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也无从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但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师本式”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抛开具体年级、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离开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智慧。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设计好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二、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使教学目标的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1)、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2)、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3)、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

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多的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多的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等。需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就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如计算教学应不满足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倡导算法的多样化。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每节课追求的目标。

3﹑目标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在当今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的练习形式有“根据你的能力,想做哪道题就做哪道题”“用多种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巧妙”“这个同学是这么认为的,你有什么不同意见”等等。这种形式的练习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异的开放性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

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岳龙中心小学 薛玉红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

http://2008-10-13宜昌教研网访问次数: 519

--

郭家坝中心小学秦士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会儿是编儿歌,一会儿又是小品表演,一会儿是讲故事,一会儿又是猜谜语,做游戏……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这种看似很热闹的课堂,大部分学生仍然像棋盘里的棋子,受教师操纵,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安排被动地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能够收获什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要实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可以实现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自己跳起来摘桃子,这就必须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数学>>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贯彻《课程标准》为其起点和归宿,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构建富有个性且符合课程标准及课程目标的新型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学习材料,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目标是否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是否能反映学生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可测评的、具体明确的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教师要在分析学生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确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有效课堂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们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同学们主体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心情带进课堂。对此我深有体会,有时因作业情况不好,进教室,训一顿,再上课。这时候,自己是出气,同学们也安静,但同学们思维迟钝,发言不积极了,怕自己一不小心回答错,成了我们的炮灰。相反,我们态度和善,面带笑容,同学们就勇于发言,思维活跃,知识掌握也比较好。

(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同学们。我们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即学习引导和组织者。我们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找最简便方法给同学们,不说废话,要有效统领教学,让同学们有效学习,指导学会学习,主动积极创造性学。

一给同学们独立思考时间。教室寂静,说明我们同学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时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很多时候在提问后马上叫同学回答,不给同学们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不是请优生包办代替,就是过早地把现成答案和盘托出。试想,在这极短时间内,我们同学思维能进行多深?他们为了迎合我们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回答,表面气氛活跃,实际答非所问,惘然猜测。因此,抓住时间给同学们多一点动脑筋时间,才能激起灵感,点燃思维火花,产生良好效果。

二给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机会。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局面,当我们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同学当听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另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如何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课堂教学可设计同桌交流或三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交流结束,会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但是答案必须由你同桌或小组内其余两位同学告诉。这样,以往在学习上依赖别人,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同学态度就有明显的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活跃同学兴奋地把自己的见解告诉组内同学,思维不活跃同学仔细地听,因为他有责任帮对方把见解告诉大家。怕开口同学参与讨论,因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看法,同时也要正确地表达别人看法。因此,讨论一结束,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现浓厚表达欲望。我认为这种相互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够训练同学们表达能力,培养我们同学良好看、读、听、说、思考的习惯,促使我们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同学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透视本学科新的课程课标价值导向,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富于鲜明的时代感,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数学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有效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应该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第三篇: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教学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实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它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它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我认为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教学设计:一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 合理的学情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三 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对于每一节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数学科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我校的同题课教研活动中,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 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面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同学,请这个同学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它同学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就用手势判断正误。通过这样 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真确的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二、合理学情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合理分析学生情况

什么是学情?我个人的理解是: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它包括学习者起始能力的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思维分析;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1、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分析

准确地分析,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 础。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我在一次小学数学五项技能教学比赛中,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镇上的比赛活动中,我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数,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至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县上的比赛活动中,我根据县一小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48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至48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为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市上比赛活动中,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辩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3、学习者思维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接受真正的挑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视野,激发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是怎样思维,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 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如何思考。

4、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态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人所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往往与其立场、需要直接相关。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态度的认真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教育与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点不同,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用智慧去开发,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所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 种。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如: 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借助童话故事作为开场白。猴妈妈带小猴去春游,刚出门小猴就向猴妈妈要甘蔗吃,猴妈妈说:“先给你0.5米!”小猴撅着嘴不吭声。猴妈妈知道小猴嫌少就改口说:“那给你0.50米行吗?”小猴仍然拉长着脸,请求猴妈妈:“再多给点儿!”猴妈妈爽快地说:“那就给你0.500米吧!”这一下小猴高兴得眉开眼笑。故事讲到这儿老师还没发问,大家都兴奋得抢着说: “小猴中计了!其实,0.5米、0.50米与0.500米的长短是一样的。” 一则有趣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顺利地过度到“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 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 ” 的问题。所以,设计者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真正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曾学习了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上课开始,把全班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6人,女生每组5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两个实际问题:求7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天的饮水量。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让学生现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根据最后夹得总数评出总冠军,从而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自然而然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地凸显。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加深对学生了解,分析评价的同时也让教师自身总结了教学经验,使 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

第四篇: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然而在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教参内容;脱离课标内容标准;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二、三维。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标的分解、细化,要做到适合学生水平(起点),尽量做到“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有有学科味,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多维兼顾;教学与目标要相呼应,达到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五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这意味着要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预期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所用行为动词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 结果性目标的“知识”中:

“了解”可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表述;

“理解”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来表述; “应用”可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来表述。结果性目标的“技能”中:

“模仿”可用“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来表述; “独立操作” 可用“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来表述; “迁移” 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来表述。体验性目标中:

“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来表述; “反映(认同)”可用“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来表述; “领悟(内化)”可用“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来表述。

4、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如“不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通过查阅辞典”、“根据组图,能写出300字的短文”、“在10 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等。

5、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可从准确性、速度(时间)和质量确定。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1]。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克,这杯水是3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范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河小学兰才芸 【摘要】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凤城吾都小学 高彩云 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千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邓春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鹦鸽小学刘志峰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日期:2007-12-05] 来源:曹甸中心小学 作者:陈先强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探讨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探讨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金晓华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