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检疫人员综合性试题及答案(100可用)
疫点:即发病动物所在的地点疫区:指以疫点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区域。通常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受威胁区:指疫区以外、顺延5—30公里范围的区域。无害化处理:一般指对畜禽尸体采用先焚烧、再深埋或直接焚化的处理;对饲料、粪便一般采用发酵的处理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易感动物:指能被某种传染病感染的动物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阻止疫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传播的手段动物检疫可分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国境口岸(进出口)检疫。产地检疫:是指在畜禽生产圈舍对畜禽的检疫,是控制疫病源头的检疫。屠宰检疫:是指畜禽进入屠宰场后的宰前、宰中、宰后检疫。运输检疫:是指对欲运输的畜禽进行的检疫。可分铁路检疫和交通检疫两种
持续感染:感染带毒超过28天的,称为持续感染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动物防疫监督: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上明确制定,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监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可以对动物、动物产品采样、留言、抽检,对没有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补检或者重检,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进行隔离、封存和处理。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喷品叫疫苗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性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一种手段。它能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是动物疫病综合防制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免疫接种的分类:预防接种,紧急接种,临时接种。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畜禽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置: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封、杀、隔、消”的措施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早”: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认”,即: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动物疫情,以便指挥部及时掌握动物疫情动态,果断采取措施,确保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早期预警、预报。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动全社会力量,依照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科学规律、对动物从引种、饲养、经营、销售、运输、屠宰到动物产品加工、经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预防、控制、扑灭和检疫措施,保障动物健康及其产品安全的一项系统性工作。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兽医和养殖户对禽病预防工作的不重视。
2、农村大量散养鸡的存在。
3、禽病免疫水平的参差不齐。
4、新型兽医免疫体制的不健全。结核病的分为:人型⑵牛型⑶禽型。消毒的种类:⑴预防性消毒⑵紧急消毒⑶终末消毒。消毒方法:机械清除,物理消毒,化学消毒 我区目前强制免疫的疫苗有哪几种:⑴炭疽⑵口蹄疫⑶禽流感⑷猪瘟⑸鸡新城疫⑹猪蓝耳病预防动物疫病的方针:预防为主防疫先行潜伏期:病原微生物深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疾病发生分哪几种?可分为两大类: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
重大动物疫病?大动物疫情的分类:动物疫病对人畜危害程度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动物疫病。一级疫情,二类、三类级疫情,新发现的动物疫情,已经消灭又发生的动物疫情。口蹄疫:有7个血清型,分别称为O、A、C、SAT1、SAT2、SAT3和亚洲Ⅰ型(AsiaI)。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主要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不同动物的症状稍有不同,怀孕母牛可能流产,而后导致繁殖力降低,猪则以破蹄为最主要症状,山羊和绵羊的症状通常比牛温和。潜伏期平均2-4d。病牛体温上升,高达40~41℃,闭口,流涎。首先出现直径1~2cm的白色水疱,水疱迅速增大,病畜此时大量流涎。水泡易于破溃,液体溢出,露出明显的红色糜烂区。病畜禽活体的病料采取:⑴血清⑵喉头棉式子⑶泄殖腔棉式子⑷浓液⑸乳液⑹粪便⑺尿液一类动物疫病: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如果发现人畜共患布氏杆菌病时,你怎么处理?答:布氏杆菌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此外,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受污染的饲料和水,消化道,吸血昆虫叮咬皮肤感染、尿液、病畜,健畜、易感动物、胎儿。防制措施:1.预防:消灭布鲁氏菌病的措施是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畜群及主动免疫接种。2.免疫与处理: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病畜一经发现,立即淘汰。扑杀、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采取临时性的控制措施,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牛结核检疫出阳性病牛时,怎么处理: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核结节。流行特点是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良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可促使发生。主要传染源是病畜。潜伏期长短不一,10-45天,长者可达数月、数年。防制措施
1、预防措施: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群。
2、严格消毒,结核杆菌的抵抗力相当强,对酸、碱、酒精等有较强抵抗力,在干燥痰内可生存6-8月,对常用的抗菌药,磺胺药均不敏感。如果发现阳性牛一般进行扑杀处理、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不给予治疗。
口蹄疫是几类病?它的传播途径那些:一类动物疫病,是人、畜禽和整个社会上造成很大损失,发病率与死亡率比较快,经济损失最恶列,不容易控制的一种疾病。它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以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那些?发生禽流感疫情后用那些防控措施?答: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一般为2~5天,病禽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没有无特征性症状。通常呈体温升高,饮食欲减少。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头面部浮肿,冠和肉髯肿胀,呈黑色,鼻孔常流有带血色的分泌物,病禽流泪,咳嗽、喷嚏、罗音、张口呼吸呼吸困难。有神经症状,供济失调,不能走动和站立。不能走动和站立,有下痢症状,拉黄绿色粪便。母鸡产蛋率明显下降。早期诊断、划定疫区、封锁、扑杀、消毒、紧急免疫接种。家禽饮水免疫应注意那些问题?答:①饮水免疫前要根据禽的日龄大小,天气和季节等情况断水3~5小时,日龄小的禽群,炎热季节断水时间要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饮水器具要彻底清洗干净,不能有任何消毒剂的残留,不能有铁、铜、氯等离子存在,要用搪瓷或塑料器具,不用金属器具。饮水的水质要好,可用深井水或凉开水,酸碱度为中性,不含任何杂质,为了保证饮用过程中的疫苗质量,在饮水中加0.25%~2%的脱脂奶粉或5%葡萄糖。在饮水免疫前后24小时不得饮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其他消毒液。②饮用水的剂量要准确,过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喝出来,影响疫苗质量,过少有的禽喝不到,喝不均匀,影响免疫效果。一般控制在2~3小时内喝完为宜。饮水免疫剂量一般是正常量的2~3倍。饮水免疫时的饮水器具要充足,最少要保证三分之二的鸡能同时喝上水。
畜禽机体免疫失败原因是什么:疫苗质量问题,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接种技术不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差,免疫程序不合理,基层兽医和养殖户对预防工作的不重视,农村大量散养鸡的存在,新型兽医免疫体制的不健全。营养代谢对畜禽免疫的影响,母源抗体的影响,疾病的影响,药物对免疫的影响,毒素对免疫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环境及社会因素引起的免疫失败。
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专家组的职责是什么:
1、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相应级别采取的技术措施提出建议
2、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准备提出建议
3、参与制订或修订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处置技术方案
4、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培训
5、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建议
6、承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什么叫抗体效价监测: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抗体水平的检测,评价免疫注射的质量、免疫程序的制定、畜群中潜伏的隐性感染者的发现、疫病防治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什么叫重大动物疫病:依照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将众多的动物疫病中最易于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畜牧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巨大或较大的动物疫病。分为三类,一类疫病,二类疫病,三类疫病。乡村畜牧兽医站: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在基层专门设立的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管理机构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接受县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什么叫村级动物防疫员:热爱畜牧、兽医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工作认真,身体健康、上进心强;畜牧兽医专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取得动物防疫资格证书的人员均可担任。
1、负责责任片区内所饲养各类牲畜购进、出售、自食和存栏数量的调查登记,分户建立牲畜流动台帐,牲畜流动台帐和免疫档案应上报乡镇兽医站一份进行备案;责任片区内牲畜增加或减少,都要及时予以登记备案,建立动物一畜一标,一户一证的管理制度。
2、按照乡镇兽医站下达的计划免疫任务,负责各类动物疫苗的免疫注射,佩戴免疫标识,建立免疫档案;并协助当地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人员做好驯养野生动物的免疫工作;负责责任区动物疫情的调查和疫情报告。
3、认真学习和掌握畜牧业基本知识,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科学养畜常规技术、常见病诊疗、品种改良等初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和活畜及畜产品经销等社会化服务,努力增强服务功能,增加自己的收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广泛宣传有关畜牧,动物防疫,草原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乡村畜牧兽医站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2、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的组织实施,畜禽品种改良、良种畜禽繁育、标准化生产、种草养畜、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畜牧兽医新技术的推广、指导、服务。
3、动物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组织实施,动物疫情普查、调查、监测、疫情报告和畜禽圈舍环境的消毒。
4、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相关车辆、场所等消毒,死亡动物、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污染物等无害化处理的实施、指导、监督。
5、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适于简易程序现场处罚的实施。
6、动物屠宰,动物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运输,动物产品加工、储存等场所、活动的防疫监督。
7、动物诊疗活动的监督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监督管理;
8、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草产品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9、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生产和经营监督管理。
10、草原建设、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治,维护草畜平衡、依法保护草原等的监督管理。
11、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等防控措施,做好养殖备案、养殖和免疫档案的建立、负责动物免疫标识及有关证章等领取、发放、使用的监督管理。
12、畜禽免疫等畜牧和动物卫生行业信息化管理、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和风险防范、统计、录入、报送。
流行病學調查;组织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究和疫病普查;收集、处理、保藏各种动物血清,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动态监测和疫情追溯.重大外来动物疫病诊断、疫情监测及防控技术措施, 建立国家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数据库,开展动物疫病预警分析和诊断技术工作.什么叫输入性动物疫病: 输入性动物疫病确实比较头痛,但如果做好预防工作,还是可以很好地控制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1尽量不要到外地调入动物,特别是非种畜禽.2、确需调入的,要先到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了、调出地近期的动物疫情;
3、调入前,要求对方出示近期的动物疫病检测报告,包括病原检测和抗体检测.4、有条件的话,在调入前,到对方养殖场挑选好动物,做好标记,采血带回本地进行检.5、调运时注意运输工具的消毒.6.运输途中尽量少和其它运输动物的车辆和人员接触.7.调入后,动物应先关养在隔离场中,隔离观察一段时间(不得少于2周,最好是3周以上),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8.调入后,尽早进行必要的疫苗免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统一、高效、透明的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和职业兽医相结合的新型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禽流感: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是有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人与禽可共患的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有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5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畜禽和人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机体多种组织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的坏死病灶为特征。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流行广、传染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布鲁菌病: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问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新城疫: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强毒感染易感禽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因致病的毒株不同,ND可表现为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的疾病。马传染性贫血: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又称沼泽热,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并反复发作,发热期(有热期)临诊症状明显,间歇期(无热期)则临诊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和免疫病理反应。
寄生虫: 指进行寄生生活的动物。气肿疽: 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肩、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牛、羊等反刍动物易感。其特征是高热,肌肉丰富部位发生气性肿胀、发黑,压之有捻发音。以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性。本菌两端钝圆,严格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能形成芽孢。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皮肤伤口或昆虫叮咬传播。焦虫病: 是由血孢子虫(焦虫)借助中间宿主——蜱的叮咬而侵入牛体引起的疾病。虫体进入牛体后,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里,以裂殖生殖的方式繁殖,形成石榴体(虫体);然后进入红细胞内寄生。预报预警机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的安全生产监控预警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动态防控及安全预警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管理,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动物检疫笔记答案
动物检疫
1.病原微生物:自然界中极少数微生物对动植物有害,可引起疾病,称为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2.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的微小生物。3.病毒:目前所知道的微生物中体积最小的生物,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却具有一般的影响和调解。9.疫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生产性能的降低是动物疫病的重要标志。10.影响流行病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等。可以作用于流行病的各个环节,影响传播。2饲养管理:卫生,通风条件,畜舍结构,饲养管理制度等。处理:动物检疫部门经过有关法律规定对经过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或动产品所采取的捕杀,焚烧,掩埋,化制的一系列措施。17.检疫监督:动物检疫监督机构依法对管理相对遵守的动物检疫的法律规章履行法定义务的检查。18.管理相对人的方式验证查物19..疫病的危害染。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转归期。28.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调查,现场察看,查阅历史资料,实验室检查;本地区最近是否进口了动物或是动物产品;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当地对疫情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当地动物饲养管理和放食用合格的动物产品。39.预防接种:对传染病发生的地区 或者某个受传染病威胁的地区的易感动物注射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以提高动物抵抗力的措施。40.消毒方法有:机械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性消毒;紫外线消毒。41.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鼠;预防接种;42.53.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答:牛,体温升高40℃-41℃,水疱破裂后,降为为常温。口粘膜、舌面等形成水疱或糜烂,大量流泡沫样口涎,挂于口角或下唇。蹄冠、蹄叉、乳房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到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的生物学活性,不能单独进3社会因素:重视程度和处行新陈代谢,只能在一定的理措施。11.流行过程中发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专营寄展的某些规律 表现形式:散生生活。4.寄生虫:暂时或发、地方流行、流行性、大永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流行。季节性:在每年一定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现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象。周期性:某些传染病有者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发生物。5.检疫的作用: 1监督一次流行的现象。传染病发作用。2防止染病动物及产展阶段根据发病过程一般分品进入流通环节。3消灭某为四个阶段 潜伏期 :又称些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4隐蔽期,指病因作用与机体维护动物及产品的对外贸易,开始,只最早出现一般临床保护人体健康。6.检疫目症状为止的时间。前驱期 :的:在于防止动物传染病,又称先兆期或发病期,从出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现一般症状到出现主要症状传入,促进经济贸易,保护为止的时期。一般几小时或养殖业发展和人员身体健1-2天。明显期 :又称临康。7.动物疾病指动物机体床经过期,特征症状充分暴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而发生的露出来的时期。转归期 :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的相互终结期,使疾病的结束阶段 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机体表现出一系列机能、代死亡)。12.动物检疫:遵照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国家法律,用运强制性手段变化使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和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动的相对平衡发生紊乱,从而物产品和运输工具进行疫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的检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并造成动物机体生产与生殖施。防止疾病的发生。13.性能下降和经济价值的降检疫:内检 产地检疫 运输低。8.疫病必须在一定条检疫 屠宰检疫 外检 动件、一定环境中病因作用于物或动物产品出售或者调运机体的结果。9.疫病是完整离开生产地由检疫部门到市机体的反应 :疾病的发生是场或到制定地点检疫14.产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与之所地检疫:集贸市场检疫(公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路 铁路 客运)收购15.国生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境检疫:动物或动物产品输与体征。症状只是外部表现,入或输出国外的时候,由国任何变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家检疫的部门实施的检疫应,并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进竟 出境 过境)16.检疫
性?答:某些疾病可以导致大批动物死亡从而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些动物的病死率虽然不高,但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可以导致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下降,从而间接造成动物的经济损失 某些动物疫病属于人兽共患病范畴,不仅感染动物还感染人可能影响人兽的健康。对于动物疫病的检疫和控制和捕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尺,因此疫病的防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大经济互动。动物疫病的发生有可能回影响经济贸易的开展甚至可引起国家地区间的冲突,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全20.感染病员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者在其集居 生长 繁殖,并导致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过程。21.易感性:动物机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力。22.传染病:是由一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23.传染病:能够产生免疫,耐过动物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24.感染的类型: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25.感染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26.感染根据先后顺序分:原发性和寄发性及持续性感染27.感染根据过程分为:慢性感染和寻常感染及非寻常感
牧以及畜禽防疫检疫现状。29.免疫学诊断方法:(血清学试验)并料的采集与处理;涂片染色和镜检;病原分离以及培养鉴定;动物接种试验;30.可用变态反应诊断的疾病:结核病;副结核病;鼻疽;布鲁氏杆菌。31.病畜的处理方法:扑杀 对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得传染病进行屠宰的;治疗 治疗方法有:特异性疗法和抗生素疗法以及高免血清治疗。32.抗生素诊断: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禁止赖用抗生素;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使用范围以及副作用;注意不同抗生素的配伍应用。33.封锁原则:早严 快 小34.检疫检验样品:为了实施检疫检验,而采集的动物组织样品称为-35.检疫处理:动物检疫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经检不合格的动物或者动物产品进行扑杀焚烧,深埋掩埋化制一系列措施。36.疫情报告制度:在发生某种传染性疾病时,依据有关动物法律法规将动物的疫情,流行情况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的制度。37.检疫:若确证为恶性传染病的动物不许屠宰;对于检验出患有恶性传染病的动物不能用于食用职能销毁;对患有结核病 布鲁氏病在指定地点销毁,38.动物检疫的目的:保护动物安全生产;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贸易的开展;保障消费者
诊断方法:临床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43.周期性:传染病的发生是隔一定时间再次流行和发生,耐过动物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传染病在流行过动物群体中随着新生动物的个体增多,群体整体抵抗力下降,从而 导致疫病的发生;随着引进动物的个体增多,动物群体抵抗力下降也有可能导致疫病的发生。44.防疫方法:确诊有疫情时及时向上级汇报,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45.紧急接种:对传染病发生地区对疫区类尚未发生 的易感动物所进行的免疫接种。46.接种动物的特点:传染病的特异性而制定的47.疫源地:有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地区。48.疫区:在疫病发生的地区49.自然疫源性疫病:某种传染病如果其存在病原微生物50、什么是抽检?答:是指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在有效期内,从动物、动物产品中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查验的监督检查活动。
51、什么是补检?答:是指对未经检疫进入流通领域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的检疫。
52、什么是重检?答:是指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过期或证物不符或发现患病及疑似疫病动物、染疫及疑似染疫动物产品时进行
表面出血,形成糜烂。羊多见烂蹄冠。猪与牛相似,但鼻盘常出现水疱,轻者一周,重者二周或更长时间才能愈合,病畜跛行,重者蹄匣脱落,多取良性经过。幼畜常发生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54.、猪、牛、羊、鸡的正常体温是多少?答:猪38-39.5℃。牛37.5-39.5℃。羊38-39.5℃鸡40-42℃55.、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答: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腿部鳞片有红色或紫黑色出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56.、慢性猪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在回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即通常所说的“钮扣状溃疡”。的检疫。1.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炭疽病、羊痘、狂犬病、马鼻疽、马媾疫和猪瘟列为各成员国必须申报的9种疫病。根据1999年重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国际兽疫局将危害畜牧业较严重、各成员国必须通报的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分为A、B两类。A类疫病15种传染病;B类疫病67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调查方式和方法
1、现场调查
⑴询问调查 ⑵现场观察 ⑶查验资料 ⑷动物剖检 ⑸现场采样 ⑹数理统计
2、通信调查 电话、传真、E-mail等进行交流调查。二.调查的种类和内容
1、现况调查 ⑴普查 如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普查;在多雨年份的秋季对全部奶牛进行肝片吸虫病的检查。⑵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调查有关动物群体中的部分动物,即样本。通过对部分动物的调查了解,估计某病在全群中发生发展趋向,以少窥多。
2、流行调查 流行调查指对某养殖场(户)在短时间内突然集中发生或连续发生大量同一种传染病病畜禽时所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控制或消灭流行,并从中发现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最初调查 养殖场(户)基本情况、病史、本次发病情况、环境因素。(2)深入调查 发病情况调查、传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调查。(3)追踪调查 追踪疫点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扩散趋势。追踪调查的关键是查明接触者。三.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数和率 1.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某病 的发病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2.患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某病的患病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3.死亡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4.病死率(致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检疫材料的采集 一.采集原则 1.适时采集 2.典型采样 典型采样要求样品具有代表性。⑴动物活体采样 ①选择典型动物 即未经药物治疗、病状典型的动物,这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检查尤其重要。②选择典型材料 A、采集病原体可能在其中含量最高的材料。B、在采取病料前,对动物可能患某种疫病作出初步诊断,侧重采集该病原体常侵害的部位。⑵从动物尸体采样 采集有病变的组织、器官或病变最明显、最典型的部位。供病理组织切片的样品,应连带部分健康组织。淋巴结、心、肝、脾、肺、肾,不论有无病变,一般均应采取。3.合理采样 动物群体发病,至少采取5头(只)动物的病料。每一种样品应有足够的数量,除确保本次实验用量外,以备必要的复检用。4.无菌采样 样品采集全过程应无菌操作,尤其是供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实验的样品。采样部位、采样用具、盛放样品的容器均需灭菌处理。5.安全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止感染;同时防止病原扩散而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篇:动物检疫学考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动物检疫按照国家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通过动物检疫,对可疑或已证实的疫病对象实行强制隔离,或作出适当处理,目的是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2国境检疫又称进出境检疫、口岸检疫。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及邮寄检疫和运输工具检疫。
3蓝舌病(BT)是由蓝舌病病毒一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口腔、鼻腔、胃肠道黏膜水肿、溃疡性炎症以及舌、齿龈充血、瘀血呈青紫色等为主要特征。4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禽、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侵润为特征。
5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高热稽留和广泛性出血、梗死、坏死等为特征。又被称为古典猪瘟或烂肠瘟。
6个体检疫 个体检疫是指对群体检疫中检出的可疑病态动物进行系统的个体临诊检查。其目的在于初步鉴定动物是否患病、是否为检疫对象,然后在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疫。
7马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由反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
8猪水疱病(SVD)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传播迅速、流行性强、发病率高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蹄、口、鼻镜和乳头周围皮肤出现水疱为特征。
9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病性和高致死病性疾病,曾被称为东非猪瘟和疣猪病。以高热、高死亡率、短病程、皮肤发绀和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
10非洲马瘟(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肺和皮下组织水肿及脏器出血为特征。
11牛瘟(RP)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烈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被称为东方牛疫或“烂肠瘟”、“胆胀瘟”、“百叶干”等俗名。本病以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变性坏死、出血性素质、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
12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即牛肺疫(CBP),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牛的接触性、地方性传染病。以肺小叶间质淋巴管浆液-渗出性纤维素性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
13牛海绵状脑病(BSE)亦即疯牛病,是由痒病相关因子引起牛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以潜伏期长,发病突然,病程缓慢且呈进行性,精神状态失常,共济失调,后肢瘫痪,感觉过敏,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细胞空泡化为特征。病牛最终死亡。
14痒病 是由一种朊病毒(即羊痒病因子)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的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俗称为“驴跑病”、“瘙痒病”、“震颤病”或“摇摆病”。以潜伏期长、剧痒、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共济失调及高死亡率为特征。
15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头面水肿、呼吸系统症状和败血症。
填空
1、国内检疫范围中需检的动物指
家畜
,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2、国内检疫马、牛一类疫有:口蹄疫,牛瘟,牛海绵状脑病,非洲马瘟, 牛肺疫,牛结节珍
3、外检主要包括
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或邮寄检疫及运输工具检疫等。
简答题
1、禽流感的主要病理变化
答:1头部严重水肿;
腿鳞部皮肤出血;
胰腺出血或有坏死;
腺胃、肌胃出血;
5全身皮肤、浆膜、黏肌肉、心肌出血点明显
2、鸡新城疫的主要病理变化
答:(1)腺胃有红色乳头状突出或有出血线
(2)肠道坏死,有圆形腐烂
(3)脾脏:有白色小坏死点,肿大或不肿大,又出血
(4)呼吸道有出血,有痰液
(5)全身症状,出血。
3、口蹄疫的主要病理变化
1、答:从炎症红肿发展为水疱,继而形成烂斑和溃疡,有的成为黑棕色痂块
2、乳房溃烂
3、出血性肠炎、急性心肌炎
4、犬瘟热的主要临床症状
答:
1、双相热型发热。
2、呼吸道炎症:眼、鼻有水样分泌物;气管、肺出现炎症。消化道炎症:干呕、腹泻。
3、皮肤出现水疱。
4、足垫角质化。
5、咬肌间愈性颤抖。
5、猪瘟的主要临床症状(p120-121)
答:分为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
典型猪瘟:
1、最急性型:突然高热稽留,难诊断
2、急性型:(1)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精神萎靡;(2)拉稀、便秘、呕吐;(3)眼脸粘封,眼结膜炎;(4)神经症状:口吐白沫、抽搐;(5)小猪仔恶寒、钻草窝;(6)母猪有临产表现(7)皮肤多有点状出血。
3、亚急性型:症状同急性但缓和
4、慢性型:贫血消瘦、生产力下降
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症状缓和,不表现特征性症状;体温不规则交替上升,消瘦,贫血,结膜发炎、全身衰弱,运动失调,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皮肤出现紫斑、疹块或坏死痂皮,有的关节肿大,病程长,病死率低,不死者常成为僵猪。
6羊蓝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1、答:发热,病初体温高达41℃左右,稽留2-5d。
2、舌发乌,黏膜发绀,呈蓝紫色,肿大。
3、嘴巴:上、下唇高度水肿,并蔓延至面部、耳根、颈部。
4、眼、鼻:眼睛红肿,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流鼻涕。
5、乳房:有炎症、肿胀、红肿、乳汁减少
6、蹄肿胀,有跛行。
7、肠道:腹泻,便中常带血
7、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答:最急性型: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气管、支气管充血,充满带泡沫液体。
急性型:1皮肤有出血点,皮下组织广泛出血,鼻粘膜充血、出血,肺肿大、水肿、出血。2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肿大呈暗红色或兰紫色,柔软,质脆。
3胃和小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心内膜、心耳有弥漫性的出血点。4肾肿大,被膜下可见出血点,胸腹腔有大量积液,有时有纤维素渗出。5有神精症状的,大脑膜充出血,严重的淤血,少数脑膜下积液,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小点出血。
6脊髓也有类似变化。关节腔内有液体渗出。
实验设计
1、试以Elisa方法检测某猪场的猪瘟血清抗体水平(简述实验步骤)
答:被检血清
猪场育肥猪在接种猪瘟疫苗后30d随机采血,血样经处理后获取血清(血液冷凝,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试验方法
1在血清稀释板中按1:40的体积稀释待检血清(195μL样品稀释液中加5μL待检血清)。此外,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也按1:40稀释。
2取预包被的检测板(根据样品多少,可拆开分次使用),将稀释好的待检血清取100μL加入到检测板孔中。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各设2孔,每孔100μL。轻轻振匀孔中样品(勿溢出),置37℃温育30min。
3甩掉板孔中的溶液,用洗涤液洗板5次,200μL/孔,每次静置3min倒掉,再在干净吸水纸上拍干。
4每孔加羊抗猪酶标二抗100μL,置37℃温育30min。5洗涤5次,方法同上。每次均在干净吸水纸上拍干。
6每孔先加底物液A一滴(50μL)、再加底物液B一滴(50μL),混匀,室温(18℃-25℃)避光显色10min。
7每孔加终止液1滴(5OμL),10min内测定结果(测定前在震荡器上轻轻震动一下)。
8测定OD值以空白孔调零,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的光密度(OD630)值,所用波长为630nm。9判断标准用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的阴性对照平均OD630值必须小于0.3,阳性对照平均OD630值必须大于或等于1.0试验才成立。当样品检测的OD630值大于0.35时判为阳性,小于0.35时判为阴性。
2、如何检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效价
答:
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即1HAU抗原除以4)HAU是血凝单位
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缓冲液。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静置40 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3.pcr检测某种猪是否有猪瘟病毒
答:引物合成:合成一对引物P1TRA…ACC/P2AGT…TTG,用于扩增CSFV NS5B区599bp目的片段。
病毒RNA的提取与RT—PCR:取140μL样品,用QIAamp Viral RNA Kit提取试剂盒提取病毒RNA。最后提取的RNA用50μL AVE洗脱。反转录体系为30μL,内含10μL RNA、6μL 5 X RT bufer、3μLdNTP Mixture(10mmoL/L)、3μL50μmol/L 9-mer随机引物、10UAMV和20URNA酶抑制剂,补去离子H2O至总体积为30μL。42℃水浴1h,然后70℃10min。制备好的cDNA置于-20℃保存备用。
PCR反应体系为30μL:3μLcDNA、3μL10×PCRbuffer、2μL2.5mmol/L dNTP、上下游引
物P1和P2各1μL(10μmol/L)、0.25μL(5U/μL)EXTaqDNA聚合酶、用去离子H20补至30μL。PCR程序为:94℃5min;94℃30S,57℃30S,72℃40S,30个循环;72℃10min。反应结束后取PCR产物用0.8%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结果。
综述题目
如何对鸡场的新城疫进行检疫与防控(列举检疫流程,检疫方法,防控方法)答:检疫流程: 查明疫病背景:通过询问兽医人员或检查疫病记录,是否有与新城疫病例接触史,周围 2km范围内是否发生过新城疫。查清免疫状况:通过查验免疫证明或查询其他资料,核查被检禽群是否已按规定注射合格疫苗。群体临诊检查:首先作静态检查,让禽群处于静止状态,观察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呼吸、粪便、鼻及口腔分泌物有否异常。然后观察禽只运动状况,有否跛行、共济失调、痉挛等异常现象病理解剖检查:对临诊疑似病例,应全部或抽样解剖
检疫方法:
1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料经无菌处理后通过尿囊腔接种9-11日龄的非免疫鸡胚或SPF鸡胚。收获尿囊液做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鉴定。
2血清学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双扩散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 RT-PCR技术可用于直接检测病毒。
防控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注意饲料营养,减少应激,提高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2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制,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
3严格防疫消毒制度,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
4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
5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
6对发病鸡群投服多维和适当抗生素,可增加抵抗力,控制细菌感染。
第四篇:动物检疫
检疫:是以法律为依据,国家授权特定机关对有关生物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的商品实施科学检验鉴定与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在国内蔓延和国际间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或者说是为防止疫病的传播所采取的防范管理措施。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下,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红下水检验点: 设在开膛摘出心、肝、肺之后,检验心、肝、肺及相应的淋巴结。
白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摘出腹腔脏器之后,主要检验胃、肠、脾、胰及相应的淋巴结。
法定检疫证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等法定的动物、动物产品(或食品)检验检疫机关及国际兽医卫生组织依法制定的检疫证明为法定检疫证明。
化学耗氧量: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和一些还原物质(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所消耗的氧量。
副产品:指屠宰动物体除胴体以外的部分,包括头、蹄、内脏器官、血液、脂肪、内分泌腺体及皮毛等。
胴体修整:胴体修整是清除胴体表面各种污物,修割掉胴体上的病变组织、损伤组织及游离组织,摘除有碍食肉卫生的组织器官,并对胴体进行修削整形,使胴体具有完好商品形象的加工操作。
人兽共患病:即能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白肌肉:即“P S E”肉,也称水煮样肉。仅见于猪肉。其特征为肉色苍白、质地柔软、几乎软塌,表面渗水等。
胴体:牲畜屠宰后放血后去毛、头、尾、蹄、内脏的带皮或不带皮的躯体。
败血症:疾病过程中,血液内持续存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成为败血症。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
消毒和灭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致病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杀灭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急宰与冷宰:凡患一般病的屠畜,不能在正常车间屠宰的经动物卫生检验人员送急宰车间屠宰并进行宰后肉品检验及处理的叫急宰。冷宰:指对已经死亡的屠猪(牲畜)进行屠宰或解体加工而言。光禽:禽类宰杀拔毛后称为光禽。
白肌病:是由于硒和维生素E缺乏引起以心肌和骨骼肌变性和坏死为特征的一种营养缺乏病。
淋巴器官:是由大量淋巴组织构成的器官,位于淋巴通路或血液通路上的形态结构。包括淋巴结、脾、胸腺(腔上囊)。
1、动物宰前检疫的意义
(1)及时发现病畜,实行病、健康隔离,防止疫病散播,减轻加工环境和产品的污染,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
(2)及早检出宰后检验难以检出的疾病。
(3)防止宰杀国家禁宰的牲畜,如耕畜、种畜、幼畜和适龄母畜等。(4)及时发现疫情,并为疫病防治积累资料。
2、专职肉品卫生监督检疫员的职责。答:(1)查验证件,卫生监督:凡无有关证件或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设点经营。
(2)市场肉类监督:对上市肉类进行卫生监督检验与处理,凡病死、毒死、死因不明的畜禽肉类以及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一律不准出售。
(3)劣质肉类检验:取缔腐败变质、脂肪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等性状异常的肉品,以及运输过程中被农药、化肥污染的肉品。
(4)宣传动员:采取多种形式向肉类经营者宣传兽医卫生要求和经肉感染人的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自觉抵制购入和销售病、死畜禽肉。
(5)了解疫情,保证肉品卫生:肉类监督检验应坚持在站内集中进行,不得直接在交易地点进行,以免不能充分地实施检查或造成交叉污染。必须与当地畜牧兽医工作者保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产地畜禽疫病动态几屠宰检疫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病肉上市。
3、剖检淋巴结的原则及猪头与胴体被检淋巴结的选择 剖检淋巴结的原则:
(1)选择收集淋巴液范围广的淋巴结(2)位置浅表而便于剖检的淋巴结(3)能反应特定病变过程的淋巴结 猪头与胴体被检淋巴结的选择:(1)颌下淋巴结(2)颈浅背侧淋巴结(3)颈深淋巴结(4)髂下淋巴结
(5)腹股沟浅淋巴结(6)腹股沟深淋巴结(7)腘淋巴结
4、什么是黄脂与黄疸肉?如何鉴别这两种肉? 黄脂肉(黄膘肉):是指皮下或腹腔脂肪发黄,质地较硬,而其他组织器官无异常的一种色泽异常肉。由于饲料因素和动物机体内色素代谢机能失调所致。
黄疸:动物机体因某些中毒性疾病、传染病及发生溶血性疾病时,致使胆管排泄发生障碍,大量的胆红素进入血液、组织液,将全身许多组织染成黄色。二者的鉴别:
黄脂:黄染部位仅见脂肪,尤其是皮下脂肪。肝胆无病变。吊挂2 4 h后颜色变浅或消失。
黄疸:疾病引起胆汁代谢障碍而造成的。全身皮肤、脂肪、黏膜、巩膜、肌膜、关节囊液均显黄色。大多患病动物的肝脏和胆道都会呈现病变。胴体在室温下放置1昼夜后,其黄色会更加明显。
5、市场肉类监督检验的程序
(一)询问情况
(二)查验证件
(三)运输工具和包装物的卫生状态
(四)检查兽医验讫印章
(五)肉品检验
6、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原则(1)无害化原则(2)减量化原则(3)资源化利用原则(4)生态化发展原则
(5)污染治理的经济适用原则
7、检验“必检淋巴结”的意义?
答:(1)必检淋巴结能反映病原体侵害机体的途径、程度甚至性质,尤其是传染病,在淋巴结中形成特殊的病理形态学征象。(2)猪机体内淋巴结众多,分布广,必检淋巴结是收集淋巴液较广、最能反映机体病理状态的代表器官,必检淋巴结多位于机体浅表层,便于剖检,可以减少对猪的机体破坏,保持生猪胴体的完整和不被损伤。
(3)必检淋巴结的检验剖检面较小,可避免组织切面过多,招致细菌侵入,以保证肉品卫生质量和商品价值。
(4)必检淋巴结检验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为进一步开展试验室检疫检测和准确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8、注水肉检验的方法。
答:注水肉检验的方法包括:(1)视检(2)触检
(3)放大镜检查(4)刀切检验法(5)加压检验法(6)试纸检验法(7)熟肉率检验法(8)肉的耗损检验法
9、食品检验检疫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答:检验检疫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各国都把发展检测技术和方法置于优先地位。
(1)速测化:利用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确定食品的安全性。例如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受体传感器法、金(荧光素)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基因芯片技术等。
(2)系列化: 欧美国家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已从单个化合物的检测发展到可以同时检测几百种化合物的多残留系统分析,兽药残留的检测也向多组分方向发展。
(3)精确化:目前,发达国家对残留的限量越来越低。这对检测方法的精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检测方法灵敏度的要求达到超痕量水平(10—~10),需要用高分辨质谱分析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的严格质量控制手段。由于色质联机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具有灵敏、特异、可靠的特点。
(4)标准化:食品检验检疫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因此食品检验检疫技术标准化就尤为重要,各国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食品检验检疫技术的标准化不仅仅国内有需求,而且已呈现国际化趋势。一方面,传统方法不断完善并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正在或有待建立通行标准。
(5)高技术化:高新技术在检验检疫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首先,残留检测技术进一步更新换代,包括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以及气相、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技术等。
10、动物的宰后检验与检疫的意义和特点。
答: 意义:动物的宰后检验与检疫是动物卫生检验最重要的环节,是宰前检疫的继续和补充。特点:1.病理变化不典型。2.屠宰加工速度快。3.胴体不准随意切割。
11、肉品品质检验的具体包括哪些? 答:(1)除传染病和寄生虫以外的疾病,以及肿瘤、全身性水肿、脓毒败血症、过度瘠瘦、黄疸和各种普通病引起的肉品病变。
(2)有害腺体: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3)屠宰加工质量:不带毛、血、粪污等污染物。(4)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5)种公、母猪及晚阉猪。
(6)农药、兽药、激素的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7)外伤骨折挫伤后的淤血、脓肿、炎症及皮炎。(8)其他因素引起的肉品品质变化。
12、肠衣的常见缺陷及卫生处理。
答:
(一)污染
卫生处理 轻度污染的肠衣,经仔细清除污垢后,可以作为食用。污染严重,无法去净粪污碎屑的肠管,作工业用或化制。
(二)腐败
卫生处理 轻度腐败的肠衣,可晾在阴凉通风处驱味,或用0.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以抑制腐败分解。轻微腐败肠衣经处理后可以食用,但不宜继续保存。呈明显腐败的肠衣,作工业用或化制。
(三)褐斑
卫生处理 有轻度褐斑的肠衣,先用2%的稀盐酸处理,再用苏打水溶液洗涤,除去褐斑后可以作为食用。有严重褐斑的肠衣,不能作为食用。
(四)红斑
卫生处理 通常形成红斑色素的微生物只在肠壁表面生长,不但容易除掉,而且这些产色素微生物对人无害。一般不影响食用,故不作处理。
(五)青痕
卫生处理 一般不作处理。
(六)生霉
卫生处理 轻度生霉的肠衣,如果没有明显的感官变化,而且易于除去霉层的可以食用。严重生霉的肠衣,作工业用或销毁。
(七)肠脂肪的酸败
卫生处理 肠脂肪酸败的肠衣,不能作为食用,应作工业用或销毁。
(八)昆虫
卫生处理 发现啮痕或被昆虫分泌物污染的肠段,不能作为食用。
13、什么是红膘肉与放血不良肉肌肉?二者如何鉴别?
答:红膘肉: 皮下脂肪由于毛细血管充血、出血或血红素浸润而呈粉红色时,即为红膘肉。放血不良肉肌肉:组织颜色发暗,当切开肌肉时,可见暗红色区域,挤压切面有血滴出;皮下静脉血液滞留,脂肪组织内可见到毛细血管,甚至发生红染,透过胸腹膜的浆膜,可看到结缔组织中的血管,肋骨两侧的血管清晰可见。
鉴别:红膘肉仅见于皮下脂肪。放血不良肉肌肉肉组织颜色暗红。
14、简述旋毛虫的检验及处理方法
答:检验包括显微镜检查法和集样消化法
处理方法:
1.宰后检验在24个肉片标本内,发现包囊或钙化的旋毛虫不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超过5个以上者,横纹肌和心脏作工业用或销毁。
2.上述两种情况的皮下及肌肉间脂肪可炼食用油,体腔内脂肪不受限制出场。3.肠可供制肠衣,其它内脏不受限制出场。
第五篇:动物检疫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
养殖
宋天增
201509510507 摘要:动物检验检疫主要检测内容包括动物疫病、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定动物源成份。本文简述了当前动物检疫的主要检测内容、传统常规动物检疫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在动物检疫中应用和新型生物技术平台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
关键词:动物检疫;传统检疫技术;现代检疫技术
动物检疫(Animal Quarantine)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传播,通常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动物检验检疫人员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行政执法行为。通过动物检疫,对可疑或已证实的疫病对象实行强制隔离,或作出适当处理,目的是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1动物检验主要检测内容
1.1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含人畜共患疫病)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非常规病原(例阮病毒、立克次氏体)引起,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造成较严重危害的各种传染病。
我国进境动物疫病名录97种:一类病15种,二类病82种;含水生动物疫病11种。OIE关注疫病(手册2009)陆生动物疫病112种;水生动物疫病:25种。1.2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动物、动物产品、饲料中的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毒素、生物毒素等。兽药包括禁用药和限量用药,具体检测项目和控制标准根据进出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1.3特定动物源成份
疯牛病传播风险因子:饲料中的牛羊成分;
动物产品真伪鉴别:熟制肉类出口;珍贵皮草、珍贵中药材、濒危动物保护; 食物过敏源检测:甲壳素、某些鱼成份、转基因成分:例转基因鱼等。
2传统常规动物检疫技术
流行病学检疫时,对流行病的分析和确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流行病学的调查总结过程中也存在工作量大且繁琐,耗费的人力多等问题。
临床检疫方法具简便易行,适合现场操作等优点,但是临床检疫对发病初期尚未出现有病证意义的、特征症状的病例,或非典型病例,或症状相似病例,往往难于做出诊断。
病理学检疫技术既可验证临床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又可为实验室诊断方法和内容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在剖解检疫时,有些病例往往缺乏特征性的病变,特别是急性死亡的病例、非典型病例和早期屠 宰病例,所以在剖解检疫这些病例时应选择症状较典型、病程较长、未经治疗的自然死亡病例进行剖检。
病原学检疫时从病料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虽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但健康动物也有带菌现象,所以病原学的检疫结果还需与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症状、病理变化联合起来综合分析。而且任何一种病原学方法都存在有漏检的可能,所以即使没有发现病原体,也不能完全否定该种传染病的诊断。
免疫学检疫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检测、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是目前最理想的残留筛选性分析方法之一。但酶联免疫分析前期工作复杂,检测对象针对性太强,开发免疫检测试剂盒所需费用昂贵。
3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是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特点与相互作用原理,从分子水平检测某种特定生物大分子存在与否。
分子生物学检疫又称基因检疫,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测定。自1976年以来,基因检疫方法取得了巨大进展,建立了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核酸电泳图谱分析、寡核苷酸指纹图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等。
在动物检疫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主要有3大类: 核酸扩增技术:
蛋白质检测技术:蛋白质电泳与免疫印迹、重组抗原-based、单克隆抗体-based。新技术平台:生物芯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生物传感器。3.1核酸扩增技术在动物检疫中应用
核酸扩增技术是对核酸进行体外生成和放大的技术,只要起始的生物材料里存在微量的特定核酸(如某种病原体的核酸),通过扩增反应就能得到大量的可检测到的特定核酸产物,从而可证明检测对象的存在。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PCR,LAMP, NASBA核酸扩增产物分析技术测序、杂交、酶切等。
PCR与实时荧光PCR是发展成熟且主要应用的核酸扩增技术。3.1.1 PCR检测
PCR技术用于动物检疫主要是检测病原,做早期诊断和病原的鉴定。它不仅可以检测活的病原体,而且还可检出已灭活的病原体,只要病原体的核酸未降解。因此,当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时,该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常规PCR检测过程包括:取样、样品前处理与核酸提取-PCR反应,PCR产物电泳检测,PCR产物的确证分析(测序、酶切等)。
3.1.2 实时荧光PCR检测
实时荧光PCR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每经过一个扩增循环,产生一个荧光信号,通过荧光强度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终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也可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实时荧光PCR检测是当前实验室及商业重点开发应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其优点为: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更快速;操作简单、安全、自动化程度高、防污染;可实现定量检测;设备、试剂成本较高;快速筛选检测方法,仍需确证(常规PCR及序列分析)等。
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范围为重大动物疫病及各种传染病病原快速检测方法,疫情监控重要的技术依托;供港澳活禽及产品禽流感,新城疫监测;进境动物产品口蹄疫,猪生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检测;动物及产品甲型流感H1N1监测;饲料及动物产品中特定动物源成分检测等。
3.1.3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是在链置换DNA聚合酶启动下的链置换DNA合成循环。反应起始阶段形成DNA茎环结构(LAMP循环的起始结构),以茎环结构为模板进入扩增循环阶段。扩增产物是不同长度的DNA混合物,分别具有不同个数茎环结构,产物DNA序列为扩增靶序列的交替反向重复序列,酶切后可得到单一产物。
需针对靶基因的6个特异序列设计4条引物,还可加上2条环识别引物以提高速度和产量。LAMP优点为简便、成本低、更快速;设备和试剂成本低,时间短;高特异性、高灵敏度;识别6个区域的4条引物;敏感性比常规PCR高;高产量、易检测;产量可达数十微克,可进行荧光检测(荧光核酸染料)或浊度(焦磷酸镁沉淀)检测。适合基层实验室甚至现场检测。
LAMP缺点:更易污染、不方便产物回收及鉴定、设计空间较受限、扩增产度< 500时不能进行长链扩增。
3.1.4 核酸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核酸检测技术直接应用于检测各种动物病原、病原体分型,特定动物源成份、转基因成份等,并已有一批总局明文批准采用的检测项目如:禽流感、甲型流感H1N1、口蹄疫、SARS、链球菌、蓝耳病、转基因、动物源成份等。
近几年发布(或立项)不少检测标准(PCR/rPCR),基本覆盖主要进境动物疫病项目。核酸检测技术在直属局实验室(中心)均已开展应用或研发,设备和技术基础良好。
国内外均有成熟的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和商业服务平台(设备、试剂、技术服务);常见病原体已有商品化核酸检测试剂盒;基本上较重要的各种动物病原体均有已发表的PCR检测方法,全系统普遍具备自行开发建立特定病原的核酸检测方法的能力。
3.1.5 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与蛋白质检测技术
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与蛋白质检测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特异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特异抗体等,该方法的建立基于重组抗原或单克隆抗体的各种血清学检测方法:ELISA、胶体金试纸条、生物芯片等。
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与蛋白质检测技术是系统内研究开发检测方法/检测试剂盒的热点方向之一。3.2新型生物技术平台
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的交融,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激光检测、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相融合,实现快速、灵敏、高通量(同步检测多种目标,或同时检测多个样品)和自动化检 测和数据处理。
3.2.1生物芯片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衍生的一项重大高新技术,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等技术在载体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实现了对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高通量的检测。1992年第一块生物芯片诞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全球约有数百家生物技术公司和数千家研究机构从事生物芯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生物芯片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芯片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项高新技术。基因芯片制备及检测流程,是利用原位合成法或将已合成好的一系列寡核甘酸以预先设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表面,形成高密度的寡核甘酸的阵列,样品与探针杂交后,由特殊的装置检出信号,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其在转基因产品及动物产品中的微生物的检疫有广泛的运用。
美国是生物芯片技术最为领先的国家,目前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研制的生物芯片已进入实用化、产业化阶段。我国正式进入生物芯片的研究领域是在199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各类生物芯片及其配套产品累计实现的销售收入已超过亿元人民币。以生物芯片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正在全球崛起!生物芯片主要包括:按检测目标: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包括药残检测芯片)、组织芯片、细胞芯片、糖芯片;按载体:固相芯片、液相芯片。
在动物间一种生物芯片主要用于:传染病(同步检测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多个样品);药物残留(同时检测多种药物);转基因成分、特定动物源成分(同时检测鉴别多种成分)。
3.2.2液相芯片(xMAP悬浮芯片技术)
21世纪初诞生、在流式细胞术、ELISA技术和芯片技术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有机整合了微球(Beads)、激光检测技术、流体动力学、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强大的计算机运算功能,具有更强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性。
液相芯片(xMAP悬浮芯片技术)核心技术是乳胶微球包被和荧光色编码以及液相分子杂交,检测速度极快,约十几分钟可完成检测。乳胶微球带有独特的色彩编号,每种小球可分别包被抗原、抗体或核酸等特异分子,小球体悬浮于液相体系中构成液相芯片系统,可以特异捕获多达100种不同的目标分子实现同步特异检测,其结果可在瞬间经激光判定后由电脑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记录下来,敏感性显著超越抗原-抗体结合酶联信号或常规核酸杂交信号检测。该技术优点是反应快速、灵敏度高;通量大;可进行多元化分析,灵活性好;采用接近生物系统内部环境的完全液相反应体系,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不需洗涤,耗时短等。
3.2.3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性价比核酸检测分析技术,可进行核苷酸片段分离分析、分析检测已知或未知基因突变及SNP。被誉为“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平台”、“临床基因诊断最佳技术平台”。
设备依托:Transgenomic公司的WAVE®核苷酸片段分析系统利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原理进行核酸片段的分离和分析。DNA SepCartridge分离柱采用无孔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共聚物微球 体作为稳定基质,当DNA样品注入到色谱柱后,通过与缓冲液中的桥分子三乙基胺(TEAA)的相互作用被吸附到固相柱基质上,而乙腈可破坏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流动相中乙腈的浓度实现DNA片段的分离。
DHPLC技术特点是检测准确性高,可分辨单个碱基的差异;操作简单,自动化分析;结果重复性高,速度快;样品通量高;消耗品低价性,性价比高。
3.2.3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将生物体的成份(酶、抗原、抗体、DNA、激素)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固定化在一器件上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固定生物膜敏感层,经分子识别而发生生物学作用,产生的信息如光、热、音等被相应的信号转换器变为可定量和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以电极测定其电流值或电压值,从而换算出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
根据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上的敏感材料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基因传感器、细胞及细胞器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可监测多种细菌、病毒、生物毒素。能在10s内侦检出微量级生化战剂,包括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黄热病毒、炭疽杆菌、流感病毒、鼠疫耶尔森菌、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肉毒杆菌类毒素等;农药、兽药残留(农产品、食品、环境监测)等方面。
3.2.4自动化检测鉴定设备
科技进步使各种用途的自动化实验室设备得以被发明制造并迅速投入市场、加以应用。显著提高了实验室和临床诊断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试剂、更为准确快速,更为安全。
例如,全自动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分析系统;全自动酶免工作站;全自动微量移液和PCR工作站;全自动核酸蛋白纯化系统等。
自动化设备的配备和使用将是高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带动实验室检验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如全自动酶免工作站、全自动核酸纯化系统、全自动PCR移液工作站的研发是市场投放将逐步解决检验程序复杂、检测周期漫长、检测成本昂贵、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等问题。
4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检疫的各种技术也必将不断地更新、完善和迅速发展,尤其是速测技术更能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它不仅是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需要,而且是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增强动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该灵活选择各种测试技术,严把动物产品质量关。此外还应建全动物制品的监测技术,实施从农场生产到餐桌食用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抓起,提高动物养殖的科学管理,完善检测技术,提高动物产品质量,推动养殖业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动物检验检疫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将日益常规化,检测技术更细化、更精准;新型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常态化;自动化设备的配备使动物检疫更加 方便;便携式检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使实现更多现场更加快速检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