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玲湘搭石教学设计(共8篇)
篇一:搭石教学实录 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二: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全班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这部分是一个立体化学习的板块,教师将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你简直不能分割出一个单独的环节,真的有浑然一体的感觉。甚至一个多音字,一个查字典选择解释好像都染上了课堂情感的色彩,堪称经典的是对“和谐有序”“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几个词的理解和感悟,既有最基本的查字典,更有到语言里去体验一番的经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真的学会了学习,真正学懂了语言,真正在心中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精心截取了几个生动的画面,并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进了这些画面,把自己当成画中的人去体会那画中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语文文化的场,这个场有着巨大的磁力,是学生的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个场中,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篇三:看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实录有感 看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实录有感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王老师的教学中,她并没有涉及繁琐的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读。在学生初读后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使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清波漾漾”、“踏踏”的有声有色之独特的美景。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这样的读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不但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读悟情”,水涨船高,相得益彰。因而,此过程中的读,真可谓是朗读引导的经典范例,没有硬生生的道德灌输,一切皆是“花开自然”。如像“抬起脚,紧跟上去”等细节到“协调有序”是独具匠心的,真是令人拍案击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它的理解尽在不言中,学生既体会到了走搭石的行为之美,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同时,王老师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没有音乐的渲染,孩子们却能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这样的朗读指导新颖、有实效,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对于语言的美感逐渐提升,对于搭石独特的美味也油然而生。搭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它与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使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
篇四:搭石教学实录_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
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五:搭石教学实录 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六:搭石教学设计(自创)《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2.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2.学生自由畅谈,扩展话题。————,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二. 初读入文,整体感知
什么是搭石?②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①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什么是搭石?
追问:没有搭石,乡亲们的生活会怎样?让学生感受搭
②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 精读体会,深入感知
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
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
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
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
四. 回顾描绘,细品美文
1.学生欣赏课文视频教学,并回忆:课文描绘了关于搭石的几
个场景?
2.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感觉最美的场面,进行描述,并说出自己
4.班级内小组汇报。
五. 深入拓展,作业设计
2.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笔写一
六.板书设计: 21.搭石
景美 →情更美
课堂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老师的家乡在河南洛阳,九朝古都洛阳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
(生:自由完成句子)
山峦,有郁郁葱葱的大树。可是最让他怀念的是家乡的搭石。
师:在学习课文前,你们有什么字词读音要提醒同伴的呢?(生对个别字词读音进行提醒)
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①什么是搭石?②它给你留下什
么印象?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读的很认真。
师:真好。
(男女生对读)
(ppt显示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那搭石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来一起读读什么是搭石,来体会一
下搭石的重要性吧!
(生齐读:什么是搭石)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精读体会,深入感知
描写了很多美的东西。(生自由朗读2—4段)
(生同桌交流)
师: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感受到的美?
生1、2、3、4、5 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
师:你读出了什么?
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
(生1先读句子——老师点拨——生1再读句子——齐读)(生板书:勤劳、认真、为乡亲们服务)
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师:你读出了什么?
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什么是协调有序?(生理解: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
师:那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的。的好
这个句子,还有那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的?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ppt显示图片解释词语)绰字有两个意思,人影绰绰应该选
这副画里?
(生齐读)
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
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
(生板书: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
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师: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看看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理解“总是”:说明是长期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小村庄一直传承下 来的优秀品质啊!
理解“伏下”:
师:“伏下”是怎样的动作呢?谁来做一下?
师:你把我背过去了,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师:为什么啊?
师:透过这个“伏”,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板书:尊敬老人,心甘情愿)
怪不得作者每每回忆起搭石,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
四.回顾描绘,细品美文
听一听课文朗读,回忆一下课文描写了几个情境?哪个场面你觉得最美?
(生欣赏课文视频)
师:我们来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一个情景来说说,一会给大家介绍
一下它美在哪里?(生小组合作学习)
预设2: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图
互相谦让的画面
预设4: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图
希望你们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美。
还有一点时间,和你的小组成员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充
(生先自己回忆,然后小组合作思考)
(教师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可以展现:街头人们排队义务
献血的照片,抗洪救灾的战士冲在前线的照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捐赠照片等)
篇七:搭石教案
搭 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会市仓岗小学黄静学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图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b、板书课题并释题:搭石
2、学生读句质疑。
3、学生自由读文,寻找“一道美的风景”。
②假如你是那位老人,当发现搭石不平稳时,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③品读句子。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通过重音、强调等技巧读出自己的理解。④教师小结。
③填空。
⑤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理解“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上外乡人来走搭石,假如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计划:
搭 石
摆搭石 勤劳
一道风景 走搭石 和谐
让搭石 谦让
篇八:王玲湘老师
王玲湘老师《望天门山》一课引发的思考
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的《搭石》一课中,初次邂逅王玲湘老师,觉得她不愧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望天门山》教学实录中与她再次相遇,觉得她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而最大特色便是讲解字理。《望天门山》全诗28个字,王老师一共讲解了8个字的字理,占了四分之一之多,而且都是学生早就学会的熟字。
已经掌握的字义不必再行求索
部分汉字拥有字理,即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汉字理据体现了古人造字的原意,也是汉字最重要的特征。但由于时代变迁,许多汉字的音、形、义均已生变,有字理可言的只有一部分。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实际,在学生可以理解或接受的情况下,适当讲解字理,勾连起字音、字形、字义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识记。这时,讲解字理是手段,提高识字效率是目的。在古诗教学中,有些字看似熟字,但古今词义变比很大,而古义又恰恰是字的本义时,讲解字理,析形索义,对于正确理解词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昼出耘田夜绩麻”,“绩”学生虽认得,但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诗中用的又正是本义。“绩”形声字,“糸”是形旁,“责”是声旁,本来的意思是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后来表示成果、成绩。
在本课第一个环节“据形索义,识字解题”中,王老师这样索求“天、门、山”仨字的意义:老师出示“天”的甲骨文“”,问学生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误以为是“人”。老师说,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接着出示甲骨文“”,老师说,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书: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师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你们的声音和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天、门、山”仨字,学生在入学之初甚至更早的学前就都学过,作为表示最常见事物的最常用字在随后无数次的复现中,四年级学生对其音、形、义已经了然,现在还需要这样大费周折地索求意义吗?
其中“天”的意义要复杂些,从甲骨文“”中的确可求索出学生原先不知晓的“头”并引申出“高”之义,但此二义消失的年代以千年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言之含混,现在更不在《现代汉语词典》所罗列的8个义项中。在我国有多处景观被命名为“天门”,但大都没有“高”之义。在现代语言中,“天”绝不能直接表示“高”,在特殊语境里,它有时可能隐含着“高”,但这不过是附加意义,主要由“天空”附带而来,感受到此义的最佳途径应该也是从“天空”的形象中,而不是从“”的字形或“人头”之义中。在《望天门山》的语境中,“天门”是“天造”之门,而此义断断不能从“”的字形中索得。
字理对“举象”的作用不应过高估价
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讲解字理的另一目的,旨在让学生从中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即“识字解题”。试想,想象天门山的样子,是直截了当地唤醒烙印于学生心中的“天”和“门”之形象还是转弯抹角地借助讲解“”和“”的字理来得快捷和有效?学生先是回答:“天门山很高很高。”在老师暗示和启发下才回答:“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这到底是字理发挥了作用,还是大脑中固有的“天”和“门”的形象发挥了作用?只要冷静思考,不难明白。舍弃对字理的迷恋和膜拜,我们换一种方式导入和解题──板书:天门。让学生说说“天门”会是怎样的门。答案可能是,大自然创造的门、神奇怪异的门、高耸入云的门、令人神往的门、上天之门等等。有天门山。
在本课第三个教学环节,老师又讲解了三个字的字理。老师出示繁体字“斷”,然后讲解: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学生有的说,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有的说,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接着出示“开”的繁体“開”,并讲解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
在王老师自己整理的实录中,第三个教学环节小标题为“举象悟义,以景传情”,它显示此处讲解字理的用意──“举象”,即彰显意象。“以言造象,立象尽意”,这是诗歌艺术主要的手段和特色。
以言达意存在局限性,于是,文学家们就在言与意之间架起了桥梁──“意象”,以便于表达复杂的情思。其中“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也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彰显意象,是透过词语唤醒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内心的表象,通过想象还原,活化出作品描绘的形象。在这过程中,外物在内心的表象远比语词重要,因为语词与意象毕竟只是间接关系,而表象与意象关系更直接。苏轼在《日喻说》中写道:“生而眇(瞎眼)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竹制的乐器,像短笛),以为日也。”试想,当这位“生而眇者”听到“白日依山尽”或“长河落日圆”时,他能还原出其意象吗?没有外物在内心留下的表象,意象彰显就无从说起。所以要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就必须借助语词唤醒“天门”和“山”在他们内心的表象。当然,语词的作用也不可抹杀,因为那些表象也是由语词命名的。若学生内心的表象不足以想象还原最终促成意象的彰显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多媒体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其一。其二,词语作用虽有限,但其重要性又甚于字理。汉字字形有一定的形象性,但其形象化程度不可夸大,符号是所有文字的本质,即便是象形写意的古文字,也相当程度地抽象化和符号化,字形直接表示外物形象的汉字数量和程度都很有限。即便有些字形一定程度地显示外物的形象,借以彰显意象,却也容易被框定于字形,效果未必佳;而凭借词语,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且具有个性化的色彩。如,“月”甲骨文作“”,字形显示外物形象的极致不过如此,但学生大脑中关于月亮的表象显然比这形象要立体、鲜活和丰富得多。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一片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探,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月光。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片乌云的簇拥下,隐没了。”也许你不能如此这般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述,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月亮的或清晰或隐约的这种姿态,而这仅仅是心中明月百态千姿中的一种罢了。
动学生的内心表象不能想象和彰显,岂是凭借“斷”是用斧头砍断“丝”,“開”是双手把门闩拉开,就能够想象和领会?断丝的斧头砍天门山,一双人手开天门,何其柔弱无力!若无后续的想象,这样引导,相去诗歌的意境何止十万八千里?不如先让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再以“那样雄伟、高峻的天门山,居然被长江之水中断和洞开!那是怎样的长江?置身江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想象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因“断”和“开”都是熟字,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学生早已明了,讲解字理,唯能增加汉字文化知识,对于彰显意象便无能为力。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一向存在“回转,改变方向”和“回旋,漩涡”之争,王老师将其理解为前者,这的确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王老师却出示“回”的象形字“
由于有些汉字同时就是词,或者字义与词义相关,有人偶尔尝试以讲解字理作为阅读教学中促进领会一些关键词深层意蕴的方法,若恰到好处,也有出人意料之效。如,《揠苗助长》中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一句,“焦”是生字。“焦急”是生词,同时又是理解农夫心情的关键词。教学时,出示“焦”的金文“”,告诉学生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火,那么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焦急”不是一般的着急,而是火烧火燎的急,是着急上火。古诗教学也是阅读教学,应该也有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武之地。但此时讲解字理仍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不宜喧宾夺主
在阅读教学中包括古诗教学中像王老师这般讲解字理,对理解词义和解读文本虽无多大用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也学到了一些字理知识。这是语文知识,也是汉字文化知识。
首先,字理在语文素养中重要性有限。识字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没有人将识字作为终极目的,古今皆然,举世皆然。这才是识字教学的本位。识字教学的做法,秦代之前不完全清楚,汉代至清代,童蒙就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法练习中巩固字形,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五四”至今,尤其是建国以来,识字教学多样化,但讲解造字原意或字理的也很少。其根本原因是,不掌握古人造字原意或字理,并不影响阅读和写作,不影响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字理是古老的学问、传统的知识,是历史悠久的汉字学的本体知识。掌握字理,固然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专门汉字研究者和汉字教育工作者,对于一般的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处都不大。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不是培养专门汉字研究者,不是培养汉字学家,也不是培养汉字教育工作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元,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故,课程标准指出,“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于大多数人,在其拥有的各种语文知识中,字理有之固然好,没有无大碍,绝非必不可少。语文教学中有比字理更重要的知识要学习,更有比各种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要历练。
一。语文教学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捉襟见肘,教学任务必然顾此失彼,所有一线语文教师都为此苦恼不已。在此情况下,还将时间过多地用于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这对于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势必产生严重影响。以古诗教学而言,人教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篇课文安排两首古诗,四年级以上安排三首。按照现行课程设计,一篇精读课文为两个课时,四年级应在两个课时内完成三首古诗的教学。王老师在四年级用一课时完成一首古诗,已经超过正常用时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挤占其他教学任务的用时。每一篇课文,除了解读文本以外,还有识字教学和完成练习等任务。杭州地区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望天门山》,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有“楚、孤、帆”等,课后还设计了默写等练习。王老师在此地为四年级学生重上这一课,生字教学被免去。由于主客观原因,王老师回避了本来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腾出时间进行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
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巨大的空白等待我们去尝试、探索,去寻求答案。一个希望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老师,总是不愿重复他人和自己,探索、创新便成其不懈的追求。但探索要脚踏实地,更要理性反思,最主要的就是不断检视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首先要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其次要有效率,即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大。
第二篇:搭石教学实录 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三篇:搭石教学实录_王玲湘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情境图ppt)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板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1、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出示ppt: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ppt: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的意思。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3、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4、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出示ppt: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5、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学生汇报:(出示ppt)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7、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三、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强调---圈划,1、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2、生汇报:出示ppt: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ppt“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师: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行(hánɡ)
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3、齐读两遍。(生读)
4、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ppt“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5、“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6、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7、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8、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9、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10、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11、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四篇:搭石教学实录-王玲湘
一、导入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出示:“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三、印象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四、走搭石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相机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课件)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第五篇:王湘玲搭石教学过程分析
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过程评析
有幸看到老师为我们播放的王玲湘老师讲授《搭石》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实录,觉得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未来的教师学习的地方,为此还特地去了解了这篇课文。《搭石》的作者是刘章,收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文章作者写了自己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首先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文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王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其次王老师让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这里不仅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而且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读以下两句话,分析哪一句更合适。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然后播放音乐王老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板书:“谦让”
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最后的阶段王老师扩展延伸,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感悟文本。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总的来说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旨在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