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2: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以涉诉信访人为视角

作者: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胡泰武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张满洋

发布时间:2010-11-30 14:30:19

------------------

摘要: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是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手段。新形势下我国各种矛盾相对突出,处理好涉诉信访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做好涉诉信访人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本文拟从新形势下涉诉信访的现状入手,探析涉诉信访人信访的动因,从而提出做好涉诉信访人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涉诉信访 涉诉信访人 法律意识

一、新形势下的涉诉信访

—1—

(一)涉诉信访的含义

200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涉诉信访是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4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法院涉诉信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概念,目的是将法院涉诉信访与其他信访区别开来。涉诉信访是指那些应当被人民法院受理的纠纷或是已经进入诉讼、执行程序的案件中的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人民法院的作为或不作为或是生效裁判,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提出申诉、申请再审或是提出其他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有关的事项,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一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信访的同时,向其他国家机关信访,其他国家机关接访后通过一定方式促使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1)

(二)新形势下涉诉信访的现状

信访本来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 —2—

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向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信息。通过信访,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发现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我国的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诉诸法律的纷争也不断增加。2009年,各级法院共接待群众涉诉来访105.5万人次。(2)

大量上访案件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法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是法院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涉诉信访,以及如何去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涉诉信访,其中特别是做好涉诉信访人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二、涉诉信访人信访的动因

(一)法律意识淡漠、“青天”意识浓厚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与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自己的内容和结构,—3—

所反映的是法律现象,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例如人们对法律的评价,依据法律对法官作出的判决是否公正的看法,对法律、依法办事原则的信任程度等。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3)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如公民依法纳税,签订各种合同等,都是公民法律意识支配公民做出的。因此,公民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4)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并没有提高,在对涉诉信访人和社会公众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法律信仰已经危及到法院的正常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涉诉信访逐年增多,如果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提高,即使法院作再多的事情,涉诉信访的形式还会更加严峻。

现实中,或许是受了传统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于邪恶、腐败这些东西,似乎普遍存在一种“包青天意识”,把惩治邪恶和腐败的希望,总是习惯性的寄托在“包青天”式的人物身上。这种思想意识,在封建专制时代,或许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言,因 —4—

为在那个专制时代,是一个很难做到法律公平的时代。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包青天,也震荡了几个世纪。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呼唤包青天”是一种很可悲的社会现象。(5)如果法律的尊严只靠包青天式的个别英雄人物来维护,那这个法律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这种意识就会阻碍法治进程的发展,应当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公民的良好法律意识。

(二)期待利益的落空

据有关调查中表明,涉诉信访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72%,可以说属于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处于底层地位。而这些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可以说没有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或者其他原因致使经济地位没有跟上,他们有一种失落感,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不算经济帐,只算政治帐”,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抱怨,但是在现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新形成的价值观念与已经陈旧但依然存在的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了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6)这些涉诉信访人从自己处在的地位来思考社会公平和正义,他们觉得自己有一种失落感,一种从心理到生活的失落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看重涉诉信访,通过这种途径来维护自己本身已经非常失落的地位。当法院的判决将自己认为的结果推翻时,这一些人就会不顾一切的去采取方式,来寻找期待的结果,弥补自己利益损失。

—5—

(三)个人的偏执

个别当事人本身存在人格障碍、偏执等精神疾病,往往提出出格的要求,在得不到解决后,就进京上访。有些当事人上访申诉,并不是因为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而仅仅是怀疑有人对他不公平,但又无任何事实根据。有些人已患上了“上访综合症”,属于精神偏执类型。如涉诉信访人肖某,今年53岁了,一直独身,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外出告状。现长年在京上访,提出要对方当事人赔偿其数亿元的损失。

三、做好涉诉信访人的工作

(一)去“青天”意识,树法治理念

要想改变涉诉信访的现状,必须转变“青天”意识为法治意识,“青天”意识在本质上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来维持社会公正,这是人治时代的一种选择,选择希望“击鼓鸣冤”等方式引起最高层来关注自身案件的不公平,如果这种“青天”意识不去掉,势必造成涉诉信访大量增加。再就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在现有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非常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主要是要求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 —6—

作人员带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7)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

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8)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在涉诉信访的处理中,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来处理,涉诉信访在现阶段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会大幅度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看,司法权威与公信力必将树立,法院以及法院的权威必将受到尊重,从这个意义上将,今后的涉诉信访必然要予以取消,法院的信 —8—

访部门也肯定会取消,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对法院的信访,民意的反映渠道应当畅通,将涉诉信访逐步取消并不意味人们对法院的裁判就没有任何意见,只是说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以某种形式表达,但不是象现在以涉诉信访的方式来表达。

(二)继续推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从1985年制定第一个普法教育五年规划以来,已连续实施了四个普法教育五年规划。20多年来,作为民主法制建设重要基础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宣传民主法治思想,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以及各有关专门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五”普法,以宪法、刑法等10部法律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重点,法律基本常识的普及初步填补了公民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空白。“二五”普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突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200多部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三五”普法,以与公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

—9—

规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宣传和指导。青少年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干部群众以及流动人口成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四五”普法,教育重点对象中,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顺次名列其中。“五五”普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普法教育的浓厚氛围,大力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作好普法工作,最终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对法律至上的认同感和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9)司法人员对法律职业的尊崇感和司法为民的作风,不再出现司法“白条”,甚至是出现沿街叫卖判决书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加大普法力度,培养公民现代化法律意识的最高目标是形成公民的法律信仰,是因为,法律意识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公民对现代法律的普遍信仰,法律信仰也是公民法律意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全部法律的运作和实施状况都与公民的法律信仰具有密切联系。对于象中国这样现代化的后者来说,要实现全体公民对现代法律的信仰需要对久远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形成富有特色的现代公民法律意识体系,确立对法律的信仰,使之与民族关于社会秩序和人生终极目的的理想和关怀 —10—

融为一体,与民族通过自身的力量,运用法律手段战胜自然和人自身的弱点的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融为一体。(10)

—11—

第二篇:谈如何做好涉诉信访工作

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与某一具体的诉讼案件相联系,请求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如立案、再审等)实现某项诉讼请求的来信、来访。正确处理好群众涉诉信访,事关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权威及群众的利益。笔者认为,人民法院要抓好涉诉信访的处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清源截流,抓源头

涉诉信访源于一、二审,继发于执行、申

诉或再审。涉诉信访的发生并不是“接访接出来的”,而是“办案办出来的”。为了减少、控制和预防涉诉信访的发生,首先要抓好诉讼审判这一源头。

(一)规范立案,畅源头。实践中,立案工作还存在一些的随意性的问题,如应立案而不立案、不该立案而乱立案、故意将案件拆分、合并以规避管辖等等,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给法院工作造成了被动,是引发涉诉信访发生的入口。因此,各级法院都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统一立案标准,畅通立案渠道,严把立案源头。

(二)公正司法,清源头。公正司法、确保案件质量是减少涉诉信访发生的关键。必须加强法院队伍的素质培训,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局来审理案件,审慎地运用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在依法的前提下将情、理、法融入到案件之中,减少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焦点。

(三)宣传教育,固源头。以案释法、就案讲法对解决涉诉信访有重要作用。做好当事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应贯穿于审判过程的始终。庭审前,法官应履行告知职责,明确告知当事人应承担的义务及诉讼风险、举证责任等,增强其风险意识。庭审中,法官应尽好引领职责,主动引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便利矛盾的解决。庭审后,法官要向当事人讲明裁判的理由和依据,促使其自动服判息诉。对判决不服的引导其通过正当的途径反映问题。

(四)注重调解,疏源头。民商事矛盾有许多结合点,用调解方法解决民商事纠纷,对化解民怨、解决矛盾具有积极作用。加强调解工作,缓解法院裁判民事案件的压力,能够避免涉诉信访的发生,是减少涉诉信访的最佳结案方式。

二、防患未然,抓苗头

(一)搞好排查,抓苗头。各级法院应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大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力度,做到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及时捕捉涉诉信访苗头,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处理,坚持“在目标上力求做到杜绝大事、减少小事、力争不出事;在思想上力求做到没事当有事,小事当大事,苗头当事故;在工作上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解决在萌芽、处理在基层”的总体原则和要求。

(二)抓早抓小,重初访。抓好初信初访,提高初访接待质量,是解决缠诉缠访的关键。信访人员要高度重视,认真查阅案卷,依法办案。对发现的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苗头,要及时拿出对策和方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以人为本,讲方法。态度要端正。要本着“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以礼相待”的原则,做到“四不”:不用冷脸对群众,不靠挡驾躲是非,不凭高压稳局面,不拿许愿下台阶。语言要策略。面对不同的来访人、要做到“八用”:

对带着疑惑的当事人,用耐心的解释语答其疑;对带着期盼的当事人,用及时的协调语顺其盼;对带着忧愁的当事人,用轻松的开导语解其愁;对带着怨气的当事人,用理解的关切语消其怨;对带着恨意的当事人,用沉稳的缓和语化其恨;对带着蛮横的当事人,用巧妙的攻心语挡其横;对带着刁难的当事人,用威严的震慑语治其刁;对带着绝望的当事人,用果断的安抚语挽其绝。

三、亡羊补牢,抓案头

对涉诉信访案件,要慎重对待,抓好善后处置。

(一)查明情况,定期通报。要把上访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件的基本事实,审理的全部过程,原审业务庭及主审人等情况调查清楚,加以通报,信息到庭,情况到人。做到“心中有底数,胸中有良策”。

(二)逐案甄别,搞好稳控。对排查出的每一起涉诉上访案件,都要落实责任。承办单位要仔细研究案情,认真听诉,妥善处理。对应解决而又能解决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原裁判确有错误的,依法再审;对于申诉无理的,要耐心说服,求得理解;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裁。

四、齐抓共管,抓人头

涉诉信访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而是法院的整体工作之一,必须人人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一)抓队伍。一要重视信访干部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要提拔重用;二要改善办公条件,为信访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三要文明执法,文明接待,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四要注

重信访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级结构的合理搭配。

(二)抓领导。在涉诉信访的严峻形势下,要将领导是否重视信访工作作为讲政治的标准之一,实事求是地做好院长接待工作,落实院长接待日制度。

(三)抓责任。一是落实领导包案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对每一起重点信访案件都明确一名领导包案,并确定具体

业务部门解决。二是实行责任倒查,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信访案件,要弄清原因,明确责任,做到查案与查人相结合,区别情况严肃处理。

五、突出重点,抓大头

涉诉信访案件纷繁芜杂,数量众多,信访人员要全面撒网,重点逮鱼,有所侧重。

(一)重点治理,抓个案。对于越级上访、赴省进京上访、集体上访、多次重复上访、缠访闹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上访,要作为重头戏对待,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加强督办。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力争化解矛盾,各方满意。

(二)加强督导,抓大户。对于信访人群日益扩大,信访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上访老户较多的重灾区,法院要将其列为工作重点,加强领导,重点指导,帮助其搞好信访群众的稳控工作。

第三篇:关于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

人民法院的信访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在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已经妥善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了一大批各类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但纵观近几年来的涉诉上访,仍不乏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缠访的事情发生,导致人民法院的信访工作甚至各项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涉诉信访概述

(一)概念: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请求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如立案、再审、执行),实现某项诉讼请求的来信来访。比如对法院有案不立,对裁判结果不服或对执行效率、效果不满而引起的上访等。

(二)特点:一是当事人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二是人民法院在处理上具有较为严密的程序性。这些特点,使涉诉信访不同于行政机关和其他机关的信访,也不同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其它工作的批评、建议、投诉、举报等。

(三)分类:按照行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理性上访、非理性上访和违法上访。理性上访是上访人按照正当的程序和途径向上级或领导反映其诉讼中的权益问题。非理性上访是上访人不满足于按正当程序和渠道反映问题,而是将上访活动转化为向党委、政府、法院施加压力,而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甚至是赤裸裸的要挟。违法上访则是上访者在上访过程中采取围攻有关领导、冲击机关、堵塞交通等一些过激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有关规定,符合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例如无理纠缠、暴力闹访等。按照人数多少还可分为集体上访、单个上访等。

二、涉诉信访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法院方面的原因

1、个别干警素质不高。由于各方面原因,极个别政治素质低的人员进入法院,这些人员缺乏大局意识,稳定意识,就案论案,不能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很好地统一,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不能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而是武断专横,以法压人,当事人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留下后遗症,甚至在个别案件处理过程中久拖不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有失公平、公正,造成当事人的怨愤,引发上访。

2、处访欠仔细。一些案件在实体或程序处理上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事人申诉后,但对上访、申诉案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致使经年累月无法处理。有的接访人员敷衍塞责,审查不细,未能及时妥善处理,有的干脆对当事人说“就这样,你爱到哪告就到哪告去!”更有甚者,有的案件承办人不正视矛盾而“躲访”。久而久之,当事人产生怨恨心理而上访。

3、少数案件执行不力。纵观涉诉信访案件,80%以上反映的都是执行不力问题。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执行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但还是有些案件掺杂了许多人为的因素。而未执行。如个别执行人员乱执行或不执行,当事人花费了不菲的费用得来的却是“法律白条”,肯定把怨气撒向法院,从而上访告状。

4、立案把关不严。前些年受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法院为了本部门利益,当事人一“告状”就立案受理,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告状难、申诉难的问题,但不应该由法院主管的案件法院也受案审理,结果无法裁决,导致当事人上访。

5、护短。一些法院在明知案件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因为某些原因或利益,怕揭短亮丑,影响形象,不能正确采取补救措施,严格依法追究,最终的结果却是“纸里包不住火”。为求一时平安,致使矛盾越积越深,致使当事人不断上访。

(二)上访群众方面的原因

1、理解“事实”偏差。由于诉讼程序的严密性,案件发生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诉讼程序。由于时过境迁等原因,案件进入法律程序后,法院查明的事实与案发当时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相差甚远。案件的真实情况只有双方当事人心知肚明,而法院只能依据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作出裁判。由于案件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差异,一方当事人得不到期待的结果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裁判结果,而是极力地要求法院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处理,但当事人又无法提供确实充分的有效证据,也就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客观情形,导致当事人上访不止。

2、理解法律不透彻。随着普法的深入以及新闻媒体的日益发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越来越熟悉,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越来越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越来越高,遇事敢说、敢找、敢反映。但一些群众对法律法规理解的不够透彻,对法院的法定程序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如一起执行案件,法院正在评估、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按照法律规定评估拍卖是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申请人却认为法院欠拖不执行,从而上访。还有一起执行案件当事人在立案时就对执行人员说:“案件必须在7日内执行完毕,否则,就上访告状!”更有甚者,一些案件到法院后,当事人就认为法院包办了,不管执行到位不到位,欠钱的不是另

外当事人,而是法院!就要法院拿钱,不拿就上访、告状!”一些案件当事人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法院也无法执行到位,而当事人不管这些,就是一味地上访告状、法院感到“委屈”,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救济制度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3、部分当事人诉讼心理扭曲。一些当事人抱着告状有理、领导怕告状、事情越闹大越好办等心理,一旦认为自己在“官司”

中“蒙冤”,就通过上访要求给予保护。如案件还在审理过程中,就无端猜疑案件承办人与另一方当事人有密切关系,就到处上访。对裁判结果不服,在完全可以走正常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却到处上访申诉,这类当事人认为,上、下级机关的执法人员“官官相护”,走法律程序也不会有好结果,不如通过上访引起领导重视,给予关注,既省了一些费用,又解决了问题,唯信访为“大”、为“上”。如一起某生产小组诉张某侵权纠纷案,该案经过一审、二审、再审,张某还是败诉,但张某为规避法院执行甚至别的什么目的,以要在领导面前自尽,进京上访等行为相要挟。

三、当前处理涉诉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涉诉信访工作需要统一管理

信访部门是各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领导不通过主管领导,随意用权乱批,不该管的管了,不该批了批了,该管的却不知道,有的同一问题经调解已经解决,因沟通不及时,上访人另辟蹊径,找熟人、同学、同事、老上级、亲戚等关系重复告,特别是涉诉信访工作,由于牵扯到法律等诸多方面,专业性较强,需成立专 门的机构来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二)对非理性上访、违法上访者,缺乏强有力的措施,过分强调“花钱买平安”。

大多数信访部门有一个心态,即力求少生事端,多 花点钱也无所谓,花适当的钱能解决息访、能解决问题达到平安固然是好,然而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不少无理上访者抓住了信访部门的这种心态,变本加厉上访,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他们在一起出题目捉弄接访部门。不少上访人员相互交流上访经验,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信访部门对这类上访者有时束手无策,只有笑脸相迎,耐心解释。有的上访者一张状纸在手,任凭天下游,忙时在当地,闲时往上走,今天在信阳明天到郑州,一不遂其愿,就要去首都,有的是正在依法处理中的案件,你按法定程序办理,我按自己的意愿告状,你讲你的法,我说我的事,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代理信访案件,借机敛财的“掮客”,他们打着为民申冤,为民解愁的旗号帮人打官司,实际在行扰民、扰乱社会治安之事,是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如果打击不力,这就会滋长一种上访者“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理,时间一长,上访问题不但未平息,无理上访人反而有增多趋势。

(三)对“实事求是”理解偏差,打破法律程序。

有些信访部门在接访的时候,不对案件所经过的法律程序进行处分,而是过分强调“实事求是”,绕开司法程序去处理,常使诉讼程序已经终结的案件又要重新开始处理,打破了法律规定的程序说严重些,实际上是在挑战我国的法律制度。典型的表现为对案件是否经过审理不加区分,对其上访是否通过法律程序不加甄别,而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好像用普遍的民俗、情理来解决上访问题才能体现“公正”。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法院对案件处理难度,还会引起当事人产生对法院的对立情绪,不利于信访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司法权威的确立。

四、当前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减少或避免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法院干警在审执案件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为民,勤政守法,甘当公仆,依法办案,坚决杜绝乱作为,有效防止不作为,坚决杜绝“三案”的发生。同时,要文明执法,服务热情,对上访群众多一点笑脸,少一些冷模,多一声问候,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厌烦,对来访者要做到接待来访热心,听取陈述耐心,询问情况细心,排忧解难诚心。

(二)建立涉诉信访工作网络。加强法院信访部门的沟通,把涉及到各个地方的信访工作情况上网通报,对各地的上访者分门别类,将已经终结程序的上访案件,上访老户定期公布,以利信访部门及时了解上访情况,不必重复接待、反复批转,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加强信访立法,坚决制裁非理性、违法上访者。由于当前信访立法的缺位,使各部门在处理信访时缺乏统一的尺度和标准,给信访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可依照相关规定,制订《信访法》,增强对信访情况的分析、明晰对有理、无理、缠访、闹访的界定,加大对无理上访、违法上访的处罚力度,如增设罚款、拘留、劳教等措施,同时在《刑法》中增加对因缠访、闹访,暴力上访而构成犯罪的处罚条款,形成一个整体的信访法律体系,以促进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建立诉讼风险告知制度。涉诉上访案件,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事人承担了一定诉讼风险后引起的。因此,法院在立案处理的同时,应将必要的诉讼风险一并告知当事人,对其诉讼结果有个大致了解,从源头上避免涉诉上访案件的发生。

(五)依法“花钱买平安”。在处理信访案件的时候,有些上访户确实有一些道理,或者在诉讼过程中我们的审判工作确有瑕疵,保护权利不充分,此时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经济补助,有利于信访案件的及时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但花钱买平安的前提是依法,只有在事实充分,有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用“花钱”的方式解决上访问题,才能避免上访的无限延伸。

(六)树立司法的最终裁判权威。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固定化和多元化,是人民意志的升华,是党和人民意志的最集中的体现,与政策、习惯相比,更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公信力,公民权利的保护真正源于司法的终极救济,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保证司法救济渠道畅通,树立起司法权威,才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之道,也是现代法治的要求。

第四篇:浅谈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浅谈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正在不断释放,新的冲突亦在日渐显现,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当前涉法涉诉问题凸显。所谓涉法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等权力部门在案件或问题处理上不满,认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引发上访告状的案件。

近两年来,我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虽然不多,但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处理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法访,已成为党委、政府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结合近两年来法涉诉信访的总体情况,就如何认识和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我镇涉法涉诉信访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至今,全镇共发生统计在案的涉法涉诉信访 起,其中赴京非正常访 起,到市访 起,到县上访 起。在全部案件中,法院系统 起,占 %;公安系统 起,占 %,其他 起,占 %。从整体看,我镇涉法涉诉上访呈现如下特点:

1、涉法涉诉信访在缠访闹访中占较大比例。提起缠访闹访,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些涉法涉诉类的缠访闹访行为,这些信访人因经历了司法程序的重重判决和裁定,到了行政机关却又因属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而无法进行干预,原先充满希望的诉求一次次变成了失望,有的甚至产生了仇视心理,觉得受到了天大的不公和冤屈,便决定倾家荡产也要讨回公道;有的觉得讲理讲不通了,就采取蛮横不讲理的方式骗骗赖赖、装疯耍泼,企图引起领导和上级的重视和关注;有的觉得基层解决不了,就告到上级

那里去。最为典型的是我镇信访人黄某某,因涉法涉诉问题得不到自己“满意”的解决,遂带领家人堵住镇政府大门,围堵领导办公室,严重影响正常办公,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涉法涉诉信访多数属于重复访、越级访和个体访。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因多数属于个案判决和裁定,上访者人数一般不会太多,但也有个别案例因当事人亲友为其鸣不平,集体陪同到各级上访。信访人在基层申诉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到上级机关和部门反映,从而造成越级访较为突出。此外,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因政策和法律的区别,多数在司法部门宣判或者裁决不满意的情况下,到行政机关反映又因已经司法途径判决而不再受理,信访人长期奔走于各级部门之间,重复访现象比较突出。

3、少数涉法涉诉信访存在既不合法、又不合理 3 的情况。司法部门在判决、裁定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时,多数都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般判处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多数当事人也能接受,但也有个别当事人固执己见,认为就是自己占理、别人都是无理,或存有过高无理要求,认为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罢休,法院判决不满意,就去找别的领导反映。但不管是面对法律还是政策,都要立足事实、讲求证据,没有新的证据,就只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到哪里反映都只能是一个结论。

4、涉法涉诉信访牵扯了各级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往往是基层信访工作中的“骨头案”、“钉子案”,有的甚至是“无头案”,信访部门有很大的精力都花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协调和处置上。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基层司法部门办案存在不严谨不细致的情况。多数因为基层司法部门办案疏漏不严谨不细致导致信访人有可诉之由、可访之隙,从而为后期的办案埋下了病根,产生了无穷的后患。

2、个别涉法涉诉信访人为达到个人目的提出过高无理要求。一些上访人在上访中得到一些甜头之后,更是变本加厉继续上访,甚至教唆其他信访人缠访闹访、越级上访,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影响。

3、少数信访人“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由于诉讼成本相对信访成本来说高出很多,一些信访人对判决不满意不上诉反而开始信访;一些信访人有的病急乱投医,又打官司又上访,企图走通一条是一条;有的法院终审判决了仍然去上访,觉得官比法大。这些群众由于诉求得不到满 5

足,便多头上访、重复上访,有的一访就是多年,既扰乱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

4、信访工作机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对涉法涉诉及法院已判决的信访问题,《信访条例》规定信访部门可以不予受理,并要求信访人向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提出,对于正在受理中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信访部门也可以不予受理。但现实工作中,因信访部门同时承担处理信访突出问题职能,有协调和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职责,更有稳控重点信访对象、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信访部门处于受理也可、不受理也可的两难境地,这些规定让信访部门无所适从。

5、各级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置机制。涉法涉诉信访人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上 6

访行为,有的长期滞留在机关,或拉横幅堵大门企图给党委政府施压;有的在机关大吵大闹、纠缠不休;有的将生活不能自理人员或者老人遗弃在机关,企图以此给工作人员制造麻烦;有的则以自杀相威胁等形式制造混乱。对于这些非正常上访行为,在处置中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从而失之以软、失之以缓、失之以宽,没有进行严肃的处理,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探求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要从根本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离不开深层次的司法改革,应以五个方面为着力点:

(一)以规范司法工作办案程序为着力点,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加强调查取证,严格办案程序,“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让每一个案件都办成“铁案”,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胜诉也高

兴,败诉也服气,从而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产生。

(二)以依法办理设法涉诉案件为着力点,让涉法涉诉信访通过司法渠道得到妥善解决。因其性质和办理渠道的特殊性,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只能通过法律渠道才能够得到彻底解决,为此,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引入司法渠道,加大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集中化解力度,用法律武器维护好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三)以增强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为着力点,依法规范信访行为。要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统一,既要依法保护信访群众的法定权利,主动、热心地为信访群众解难释疑,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信访,自觉规范信访行为。对无理缠访、组织串联集体访人员和借机滋事者,有关部门要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训诫;违反治 8

安管理规定的,要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四)以加强对信访人教育宣传为着力点,来引导信访人理性反映和对待诉求。通过“阳光司法进万家”、“巡回法庭”等活动的开展,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既是对事件的处置意见和评判结果,同时也就发挥其教育宣传功能,在判决裁定之后也应开展必要的法律法规宣传解释工作,让当事人和群众明白赢在哪里、输在何处,从而理性地对待诉求。

(五)以拓宽创新信访处置机制为着力点,用群众工作统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各个平台作用,以“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干部接访下访”、“法律诊所”为纽带,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全力解民困、化民怨,努力实现司法公 9

正和群众满意的统一。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社区,楼宇、塆院,把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破解涉法涉诉信访难题。

第五篇:做好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做好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做好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办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人大联系群众、听取民声、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根据工作实践,现就做好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谈点粗浅的认识。

对涉法涉诉信访含义的理解

涉法涉诉信访是指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作为、不作为或乱作为所提出的申诉控告未能如愿,转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投诉,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人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对司法机关判决、裁定和决定的申诉和意见,对司法人员违法、渎职行为的检举和控告以及上级人大常委会交办、转办的案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审、二审、再审判决、裁定;要求执行生效判决、裁定;要求立案;裁判过程超过法定期限而久拖不决;执行无力等方面的案件。二是不服检察机关的批捕、起诉、抗诉、免予起诉、不起诉等处理决定。三是不服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劳教等行政处罚决定。四是反映律师无视职业道德,乱收费,与所代理案件的承办法官勾兑,影响案件公正处理方面的情况。五是举报、控告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法人员收受贿赂、接受吃请、徇私枉法、侵犯人权等问题。六是不依法办事,违法行政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受损却又未能公正及时处理的问题。

当前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特点

目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呈上升趋势,一部分上访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找官不找法”,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信访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是案件时间跨度长,上访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难度较大。这类信访,很多上访人经过较长的司法程序后只认自己 “有理”, 虽经多次做耐心细致的答复解释工作,但他们始终听不进去,由于上访人员对法律和政策的认识有偏差,缺乏诉讼程序意识,对经过一审、二审甚至终审判决始终不服,信访不信法,错误地认为法律不如领导说了算,解决问题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问题最终还是靠党和政府,要使自己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理,只有通过上级对下级进行干预,才能实现愿望。这样就导致了上访对象对司法机关作出的正确判决和决定不服,接待和处理难度较大。

二是闹访等涉法涉诉上访时有发生。来访人员中有的人往往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认为案件判决不公,自己无权无势,因而企图以过激行为的表现,博得社会的同情和法律的公正。因此,他们时常抱团成群起哄,甚至谩骂信访接待人员,给信访接待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个别老上访户甚至到人大机关大吵大闹,进行闹访,严重影响了人大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三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接待来访数量上来看,涉法涉诉上访人员中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大约占20%左右。这类特殊群体当中,有的伤残者拄着拐杖或坐轮椅来访,反映自己伤残得不到合理赔偿;有的花甲老人反映自己或亲人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这些弱势群体,或身患残疾,性格偏激;或年纪偏大,观点固执。他们一般无正当工作和职业,有的是闲暇时间,不管有理无理,反复上访、缠访,希望由此达到自己设定的目的。

产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

涉法涉诉上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是群众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且法律知识缺乏,是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的主要原因。首先,群众合法权益确实受到损害,但由于犯罪嫌疑人在逃、受害者证据搜集不足、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等原因造成的不能结案、判决不公、执行不力等问题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占很大的比重。其次,上访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上访的另一重要原因。上访当事人多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法律知识水平有限,不懂法律程序。有的自认为有理,盲目胡来,四处乱告状,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有的不知用法律或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到上访上。

二是“人治”与“法治”的冲突,是致使涉法涉诉信访量增多的重要动因。近年来,人本、和谐的声浪越来越高,“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受到较大冲击。从理论上说,“稳定、和谐、人本”都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了法律的轨道和秩序,稳定、和谐便不会久长,人本也将是昙花一现。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人治因素”经常会替代“法治精神”,凡是涉及司法机关的信访案件,都是按照上级指令,分级处理,归口办理的原则,层层批转,层层下压,“人治”往往处于“法治”之上,因而不少涉法涉诉的上访人总是打着“要和谐、要稳定”的幌子,制造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苗头,用“堵路”、“跳楼”、“自杀”、“服毒”等极端方式,要挟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以寻求自身愿望的实现,获得更高的利益所得。一些地方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过程中,形成了“拿钱买平安”的畸形理念,“哭得凶的孩子有奶吃”便成了涉法涉诉信访人的一种“生财之道”,个别地方官员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政府买单,一个几千元的案子,财政可能要付出几万、几十万元纳税人的血汗钱。

三是执法人员执法和办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重要因素。在法院审判工作中,从总体来看能够较好地按照法律程序依法判决,秉公执法。但也有极少数案件,个别法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水准较低,造成审判质量不高,判决不当或有瑕疵。当事人反映因诉讼事实有误,适用法律不当而造成错判、误判,要求法院公正判决的诉求,时有发生。尽管人大信访不可能对此一一核对,但至少说明,法院审判案件多少存在质量不高、“判决有瑕疵”的情况。信访接待中经常遇到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文书中,出现有的住址写错、有的日期标错等不应出现的低级错误。由于判决方面不尽完善,不少当事人就怀疑法院办案不公,枉法判决,为了“讨回公道”,于是开始上访。个别执法人员受人情、关系、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执法上出现随意性,甚至出现执法不公等问题,侵犯了群众的合法利益。

四是接访单位工作不到位,是产生涉法涉诉信访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执法单位的领导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督办不及时,对自身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失误的信访案件遮遮掩掩,缺乏正视问题、纠正失误的勇气和态度,表现在行动上推诿搪塞,简单生硬,因此一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拖不结。有相当一部分上访人到人大上访之前,基本上都去过政府或法院、检察院,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他们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到人大信访的。再加上有些部门接待的同志对初访的信访件重视不够,对涉法涉诉上访当事人态度生硬、冷漠、推诿,所反映的意见,不耐心地进行解释疏导,方法简单,说理不透,不能以理服人、以法服人,结果激化了矛盾,错过了初始信访案件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历时过久,造成案件处理难度日益增大。

做好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几点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目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人大信访工作,包括解决各类涉法涉诉类信访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与人大开展监督、任免和代表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涉法涉诉信访件进行归纳分析,在信访中发现问题,抓住涉及影响社会稳定、司法不公等问题进行重点督办,切实督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动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提请任命的“两院”工作人员,要将其办案能力和办理信访案件水平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凡是群众反映意见较多的办案人员,要认真组织调查,掌握实情,严把任命关。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代表参与信访工作机制,更好地疏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上的独特优势,力求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二是切实完善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健全人大办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办法,明确办理程序、办理期限、责任追究。加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督导。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要定期听取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的报告,研究、分析、布置和总结人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建立人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党委信访部门、“一府两院”及有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联络与协作,对重复信、多头信根据案件性质统一交归口部门办理、回复,沟通情况,协调解决涉法涉诉信访中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与监督互动机制。从涉法涉诉信访反映的问题中,选择监督议题,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规范有序、快捷高效的符合人大特点的信息网络及处理机制。

三是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群众依法上访、依法解决涉法涉诉问题。涉法涉诉信访的当事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上访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要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当事群众明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不能因为自己的涉法涉诉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越级上访,从而把群众引导到依法解决自身涉法涉诉问题及依法逐级信访的渠道。

下载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者: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院长 王芳发布时间: 2009-06-22 11:17:49 笔者结合确山县法院实际,调查分析了2005年以来处理涉诉信访案件的有......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访工作的思考(大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访工作的思考 发展是主题,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没有社会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就成了空谈。因此,必须把维护稳定摆到压倒一切的位置。当前,税务工作的各项改革深......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思考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思考 (《信访条例》实施五周年专栏征稿) 发布日期:2010-8-22 15:59:21 作者:杨胜国 阅读:182 【大 中 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地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涉......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实施方案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按照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我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尊敬的各位领导: 随着改革开发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访问题逐......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 随着改革开发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访问题逐......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省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省委政法委的领导下,结合全省法院工作实际,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改进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全力做好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