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教学设计意图(共11篇)
篇一:长城上 教学设计 山美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9.《站在长城上》
即墨市德馨小学 王莉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第2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的等内容编写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及其历史地位,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等相关历史,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丰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历史、地位、作用。
(2)知道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历史、地位、作用,知道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长城图片,音乐伴奏。学生谈看到长城的感受。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长城的相关知识
活动一:长城的世界地位
1.去过长城的同学交流登长城的感受。2.全班交流在哪里见过长城。
预设:(1)电视上
(2)书上(在什么书上见过?《上下五千年》、《旅游指南》)
(3)网上(什么网站?旅游社网站)
(4)人民币上(我国第四套一元纸币的背面是长城。什么样的景
点能出现在人民币上?能体现我国悠久历史和壮丽山河的景点才能出现在人民币上,可见它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小结:虽然没有去过长城,但是却都知道长城,可见它的知名度很高。
3.好多外国友人也都慕名而来,出示图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撒切尔、戈尔巴乔夫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游览长城时都给予长城很高的评价。学生谈感受。4.出示文字资料,指名读,学生交流了解到什么。
总结:游览长城的人真多啊,长城可谓是驰名中外、誉满全球。1987年,我国的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全世界热门的文化瑰宝。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外国领导人游览长城的照片,他们给予长城的高度评价及去长城游览的中外游客人很多的文字资料,使学生感受长城驰名中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活动二:长城的长度及地理位置
1.出示长城起止地图,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预设:(1)地图上齿状的线就是长城。
甘肃省。
(3)长城经过了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横跨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板书: 规模大 7个省区市)
总结:长城横跨了7个省市自治区,这么大的规模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2.通过文字资料,了解长城的长度
(1)从书上找到长城到底有多长。(板书:6000多千米)
(2)明明说长城有6000多千米,为什么又把长城称为“万里长城”?(因为6000多千米等于6000多公里,1公里等于2里。因此6000多千米就等于12000多里,所以它又有“万里长城”之称。)
总结: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它以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学者们说,用长城的砖石,可以修筑一道高一米、宽五米、环绕地球一周的墙。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建筑!(板书:长度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地图、读文字资料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感受长城的规模大、长度长。】
活动三:长城修筑的时间
1.学生交流长城是什么时间修筑的。2.出示文字资料,学生谈了解到什么。(随机板书:修筑时间长 2000多年)
总结:长城因长度长、规模大、修筑时间长而闻名于世,入选为“世界七大奇迹奇迹”之一,一起被选入世界七大奇迹的还有金字塔等,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相关资料。(随机板书:世界奇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长城修建的时间,感受长城的修筑时间之长,体会到历史悠久。】
活动四:长城的作用及修建过程 1.小组交流。
出示课件:
(1)历代帝王为什么要修筑长城?(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筑的。以后各个朝代修筑长城也大都是为了防止侵略这个原因。)
(2)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们怎么做的?(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组内交流,交流之前老师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a.每个人都要参与交流。b.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师相机补充资料。
(1)补充长城城墙的构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出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使用的方法资料,请学生读。学生交流知道了这些方法后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结:是劳动人民就用汗水和辛勤的劳动,把那些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和城砖运到了陡峭的山岭上。长城是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它的气魄雄伟,更是长城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课堂上交流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感受长城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三、梳理巩固:长城知识大比拼
出示竞赛题目,男女生两大组进行抢答比赛。
(1)长城长()千米。
(2)长城的东边起点是(),位于()省。
(3)长城的西边起点是(),位于()省。
(4)长城是什么时间修筑的?
【设计意图:比赛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比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
布置活动任务:
1.了解秦始皇,并收集秦始皇及其陵墓的资料。2.调查长城的现状。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有目的的回去搜集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9.站在长城上
长度长6000多千米
规模大7个省区市 世界奇迹
修筑时间长 2000多年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交流交流资料了解了长城的相关知识,知识目标达成的不错。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我找了两个点:1.补充外国首脑人物对长城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了解长城是怎样建成的,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预想挺好,但实际教学中感觉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好像是被我逼出来的,看来今后我应该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环节教学,将补充的文字资料换成更容易使学生入情的视频、图片资料,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
篇二:8.《长城》教学设计 作品编号:
(每个市州按统一编码进行编号)
全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
秀论文)评比活动作品封面
备注:
一、学科类别。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小学语文 3.小学数学 4.小学英语 5.小学科学 6.小学美术 7.小学音乐 8.小学信息技术 9.小学体育与健康 10.初中思想品德 11.初中语文 12.初中数学 13.初中英语 14.初中历史(历史与社会)15.初中地理 16.初中物理 17.初中化学 18.初中生物 19.初中美术 20.初中音乐 21.初中信息技术 22.初中体育与健康 23.高中思想政治 24.高中语文 25.高中数学 26.高中英语 27.高中历史 28.高中地理 29.高中物理 30.高中化学 31.高中生物 32.高中美术 33.高中音乐 34.高中信息技术 35.高中体育与健康 36.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
二、作品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如:《祝福》教学设计(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
贵州省平坝县逸夫小学 徐国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培养自觉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自觉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自由补充。2.老师给以肯定。3.板书课题,齐读。
4.同学们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就等于没有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这些外国元首对中国的万里长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赞美呢?请大家打开第17课,赶快走进长城,大声地朗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2.学习会认的字。3.学习会写的字。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课文,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六、课堂小练习。1.生字扩词 2.填空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在崇山峻岭之间。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 和,供 和 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是屯兵的。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培养自觉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欣赏长城风光,感受长城的雄伟与神奇。(ppt)
二.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长城风光,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自由发言)
2.上一节课,我们有幸和作者到长城游览了一番,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长城的样子、结构和修建)
3.到底是什么样的长城 能给作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的视野,再一次走进长城吧!
二、图文研读,加深认识
(一)远看长城
1.出示远看长城图片:看,这是作者最先看到的长城,说说它象是什么?(像一条长龙)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长城的长和蜿蜒,进而体会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齐读第 1 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个自然段写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
(2)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呢?(比喻、举数字)
3、出示第一句话:(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句话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1)观察点:(板书:远看长城)
(2)比喻:(把长城比喻成长龙)
(3)“崇山峻岭”说明长城是修建在高大险峻的山岭上,“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4)这句话写出了长城(长、弯、大)的特点。
4.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样子真像一条长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课文把长城比作长龙,写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也写出了作者对长城的敬重。5.谁来读读这句话?---谁还能读得比他更好?---(教师评价)
6.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一句让我们能够体会到长城的长呢?
(2)“一万三千多里”,多长啊!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列数字)
(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ppt)长城走势图:教师指出长城经过的省份。
8.学习了第1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长城气势雄伟)9.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赛读,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师评价)
(二)近看长城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近看长城图:看,这是作者在哪里看到的长城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课文那个自然段描写了这部分的内容呢?
2.自读第二自然段,讨论回答。
(ppt)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设计科学: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第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大坚固 利于防守)
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工程, 古代统治者用它来防御外敌的入侵。这样的长城是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间。难怪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称赞说: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 4.指导学生朗读。(自豪地、赞美地读)
(三)走上长城。
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谁?(劳动人民)
(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
(3)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感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讨论: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ppt)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1)精读句子: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些什么?(条石很多,数不清;条石很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劳动工具很落后、很原始,只有双肩和双手;“无数”说明参加修筑长城的人很多;“一步一步”说明把这些条石抬上山岭非常艰难。)
(2)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非常艰难。)(3)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呢?(读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那辛苦、艰难)谁来读一读?(4)思考:自己有多重?修筑长城的条石一块有多重?算算:一块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
(5)是啊!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中,相当于四五十个我们,而劳动人民仅靠双肩和双手,就把它们抬上了山岭,这真是不可思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了不起啊!(6)教师朗读这两句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7)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他们喊着号子抬石头,累得满头大汗,他们被石头砸伤了脚,血流不止,痛得直呻吟,他们摔下山崖,牺牲了,等等。可见,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乃至生命凝结成。(板书:血汗和智慧)
5(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指名读。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思考、交流:(ppt)*“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3)是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呐喊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内拓展,渗透文物保护法相关知识。
1、同学们,长城不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接待中外游客1.2亿多人次,370多位外国元首及世界风云人物在此留下足迹。可如今,你知道这用夯土和青石垒砌的世界建筑奇观,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巍然屹立的文化遗产,正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吗?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长城所受到的破坏。
教师归纳:长城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和人为破坏。(ppt)从八达岭瓮城西门“北门锁钥”登上长城,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还有人在长城上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破坏了长城的整体形象。
(2)学生讨论保护长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教师归纳: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保护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形象,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2、(ppt)《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伤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3、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历史文物?保护得怎么样?把你对“保护文物,从我做起”这句话的理解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4、小结:保护历史文物,要做到政府和民间一起行动,政府对历史文物加强管理,同时宣传保护历史文物的意义。民间对政府的宣传进行配合,做到自觉爱护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五、课外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远望 像一条长龙 气势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结构科学
长 城{ 联想 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
赞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保护长城 从我做起 人人有责
篇三: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 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 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近来,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抓住此契机,深入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并积极备课,希望能上一节漂亮的语文课。上完之后,经过教研组和各位听课教师的指点,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以《长城》为例,结合教学的提问设计和课堂实际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任命说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文物的爱护之情,我特别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对古人的赞美拉到对现代人的引领。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长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而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比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更重要。
此外,从整理来看,只抓了框架,却忽略了知识、表达的教授,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没有把它放在整篇文章里来理解,只从长城的设计巧妙敌人无法攻入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像马路一样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长城,是怎样建成的,为下一自然段的处理作了伏笔,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要点。还有,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课堂中多次出现了“宝贝”“亲爱的”等和学生的亲昵词语,使课堂氛围显得随意。
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总体把握不好,致使头重脚轻,前面浪费了时间,不得已使后面的小练笔割舍掉,没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之所以会有以上情况,究其根本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从对教材的钻研到课堂的实施,从框架的构建到细节的处理,从教案准备的程度到教学机智的运用,都存在或多活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这既需要我有思想的高度来制定成为一名素质高、功底深、才智全的老师长远的目标,同时,也要从细处着手,从做好每一件细微的工作来提升自己。2010/10/29 篇四:《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17 《长 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3 4 5
篇五: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介绍长城的特点,进而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并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文章结构清晰,感情深刻,内蕴丰厚,在把长城这座中国标志性建筑介绍给三年级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认识11个生字,并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读——感悟——体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引导同学们能够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们能了解长城的特点,同时激发联想,使他们
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引导同学们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通过学习,学生们能了解长城的特点,同时激发联想,使他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
民的伟大。
【教学策略】
视觉、听觉与文字相结合,创设情境,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自制长城mv导入,具体直观。
1、今天在我们走进课文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短片中的建筑是什么,并在看完后说说你的直观印象。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是的,短片中的建筑是中国长城,大家的印象各有不同,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短片导入,既具体又直观,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印象,使他们很快地进入情境。同时让学生交流,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调动学习情绪。
二、教学活动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②、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结合配文图画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设计目的:完成第一条教学目标,加固学生基础知识。
2、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① 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气声调和感觉,其他同学在听的过
程请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② 让我们结合课文一二段内容和图片,找一下长城都有什么特点:(点出其中比喻
和列数字的方法)
学生:远看,长;近看,高大坚固。
③ 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请学生在图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他们的作用。(设计意图:反复利用图片,加强理解和记忆。)
④ 问题:一二段对应了两个图,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在课文中找不出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才能回答出,所以利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文章的结构与作者的情感)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悟。(设计意图:三四段注重情感描写,强调的是体会与联想,如果用平常学生朗读然后教师分析的方法,虽然能够分析透彻,但感悟却停留在表层。配上音乐和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对感觉进行多方面的刺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⑦、全班一齐大声朗读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板书
《长城》
远看:长近看:高大坚固
站在长城上,感想: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4、课堂总结
用学生自己描述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请同学在“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中任选四到五个词语,用自己的话对长城的特点及你的感受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这些词语是教学目标中需要掌握的,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长城进行概括描述,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生字词,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检测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举多得。
【教学反思】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的骄傲。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所以我采用了视觉、听觉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课文内容,反复利用短片和图画,让学生进行体会。创设情境,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学生能够看到画面,体会到情感。而从全班同学踊跃的发言中,我确实发现了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对长城这座中国建筑的有了特殊情感,同时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拜之情。
(烟台市芝罘区峰华小学 郝小靖)
篇六: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篇七:专题《长城》教案 专题《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
2、学会收集资料,在综合、概括及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探究长城文化,在综合、概括及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仔细阅读专题内所有文章:
1、圈点勾画,查工具书掌握字词,了解大意。
2、能概括每篇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3、记下自己的所疑所难和想要了解的问题。
二、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1)城墙墙身(墙身随地势起伏有高有低,底宽顶略窄。)
(2)城墙顶部(构筑精细厚实,垛口利于瞭望和射击。)
(3)墙台和敌楼(分工明确,构造合理。)
(4)烽火台(间距半里,便于报警。)
老师点拨: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万里长城工程如此浩大,在建筑和军事方面有巨大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其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说明了修筑长城的目的在于防御外敌入侵。
(二)、默读选文
(二),思考:
(1)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说出了长城的什么价值?
明确:军事防御功能。
(2)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明确: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3)“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作者的看法是造长城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是不值得的。从“只不过”、“四合院式的”、“使人惊异而又觉有趣”等词语可以看出。
(4)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的功与过?)为什么?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5)吴祖光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例如: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长城的伟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资料:秦始皇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破坏,大量田地荒芜。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势入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重灾难。因此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尽快完成统一。而秦始皇统一中原,恰是应人民所愿,结束了相持数百年的诸侯混战。
秦始皇下令规定: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
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绩无数的君主,但同时也是世人认可的暴君。他生前为已享乐,不惜人力在关中修建了400多座离宫别馆。其中最著名还要属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据说阿房宫方圆共有300里。
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死后一样能享有无与伦比的帝王生活。他刚继位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这座陵墓,一修就是几十年,直至他过世。陵墓内除了藏有大量奇珍异宝,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个微缩的宇宙世界。墓室顶部纹有天文图像,用大明珠镶嵌,象征日月星辰。并以各种昂贵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观。为防止墓穴被盗,墓室周围布满机关,一旦触动,将被暗箭射死。为了长生不老,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而挥霍大量人力,财力。
此外,为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凡是私藏除医学占卜的书籍,或知情不报者,皆要受到诛连。他还秘密审问四百多位曾暗中诽谤他的儒生,最后全部活埋。第二课时
一、关于长城的知识。
1、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和长城联系在一起?
明确:雄伟、壮观、逶迤、举世闻名等等。
2、成语:万里长城 众志成城 固若金汤 狼烟四起 雄关万里 烽火连天 孤城绝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不到长城非好汉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4、歇后语: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长城上的炮楼——根基厚实
长城上的砖——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
5、楹联:
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6、诗歌: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黑云压城城欲摧
秦时明月汉时关
7、故事:(1)《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 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2)《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8、歌曲:《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梁肥 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 奔他方 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家乡 大家拼命保故乡 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万里长)(万里长)新的长城万里长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万里长城永不倒》
昏 睡 百 年 国 人 渐 已 醒 睁 开 眼 吧 小 心 看 吧
那 个 愿 臣 掳 自 认 因 为 畏 缩 与 忍 让
人 家 骄 气 日 盛 开 口 叫 吧 高 声 叫 吧 这 里 是 全 国 皆 兵 未 来 强 盗 要 侵 入
最 终 必 送 命 万 里 长 城 永 不 倒
千 里 黄 河 水 滔 滔 江 山 秀 丽 蝶 彩 峰 岭
问 我 国 家 那 像 染 病 冲 开 血 路 挥 手 上 吧
要 致 力 国 家 中 兴 岂 让 国 土 再 遭 践 踏
个 个 负 起 使 命 这 睡 狮 渐 已 醒
《长城长》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
9、民谣:
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骨碌滚三天 杀虎口: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嘉峪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上望灰色天,下看戈壁滩 出了嘉峪关,眼泪擦不干,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
二、阅读参考资料,思考问题:
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明确: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明确: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第三课时
一、评价长城、关注长城
1、根据专题的文章及收集的资料来看,对长城共同的评价是什么?谈谈你们心目中的长城。
明确: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是古代华夏民族战略防御的屏障,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创造伟力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的丰碑
长城是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万里长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长城精神”(《万里长城——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
长城就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2、有人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不同意这种观点。长城固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的结晶。(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当然当时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但在和平年代,它也是中华民族与外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古代有“丝绸之路”之称就是明证。(答出这一点可得“良”)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带有很大片面性,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答出这一点可得“优”)
3、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战船)。假如这样做了,我国的历史将重写。不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无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国版图将扩展数倍。
不同意:判断事物的价值,要看是否对人民有利,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确实起到了对人民保护的作用,使人民免受匈奴的侵扰,它的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与进攻性的同样重要。
4、从不同角度的审视长城的价值
长城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例如有军事价值,有认识价值,有教育价值,有历史价值,有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有文化价值,在今天还有使用价值,如旅游价值等。你觉得长城过去的主要价值是什么?现在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5、拓展:你能为长城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点建议吗?
(1)长城的现状(显示相关图片)
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
山东淄博森林公园的一段古长城,原本可以供人欣赏和追忆文物,如今已被当地用石块和水泥修成了现代建筑。
山东章丘旅游度假区,将这里的长城破坏后,直接用水泥在遗址上重修了长城,同时还给这些空心的假长城安上了金属的门框和玻璃,用来做小卖部和客房。
河北迁安将一段 2000米的长城承包给了个体户,这个个体户花费了百万资金,把这段长城改造成了白花花的怪建筑。
山西娘子关当地城楼不仅被整改了,同时这里的城墙也用砖修成了现代建筑。
在山西左云县八台子村,一个村的支书,他承包了砖瓦厂以后,他为了把两块平地连接起来,任意地用推土机把60多米的长城给推毁了。
在张家口1000多米的长城,就是两年前在修公路的时候,收购石头(15块钱一拖拉机),农民到长城上去拆长城的石头,持续拆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整个一千多米的长城石头拉去卖。就为了拆长城的石头,拉长城的石头,在长城边生生压出来一条路,这是大规模的破坏行为。
除了人为破坏外,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也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据介绍,目前长城区域主要为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森林分布面积相对较小。
秦长城,在研讨会上,外国专家根本就不信有这个东西——因为根本就找不到,连遗址都没有。”
长城是我们中华文明象征,但是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整个长城从丹东虎山到嘉峪关全长7000多公里,由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破损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底下。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保护措施:
1、对于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进行重点保护。
2、对于长城遗址进行全面保护。
3、对于长城遗址进行适当还原。
4、阻止一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
5、防止部分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对长城造成的破坏。
6、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7、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
二、课堂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巍巍的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用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安定,也维护了长城的尊严。落后就要挨打,长城抗战的悲壮画面犹历历在目。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同学们,你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万里长城永不到!让我们以长城为荣,也以长城为鉴,要有忧患意识,众志成城,自强不息,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长城的现状:遭到人为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保护措施:阻止一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
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篇八: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段家河镇明德学校李振梅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 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爡之情。
2.学习由远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考:作者是按照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
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仨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叄代劳动人民诤些什么?想对?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城写广告语。
#、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为长
《长城》教学反思
段家河镇明德学校李振梅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任命说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文物的爱护之情,我特别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对古人的赞美拉到对现代人的引领。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长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而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比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更重要。
此外,从整理来看,只抓了框架,却忽略了知识、表达的教授,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没有把它放在整篇文章里来理解,只从长城的设计巧妙敌人无法攻入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像马路一样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长城,是怎样建成 的,为下一自然段的处理作了伏笔,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要点。
还有,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课堂中多次出现了“宝贝”“亲爱的”等和学生的亲昵词语,使课堂氛围显得随意。
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总体把握不好,致使头重脚轻,前面浪费了时间,不得已使后面的小练笔割舍掉,没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之所以会有以上情况,究其根本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从对教材的钻研到课堂的实施,从框架的构建到细节的处理,从教案准备的程度到教学机智的运用,都存在或多活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这既需要我有思想的高度来制定成为一名素质高、功底深、才智全的老师长远的目标,同时,也要从细处着手,从做好每一件细微的工作来提升自己。
篇九: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朝阳乡中心小学 董杰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 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 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朝阳乡中心小学 董杰
近来,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抓住此契机,深入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并积极备课,希望能上一节漂亮的语文课。上完之后,经过教研组和各位听课教师的指点,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以《长城》为例,结合教学的提问设计和课堂实际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任命说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文物的爱护之情,我特别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对古人的赞美拉到对现代人的引领。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长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而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比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更重要。
此外,从整理来看,只抓了框架,却忽略了知识、表达的教授,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没有把它放在整篇文章里来理解,只从长城的设计巧妙敌人无法攻入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像马路一样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长城,是怎样建成的,为下一自然段的处理作了伏笔,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要点。还有,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课堂中多次出现了“宝贝”“亲爱的”等和学生的亲昵词语,使课堂氛围显得随意。
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总体把握不好,致使头重脚轻,前面浪费了时间,不得已使后面的小练笔割舍掉,没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之所以会有以上情况,究其根本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所以,从对教材的钻研到课堂的实施,从框架的构建到细节的处理,从教案准备的程度到教学机智的运用,都存在或多活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这既需要我有思想的高度来制定成为一名素质高、功底深、才智全的老师长远的目标,同时,也要从细处着手,从做好每一件细微的工作来提升自己。
篇十:《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从月亮上看地球,唯一可以看到的建筑物是——长城!长城以其壮美的雄姿,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
2、欣赏图片: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
——(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
(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4)思考、交流:(ppt)*“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2
.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篇十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学会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还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我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是在感情读文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我学会了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 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2、欣赏视频: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我们一同来欣赏长城的美景吧。
3、谈感受:欣赏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观图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 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看远景图。指读思考: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 一万三千里这个资料?(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看近景图。自读思考:
(1)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细读第二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垛子、-瞭王口、射口城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读描写瞭望口和射口的句子,然后读描写城台的句子。
(2)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句子理解:
(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观看视频谈感受。【百度视频】优酷网 秦朝修筑长城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5、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作者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作为中华儿女的这份骄傲吧!)
四、课外拓展 提升自我
1、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 一个伟大的奇迹呀!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数据,写一段宣传长城的解说词。
2、为长城写一则公益广告词。
3、以“小小导游员”的身份介绍长城景点及相关的故事。
4、小组合作:办一份与长城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作者联想:劳动人民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它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像。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 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篇: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篇:教学设计及意图
《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4课《海洋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特征和外形色彩,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过程和方法: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描绘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
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网页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好几篇课文,还记得吗?告诉大家,你是通过什么认识大海的?、播放《海底总动员》片断。影片中有哪些海底生物?这些海底生物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设问:你能用笔把它们画下来吗?试试看。、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板书: 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观看影片,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
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播放录像《海底世界》。观察海洋生物真正的形状、特点。
学生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在欣赏之前,教师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色彩如何?
通过欣赏你找到你最喜欢的海洋朋友了吗?它有什么特点?你看到了他们身上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教师小结: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魅力。老师这儿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学生欣赏回答。请学生上来点击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采用的表现方法。今天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海洋生物。那我们如何来创作呢?请某些同学来说一说。教师引导,出示创作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在涂上鲜艳的颜色,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设计意图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欣赏其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可以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了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用多种方法描绘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
三、创作表现
(1)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
(2)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在绘画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学生从中了解并初步掌握了各种方法的相关知识,体验到了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四、评价小结
(1)将学生作业进行全班展示
(2)学生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怎样?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
(3)学生相互评价: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哪里吸引你?
(4)教师简单总评。
[ 设计意图完成作品后对学生的作品采用全班展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总评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海洋生物是那样的神奇而美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欣赏图片)一些化学物品、人们的日常生活垃圾倒入大海、赤潮对大海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保护大海 保护海洋生物)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其他表现方法创作表现神奇的海洋。
第四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找 规 律”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兴城市曹庄中心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 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