道如何买到一台适用的性价比较高的计算机。虽然以前面的课程中已经了解过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但学归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能理解这些已学过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明白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因此在平时,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提问“如何买电脑?”、“买电脑需要买哪些东西、装哪些软件?”之类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让同学们运用网络通过浏览信息、相互讨论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性能,从而根据需要,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配机方案”,为我们开展“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这一节课堂教学提供了绝好的素材。这样既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配机的一些知识,把前面所学的灵活运用起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还真是像模像样地通过网络,就像在逛电脑城一样,为自己组装电脑呢!

总之,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优化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尽最大可能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心理学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梁冉冉 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 *** 534596765@qq.com

一、适用年级:小学三、四年级

一、设计意图:

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家庭变故、他人看法等影响,都会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不易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心理现象设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能够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二、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三、辅导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他人欣赏的快乐,并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优点。

3、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四、辅导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五、辅导难点: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六、辅导方式:

1、听故事

2、讨论

3、游戏

4、填写测试卷

七、辅导前准备:

1、录音带《比比谁大》,2、轻松纯音乐

3、心理测试卷

4、课件

八、辅导过程: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播放故事《比比谁大》。

2、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会鼓破肚皮呢?青蛙非要证明自己比大象和老牛大,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青蛙的下场怎么样?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3、师总结:我们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4、那如何认识自己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一起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板书课题)

(二)找特点,发现自我的独特性

1、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如果你具有老师出示的特点就请你起立,不具备就请坐下。

2、出示特点:(1)、体型高高瘦瘦(2)、留着短发(3)、眼睛近视(4)、喜欢吃鱼(5)、喜欢运动(6)脾气急躁(7)记忆力好(8)学习用功(9)胆子小(10)爱看课外书(11)乐于助人

3、游戏做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有谁和你从始至终都是一起站一起坐的。(生:没发现)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5、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6、出示句子生齐读:我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填句游戏:认识我自己

1、刚才同学们都认识到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自我评价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全不全面,恰不恰当。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是谁?》的心理测试卷,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词语至少写5句。

3、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

生理自我的认识——指个体对自己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和认识,包括外貌、风度、健康状况等方面。例如:我是个高个子,我是个短发女孩等; 心理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和认识。如我是个胆小的人,我爱好文学等;

社会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观察和认识,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自己在班级、年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如我是一名中学生,我是个受欢迎的人等。填充句子,我是谁?我是一个 的人。

3、请孩子来介绍自己(2-3人)

4、刚刚老师发现孩子们介绍自己时都说到了自己的优点,你们想说说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优点。

(四)、游戏:优点大轰炸

1、每小组每位同学轮流站起来接受轰炸,另外的同学制作优点炸弹。“炸弹”要求:该优点是他确实存在的。用上xxx我觉得你很不错,因为你________

2、当你被“轰炸”时,你心情怎么样?

3、那当你“轰炸”别人时,你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通过游戏我们发现我们寻找到自己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使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既可以增加别人的自信,又可以向他人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板书:欣赏独特的我)

(五)、谈缺点

1、刚刚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那谁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缺点呢?

2、刚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像有人说的一样: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或者甚至有缺陷、就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芬芳,咬得大口些。

(六)、榜样的力量

1、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人都有不足,或者缺陷,但是他们都走向了成功。

2、出示有缺点或缺陷的名人事例。

3、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4、师总结:他们都勇敢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在不足面前没有灰心丧气。真正做到了悦纳自己,接受这个带有缺点、缺陷的本来的我。(板书:接受本来的我)

5、分享自己改正缺点的经历

6、书写自己的改正的缺点和改正方法。

(七)归纳总结

在人生中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客观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更有自信,正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让自己扬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第四篇:心理学教学设计

《被人误会之后》教学设计

宜都市陆城一小

陈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误解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求消除误解的良方。

2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解,误解了别人后学会正确处理。3初步运用合适的办法消除误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际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坦露心声,正确对待误会,并运用办法处理误会。

教学准备:情景表演、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揭示主题 1.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一幕幕,请看小品:

两个学生表演被人误会的一幕:放学了,小明发现王刚的衣服掉在了教室里,小明想:王刚的衣服掉在这儿了,也许明天他还要穿,我给他送回去吧。正在这时王刚进来了,看到小明手里的衣服,王刚生气地说:“原来是你拿了我的衣服!”

2.生活中你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吗?

小结:生活中这样被人误会的事事常有发生的。

3.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小明,你是什么心情?你又会怎么做? 4.顺势揭题:生活中遇到被人误会,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了?今天我们就围绕“被人误会之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板书课题

二、回顾往昔,情感体验

1.生活中你被人误会过吗?讲一讲这样的故事。2.在小组内先讲一讲 3.全班交流

4.回想,当时被人误会的心情,全班交流。5.小结:当被人误会时,一般会是什么心态了?

总结:伤心、难过、愤怒、疑惑......(课件展示)6.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处理误会,结果好吗?交流 三、七嘴八舌,总结办法

1.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处理误会了? 2.小结,课件展示。

消除误会歌

面对误会要坦然,宽容大度莫怨恨 冷静分析多沟通,对症下药办法多

3.遇到误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想想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 4.小组内交流。

5.班上分享自己成功化解误会的故事。

6.小结各种好办法:当面交流不拖延 暂时搁置缓处理 巧用他人来转移 书信一封表真情......四、情景展演,学以致用

1.试试用学到的高招来解决生活中的误会 2.小品展示。

a语文课上,小林不小心把同桌的书本弄脏了,被同学误以为是故意的。

b考试时,小畅把铅笔借给同学,被老师误以为作弊。

c表弟来家里玩儿,小东不小心把表弟的玩具弄坏了,表弟哭了,小东被爸妈误以为欺负了表弟。

3.分组讨论,全班交流。4小结经验:

沉住气,不着急,找原因,细分析。宽容豁达看问题,学会沟通选时机。

5、由于每个人考虑事情的方式和角度不同,所以误解他人和被他人误解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肯定也有误解别人的经历,回忆一下这样的经历,想想,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被我们误会的人呢?

6.交流 7.小结:

细心想,找问题,勇敢面对不回避。

真诚认错求谅解,主动道歉和谐多。

8.结合上面的交流总结,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智慧化解误会? 9.交流 10.小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误会自消!

第五篇:目标与任务

目标与任务--宁波LED行业分析

一)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8年):促进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在LED背光等高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扩大封装产业规模,实现外延芯片环节零的突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应用龙头企业3-5家,封装龙头企业2-3家,外延芯片企业2-3家。

第二阶段(2010年):在LCD背光等领域形成特色产品与核心产业;成为周边区域重要的封装生产及研发基地;扩大外延芯片产业规模;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集群效应;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LED灯具、LCD背光以及封装、芯片企业。

第三阶段(2020年):至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并在照明、背光、景观、配套材料、控制电路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打造国内和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宁波LED产业发展应该着眼于以下3项任务,重点完成5项具体工作。

三项任务:一是通过工程示范与政策引导,着眼于优势企业,促进LED与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加大薄弱环节的引进与承接,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通过区域合作与专业协作,着眼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项具体工作:一是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间合作,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平台;二是搭建公共研发创新平台,成为资源有效整合、成果中试及后期产业化示范平台;三是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围绕用户需求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四是建设示范引导工程,展现宁波特色、满足功能需求,起到示范带动和展示作用;五是培育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多层次的区域互动与合作,加大资源整合范围。

下载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目标与人生 教学设计

    目标与人生 目标与人生 培成学校 杨琴 【教学目标】 1、懂得树立目标的意义,理解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持有何种心态。 2、学会如何设计目标,完成自我目标的初步设计。 3、激......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大全

    第一册Unit 5 A Let’s talk.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几组关于食物的词语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但是,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的也快,因......

    教学目标设计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

    设计教学目标(大全)

    PEP六年级英语Unit 1 B2对话课目标设计 刘红星 1、认知目标 能四会掌握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 48kg. 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明白这句话中的省略......

    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几个因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确立目标”过程改进的四个考虑要素是指:课标、教材、学生、中考。 (一)对课程标准的考虑,最重要的要理解和把握以下四点......

    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价格的变动;丰富多彩的消费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注意是使知识进入“仓库”的大门。下决心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就好比找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重点:什么......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引向失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便有什么样的人生。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