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政治新一轮总复习 文化生活 4.8 走进文化生活规范训练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政治新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 4.8 走进文化
生活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右面漫画反映了当前网络文化的“粗鄙化”现象。网络文化“粗鄙化”是网络空间衍生
和流传的以粗劣低俗为特征的不良文化行为和倾向,主要表现为吸引眼球的另类文化、庸俗无聊的恶搞文化、挑逗欲望的煽情文化、低级趣味的泛性文化等。对网络文化的“粗鄙化”现象认识正确的是()①它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值得提倡的 ②它体现了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这一现象警示文化创作者要注意把握尺度,增强是非观念 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网络文化的“粗鄙化”现象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要坚决反对,①错误评价了这一现象;网络文化“粗鄙化”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评价错误;③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现象给我们的警示,④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都符合题意。
2.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
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下列关于这些现象有所抬头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B.市场经济的弱点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 C.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冲击 D.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解析:选D。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在我国存在的原因。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只有D不是这些现象有所抬头的原因。
3.2013年7月24日,第11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在上海开幕。在当天举办的中国国
际数码互动娱乐高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发表题为“以创新开拓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新局面”的主题讲话,要求持续推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健康繁荣发展。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健康繁荣发展需要()①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积极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③ 1
限制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④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引导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③错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使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健康繁荣发展,需要对网游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创造有利于网游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还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①②④正确。
4.“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这些美好的人及其事迹,始终留在网页上和
网民的心坎里,在网络空间里芬芳留香,而“芙蓉姐姐”“凤姐”等所谓网络红人早已不再是焦点。经历了近20载的变迁,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文化也逐渐清晰起来,网络“正能量”不断积累发酵。这说明()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②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传播更多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弱点和缺陷逐渐消失 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喜”。由关键句“经历了近20载的变迁,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文化也逐渐清晰起来,网络‘正能量’不断积累发酵”可知,应选①②。5.2013年9月,电视剧《老公的春天》登陆山东卫视。该剧聚焦一位中年男人在人生分岔
口面临的选择难题,深入探讨了当下都市男女的价值观和婚恋观,展现了再婚家庭的矛盾隐患,切中了社会现实,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说明()①文化创作应立足实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②发展大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化创作应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大众文化、文化创新等知识。该剧深入探讨了当下都市男女的价值观和婚恋观,切中了社会现实,与时代接轨,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故①③入选;大众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②排除;④与材料主旨不符。6.漫画《虚惊》告诉我们()2
①落后文化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文化市场监管任重道远 ②社会主义文化就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腐朽文化也可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④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奏响文化主旋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来说的,而对于落后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或剔除,②排除;漫画涉及的是落后文化,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所喜闻乐见的应是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
7.2013年9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这些道德模范在中华大地上闪烁着最
美的人性光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①是我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具体举措
②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就可以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④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等知识。③说法太绝对;④与题意不符。8.(2014·安徽省和县一中高三月考)2013年“两会”后,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厉行勤俭节约等
“八项规定”,全民发起了“光盘行动”,以避免国人因好面子、穷摆阔而造成的浪费。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通过教育对落后文化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的冲击 ③要对传统文化发起“移风易俗”的彻底革命 ④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对待落后文化的态度和做法。好面子、穷摆阔这些行为是受
落后文化影响的结果,①④有利于改变这些行为,当选;②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以传承的精华,③中“彻底革命”的说法太绝对。
9.(2014·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素质测试)网络小说是以网络为平台发布的小说,更新
速度快、风格自由,受到不少人追捧。但由于网络小说写作门槛低,一些写手为了保证阅读量,往往连夜赶稿,这也导致部分网络小说情节和语言经不起推敲,甚至用暴力、色情为噱头吸引读者。这表明()①网络小说是一种快餐文化,不宜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应倡导和引导 ④发展网络小说是文化建设的要求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①观点错误,网络小说中有优秀文化,也有糟粕文化,应该区别对待,故排除。网络小说更新快,受到人的追捧,体现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故②入选。人民群众是判别文化优劣的标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就应该大力倡导,故③入选。④观点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要求,而不是发展网络小说,故排除。
从《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再到《中国新声代》,相继推出的音乐选秀节目占领了各电视台大量的荧幕时间,令喜爱音乐的电视观众眼花缭乱,为此,广电总局于2013年7月底公布“限唱令”。回答10~11题。10.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聪明了,看大荧幕不再被老套的段子逗乐,看小荧屏也不会被故弄玄
虚的炒作手段左右遥控器,选择多了,最考验节目的反倒是尊重观众的真诚度。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应该()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追求时尚,因为越时尚越有发展前途 ③以满足所有群众的需要为目标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尊重观众”表明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①正确;“老套”的、“炒作”的都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表明文化需要创新,④正确;时尚与发展前途没有必然联系,②错误;文化产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迎合观众,满足所有观众的要求,③错误。
11.《中国最强音》节目主打零门槛参与,不限年龄、不限性别,只要是坚持梦想、热爱音
乐的个人或者组合,知名歌手或者草根歌手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节目在挖掘有潜质、声音优质的歌手的同时,也关注他们在生活中对待音乐的态度。节目首次尝试全新的歌手选拔方式,打造中国的草根音乐联赛季。由此看来,《中国最强音》节目强调()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内容和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③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指
导思想的多元化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节目首次尝试全新的歌手选拔方式”,体现了文化创新,①正确;“个人或者组合,知名歌手或者草根歌手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关注他们在生活中对待音乐的态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③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
12.(2014·望江中学高三月考)《布谷鸟的呼唤》(2013年J.K.罗琳用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
斯”创作的一本书)是一本年初只有一千多本销量的侦探小说,但随着其作者真相大白,一夜间销量激增5 000倍。罗琳这次用笔名写书的最初市场销量,正是对英国,这个自诩国人最爱读书的国家,其图书市场残酷竞争的真实写照。这不禁让人想到1845年,勃朗特三姐妹用笔名自费合出了一本诗集,尽管她们的诗受到起初同样不知情的媒体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但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这一事实表明()A.经典和流行之间依然存在差距,畅销书未必就能留存成为经典 B.流行中蕴涵经典,把流行变成了流传,流行就有了文化价值 C.流行的必然是经典的,经典的未必是流行的 D.经典是曾经流行,流行未必是经典
解析:选A。材料主要表明了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只有经过时间洗涤之后的流行才可能成为经典,因此A正确;B、C错误,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13.细观2013年暑假荧屏,“雷剧”横行。新版《武松》中,潘金莲与武松相爱了;《天天
有喜》虽脱胎于“刘海砍樵”的神话故事,却把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穿越”到了剧中,“婆媳争斗”“伪娘当道”“婚后小三”等话题应有尽有;《新洛神》以《洛神赋》为蓝本创作,剧中人物造型奇特、台词直白且不论,曹操父子三人为夺甄宓而争天下的剧情更是雷翻网友。而在收视率唯上的电视剧市场,制作方不怕观众挑刺儿,越挑越有收视率。面对“雷剧”,有家长吐槽称,让孩子看这些误导性太强的剧集能带来什么?电视剧除了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应传递一种正能量。请运用走进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予以评析。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等知识。本题已经限定了知识范围。解答本题,要通过阅读材料,首先明确“雷剧”横行的原因,在明确原因的前提下指明解决办法;其次,我们还要指明“雷剧”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格格不入,进而得出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的社会主义文化;再次,我们要提出让“雷剧”少一点,正剧多一点的具体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雷剧”横行,一方面说明了在电视剧市场,有些制片方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市场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迎合低俗趣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人不乏对低俗文化的猎奇心理。因此,对于文化市场,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企业也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多制作文化精品;文化消费者则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并自觉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划清界限。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然而,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一些“雷剧”遭到网友和众多家长的吐槽说明,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雷剧”横行从反面警示我们,应该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传递正能量。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上述漫画反映了文化市场的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013年8月3日,“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升新兴媒体文化品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数十位专家学者、网站负责人、网友就如何完善政府管理、加强网站自我管理和网民自律、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抵制网络低俗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三 为净化暑期网络环境,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2013年7月23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等14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净化网络环境”专项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将持续到年底,主要内容包括:集中开展网络环境净化,清理网络不良信息,整治违法违规网站等。
(2)针对材料一反映的文化现象,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净化当前的网络环境。
解析:本题以当前网络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及我国相关部门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为背景,考查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净化网络环境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运 6
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漫画反映了当前文化市场低俗化的现象,考生要注意提炼出产生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第(2)问,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要从国家、公民个人以及网络服务的提供者等角度阐述。
答案:(1)漫画反映出文化市场存在低俗之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这一令人忧虑的现象。
(2)①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要奏响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人们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②文化产业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努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等。③公民个人(网民):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7
第二篇:【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政治新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 3.7 我们的民族精神规范训练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政治新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 3.7 我们的民
族精神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过去我国思想家就提出“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
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今天,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体现了中华民族()A.热情好客和英勇顽强的精神 B.注重团结和爱好和平的精神 C.崇尚交流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D.自强不息和睦邻友好的精神
解析:选B。题中“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信息表明中华民族注重团结、爱好和平的精神,B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2.“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 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由题中对联可知,应为国家兴亡尽到个人应尽的责任,即使面对种种艰难也在所不辞,对联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方面,重在强调国家的重要性,故②③不合题意,不能入选,题中“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揭示的是爱国主义情操;“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体现的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群才奋起”,揭示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据此可知,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 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中国梦”()①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民族力量 ③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产生巨大作用 ④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我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中国梦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产生巨大的作用,③说法错误,故选C。
4.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
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都说明()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 ③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 ④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世代相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①②正确;③强调了民族精神的产生,不符合题意;④忽视了文化的性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3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回答5~6题。
5.讲话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广大青年心系灾区、无私奉献。从民族精神角度看,上述材料能体现()①有远大理想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④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材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年爱国的表现不同,故②③符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故①说法有误;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故④说法错误。6.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等。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④吴越同舟、众心成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④体现的是团结统一精神,均不符合题意。
7.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
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重要性。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内容,故排除④,正确答案为A。
8.两岸一家亲,共叙中山情。2013年7月2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东中山市开
幕,两岸500多名嘉宾与会,共同探讨中山思想与中国梦。与会学者表示,当前,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不断增进互信,两岸民众往来更加密切,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各项交流日益扩大,同胞感情更为融洽。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感情()①表明传统文化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①不符合题意。“一个中国”的原则,并非海峡两岸的每个人都赞同,③说法太绝对;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9.2013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8 周年纪念日。当天,北京、沈阳、长春、南京等地纷纷举行活动,警醒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忘过去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传递革命薪火,为开拓祖国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这样做有利于()①培养国人爱国主义情感 ②传承革命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
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④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作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此题考查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纪念抗战胜利,警醒人们勿忘国耻,有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①②③均符合题意;纪念抗战胜利并不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并且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不准确,④错误。
10.(2014·山师附中高三一模)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
“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不能说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所以不选①。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表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所以不选④。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所以选C。
11.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壮丽进程中,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今天,载人航天精神又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①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12.下面两幅图,左侧图反映的是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
必”;右侧图反映的是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西柏坡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看,这两幅图告诉人们()4
①弘扬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 ②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优秀民族传统为“主心骨” ④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习近平在西柏坡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①;“两个务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均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故②入选。③表述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民族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腾飞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正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科学的理念、扎实的行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最终成为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行动。(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材料二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应该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解析: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要紧扣设问的知识限定“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联系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第(2)问,要注意做好问题的转化,弘扬中国精神实际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生要综合思考文化生活模块的相关知识,不要出现知识点的遗漏,着重从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 5
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也可以回答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国梦”成真的文化基础。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实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2)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4.今年是雷锋逝世51周年,雷锋是一座精神丰碑,是一面光辉旗帜。然而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下,有人认为雷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有人说雷锋叔叔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雷锋式模范人物的涌现,告诉我们雷锋是永远的雷锋;身边无处不在的感动,无时不有的温暖,告诉我们雷锋是身边的雷锋。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都不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当一些感人事迹确实发生在身边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谁说雷锋精神已过时,它不是随时都会出现么?雷锋精神时刻存在着,只是不被注意,当困难来临时,它也会随之“现身”。
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为什么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考生可以从中华文化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角度思考作答。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雷锋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雷锋精神绝不是民族传统美德的简单再现或重复,而是一种坚定信仰的延续,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中一脉相传,在开拓新领域、寻求新发展中常学常新。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雷锋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虽
然雷锋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它包容性强,同时兼有人类共同文明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优点,所以雷锋精神能够发挥出其独特优势和持久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第三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模块整合!
文化生活模块整合一、选择题
1.为迎接鸡年新春,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60余项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等方方面面,让广大市民能够在春节期间享用到丰盛的博物馆文化大餐。这是基于()①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②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③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通过这些文化特色活动,让广大市民能够在春节期间享用到丰盛的博物馆文化大餐,说明了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材料中的60余项文化活动,不是文化产业,②错误;推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③正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故选B。答案:B 2.(2017·武汉调研)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解析: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①正确;②③夸大了汽车文化的作用和地位;④正确表明了健康的汽车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故本题答案选B。答案:B 3.“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②排除;依据“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可以判断③正确;游子离家在外仍时时在梦中回忆起家乡,这说 1 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④正确。答案:D 4.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通过互联网展示创意,筹集资金,表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②③当选,①错误,④与题意无关。答案:C 5.(2017·漳州模拟)“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解析:人们感叹年味淡了,不是担忧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了年味,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A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对传统年俗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去看待,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变迁的,应加以保留,那些不能顺应时代变迁的,应移风易俗,而不是意味固守和坚持,C错误;D不符合题干“更深层次”的要求,答案选B。答案:B 6.(2017·张家口模拟)“欢乐春节”活动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截至2016年,这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并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和“世界的节日”(Hope,Home and Harmony)。这一影响得益于()①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的“强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 ③各国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形势” ④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趋势”()A.①② C.①③ 选D。答案:D 7.(2016·东北三校二模,19)近期央视推出一系列蕴含儒家思想的公益广告,以传统特色的画面蕴含仁、义、礼、信、孝等儒家传统美德,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受到好评。
B.③④ D.②④
解析:①“强势”表述不恰当。③我国不“输出文化价值观念”。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色彩斑斓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文化包容性 C.文化传承 文化融合 文化竞争力 D.文化影响 道德修养 文化建设
解析:儒家传统美德陶冶了市民修养、提升了城市文明,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D当选。答案:D 8.2015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聚焦武汉市“晨读经典”,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点赞。节目介绍了湖北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晨读经典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开展晨读经典活动()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②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有利于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故排除。由材料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③④正确。本题答案选D。答案:D 9.(2017·广州模拟,8)2015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因为()①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命运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群众的喜好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④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与实践的文艺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命运,所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①②当选。群众的喜好影响但不决定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③错误。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A 10.(2017·衡水模拟)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利于()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 会风尚
④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④不选;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①③正确。故选C。答案:C 11.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及多次试验,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取得研究突破,引发世界广泛关注。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医药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社会和文化意义 ④推进医药文化发展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成功 A.①③ C.①②
B.①④ D.③④
解析: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发,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首次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取得研究突破”,体现了医药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①③当选;②中的“包容性”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在材料中未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利于文化创新,但不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④错误。故选A。答案:A 12.因央视《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这表明()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注重家风的教育有利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注重家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A.②④ C.①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故①符合题意。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故③符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④错误;②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2017·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二孩”生育政策会直接对婚姻家庭产生影响。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生育“二孩”对家庭最明显的好处是利于培养两个孩子学会分享、相互照顾,他们长大后可以相互照应。其次是为家庭增添欢乐。再次是生育两个孩子,孩子长大后会减轻养老压力。除此之外,在减少“失独家庭”悲剧、“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方面也都有益处,但不是主要原因。这突出说明家庭生育两个(或 两个以上)孩子主要是考虑孩子的教育和他们以后的生活状况,反映父母首先为孩子着想的态度,同时证明了“传宗接代”等传统旧思想的改变。同样数据显示,经济压力增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加大、生活成本提高,被认为是对家庭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也是70后、80后夫妇不愿意再生育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育“二孩”还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也会相应增多。
材料二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从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到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谈谈对现在“二孩”生育观念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就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谈谈对现有“二孩”生育观念的认识。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文化相对独立性包括哪些知识,具体有: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时同步、有时落后、有时超前;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相对稳定性;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然后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本题第(2)问,要求学生就我国人口政策调整拟两条宣传标语,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规定的字数要求15字以内即可。答案:(1)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但文化不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即文化有时超前、有时又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社会环境、婚姻家庭状况、女性婚育和职业意识,教育水平,以及减少“失独家庭”悲剧、“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存在,都是对当前现实的适时、超前或滞后的反映。③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思想观念会阻碍社会发展,文化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这是文化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70后”“80后”夫妇不愿意再生育的主要原因,国人生育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说明文化影响“二孩”政策的实施。(2)①优化人口结构,应对未富先老。②传承尊老传统,弘扬中华美德。③减缓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④敬老从心做起,助老从我做起。⑤多生一个好,自己来养老。⑥完善人口政策,家庭社会共养老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家庭、涵养家训、家风,是一条重要途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周公的家 训。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的一篇告辞。文中,周公告诫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断生活格局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
(2)请你从生活实际出发,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两条建议。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我们注重家风建设,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家风建设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说明了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两条建议,只要学生紧扣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家庭,报效祖国”等。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家风建设通过家庭环境的营造,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良好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④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良好家风中得到延伸和传扬的。
(2)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尊老爱幼;②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家庭,报效祖国。
第四篇: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
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
、的。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任何文化对人都具有塑造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
积极参加
,不断丰富自身的,是培养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和
等方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合作交流篇
一、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材14页最后1段
注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同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辨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
解析:见上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16页1段
文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应该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见教材16页最后1段 17页第1段
【注意】
第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辨析: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特别是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
(1)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不良文化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教材18页最后1段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
.任何文化对人都有塑造作用,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2.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3.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是统一的。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
辨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学以致用篇
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
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
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忙碌在训练馆、赛场、机场、城市路口的广大志愿者,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运会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志愿者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x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维吾尔族人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哈萨克族人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俄罗斯族人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XX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庆典展示了我国各方面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秀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7.XX年12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以“阳
光网络•创新生活”为主题的本届网博会,云集了网络教育、动漫、游戏、文学、音
乐、视频、软硬件及网吧等文化市场领域的80余家企业。通过博览会引导网络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
A.网络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现代大众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快速直接的
c.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8.XX年11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从30日起,对所有wAP类业务合作伙伴暂停计费,并进行全面清理,斩断淫秽色情网站收费链条。运营商之所以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XX年9月12日至10月6日,上海旅游节成功举办。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55条“世
博之旅”线路,另外,“新沪上八景”评选、上海街舞大赛、城市景观灯光艺术评
比等新项目也逐一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举办旅游节
①基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巨大影响的考虑 ②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考虑 ③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全面发展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著有《道德箴言集》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也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XX年9月4日,全党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了解校训,分析学校自习文化的独到之处,总结分析校园文化在高一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课
第一框
DccDc
第二框题
cDDDc
6•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见,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