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美丽乡村创建若干问题1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桐庐县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 管国兴、卢心寄、陶金星、江志标
一、我县创建“美丽乡村”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桐庐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核心地段,是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县,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建县于三国吴黄四年(公元225年),《方舆胜览》上载“昔有人采药结庐桐下,指桐为姓,故山名为桐君,县名桐庐。县域总面积1829.41平方公里,人口40万,辖10个乡镇、4个街道,林木绿化率75.8%,森林覆盖率72.2%,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的“迷人”之地,获得国家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
2、文化传承丰富。桐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祖在这里繁衍耕耘。漫长的岁月在这块灵秀的土地上培育了许许多多名载千秋的英才,如唐代章八元、徐凝、施肩吾、方干等诗人,宋代力主抗金的右司谏王缙,元代诗人兼画家徐舫、李康,明代吏部尚书姚夔、名医嘉言,清代画家喻兰,现代画家叶浅予等等。
桐庐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历来是文人雅士邀游吟咏之地,自南北朝到清代,就有1000多位名贤高蹈之士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桐庐的山山水水,已与历史、文化、传说融于一体。桐庐早已 1 成为著名的旅游大县,“瑶琳仙境”、“桐君问药”、“严陵访古”等著名旅游胜迹游人如织。新开发的大奇山森林公园、富春江小三峡山水文化旅游线、红灯笼外婆家园也都成为上海—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上的热点景点。
3、社会经济发展良好。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2010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97.93亿元,同比增长12.6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 23.30亿元和13.08亿元,同比增长32.1%和 37.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26元,增长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5元,同比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比2.06:1,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4、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桐庐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桐庐县委、县政府大力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桐庐实践的融合点,实行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自2003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以“十百工程”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我县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结合山水风光与生态经济发展,结合古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把农村成片连线推进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环境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成片连线、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转变,大大提升了农村品位,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推进了“共建潇洒桐庐、共享品质生活”目标的实现。
据统计,自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我县完成市级重点整治村(点)349个。拆除危、违、旧房50.07万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405.05万平方米,整治村内河沟池塘81.79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新建公厕241座,新增垃圾箱(桶)1.2万只,安装路灯1万盏,拆除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3132处,安装健身器材330套,新建各类休闲绿化场所360个。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12个乡镇(街道)15座垃圾中转站以及18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臵”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正常运转。建成县城污水处理一、二期工程和富春江镇、分水镇、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新合等6个乡镇(街道)的污水处理站,完成80个行政村、131家农家乐污水治理。全县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农村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多数村已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庭院绿化的目标,现在每走进一个村庄,其清爽、整洁面貌已是焕然一新。省里、市里到桐庐来考察学习的同志,对我们桐庐乡村环境卫生赞不绝口。3 村庄整治基本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
今年是全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杭州市实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第一年。我县围绕将桐庐打造成“中国最美丽城乡”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5525”工程,打造5条秀美乡村风情带,开展5大乡村节庆活动,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点),努力实现“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
在今年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之大、举措之实、力度之强,可谓历史罕有。县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对5+4“重点示范点,县财政先给予每个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其他27个中心村,县财政给予每村不少于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我县以整治村为基础,特色村为亮点,中心村为核心,结合中心镇和风情小镇建设,打通串联,进一步提升村庄连片整治水平,使“潇洒桐庐”山水人文更具神韵,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上新水平。进一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加大对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努力把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建设成富有桐庐特色的“水碧山青、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同时,也将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社区建设、环境提升、经济壮大、文化培育等四大工程。为了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我县建立了创建工作定期汇报和督查制度,每月组 4 织一次专题汇报和督查,并在各村公告栏内向村民公示工作计划和进度。同时,建立了县级新农村建设村级项目整合机制,有效整合村级建设项目资金投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以切实解决村庄整治资金投入问题。
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我县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求打造各村的个性特色。江南镇以及周边的凤川镇、新合乡保存有我县乃至杭州地区保护较为完好、规模较大古村落和古建筑群,其中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县级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古村落4个,共保存着民国以前历史建筑1400幢。对这一区域的村庄整治,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历史建筑的修缮、文化底蕴的挖掘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上。对荻浦、深澳、环溪、徐畈四个村和新合乡共138幢历史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办公室,配有专职人员从事维修现场监督,严把质量关。现在当你走进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江南镇环溪村,只见村口古树名木参天,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宽敞干净的水泥村道两旁整齐的楼房鳞次栉比,休闲广场上不时发出村民的笑声。细细体味,不仅为这个古村落隐隐散发出来的平和从容的气息所陶醉,更为其迸发的“新农村”蓬勃生机所震撼。而打开荻浦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绘就的美丽画卷,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小巷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穿村小河清澈见底、文化广场歌声嘹亮、男女老少精神抖擞;对于像富春江镇芦茨村这样的山区村落,自 5 然风光优美,则突出人居与山水完美结合,打造田园山居。当你走进芦茨村,你就会在青山绿水环抱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农家乐气息和大批在露天浴池嘻耍的游客。可以说一幅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富春山居新画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铺展。
二、我县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几个问题
通过“十百工程”建设和近半年多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我县虽然在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软肋和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当前我县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过散、布局零乱。各行政村的自然村落过多、村庄规模小且过于分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2005年行政村撤并后,有的行政村自然村庄多达15个以上。虽然这几年我县创建了一些示范村、特色村,但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精品村不多,其很大一个原因是村庄布局零乱,建新不拆旧,空心村很多,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庄,存在村村有一点、村村一点点的局面。
2、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臵率高。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村庄格局有所改善,但由于我县一直以来用地紧张,农 6 村建房总体较为混乱,“有新房无新村”现象还比较突出。而且现在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住在家里,房子的空臵率非常高,浪费非常大。
3、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矿产开发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4、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仍较落后。近几年,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加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5、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利用,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各地的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6、村庄绿地面积依然过低。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有效举措。虽然通过园林绿化村创建工作,村庄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草坪多、乔木树种少,硬化路多、绿化路少,庭院整洁、绿化美化不够等 7 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绿化空间,加之庭院绿化没有广泛得到村民配合,少数村庄周围山体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绿化养护缺乏长效管护等,使得村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每年不少于1个亿,对5+4“重点示范点”,县财政先给予每个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其他27个中心村,县财政给予每村不少于1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作为一个每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3个亿的小县, 每年不少于1个亿的建设投入,力度已经非常之大,给桐庐县财政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但即使这样,对于一个创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在走访过程中,正在进行建设的5+4“重点示范点”,几乎全部对这个问题有反映,投资较少的村需6千余万元,投资较多的村需近1个亿。如瑶琳镇永安村,规划拆迁农户115户,涉及近400人,计划在中心村建造2幢公寓楼、28幢排屋,加上综合楼等公建设施,总投资约需近亿元。而目前大致能算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宅基地复垦补助100万元,重点中心村补助1000万元,农户购房款约2000万元,共计约3000余万元,与总投资近亿元相比,缺口巨大。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 8 动,就需要资金投入,瑶琳镇桃源村为支付拆迁农户旧房拆除补偿和拆迁户的过渡用房,就已借款1000万元。另一个反映三线落地投入资金巨大,如江南镇荻浦村、横村镇胜峰村光三线落地一项投资就需1500余万元。
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多为农村社区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企业)集资(或暂借款)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
这种先借钱建设,后在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桐庐农村已经普遍存在。在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无法弥补如此之大的缺口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建设资金无法兑现或者是减少兑现的情况,部分村镇的债务将给他们进一步的建设带来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已经基本建成的村来说,其资金难以得到持续的财政支撑,在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这也间接导致了基础设施后续管理问题难以解决的发生。(思考:“美丽乡村”建设给有关村带来少则1-2千万元、多则5-6千万元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到底有政府来埋单?还是有建设村自己来承担?而有建设村自己来承担,资金又从哪里来?需要县委县政府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走访过程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 9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思考:
1、规划不仅要现任领导贯彻落实,而且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论领导是否换届,一定要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保证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有效防止烂尾工程发生。
2、要处理好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辩证关系,要始终提倡质量第一的观念,进度必须服从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加快进度。)
3、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指望
一、两年工夫就能立竿见影,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在走访中, 我们也发现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是简单的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把参观或道路两旁的房屋墙壁刷一刷,可以说只是做了一个门面。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走访中, 我们还发现,少数村没有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有个在建的示范村连村干部到现在都还没看到过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可想而知,农民更不知情。
4.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急待解决。
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臵换、流转调控手段。在走访中, 我们经常听到基层干部诉苦拆迁难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及时供给拆迁户宅基地。(思考:农户家庭进行宅基地臵 11 换是否可以广开门路,既可为农户提供宅基地臵换,也可到县城、中心镇臵换,又可在中心村臵换。根据现有政策,农户到县城臵换可享受1万元补助,而在中心村臵换没有这一优惠政策,是否可以考虑在中心村臵换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还较突出。从满意度上看,目前农民对义务教育和文化娱乐的满意度较高,而对于交通状况和农技服务方面的建设满意度较低。在走访中,正在进行建设的新农村中,有近70%的乡镇村正在或多或少的进行道路修整和修建;仍然有20%左右的乡镇村只是仅仅在打算修整公路。
桐庐县城乡收入差距逐年减少,农民与城镇居民的需求层次逐年靠近。但是,在新农村的基础设施供给方面没有做到相应的与时俱进。可见,新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与广大农民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
6.基础设施后续管理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责权不明晰,特别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由于只有使用没有维护、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
三、进一步推进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段时间,赵洪祝书记莅临桐庐指导工作,指明了桐庐美丽乡村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桐庐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能把建设美丽乡村理解为建设“世外桃源”。事实上,乡村的美,既体现在自然之美,也体现在现代之美。我们要在前几年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基础上,继续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农村宅基地臵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 13 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可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律,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2、注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以围绕将桐庐打造成“中国最美丽城乡”为目标,全面实施“5525”工程为基础,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准则,坚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当地乡村建设规划、休闲旅游或工业发展规划等体系融合,将美丽乡村、企业、景点等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建立旅游精品带、企业发展工业园等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品牌。
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各创建村建设规划设计不到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不得开展创建,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
在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建管并举。美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因此,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庭院)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
3、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经济。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美丽乡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让特色形成竞争优势。要围绕“一产接二连三”、“一产跨二进三”,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与品牌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项目;在规范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现有与品牌建设不相适应的企业或产业,采取帮助异地搬迁、促使同类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4、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 15 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5、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6、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 16 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四、结语
桐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尚属于初始阶段,一些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力争在今后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认真汲取先进县市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将桐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
2011年7月21日
第二篇:创建美丽乡村自查报告
一、加强领导,制定创建方案
“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创建工作启动后,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各村民小组成立了执行小组,为“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的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
村委会运用广播、版报、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在村民中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良好的文明行为方式和卫生习惯,使广大村民形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三、加强治理,提升村庄品位
(一)完善基础设施。一是投入260万元建成4.5公里环村水泥路,村庄道路清洁,公共场所无乱停、乱放、乱晒、乱堆现象。并在公路沿线配套安装安全设施。
(二)完成风貌整治。
(三)发展致富产业。
四、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五、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第三篇:美丽乡村创建汇报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中国美丽乡村论坛交流发言材料
中共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中祥
2010年10月29日下午1:30 美林度假村1号会议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金秋十月,宾朋满座。今天,安吉十分荣幸地迎来来参加2010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暨中国小镇(发起)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们,你们的亲临指导是对安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探索、发展、壮大三次产业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安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45万竹乡人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以来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中“安且吉兮”,赐名“安吉”。县域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5个乡镇(开发区)1个街道,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是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 1
林县城、浙江省首个旅游经济强县,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度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是民革中央、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创建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按照“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努力将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切实将五大文明高度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2009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位居市首位;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增长24.3%和27.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居全省前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6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1.98:1,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 2
势、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安吉实践的融合点,实行错位式、差异化发展。为此,我们从2008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6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规划引领,建设品位全面提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合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编制《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和乡镇、村创建规划,形成一个规划系统引领建设,重点突出强化60个中心村和100个一般村的规划引导,着力体现“三大示范、两个更强、一大突破”。三大示范,即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示范,农村与城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示范,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示范;两个更强,就是农业特色产业更强、旅游休闲富民经济更强;一大突破,即现代家庭工业实现新突破。二是注重内涵挖掘。结合安吉特色品牌,全力规划和打造“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按照“一 3
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形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村庄。充分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初步形成东北部民间民俗文化区域、西北部书画艺术区域、西南部竹文化区域三大特色文化区域。启动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按功能建设36个馆点,全面展示安吉特有的生态文明。三是注重执行落实。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各创建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不到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不得开展创建。专门成立勘察设计师协会强化对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专项设计和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严格建设门槛。全力探索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设置“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36项考核指标,力争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2、抓要素支撑,建设活力明显增强。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为工作导向,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创建热情,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部署。采取“5+X”模式整合、评估、确认、审计建设项目,由 4
县农办、发改委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专款安全使用等全面审核把关。坚持对上争取、招商引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整体策划、分头包装、结对共建、归口实施。两年来共完成建设项目977个,投入资金8.66亿元。二是注重财政引领。生态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对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村镇,按人口规模以奖代补,分别给予基数为300、200、150万元奖励,下保底数,年初预拨,年底兑现。两年来县、乡两级以奖代补资金达3.3亿元,带动各类投资9.6亿元,其中村集体投入1.5亿元、农户投入1亿元。三年累计投入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40%左右。三是激发基层活力。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深入一线、千名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630名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措施,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激发基层建设积极性;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村干部,破格提拔6名新农村建设优秀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3、抓产业转型,乡村经营加快推进。围绕“一产接二连三”、“一产跨二进三”,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 5
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一是农村工业集聚提升。依托优势工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不断涌现,如长林垓村的羊毛衫加工,义士塔村、禹山坞村的转椅配件加工,以及竹机械制造专业村、竹制品加工专业村等。深入实施“5211”中国美丽乡村人才合作开发计划,加大科技兴工和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二是品牌农业加快发展。编制《安吉县农业产业招商目录》,先后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大都城市开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招商。万亩白茶园区已列入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吉白茶富农典型入选2009年全国两会专刊,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两会特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安吉白茶总产同比增长10%以上,产量达到850吨左右,产值9.5亿元,同比增21%。继续实施 “双吨百公斤”(每亩产一吨桑果、一吨桑枝条和一百公斤蚕茧)现代蚕业发展模式,蚕桑产业全县累计完成和改造桑园3万亩,产量增幅达30%以上,仅果桑一项,每亩就能产生2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三是休闲产业带动明显。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今年推进22个乡村经营项目建设,并建成5000亩农产品加工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乡村旅游景区,抓住去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作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试点县的契机,推进传统农产品转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转向休闲景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3个,面积7万亩,总投资超6亿元。中南百草园已被命名为 6
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共接待游客544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8.5%和15.6%(其中农家乐接待146.7万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0元)。近三年,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去年增幅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广大农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效益农业,涉足农家乐乡村游,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抓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把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推进生态设施向县域全面延伸覆盖。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方式多样化、网络全覆盖,城镇和中心村污水“就近入网、集中处理”,散居农户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就地净化”,所有乡镇全部建成处理设施,到2009年底,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全国领先;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小流域生态改造,建成生态公益林43.73万亩,每年新增城乡绿化面积万亩以上。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到目前为止,全县15乡镇全部建成全国优美乡镇,建成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33个,其中省级29个。全县每个村都建立集就业职介、社会保险等于一体的劳动保障平台,都拥有农民广场、7
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实现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每年500户困难群众告别危旧房;90%的村建有标准化幼儿园,80%以上的村完成中心村建设,60%的村建成老年活动中心。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率均达到100%;每年15万多农民享有免费健康体检,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运行日趋规范;农村社会助学、法律援助、慈善资助和民情反映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抓改革创新,民富县强快速推进。通过重点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难点和要素制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民富县强目标。一是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权流转制度。制定了《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完善了流转中介服务、价格形成和纠纷调处机制。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6个,村级服务站180家;去年新增土地流转4.45万亩,其中农田流转2.45万亩、山林流转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54万亩。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毛竹股份制合作社—皈山尚林毛竹股份制合作社。二是创新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建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搭建美丽乡村建 8
设投融资平台,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加大“诚信彩虹卡”和“惠农卡”的发放力度。去年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笔,金额5530万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545万元。探索实施“镇贷村用”模式,通过县财政注资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近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推行“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的总体要求,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下步推进重点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段时间,陈敏尔常务副省长莅临安吉指导工作,提出了打造风情小镇的课题,这既指出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的短腿,又指明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通过两年多来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虽然在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城镇建设,尤其是集镇建设、经营正日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肋。我们在前一阶段作了一些调研和 9
思考,我们认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是加快农村资源要素向集镇集聚集中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和完善我县小城镇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新领域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建设思路
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际,立足乡镇原有的生态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色和人文积淀,按照“经营城市”的建设理念,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建设原则,利用10年时间,把15个乡镇打造成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异、百姓生活和美的风情小镇集群,切实形成县、镇、村三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格局,着力深化“美丽乡村”品牌发展内涵。
(二)初步建设设想
1、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小镇发展方向。小镇发展的定位,关系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我们坚持采取对外邀请省市小镇发展规划专家实地考察帮助提出论证发展意见,对内选派小镇相关负责同志赴同类型先进小镇学习借鉴发展经验的方式,着眼长远,凝聚智慧,提出小镇发展品牌。以即将试点的天荒坪镇为例,我们在综合天荒坪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经济发达,城乡功能完善等诸多要素优势,提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品牌。这不仅贴合了天荒坪10万亩竹海风情及农耕、作坊、节庆、文化的浓厚文化特色,展现了休闲经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产业特色,突出了乡村,淡化了 10
城市,兼具天荒坪小镇和乡村特色风貌、地域特点,可以形成城乡联动、旅游带动、市场推动的共建共享局面。
2、注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小镇建设步伐。以实施东育、南优、西进、北拓和中间提升五大工程为基础,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准则,坚持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把小镇发展规划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休闲旅游或工业发展规划等体系融合,将美丽乡村、企业、景点等小镇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建立小镇旅游精品带、企业发展工业园等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小镇发展品牌。
3、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小镇镇域经济。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城镇就可能“空壳化”。小镇建设要围绕品牌创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与小镇品牌发展相适应的大好高产业项目;在规范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小镇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现有与小镇品牌建设不相适应的企业或产业,采取帮助异地搬迁、促使同类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小镇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小镇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4、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小镇发展活力。注重发挥市场在小镇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11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镇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5、注重群众受益,放大小镇建设实际效应。小镇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小镇建设工作中。同时,通过小镇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
6、注重政府引导,凝聚小镇发展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风情小镇集群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具体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小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小镇建设项目;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小镇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采取出台《安吉县风情小镇建设总体规划》,组建由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小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开展创建考核验收,向省政府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展尚属于初步阶段,以上一些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 12
在思维的创新和引导上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项目的引进和储备需进一步强化,设施配套及优惠政策需进一步跟进,力争在今后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今天,我们有幸被国标委授予“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我们倍感光荣与责任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认真汲取论坛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将安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对安吉的关切与厚爱。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美丽乡村创建总结
永康市龙山镇下奠口村地处永康市东北部,距市区25公里。全村110户,总人口327人。近年来,随着村庄整治,“三清四改”,村庄绿化各项工作的逐步落实,下奠口村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使我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实现了政治、经济、精神、生态四项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因时顺势转变发展路子,全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结构也趋向更加合理,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2010年村民人居纯收入达9000元,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完成主干道、村外环线,村内支线及主要公共场所全面实现硬化,道路硬化面积15000多平方米,全村完成赤膊墙粉刷11500多平方米,其中“半拉子”结顶1000多平方米,拆除危旧房200多平方米,投资4万多元安装路灯25盏,对污染企业及小冶炼实行搬迁拆除,全村共搬出仰天粪缸137口,迁移率达100%。完成通村道路、外环线两旁、房前屋后和绿化地的绿化工作,共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村庄的绿化覆盖率达27%。埋设地下污水管道 600多米,砌水沟 400多米,由专人负责卫生清理和清运工作,使全村的环境更加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以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村庄整治,建成生态公厕一座,村里统一购置垃圾桶,定时定点由专人负责打扫清运。订立相关环境卫生制度、公约,成立由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组成的村环境卫生监督小组。一时加强监督,以卫生监督小组监督与村民监督、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保证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营造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的氛围。
2、加大绿化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保护绿地,不填水、不毁绿,大力建设宜居村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致力打造风景秀美的绿色村庄。积极开展绿色森林村创建,创造条件植树添绿,绿化美化环境。村内建有12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公园1个,公园内种有桂花、杜鹃、石榴、紫薇、香樟等苗木,园内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今年村里与上级农业部门联系,投资5万元购买广玉兰、桂花等树苗80 株,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美化庭院。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屋前屋后都已种植苗木,由专人负责村范围内苗木绿化的管理保养工作。
三、发展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全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鼓励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都达95%以上。村里每年还对村里的低保户、困难老人实行补助。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全员责任制、党员干部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方法,近十年来全村
无一例计划外出生的对象,计生“三查”率达到100%。
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村还十分重视丰富群众生活。先后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篮球场、村民活动室、棋牌室,村图书室等活动场所,购置了健身器材以供村民健身娱乐。此外,村里还不定期举行篮球赛、健身舞蹈表演等活动,通过远程教育组织干部群众收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推进政治文明。
加强财务、村务管理,做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坚持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党员的职能。对全村的村务和财务完全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每季度在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做到每项款项都是透明的,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让百姓知道、明白。对各项开支单据由村民理财监督小组逐一审核确认,严格把关监督;定期举行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议,通报村里工作情况,讨论决定重要事项,对关系长远发展和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还召开户代表会议进行广泛表决,使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第五篇:美丽乡村创建情况总结
XX村“美丽乡村创建”情况总结
XX村共有村民XX户,总人口数XX人,其中党员XX人,村“两委”班子XX人。该村共有土地XX亩,其中果树XX亩,农民以种职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年均收入XX元,集体收入XX万元,收入水平逐年提高。“XX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XX按照市委统一安排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部门包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发动、迅速行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与村庄的对接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XX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以“听民声纳民意、办实事促发展、强班子打基础、抓宣传凝共识、受教育转作风”为目标要求,做好动员部署。结合XX全年工作安排和职能特点,制定创建工作方案。XX月XX日,与XX镇党委对接,参加了镇党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通过介绍初步了解“美丽乡村”重点创建村XX村概况,与村干部进行先期接触。XX月XX日,XX带领XX班子成员来到XX镇XX村,与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座谈,讲明市委对“XX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总体安排和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广泛听取了村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与他们共议村务、共商发展,合理规划村庄未来。同时,对创建“美丽乡村”提出了要集中搞好宣传、要走出去学习、要争取好政策等要求,力争创建美丽乡村。
二、深入调查研究,着眼实际确定创建项目。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多次到XX村进行实地调研,对走访调研中了解的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发现的村庄发展和基层工作中的困难、问题,与村干部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归类,科学制定“XX美丽乡村”创建项目管理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为美化村容和周边环境,计划投入XX万元对该村XX河道进行清淤,并建设XX个拦水坝,投入XX万元对村庄XX米主干道进行硬化。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计划投入XX万元为该村实现自来水联网,同时打XX眼机井,优化水质。
三、注重挖掘特色,协助合理规划村庄发展。为切实把握好XX村的地理位置、现有资源、风情文化等优势资源,找准特色看点,把优势放大,把劣势缩小,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看点,XX月XX日,XX同志又带领XX班子成员来到XX村,实地考察了采摘园、河道美化等项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镇党委、政府协助村里尽快拿出村庄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以便整体向外推介。目前XX村村庄整体规划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并正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对接,尽快完成村庄规划效果图等。
方案中列出的重点项目,基本都已开始开工建设。其中,XX村集农业观光及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长达5000
米的山路已初步完成整修,同时计划打造1000亩苹果园、梨园、杏园、桃园、樱桃园等,做到四季休闲,三季观光,二季采摘。计划投资约200万打造的长约5公里的休闲山谷,一期工程约1公里已基本建成,整体建成后将成为花香鸟语,溪水潺潺的休闲圣地。计划打造的三处约2000平方米休闲垂钓池塘,已全部完成浆砌。投资500万的仁和酒庄,选址已确定,正在进行勘测等工作。投资约200万元的欧式饭庄,已完成土地平整。投资100万元,占地2亩的绿色特色养殖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