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材料导入
出示周总理的有关资料,介绍伟人生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121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中有一个词,意思与中华崛起相反,找到了吗?(板书:中华不振)
三、深入探究
1、少年周恩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谁的嘴里说出来的?你找到相关语句了吗?分角色表演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2、伯父话中的含义,当时周恩来明白了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疑惑不解)那他到底对伯父的话萌发了哪些疑惑呢?(租界地是„„中国的土地吗)
3、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定亲自到租界里去看一看。哪个自然段写了周恩来和同学闯入租界后看到的景象?(7)那周恩来和同学是正大光明约好了去的,还是偷偷的跑去的?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背着、闯)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租界,不是中国人想进去就进去的。比较当时租界内与租借外的情形,体会“大不相同”。想不想知道租界到底是什么呀?请看老师找来的资料。从这屈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4、就在这租界里,发生了一件怎样揪心的事呢?(第8自然段)这个妇女怎么了?被轧死的可能是她年老体弱的老母亲,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还可能是她牙牙学语的孩子,所以这位妇女悲痛欲绝,在一旁哭泣。这个洋人轧死了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愧疚、赔礼道歉)可是我们在他身上只能看到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他为什么轧死了人之后还如此的得意扬扬?(这里是中国的土地,却被洋人强行抢去成为了洋人的租界,洋人在这里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有恃无恐、得意扬扬)我们从洋人的得意扬扬中再次体会到——中华不振(板书感叹号)!
5、所以当这位妇女有冤难伸的时候,她找到了中国的巡警局,她原指望——?可是没想到,中国巡警不但不怎么样?反而怎么样?天啊,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中国巡警不帮助受害的中国人,反而去帮这个洋人来训斥这个可怜的妇女!这真是——中华不振啊(板书感叹号)!
6、当时围观的中国人又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从紧握着拳头可以感受到围观的中国人怎样的心情?(同情、愤怒)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想怎么做?(为妇女伸张正义)可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个什么句?给这句话换个说法。(谁都不敢怎么样)谁都拿这个洋人没有办法,所以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其他的中国人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从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中华不振(板书感叹号)!
7、在租借地里,类似的事情还少吗?(出示几张图片、补充资料)
8、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伯父说的这句话。在亲眼见证过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幕发生之后,我们再来体会伯父说出这句话时的心情。【愤怒(请用愤怒的语气读一读)、伤心(请用伤心的语气读一读)、无奈(请用无奈的语气读一读)】
9、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修身课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品德课。在那节修身课上,魏校长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什么叫踊跃回答?大家的答案是什么?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那周恩来的答案是什么?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则是为了国家,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周恩来那远大的抱负和胸怀。周恩来就在十二岁就认识到了,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板书)振兴中华。所以魏校长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0、周恩来在十二岁时立下的志向,成为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出示课件,再次补充周恩来生平事迹,小结课文——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四、升华情感
1、在无数的革命前辈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终于崛起了!现在洋人还敢在我们中国横行霸道吗?还敢在我们的土地上欺负我们的同胞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3、小练笔:写写你的理想,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引导学生将平凡的工作与建设祖国结合起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同学们,今后振兴中华的伟大志愿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也要把个人和国家民族联系起来,立志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î)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五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了解周恩来的志向及树立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能够运用点线圈批注的方法来阅读课文,能有效率地默读课文,形成一定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志者,事竟成”,上课前老师请问一下大家,你的志向是什么?(指名说)
师:曾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有一个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展示),你觉得这个志向怎么样?(生答略)
师:说得好,这个人名叫周恩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默读,老师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检测预习
1、理解周恩来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你会用哪一个词?
3、生带着感受读这个词。(中华不振)
4、文中几处写到了中华不振呢?找一找,比较每一次出现都有什么不同?
5、师小结:通过耳闻目睹,周恩来认识到了“中华不振”。
三、学习“耳闻”了解“中华不振”
1,师生朗读学习1—6自然段
师:哪些句子你读到了“中华不振”?(生答)
2,联系当时的历史来谈谈“中华不振”。
师小结:所以这就是“中华不振”,请大家看图片,(PPT展示:中国落后地的图片),让我们再次分角色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4、学习“目睹”感受“中华不振”
1、学习7—8自然段,说说周恩来都看到了些什么,完成“讨论交流展示卡”:
a、这一段最令我生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我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国巡警不分黑白,肯定会这样骂这个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华不振,中国人就会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讨论,上台交流。
3,师小结:请你们用悲愤焦急的声音告诉中国:“中华不振,中国人就会受尽欺凌”(PPT展示:文字)(生读自己写的第3题)
5、学习志向,感悟爱国情操
1、朗读课文,思考: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有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生答略)
2,设置情境朗读: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师小结: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的,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6、拓展延伸,树立学习目标
师小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正因为有了周恩来这一代伟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板书:中华崛起)——(播放中华振兴的视频)
在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又该为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
耳闻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