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我们继续深入理解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③句子虽长,但表达的意思只有一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分界,连成一片,处翠色欲流,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一直流到天边,与天相接,草原真大真美啊!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

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既……又……既……又,如果,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过渡:

草原的天很可爱,摹的地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组织自学

默读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挂图。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

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⑥去试试。

⑦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⑵“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⑶“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④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⑤指名读。

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④《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⑤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⑥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⑦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⑧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告别之前,我们还一起开联欢会,找出来读读看。

5、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6、轻读句子,给每段话加个小标题。

六、总结

1、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七、堂检测

第二篇:《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章荣婷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重点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草原的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景、朗读想象、引导点拨。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听了这美妙的歌声,看了这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板书)请齐读课题:

生:

16、草原

二、感知课文:

1、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草原的人民是怎样的?

2、播放音乐,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写景部分,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

师:现在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一段话。想象我所描述的画面。

过度: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的美吗?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3、(1)自由朗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指名读课文,聆听想象勾勒草原。

(3)默读第一部分,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师: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完成这样一个练习:在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景物的,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画上“——”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课件出示)

3、学生交流发言,品读感悟:

预设: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课件)草原天空

赏析:

生读:12

相机板书: 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天底下的草原

赏析:

生读:12

齐读

相机板书:天底下一碧千里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课件)羊群图片(课件)想象练习:

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又像——————————。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出示课件中国画)赏析

(出示课件小丘)赏析

师生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想说些什么?

(5)那我们来读读作者的感受。老师引读同学们接读,注意要读出兴奋、激动地情绪: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在这种境界里,,乐趣。

赏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先生惊叹的是什么?(从未见过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舒服的又是什么?(草原生机勃勃。令作者心胸豁达,心旷神怡)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出示课件:大牛回味乐趣)

师:骏马和大牛会不会回味了乐趣?为什么这样写呢?

借大牛和骏马抒发自己对草原的喜爱,这叫借物抒情。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些自己的感受,被大草原美丽的景色陶醉了。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定也有过非常高兴的事,你们能不能也借周围的事物周围的景色来抒发自己快乐的心情呢?

6、学法指导:我们读书,只有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才能更好地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三、情感升华,配乐朗读:

刚才我们学完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老舍先生带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现在老师也给你们配上音乐,伴随音乐,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你们对草原的爱!

四、拓展:

1、师:同学们,草原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牛羊成群,小丘柔美,这样的草原美不美?

如果此时你置身于这绿的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

2、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也见到过非常美丽的景色,能不能也用几句话说给大家听?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空气清新----高歌一曲

草原天底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惊叹、人热情

教学反思:《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

迎的情景。

我在备课时,给本课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朗读课文,发挥想象领略草原的美。本课是第二课时,我安排的是品读赏析草原美景,这一段是课文对草原美景最重点、最详细的描述。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感受大自然的美。第三课时将要学习第二部分写人部分,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课堂上我首先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3、对于孩子们的情感调动还是不够充分。

4、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5、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确。

第三篇:《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②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4、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②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②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3、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②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③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5、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深读悟情。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6、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②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②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④有感情地朗读。

9、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0、“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②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③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④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⑤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五)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蒙 天

风光美

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汉 涯 草原(美)

羊(大白花)

情 碧

热情迎接

深 草

激情相见

何 话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忍 斜

(热情好客)尽情联欢

别 阳

深情话别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人情美时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第五篇: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深圳福田区梅丽小学电子教案

12、《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草原》是一篇“老” 课文,因为文美,景美,人情美,境界美,感觉美!而陶醉了许多人,使其在近50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很多教师更是把它作为公开课的首选。要想上好这一课并不容易。怎样让《草原》一课的教学“旧貌换新颜”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坚持“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紧紧抓住两条线索展开:即抓住学生的感情线索和认知线索,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语文知识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1、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的录像,播放蒙语歌曲等形式,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有如置身于草原,与牧民一起载歌载舞,举杯畅饮、联欢,夕阳下话别„„

2、在阅读指导上做到指向明确。比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和合作学习。主动找出就重点句、关键句,理解、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词语概括出“热情迎客,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出课文所展现的“人情美”。文章中心呼之欲出。

3、鼓励学生谈独特感受,在阅读中体现生成。对学生的表达,我不作限制,学生在阅读后可根据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描述如诗如画的美景,表达对热闹、热情场面的感受;可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图片,以加深理解;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与同学交流感受。甚至可以唱和跳。鼓励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声音占据课堂,让课堂有可喜的争辩声音。

教学目标:

1.能专注阅读课文,抓词语理解句子,会积累和运用语言,能谈自己独特

感受。

2、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语感。

3、学习把场面描写具体的方法。

4、进一步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和美丽,了解草原的风俗民情,理解蒙汉两族 兄弟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重点、难点:

了解草原的风俗民情,理解蒙汉两族兄弟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能谈自己独特感受。教具:

1.自制《草原》录像。

2.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想不想去草原走走?今天让我们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的风俗民情。(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看,蒙古族人民跟我们汉族有哪些不同?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

1、观看自制录像《草原》。教师在一边适时指导观察。

2、简要说说蒙古族人民跟我们汉族有哪些不同? 学生自由谈体会。

(引导学生归纳出蒙古族的语言、服装、习惯等特征以及粗犷、豪放、热情的个性和独特的风俗。)

二、提出问题,创设阅读情境。

1、同学们来到草原总的感觉是什么?(引导学生用两个词概括:热情好客)

2、布置阅读任务(课件出示:浏览课文2——3段,说说围绕着“热情好客”写了几方面内容?)

3、在组长的指挥下,个人完成浏览课文任务,小组合作完成部分表格的填写,归纳出:“迎客、款待、联欢、话别”四方面内容。

4、继续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表现“热情好客场面”的词和句,体会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方法读课文、用规定的符号画出重点句、关键句,理解、讨论、品读。

5、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各小组自由选择汇报方式。可以谈体会表达对热闹、热情场面的感受;可以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图片;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与同学交流感受。甚至可以演一演感人的迎客或联欢等场面,可以唱和跳。

(2)在学生汇报时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A、指导学生发言,语言要规范、简练、概括,介绍讲解要清楚明白。B、指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会质疑问难,鼓励争论。

C、指导朗读。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

D、指导学生表演。播放蒙语歌曲《吉祥三宝》烘托气氛。

(3)(歌曲声停)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热烈的表演情景里,教师提出问题:此时此刻用什么词语最能概括出迎客、款待、联欢这些激动人心的热闹场面?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热情、盛情、尽情”等词语。

板书:“热情迎客、盛情款待、尽情联欢”

教师深情地描述:夕阳西下,黄昏的草原别有一番风光,同学们怎么忍心离开这美丽的草原,怎么忍心马上与热情的蒙族人民分别?几十年前,老舍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他的心情?

引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4)重点理解——话别(学生谈体会)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真深啊!人们与蒙族朋友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那个词能概括这一感人场面?(深情)

板书:深情话别 用深情的语调读这一句。三|、整体回顾,升华中心。

读到这里,想想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学生归纳: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简洁地概括:“蒙汉情深”。

板书:蒙汉情深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歌颂民族大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景美和人情美(板书:景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草原独特的风光,也是形成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粗犷、豪爽的民族气质的条件。所以课文的开头为我们具体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子?(放课件:展示草原破损的图片)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由谈谈。

2、你能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整理收集有关草原损坏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我们要上一节有关保护草原的活动课。(作业)

五、回味、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放,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下课)

板书:

辽阔、美丽景美

草原热情 迎客汉

盛情 款待人情美情尽情 联欢深深请 话别

下载《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2、能联 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

    草原第二课时[精选合集]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子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1 一、朗读引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杨老师来我班,指导我们的语文学习。1、提前板书:“初见草原-途中迎客-包外相见-包内款待-包外联欢......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5篇)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合集]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