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
红峰小学 赵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第67—69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在圆形草坪上铺草皮的实际情景,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接下来,教材直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圆转化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偶数份,如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原来的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自行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涉及了数学中的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教材也安排了一道已知圆的直径,求面积,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准备:
1、教学的PPT课件
2、圆形纸片;圆的面积演示教具等 教学方法:
利用课件,并创建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由此来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教材67页的情境图。老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思考)学生1:我发现图上有5个工人在铺草坪。学生2:我发现花坛是个圆形。
老师:哦,是个圆形。还有没有?请仔细观察。学生:我发现一个工人叔叔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问题是什么?
学生:这个工人叔叔说“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老师: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老师:求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什么?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二﹚﹑游戏激趣,理解圆面积的概念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小小游戏,大家说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选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给圆涂上颜色,比一比,谁涂得快。(涂完后,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学生:这个游戏不公平?男同学涂的圆大,女同学涂的圆小。老师: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老师:现在大家知道男同学为什么涂得慢了吗?(引导学生说出男同学所涂的圆的面积大)
﹙三﹚﹑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老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学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利用课件演示)。
学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老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老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老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一想)
2、演示揭疑。
老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老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利用课件演示)。
老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_________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__________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________,宽相当于圆的________?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老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进行适当的鼓励表扬。(2)老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利用课件演示:
圆的周长的一半如何表示 π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的一半πr 长方形的宽相当圆的半径 r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半径(3)揭示字母公式。
老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板书演示: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四﹚、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老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出示教材第67页的情境图)这是刚才课前发现的问题。
老师:这道题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指名板演。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小结: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利用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练习反馈,扩展提高
1、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一块圆形铁片的直径为12厘米,这块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八)﹑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计算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πr2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儿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是常的行为。二.整体构思 模块一:认字与写字 模块二:朗读指导
模块三:积累与应用(口语交际与习作)学习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明白字的意思,学会本单元的新词,并积累一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5、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单元重点
1、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课时:12课时
模块一:识字与写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单元18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18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一.情景导入
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的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水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是否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你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感知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1.播放本单元朗读课件,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2.自读本单元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伴,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把课文读正确。4.小组汇报不能读准的生字,班内交流,查字典解决。5.汇报朗读,相机正音。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感知内容,自读课文交流认识,小组说三最喜欢哪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班内交流汇报,相机评价。
模块二 朗读指导 课时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一、初步感受关爱与奉献
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评一评,哪个同学说得好。
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
二、精读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一)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一、引情入境,乐学新知
1、出示课件:(录象:宇宙与地球)
师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个美丽的星球,它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
2、地球,你还想怎么称呼它?(妈妈,摇篮。)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2、交流生字:
谁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地球?”
3、快速阅读,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即宇航员的感叹)板书: 可爱、易碎。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⑴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
⑵抓住晶莹透亮这个词来想象地球的美,这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愿意读给我们听吗?
⑶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补充,要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有不同的读法。
生:水蓝色“沙衣”──很美 你读读。
真好,谁还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好同学)⑷真美,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引读。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⑸说起地球的美,你还想读读哪个句子? 生:第一段第二句。
⑹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现在的情感呢?自己试试吧。学生自读这句话。
⑺谁还来读读,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你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吗? 从你的朗读还有你的表情都有一般浓浓的味道。我看好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一、二句。)
你们的朗读都让我陶醉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从地球的美感受到它的可爱。
⑻你们还从哪里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⑼你觉得地球可爱在它的无私,可爱在它的慷慨。
⑽知道慷慨的意思吗?地球妈妈都慷慨的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谁能读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⑾你还知道地球妈妈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交流资料)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地球丰富的资源,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慷慨奉献。
⑿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出示录像:
浓烟,伐木,焚烧,乱倒垃圾,随时意排放大镜,猎生物。发挥课件的情境功能,从领悟到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静态单一的课堂诸如了新鲜的火力,录象极具震撼力,它既是文本的拓展,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与开课时课件所展示的地球美丽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⒀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看到那么好的树被砍伐了很难受。
生:看到一股股黑烟,污染蓝色的天空,很心痛。师评:他们也熏疼了地球妈妈的心。
生:我看到河水都被污染了很心痛。
生:我看到了斧头砍在树上,就像看到地球妈妈的筋脉上。(同学们都受感染。)
⒁看到美丽可爱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心疼、心酸,我们禁不住伤心落泪,我们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发出的那句感叹:“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课件出示这句话)⒂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呢?课文中写了吗? 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大家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读第四段。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装修,做家具,使森林受到破坏。
生:我看到了我周围的人都把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生:我看到人们买菜用塑料袋装,环境受到污染。生: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
⒃那你们怎样看待人类的这些行为呢?(可耻)这个词用的好,就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类的行为。
⒄地球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婪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遍体鳞伤了。难怪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易碎那句话。)
⒅同学们,宇宙不是大的很吗?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住哇。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⒆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
⒇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
⒇说的太好了,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板书:保护地球,造福人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1、老师看同学们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样吧,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对地球妈妈说的或是对人类、对自己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面。
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小练笔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把你写好的,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倾听你们心灵的呼唤。师评:地球妈妈听到了一定会欣慰的。
3、同学们,你们真情的呼唤真的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珍爱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二).学习《鹿和狼的故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3.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造成了林毁鹿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这个故事的?
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读读课文1——6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读课文)
4、用心读完这个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特别深刻?有没有让你感到高兴、难受或打动你心灵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抓住5、6自然段重点分析。)(1)森林里的鹿没有了天敌——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十万只鹿比原来的四千只增加了25倍。想像一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对,那将是一场灾难。这十万只鹿对森林来说也是一场灾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指名读。(2)两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100只鹿在死亡。看到这样的数据,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把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幸运活下来的那些鹿又是什么样的?受到饥饿和疾病折磨的鹿有气无力地走走、停停,一不小心就栽倒在同伴的尸体旁,再也爬不起来。森林被笼罩上了死亡的阴影。
(3)把生机勃勃的森林和面目全非的森林做对比。出示挂图(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那里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4)小结: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在那裸露的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鹿的腐烂的尸体,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其间,徘徊着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面对此情此景,孩子们,你想说点什么?(通过指导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总统爱鹿却害了鹿,这道命令下错了。)
5、请默读课文7——9自然段。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体会。
6、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罗斯福后悔了吗?明白了什么?
7、总结: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的真实故事说明:大自然中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杀了狼不但保不了鹿,连整个森林也保不住。所以人类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益害,不能妄图改变他们之间的联系,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生物界中的这种关系。森林既需要鹿,也需要狼。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宠物兔撒野》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同学们,世界每年有1500种物种在绝,破坏生态平衡的事还在屡屡发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森林 狼←——→鹿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
(三)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学习《青山不老》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模块三 积累与应用 口语交际与习作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明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提出珍惜资源的建议,在交际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建议书。3.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深刻含义,写出感受或将其编成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明确话题
1、快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各自的感受
二、自主交流,探究方法
1、自读口语交际的学习提示,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交流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3.学生交流查找到的各种资源的现实情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认识到生活中的确存在各种资源浪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围绕话题,互动交流 1.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两个话题: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怎样珍惜资源?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白危害性
如果浪费资源或污染环境的现象继续下去,会给我们的地球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二、分析可行性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最想改变的一种现象,和同学开展讨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进呢?这个建议你觉得在现实中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写成建议书 1.学习建议书的格式
(1)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有的建议书标题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
(2)称呼:要注明受文单位或者个人的姓名。
(3)正文:第一,可以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第三,表达自己的希望。(4)结尾:与一般书信相同(5)落款和日期 第三课时习作
一、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1.看图激起,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看图,明白漫画的图意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学生读图,明确题意。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分析图意 3.完整的说说整幅漫画的内容
三、放胆试写,自言主改 回顾拓展
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交流读书方法 3.积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4.3.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事理。教学过程
一、回顾阅读
合作交流,本组课文的收获及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二、积累环保宣言
1.引导学生理解内容2.背诵内容。3课外积累
三、成语故事
1.默读成语故事。读懂故事的内容,思考:故事中那句话阐述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三篇:圆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及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
1、圆面积演示学具
2、课件
3、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4、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播放孙悟空为唐僧画保护圈的视频。
2、让学生为老师画一保护圈。老师扮演唐僧,学生扮演孙悟空(进行演示)注:唐僧与孙悟空分别拿金箍棒的一端进行画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视频与演示,说说从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唐僧画的保护圈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面积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圆片,用手摸一摸圆的表面 你发现了什么?
师:下面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比一比圆片,看看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圆有大有小,请看课件(展示课件),同时想一想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吗?
生: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教师板书,让学生齐读一遍。)
2、尝试转化,推导公式(学习圆的面积公式)(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师:(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如果我们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如图三),其中的每一份(如图四,课件闪烁其中1份)都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是的,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三角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近似三角形这一条边(教师指示)跟圆形有什么关系呢?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3).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
师:好,各个小组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请小组内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如图八)。(4).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r)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如图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十一,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πr)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
面 积=πr×r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板书。
师:你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3)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2).教学例4。
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B、分析题意。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圆形花坛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必须知道圆的半径。
生:那么圆的半径题中直接告诉了吗? 生:没有。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圆的周长。
师:那么怎样来求半径呢?你能告诉大家利用哪个公式吗? 生:利用r=C÷π÷2(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4)集体订正。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这个条件,当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时,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请看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做一做”
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当圆的半径题中没有告诉时,一般应想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练习
师: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第四篇: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69~71例
1、例2。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展示目标,自主探索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师:(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如果我们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如图三),其中的每一份(如图四,课件闪烁其中1份)都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是的,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三角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近似三角形这一条边(教师指示)呢? 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都是圆的半径。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预设:
学生利用这种近似三角形拼组图形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图形(如图
五、图
六、图七)。
跟圆形有什么关系
3.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预设:
分组逐个展示,并将其中“转化”成长方形的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如果有小组转化成了不规则的图形,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好,各个小组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请小组内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如图八)。
4.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预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同时闪烁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并标示字母r,如图九。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如图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十一,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如图十二)。并且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πr。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预设: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板书。
师:你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2.完成做一做。
师: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数学课本第69页,请大家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订正。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预设: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交流,订正。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70页第 2、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如放在课堂上会占用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操作起来较慢,于是先让学生预先进行实际的操作,然后把操作的成果带回来上课用。
2.使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复习了“转化”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介绍分割圆的方法,展示由“曲”变“直”的过程,小组讨论,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渗透了极限和转化思想。
3.圆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让学生在这里再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处,但一节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就选择了单纯让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4、充分运用多媒体,形象演示圆面积的转化过程,有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XX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XX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4个字要求会认读。
3、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体会文中语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一单元主题。
5、积累俗语,学习关于戏曲的词语,丰富语言。
6、学会在受到误会时进行解释;学习写毛笔字单耳刀、口字旁。
7、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情感目标
1、《12 姥姥的剪纸》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
13、牛郎织女》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14、安塞腰鼓》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4、通过习作练习,欣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课时安排
《姥姥的剪纸》 3课时
《牛郎织女》 3课时
《安塞腰鼓》 3课时
习作4 3课时
练习4 2课时
12、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学习习惯。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课前请同学们准备了一张剪纸作品,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剪的是什么,是怎么剪的?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会剪纸的姥姥,她剪的纸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姥姥的剪纸。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出示词语:
小屯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纳鞋底 择菜 薅草 喂猪 刁难 挑剔
耍赖 岂知 喜鹊登枝 熟能生巧 牛驮兔子 清清爽爽
1)注意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分段朗读课文。
5.选择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菜 刁难 三伏盛夏
薅草 机灵 数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学后记
通过文件出示剪纸的图画,学生对这门我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我”姥姥更是怀有更深的敬意。这样读的时候就更投入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4-6小节,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什么是刁难?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我的刁难难道姥姥了吗?为什么?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二、学习7-12小节,体味浓浓的祖孙之情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我摆弄着的窗花,对的兔子和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三、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什么神态?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50个字左右。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4.小结: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齐读课文末节。
5.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漂亮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有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才姥姥还活着,我上学时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五、作业基础题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
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技艺高超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牛郎织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原来”造句。
4.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原来”造句。
2.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三、教学难点
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听说过哪些民间故事?
2.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的。板书课题:牛郎织女
3.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想到这篇课文写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朗读字词,正音“哼”是后鼻音;“咧”读“liě”,不读“liē”。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指名试读课文,看看能否读得正确、通顺。
3.初步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让同学提出自已不懂的问题。
三、精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2.从第一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体味牛郎的孤苦伶仃。
四、精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第二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
牛郎在放牛时是怎样照顾老牛的?平时、夏天、冬天,牛郎又是怎样照顾老牛的?
完成板书:
挑最好的草地
喝最干净的溪水
牛郎:照看周到到树林里休息
在山坡上晒太阳
身子刷得干干净净
牛棚拾得清清爽爽
3.牛郎这么周到地照看老牛,老牛对牛郎怎么样?
理解“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这句话的意思。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完成板书:
用温和的眼光看
伸出舌头舔
老牛:善解人意好像听得很有味儿
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
4.指导咸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和老牛的善解人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书写指导:本课生字,除了“棚”是左中右结构外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完成文后习题3,抄写词语。
朗读第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3.牛郎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精讲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有感情地郎读老牛说的话。
3.感受“微弱的星光下面”老牛说话的情景。
4.小结:这一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表现了老牛对牛郎的关心。
三、精讲第四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思考:
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朗读下面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
用“原来”练习造句。
朗读第5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回答: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完成板书:
相识→相知→决心
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的“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织女愿意留在人间做“心眼儿好,又能吃苦”的牛郎的妻子,反映了她的什么品格?
4.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她的勇气?
朗读第5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齐读第7自然段。
四、讲读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心情怎样/
2.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老牛高兴的心情。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第二段:写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老牛居然能听懂牛郎唱的歌,说的话。
第三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第四段:写牛郎与织女相识,织女见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就留在人间做了他的妻子。
第五段:写织女跟牛郎来到牛棚,老牛很高兴。
3.根据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外阅读
阅读《牛郎织女》。
板书
牛郎织女
老牛 照看周到
善解人意 心眼好、能吃苦
牛郎织女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恋恋不舍中学完这一课。其实我跟孩子们说了:准确地说是暂时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地方。我们一生中不同时期读这篇,读这则故事的感受是不同的。没有人能将一篇一次学完的。你现在学算是童年初读,当你长大成人了再读又会有更多的感悟,感受会更丰富些。当你步入老年时读收获更会不同的。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是高尚的,但也是现实的。比如说你们的父母的爱情是高尚的,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恩爱,也有争吵;有关爱也有矛盾;有享受更有付出……可是这一切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并不明白,因为我们还很小,还不懂,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这也不是我们现在能考虑得了的问题。教学中我大胆地对同学们说爱情,赞美爱情,不回避学生对爱情问题的提问。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认为爱情是神圣而又崇高的,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有对爱情的神秘感受,又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日常中小孩子谈论爱情方面的名词都是被人笑话的,更谈不上直接问出心中的疑问了。你大胆而又虔诚地直接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反而被你的真诚所感染,所敬佩。事实上朦胧中的孩子们多么渴望成长中有人直接指点他们哪。“生活即语文”意味着语文不应该回避研究和表达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包括爱情等一直禁锢的问题。文中说牛郎和织女互相介绍情况这一细节我们就很难操作。当我想请同学扮演织女先来介绍时没有一女生举手,当我的目光触及她们的目光时她们便会脸红!因为并不是她们没有感悟,不会表达,而她们的心中有一种害羞的心理:我演了,别人会在课后笑话我的。结果还是一位心理十分单纯的男生表演了织女的自我介绍。有一同学开头了,僵局便算打破了。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因为牛郎织女的真挚的爱情让孩子们感动,他们演时忘了自我。“我叫织女,王母娘娘是我的外婆,也就是你们说的姥姥。我负责织每天的朝霞和晚霞。”“我从小就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早亡。哥哥嫂嫂让我吃剩饭,穿破衣,每天一大早就让我去干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牛。”……孩子们的介绍是认真的,投入的,更是纯洁的稚气的脸上显现的只有真诚。没有谁笑话谁。这也是我始料不及未及的。这足可以让我感动,让我坚信——教育无禁区!
安塞腰鼓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3.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
五、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看录像,谈感受:谈话导入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1.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朗读感知课文
1.齐读、正音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2.听配乐朗诵,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三、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四、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五、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六、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
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二、结构说明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内容赏析
1.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四、品味语言
1.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A.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B.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C.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a.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c.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D.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3.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教后反思: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习作4
教学要求:
1.欣赏形象生动、风格迥异地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2.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展开合理地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仔细观察,合理想像。
养成教育训练点:编故事时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编。
教具准备:剪好的剪纸作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12课《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剪纸作品。出示作品。看得懂吗?请你分别为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3.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评价赏析
侧重选择两类: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二、润色修改
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
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