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化养猪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现代化养猪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猪业现代化又在畜牧业现代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是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以上,而发展现代化养猪生产在于为国家节省土地,减少猪舍建筑面积。利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地生产工艺和饲养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最大限度的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以提供更多地断奶仔猪,缩短肉猪出栏天数,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提高母猪单产效益的基础上获取总体效益,为我国养猪企业和专业户达到生产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的目的,并利用现代化养猪技术使农民致富,提高畜牧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养猪业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集约化、现代(工厂)化养猪场,并很快传入我国。1965年北京市长阳农场就采用了育肥猪自动采食箱。70年代,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在大城市周围应建立机械化养鸡、养猪厂的指示,这对发展现代化养猪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因此,我国现代化养猪是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开始的,由于大,中城市具有知识密集,对外交流多、信息多、资金充裕等优越条件,因而发展较快。1976年天津大港式集约化养猪场对北京影响很大,在考察东欧国家现代化养猪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机械化养猪场--北京红星实验猪场,同时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在7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套现代化养猪设备。1979年农机部在上海金山召开了机械化养鸡、养猪学术研讨会,时任农机部领导的项南部长出席会议并主持成立了“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于饲料营养,畜牧机械,家禽遗传育种和环境生理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较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养猪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普及此项技术,中国养猪行业协会曾与美国大豆协会等国外驻京单位合作,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和组织部分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出国考察。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成立20年来,会员单位遍及全国26个省市,每年召开年会,交流现代化养猪经验,曾编辑正式出版“工厂化养猪”,“中国工厂化养猪二十年论文集”等专著。隶属中国养猪行业协会由作者组建“北京牧三高养猪技术咨询服务部”,近年来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中国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并有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部分专家参与,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举办“现代化养猪应用技术研讨班”多期,相继有京、津、沪、穗、湘、桂、赣、鄂、闽、黑、辽、晋、冀、蒙、宁、新等省市数百人参加。不少人员在“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进行了现场参观和技术培训。由作者与中国农影合作录制的“现代化养猪综合技术”现场录象技术讲座传播到20多个省市有关企业、教学、科研单位。这些工作都大大普及了有关应用技术,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据统计,规模养猪(含大、中型现代化猪场和年出栏50头以上的专业户)数字不足全国出栏猪总头数的15%,但却说明了我国养猪业已经迈向现代化养猪之路。在各部门专家指导下,各省市已建成了一批大中型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如北京华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种猪场、天津宁河原种猪场、江西红星牧业公司、辽宁辽阳原种猪场等都已成为我国良种猪繁育基地、商猪生产基地、优质猪出口基地和现代化养猪示范基地,其生产和管理水平已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养猪水平。不少猪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2~2.3胎。仔猪断奶成活率达95%以上,4周龄断奶仔猪平均头重7~8千克,肉猪全程24周体重达90~100千克,全群耗料增重比3.3:1。上海跃进农场1990年每头母猪由原来平均年提供断奶仔猪23头,提高到28头(母猪有50%太湖猪血统)。河北省芦台农场饲养的迪卡配套系祖代母猪平均每头年提供断奶仔猪23头。河北省明慧养猪集团有限公司是一所民营养猪企业,经过8年的艰苦创业,已有原来的24头猪发展到目前拥有220hm2土地,2800头母猪,集农、牧、果、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联合经营企业,该公司新引入的900头pic配套系祖代猪已初产448窝,产活仔5286头,平均窝产活仔11.8头,哺乳四周断奶214窝,2399头,平均断奶窝成活1.21头,平均头中7.43千克,断奶成活率91.43%。不少农民养猪户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饲养优良品种和优秀杂交组合,全价配合饲料和仔猪早起断奶,改善养猪环境等技术,已经把家庭养猪副业型逐渐转变为经济经营型。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养猪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从五省十场看现代化养猪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现代化养猪生产在我国养猪业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作者今年应邀对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地区五省十个猪场进行参观考察,发现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1.不了解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仍然停留在集约化养猪的水平上。
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集约化养猪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最好以“周”为单位(母猪发情周期为3周),常年均衡有节律的进行生产,必须按计划组织同步配种、同步产仔、同步断奶、同步转群、同步上市,要求按计划按批次做到“全进全出”,其中同步配种和“全进全出”是实现整个生产工艺的核心。而这些养猪场生产工艺和建筑设计的不规范都不可能按预定的生产流水线进行周转,上百个产床集中在1~2个大棚内,无法做到“全进全出”,按计划周转的目的,生产程序混乱。
2.养猪设备不规范,对生产不利。
养猪设备应便于仔猪哺乳,提高仔猪成活率,不伤种猪肢蹄,延长种猪使用年限,节约能源,不浪费饲料,有利环境控制和污物排放。而多数猪场的母猪产床仍采用钢筋焊接和金属编制网式床面,对母猪肢蹄伤害很大,缩短母猪使用年限,增加了淘汰率,有的场还在床面上铺设木版和利用木版制作仔猪保温箱,既不利于清洗消毒,又由于舍内温度较大,木版容易霉变腐朽,而这些设备的使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即需更新,既不利于生产又造成资金浪费。
3.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现代(工厂)化养猪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对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设计参数、设备要求、管理措施等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少单位以本来设计不规范的猪场当成样板,致使“谬种流传,贻害万千”。只有在有实践经验的养猪专家进行工艺设计和提供养猪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再进行建筑设计才是可行的。
三、建设现代化猪场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1.以现有的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饲养规模。
一般饲养500~600头母猪,年产10000~11000头出栏猪的猪舍建筑面积为7000~7600㎡(不含附属建筑和道路),约需占地2~2.5H㎡。尽量不占耕地,选址应远离村庄、畜牧场、兽医站、屠宰场和主要交通要道,用电方便,水源充足并合乎饮用标准,地势高燥,利于排污和防疫。
2.根据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程序科学的对猪舍进行设计。
特别是分娩舍,仔猪培育舍是整个猪舍设计和投资的重点,要求提供最佳的环境和饲养条件,这是一个现代化猪场成败的关键。以“周”为单位“全进全出”,全年均衡生产的生产工艺却是整个设计思想的核心。
3.采用优质耐用的专用养猪设备。
专用养猪设备应包括亩猪分娩床、仔猪培育床、哺乳仔猪保温箱、不同猪群专用的采食槽(箱)、不同规格的自动饮水机,不同猪舍的供暖和通风换气设施以及整个猪场的污水处理设施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母猪的分娩床,多年实践证明,用钢筋焊接和以金属编织网做床面对母猪肢蹄的伤害大,母猪和设备均使用年限短。而目前由燕东畜牧设备厂用镀锌板冲压成漏缝床面前制作的产床和育仔床(原由匈牙利引进的样品),不仅漏粪效果好,不伤害猪肢蹄,且使用年限长。而水泥砖式或木版式仔猪保温箱不仅保温效果差,不易挪动,缩小了仔猪活动范围,更不利清洁消毒,木制箱易腐朽,滋生霉菌,对猪健康不利。用玻璃钢制的保温箱较为理想。
4.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应采用“SEW”设计方案。
随着现代化猪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有的生产规模在年产3万至10万头。新的养猪技术和生产工艺已在欧美各国不断出现,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SEW”的英文全称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即离玻式早期断奶。此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母猪初乳中的母源抗体逐渐消失时,对仔猪实行更早断奶(10~12天),并把断奶仔猪转移到远离分娩舍的育仔区进行培育,以避免哺乳母猪对仔猪传染疾病。生产规模在1500头母猪以上,最好不采用“一条龙”流水线生产模式的设计方案,建议因地制宜地采用繁殖区--育仔区--大猪区三点隔离式,即“SEW”设计方案。在大城市周围,由于人口密集,蓄产品流通量大,且来源复杂,最好不要建规模过大的猪场。
5.建议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主管部门继续组织现代化养猪应用技术研讨会,以便更广泛、更深入地普及、传播有关知识和应用技术。同时建议新建场的企业和单位在建场时聘请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生产工艺设计,以免出现以上问题和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养猪户逐渐减少,饲养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引导我国养猪业向现代化养猪道路健康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每个畜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养殖业未来发展前景展望分析
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13%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15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48.6%,超过种植业47.4%的比重,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 在今日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代表项目组作“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总体情况汇报时指出。
目前,养殖业成为农业战略主导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旭日干认为,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还比较低,有较大提升空 间。“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50.3%和53.5%;但2030年后,养殖业GDP和种植业 GDP变化幅度不会太大。”
“未来20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 重大战略转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为此,旭日干代表项目组建 议,国家应明确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养殖业为重要核心,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此外,未来10年内,希望中央能够加大投入,针对养殖业可 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瓶颈,实施包括动物种业科技创新专项、现代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专项等在内的“养殖业科技重大创新工程”。
养猪业的几点预测据悉,以化工业为主业的广东上市企业德美化工将在3年内斥资5.76亿元进军养殖业。
德美化工主要从事纺织印染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养猪对德美化工可以说是个外行。一个化工企业养猪,让外界不得不有很多的猜测:德美化工何以会投资养猪业呢?
依我看,德美化工进军养殖业,至少有几点值得解读。
第一,在制造业普遍遇到利润下滑的今天,化工企业生存也很不容易。德美化工一位高管承认,虽然德美的化工主业近两年来销售增幅都接近15%,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主业的利润方面还是有所影响。据德美化工1月公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11年公司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下降近6成。显然,化工业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在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而在广东顺德,有不少企业曾经因为经营的艰难尝试跨行经营,比较成功的是90年代转制后的顺德糖厂(原来是国营企业)就曾经借往外地大规模种植速生桉获得生机。所以德美的转业经营,人们有理由可以乐观其成。
让人们乐观的还有,德美化工这次跨行业经营,其养殖模式可能会对传统养殖业带来颠覆性的发展。据德美化工方面消息,2007年底,德美化工受让湖南尤特尔30%股权,当时发现旗下产品纤维素酶应用到养猪的产业链中,能构建“猪——沼——草+酶”的循环生态系统,使猪肉肉质更鲜美,降低养殖成本,带动农民致富。
为了防范风险,德美选择与自然人梁志鹏共同投资设立了总部在顺德的广东绿元农牧有限公司。梁志鹏原在顺德扶贫帮扶的英德地区做房地产生意,据说养猪项目选择了在梁志鹏熟悉的广东仍然欠发达的英德落户,这样解决了集约化养猪最大困难——土地和环境污染问题。后者解决方案是经过处理的猪粪不但无臭,还是肥效显著的有机肥料。可以相信,德美化工养猪无疑比起“互联网大佬”之一的“丁氏养猪”和广州知名房企“美林基业集团”养猪似乎更有一些优势。
跨界养猪的老板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猪肉是民生所需,人人要吃肉,国内市场大。美林基业集团对外界就曾经解释:房地产受政策调控,而养猪是政府鼓励支持的行业。德美化工更相信,10万头的出栏量在顺德就可以消化掉。养殖界更有人认为,假如德美化工养猪场的猪定点供应顺德,或许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一个可直接监管的生产源头,保障顺德市民的餐桌安全。
不过,乐观的背后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但凡是不受宏观控制而受CPI影响的行业,其风险的预期更不容易琢磨。人们相信CPI高企时,肉价也会上涨,但是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一旦形成,受CPI影响的行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往往首当其冲。历史上“多收了三五斗”就曾经让农民因丰收成灾,试想如果养猪业界大家都“多养了三五万头”,市场格局会不会比房地产调控让人更难以应对?所以,跨界养猪,可能是出路,但是绝对不会是躲避市场潮声的避风港。
不要相信市场还有没有风险的行业,除非你能够垄断。
第二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3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日益强大起来。但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纲:
第一部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三部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来,中国社会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7年为5.5%。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2、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3、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成就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和共同见证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也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和问题。
1、环境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惜破坏 生态环境,以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财政的收入提高,造成了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大、土地沙漠化、森林总体数量不足等环境问题。
2、民生问题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打官司难、行路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了。这主要是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未能建立或健全起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配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只是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条件,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可以自动地得到全面解决。
3、政治、文化发展滞后,民主、法制不健全。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的发展也未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因此,人民的民主、人权等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也由于我们的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大发横财,大搞腐败,又使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种种的矛盾和问题,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是没错的。我们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
一个经济增长、自主创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民主法制等等的国家。
参考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主要问题与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问题和前景》
《民生问题升级是中国现阶段最大挑战》 中国新闻网
第三篇: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存在的问题;
1978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精彩呈现,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民主法治建设进步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 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集体领导取代了个人专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3】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渐趋稳定和谐。
3文化体育繁荣昌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 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 万名;而到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 010 万,录取新生达567 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 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 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 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 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51金21 银28 铜,获金牌榜第一名。刚刚结束的2010年亚运会,我国更是以199枚的金牌总数,稳居第一。
4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 年的1.6%。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 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 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4】。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岁多。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报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农村的新农合制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二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发展中公平与效率本末倒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邓小平之所以没强调以公平为前提,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公平的制度。在这样一个体制下,人人平等、公平乃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不需要加以强调。然而我们的经济发展却逐渐远离了这个方针的主旨。“一部分人先富”做到了,却未能“带动后富”。一部分人在更富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变得更穷。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逐年攀升,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加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在行政部门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要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环境问题突出。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根据2005年3月4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危机》报告:目前火电厂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大户,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国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
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5】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 2-1 9(1).【2】魏杰.30
2008/10 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3】【5】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4】形势与政策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成就与问题的简单认识
基础教育改革成就与问题的简单认识
平山中学
物理
王亚敏
摘要: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关键词:基础教育
改革
成就
问题 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2005年增加了江苏,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目前,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近日,针对2004年首次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有重大意义。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取得的成就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对部分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了,它把学生从诸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等的自由和权利。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本次新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方面:
第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使实验区的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有种担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区投入不平衡。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另外,对每次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缺乏必要的评价,使得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还存在对实验区的检查与评估不足,服务于新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
2.学校方面:
第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缺少真抓实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第二,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由于多数学校经济上的不足,有心无力,使课改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对教师均有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各地区因经济等各因素制约,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质量发展不平衡。
第三,选修课的增加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部分学校无所适从。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有的学校出现教学管理混乱的情况,学生选修课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一团糟。
第四,各学校大班教学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口号。第五,各学校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不足。尽管一直在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但大部分学校依然是独来独往,而且惟恐自己的经验被其他学校获得。这种关起门来搞课改的想法影响了课改效果。
3.教师方面:
第一,观念转变慢。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第二,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准,对学生们的学习指导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依然是以前的手把手教,有的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这使得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过去的好,这一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高要求。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仅要求必须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技能,还提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往往缺少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急需提高。第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影响教师的教学与生活。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心理冲突。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往往有好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好的效果,使得他们对自身能力和新课程本身产生怀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众多询问无所适丛,不能处理好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类似的心理冲突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正常教学都有较大影响。
4.学生方面:
第一,对新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颇感吃力,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低年级的学生还好,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适应了以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然面对新的课程要求,部分学生表现出抵制和不适应情况,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由于新课程本身存在的衔接不当问题和一些老师过分强调探究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第三,学习过程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和教师一样,学生也存在因对新课程不适应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就新课程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远离农村的城市化问题和教材衔接不严密等。另外,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对新课程的“神化”,对原有的旧课程全盘否定的思想。一提新课程就什么都是好的,而旧课程则一无是处。还有大学师范教育缺少对新课程的相关教学,这使得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各准教师缺少新课程的理念,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众多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进度,我们应该以发展求实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实事求是地正视、分析和诊断这些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参考文献:《基础教育改革论》王策
三、孙喜亭、刘硕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
《学科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英杰
第五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中国企业列入世界500强数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绝大部份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之中,中国独特技术引进策略,有大量同类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在几乎每个行业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输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条件比较好,在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进行,80年代迅速扩张,出现重复引进和生产过剩,80年代末-90年代,经济遇到两次大下滑,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各地大规模出售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很多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价值散失。中国经济转变成三资企业的出口经济为主的经济,他们为外国生产产品,不注重内需。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抓大放小,发展大型资本密集企业,脱离企业办社会。但是,一个是地域上一刀切,内地国有企业是当地经济核心,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纺织企业仍然能赚钱。改革之后,当地经济衰败。很多企业原来的学校,医院,基础设施没有很好接受,使得当地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国有企业战略不是很全面,未从地方经济和公共服务上全面考虑,因此进度过快,方式粗暴。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引起公众广泛争论。
建立现在企业制度,对产权问题的强调,而中国的国有企业最大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和经理利益不一致,短期化,制度落后,同时内部没有力量和制度监督。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公司诞生,委托代理问题是现代企业主要问题。私人所有制企业也有同样问题,企业主拥有企业,但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管理企业,这几年来几起重大药物事故,是新企业主压低收购国有企业的成本造成的,也有是国有企业压低成本缩短工艺流程造成。私人企业比国有企业优势在于,对经理阶层监督和激励上花时间比较多,对工作业绩有高回报,否则解雇。
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监督不足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少,失败多。除了垄断企业外,多数企业越改越死。国企改革流于为改革而改革,有了改革者的名誉,为自己增加升迁资本和消除对自己的监督力量。
1没有形成现代的激励和控制制度,追求短期利润和低负债透支了企业未来,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国有企业过于迅速丧失市场份额,而占用国家资源和银行贷款地位不相称。
企业内部为分配大饼,不断发生争斗,很难平衡。落后的新酬制度,企业采用预算制度分配各类成本,沿用了落后的包干制度和计划经济的 分几类工的定岗定编制度,实际上按照身份,不是按照员工知识和努力与企业利益一致的程度,编制外和编制
内难以实现“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向上发展(入党升职培训)等方面也难以享受到平等待遇。
2 企业改革矛盾重重监督缺位,竞争性企业,汰弱,增资,技术改造,身份转换。但是多数会不久就失败,内部腐败是主要原因。垄断企业每次改革都是压缩成本下进行,利润能带来升迁的资本,为了保持自己阶层的收入水平,就按照身份和岗位分配进行,因此改革根本是腐败和不公平的,客观上带来一个低效的企业。每次改革,淘汰能力差的,没关系的,实际上是没关系而工作态度好很容易被淘汰,工作能力强与否还不是领导说了算?!最终保留的是有关系,增加的都是有关系的,企业效率大幅度下降。都是自己人,企业内监督没办法了,随后很容易发生腐败案件,以后增资和技术改造都化为乌有。有的企业改制之后,几乎换了新人,新人知道什么呢,没两年企业就垮掉,企业资产被席卷一空。就是企业管理者本身命运又好吗?好的用不正当得到的钱去炒楼,不好的被双规和判刑,几家子都完了,流亡国外过着提心掉胆的生活。
3 企业内耗扩大。
身份转换,变成合同制员工,外聘低工资的新人。企业通过双轨用工压低成本,员工按身份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同样的劳动付出,薪酬可能相差一倍多。整个企业有多种身份员工,透过表面会发现身份代表着不公平的分配,没有正式身份的被称为农民工或白领民工,工资和福利差距巨大。比较时髦的企业变相分为不通类型的岗位,开始是A类经理岗,B类管理岗,C类技术岗,D类生产岗,最后竟然发展到十几类,还不公开,像印度种性制度,在分配上逐渐形成身份待遇差距,高能力或者工作勤勉的低等级员工被剥削,科研项目之中外聘人员干了相当关键工作,但是不能署名。形成独特的政治和文化。
内部高度政治等级化,这种身份和岗位分配是基于关系的分配,甚至传统上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分配也被逐渐消除,党和工会逐渐弱化,党工团管理部门越来越小,干部储备制度形同虚设,丧失了监督,必然是腐败和低效。这种等级化下,对环境变化反应缓慢,在市场竞争会很快中失败。以前国有企业上下级之间关系没有现在这样紧张,现在干部保护措施非常严密,这证明有极高的内耗,企业内部的公平才有低的成本和高效率。
虽然市场上竞争优势和低劳工成本,垄断企业和资源企业掩盖了不少弊端,但是腐败大案、玩乎职守的有大量伤亡的工业事故案件、购买金融产品失误接连爆发,在内部监督,干部素质和专业素质上不断下降。未来令人担忧
企业众多,规模小,产能过剩。企业产业升级速度很慢,企业陷于价格竞争之中,对产品开发投资不足,模仿期比较长。
企业内部部分员工高工资引起全社会反弹,一个正式抄表工年薪10万,其他身份员工年薪1万,甚至超过非正式身份的高学历员工,企业内部价值观与社会普遍价值观严重违背,央企地王成为众矢之的,将难以长久。
以企业高利润和上交红利维护自己,但是企业高利润难以维系,大型国有企业雇佣了大量低工资的农民工和非正式身份员工,降低了成本,掩盖了低效。现在面临劳动力短缺,利润无法维持这样高,欲降低其他类员工的工资和裁员将是很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