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本与管理会计-简答
实际成本计算制度:是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
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且所花费的修理费用在经济上核算的废品。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计划成本分配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记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生产损失(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的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的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约当产量法: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的方法。
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
成本还原,就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将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为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资料。
酌量性固定成本:指企业根据经营方针由管理当局确定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剩余利润:剩余利润是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扣
减其资产按规定的最低报酬率计算的投资报酬率后的余额。
定额比例法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
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随着实物的转移而结转。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是按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算出的完工半成品成本合计数转出,下步骤耗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按半成品的综合成本,反映在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半成品”(或“原材料”)项目中。
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根据各自的管理权限、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并能考核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
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起点,根据预算期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需要,逐项审议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并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成本的含义:企业为产品的生产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即生产耗费。废品损失: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或由于生产原因产生废品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可修复废品的修理费用和不可修复废品的报废损失。分步法:以产品的生产步骤或各个步骤间的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诡计生产费用,计算各个不中半成品和最后步骤产成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使用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对于耗用自制半成品的成本,在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两种方式。
由于分步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复杂的工业生产,因而产品成本计算要按(生产步骤)在(产品品种)进行。
产品生产中发生的(直接计入)费用,根据费用的原始凭证,直接计入各该产品的成本;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应分配计入各该产品成本。
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一般划分为(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这些是产品成本项目,它们构成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计件工资是根据产量记录登记的(每一工人的产品产量)乘以规定的(计件单价)计算求得的。
对于基本生产车间一般耗用的材料应列入(基本生产成本),厂部行政管理部门耗用的材料应列入(管理费用)的有关明细项目。成本费用的分类,最基本的是按照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工业企业期间成本是按会计结算期进行归集的成本,是由该结算期的收益直接负担的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采用预提借款利息,实际支付短期借款利息时,应记入(预提费用)科日借方,(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方。
辅助部门费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
联产品是指使用相同的(原料),经过同一(工艺过程)同时生产出几种(质量)不同的产品。
企业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既可以按(成本会计的职能)分工,也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
(房屋和建筑物),不论使用与否都应计算折旧。
采用直接分配法,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如果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发生数额较小,为了减少转账手续,也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在分配和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时,如果月末在产品已接近完工,或产品已经加工完毕但尚未验收或包装人库,在产品可按(完工产品计算法)计算。
根据是否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可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成本会计的任务主要决定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为了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应当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地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在材料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原料及主要材料费用也可以按照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比例或(材料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费用,分配结果最正确。
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 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原材料“成本项目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费用。工业企业的辅助生产,是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如果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或者在产品数量较大,但各月之间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以采用(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在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如果半成品完工后,为下一步骤直接领用,(半成品成本)就在各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之间直接结转,不必编制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定额法的主要特点是:事前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
各种要素费用发生后,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应单独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账户。
采用预提借款利息,实际支付短期借款利息时,应记入(预提费用)账户借方,(银行存款)账户贷方。
在辅助生产没有设立”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制造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的 企业中,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动力用电费应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记入其明细账(水
电费)项目;该车间发生的照明用电费应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记入其明细账(水电费)项目。
采用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产品(加工)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在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中,制造费用应(直接)记入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中,制造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记入该车间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
分批法适用于(小批)生产和(单件)生产,新产品的试制和机器设备的修理,以及辅助生产的(工具模具制造)等。月初在产品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等于(本月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之和。
分项结转,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结转。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首先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应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借记“废品损失”账户,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账户。
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在下一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方式,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
成本会计对象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成本会计对象的内容包括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期间费用。简称为成本费用。
什么是品种法?其特点有哪些?
答: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特点:(1)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归集生产费用,并按品种进行分配。(2)成本计算定期按月进行。(3)月末在产品费用的处理。1·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简述连环替代法及其分析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答:(1)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分析法(2)连环替代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3)分析程序:逐次替代因素,确定影响结果。汇总影响结果。(4)应注意的问题:连环替代的顺序行:替代应速的连续性;计算结果的假设性
2.分类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怎样的 答:(1)按照产品的类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帐。计算各类产品的的成本(2)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别将每类产品的成本,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每类产品内各种产品的成本。为了简化分配工作。也
可以将分配标准折算成相对固定的系数,按照固定的系数分配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海菜用按标准产品产量比例分配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即按照系数将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折算为标准产品的产量,据以分配同类产品的成本。
1什么是等级产品?什么样的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可以采用分类法?
答:(1)是产品的结构、所用的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完全相同,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是由于工人操作而造成的产品。不同质量的产品是由于内部结构,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或工艺技术上的要求不同而产生的产品,这些产品应是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可归为一类采用分类法。
2分类法下,在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标准有那些?
答:分类法下,在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标准有定额消费量、定额费用、售价、以及产品的体积、长度和重量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清哪些方面的费用界限?
答:(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什么是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它有哪些作用?
第二篇:管理会计 简答
什么是作业,按层级分作业有哪些种类?答:作业指一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它是连接资源和成本目标的桥梁。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过程的始末,构成包容企业外部与内部的作业链;③作业是一种可量化的基准。按照作业层次的不同分为:单位级作业、批量级作业、产品级作业与顾客级作业。
简述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及框架答:1.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与战略为内核,运用综合与平衡的哲学思想,依据组织结构,将公司的愿景与战略转化为下属各责任部门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四个方面的系列具体目标,并设臵相应的四张积分卡。2.依旧各责任部门分别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四种计量可具体操作的目标,设臵一一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由各主管部门与责任部门共同商定各项指标的具体评分规则。什么是客户盈利性分析?有什么作用?答:客户盈利性分析是作为实施客户满意战略的管理技术支持方法应运而生的。就是将客户产生的成本与客户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根据客户是否为企业带来盈利进行决策的方法。作用:
1、管理者
了解哪些客户为公司带来了最大利润,就能对客户服务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2、能使客户明白当他们需要特殊服务时会引发多少成本,从而客户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使供应商的成本降低。什么是kaizen成本法?答:Kaizen成本法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致力于在现有产品的制造阶段逐步降低成本”,其基本做法是主要通过寻求改进现有生产程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完成他们的资源消耗,来达到不断降低生产现有产品成本的目的。
什么是全面运算,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答:全面运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的有机体。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完整的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什么是趋势平均法?答:趋势平均法是指以最近若干时期的平均值为基础,来计算预测期预期值的一种方法。趋势平均法指在移动平均法计算n期时间序列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趋
势值的移动平均值,进而利用特定基期销售量移动平均值和趋势值移动平均值来预测未来销售量的一种方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信息使用者(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工作主体(范围)不同;作用时效(时间焦点)不同;遵循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报告形式不同;方法体系不同;工作程序不同;信息内容不同;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价值取向不同;潜在的责任不同;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作业成本法的二维观答:1.“成本分配观”,它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分配观提供了关于资源、作业及成本对象的有关信息,它是以“成本对象引起作业需求,而作业需求进而引起资源需求”为基本依据,将资源首先分配至作业,再由作业分配至成本对象。2.“过程观”,它可以概括为:经营过程分析→作业→持续改善。过程观提供的是“何种因素引起作业以及作业完成效果如何”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不断优化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持续改善。作业管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过程观,其目的在于对作业链-价值链进行持续改善,以便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篇:管理会计整理 简答
管理会计 简答
B 变动成本率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它与贡献边际率的关系如何?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C 成本性态的特点是什么?成本性态的相对性、暂时性、可转化性。
C 成本控制的原则包括哪些方面?(1)全面控制的原则,具体有: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控制;(2)讲求效益的原则;(3)目标管理与责任落实的原则。(4)物质利益的原则;(5)例外管理原则。
D 多品种条件下,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如何降低综合保本额和保利额?销售额比重会影响到综合贡献率水平,因而销售额比重必然构成影响多品种本量利关系的另一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贡献边际效率高的产品的销售比重,降低贡献边际率低的产品的销售比重,就会提高综合贡献边际率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综合保本额和保利额的目的。
F 分析有关因素如何对保本点影响?(1)单价变动会引起保本点向相反方向变化;(2)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导致保本点向同方向变化;(3)固定成本的变动使保本点向相同方向变化。
F 分析有关因素如何对安全边际影响?单价变动会使安全边际向同方向变动;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导致安全边际向反方向变化;固定成本的变动使安全边际向相反方向变化;预计销售量变动会使安全边际向同方向变化。
J
2、简述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异同。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是管理会计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核算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核算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成本性态分析需要以成本核算按性态分类为前提。
J
3、简述变动成本的优缺点。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有:(1)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2)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3)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4)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有:(1)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3)对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有影响。
J
4、简述预测分析的步骤。:
(一)确定预测对象;
(二)收集整理资料;
(三)选择预测方法;
(四)分析判断;
(五)检查验证;
(六)修正预测值;
(七)报告预测结论。
J
5、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A、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B、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C、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法相同D、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E、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J
6、简述新产品定价策略的内容。新产品定价策略是指用于指导新产品定价的原则或技巧。具体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撇油策略,一是渗透策略。前者指对于那此初次投放市声尚未形成竞争的新产品以高价销售,以保证初期高额获利,随着市场销量提高、竞争加剧而逐步降价的策略,又叫先高后低策略;后者是指以较低价格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争取顾客,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的策略,又叫先低后高策略
J
7、简述年金的特点。答:第一,连续性,即在一定期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业务,形成系列不得中断。第二,等额性,即各期发生的款项必须在数额上相等。第三,同方向性,即该系列款项要么都是收款项目,要么都是付款项目,不能同时有收有付
J
8、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NPV>0NPVR>0PI>1IRR>icNPV=0NPVR=0PI=1IRR=ic NPV<0NPVR<0PI<1IRR J 简述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2)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3)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4)讲求效益的原则。 J 简述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的原则。第一,全员控制;第二,全过程控制;第三,全方位控制 (二)讲求效益的原则 (三)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四)物质利益的原则 (五)例外管理原则。 J 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原则。联系:(1)同属现代会计;(2)最终目标相同;(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区别:(1)会计主体不同;(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3)基本职能不同;(4)工作依据不同;(5)方法及程序不同;(6)信息特征不同;(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8)观念取向不同。 J 简述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定义及特征。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 1 那部分成本.特征:(1)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2)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特征:(1)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2)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J 简述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原因。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原因在于,当产销量变化时,因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得单位固定成本呈反比例变动,从而使单位利润相对变化,导致利润的变动率总是大于产销量的变动率。 J 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5)在同一产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J 简述决策分析必须遵循的原则。合法性、责任性、民主性、相对合理性、科学性、效益性原则。 J 简述年金的含义及其应满足的条件。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每隔相同时间就发生相同数额的收款或付款,则该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称为年金。年金一般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连续性;(2)等额性;(3)同方向性。 J 简述静态投资回收期的特点。静态投资回收期是一个非折现绝对数正指标。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原始总投资的返本期限,容易理解,计算简便,是所有静态指标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评价指标。但由于它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又不考虑回收期满后继续发生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故存在一定的弊端。 J 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当NPV﹥0,NPVR﹥0,PI﹥1,IRR﹥ic;当NPV=0,NPVR=0,PI=1,IRR=ic;当NPV﹤0,NPVR﹤0,PI﹤1,IRR﹤ic。 J 简述全面预算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依赖于企业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编制的,是整个预算体系的主体。销售预算又是业务预算的编制起点。 J 简述采购经济批量控制模型的简单条件。所谓简单条件是指假定在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品种单一,采购条件中不规定商业折扣条款,不充许出现缺货现象,每批订货均能一次到货的情况。 J 简述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的账务处理等三方面内容。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J 简述责任成本与可控成本之间的关系。由成本中心承担相应责任的成本就是责任成本。构成一个成本中心责任成本的是该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之和。基本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就是其可控成本,复合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既包括本中心的责任成本,也包括下属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各成本中心的可控成本之和即是企业的总成本。 J 简述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区别主要表现在:(1)费用归集的对象不同;(2)遵循的原则不同;(3)核算的目的不同;(4)所处的系统不同。相同之处表现在:即构成他们内容的同为全员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 J 简述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区别。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主要区别是: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需要在企业确定投资方向后组织具体的经营;而投资中心则具有投资决策权,能够相对独立地运用其所掌握的资金,有权购置和处理固定资产,扩大或消减生产能力。 J 简述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含义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利润占投资额的百分比指标,它可以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由于利润和投资额各有其不同的选择口径,因此,不同投资中心在使用投资报酬率指标时,应注意可比性。 J 简述内部交易结算与内部责任结转的联系。主要联系有三点:(1)两者必须以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计价基础;(2)对于内部交易“买方”或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来说,无论是内部交易成本还是责任成本都等于内部转移价格与相关业务量的乘积;(3)不存在内部交易的两个部门之间不大可能出现内部责任的结转。 J 简述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1)单价的灵敏度指标总是最高;(2)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不可能最低;(3)单价的灵敏度指标与单位变动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4)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与固定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4%。 J 简述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运用的原则和标准。长期投资决策评价的运用:一般说来,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财务可行性、分清主次指标、讲求效益的原则。对于单一的独立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评价,一般可以参考以下标准:净现值≥0 净现值率≥0 获利质指数≥1 内部收益率≥行业基准折现率包括建设期在内的静态回收期≤n÷2,对于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可以通过比较净现值的大小、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等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J 简述变动成本的定义及特征。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变 动成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2)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L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什么?(1)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预算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3)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Q 请说明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的含义及其性质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点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R 如何评价某一个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的条件下,需要利用评价指标考察独立项目是否具有财务可行性,从而作出接受或拒绝该项目的决策。当有关正指标大于或等于某些特定数值,反指标小于特定数值,则该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反之,则不具备财务可行性。 R 如何评价某一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的条件下,需要利用评价指标考察独立项目是否具有财务可行性,从而作出接受或拒绝该项目的决策。当有关正指标大于或等于某些特定数值,反指标小于特定数值,则该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反之,则不具备财务可行性。 R 如何控制最优生产批量?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性质相反的两类成本,由于调整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而与批次成正比,而批次的减少,必将引起批量的增长,从而提高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最优生产批量的控制就是要寻求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与其全年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 R 确认可控成本必须同时具备什么条件?作为可控成本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责任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这些成本是否发生以及在何时发生;(2)责任中心能够对这些成本进行精确的计量;(3)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这些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4)责任中心可以将这些成本的责任分解落实。 R 如何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利润中心对利润负责,其实质是对收入和成本负责,其中成本是指责任成本,既包括利润中心本身发生的可控成本,也包括利润中心的下属成本中心转来的责任成本。对利润中心业绩评价和考核的重点是贡献边际和利润,但对于不同范围的利润中心来说,其指标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R如何运用新产品定价的两种策略?新产品定价策略具体有两种策略:一是撇油政策,一是渗透策略。前者指对于那些初投放市场,尚未形成竞争的新产品以高价销售,以保证初期高额获利,随着市场销量提高、竞争加剧而逐步降价的策略,又叫先高后低策略;后者是指以较低价格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争取顾客,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的策略,又叫先低后高策略。撇油策略着眼于短期收益,渗透策略着眼于初期利益,各有利弊。 S 说明在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差额的根本原因。导致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S 什么是保本点?进行保本分析的意思是什么?保本点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不亏状态时的业务量的总称。在该业务量水平下,企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部成本;超过这个业务量水平,企业就有盈利;反之,低于这个业务量水平,就会发生亏损。 S 什么是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其内容各包括哪些?现金流入量是指能够使投资方案的现实货币资金的增加的项目。一般情况下,现金流入量的内容包括:(1)营业收入;(2)回收固定资产原值;(3)回收流动资金;(4)其他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是指能够使投资方案的现实货币资金减少或需要动用现金的项目。一般情况下,现金流出量的内容包括:(1)建设投资;(2)流动资金投资;(3)经营成本;(4)各项税款;(5)其他现金流出。 S 什么是现金预算?其组成内容是什么?指用于规划预算期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资本融通的一种财务预算。现金预算通常应该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现金收入;(2)现金支出;(3)现金收支差额;(4)资金融通。在运用弹性预算法时,业务量范围应如何选择?选择业务量包括选择业务量计量单位和业务量范围两部分内容。业务量计算单位应根据企业的静态情况进行选择。业务量范围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S 什么是例外管理原则?如何确定其“例外”|标准?例外管理原则是指在日常实施全面控制的同时,有选择地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抓住那些重要的、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成本差异。“例外”标准主要值:重要性;一贯性;可控性;特殊性。 S 剩余收益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按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以剩余收益作为评价指标,所采用的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对剩余收益的影响很大,通常应以整个企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作为最低报酬率。 W 为什么说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成本的可控性是相对的,由于它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管理权限及控制范围的大小,以及管理条件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Y 预测分析的步骤是什么?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分析判断;检查验证;修正预测值;报告预测结论。 Y 运用成本无差别点法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成本无差别点法要求各方案的业务量单位必须相同,方案之间的相关固定成本水平与单位变动成本恰好相互矛盾(如第一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大于第二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而第一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又恰恰小于第二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该法。 Y 运用特殊方法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运用特殊方法时要求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项目的全部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0,建设起点第0期净现金流量等于原始投资的负值,投产后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相等,第1期至第n期每年净现金流量取得了普通年金的形式。 Y 预测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分析判断;检查验证;修正预测值;报告预测结论。 Z 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是什么?(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2)便于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3)便于进行成本控制;(4)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5)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总之,正确地制定标准成本,是确保标准成本控制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和前提.Z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是什么?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有利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成绩和不足;第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公正合理、避免主观随意性;第三,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要为供求双方自愿接受。 Z 在什么条件下,亏损产品不应当停产?只要亏损产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就不应当停产:(1)该亏损产品的单价大于其单位变动成本;(2)该亏损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大于零;(3)该亏损产品的收入大于其变动成本;(4)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大于零;(5)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率大于零;(6)该亏损产品的变动成本率小于1。 Z 在简单条件下,如何决定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在简单条件下,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的决策要考虑以下情况:第一,追加订货量小于或等于企业的绝对剩余生产能力;第二,企业的绝对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第三,要求追加订货的企业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要求,不需要追加投入专属成本 Z 在利润灵敏度指标分析中,确定中间变量值应满足什么条件?各因素的中间变量分别是什么?确定中间变量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中间变量的变动率必须等于因素的变动率;(2)中间变量变动额的绝对值必须等于利润的变动额。单价的中间变量是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的中间变量是变动成本总额,销售量的中间变量是贡献边际,固定成本的中间变量是它本身。 论述题一:王一军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和他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一直认为,会计应该把费用分摊得更准确些,越精确越好,针对这一看法,请思考 1.这一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是否存在精确的分摊技术? 3.如果不存在精确的分摊技术,为什么还要进行分摊?费用分摊的重要性体现在那 些地方? 4.如果费用分摊技术达不到100%的精确,而不精确的分摊又有一些负面影响的话,此时,企业可不可以不进行分摊? 1、费用分摊的定义:费用分摊是指将各部门、各产品之间的共同费用进行分摊,便 于各生产成本的科学计算。 2、费用分摊的原因在于: 1)现代化生产导致共同费用的出现,而高科技进一步提高了共同费用的比例,共同费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2)从科斯关于企业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既然企业仍然能节约交易成本,共同费用就不可避免。 3、费用分摊的基本程序:1)确定成本对象; 2)归集共同费用; 3)选择分摊标准;4)将共同费用分摊到成本对象中去;5)归集——分摊——再归集——再分摊,直到最终成本计算出来。 4、在理论上,费用分摊可能存在一个最佳标准。有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标准比较明确,如水电费按实际耗用量分摊;但是,更多的共同费用没有明确的分摊标准,因为共同往往就意味着没有标准,如品牌广告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摊,到底是按销量分摊更科学,还是按价格或市场份额进行分摊更科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费用分摊类似于内部税收,它是政策导向的,不同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后果,如按人员为标准可能会促使某些部门尽量少雇佣人员,此外,还可以按实际耗用量为标准、按比例为标准、按协商标准等。因此,没有绝对完美的分摊标准 5、费用分摊的基本原则 (1)费用分摊与持续的成本降低:费用分摊应当能够促进内部形成持续的成本降低机制。例如,在水电费分摊中,如果辅助部门用电、用水“ 免费”,可能的后果会是什么?此时,为了降低成本,应当采取那些措施呢? (2)费用分摊应当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此时,要注意隔离成本分配与非隔离成本分配的问题。隔离成本分配可以使各部门各司其职,适用于各部门之间关系不紧密的情况,但是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合作;非隔离成本分配会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它鼓励必要的合作与相互监督,但是,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新的大锅饭。 6、关于费用分摊的讨论:高科技下成本比例的特点表现为:非生产部门不断增加、间接费用大幅度上升、需要分摊的费用种类增多、日益增长的研发支出等。在成本核算上,有些费用可以不分配,但会影响到产品定价策略,如日益增长的营销支出、重组支出、并购准备等。费用分摊的分配标准至关重要,选择不好的话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此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1)尽可能变间接为直接,如采用作业成本法等;2)控制日益增长的间接费,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外包和战略重组等。 论述题二,揭开PM公司产品线成本面纱 (1)PM公司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困境?相关的成本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有何作用? 作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落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因此成本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越发突出和重要。 (2)以PM公司的素材为例,从企业战略定位和产品盈利能力诊断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 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然而,作业成本法并不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需要的万灵妙药,与现行方法相似,它的价值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需要牢记的是:作业成本法提供仍然是历史成本信息,仅间接地与管理决策相关,所以要想发挥决策方面的作用必须要有附加条件。此外,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分配,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也就是说,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资料未分配任意性的影响,另外,就作业成本法的最核心内容成本归集库和成本动因的选择而言,作业成本法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综上所述,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运用到实务操作中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一些成本共性问题,以致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分配的色彩,这是作业成本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都是以企业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 则不仅关注产品成本, 而且更多关注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 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 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而且把资源、作业、作业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2、对费用经济内容的认识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 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成本项目, 对于组织、管理生产的费用均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作业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 包括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合理的、有效的费用, 并按照作业类别设置成本项目。这种方法只强调费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而不论费用是否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联, 因此, 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合理、有效的费用(如: 采购人员工资、广告费、质量检验费、物料搬运费等), 也要计入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 也存在期间费用, 只不过, 此时的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 即所有作业中心的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资源价值。 3、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线性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因此, 间接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 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成本驱动因素论0。这种理论认为, 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孤立产生的, 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 因此, 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 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 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 它从资源的消耗入手, 以多种资源动因(即资源成本的分配标准, 本文后一部分予以解释)为标准按作业中心收集成本, 并把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即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 本文后一部分予以解释)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作业成本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 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 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 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4、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只采用较为单一的标准(如: 机器工时、生产工时)将间接费用直接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中, 这就无法正确反映在生产过程中, 不同产品、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因此,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大一统的分配方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 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多标准、多步骤的分配方法。该方法的分配原理是: 资源耗用量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 它与各作业中心的消耗情况有着直接关系, 各作业中心决定着各项资源的耗用量的高低, 这种资源消耗量与各作业中心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而各作业中心成本的高低与其产出产品直接相关, 各种产品又决定着各作业中心成本的多少, 这种各作业中心成本与各种产品成本间的关系称为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 是将各项资源成本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标准;作业动因反映了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 是将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的标准。作业成本法下, 首先, 依据资源动因, 把各项资源成本按多种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 并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 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然后, 再依据作业动因, 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给各种产品, 汇总、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归根到底, 它是多次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 是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的资源动因、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因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 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 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 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 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会计的国际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资本市场将更加国际化。为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向国际会计惯例看齐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当今日益扩大和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家和企业都不能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得以繁荣,各国在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筹资、生产、投资、贸易、潜在能力等经济和政治网络中的相互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众多跨国公司要从世界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模式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必须以某种方式越过各国现存的会计差别。 (2)国际贸易发展要求会计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加。在经济、贸易谈判过程中,必然要对对方的财务状况作充分了解,而不同的会计语言是妨碍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 (3)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加强要求会计国际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国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这都要求在管理方面应有基本一致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程序,以适应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4)会计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利益协调的需要。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政府在境外所得的税收征管中,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政府、子公司所在国政府和母子公司间的经济利益协调中,以及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贸活动中,都要求会计实务的统一和会计信息的可比。 (5)会计职业国际化也要求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随着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国际经贸活动和国 际资本流动,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为降低跨国服务的成本,减少各种可能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业务水平,促进会计人才的国际流动,缩小各国会计差异或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体系都是很有利的。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修正和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信息能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和使用;其二,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也应保持我国会计的特色。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应在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同时,还应体现我国特色。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国有资本(即公有资本)的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一方面要在强化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在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充分满足国家检查国有资本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考核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涉及到会计协调,也涉及到与别国经济利益的协调。我国会计国际化可以分“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三步走。沟通是协调的基础,只有彼此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在一定基础之上达成共识才能达到协调。会计协调主要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主管会计事务的财政部门、国际性的会计组织或机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组织,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为目标,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进行会计信息与事务处理。规范与统一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一致的规则进行各项会计活动,也是会计发展的大方向。 二、会计发展新领域———网络会计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同外部能快速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而根植于Internet 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互享。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使用的信息网络时代,也产生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并正引起整个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网络环境和网络经济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网络会计发展的必然性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Internet/ Intranet 的普及,在新环境下,计算机用户采用标准的接口技术克服异种设备和千差万别的软件障碍,采ODBC 数据技术互联,达到会计数据共享, 采用开放的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如:SYBASE 公PB ,ORACLE 公司的Developer/2000),能透明访问各种数据源,它通过提供本地驱动程序直接与程大型数据通信,通过加入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能使分布式计算体系扩展到N 个层次。些技术的应用与展势必会推动网络会计的发展。21 事项基础会计理论研究为网络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事项基础会计在确认会计目标、计量经济活动,以及提供会计信息方面与现行会计有所不同。它认为会计目标是为各种信息用户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事项信息,而把事项信息运用到决策过程中去是信息用户自己的事情。所谓事项(events)是指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它与信息用户的决策相关。事项基础会计克服了现行会计货币计量单一的缺陷,除了货币计量以外,还采用其它的计量方法描述经济活动的多方面事项信息。事项信息不会因确认、计量、分配等造成的确认错误、计量不实、有意歪曲和重要决策信息缺失等问题而降低决策科学性。 (3)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是网络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因 财务报告是会计流程的最后一环,也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将 更趋多元化,投资渠道更趋多样化,并将出现更为广泛的产权国际流动,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客户、供应商、雇员、税务机关、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外部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管理者总存在信息不对称,而拉平这种会计信息不对称,解决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便成了网络会计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的发展、事项基础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三者共同作用(参见图1),推动了网络 会计的发展。 (二)网络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从信息管理方面来讲,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新的会计信息循环。这种会计信息循环即提供了对外财务报告,又更多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有关预测、决策和评价的信息。这些信息反过来又有助于对各信息源(如财务、销售等部门)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与改善。21 网络会计报告内容将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会计报告内容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报告的内容不仅要报告现行报告的多种信息,还应报告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分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 网络会计报告方式将向实时化、多样化、交互式发展 由于Internet/ Intranet 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随机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外部人员可以动态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财务报告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化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报告公司可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依据选择快速生多种定义的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主动地提供信息需求,报告公司可针对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改进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这样财务报告提供者与财务报告使用者交互联系,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使其更符合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网络会计的整体框架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部门通过企业内部网与生 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进行通信从而达到信息共享。在企业外部,则通过Internet 与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其它厂商等进行通信以求资源共享。 三、会计学将向综合化、细分化、边缘化发展.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2)对一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等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会计学向细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求,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税务会计》《不确定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进入21 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 能。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它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会计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二是会计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会计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会计哲学》 做大做强,做强做大 追求和扩展市场份额曾经是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的经典模式。基于这一思维,许多人片面认为顾客就是上帝,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利润便会滚滚而来。其实,这种认识很片面。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市场份额是取得利润或价值的原动力,较大的市场份额会带来较大的利润或价值。从通常的意义上看,的确如此。因为市场份额达到某个规模的时候,便会产生规模经济,利润或价值也会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为此,许多企业孜孜以求地扩展市场份额,强调留住顾客,希望一直保有回头顾客。比如,顾客购物时赠送一定的购物券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发明。这个办法要比价格打折高明许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下,顾客享受打折之后,下次也许不会再光顾,属于一锤子买卖。然而一旦购物券在手,顾客就是不想回头也要回头了。如此,市场份额也就没有问题。 企业理财学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或价值最大化。而市场营销学则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在实践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般注重利润或价值,而市场营销人员一般注重市场份额,并因此而产生一些矛盾。毕竟,市场份额与利润或价值并非总是一致的。市场份额只是企业实现利润或价值的前提或手段,而不是利润或价值本身。利润或价值是企业的目的,市场份额只是手段。企业没有市场份额肯定没有利润或价值,但有了市场份额是否就意味着利润或价值滚滚而来呢? 任何企业想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绩效,就必须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或服务。因此,顾客满意相当重要。只有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招揽、获得新顾客,留住老顾客,从而扩展市场份额。企业要扩展市场份额并不难。只要企业生产的是合格品,不计任何代价,以低廉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甚至将产品无偿或半送半卖地提供给顾客,顾客自然很满意,市场份额肯定很大。君不见,在公共场合一旦出现免费赠送或品尝,便场面火爆的情景吗?然而,市场份额与利润或价值的这种线性关系(即市场份额越大,利润或价值越大)相当脆弱。可以说,这样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死得越快。在20世纪80年代,IBM、通用和柯达等世界顶尖企业,其市场份额都曾经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巨大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令人兴奋的利润,相反,其利润开始下降。因此,盲目地扩展、片面地追求市场份额,很可能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破除这种对市场份额的迷思,我们必须关注“顾客给企业带来利润率”这个指标。因为市场份额只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基础,而不是财务目标本身。庞大的市场份额未必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或带来利润。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顾客所构造的市场份额,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带来利润。否则,市场份额越大,企业可能亏得越多。“顾客给企业带来利润率”这个指标既是检验市场份额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又是连接企业理财学与市场营销学的桥梁,更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沟通、对话的基础。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有价值的市场份额增长,企业也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长。假设有A、B两家公司,如果单独考察A公司的市场份额,发现其市场份额逐年增长,的确令人振奋。但如果进一步联系其竞争对手B公司的市场份额增长,便可能发现A公司的增长幅度远不如B公司,这就说明A公司的竞争地位面临重大挑战。显然,单独对企业市场份额进行评价,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自我封闭状态,错失重塑企业竞争力的机会,使企业在“快乐之中死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顾客需求日益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环境更加难以把握。由此,企业经营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经营理念,开始成为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核心思想;“有价值顾客”的理念全面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之中。由此,我想起了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笔者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可能误导企业。“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企业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地满足“上帝”的需要。然而,“上帝”的观念也会变化。有朝一日“上帝”的观念变了,不再需要企业的产品了,企业便会失去顾客,从而失去市场份额。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企业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单纯满足顾客需求的层面上,企业必须摒弃“顾客是上帝”的旧观念,树立“顾客是朋友”的新观念。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顾客的消费倾向,使得顾客的消费倾向与企业核心能力一致。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拥有永久的有价值的顾客。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价值或利润源于有价值的顾客及其形成的市场份额。对于没有价值的顾客,则用不着“最大限度”地使其满意。所以,企业一定要消除片面追求市场份额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开发有价值的高端顾客的新认识。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也是颇有启迪作用的。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 1、负责成本部日常事务协助; 2、收发文、合同、预结算等资料协助收集、整理; 3、目标成本的编制,管理收方、认价、索赔、上会、变更等台账; 4、协助部门进行供应商管理等工作项目;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任务;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2 1.成本标准化管理:包括目标成本标准编制,成本数据库管理,供应商管理等。 ___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包括项目经济测算,造价咨询公司选择,施工图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成本动态管理,结算管理,成本后评估等。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3 1.负责属下公司招标采购、成本业务的审核工作,包括采购立项、采购文件及控制价、合同、合同变更与结算审核; 2.负责属下公司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核定、跟踪管理工作; 3.负责属下公司工程项目成本月报、成本分析报告的汇总初审工作; 4.负责属下公司采购招标台帐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 5.负责业务的管理文件、流程、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指引的编制工作,统筹整体成本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建设管理工作; 6.负责业务的工作台账、资料归档,统筹整体成本管理业务的台账及资料归档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41、IE工时测算与成本分析; 2、人力配置及标准产能的建立; 3、工厂布局规划与优化; 4、标准化SOP的制作; 5、IE持续改善;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51、负责开展生产业务模式及交易规则研究,识别和筛选各业务活动财务方案建设诉求,制定财务解决方案建设指引; 2、负责深入了解生产业务,组织开展生产成本管控,分析并进行成本改善,助力生产环节成本费用的降低; 3、负责依据公司采购和生产业务活动内部流程,及时审核相关经济事项,确保业务真实、合理; 4、负责生产成本的核算、新产品预测和报价; 5、负责生产成本经营数据的对比、分析工作,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财务分析支持,提供合理化财务建议; 6、参加公司精益成本改善项目及评审; 7、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61、负责项目公司投资成本控制; 2、完成项目投资概算、预算、结算跟踪审核; 3、完成项目公司资产结转; 4、完成项目公司投资分析; 5、负责项目公司账务检查; 6、完成其他临时工作。 成本管理会计职责7 1.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 2.负责成本策划,确定成本总控指标;分解成本控制指标,提出控制要点; 3.负责成本预算、分析、控制运行系统的审核与监督; 4.负责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 5.编制成本管理动态评估报告,提供相关财务管理信息及建议; 6.协助建立成本信息系统,健全成本控制档案。第四篇:成本与管理会计论述题
第五篇:成本管理会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