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第一课:比的意义 学习内容:教材第48、49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学习目标:
1.借助主题图,能准确的说出比的含义。
2.通过自学交流,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会说出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新课题。
看神舟五号发射图片,向学生介绍神五发射过程,适当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谈感受,师提出问题:在神五上展示的两面长方形国旗,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提出数学问题吗? 2.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减法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这节课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展示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也可以说是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2.通过观察、比较的活动,会写出两个同类量的比。3.出示第二个情景,找到路程和时间的关系。(1)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出列 路程 ÷时间=42252÷90 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2)从而得出两个不同类两量比。(3)观察3个比,得出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4.自主学习。
15:10 说出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
(1)尝试求出15:10的比值,并写出过程。知道比的书写形式。(2)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得出之间的联系。(3)比的后项不能为0。比赛中的3:0的意义。三:巩固提升
1.完成课件的相应练习。2.3:()=24():8=0.5 3.说说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内容: 教材第50、51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的活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能说出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能够判断一个比是不是最简整数比,并能正确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既然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1)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2)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2.学习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2)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6:2/9 0.75:2 3.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整数比化最简整数比:除以前项、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分数比化最简整数比: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含小数的比化最简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三.巩固提升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1)4:15=(4×3):(15÷3)=12:5„(×)(2)13:12=(13×6):(12×6)=2:3„(√)(3)10:15=(10÷5):(15÷3)„(×)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P51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材第54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联系实际,会说出生活中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2.通过合作交流,会用比的意义来解决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比呢?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2.女生和男生的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实例探究
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2.集体反馈。三:实践应用 1.出示例2(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2)分析与解答
分析“1:4”表示的意思。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
(3)回顾与反思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四.巩固提升 1.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0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8:7。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准备种黄瓜和茄子。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3.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比的整理复习
学习内容: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2.通过计算练习和对比练习求比值、化简比,知道两者之间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比的意义和基本联系,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3.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的解答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梳理知识
师:回想一下我们这单元都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画出来吗?(1)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形成框架结构。(3)同桌之间再次说说。
2.通过对比练习填表格再次巩固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1)求比值和化简比。
3939::410410 0.75 : 1 24 :36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反馈。(2)思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3.汇报交流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4.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一(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1)阅读信息,独立完成。(2)反馈交流不同的方法。
3.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巩固提升 1.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1)自主尝试。
(2)指名到黑板上说解题思路。(3)教师强调特殊情况。2.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
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5︰3︰2,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3.根据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不同的比。
小明今年12岁爸爸,38岁,爸爸一年的工资是36000元,妈妈每月的工资2000元。
四、课堂小结
梳理本节课在知识方面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十二7、8、9、10题。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统计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大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
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正确体现各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重难点、关键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描述数量变化情况。关键: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扇形统计图.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观察教材P68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观察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E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2、问题。这是什么统计图? 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索新知 教学例2。
1、课文例题。
2、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4)、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17页的练习。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测试及讲评(四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教学关键: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多媒体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 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①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②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 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② 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教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2.回答问题。(1)这是什么统计图?(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第四篇:三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教学设计
单位:唐王镇第二小学 姓名:韩培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7)课时《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教学分析】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教学。
【学情分析】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在探索中发现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能利用规律直接得出结果。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口算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2、笔算练习
32×23 26×76 45×96 54×73 板演齐练,集体交流,回顾方法。
3、分组相互出题练习。(限时5分钟)
二、综合练习
1、课本50页 第3题,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2、连线题 51页 第六题
3、计算并观察发现 51页 第10题
引导: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中的哪些数会是因数中的哪些数乘出来的? 交流发现,认识规律。
应用规律:45×45 65×65 35×35 25×25
4、应用练习。
课本50—51页的应用题。学习分析,同桌交流分析方法。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本7、8、9
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1、笔算
42×65 28×74 64×63 78×65
2、商场里每千克苹果12元,小明的妈妈买了11千克,需要支付多少元钱?
【教学反思】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单位:唐王镇第二小学 姓名:韩培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8)课时《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分析】例3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之后,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解答连乘应用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计算中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连乘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
2、在探索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建立连乘模型,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3、解决连乘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脱式计算,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口算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出示例题插图:
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再局部观察具体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适时板书:一共卖了多少钱?)
二、探索发现
我们一起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
1、独立尝试
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可以先求出每箱保温壶有多少个,然后用这个数量乘保温壶的单价。
2、组内交流
(1)说一说,同位间互相说一说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2)想一想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
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多。
3、小组汇报 班内交流,列出算式
班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分步做,根据学生的回 答老师板书:
45×12=540(元)540×5=2700(元);12×5=60(元)60×45=2700(元);可能会用连乘做,板书:12×5×45
4、教师点拨
(1)找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一种算法:45×12=540(元)540×5=2700(元)。(2)列综合算式,分析分布与综合的异同
这位同学和大家列的都不一样,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12×5×45)。我们请这位同学上台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想法。
三、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1、做一做。同桌相互说出分析列式方法。独立完成,指名不同的方法板演。
2、练习十二 3 独立完成,同桌互批。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练习十二 1、2 做在作业本上
2、租船方案我来选 课本 57页16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1、笔算
34×55 27×68 42×73 22×33
2、学校里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个班有35名学生,这所学校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学反思】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单位:唐王镇第二小学 姓名:韩培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课时《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分析】例4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之后,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解答用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计算中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除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用乘除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计算下面各题
12÷3= 24÷4 90÷3
二、探索发现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独立尝试
他们用多种方法解决,以开阔思路,拓展思维。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2、组内交流
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1)可以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再求每组多少人
(2)也可以求出60人一共要分成多少组,再用总人数除以小组数,算出每组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同时还要说出解题的思考过程,理清每步算法的根据。
60÷2÷3=10(人)60÷(3×2)=10(人)
4、教师点拨
同学们很棒!用多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但要注意一点:列出的算式一定要能讲出为什么,这样正确性会更高。
三、巩固发散
1、基本训练
125÷5÷5 40×(50÷5)
今后遇到像这样的连乘运算我们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总结出从前往后或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2、拓展练习
(1)学校开展了兴趣小组,参加舞蹈组的有28人,参加英语组的人数使参加舞蹈组的4倍,把英语组分成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2)小明家离学校168米,他从家去学校用了3分钟发,照这样的速度,他去图书馆用了12分钟,小明家里图书馆有多远?
四、评价反馈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混合运算应注意什么? 当堂检测
陈老师花36元买了三盒肥皂,每盒四块。平均每块肥皂多少钱?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单位:唐王镇第二小学 姓名:韩培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二是用乘法和除法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在探索中发现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能利用规律直接得出结果。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口算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2、笔算练习
32×23 26×76 45×96 54×73 板演齐练,集体交流,回顾方法。
3、分组相互出题练习。(限时5分钟)
二、综合练习
1、课本59页 第3题,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得数有什么特点?交流发现,认识规律。
2、解决问题应用练习。
课本59页的应用题。学习分析,同桌交流分析方法。
三、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1、笔算
42×65 28×74 64×63 78×65
2、商场里每千克苹果12元,小明的妈妈买了11千克,需要支付多少元钱?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列竖式计算。
第五篇: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分桃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材简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从小猴分桃子的故事情景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的活动,在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只小猴分得不一样多的情况,也会出现两只分的一样多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情简析:
“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平均分也是一个生活中常用语言,就算学生不会说,也应该知道“同样多”、“一样多” 等词语,因此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充分感知分的过程。目标预设:
1、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分得的数。
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帖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
一天,猴妈妈买回来8个又大又红桃子,(图片出示8个桃子),两只小猴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立刻就要妈妈分给他们吃,每只小猴可分到几个桃子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①大家都想帮助小猴,请同桌两个同学用小棒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一看,可以怎么分? ②全班汇报:你是怎样分的?
2、想一想。
师:猴妈妈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怎样分,两只小猴才会都满意呢?为什么? 请学生上来演示分的过程。
生1:一根一根的分,每次,一只猴分到一个,分四次,最后,每只猴分到4个。生2:2根2根的分,每次,一只猴分到2个,分2次,最后,每只猴分到4个。生3:用口诀:二四得八,知道每只猴分到4个,一次就分完了。……
3、分木块。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妈妈又拿出6个木块分给他两玩,妈妈又该怎么分呢? 学生先分,在汇报。
小结:不管怎么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数学上叫“平均分”。
4、分鱼。
师:猫妈妈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共有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得同样多,每只小猫要分到几条鱼?
① 小组合作分鱼:用小棒代替鱼。汇报:
生1:1条1条的分,每次,一只猫分到一条,分3次,最后,每只猫分到3条。生2:先2条2条的分,一只猫分到2条,一只猫再分一条,分2次,最后,每只猫分到3条。
生3:用口诀:三四十二,知道每只猫分到3条,一次就分完了。……
② 学习用画圈的方法来“平均分”。师:小朋友可以用小圆代替鱼,用画圈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展示各种画法。
5、分骨头。(独立完成)
师:狗妈妈要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跟骨头? 用小棒代替骨头分一分,然后在书上的图中画圈表示。
(三)、练习巩固
1、分筷子
出示是P33.1,这里有几双筷子呢?
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和同学们一说。
2、装铅笔
出示书P33.2看看这摆得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什么想法? 如果每盒放同样多,每盒可以放几支呢?怎样解决呢?
3、拼五环
出示五环图,认识这个标志吗?
用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呢?请同学们自己圈一圈。
(四)、拓展性学习
1、分气球
①独立看图,理解意思:
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个气球?还剩几个? ②你是怎样想的?
剩余的一个气球还能再分吗?
2、蜜蜂采花
理解:16只蜜蜂飞去一半后,还剩多少只? 独立解决、交流。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一分
(一)贴图 分的同样多
分苹果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二)教材简析: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分苹果”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二个“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在分苹果过程中,两次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不同。学情简析:
“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通过上节课的分桃,学生理解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义,在知识上又做好了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的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知道等分的含义,会等分物体。教学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体会等分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图、小棒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12个苹果。我们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4个大组的同学,大家高兴吗?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摆一摆。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
① 把这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每个盘子放3个。
② 如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生:可以放6盘。
2、说一说。
请学生一边动手分,一边口述操作过程,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想一想。
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把12个苹果怎么平均分? 可以小组交流,组织全班汇报。
生1:如果每个盘子放3个,可以放4盘。生2:如果每个盘子放4个,可以放3盘。生3:如果每个盘子放6个,可以放2盘。生4:如果每个盘子放1个,可以放12盘。生5:如果每个盘子放12个,可以放1盘。
(三)、练习巩固
1、分苹果。
出示是P34.1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含义,然后再用学具代替苹果分一分。(1)、10个苹果,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5袋。
(2)、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3袋,还剩1个。
2、装松果。小松鼠要将18个松果装进篮子。① 每个篮子装2个,需要9个篮子? ②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3个? 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
3、运萝卜。
小白兔遇难题,有12根萝卜,每只小兔背4根,需要几只小兔才能运完? 3只。
(四)、拓展性学习出示书P35.4图
(1)、先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X8=24(人)或 8X3=24(人)
(2)再问:24个小朋友做操,可以怎样排队呢? 小组讨论,汇报。每排4人,排6排。每排6人,排4排。每排2人,排12排。每排12人,排2排。每排3人,排8排。每排8人,排3排。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分一分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一分
(二)1 2 3 4 6 12 帖图 12 12 6 4 3 2 1
平均分
分糖果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三)教材简析:
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分糖果”的情境,这是第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通过一次“分”的活动找到答案对同学们来讲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教材为了体现学生分的过程,专门设计了记录过程的表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分”的意义。学情简析:
有了前两个“分一分”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的方法。但由于前两个“分一分”的数量较少,学生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而本节出现的“分糖果”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鼓励学生分法的多样化。目标预设:
1、通过对大数目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享受分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教学难点:通过几次分得到平均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或豆子若干。学生准备: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行估算。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说明图意: 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分糖果。
① 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② 将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③组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分小棒。
① 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分? ②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三)、练习巩固
1、画一画、说一说。
① 把20个梨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 ② 有20个梨,每名同学分4个,可以分给几名同学分? ③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画的?
2、摆一摆、分一分。
妈妈买来24朵花,这些花应该怎样插在花瓶里,花瓶里花的朵数才会同样多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记录结果。
(四)、拓展性学习
教学游戏:同桌合作抓豆子,根据所抓豆子情况得分,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还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比一比,谁得分最多?
五、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一分
(三)挂图 表格
分香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设计了“小猴分香蕉”的故事情境,从这里开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练一练”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分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目标预设: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景和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各部分的名称,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集体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帖图。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猴妈妈买回12根香蕉,要把它平均分给两只猴子,你们知道每只猴子得到几根香蕉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一分。
请同学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几根?请你分一分。
2、写一写。
① 象这种平均分的活动,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平均分成2份,6表示每份6根。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6根。② 讲解算式的读法。读作:12除以2 ③ 写法:
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板书“÷”同时讲解除号的写法:写除号时,先用尺子比着画一条短横线,然后在这条小横线的上下各点一个小圆点,横线要平直,两个点要对齐。)教师写完后,要求全体学生书空模仿一遍。
3、想一想。
① 如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12÷3=4(根)
②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3表示平均分成3份,4表示每份4根。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4、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5、议一议。
把12根香蕉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 用除法算式表示。小组合作研究、交流。12÷1=12(根)12÷12=1(根)12÷2=6(根)12÷6=2(根)12÷3=4(根)12÷4=3(根)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有18根小棒: ①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18÷2=9(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9根。②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18÷6=3(根)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3根。③ 每份3根,可分几份? 18÷3=6(份)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④ 每份9根,可分几份? 18÷9=2(份)
这个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9根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
2、说一说。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12÷6=2 10÷2=5
3、填一填。算式8÷4=2表示: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可表示有□个,每□个1份,有□份。
(四)、拓展性学习
把24根小棒平均分,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24÷2=12(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2根。24÷12=2(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12根分一份,可以分2份。24÷3=8(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8根。24÷8=3(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8根分一份,可以分3份。24÷4=6(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24÷6=4(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6根分一份,可以分4份。
五、总结。
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帖图 12÷2=6(根)
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6根。12÷6=2(根)12÷3=4(根)12÷4=3(根)
飞行表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乘、除法的联系)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创设“飞行表演”这一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设计的四个问题层次分明,第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解答,二、三两个问题,通过分一分、圈一圈得出结果,再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第四个问题,先让学生分一分,在此基础上,介绍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题意。但有余数的除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能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但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道理的理解比较困难。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和解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教学重点: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飞机帖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出示情境图)瞧,飞行员在进行飞行表演,飞机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在向我们招手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提出问题。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②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2、解决问题。
选择学生提出的3个不同问题,尝试解决。① 一共有多少架飞机?
3X5=15(架)或 5X3=15(架)② 每3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15÷3=5(组)
③平均变成5组,每组有几架飞机?
15÷5=3(架)
3、想一想、议一议。
① 现在这些飞机重新编队,变成每6架飞机一组,想一想,可以编成几组? 还剩几架?可用学具摆一摆。② 教学算式写法及余数。15÷6=2(组)……3(架)3是余数。
③ 议一议:剩下的3架飞机为什么不再分了?余数有什么特点? 每6架飞机,现在只有3架,不够分,不能再分了,所以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出示是P39“试一试”,共18块橡皮,每5块橡皮装1盒,可以装几盒? 还剩几块?列出算式,再交流。18÷5=3(盒)……3(块)
2、练一练。
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列问题。
① 把8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桃? 8÷2=4(个)
②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里放几个? 12÷4=3(个)
③ 有12个苹果,每个盘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 12÷2=6(盘)……
3、小博士。
对的画“√”,错的画“X”,说一说,为什么? 24÷5=3……9()46÷8=5……6()
四、拓展性练习说一说余数可能会是几?()÷3 可能是2、1()÷5 可能是4、3、2、1()÷2 只可能是1()÷4 可能是3、2、1
五、总结、反思。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六、板书设计:
飞行表演(1)一共有多少架飞机? 3X5=15(架)或 5X3=15(架)
(2)每3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15÷3=5(组)
(3)平均变成5组,每组有几架飞机? 15÷5=3(架)
(6)每6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还剩几架? 15÷6=2(组)……3(架)
余数
练习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0、41页(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教材简析:
在学习用口诀求商之前,教材设计了“钉扣子”、“刺猬运果子”、“给汽车编组”、“南瓜装筐”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分一分,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算式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实际问题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动和除法的学习,学生有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密切实际问题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目标预设: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看算式、说意义:出示除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15÷3=5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或每3份一个,15个可以分5份。24÷4=6 表示: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 或每4份一个,24个可以分6份。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分一分,说一说。
出示书P40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解1、2题的图意。①每件上衣钉5粒扣子,10粒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②4只刺猬运12个果子,平均每只刺猬运几个果子?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题在分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1题:是5个5个的分; 第2题:是把12个平均分成4份。④列式解答。10÷5=2(件)
12÷4=3(个)⑤变式练习。(小黑板)
如果给3件上衣都钉上扣子,需要多少个扣子?
如果给5件上衣都钉上扣子,钉完后还剩5个扣子,一共有多少个扣子? 如果是3只刺猬来运12个果子,平均每只刺猬需要运几只果子?
2、想一想,算一算。
①汽车公司要将汽车进行编组管理,你们帮忙算一算,好吗? 16辆汽车,2辆汽车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每4辆汽车编成一组呢?
如果平均编成5组,编的结果怎样? 独立算完后,组织交流。
②将汽车分好组之后,要去装南瓜。
把18个南瓜平均装在3个筐里,每筐有几个?
把18个南瓜平均装在5个筐里,每筐有几个?还剩几个?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出示41页第5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分的? 10÷2=5
10颗星星,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或 10颗星星,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份? 10÷5=2
10颗星星,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个? 或 10颗星星,每5个一份,可以分几份? 12÷3=4 12朵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朵? 或 12朵花,每3朵一份,可以分几份? 12÷4=3
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朵? 或 12朵花,每4朵一份,可以分几份?
三、拓展性学习。
1、数学故事。
出示是P41情境图,仔细观察后,小组内说一说故事的情节,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12÷2=6
2、小组活动。看算式编故事。20÷4=5 10÷2=5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小熊开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2、43页(用2—5的口诀求商)教材简析: 教材在这一节创设了“小熊开店”的有趣情境,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的方法。特别是“算一算”中的第(2)小题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学情简析: “小熊开店”的情境与学生到超市购物的情境一样,所以学生很熟悉也很感兴趣。当情境引入后,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学生求商的方法可能不同,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目标预设: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出示挂图:
师:勤劳的小熊在森林里新开了一家商店,瞧!好多小动物都来买东西啦!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1个皮球3元、1辆坦克5元、1个布娃娃6元、一个风筝8元、一个文具盒4元。你想从商店买什么东西?
2、想一想、算一算。
(1)选择一名学生想买的商品,列如:坦克 提问:如果我们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20元可以买多少坦克?
(2)根据问题思考、解答: 5X4=20(元)20÷5=4(辆)
(3)先在小组内说说算第一题为什么用乘法,第2题为什么用除法? 第一题求的是4个5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求的是从20中能分出多少个5,用除法计算。5X4=20与20÷5=4之间有什么联系?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0是乘法算式的积,除数5是乘法算式的一个乘数,商4是乘法算式的另一个乘数。(4)议议:20÷5=4是怎么算的? 摆小棒、圈一圈、用乘法口诀 怎么求商最简便? 用乘法口诀
怎么用乘法口诀求商?
请试着用口诀完成42页的试一试。汇报,说出用了哪句口诀。
3、试一试、做一做。
师:小熊商店里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们再买点别的。12元可以买几只铅笔盒? 12元可以买几个皮球? 先独立回答,再汇报
师:说一说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8个皮球、4个布娃娃、3个风筝、6个文具盒。
(三)、练习巩固
1、小鸟回家。
出示书P43.1题制成的卡片,采用送信的方式帮助小鸟回家,如:卡片上写32÷4 送到“四八三十二”的家中
2、蚂蚁搬家。
出示书P43.2题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的意思 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算式的意义。
3、动物赛跑。
出示书P43.3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比赛。
(四)、拓展性学习
找一找:生活中除法问题
如:你有20元钱,到游乐园,可以玩那些游戏?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小熊开店
挂图 如果我们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5X4=20(元)20元可以买多少坦克? 20÷5=4(辆)12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 12÷4=3(个)12元可以买几个皮球? 12÷3=4(辆)
运动会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4、45页(除法的应用练习)教材简析: 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节练习课。由创设“运动会”这一情境入手,设计了运动会中的“跑步”、“跳远”、“拔河”等学生所熟知的项目,出现的关于乘除法的具体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简析: “运动会”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学生是很乐意融入这一情境的。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并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目标预设:
1、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乘除法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出示挂图。
师:希望小学正在举办秋季运动会,看比赛场上多热闹呀!谁来说一说,同学们都在进行哪些比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同学们比赛得真激烈,看着这些场景,你找到了哪些数学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多少人? 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
24名运动员赛跑,每组4人,分几组跑完? 4束气球,每束4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解决问题
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独立解答上述问题。21÷3=7(人)2X9=18(人)24÷4=6(组)4X4=16(个)
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买水问题”
(1)全部买单价2元的矿泉水; 2X3=6(元)
(2)买2瓶2元的,买1瓶3元的; 2X2+3=7(元)
(3)买1瓶2元的,买2瓶3元的; 2+3X2=8(元)
(4)全部买单价3元的矿泉水; 3X3=9(元)
4、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我们学的乘、除知识?
(三)、练习巩固
1、分一分。
出示书P45.1情景图,引导学生先读问题(文字),想一想还缺什么条件,再从图中去找。每5只小鸭编成一组,35只可以编成几组? 35÷5=7(组)
3只小猴编成一组,27只编成几组? 27÷3=9(组)
解答后说说你的想法
2、想一想。
出示书P45.2图 观察后,思考:24朵花每6朵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几束? 24朵花平均扎成8束,每束有几束? 试一试用圈图的方法求商。想想: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猜一猜。
请同学们猜猜:几只小鸟有12条腿? 几只青蛙有12条腿? 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四)、拓展性学习出示书.P4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自己设计租车方案
(五)、总结。
师:今天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运动会
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多少人? 21÷3=7(人)
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 2X9=18(人)
24名运动员赛跑,每组4人,分几组跑完? 24÷4=6(组)
4束气球,每束4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4X4=16(个)
快乐的动物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6、47页(倍的初步认识)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快乐的动物”这一情境,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数出动物的只数,由此而产生数学问题。再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明确了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比较,这样学生感受和理解“倍”的含义会比较容易。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一)、复习准备、铺垫孕育. 1.拍手游戏.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来做一个拍手的游戏。
老师拍 2 下,请你拍 3 个 2 下,要让老师一下就听出你拍的是 3 个 2 下。(拍完后,提问:你拍了几下?)(拍了6下)
老师拍 3 下,请你拍 4 个 3 下。
学生准备:圆片或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老师拍 4 下,请你拍 2 个 4 下。2.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 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表摆一摆。(1)△△△
○○○ ○○○
如果我们把△看做一份圈起来,你能把○圈一圈,让我们能一眼看出△、○数的关系? △、○数有什么关系?
生1:○的个数有2个△个数那么多。生2:△的个数是3,○的个数是2个3。(2)○○
□□ □□ □□ □□
把○看做一份圈起来,你能把□圈一圈,让我们能一眼看出○、□数的关系? □、○数有什么关系?
生3:□的个数有4个○的个数那么多。生4:○的个数是2,□的个数是4个2。
小朋友们真能干,善于思考,所以,老师要带大家到快乐的动物乐园去玩,(板书课题)出示挂图瞧!这里热闹极了,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都有那些小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数数
学生观察后,汇报,老师边贴图,边写:
小鸭6只,松鼠2只,孔雀1只,猴子3只,小鸟12只,小鸡8只。
2、摆一摆
请同学们用O代表小鸭和小猴,一个O 代表一只,用学具摆摆
3、圈一圈
如果我们把小猴看做一分圈起来,你能把小鸭圈一圈,让我们能一眼看出小猴小鸭只数的关系?
4、想一想
(1)小鸭和小猴在只数上有什么关系? 小鸭只数有2个小猴只数那么多。
师:像小鸭和小猴这样,数学上就用“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来给它打个招呼吧。(齐读两遍)
小鸭只数有2个小猴只数那么多,那么,我们就说: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抽请2学生说)
(2)这种关系能用算式表现吗? 6÷3=2
5、说一说
你还能找出其他动物之间倍数的关系吗?(1)鸭子数是松鼠数的几倍? 6÷2=3(2)小鸟数是鸭子数的几倍? 12÷6=2(3)小鸟数是松鼠数的几倍? 12÷2=6(4)小鸟数是猴子数的几倍? 12÷3=4(5)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 8÷2=4(6)小鸭数是孔雀数的几倍? 6÷1=6(7)松鼠数是孔雀数的几倍? 2÷1=2(8)猴子数是孔雀数的几倍? 3÷1=3(9)小鸟数是孔雀数的几倍? 12÷1=12(10)小鸡数是孔雀数的几倍? 8÷1=8 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出示书P47.1情景图,引导观察后解答。老鼠只数是小猫只数的几倍? 蜻蜓数是蝴蝶数的几倍? 说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比一比
出示书P47.2 仔细观察,淘气有多高?机灵狗呢?他们身高成倍数关系吗?怎么解决呢?
3、看图提问 出示书P 47.3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解决问题 如:阴雨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
(四)、拓展性学习
同学们到公园去游玩,其中有男同学8人,女同学4人要去划船,已知大船限做6人,小船限做4人,大船8元,小船6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
文具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8、49页(倍的应用 一)教材简析: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创设了“文具店”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前一节“做一做、说一说”不同的是,本节再次安排了倍数关系的例题,通过“画一画”的形式,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简析: 学生对“倍”的含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因为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目标预设: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贴图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行估算。出示挂图。
师:袋鼠阿姨的文具店生意可好了。看!来买东西的动物可真不少。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都有谁?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说一说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小兔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
小狐狸买铅笔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牛买了3枝铅笔。
三位顾客的话是什么意思?
2、填一填。
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需要什么条件?
小兔买一只笔花2元,那小牛买3只笔花几元?请你帮他算一算。3X2=6(元)
狐狸花了多少钱?
4X2=8(元)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一枝铅笔2元钱,小牛买了3枝,就有3个2元,小牛要花6元钱。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就有4个2元,就花了8元钱。全班汇报。
3、变式练习。(小黑板板书)
(1)小牛买笔的枝数是小兔的几倍?
(2)小牛花的钱是小兔的3倍,它花了多少钱?(3)狐狸买了4枝笔,花了多少钱?
4、画一画。
3片叶子配一朵花,15朵叶子配几朵花? 有3个○,△的数是○的2倍,△有几个? 请同学们独立画一画,再交流。用算式怎么表示? 15÷3=5 2X3=6 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第一题是在求15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
另一题是在求2个3(3的2倍)是多少,用乘法。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
出示书.P49.1图,看图理解题意,再解答: 2个8CM是多少? 用乘法:2X8=16CM 10元是5元的几倍? 用除法:10÷5=2
2、算一算。
河马有7匹,斑马的只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只? 用乘法:7X5=35(匹)
6个红求,2个白球,红珠是白珠的几倍? 用除法:6÷2=3 你能直接看出红珠是白珠的几倍吗?
说一说 :为什么两题都是倍? 但第一题用乘法,第二题用除法? 第一题是求5个7的和是多少,用乘法。第二题求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
3、想一想。理解题意: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大客车上是面包车上的2倍,大客车上有几位乘客? 6X2=12(位)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拓展性学习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是小轿车上的2倍,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6÷2=3(位)
可以摆学具,可以画图。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文具店
小牛买3只笔花几元? 3X2=6(元)
狐狸花了多少钱?
4X2=8(元)
花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0、51页(倍的应用 二)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倍”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联系课。教材通过创设“花园”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倍”的含义也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来分析、判断“花园”一图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应该比较容易。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参与圈、画、量、数、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挂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副美丽的花园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说一说。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汇报。
蝴蝶有4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2倍,蜜蜂有几只? 小鸟有24只,蝴蝶有4只,小鸟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小鸟有24只,蜜蜂有8只,小鸟的只数是蜜蜂的几倍? 红花有8朵,白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几倍?
2、算一算。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能解决吗?独立解答后,再全班汇报。4X2=8(只)24÷4=6 24÷8=36 8÷2=4
3、议一议。
请同学们将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
第1题求2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题是求24里面有几个4;3题是求24里面有几个8;4题是求8里面有几个2。这3道题都用除法计算。
4、试一试。
理解图意:有4个★,16个O,O的个数是 ★的几倍?
有4 个哭脸娃娃,笑脸娃娃的个数是他的2倍,请画出有几个笑脸娃娃 ? 圈一圈、画一画,并写出算式。
(三)、练习巩固
1、估一估、量一量。
请同学们看书P51.1先估算红绳有几厘米,黑绳有几厘米,再量一量。然后填出算式,得出答案;红绳子的长度是黑绳子的几倍? 8÷2=4
2、数一数。出示书P51.2图,先让学生数出1.2.3.4的方格数后,再完成第1、2个问题: 图1的大小的图2的4倍
图1的大小的图3的6倍
第3个问题:图1的大小的图4的3倍
图4的大小的图3的2倍
3、说一说、算一算。
出示书P51.3题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动物?每种动物都有几只?
螃蟹:4只; 青蛙:6只; 鸭:2只; 虾:12只 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并列出算式。
螃蟹有4只,鸭有2只,螃蟹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螃蟹有4只,虾有12只,虾的只数是螃蟹的几倍? 青蛙有6只,虾有12只,虾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鸭有2只,虾有12只,虾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青蛙有6只,鸭有2只,青蛙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四)、拓展性学习
找一找:生活中那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学解决
(五)、总结。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花 园
蝴蝶有4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2倍,蜜蜂有几只? 4X2=8(只)
小鸟有24只,蝴蝶有4只,小鸟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24÷4=6 小鸟有24只,蜜蜂有8只,小鸟的只数是蜜蜂的几倍? 24÷8=36 红花有8朵,白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几倍? 8÷2=4
练习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2、53页(表内除法综合练习)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表内乘除法的综合练习课,教材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帮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由浅入深,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情简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2~5的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思维的灵活性方面还要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于有多余信息或开放性的题目,教师要加强指导。目标预设:
1、会用2~5的口诀求积求商、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重点:
会用2~5的口诀求积求商,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图、小黑板
学生准备: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比一比。
组织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有快。列如:6×4= 3×7= 6×5= 25÷5= 36÷4= 40÷5=……
2、练一练。
出示书P52.2引导看图,理解题意:
将每片叶子上的算式计算后,与这一结果相同的花连在一起。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二)、综合练习。
1、填一填。
出示书P52.3引导学生看清楚题意。
先数一数乌龟有几只,再算一算小兔、小鸭的只数,最后算一算小鸽子的只数,独立填表,小组交流。2X2=4(只)2X3=6(只)2X5=10(只)
2、算一算。
出示书P53.4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4颗扣子,一件上衣钉6颗,一件背心钉3颗。这些扣子能钉几件上衣? 这些扣子能钉几件背心? 上衣的扣子数是背心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问题。这些扣子能钉几件上衣和背心? 小组内交流。
3、想一想。
出示书P53.5先看图说图意,再解决问题: ①买6副手套要多少钱? ②鞋的价钱是袜子的几倍? ③30元可以买什么?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拓展性学习
同学们布置会场,需要搬10套课桌椅子,2人抬一张桌子,1人搬两张椅子。要一次搬完,应安排多少同学?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4—57页(2课时)(乘、除法的整理与复习)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这个关于乘除法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的总结与反思。学情简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联系,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于乘除法的知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要让学生做到灵活地运用尚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点拨,参与学生的探究,与学生交换意见。通过整理与复习,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目标预设:
1、通过整理复习,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巩固乘除法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学生准备:优秀作业、作品。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解决问题。
1、揭示课题。师: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乘、除法,今天我们要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2、你学到了什么?
师: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和乘、除法有关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18个桃,每篮装6个,可以装几个篮? 每盒装4个桃,4盒装了几个桃? 每排有8棵树,3排有几棵树?
那些可以用乘法解决?那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第1个问题,求18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解决。18÷6=3(篮)
第2个问题,求4个4是多少;第3个问题,求3个8是多少,都用乘法解决。4X4=16(个)8X3=24(棵)
(二)我的成长足迹。
请同学门课前准备好: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数学课;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让学生通过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与反思,展示与交流,感到自己是有进步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基础练习。
1、比一比。
出示书P55.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速算比赛,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又准。
2、填一填。理解图意:
小象一次运2根木头,大象一次运的是小象的5倍,大象一次运多少木头?
3、算一算。
出示书p55.3情景图,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蜻蜓12只; 蝴蝶4只; 蜜蜂8只 你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蜻蜓12只,蝴蝶4只,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列式解答: 12÷4=3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蜜蜂8只;蝴蝶4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列式解答: 8÷4=2
(四)、综合练习。
1、想一想。
出示书P56.4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有12元、果汁4元每瓶…… 找数学问题:
(1)有12元,可以买几瓶汽水?(2)有12元,买3瓶苹果汁够吗?
(3)有12元,还可以买那种食品?买多少?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1)12÷2=6(2)3X4=12(元)或 12÷4=3(听)12÷3=4(元)够。(3)答案开放,鼓励交流。
2、议一议。
出示书P56.5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副图的变化,说一说桌子合并后人数有变化,发现规律,在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规律:每增加1张桌子,人数只增加了2个。
(五)、拓展性练习。
1、找规律。
出示书P57.6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图1和图2的规律是:第3列上的数是第1列与第2列上的数的乘积。图3的规律是:第3列上的数是第1列与第2列上的数的乘积还要减去1。图4和图5的规律是:第3列上的数是第1列除以第2列的商。图6的规律是:第3列上的数是第1列除以第2列的商还要加上1。
2、探险游戏。
出示书P57.7探险线路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弄清题目要求,思考:要得18分,可以怎么去呢?
可以过6座山;或9座桥……
(六)、总结。师:通过复习和整理,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