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2:1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第一篇: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大别山是我国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在已经发展成红色旅游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效。人们在参与红色旅游活动时,既了解了过去的历史,又享受了旅游乐趣,国家对红色旅游业也相当重视。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大别山;发展;红色旅游

引言

现代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精神享受。红色旅游更是备受关注,革命老区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大别山是湖北地区革命的精神领域,承载着革命文化,现已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别山红色旅游为湖北省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而在红色旅游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新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及自己的调查总结出的几点问题。

(1)历史文化内涵未深化

大别山是我国的革命圣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红色旅游对其的开发并未深化,内容和形式太过单调,匮乏,严重缺乏文化感染力。大别山和现在的大多红色旅游一样,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图片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很乏味,如果在红色旅游中不加以生动化、直观化,那么就更加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缺少对其的深化,由此一来就更难吸引人了。

(2)旅游资源缺乏相结合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是历史文化,缺乏吸引力。过于突出强调政治文化,没有适时地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进去。大别山所在的红安实际上有许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富饶的农产品,天台山的秀美景色等都非常引人入胜。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匮乏,缺乏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的管理规划。红色旅游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像其他旅游景区游客长期稳定,由于没有很好地与其他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所以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导致没有达到想要的旅游效果。

(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本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正是如此,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强调其教育意义,致使旅游的意义丧失,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其实,人们对于大别山的历史事迹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红安曾经出过来那个人国家主席,新县出过多位将军,这些一直都鲜为人知。虽然有许多的电影电视是讲述红安历史事迹的,但是人们并未透彻认识了解过,当然人们也就不会过度关注大别山这个红色旅游景区了,这主要还是由于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4)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大别山地区一直经济发展较慢,虽然红色旅游为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开发旅游也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别山的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无法贯彻落实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经济水平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也会阻碍人才的吸收,这都给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带来了负面影响。经济的落后也会致使人们思想的落后,当地的许多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了人们无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得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发展带来新挑战,面对新问题就要制定新策略。因此本文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掘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政府和红色旅游开发机构应该在保证历史文化原状的基础上,对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收集相关的革命历史事迹,可以尝试着对历史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引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中去。与此同时,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中加入声音,现在的多媒体已经相当发达,利用这些技术,使图片和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并且,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对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讲述一些他们的历史事迹和生活事件,不用太过严肃,这样既能够让人们了解故人,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历史文化。

(2)整合大别山红色资源及周围资源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然自然资源也相当繁盛。红色旅游可以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此多元化大别山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在进行资源整合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在保留红色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将多种资源有效结合,综合开发,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保持长期稳定,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加大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现在的多媒体发达,已被广泛使用。大别山红色旅游缺乏宣传,可以尝试拍一些景区的风景视频和历史文化视频,建立一个独立的大别山红色旅游网站,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当然也可以在大别山拍摄一些电影电视,既宣传了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又促进了大别山的经济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属于政治项目,政府也应当为此出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和网站的建设,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

(4)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必然离不开经济支持。目前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虽然已小有成效,却无法支撑更进一步的资源开发。为此,政府和旅游部门可以尝试着吸引一些投资,适当收取一些税费,以此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之后,发掘更多的资源,开发更多的项目,吸引游客,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有所进步发展,那么再次适度开发资源将有效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结语

红色旅游实际上大多数是属于政府机关的政治项目,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旨在让人们了解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并带动大别山的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应当加强创新,适时改善,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参考文献:

[1]刘汉成,夏亚华.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2).[2]王胤颖,王春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3(21).[3]刘泽双,顾利平.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09).环塔游客多数来源于中东部发达地区,他们旅游的形式、观念比较先进,泛旅游、自由行、家庭游、背包客等等,因此,环塔旅游建设不能再仅仅针对团队游,而要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要。五地州建立协调响应的旅游咨询、指导中心,帮助中心,对非团游客提供及时服务。

3、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在口口相传的时代,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景点知名度较高。而偏远、深处高原沙漠的环塔文化,由于难进难出,不为外人所知。而在网络时代,发达地区网络普及,影响知名度更高,环塔地区网络普及率低,景点知晓率依然较低,这可看作是旅游上的马太效应。网络既拉大了发展差距,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环塔地区应抓住时机,构建“大塔圈”景区网络。搭建Web2、0“环塔在线平台”,吃、住、行、门票等均可实现网络预订。直接开展自媒体营销策略,通过微博、微信、Blog、BBS等平台实现环塔信息推送、传播、分享等。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团购、电销、促销等营销活动,鼓励游客分享、评论旅游经历。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平台,通过语音、留言等多种形式提供咨询、指导、路线设计。在车站、旅店等设立咨询点、触屏台,发放旅游地图、安全提示、提供自动导航租赁服务等。

整合各路网络数据,建立统一的环塔旅游大数据库,通过现代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挖掘,将统计结果反馈给政府、旅游企业、宾馆、饭店等产业链条单位,供其调整政策、业务或经营策略。

4、建环塔非遗文化资源宣传体系

建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五地州政府充分合作,与国内著名旅游设计企业、中科院、文化创意机构、主流媒体等智力机构合作,请知名CIS设计企业规划环塔旅游形像识别系统,包括LOGO、语言、文化、组织等多方面的形象设计,树立与南部沿海沙滩旅游、东北冰雪旅游、江南园林旅游以及黑色旅游、红色旅游不同的西域文化旅游形象,让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游客都能为独特的西域环塔文化景象所吸引。

政府有责任宣传环塔旅游资源,在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知名门户网站、高速公路巨型广告牌等投放广告。环塔企业也要改变营销方式,通过微信、微商,在淘宝、美团等电子商务平台上下功夫。有调查显示,有46、2%的人是通过朋友获知旅游信息的[5]。要充分利用网络点平、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大众点评等宣传环塔文化项目,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环塔文化。要改变过去宣传资料以文字为主的局面,通过百度搜索、优酷视频等让更多的图片、视频传播。

5、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服务模式

政府顶层规划。请旅游专家、文化专家组成环塔旅游圈规划小组,召开论证会,针对环塔旅游项目设立3-5个大主题,20-30个次主题,发掘100个以上的非遗文化项目,包罗环塔300-500个景点或项目。环塔文化特点是项目小、单体优势不突出,甚至难成项目,但资源却很丰富,项目间整体规划和组合将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除了顶层设计,要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增强体验和交流,不能再照抄山水风景旅游模式。旅行社还要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精心的包装、规划、与当前已有的休闲游、观光游等结合,形成“沙漠+民俗+非遗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模式,改变环塔一直以来“一流的资源”“三流的旅游”的状况。

由于环塔地区旅游企业竞争力弱,因此,先期可以与中东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的大规模定制、快速响应、延迟服务等先进的旅游服务模式,分流目标客户[6]。环塔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与外部企业形成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

从游客特点来看,环塔游客中70%以上为自助游。要满足国外、中东部、一线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定制服务、延迟服务等方式改变单一标准化服务模式,建立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照顾家庭游的特点,提供定票、指导、路线规划和车辆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这些都要求环塔五地的旅游企业进深化旅游服务模式改革,适应当前游客的需要。

6、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建立GIS旅游导航系统和服务终端,与公安、消防、医院、急救中心等建立合作,提供危险区域警示,病伤情况求救,犯罪威胁报警系统。由于环塔地区人口少、行政单位间距远,道路情况不理想,为保证危机情况能及时处置,需要环塔五地州、环塔景点与最近的行政单位、公安、医院间建立先期的合作,做到危情及时通告,联合处置,保障旅游的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导游、旅游企业组织安全培训,增强旅游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感。旅行社等要给游客讲解安全知识、给予及时的安全提示,对游客的不危险行为给予提示、警告和阻止。在景点、车站发放安全宣传单、在险路、山路环塔沙漠等地设置提示牌,宣传民族文化差异,正确行使礼节,尊重民族禁忌,防止游客与村民冲突。

>参考文献:

[1]张玉祥,廖肇羽,张晓燕.论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J].兰台世界,2014,2.86-87.[2]高源.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价值研究[D].塔里木:塔里木大学,2014.[3]贾东.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卷缺失(3):65-69.[4]鲍丙峰.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兼以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卷缺失(4):82-87.[5]程德通.大规模定制_旅游业服务运作新模式_程德通(1)[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卷缺失(11):29-33.

第二篇:浅谈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1.1 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1.2 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1.3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3.1 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制约 1.3.2 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制约...........................................................3 1.3.3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4 1.4 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4 1.5 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4 2 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4 2.1 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5 2.2 加快乡镇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5 2.3 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制度.............................................................5 2.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5 2.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6 2.3.3 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6 2.4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6 2.5 增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6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小城镇的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流转 户籍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 投资机制

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是“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它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它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基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从小城镇建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了能够推动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各种对策,来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我国农村建制镇已经自1978年的2173个发展到了1998年的19060个,增长了7.77倍,平均每年增加844.35个;1998年小城镇人口为16984万,其中非农业户口的人数约1.25亿人,小城镇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17.9%,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3.6%,比1978

[1]年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5%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这些骄人的成果都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在充分肯定小城镇发展的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小城镇发展的效果,增加了小城镇发展的副作用,同时也约了小城镇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1 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软制弱,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1)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稳定的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数量众多,但却基本雷同,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种“全面”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思路使本来就紧缺的资金更加紧张,使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很低,质量很差,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小城镇建设的要求。

(2)孤立的发展小城镇,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到大的城市群的体系之中,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周围大中城市和其它小城镇的发展相脱节,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体系,隔断了小城镇和周围大中城市的相互推动作用,不能够使小城镇的发展借助于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能很好的找准小城镇发展的定位,把小城镇建设孤立于城市体系之外。(3)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1.2 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我国的小城镇数量众多,但是规模过小。有关研究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左右才能正常发挥集聚的功能[2]。而我国农村镇镇区人口才6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300多人[3]。如此小的规模造成我国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规模过小还导致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相关政策不仅不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反而羁绊了小城镇前进的脚步,它集中体现在承包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3.1 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制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的流转程序和市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很多都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就使日后发生纠纷时取证困难,增加了处理纠纷的难度,不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投入多、收益小的特点和农民的承包土地地块小、土地分散、不利于管理等原因,致使农民承包的土地想要转让却无人愿意接手,使农民的承包土地流转困难重重。

另外,由于我国农民有几千年来的“土地情结”,但农民进城落户不能携带土地,即我国的非农业户口没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这就使很多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并没有放弃原有的土地,从而造成了“离土不离乡”的现象。尤其在小城镇中,带地进城的人口占小城镇的总人口比重很大,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在农村依然保留着基本责任田和宅基地,这不但不利于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此外,对于土地的出让、转让、股份合作等经济行为必须明确土地的产权,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规定农民对其承包的土地具有使用的权力,但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很不充分,比如我国规定了土地的延包期限为三十年,但是很多地方并未落实执行,土地承包依然调整频繁,致使农民的承包权不稳定;另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方面都受到限制,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农民无法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以获得所需资金。农民承包权的不充分,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享用权利,减少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能性[4]。

1.3.2 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制约

长期以来,户籍问题是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问题,也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以身份为核心,以出生地为基础把我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按照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是农 业户籍,进入小城镇也仍然是农业户籍[5]。农民要想获得城市户口有很多的限制,也有很大的难度。有些时候农民进入小城镇,获得城镇户口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户籍制度成为农民进入小城镇的一只拦路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的户籍制度把户口和社会保障、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形成了进城农民与原有市民的不公平身份和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对农业户口的“歧视”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国务院1997年20号和1998年24号文件规定,实行以居住地和现行职业确定落户地点和身份的管理制度,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指标控制,严格的进城落户条件和审批程序等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流动,制约了农民进入小城镇。

1.3.3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1.4 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1.5 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

小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2.1 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做好小城镇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城镇发展的布局和步骤。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土地和资源的浪费。要把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放在大的城市体系之中,放在大的环境之下来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在城市化发展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各有其优势,城市化体系必须是一个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完整的城市体系。小城镇的建设要借助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大中城市一起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小城镇的发展也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稳定连贯的政策。要根据小城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人口等各种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切莫盲目模仿、攀比。

2.2 加快乡镇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果使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全体发展,势必会造成小城镇规模小、层次低、质量差的问题。因此,要想改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局面,除了要制定政策吸引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流动以外,还一定要改变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发展战略,走分步骤、有阶段的小城镇发展道路。首先,要选择一批基础好,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比如县城和县域中较大的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也有利于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形成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下一步其他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然后,在重点镇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新的重点镇进行发展。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全面有序发展。

2.3 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制度

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格局下,小城镇建设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当前要从推动我国向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高度,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消除推进城镇化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从制度和政策上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

2.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的流转市场和土地的流转程序。加 强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工作,使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力有法律的保障和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引进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发布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流转手续,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依法有序流转。同时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做到承包土地要事先申请,对土地流转要有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合同,事后乡镇还要对土地的流转情况做好登记工作,实行对土地承包的动态管理。

其次要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农民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不再凝固化,将对小城镇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期的延长政策。要进一步明晰土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把土地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变农民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权统一”的农民土地承包权,包括土地出租,入股,抵押等权力[7]。

另外,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进入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对其原有承包土地拥有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权,但鼓励有偿转让其使用

权;对于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可以允许农民自由转让或者由国家或村集体以有偿形式收回。2.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彻底改变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来划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做法,实行以居住地和现行职业为标准来确定落户地点和身份。尤其是在小城镇,可以率先放开户籍政策,或者实行与大城镇完全不同的户籍管理办法,比如完全放开农村县城和中心镇的户口迁徙限制,让农民自由进入。县以下可以设想实行单一户籍制度,或者规定凡常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在小城镇有固定住处和稳定收入的,可以让其拥有城镇户口,以打破以往“农民生农民,市民生市民”的传统,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的管理。逐渐消除对进城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条件和限制。对于同一辖区的居民,可自由流动,消除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歧视,真正实现原有市民和进城农民的公平,平等。同时增加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在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小城镇的公共设施的方面。户籍改革是促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深入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把进城农民纳入统一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中,要充分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增加对小城镇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至少能够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合理全面的社会保障来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2.4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8]。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5 增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生态环境的问题,甚至以掠夺性的方式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和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小城镇建设一定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并重。尤其是在土地的利用方面,一定要统一规划,不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保护好基本的耕地数量。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小企业,积极引导小城镇建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而要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发展经济又是关键。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必须要依靠经济的拉动,依靠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政府要根据小城镇的环境、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等特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制定适合小城镇的有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例如,在自然风光优美,或者由名胜古迹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餐饮等服务行业,而在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重工业等。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小城镇的经济效益,积累建设资金,还可以通过第二产业的拉动,增加小城镇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增长,因此就要积极搞活和壮大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需要不断地向小城镇集中才会形成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所以,要出台有利于乡镇企业进城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鼓励企业的兼并或联合经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乡镇企业要想求得发展,还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创新,尤其是乡镇企业的领导要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大部分乡镇企业的领导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缺乏相应的文化和管理知识,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大力督促其进修学习,或通过新的管理制度来改变乡镇企业的领导状况,例如可以聘用专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

发展小城镇是发展我国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小城镇,不是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目前,确实存在着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不高、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问题,但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小城镇的作用和发展小城镇的必要性。在小城镇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再所难免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的道路,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步伐,使小城镇真正成为拉动我国城市化步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8] 王建国.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前进,2001(4):27-29 [2] 王满四,蹇斯勇.关于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村镇建设,1999(8):14-16 [3] 王亚平.中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9(38):2-9 [4][7] 王志宏.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3):36-38 [5] 吴元波.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与小城镇发展探讨.农村经济,2004(4):70-72 [6] 邓卫.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1):67-70 [9] 刘勇著.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 傅崇兰主编.新城论.新华出版社,2005 [11] 马继国等著.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以海宁市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 冯海发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 [13] 刘传江,郑凌云等著.城市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 [14] 姜绍华.我国小城镇的选择及其发展对策.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5-67 [15] 齐芳燕,单勇兵.小城镇发展问题初探.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16(2):20-22 [16] 张莉.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相关思考.山西建筑,2005,31(20):44-45 [17] 张弥.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33-35 [18] 张佑林.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2):62-64 [19] 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市开发,2004(7):78-81 [20] 刘爱玲.浅析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小城镇建设,2004(4):76 8

第三篇: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壮大。

要充分认识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发表讲话说,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可以为国家积累财富。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话是正确的。现在建筑业大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正是充分肯定了建筑行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建筑行业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以前都不太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这些地方建筑行业的产值处于一般化的水平,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建筑业的贡献率在全国20个重点企业中排在第6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建筑业,而应采取措施,包括政策的扶持,改善外部

环境,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尽快制定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规划。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产业政策,以增强建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议在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在税费上减轻企业负担,开拓国际市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等方面制定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指导全国建筑业科学发展,真正使其起到支

柱产业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认真整顿招投标市场,禁止最低价中标。在我们的调查中,建筑企业领导普遍反映,目前招投标市场极其混乱,给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主要是由最低价中标产生的。过去一个工程项目在招标前,建设单位都要做标底,投标单位谁接近标底,谁才能中标,现在是最低价中标,建设单位特别是开发单位,把工程造价压得很低,这就造成了投标单位的围标现象。现在开发单位又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公司,做一个工程的拦标价,投标单位高于拦标价就作为废标。另外,对按照拦标价中标的建筑企业,还要下浮15%,这很不合理,虽然要与国际接轨,但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离开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机械地照搬照抄,是不行的。

招投标手续繁杂,投标单位标书做得很细很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投标过程中,评标的专家只是翻翻而已,一个上午要看几家投标单位的标书,根本没有时间细看,这是极大的浪费。有的建设单位特别是开发商甚至不合理分段招标,以便卖更多的标书,借此赚取资金,使建筑企业苦不堪言。建议标书要删繁就简,能说明问题即可。评标的专家看的是内容,不是看标书的装潢,同时在手续上也应该简化。因为,对一般工程而言,从招标代理制定标书也好,投标单位制定投标标书也好,从现在的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经验来看,对工程的造价成本完全可以做出概算。如果大家都实事求是,做出的概算应该相差无几,所以没有必要把招投标过程搞得过于繁琐,增加企业的负担,这样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利润过低。从大连地区看,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税,达到百元产值

3.23元,核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为百元产值2元,还有0.4%的个人所得税及房产税等,百

元产值所缴税额在5.5%左右。按道理说这样的税收不算太高,但现在建筑企业普遍感到税收负担过重,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利润太低。全国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是2.9%,因此,建筑企业资本难以积累,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从所得税来看,国家规定的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是8%—20%,现在大连地区企业的利润即使按照最低的8%来计算,也是远远脱离大连建筑企业利润的实际,按照国家规定机械制造业所得税的利润率是5%—15%,交通运输业为7%—15%,建筑行业仅低于餐饮娱乐业。鉴于建筑行业目前利润低的情况,建议按照制造

业的5%—15%的利润率征收,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起到“放水养鱼”的作用。

各种费金名目繁多,收取的额度较大,建筑企业难以承受。据我们调查统计,建筑企业要缴纳的费金有15种。如工会经费、河道费、排污费、安全措施费、卫生费、工程交易费等,各种基金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价调基金、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我们抽样调查了一个特级企业,按年收入15亿元计算,各种费、金就占用6660万元,占收入的4.4%,因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4.4%.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一年占用流动资金60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建筑企业流动资金不够,就要到银行贷款,这就难免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

要解决建设工程的优质优价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是基本原则,优质优价是题中之意。在其他行业当中,都在贯彻执行优质优价的原则,但在建设工程当中,优质优价原则体现得不明显。为了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原则,我们建议:一是在甲乙双方的合同当中,按照创优目标按比例增加造价。二是各级政府对创优的品牌工程,分不同奖项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建筑企业对创优的项目部,根据不同的奖项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在建设工程当中体现出优质优价的原则,符合市场公平公正竞争的法则,也可使建筑企业及

其员工受到鼓舞,充分调动建筑企业创优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第四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钱金云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独特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活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竞争的能力,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是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份,是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公平竞争,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国家五部委局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和60%以上,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约2.8亿劳动力,大多数也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税收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它们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为确保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所需投资较少,并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它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灵活,管理成本较低,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并且有利于发挥从业人员的创造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加快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一批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并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及分工协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对于活跃市场,推进改革,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障碍。

2.1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筹资困难,资金不足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突出。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弱,市场知名度较小,融资人才缺乏,因而筹资难度比大企业大的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支持。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基层缺乏自主决策权,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制约了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利润率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从而影响了信贷业务的展开。

2.2 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信息匮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活动。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我国研究经费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中小企业只有13%设立科研开发机构;70%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只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以下;82%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利产品;75%的企业未通过IS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任务紧迫,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3 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以及企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很多人不把私营企业看作是真正的就业,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吸收到所机需要的人才。导致企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强,效益不高。我国中小企业中经营建材、冶金、矿产、机械、食品加工等粗放型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占约为70%,从事高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企业数量很有限。因此,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将会显得越来越突出。当然,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应的法规尚不完善的因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因素。同时。还与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引导因素有关,致使中小企业运行缺乏相应的环境条件和经验。

2.4 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不面全”的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第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占用了企业的资金,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关系。大企业难以从中小企业那里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而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无法通过企业专业化的分工来提高效益等问题。

2.5 竞争无序,扰乱市场的秩序。

各地的中小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的问题。同类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竟相压价;企业为了在保持低价位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利润,有的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有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同时,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产品市场竞争无度,中小企业自身也较为被动,经营难度加大。

2.6 污染严重,破坏环境。

中小企业中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困难。加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企业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治理“三废”的力度小投入少,措施不力,企业生产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 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形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当前中小企业改革的关键。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盘活中小企业存量资产,为企业引入新机制、积累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可以区别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各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以法实行破产。通过以上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权形式和组织结构。

3.2 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非核心专业部分,通过“外包”等形式,分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业的业务。从而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起“专、精、特、新、优”的战备思想。同时,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式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同时还应重视人本管理。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能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现代成功企业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挖掘人的潜能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其次要注重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合理承担风险并取得风险报酬的过程。通过投资组合的选择来分散、降低和避免风险,提高风险报酬率和经营安全性。而风险管理就是在经营中化风险为安全,抓住机遇,取得竞争优势。还要重视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把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做到长远目标明确,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避免企业全局决策的失误,保证内部机制灵活,并做到依法经营。实行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使其发展方向与现有产业链尽量搭接。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再走散、乱、差的道路,必须形成产业链才有竞争力。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3 勇于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整合,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和创造市场的需要,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求得持续发展。首先要使企业成为具有“四自”的完全独立的经营者,必须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建立合理的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的收入形成机制,建立自负营亏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企业产权转让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正常秩序要求的、规范各企业间交易的规则体系,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其次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并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中,要把自立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自立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3.4 拓宽融资渠道,克服融资瓶颈。

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创建风险基金;利用二级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互助使用等形式,来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

另一方面,要建立建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国家要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基金和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和整顿现有创业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允许一部分国外创业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3.5 加大政策扶持,整顿市场秩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应逐步建立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促进体系。我们应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培训、产业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小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罗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经济问题探索,2001.5

[2] 张景青,冯进跃,黄蕴华.中小企业的处境分析和政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1.4

[3] 史忠良.促进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研究.当代时经,2001.4

[4] 张政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政策制度环境[J].中国诚信,2005.10

[5] 张继刚.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6

第五篇:大别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大别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岳西,山水相伴,红绿相宜。岳西满眼是绿、遍地是红,岳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鄂豫皖红色核心,这里是大别山红色经典,这使岳西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红色老区。

岳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特色明显。红色在这里尽染革命,红色在这里创造革命,红色在这里开设教育课堂,红色在这里闪射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红色启迪我们:走红军路,承先烈志,解百姓难,谋发展事。

规划背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要创新与发展。把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中,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娱乐和教育的功能结合起来,旅游和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这种新的产品——红色旅游。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国家适时提出“红色旅游”工程。国家旅游局在部署2005年工作时,将红色旅游列为六项任务之首,定为红色旅游年,并要求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红色旅游,认真抓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岳西红色旅游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研究岳西红色旅游特点与个性,制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是本规划的战略重点。通过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改善当地文化、生态、经济环境,做强、做大红色旅游,推动岳西旅游经济发展作为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出发点。

规划范围与性质

(一)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范围含盖六安到安庆,全市____________平方公里土地内的具有重大影响和市场开发价值的重点红色旅游景点。

(二)规划的性质

本规划为岳西县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是响应和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制定严格遵守岳西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岳西旅游经济中有关红色旅游部分的概念性指导方案,也是岳西旅游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规划将努力做到: 是一个注重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

是一个变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和文化优势的规划;

是一个做强、做大红色旅游产业的规划;

是一个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思路的规划;

是一个全面推进岳西旅游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举措。

规划期限

根据岳西旅游总体规划,以及结合岳西其他相关规划的年限,本规划期限为从2015年到2020年,分为近、中、远期。

规划重点

岳西红色旅游的发展既要遵循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大趋势,以及岳西县的资源状况、市场和区位条件,制定出适宜于岳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同全国其他12个红色旅游集中分布地区不同,岳西红色旅游业知名度不高,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没有优势,因此,岳西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岳西的“红色旅游”开发工程,首先是政治工程,具有教育宣传的功能;其次是社会工程,主要是扶贫,“红色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第三,是精品工程,市场有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应抓住精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第四,是文物保护工程。

因而,岳西红色旅游开发应在以上四条的前提下,将红色革命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创新结合起来。作到四个必须:必须坚持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必须贯彻旅游市场导向,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卖点与地域特征;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适应时代需求寓教于乐,实现产业提升。

发展战略

针对岳西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在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中的地位等具体情况,在红色旅游开发中,应充分挖掘红色精神内涵,通过红色文化的展现,精心设计产品与路线。提出政府推动,市场为主导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产品创新战略、品牌整合战略、整体联动战略等五条特殊战略对策。

1、政府推动,市场为主导战略

2、整体联动战略

3、资源整合战略

4、产品创新战略

5、品牌整合战略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岳西将通过1年的启动期,2年的建设期,3年的完善期,发展综合型红色文化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经过2015-2020年的整体培育期、2020-2025年的快速发展期和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期,三个红色旅游发展“五年计划”,通过整体打造红色革命旅游精品网络体系,到规划期末(2020年),将岳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济强县、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体验型红色旅游目的地。

总体定位

项目的总体定位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的方向与策略,在总体定位上要注重定位的高度、深度、广度。

在高度上,要顺应旅游发展大势,符合岳西发展方向,要符合区域的大背景,要充分考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布局与大区域旅游发展趋势,应具有前瞻性与权威性。

在深度上,应贯彻泛资源、大旅游理念,突出岳西旅游资源的“特、新、奇、异”性,进而强化并形成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广度上,应跳出岳西红色旅游,从全国和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功能定位

通过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

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红”感招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努力作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红色旅游景区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扶贫功能、旅游功能、保护文物功能”五大功能。

(二)主题定位

安庆市发展定位:安庆市委、市政府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城市化方针,积极兴建安庆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的城市格局,建好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中国茶都品牌,力争使岳西成为辐射鄂豫皖三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定位为做中原崛起的后起之秀。

岳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故里,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从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分布,以及特色对比分析看,岳西红色旅游的主题定位为:

苏区首府、千里跃进

将军摇篮、红军故乡

浴血长征、革命老区

(三)形象定位

岳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红色革命红旗不倒、传奇将军、边区首府等构成了红色旅游最强的形象基础元素。通过对自身资源已经与其他红色革命旅游的对比分析。

岳西红色旅游的形象定位为:

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

总体布局

根据岳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特性,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市场目标,以及项目所处的国家红色旅游网络分布情况,并综合考虑到岳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开发格局,按功能及地域相对的组合性,根据岳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区域与特色分布情况,确定信阳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为:

“一条轴、一个中心、三带、四路、八区”

形成三个主体红色旅游带、八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总体发展布局旅游开发的新格局,形成各有龙头、互为支撑、重点突出、市场广阔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下载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市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外部经营条件的恶化、国家宏观政策的调......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跃云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我......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独特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XX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 (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 (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