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口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设想
海口市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设想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作出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2.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崛起; 3.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4.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 5.坚持产业支撑,产城互动。
(三)运作模式 1.政府主导和指导; 2.搭建助推平台;
3.社会资金和龙头企业进驻; 4.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参与。
二、主要目标
按照“先行试点,点面结合,层级推进,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落实,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任务,力争取得“1年内项目可看,2-3年内经验可总结、模式可推广,5年内见成效”的建设效果。
(一)短期目标
第1年:计划单列镇建设初见成效,镇墟基础设施面貌初步改观,新型农村社区动工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初具雏形,农村产权流转开始运作,基本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延伸,达到1年项目可看。
第2、3年: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产业发展形成规模、见成效并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公共服务管理与主城区并轨,美丽乡村基本成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并达到可总结、可推广、可示范的实际效果。
(二)长远目标
力争到2018年,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衡,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提升全市城乡一体水平。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左右,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
三、具体任务
为了实现总体目标,立足海口市城乡统筹的现状,以城镇化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让城乡居民共享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具体任务如下:
(1)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
将特色现代农业和开放性服务业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通过对生产要素松绑和引导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民转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目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组织化形式,推动农业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突出一镇一品。紧密结合中心镇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旅游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开放性服务业,引入农家乐、乡村游、康体养老、生活配套、商贸聚集等业态元素,夯实城镇化的产业基础,突出一镇一业。最终实现产业支撑、产城互动,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2)健全城乡规划体系,优化新型城镇形态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突出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多规协调衔接的规划特点,统筹规划示范镇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多规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功能布局。以示范项目为载体,突出海南地方特点、海口本土特色,形成地方标志性品牌。经过合理开发,形成低碳环保、人口相对集中、特色业态活跃、民俗文化突出、旅游文化融合的经济社会形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示范点。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示范镇建立可推广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模式。一是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镇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延伸和农村覆盖,在新型农村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通过加大投入和体制创新,推动社保、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探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基层民主自治与社区管理,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对推动城乡发展,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有明显效果,产生示范作用。健全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政府调控有力、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海口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篇: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暨2009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县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这一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逐步规范和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现将2008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认真贯彻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4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综改办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认真听取了孔副省长重要讲话。会后,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县综改办及时印发了孔副省长重要讲话,学习传达到乡、村、组。同时,县政府李县长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专门作了动员和安排部署。6月3日,县综合改革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交通局、产业办、扶贫办等部门召开村级公益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业务培训暨座谈会,各乡镇分管领导、综改办主任、农综站站长、财政所长等参加会议。二是学习贯彻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议精神。12月8日,全市召开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暨财政决算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议精神,重申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财政奖补范围和相关规定,为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县一事一议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传达孔副省长、财政厅刘副厅长、农业厅段厅长在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议的重要讲话以及市财政局普局长在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会议上的讲话,再次掀起深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完善 “三项改革”。
一年来,我县在总结去年的基础上,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规范各项主体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以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一是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乡镇,完善和规范乡镇设置机构、职能定位、人员配备工作和乡镇机构运行工作。通过检查督促,全县10乡镇严格按照审批的“三定方案”统一设置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县委组织、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强人员编制管理,严把“进口”关,财政部门严格按照编制内核定人员核拨财政经费。二是全面实施“实名制”管理。全县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编定员”的原则认真清理和核准单位机构名称、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经费形式、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岗人员,建立起单位和在岗人员情况台账,采取身份与岗位相结合的办法,核发了《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人员编制证》,顺利完成“实名制”管理工作。三是进一步转变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各乡镇行政事业机构整合后,从各自职能职责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指导和服务,扎实开展农村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进步。四是继续做好撤并乡镇后续工作。原艾田、串丝撤并后,分别设立艾田社区和串丝办事处。今年以来,县乡加大对该撤消乡镇的公益性建设投入,增设和完善相关办事机构,切实为当地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继续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发展为重点,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2008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投入10740万元,较上年增加1736万元,增长34.2%。农村义务教育支出总额达107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6万元,增长34.2%。全县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二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今年上半年,上级下达我县免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2142.73万元,已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拨付到项目中。全县所有中小学生享受免杂费、免学费,15951名中小学生人得到贫困生活补助,兑现补助资金1373.35万元。三是继续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县按照“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结合全县实际,共撤并校点93个。今年完成大坪小学教学楼、柿子小学综合楼、黄草小学教
第三篇:进贤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进贤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进贤地处江西中部、鄱阳湖南岸,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21个乡镇、2个管委会、279个村(居),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安徽第一养禽大县、蚕桑生产十强县、全省畜牧富民先进县,是全省文化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旅游创建先进县、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近年来,我县以“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为目标,坚持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不动摇,大力做好“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旅游”三篇文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8亿元,增长110%;规上工业产值155.3亿元,增长4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3家;桃花工业园成为全省首家过百亿元县域工业园;取得四个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2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在扣除各类退税8840万元的前提下,达到12.5亿元,增长33.1%,取得两个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增长20.1%,进入全省前十,连续四年跻身全省十强第一方阵,昂首跻身全国中部30强。我县是全省农村综合改革首批18个试点县之一,05年8月份至06年底,围绕“一个转变、六个建立、一个改进”,先后开展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等八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以来,按照省市总体部署要求,调整充实改革领导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县“两办”、组织、财政、农委、人事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完善修订各项制度。及时修订完善了县综改办工作职责、主任办公会议和工作例会、工作联络等制度,提高工作效能,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制定出台深化改革方案,在巩固、完善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肥西实际,多方征求意见,及时制定出台了《肥西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巩固和深化十项改革,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县综改办在积极编印简报的同时,还编印了《肥西农村改革与发展》,在《安徽日报》、《合肥晚报》、《肥西报》等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和政策,营造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浓厚氛围。加大改革推进力度。制定了2007年肥西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 点,结合全县“改革创新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和“十件大事”的落实,将各项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责任到单位主要领导,县综改办多次召开会议集中调度,及时组织人员深入有关乡镇督查指导,狠抓落实,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现将我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围绕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突出重点、主攻难点、体现特色,重点启动和深化以下十项改革:
1、积极组建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了县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依托原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积极在山南、花岗、小庙、丰乐4个镇开展试点。四个试点镇共完成投入40多万元,建成大厅面积近700平方米,抽调人员40多人,按“五室”(受理咨询室、政务室、经济事务室、社会事务室、主任室)标准,全部挂牌运行,将近20类59项涉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一站式办理,其中,直接办理的有21项,代理的38项。10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观摩会,将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列为三项观摩重点之一,并决定在总结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在各乡镇全面推开。截止目前,全县14 3 个乡镇已全部建成运行,共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1.98万件。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依托专业大户(能人)领办、依托相同产业农民自办、依托特色产业联合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商、民政等登记注册机关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提供方便。县里逐年加大扶持力度,每年从财政支农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设施建设,开展信息服务、骨干培训、技术培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对获得省、市、县级以上表彰的,给予一定奖励。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28个(除用水者协会),其中专业协会99个,专业合作社29个,会员达2.4万人,其中农民参加的2.26万人,带动农户7.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7.4%。仅上派镇建立苗木花卉专业协会4个,专业经济人2200多人,将本地区的苗木花卉运销到除西藏、台湾之外的所有省份;正旺、东方、益农、江夏四大禽业公司,为禽农提供鸡苗、饲料、防疫、回收等服务,辐射带动10万农户,产禽3000多万只。其中,江夏禽业合作社入社社员218户,带动当地周边1000多大户发展大棚养鸡,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全程服 务,户均年纯利万元以上。柿树岗乡廖渡综合养殖合作社,从2004年最初的12个网箱开始尝试黄鳝养殖,目前已发展会员397户,覆盖周边5个乡镇、9个村,养殖水面1300多亩,养殖网箱1.8万只,新建库容20吨保鲜冷库一座,全年向合肥、杭州、南京等周边大中城市市场组织销售黄鳝30多万斤。2006年全县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比当地未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人均增收730元。
3、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近年来,针对全县近20 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实际,我县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群众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三河镇木兰村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483户农户以1600亩抛荒地和低洼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包给32个大户从事粮油和特种水产养殖等规模经营,每年每亩地可获得306元租金,同时还从流转户的收益中获得一定的分红,彻底改变过去“土地抛荒没人种”或“丰产不丰收”的低水平生产状况。严店乡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通过互换的形式使得土地集中连片,对少数不愿意让地的群众,采取以好田换差田的的办法解决,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上派、三河、山南等乡镇除了支持农技人员、种田能手、社会能人承包经营外,还通过招商引资、搞好服务等措施,吸引了来自合肥、六安、枞阳等外县和台湾、福建、浙江等外省的大 户来本地经营,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有的农户出租土地,除净得租金收入外,还能从就近为大户务工挣得一定的劳务报酬,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以来,我县积极总结、推广木兰村等地的经验做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鼓励群众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要素向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向规模种植养殖大户、向农业科技示范园、向致富带头人集中。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4.2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其中100亩以上承包大户230多户,流转承包4万多亩。
4、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今年初,我县桃花镇被省民政厅列为全省农村社区3个试点乡镇之一,我县以此为契机,6月中旬在全县35个原撤并乡镇政府驻地村(居)中,选择14个交通较便捷、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居先期进行社区建设试点,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一体推进。7月份,县里召开专题大会,并下发了《肥西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肥西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验收评估标准》等文件,具体动员部署。各乡镇均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召开村(居)“两委”会议、党员群众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桃花镇作为全省试点镇,按规定标准实施硬件建设,并科学合理设臵社区办公室,制定切实可行 的规章制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河、山南、丰乐等乡镇,将撤并前的乡镇政府办公楼加以改造,既有效利用了闲臵资源,又节约了建设资金。目前,桃花镇翡翠、山南镇陡岗、柿树岗乡新街等8个社区已建成挂牌,其余6个将于年底前基本建成,县里将在评估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奖补。
5、大力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我县先后被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国26个试点县之一,被安徽省财政厅列为全省10个“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县之一。县里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正副组长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组,坚持一个漏斗,所有涉农项目,须经县新农村建设项目组审核把关,统一申报立项、统一编制上报,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一支笔”审批。制定“两个”规划,制定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整合,遵循“篮球圈”理论,领路投放。整合三块资金,今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三类60多项支农资金8000多万元,集中投向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新农村建设“221”工程。做到四个不变,一是性质不变,确保支农资金全部用在农村建设发展上,不截留、不挪用;二是用途不变,资金整合前属何种用途,就投向什么领域;三是主管部门不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相互配 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四是检查验收标准不变,严格按程序组织验收,并组织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核查,评估资金使用绩效,坚决杜绝跑冒滴漏。
6、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组,出台了《肥西县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完善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推行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县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额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出台的教师各项津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基金等各项经费。同时全面清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坚决杜绝部门对学校、学校对学生的乱收费行为。在省党政干部教育专项督导考核中,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出台了《肥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肥西建设的意见》,在省、市投入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2000多万元资金,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提高农村特困救助、“五保户”供养、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标准;今年上派镇已为5432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并为986名老人补发养老金86.5万元;全县17157名农村特困群众 享受到了人均400元的低保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4个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站启动改扩建;11处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建成。
8、完善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严格落实全省涉农收费“三项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一个体系,两个机制”,即健全农民负担监管体系,财政涉农补助资金落实到位的“多予”保障机制,面向农民涉农收费的“少取”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与“一事一议”筹资捆绑使用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全县“一卡式”发放18项惠农资金9951多万元;群众筹集村村通、小型水利设施等公益事业资金600多万元,筹劳4万个工作日。
9、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县政府出台方案,计划每年化解10%的旧债,同时严控新债,明确规定,乡镇10万元以上贷款必须报县财政局备案。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2006年已化解“两基”教育债务320多万元。今年10月份,根据省、市要求,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分别就义务教育阶段债务清理、核实、上报工作召开专门会议,分解落实任务,开展财务培训。目前县里正在对各校每一笔债务逐一审核认定,统一编号,汇总后报省、市两级审查复核。县政府决定,争取在2009年底前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
10、试点建设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与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进行。成立了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将服务项目设定为农技、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文化广播体育6大类,下设若干子项目,实行竞标承包、合同管理。服务中心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日前,试点乡镇正在探索项目设定、人员管理新办法。
二、初步成效
一是增强了为农服务意识。通过推进乡镇“两中心”建设,乡镇工作重心由索取农民向提供道路、水利设施、“三清四改”等公共产品转变;由管理向提供中小学布局调整、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合作医疗普及、“阳光工程”、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转变;由行政命令向依法开展治安防范、矛盾排查调处、扶贫救助、留守孩子关爱、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转变。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受到了触动,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变化:主动上门多了,消极坐等少了;打破常规多了,按部就班少了;亲民便民多了,高高在上少了。三河镇针对为农服务工作重点在原清平乡的实际,将农办、计生办办公场所搬到原清平乡政府,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干群感情;丰乐、山南、小庙等乡镇新组建的政务服务大厅,将涉农资金发放上班时间提前到了早晨7点,方便了群众。二是加强了乡村公共服务产品建设。通过探索整合支农资金、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协会运作等方式,共筹资2亿多元,修建“村村通”水泥路600多公里,完成38公里丰乐河综合治理,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4座,硬化渠道35公里,清淤150公里,改造中小学危房2.6万平方米;加大投入2300多万元,初步建立了覆盖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失地农民、独生子女户、二女户等各类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拓展了农村住房、灾害、就业培训等救助领域。
三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通过扶持规模土地流转,加速了不同区域和类型的产业集聚,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了苗木花卉、家禽、菜瓜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提质、扩量、结构升级。目前全县苗木花卉核心基地15万亩,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年交易量4.5亿株,交易额7.2亿元,三岗花木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苗木花卉市场”称号;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236个,年出栏家禽7300万只,居全省第一;菜瓜果22万亩;桑园4万亩,居全省前六;无公害花生8万亩,花生仁年交易6万多吨,交易额2亿多元;水产休闲渔业10万亩,年产量4万吨。全县龙头企业51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77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22个,获省 11 级认证无公害菜瓜果基地4个,获国家级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5个,绿色认证农产品2个。
四是加快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全县新农村建设“221”工程完成了67个村和10个镇区的规划编制。上派三岗、官亭张祠、三河木兰、小庙拐岗、山南小井庄等新农村示范点,完成水、电、路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投入1亿多元,中心村内道路通畅,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三岗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家乐示范基地。上派镇金岗、严店乡严店、三河镇跨河等7个村的“四清四改”任务基本完成,启动了高刘镇连环、紫蓬镇永久、丰乐镇双枣等11个中心村建设,目前8个村基本建成,3个村即将完工。
三、08年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要求,对照《肥西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深化以下十二项改革:
1、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05—06年试点基础上,积极开展“回头看”活动,符合新形势要求的予以巩固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补缺补差。进一步加大乡镇内设机构整合力度,加强编制和人员管理,逐步推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
2、全面落实惠民资金“一线实”。重点抓好政策宣传、收入测算、对象评议、审核审批、张榜公示“五环节”,设立补助对象管理台帐,做到“县有库、乡有室、村有柜、户有袋”;采取“部门监管、群众监督、社会化核查”的方式,建立健全惠民资金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
3、开展乡镇执法模式改革。针对乡镇政府权力与责任脱节、管理与监督缺位、职责与职能错位的现象,对乡镇实行“有限赋权”模式改革,通过清理界定乡镇法定职责、规范乡镇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乡镇协助义务等形式,着力解决乡镇行政执法权责不明、监管不力、执法缺位等问题。
4、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每个乡镇再确定2个村(居)进行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扩大建设范围。重点在完善社区功能上下功夫,着力开展好生产、平安、救助、文化、养老、卫生等六项服务,构建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
5、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结合2个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开展规模流转试点。出台县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每个乡镇至少选择1个村试点,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强化土地流转管理,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引入竞价承包、招标租赁等交易方式,不断提高土地收益,提高规模经营比重。
6、规范和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村 “两委”、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镇涉农站所、基层供销社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加大引导、扶持、培训力度,帮助合作经济组织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日常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7、规范和完善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各乡镇完善硬件设施,并为各个政务服务中心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沟通县乡政务服务中心网络,配强工作人员,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网上审批工作。
8、稳妥推进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全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围绕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胆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实行服务项目竞标承包、合同管理和服务人员人事代理、岗位绩效工资制。今年上半年打算选定三个乡镇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9、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抓好项目规划,扩大整合范围,优化资金投向,健全由财政部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的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监督考核体系,逐步形成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监管新机制。推进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取消向农民收取的“排涝费”,严禁以任何名义向农民违 14 规收取“共同生产费”、“堤防费”、“护堤费”、“水利工程费”等费用。
10、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改革,加强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加快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合理配臵城乡教育资源;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价格收费)政策。
1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重点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分类施报保、张榜公示、民主评议等工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困难户住房保障制度。
12、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村干部任期财务审计,对财务混乱的重点村进行财务整顿;本着“以县为主”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转移支付奖励,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一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采取预算、教育附加费、预算外资金等三种形式化解2711.4万元,占全县农村义务教育总债务的50%。二是对乡镇债务,采取预算安排、税收政策优惠、乡镇自行化解县财政给予奖励等优惠政策予以化解,力争本年化解5000万元。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进贤近几年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省市委的要求、与全国百强相比,县域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人均指标还不够高、结构还不够优,特别是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尚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1、土地要素瓶颈突出。由于我县近几年发展态势迅猛,已无建设用地存量,规划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到2010年全县需6万亩项目用地,但原有的土地规划耕地保护率达90.36%,规划修编工作难度大,现在很多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开工。
2、农村基础设施欠帐较多。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工业薄弱,县乡可用财力少,我县农村水利、道路等公共服务产品建设滞后,07年肥西财政收入总量虽居全省第二,达12.5亿元,但国税比重大,地方可用财政仅5亿多元,仍是吃饭财政。目前我县有病险水库50座亟待整治,需资金1亿多元;河湖堤坊加固、灌区节水改造等需1.1亿元;按现有标准,到2010年解决50万人农村饮用水安全需投入2亿多元;实施公路“通达”、“国债”工程143公里,上级下拔3650万元,缺口7250万元;计划建设“村村通”水泥路1012公里,省市每公里补助20.5万,缺口7084万元。仅上面几项,扣除省市补助,缺口达3亿多元。
3、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目前,我县虽建立了农村三级卫生医疗保障机制,但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省里补助量少,市对我县中心院补助30万元,乡镇卫生院10万元,每个卫生院需县再投入200多万元;全县教育“两基”债务5000多万元;再加上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农村低保及五保人员需扩面提标,1800多名城镇“三无人员”参加城镇医保、1.7万人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等,县财政压力大。
4、人员流动机制不活。近几年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中累计分流约500多人,目前仍有102人只解除关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另外,今年事业单位改革还要分流1500多人,但由于安臵渠道窄,人员分流压力大;再加上农村综合改革出现的节余编制上收,急需的经营、规划、管理等人才进不来,机关出现人员老化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加大对重点县政策扶持。进贤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特色县,冲击全省十强,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省市县三级联动,建议借鉴重庆等外地经验,把进贤设立为全省重点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
2、加快土地规划修编。根据全省县域发展的实际,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工作中,突出重点,对全省工业十强县优先调整规划,在分配、下达用地指标时,对环鄱经济 组团重点支持倾斜,帮助解决园区、项目建设中的土地瓶颈问题。
3、尽快出台相关机构改革优惠政策。建议上级综合全省各地成功试点经验,科学规范乡镇职能,暂缓上收农村综合改革节余编制,用于解决机关人员老化问题。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机构改革优惠政策和县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减轻县级人员分流安臵压力。
第四篇:农村综合改革
顺德又掀改革浪潮。继上月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顺德昨日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3年累积增投12亿“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村利益及遗留问题昨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揽子改革计划尝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新世纪伊始,顺德率先实施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巨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改革确立的“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政策逐渐遭遇新的难题。据统计,全区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着出生人口增多,农村居民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此次改革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固化股权可继承和转让在昨日的大会上,顺德区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顺德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而针对股权固化遗留问题,《意见》则提出在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对此,顺德提出要以国有资产引领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和投放,引导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征地社区由政府统筹管理
土地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邓永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目前该区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为此,顺德提出以统一安排留用地、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同时将在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而对于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及农民,《意见》则提出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推进城市基础社会向农村延伸,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该区也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张培发 王基国)
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
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意见家庭服务中心,“生不增、死不减截至去年,亿元,人均分红常务副区长、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72万人,其中已死亡“随‟的呼声越来越高。”佛山市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培育和开展 ”原则的前提下,将顺德全区股份社集体资1443元,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实行差别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教育、交通、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10.5顺德区委常委、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1
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