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富创业领头雁-郭善良000
致富创业领头雁
——记安图县河东村青年农民郭善良
郭善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憨厚的外表、朴实的言谈使人觉得他与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就是普普通通的他,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增收致富,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应该说,郭善良成功了,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骄傲感。用他的话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名成功者,我是一名农民,增收致富是本分,但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带动群众致富更是我的责任!”
勤于探索 瞄准机遇 毅然出手
2003年,郭善良就职于延边天池城市信用合作社。工作一段时间后,喜欢挑战的他逐渐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公司工作,“想干点事业”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他坚信,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此后,郭善良就积极为创业做准备,经常进行市场调查,随时准备抢抓商机。2005年,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他敏感的察觉到,这是一次不错的机会。他先后到汉中市鹏程种猪厂和北京市顺鑫农业小店良种猪厂等地考察学习,每到一处,他都不顾旅途的疲劳,忙着实地查看,“寻艺探宝”,了解行情。通过认真考察、慎重分析,他认为自家当地无论是环境还是气候等各种条件都非常适宜生猪养殖。经过反复思考权衡,他毅然辞去工作,迈出了充满挑 战却又艰难异常的创业第一步。
创业之路 几经波折 终成正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郭善良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一行业,缺乏养殖技术和经营经验,又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2005年4月,经过一个月的市场调查后,他瞄准了生猪养殖产业,一举投资15万元,贷款8万元,买进母猪20头,建造猪舍500平方米。经过一年的辛苦经营,年底生猪存栏数达150余头,可以说战果颇丰,但2005年底2006年初猪肉市场价格大跌,生猪价格跌到每市斤2.30元,这批猪出栏后净赔了2万多元,出师不利给他的打击不小。面对市场不景气、养猪场纷纷倒闭的大环境,郭善良没有退缩。他认为,猪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科学的坚持就能获得成功。他坚持贷款继续扩大了猪舍500平方米。2008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又争取资金20万元把养猪场扩大了1000平方米,猪场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在此期间,为了改良生猪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从广州空运引进优良品种大、长白母猪3头,杜洛克纯种公猪1头,每头猪光机票的开销就是4000元,可谓惊人之举。值得欣慰的是,投入终究有回报,由于生猪品种得到改良,养猪场当年就繁育生猪80头,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了5万元。为了使肉质更加鲜美,他积极向养殖业专家请教,引进了先进饲料配方技术——在配料中加入大蒜素,通过这一工艺,他的养殖场出栏的生猪肉质鲜美多汁,在抢占市场的竞争中更具 优势。
2009年对于全县养猪户来讲是无比艰难的一年,当年年底,受外部市场冲击,生猪市场价格直降到底,郭善良的养猪场每月要亏损2万多元,并且这种恶劣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工作的辛劳加上市场情况的恶化使郭善良病倒了好几次,但他又一次次从病床上爬起来。他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我的养猪场更不能倒下!”拖着病体,他一次次去外地跑市场,努力打开销路,并于2009年9月份成立了东泊鲜肉经销处,缓解了养猪场的危机,最终渡过了难关。2009年11月,为了加强养殖业行业稳定性和资源统筹、共享,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他牵头成立了安图东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10年,他的养猪场被团县委命名为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目前,他的养猪场存栏肉猪2000余头,仔猪600余头,产值达300万元左右。正是凭着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的精神,郭善良不仅练就了一手养猪好技术,掌握了丰富的养殖管理经验,还练出了愈挫愈勇的精神头,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好。创业路上他终于修成了正果。
饮水思源 带动群众 共同致富
创业路的顺利并没有使郭善良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创业的几年时间里,他一边探索如何发展自家产业,一边也谋划着如何为当地群众干点实事。几经思考后,郭善良首先向村里的困难群众伸出了援手,通过结对子帮扶的形式帮助7户困难户发展 养殖业,手把手地传授养猪技术,亲自帮助他们选购育种,制定饲料配方,规范疫病防治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群众养猪热情高涨,加上安图东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科学运作,河东村的养猪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他的帮扶下,全村及周边村屯先后发展养猪户30多户,有效促进了当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
如今,郭善良成了安图县河东村的能人,人们提起他总是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他的创业致富事迹和经验也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在成功的光环和众口一致的褒扬声中,他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前景上。他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相信东泊养殖专业合作社会也会越办越好,只要能力所及,希望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第二篇:创业致富的领头雁
创 业 致 富 的 领 头 雁
记顺州乡板桥上恩浦村党员致富典型高剑明
在顺州乡板桥村,提起种植能手高剑民,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他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经济林果种植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先后受到县残联“自强模范”、乡党委“农村发展带头人”等表彰奖励,以他任会长的顺州乡经济林果技术经济合作协会于2009年被县科协评为“先进单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闪光风采,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赖,为顺州乡广大群众创业致富树立了典型模范作用,成为顺州乡创业致富的领头雁。现年46岁的高剑民,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走路一拐一瘸,成了一个残疾人,尽管他常常梦想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但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最终还是没能跨入大学的校门。但意志坚强的他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为了摆脱家庭的贫困,为了自己深埋在心里的理想而一直努力着,奋斗着。一直以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他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2009年他才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他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2001年他还率先在自家的山坡地上种上了柑桔,通过几年的辛苦努力,扩展到
1了一片38亩的柑桔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本村及临近几个
村庄好多人家也在自家的山坡地上种上了柑橘、石榴等经济
作物,近年来他还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等科技媒体学到了最
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远近几个村庄的经济林果产业搞
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超过了8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超过10万
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作物种植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2008年在他的带领下还成立了顺州乡林果技术经济合作协
会,会员达到了300多人,在当地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
用。
曾经的他,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
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他
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两个孩子,心中不由一阵一阵
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他也
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他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乡党委为他指定的“结队
帮扶”人给他送来了几本《党的生活》和《致富天地》刊物,书中一篇篇致富典型和创业成功经验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
有了通过在自家大片山地上种植经济作物脱贫致富的想法。
有了主意他便开始忙活起来,首先得知道这片土地到底该种
植什么作物,为此他拖着病腿到县农科部门进行咨询,得知
这片土质适合种植柑桔。回来后他和家人不分白天黑夜的挖
坑、修水渠水池,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后,可买树种的钱从那
里来,他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他摆脱贫困的想法,他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
15000多元,买回了2500株满载他希望的第一批鲁拉碰柑苗,这一次共种植桔苗12亩。
由于第一次种植柑桔,缺少种植技术和经验,桔苗长势
很差。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看着一大片黄而瘦小的果苗,别说能盼望赚到钱发家致富,还清所欠的债务看来也希望渺
茫了。高剑明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经济作物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打退
堂鼓的时候。乡党委指派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高剑明家,为
他带来了关于介绍柑桔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他介绍可
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其它地区种植柑桔的一些经验。并且耐心的劝他再努力试试,高剑明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一有
空闲时间他就到临村的农家书屋或到乡上的网吧查阅有关
柑桔种植技术,并不惜资金到外地请来了技术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掌握了柑桔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他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
实践中呢?就在他再次一筹莫展的时候,乡党委又为他从县
科协请来了技术员,手把手给高剑明指导种植技术。在乡党
委的协调帮助下,高剑明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他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他
懂得了“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间修枝打杈?什么时间浇
水、施肥?”三年过去了,他的辛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
种植的柑橘卖了2万多元钱。看着一大片绿叶掩盖下的桔红
色果实,望着手中一张张崭新的人民币,高剑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尝着甜头的高剑明,还清了借款后,利用剩余的钱又租
下了临家的几十亩山坡,在乡党委的大力扶持下,他又种上
了黄果、蜜桔、石榴等其他新品种,短短几年,他的橘园已
发展到了50多亩,每年纯收入达到了8万余元。
高剑明率先致富后,没有忘记村里的其他百姓,他时常
告诫自己“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谁缺资金,他就借给谁,谁缺技术他就手把手耐心地教,还
带领大家参观他种植的经济林果。经常组织群众开展种植科
技培训。目前,他已带动本村的河东、河西、下恩浦及临近的锦江村委会等地群众种植黄果、柑桔、石榴等经济作物350
亩,产品主要销往丽江、昆明、攀枝花等地。
富起来的高剑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又搞起了果树嫁接
和苗圃种植,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群众
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成为顺州乡有名的经济林果种植能手。
在他几年的种植实践中,他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
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他常常
聘请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帮他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
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种植、修枝打杈、日常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高剑明深知这一点,他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他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他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高剑明,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他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他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他“引”着农村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他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他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篇: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在河溪镇阿娜村,有一位享誉四方的科技致富女能人,她就是该村共产党员高七妹。近年来,她依靠科技发展城郊高效农业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被群众誉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曾多次被州、市评为“科技示范户”和“优秀共产党员”。
看到其它村农民纷纷富裕起来,高七妹再也坐不住了,她勇探农业种植新模式,发展“瓜—稻—菜”连作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村里科技致富排头兵。
98年以前,阿娜村农业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型农业,每亩田最高产值不到500元,农民守着良田熬穷日子。而周边的马鞍、农科等村农民通过发展桠柑、西瓜纷纷富裕起来。看到别人的钱包渐渐胀了起来,高七妹再出坐不住了。她立足阿娜离城近、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通过对市场深入的调查分析后,决定从稻田改制上着手,提升稻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1998年初,她凭着多年积累的农业实践经验和胆量,率先在村里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搞了2亩“瓜—稻—菜”连作示范。在镇农技站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精心培管,当年获得了亩产西瓜2200公斤、产稻谷423.5公斤的好效益,2亩田就收入了5000多元,比种谷子的收益提高了5倍。初尝科技甜果的她,第二年将家里3亩坪上田全部改种了西瓜,为夺取更高效益,她积极选种早熟优质的州优2号、西农8号等新品种,并采取三蔓式整枝技术,普施壮果肥,产量、产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她还积极号召村民种植,大家看她种瓜确实划算,都纷纷发展“瓜—稻—菜”连作生产,2005年她所在的组稻田改制面积达120亩。
“瓜—稻—菜”连作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可说是跨了一大步,但对于热爱钻研农业科技的高七妹来说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为拓宽自己眼界,探索出更高效的科技模式,99年她第一批参加了镇里举办的“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班。在上蔬菜课时,她从老师讲课中获得吉首蔬菜基地被开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前景广阔的信息后,又萌生了搞大棚蔬菜生产的念头。于是她积极向政府申请,通过政府与蔬菜局衔接,99年底她又在全村率先安装了3座大棚。为搞好大棚蔬菜生产,她订阅了《长江蔬菜》、《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如饥似渴地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白天她钻进棚里,反复实践摸索种植技术,晚上挑灯学习技术。她还5次跑到蔬菜局向专家请教技术,并把老师请下来实地指导。得知河溪镇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后,她多次跑来请教相关技术,查阅相关信息,远教站也把她作为重点技术扶持对象,按农事季节为她提供相关技术信息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春季,高七妹以茄子、西红柿、黄瓜为主的第一批早春蔬菜上市了,由于上市早、价格高,平均每公斤在2—3元之间,第一季菜收入就达6800多元,3个棚全年共收入11000多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年底全家5口人,总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人平纯收入达到4200元,比全村人平高出1000多元。群众笑着对她说:“高七妹,你爱钻科技,真的是钻出金(精)了。”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村民发展高效农业探路踏桥。
高七妹对高效农业种植相当内行,是村里出了名的“土专家”,因此,村里推荐科技示范户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报上了她的名字。当上了科技示范户,就得为村里农业发展探好路,把好关。高七妹在农业科技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每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她都带头做示范,详细记载物候特征,为村里引进技术、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试验、示范不可能每次都成功,这也给她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她总是笑着说“牺牲点个人利益是小事,关键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不足,让村民得实惠是大事”。2004年,她为引导菜农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在村里开展了大棚蔬菜施用沼气肥试验。由于没有经验,施用浓度过高,一片长势喜人的白菜全部脱水枯死了。当时市场菜价很好,给她造成了2000多元的损失。她没有一点后悔和抱怨,而是马上跑到蔬菜局等技术部门寻找答案。总结原因后,2005年开春,她又继续开展试验,由于掌握好了浓度,试验相当成功。于是她马上把其它菜农请到自家的棚里来,手把手的把技术传给乡亲们,使阿娜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向无公害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在村里只要有试验示范项目,她都积极参与。几年过来,她先后参与开展了“稻田免耕洋芋、白菜、小麦栽培试验”、“西瓜嫁接栽培试验”、“特色红薯试种示范”、“生物菌肥试验”等10多项试验,推广了“瓜—稻—菜”连作、“猪—沼—菜(果)”等高效农业模式5项,引进南丰蜜桔等新品种20多个。为阿娜村发展高效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致富不忘群众,高七妹把自已艰辛探索出来的“致富经”无私奉献给了乡亲们,让大家走上了共同致富道路。
高七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全市有名的科技示范户。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深知党员要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奔小康。在全村党员大会上说:“我虽然先富了,但作为科技示范户,如果不能示范带动大家致富,我这个示范户也就算白当了!”为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她把自己艰辛探索出来的“致富经”无私奉献给了乡亲们。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高七妹积极利用村里开展“一联三帮五带头”帮扶活动的契机,在搞好村里各项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群众传授
技术。阿娜蔬菜大棚基地的许多农民不懂技术,更不晓得种什么菜,为帮助他们发展蔬菜生产,她经常踩水过河为大棚基地农民传授经验,解决生产难题。为了带动其它组发展地膜西瓜,她在8组坪上租了2亩田开展“瓜—稻—菜”连作示范,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地膜西瓜推广到全村9个组面积达300亩,(其中“瓜—稻—菜”连作200亩)。同时,她还有充分运用“阿娜村先进性教育学习中心户制度”,召集周围的党员群众,在自己家里办课堂,既学理论又学技术,家里的影碟机成了村里的“电教员”。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现全村发展椪柑1600亩,人平达到1亩多;以西瓜、香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300亩,以大棚蔬菜为主的商品菜生产面积200亩。她带出了周明友、田富云等一大批种植大户,户平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现在,阿娜村民靠发展西瓜、蔬菜、桠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村人平收入达到3200元,较1998年增长2倍。
自家的日子和村民的日子都红火起来了,高七妹的科技致富梦却还在延续。谈及今后的发展,高七妹的目标是,从明年起,按照镇里提出的“农业观光园”建设发展思路,要在西瓜生产上实现引种个小、质优、美观的珍品瓜、礼品瓜;在大棚蔬菜生产上,实现引种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价值的“名、优、特、奇”新品种,并租10-15亩稻田开展“湘西红提”示范,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推动全镇“农业观光园”建设和发展。
第四篇:某某镇妇女争做致富领头雁
某某镇育龄妇女争做致富领头雁
某某镇计生协会教育引导育龄妇女学科技,鼓励支持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致富项目,争做“致富女强人”。
近年来,随着我镇部分男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增多,留守在家的育龄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要从事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下,镇计生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教育引导全镇育龄妇女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项目。全镇育龄妇女积极响应,叫响了“技术要学精,争做女标兵”口号。我镇三寺村育龄妇女立足本村特色产业西瓜,积极参加西瓜的种植学习班;谷岩寨村育龄妇女则立足本村特色产业金银花,积极参加金银花管理技术培训班;高庄村育龄妇女发展大棚种植技术,积极参加蔬菜种植培训班等。通过学习,她们掌握了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
第五篇:创业致富带头人
曹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刘文轩创业致富先进事迹
刘文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9月24日出生,山东曹县梁堤头镇中刘村人。高中文凭,现担任山东东奥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法人。菏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曹县工商联副主席、曹县总商会副会长。
刘文轩同志出生在一普通农民家庭中,自幼勤学好问,踏实好学,富有经商头脑。1982年在曹县一中毕业后就尝试做起了烟酒批发生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周转资金短缺、经营经验匮乏的起步阶段,真可谓举步维艰。但他努力做到坚守信誉至上、诚实待人原则,不怕吃苦,敢于拼搏,通过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细心摸索,逐步积累丰富了自己的经营经验。他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烟酒批发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红火,通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成为当时全镇唯一一家货物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批发部。在经营的同时,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酸和努力,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超前的经营理念。同时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于1994年,投资50万元,兴建了我镇第一家桐木板材加工厂,做起了板材加工生意,通过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开业之始产品就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群众。据统计先后有20多名农户加入到了采购原材料、毛料加工等附属行业当中,并且吸收了3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工厂工作,使他们即增加了收入又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
1997年4月在充分考察市场以后,又转向了经营粮食贸易业务,通过几年的经营,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转变成了一个业务精通的经营者,生意蒸蒸日上,粮食仓容从最初的两间房,扩大到仓容1000吨,业务范围扩展到山东、河南、安徽、内蒙、宁夏等地,提高了当地农产品价格,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经营中,发现当地小麦资源丰富,很适合进行面粉深加工,于是就力排众议于2001年创建了当时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厂,做起了面粉深加工。并于2002年正式投产,公司通过先进的制粉设备及领先的制粉工艺,坚持以质量占领市场以信誉、赢得客户的经营理念,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销售网络。公司先后荣获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粮食收储统计先进单位”“2009年3.15名优企业”等先进荣誉。刘文轩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遵纪守法经营户”“优秀共产党员”“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曹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称号,并在2007年底当选为菏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履行了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使命.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推选为曹县工商联副主席,曹县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