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11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题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适当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一)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大众传媒的影响,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①喜: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能充实人们的______________, 传播____ ________;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_____ ________,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________________。②忧:原因:,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 的驱动下,不顾
,肆意生产、销 售
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迎合 ;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③启示: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含义:面向
,反映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原因: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
、、的特点。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3)要求:(略,见合作交流篇)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见87页最后两段 【知识点拨】
1.什么是大众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特别提醒】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不同学者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怎样理解,大众文化通常都具有以下特点:以赢利为目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地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而我们所讲的大众文化即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混为一谈。辨析:时尚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是指在短时期内特定社会群体所崇尚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体验。时尚文化并不等于先进文化,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时尚的外衣却宣扬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而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因此,不能把两者混淆。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学以致用篇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部分媒体“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现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B、文化多元,鼓励支持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2、当诸如《哈利波特》《神秘岛》等外国作品接二连三地风靡我国时,我们本土原创的未成人文学作品,至今还拿不出一部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经典之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内容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文艺创作的过程脱离了未成年人的主体。这启示我们
A、要提高人民的素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B、要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的需求 C、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D、文化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要,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问题。这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D、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国学经典《论语》,立足于“唯用”的角度,通过经典文学给现代人以宇宙观、人生观、处世之道、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启迪,受到了中国国内大众的欢迎。这告诉我们
()A.大众传媒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大众喜爱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C.电视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D.创新形式可以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群众
5.发展大众文化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下面对其中的“贴近群众”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群众需要,就一定尽力满足B.以人民群众的喜好作为评判文化先进性的唯一标准 C.着眼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体现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 D.把观众投票数的多少作为评判文化先进性的唯一标准
6.2009年12月8日,全国“扫黄打非”办等九部门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努力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这表明
A.国家将对文化场所进行直接的经营管理B.文化市场具有盲目性和商业性
C.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D.娱乐场所是庸俗和低俗趣味文化的发源地
7.2009年国庆节期间,文化部推出多台优秀剧目和大型艺术展览,涵盖了京剧、昆曲、话剧、地方戏曲、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门类,体现了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这些活动
()A.把提倡多样化放在首位B.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方针
C.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指导地位D.会使经典文化更具生命力
二、非选择题
8·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用一些物品祭奠祖先无可厚非,原来一盅清酒、一束鲜花就可以代表的追思之情,现已异化为让祖先充分享受现代生活,从“轿车”“别墅”等常规祭品到“私人医生”、“财博工具”甚至“摇头丸”等。祭品日显邪化、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庸俗。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题
CD ADCCB 8〃(1)上述材料说明一些品味低下、庸俗的文化仍有一定的市场,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2)①加强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类型多样的,先进的、健康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映人民利益呼声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第二篇: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
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
、的。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任何文化对人都具有塑造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
积极参加
,不断丰富自身的,是培养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和
等方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合作交流篇
一、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材14页最后1段
注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同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辨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
解析:见上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16页1段
文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应该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见教材16页最后1段 17页第1段
【注意】
第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辨析: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特别是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
(1)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不良文化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教材18页最后1段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
.任何文化对人都有塑造作用,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2.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3.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是统一的。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
辨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学以致用篇
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
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
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忙碌在训练馆、赛场、机场、城市路口的广大志愿者,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运会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志愿者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x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维吾尔族人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哈萨克族人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俄罗斯族人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XX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庆典展示了我国各方面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秀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7.XX年12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以“阳
光网络•创新生活”为主题的本届网博会,云集了网络教育、动漫、游戏、文学、音
乐、视频、软硬件及网吧等文化市场领域的80余家企业。通过博览会引导网络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
A.网络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现代大众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快速直接的
c.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8.XX年11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从30日起,对所有wAP类业务合作伙伴暂停计费,并进行全面清理,斩断淫秽色情网站收费链条。运营商之所以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XX年9月12日至10月6日,上海旅游节成功举办。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55条“世
博之旅”线路,另外,“新沪上八景”评选、上海街舞大赛、城市景观灯光艺术评
比等新项目也逐一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举办旅游节
①基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巨大影响的考虑 ②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考虑 ③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全面发展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著有《道德箴言集》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也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XX年9月4日,全党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了解校训,分析学校自习文化的独到之处,总结分析校园文化在高一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课
第一框
DccDc
第二框题
cDDDc
6•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见,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_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
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殷周 春秋战
发展时期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国时期
延续隋唐文天命神古代中华促进了儒家化的辉煌、并权思文化高速统一的学说在史学、文学近代西想、“敬诸子蜂起 发展,并文化思想 民族文确立艺术、科学等方文化德保百家争鸣 以博泛吸化的发至尊方面成就巨传入
民” 思收外域文展 地位
大,并产生宋想 化
明理学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模块整合!
文化生活模块整合一、选择题
1.为迎接鸡年新春,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60余项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等方方面面,让广大市民能够在春节期间享用到丰盛的博物馆文化大餐。这是基于()①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②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③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通过这些文化特色活动,让广大市民能够在春节期间享用到丰盛的博物馆文化大餐,说明了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材料中的60余项文化活动,不是文化产业,②错误;推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③正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故选B。答案:B 2.(2017·武汉调研)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解析: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①正确;②③夸大了汽车文化的作用和地位;④正确表明了健康的汽车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故本题答案选B。答案:B 3.“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②排除;依据“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可以判断③正确;游子离家在外仍时时在梦中回忆起家乡,这说 1 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④正确。答案:D 4.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通过互联网展示创意,筹集资金,表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②③当选,①错误,④与题意无关。答案:C 5.(2017·漳州模拟)“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解析:人们感叹年味淡了,不是担忧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了年味,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A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对传统年俗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去看待,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变迁的,应加以保留,那些不能顺应时代变迁的,应移风易俗,而不是意味固守和坚持,C错误;D不符合题干“更深层次”的要求,答案选B。答案:B 6.(2017·张家口模拟)“欢乐春节”活动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截至2016年,这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并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和“世界的节日”(Hope,Home and Harmony)。这一影响得益于()①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的“强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 ③各国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形势” ④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趋势”()A.①② C.①③ 选D。答案:D 7.(2016·东北三校二模,19)近期央视推出一系列蕴含儒家思想的公益广告,以传统特色的画面蕴含仁、义、礼、信、孝等儒家传统美德,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受到好评。
B.③④ D.②④
解析:①“强势”表述不恰当。③我国不“输出文化价值观念”。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色彩斑斓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文化包容性 C.文化传承 文化融合 文化竞争力 D.文化影响 道德修养 文化建设
解析:儒家传统美德陶冶了市民修养、提升了城市文明,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D当选。答案:D 8.2015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聚焦武汉市“晨读经典”,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点赞。节目介绍了湖北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晨读经典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开展晨读经典活动()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②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有利于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故排除。由材料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③④正确。本题答案选D。答案:D 9.(2017·广州模拟,8)2015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因为()①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命运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群众的喜好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④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与实践的文艺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命运,所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①②当选。群众的喜好影响但不决定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③错误。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A 10.(2017·衡水模拟)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利于()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 会风尚
④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④不选;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①③正确。故选C。答案:C 11.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及多次试验,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取得研究突破,引发世界广泛关注。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医药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社会和文化意义 ④推进医药文化发展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成功 A.①③ C.①②
B.①④ D.③④
解析: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发,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首次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取得研究突破”,体现了医药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①③当选;②中的“包容性”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在材料中未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利于文化创新,但不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④错误。故选A。答案:A 12.因央视《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这表明()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注重家风的教育有利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注重家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A.②④ C.①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故①符合题意。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故③符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④错误;②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2017·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二孩”生育政策会直接对婚姻家庭产生影响。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生育“二孩”对家庭最明显的好处是利于培养两个孩子学会分享、相互照顾,他们长大后可以相互照应。其次是为家庭增添欢乐。再次是生育两个孩子,孩子长大后会减轻养老压力。除此之外,在减少“失独家庭”悲剧、“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方面也都有益处,但不是主要原因。这突出说明家庭生育两个(或 两个以上)孩子主要是考虑孩子的教育和他们以后的生活状况,反映父母首先为孩子着想的态度,同时证明了“传宗接代”等传统旧思想的改变。同样数据显示,经济压力增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加大、生活成本提高,被认为是对家庭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也是70后、80后夫妇不愿意再生育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育“二孩”还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也会相应增多。
材料二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从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到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谈谈对现在“二孩”生育观念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就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谈谈对现有“二孩”生育观念的认识。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文化相对独立性包括哪些知识,具体有: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时同步、有时落后、有时超前;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相对稳定性;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然后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本题第(2)问,要求学生就我国人口政策调整拟两条宣传标语,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规定的字数要求15字以内即可。答案:(1)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但文化不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即文化有时超前、有时又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社会环境、婚姻家庭状况、女性婚育和职业意识,教育水平,以及减少“失独家庭”悲剧、“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存在,都是对当前现实的适时、超前或滞后的反映。③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思想观念会阻碍社会发展,文化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这是文化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70后”“80后”夫妇不愿意再生育的主要原因,国人生育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说明文化影响“二孩”政策的实施。(2)①优化人口结构,应对未富先老。②传承尊老传统,弘扬中华美德。③减缓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④敬老从心做起,助老从我做起。⑤多生一个好,自己来养老。⑥完善人口政策,家庭社会共养老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家庭、涵养家训、家风,是一条重要途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周公的家 训。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的一篇告辞。文中,周公告诫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断生活格局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
(2)请你从生活实际出发,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两条建议。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我们注重家风建设,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家风建设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说明了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两条建议,只要学生紧扣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家庭,报效祖国”等。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家风建设通过家庭环境的营造,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良好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④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良好家风中得到延伸和传扬的。
(2)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尊老爱幼;②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家庭,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