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小学教师的教书生涯
山区小学教师的教书生涯
——候选人毕劲娟事迹材料
毕劲娟,女,土家族,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1980年4月14日出生于一个单职工教师家庭,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十六年来她先后从事过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等教学工作,还一直兼任班主任、村完小教研组长、妇女组长、义务教育经费出纳等工作。在这期间,她一直以满腔热情耕耘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扎根农村,1999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上允镇南乃村小学教育第一战线工作,已经有16个春秋,她与16年如一日,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她的培育下变成了参天大树,而她还在坚守这块耕耘了16年的土地,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片赤诚之心,写就了别样的感动。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毕劲娟老师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他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时他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尺讲台上,他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同志的赞许,领导的信任,多次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工作业绩
在十六年的唇耕舌耘、言传身教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她深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199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她以“身教重于言教,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作为指导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十六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实践中,她不断探索和追求,终于悟出教育之真谛在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传道,要传好道,首先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实现这三者之间或浓或淡的情感和谐与共振。她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激发出来。所以,她以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并获得自信的力量,她在做到讲之有物,讲之有序,讲之有理外,更渗透“爱心”。在教学实践中,她不仅爱那些优秀生,也爱那些学困生,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她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以下是她参加工作以来教学上取得的主要成绩:2007年3月—2008年9月,被镇小评为镇级优秀教师,为她在以后的教学上树立了信心;2008年3月—5月在数学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讲课比赛中荣获全镇第三名;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荣获镇级优秀教研组长称号;2010年3月—2011年8月荣获镇级优秀党员及县级优秀教师;2011年—2012年被评为中英项目个人先进及优秀班主任;2011年中她的论文《农村学校识字教学策略》在“201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年教学成果大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3月—2013年8月语文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讲课比赛中荣获全镇第三名;2013年3月—2014年8月荣获镇级优秀中队辅导员及镇级优秀班主任;同年中她的论文《让拼音教学在课堂上趣味盎然》在云南省教育科学竞赛征文中,荣获三等奖;2014年—2015月荣获镇级优秀党员及县级优秀教师;2014年3月—5月在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比赛中荣获全镇级第二名。但这些成果已成过去,未来还在等待开拓。
三、工作事迹
1、锐意进取,不断超越
十六学年以来,她能依时上班,出席各类会议,从没缺席、迟到、请假、旷工。每天,无论风雨,自己坚持早上6:50分准时到校,了解学生到校情况,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曾经一位同事这样跟她说:“你呀,学校的什么会议、什么报账都少不了你,你真辛苦啊。”面对这些可怜她的老师们,她只是微笑的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工作”。她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我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她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这样对她说“毕老师谢谢您!”她问他为什么要谢她,他说他家的孩子自从来到她的这个班后,他下午干活回家,孩子会给他倒洗脚水,还给他送上一杯凉开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做什么事都懂事多了,对老人很有礼貌。我觉得这些事很平常,但对小孩来说却不是这样。我一直在想学生学习在好,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做人的道理不教又有什么意思呢?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所以,我认为老师要不但教书还要得育人。这点她做到了。
2、教书育人,甘为教育事业献青春。
创新才叫生命,创新才有价值,毕劲娟老师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扎根海拔1800米的最艰苦的山区,没有一丝的懈怠和重复,而是潜心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教研方面,在校长的领导下,教研组和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全校教学成绩年年创新高,得到了镇中心校领导、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她所任的班级成绩在全镇中名列前茅。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孩子们没有受过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他们走进学校一片空白。记得她刚刚接手一年级这个班时,第一天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鼻涕满面、眼睛一亮一亮的看着她,甚至有几个民族学生连汉语都不懂,当时她心都凉了,她在想,要如何是好。于是,面对质朴纯真的山里娃,她开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她曾经气馁过,可是看着他们在她的引导下,一年的言传身教,细致关怀和与学生融入一体的情感投入中,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她又信心十足了,多次她想提笔申请调到环境好一点的学校去,可是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也许一个老师的离开并不算什么,可在一个非常落后而又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多么需要一个这样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老师,看到眼前这一幕,她动摇了,一次又一次的撕掉了申请。她爱家乡,她家乡的每一片土地,爱家乡的每一个孩子,更爱她的学生,她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坚持经常翻阅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书籍。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她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她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她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她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平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她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全镇中名列前茅。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她在所从事的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在这方面,她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中,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
3、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尤其是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在她们班中常常有学生生病,作为班主任的她有时要背着学生去看病,学生年龄小,怕打针,老师只能像母亲一样抱着她打针,回到学校还要监督着他们吃药,有时怕他们晚上发高烧,老师要守到很晚才能回家,这样的事常常都有。记得班上有一位学生因年龄小,常常在晚上尿裤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她把自己家儿子的裤子送给他穿,把家长叫来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家长比较支持,给他买了纸尿裤。学期末学生复习时很苦好累,她就用自己的钱为他们买糖,解解他们的辛苦,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她好幸福。农村孩子容易得到满足,哪怕是一颗糖或是一本书同学们都会觉得开心。有时学生为了感谢她会给她画一幅画或者写小纸条,她把这些画和小纸条都贴在她的玻璃窗上,同学们非常开心。虽然这些事很平常,但要持之以恒很不容易,为了学生能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第二个母亲,她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十六年的为师之路,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之路,这颗爱的种子已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已枝繁叶茂,已把绿阴送达给她所爱的孩子身边,不娇惯他们,不伤害他们。她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短暂的时光里,她不但取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她所带的班级也很快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
十六年的教育生涯,我始终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我眷恋山区这片黄土,她更眷恋山区的孩子,她庆幸她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可以说,南乃小学的学生的成长,都洒有毕劲娟老师辛勤的汗水。
总之,斑驳的足迹印证着一年来的辛勤耕耘,点滴的收获见证着一年来的付出;蹒跚的足迹踏没了埋怨的话语,收获的喜悦催开了紧皱的眉头,绷紧的面庞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第二篇:我的教书生涯
我的教书生涯
王昌安
艰 难 入 道
1980年7月高考落榜后,因家贫无力复读,便回到家乡务农,其间也被派到镇里作为电工培养,后来父亲让我学一门手艺,便跟村里的一个叔伯哥哥学泥瓦工。师傅带了三个徒弟,我们只能在镇上做些修修补补的小活。一天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到镇上办事,看到了我,便给我说学校要招老师,让我回去考一下。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因为我也觉得泥瓦工这种力气活不适合瘦瘦的我,加上我在学校读书时成绩还可以,便让家里人注意考试的时间。
做泥瓦工很苦很累,忙碌一天便沉沉睡去,也没有复习,也没有找关系。考试那天家里人带信过来,我便骑着自行车回去参加了考试,参考的人很多,主要考语文数学两科,内容以初高中为主,也有一些小学内容。考完后,也不知结果,我又匆匆赶回继续做活。后来还是从团支部书记那里得知我考了个第三名,因只录一名老师,我落榜了。
1981年底,学校要派老师到教育组学习,需要一名代课老师,按照原来考试的成绩排序便决定让我去(第二名者当兵去了),我听说后,很高兴,虽然师傅挽留我,但我还是坚定地要到学校去代课。由泥瓦工到代课教师,我的人生旅途发生了改变。
1982年2月,新学期开学,我便到学校报到了。我去的这所小学叫吴集小学,地址在吴集乡政府附近(叫过吴集小学的学校有三个:这是第一个,1986年夏撤销,新河、吴集学生各自搬回本村小学;第二个在吴集村,1986秋--1993夏,仅存在几年时间;第三个就是现在的吴集小学,1993年由吴集中学改制。),它的前身是吴集大队、苏集大队和四冢大队联合办的一所小学,后来由于学生的增多,苏集办了小学,四冢办了小学,那两个大队的学生都撤回去了,只留下吴集的小学生,我去的时候新河大队的小学四五年级也搬来了,另外还有初一初二两个初中班级,这就是所谓的“戴帽学校”(小学为主外加初中)。
我最开始带的班是四年级语文,外加一些小科。我不知道怎样教书才算好,但我只知认认真真,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都能记住,都能达标。一学期下来,全镇三十多所学校进行统考,我所教的班级还不错,学校便让我继续代课,我的一颗心落下去了。
第二年学校让我带的是一个初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我校的这些初中生,是吴集中学拔尖后剩下的学生,学习相对较差,也比较调皮,有些学生年龄也较大,只比我小两三岁。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班的学生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学生难管,现在想想也可能是我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加上我没有管理经验,学生也不服我管,才花费我那么多精力。
第一次得奖金
第三年、第四年我带了两年小学毕业班,也是我出成绩的两年。吴集小学在我去后的几年中都是几名老教师带五年级毕业班,每年初考后,全镇33所小学排名,大都是倒数几名,在全国都比较看重质量的那个年代,连续几年的倒数,让我们的学校很是抬不起头来。
经过大队党支部和学校研究,决定让我担任1983—1984学年的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刚从新河小学过来的邓念清老师,学生有吴集和新河两大队的,人数也只有四十多人。这一年烟垢中学也从高中改制为初中,在全镇选拔100名优秀学生。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教学的,但我有印象的,一是我对学生管理比较严格,班级纪律较好,学风较好;二是对所学知识都反复落实,全面过关。初考成绩揭晓,我们放了个大卫星:一是综合评估,全镇第一(当时社直小学除外);二是烟垢中学优录人数8人,也是全镇第一(社直小学除外)。成绩出来,大家都很高兴,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大队领导也非常高兴,一下子由全镇倒数到全镇第一,这个成绩很了不起,便要给我们奖励。奖什么呢?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发奖金,我和邓老师每人40元奖金。这个数字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那时对于吴集小学来说却是破天荒的,而且我那时的工资年薪才400元,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1984—1985学年,我又和邓念清老师带了一届小学毕业班,这一年我们综合评估全镇第四,优录人数6个,其中一名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综合成绩名列全镇前茅,初考作文获全市优秀作文。
带了两届小学毕业班,这是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转折。我体会到,只有带好了毕业班,才能确立你优秀教师的地位,才能让别人认可你。之后,我由代课教师正式转为民办教师;不久,吴集中学将我抽调到中学任教。
十八条意见
吴集中学,是吴集乡的一所初中,地处吴集、苏集、四冢三个大队的交汇处,在乡政府的东南一公里处,交通不是很方便。1987年初,我去的时候每个年级也就两三个班,学生也是烟垢中学拔尖后留下的。学校当时有二三十个老师(数据不太准),有部分公办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民办教师。
在吴集中学的几年中,我边教书边学习,弄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问题,很扎实地自修了现代汉语,也拿了汉语言文学的专科文凭。而且更为难得的是,我在激烈地竞争中考上沙洋师范,成为了我梦寐以求的公办教师。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但在吴集中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另一件事。
在那所农村中学,大家教书,手中的资料很少,我也只有一本随教材发的教参和找人借的教案;老师之间因为竞争关系,也互相保留,同时教学教研活动也很少,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形式的东西,或者说,那里的大多数老师都不知道该怎样上好一堂课。可以说,我那时根本不知道怎样教书,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我教书凭的是那种不服输的干劲,想的就是把要教的知识全部灌给学生,用的手段就是逼和罚。
1992年的冬天干旱非常严重,这年我带初三年级的语文(初三就只一个班),也照样带着初三学生按照乡政府的安排每天到农村打土块(因干旱无法用耙将土块耙碎,只好用锄头打碎,以便灌水后安苗)。后来接到通知,说教育组要组织全镇初三语文教师到我校听我的语文课。听课?我不以为然,不就是照着教案上吗?我没认真准备,也没让学生做着“配合“工作,仍然带着我的学生每天去农村打土块。听课那天,除我校之外,其他四所学校的初三教师都来了,我校语文教师也大都参加了,阵势也庞大,我虽然也上过不少公开课,但这么多人参加还是第一次。我上课的题目是《两种习惯养成不得》这是篇议论文,我按部就班地照着那本教案的设计讲着,一节课也就在我的主要包场下结束了,平时也就这么上的,应该说没什么创新,但也没多大问题。
课上完了,互相评课,其他学校的几名初三老师也就不疼不痒地说了些小问题,然后由烟垢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也是烟垢镇的语文教研组长姚在兵发言,他针对我这节课指出了18个问题,也结合这节课谈了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怎样上好一节课。有些观点我闻所未闻,我一边记,一边思考,一边不住的淌汗。18个问题,他虽说得尖刻了些,但也入情入理;一节课就有18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一节乱课,让我震惊了。这件事一直让我铭记在心,倒不是记恨,而是敬佩:敬佩他的负责精神,敬佩他的业务高度。以后我走上领导岗位,对年轻老师,对业务管理干部也常常提起这件事,并以此来鞭策他们。
从此以后,就开始由学习业务知识向学习教育教学方法转变。以后的课我都逐步以学生为主,每节课都将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先学,学生进行交流后,再进行点拨。改变了教学方法后,我所带班级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二十年多年后,沙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是以生为主,精讲多练,没想到我从那时开始就这样做了。
一节课18个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我教学的一个转折点。
差班班主任
1993年秋,烟垢镇进行教育合理规划布局,初中学校由五所变成两所,我调入了烟垢中学。由乡村初中进入乡镇重点初中,我是不被看好的。我也战战兢兢,希望由初一年级带上去,但学校分给我的班级却是初三的一个班语文(只一个班语文,再无其他工作,可能还是不太相信我),不仅成绩是最差的,而且班上调皮的学生不少,这个班已经换了几个语文老师了,大家都怕接这个班。我去找校长,校长软中带硬地说,就只有这个班,你不愿带,那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不好再说什么,那就带吧。烟垢中学那时候学生是拔尖,但也有出钱来的,因此优生不少,差生也不少,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教师也是拔尖,人才济济,互不服输。我们这个初三年级的六个语文科任教师由一个老师五个学生组成,竞争激烈也合作愉快。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班的成绩上升了,期末考试名列年级第二,中考时名列年级第一。
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这个成绩估计学校领导老师开始是没想到的。一年打拼下来,我在烟垢中学站住了脚。
之后学校便让我到初一除了带语文还带班主任了。初一年级八个班主任,有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秀生,更有已在烟垢中学成名已久的优秀班主任,我接手班主任,很多优秀学生托关系从我班调到别班。这坚定了我要带好这个的班的决心。
那个时候,我已在荆门听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报告,也如饥似渴地读了他的怎样做班主任的专著。可以说,这本书我如获至宝,他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也解决了我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他的一些做法很有操作性也很有实用性。我很快将这些方法用于班级管理,我自己感觉有“招“了,系统了,轻松了,班级也顺了,好了,变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科中有四科全年级第一,其他科也不是第二,就是第三;第二学期也是如此,一下子成了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
但接下来,这个班级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初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去进修学习了,换了一个老师暑期补了一个月课后也调走了,几经折腾,这个班已经很乱了。大家担心不换个强手,可能这个班要废了。这时校长找我谈话,要我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犹豫了,原来我带的班顺风顺水,接这个乱班,我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且结果还不得而知。要知道,当时这个年级有十个班,有几个班非常强,要我接手的这个跟他们的差距非常大。校长反复做工作,我也不好推了,只好硬着头皮接了。
差班,差在哪里呢?我想无外乎成绩差,纪律差,这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班主任应从哪里入手呢?从抓纪律入手。我的办法是定班规,抓典型,治“首犯”;我的策略是整倒一个,威服一群;抓住重点,全面开花;以理服人,恩威并施,乱班用重典。为了治理这个班级,我每月都要找所有学生至少谈一次心,对于那几个调皮学生开导的次数更是数不清;为了校正学生的习惯,我从学习、劳动、就餐、就寝方方面面对他们严加管教,让他们看到变化,看到成绩,提震信心。其次是抓成绩。先从语文学科抓起,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复习,全面落实;力求全面(知识全面、面向全体)、准确(知识准确、表达准确)、细致(少有遗漏、注重细节)、灵活(活学知识,举一反三)。再抓其他学科。关注其他学科课堂情况(随时查班),多跟科任教师交流、反馈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帮助科任教师解决各项困难。最后抓学生的综合成绩。要求学生制定目标计划,每次考试后了解目标实现情况,分科任教师进行小组承包,分配培尖辅差人员,实行承包小组之间的竞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年下来,这个乱成一锅粥的差班,综合成绩和升学人数与第一名的差距微乎其微,我所带的语文也名列全校第一,沙洋区第一,荆门市第三。二十多年来,与我保持联系最密切的是这个班的学生——九六届三(3)班。
带完九六届之后,本想从初一带起,轻松一下,但学校又将初三另一个班——九七届三(2)班交给了我。这个班比九六届的班还要差,成绩差不说了,仅班上调皮学生就有十多人可坐两桌了,大家戏称这个班是“土匪班”,我最后也艰难地把他们带过来了。之后,我就没带过初一年级,大都是中途接差班带初二或初三。
带过几年差班之后,我也总结出来一些管理经验:一是要有狠劲。差班的学生为什么调皮,就是一些恶习没有管教过来,这些学生不怕你。我就是要让学生先怕,后服。压得住他们,他们有所怕惧,才慢慢服管。二是要有方法。要对调皮学生分化瓦解,不要“树敌”太多。先威震,一些胆小学生就不敢调皮了,我的狠名在外,一些学生一看是我来接班,收敛了。再敲山震虎,有些学生不算太调皮,但好狐假虎威,或做“帮凶”,经常敲打一下,提醒一下,他们就慢慢收敛了。再次是征服为首者。这类学生是少数,但他们具有号召力,做事也很隐藏,也讲究策略,稍不注意就会被他们反戈一击,十分被动。对这类学生必须分别对待,等事实抓实之后再处理,同时要攻心为上。九六届有个姓季的学生,很聪明,爱好理科,爱好书法,有些我行我素,不服人管,周围有一帮崇拜他的小兄弟,他也经常带着这帮学生和老师对着干,但他很少出面,只在背后出主意。有些老师看到一些学生干些无聊事之后,一顿拳打脚踢,他便出面质问老师为什么打人,甚至搬出法律条文,或者向上反映,搞得有些老师束手无策。我接手后,对他进行观察,不轻易动手,发现一些问题后,也只是以眼神暗示;之后找他谈心,也不指出他的问题,对他的一些优点予以肯定;他爱好书法,我在图书室给他借了几本书法图书,班上黑板报让他策划、书写;再之后,我和他聊起人生理想,我说,在中国要想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你首先必须上好学,而要上好学,你必须综合成绩要上去,你现在有些偏科,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有难度了,他问,我现在还来得及吗?我说,你这么聪明,当然来得及,只要你全力以赴;以后,他既使有些错,我也不深究,只和他谈这样做的危害及影响,他是个一点就透的人,响鼓不用重棰。我和他都知道,我们之间实际是在比内功,我们彼此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对方。前几年他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过得可以,他撰写的计算机书,清华大学在作教科书用。九七届有个姓刘的学生,是姚集人,长得身材魁梧,但就是喜欢打架闹事,还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我和他谈过多次,保证书也写过几次。一天,一个学生又向我反映,他又把别人的洗衣粉拿去用完了,按照保证书上的处理办法,是让他回去的,我便二话没说,和学校另一位比较熟悉他家情况的老师一起,用自行车带着他来到了他姚集的家里,一路上我一句话未说,那位老师倒是不停地开导他。到他家之后,我们把情况向他父亲进行了说明,他父亲了解清楚情况后,对他一顿暴打,我们将他交给他父母后,准备离开,他马上擦干眼泪,拦住我们,坚决要留我们吃饭,并表示痛改前非,望老师给他机会。后他父亲又把他送到学校,并和我们签订了协议书。这名同学以后逐步改掉了恶习,而且他迷上了写作,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连写42篇。第三是对学生要公平,也要包容。优生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差生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还应更多的关爱。让习惯不好的学生改错,不能一蹴而就,要允许他们反弹。对这些学生我经常提醒他们,又犯错了没有?本周犯了十次,下周争取只犯七次。不断地提醒,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提新要求,直至学生改掉。
将差班带好,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丰富了我的管理经验,使我逐步走向了成熟。
走上领导岗位 1996年秋,学校让我兼管九年级团总支工作,我很快将各项工作安排妥当,建立了规范的团员档案资料,收齐了团费,开展了系列管理活动。当时有一位学校主要领导发自内心地对我说,你很行,烟垢中学这么多年来团费就是一笔乱帐,从没收齐过,在你手里终于理清了。我很诧异,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吗?
1997年秋,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要我担任政教主任。我很忐忑,烟垢中学当时有学生1500多人,学校各项工作如日中天,参观的多,检查的多,而且以往担任这一职务的领导都很出色,很多都当了校长了,我一个从民办老师中出来的“土八路”管一个班还可以,但担任这一要职能行吗?领导很肯定地说,你能行,没问题!我言词短,又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又硬着头皮接了。
接手政教主任后,我找了两个很得力的助手——刘云锋和贺红云。他们是我师范同学,刘能说会写,高大威猛,以“武”为主;贺能歌善舞,能言善辩,以“文”为主。我让他们协助我一个分管安保和学生会的工作,一个分管团委和广播站的工作。政教工作我的切入口分别是学生会和广播站。我认为当时的学生会有点像“黑社会”,学生会干部很多都是调皮捣蛋学生,当着分管领导面点头哈腰,背着领导面欺负擂肥学生,学生敢怒不敢言;学生会干部不正,学校的风气就正不了;政教处的职责就是要保证学校的校风正、学风浓。改组学生会干部的程序是:先各班推选优秀干部,再由政教处进行审查,然后由组织各候选干部申报职务和演讲,最后政教处确定。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有正气、有能力、有责任。之后我们对学生违纪违规情况进行大力整顿。对问题严重者,处分一批,办学生班一批;每天学生会干部和值日老师都对违纪学生发放违纪通知单。我认为学校广播站缺活力,天天在广播,但听得人却不多,也没起到舆论应有的作用。通过商议,一是在全校选拔校园之声广播站记者、播音员、编辑并进行培训;二是内容以学生喜闻乐听的为主,包括时政新闻、校园新闻、好人好事,师生专访、点歌台等;三是要为工作人员挂工作证,便于工作,特别是小记者,更是给他们特权。1998年抗洪大军在高阳暂停时,学校小记者采访了很多解放军,写了很多报道。同时加强对团员的管理,一是对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二是把好入团关口,三是团员必须每天佩戴团徽,四是对不合格团员进行处分,通过这些措施让团员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让正气在学生中弘扬起来。与此同时政教处还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方案、寝室内务管理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位老教师评价说,烟垢中学的政教管理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9年秋,我担任学校副校长;2001年秋,我担任学校常务副校长;2006年秋我担任学校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07年秋至2011年夏,调任烽火台中学书记、校长;2010年秋烟中、烽中两校集并担任新烟垢中学校长。
回望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些年,有艰辛的努力也有欣慰的成绩,有痛苦的经历也有难忘的教训,有终身的遗憾也有不屈的追求。
从一个普通老师到学校中层干部,再到学校主要领导,其间有不少同事、领导给予我帮助和指导,我从内心感激他们。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一定会遇到很多“贵人”,没有这些“贵人”的提携和指引,不管他多优秀,也只“骈死于槽枥之间”;除此之外,个人的努力及修养也很重要,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干部,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外,还要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而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政策意识,再进一步有驶人才能、鼓动才能。实际上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有很多人具备一定的素质,但欠缺一些素质而不注意弥补,或经不起考验,很让人遗憾。比如,有些同志业务能力很强,但奉献精神不够,做一点事都讨价还价,太过于考虑自身利益的人是难以胜任领导工作的;有些同志业务能力强,但缺少合作精神,做领导工作是要带领大家共同做好工作的,不是单打独斗;有些同志各项条件都具备,但缺乏责任意识,怕得罪人,不敢担责任,当领导就是要公平公正,对的要肯定错的要批评,对于歪风邪气要敢于顶住甚至要做斗争,一团和气,不敢得罪人,往往是正不压邪,工作无法开展。
当然,人各有志。有人淡泊名利,只求做一个平平淡淡的凡人;有人志向远大,想干一翻轰轰烈烈的伟业: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也认为,当历史选择我们时,当事业需要我们时,应该挺身而出,迎难而上。
弹指一挥,32载匆匆度过;屈指细数,往事历历如昨。值此中国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写此拙文,以为纪念。
第三篇:十几年教书生涯感悟
十几年教书生涯感悟
“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初上讲台,自觉满腹才华。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定能实现当一名合格教师的夙愿。但刚上讲台几年来,并非是然。不是 课满堂灌,唱“独角戏”,就是师生不能贤能密配合,教与学“两张皮”,不是上课给学生交待不清楚,就是不了解学一,讲得深了,学生听不懂。自感平时教学力没少出,劲没少施,心没少操,定能教学成绩斐然。可是学生考试成绩一揭晓,总是平平常常,徘徊不前。领导认为个人素质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甚至莫名其妙地被调来调去。本人心里总是不服敢,自想怀才不遇。但铁的事实摆在眼前,教学成绩不如人,课堂上错误时有发生,对捣蛋学生,常是束手无策,方法简单精暴,动辄打骂,甚至变相体罚,真令人欲哭无泪。此时我的心曾经发生过动摇,不是吗?转行者有之,跳槽者不乏其人,然而又想更多的人还是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又甘愿当后者,相信自己,只要爱岗敬业,不断磨炼自己,定会寻到其中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感自己知识人的不足,教法欠缺,光有热心情没有勇力还远远不够。于是多向书本学习,多向有经验的同仁请教,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常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班主任大全等书籍,并写有一定数量的心得体会;多听有经验的老师的示范课,对照自己,妹找差距,同时也经常订阅有关专业报刊,不断吸收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教坛磨炼十几年,终于迎来了事情都能得到心应手,举手之劳,教材熟悉了,教法娴熟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示范课,心得体会,荣誉证书纷至而来,领导的赞扬,同会的肯定,家长和学生的主任不绝于耳。
今天回想起过去的这一切,痛苦与快乐交织,失败与成功并存,徬徨与迷惘相伴,然而更多的还是快乐,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团结,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历史的潮流。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力求能够更多地分享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本国的红十字合国力。新科技革命对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样,作为人民教师,面对知识网络进代的逐渐隆临,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只有终身学习,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可能踩在历史不巨人的臂上不断攀登,勇敢地承担起教师地光荣职责。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姚 妮
美术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用自己的眼观、脑思和耳听(老师的引导),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语言倾注出来,虽则自己的语言有时天真可笑,有时自言自语,有时互相对话,但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是孩子子智慧的启迪,自身潜能的挖掘,心灵火花的闪光。据此,我把美术教学活动与训练幼儿说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在观察中说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艺术对象的认识。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环节,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幼儿画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各种鱼,让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并 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异的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鱼的种类真多,有金鱼、草鱼、黄鱼真多,有红的,黄的,还有黑色的„„,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鱼的眼睛鼓出来,象珍珠,这时老师如果顺势地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
二、在操作中说话
幼儿不论操作什么东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人内容有关,而且老师不好制止。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编儿歌。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常握了操作要领,也练习了说话。
三、在评议作品中说话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头脑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很想介绍给别人听。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练习说话。由于画的内容是孩子们的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因而讲述时语言也就生动,富有情趣。
总之,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说话的源泉,孩子们在活协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幼儿的发音,用词和句子语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达思想,叙述事件,就能使幼儿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可见,只要教者教学有法、教学得法,美术教学不仅能教给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会仪程
一、具体安排
时间:第七周(星期一下午)地点:本班教室
二、注意事项
1、班主任提前告知学生开会时间。
2、老师提前30分钟到班,作好家长鉴到工作。
三、清点学生家长
四、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及作业交阅情况
五、重点解释学困生在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
六、家长和耆现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七、对学生家长提要求
四年级班主任:姚妮 二〇〇八年十月六日
班主任发言稿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家长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开会,我表示感谢,同时也有了和在坐的家长见面的机会。今天,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好,学校和家长就是让在坐的家长和学校紧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
下面,我给在坐的家长们提几点要求:
1、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学习,每天下午孩子子回家,首先,督促他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家长要检查。
2、不管你们有多忙,也要给孩子充足的学习时间,不要让他们帮你们赶活。
3、晚上,家长不能让孩子看电视,9点到9点半就督促孩子睡觉,家长们也不要看电视你们不看,孩子也就不看。
4、要保护好孩子的健康,后期学习时间紧密,复习阶段很重要,不能让孩子请假、旷课。
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各位家长代表大家好!非常感谢校领导把这样一个机会给了我,我也愿意代表全体委员在这里讲几句心里话。
首先我代表全体家长委员会成员对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们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放。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孩子所受教育也就有很大的琐。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学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发告示,而应予以热情的关心帮助,有针对性直接影响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
作为学生家长代表,我在这时愿意代表大家向校领导表个态:家长委员会本着遵循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履行自己的义务与权利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宗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同心协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谢谢大家!
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伯伯、叔叔、阿姨:你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会,来关心我们的学习,来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代表全班同学向你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来到这时,在这片热土上健康成长。这里人杰地灵,睿智着我们的思想,丰满着我们的感受。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作为学生,我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人生道路上的必须经历,这是生活的一种磨砺。在学校里,我们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汲取真理,在老师的鼓励信任中不断进步,收获成功,享受甘甜,总结失败,品尝苦涩,不断前行。我查们。每一个同龄人正努力从中寻找久违的快乐!当我们与老师交流,感受沟通的魅力的时候;当取得好成绩,迎着老师赞赏目光的时候,当顺利完成一项工作,与同学交换默契眼神的时候,当有出色表现,得生同学们的掌声的时候„„甚至是上一节课外活动课,作为一道挺难做的题,都可以让这些小小的快乐溢满心房!
作为孩子子,我们永远是爸爸妈妈的最爱,我们一步步走得很辛苦。不会有人在父母失望的目光中还能坦然,也不会有人对父母的点滴关心视而不见。我们知道,爸爸妈咪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我们对此充满感恩。
作为学生和孩子的双重身份,我们一直沐浴在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关爱中,我们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都是父母心血的结晶,我们会一直在你们爱的目光中勇敢的往前走!
再次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第四篇:山区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山区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山区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热爱教育事业,扎根山区小学
张系镇沅县振太乡小学教师,男,生于1974年4月,专科学历。1996年3月在振太乡小学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勇于拼搏,模范地履行着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工作热情认真,尽心尽力为家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深受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身处逆境,心系教育
张老师1993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没有能够继续求学深造,只好回家务农、出门打工维持生活。后来他想,逃避贫困山区不是长远之计,因为家乡渴求上学的孩子还很多,他们需要教师。生于山区,长于山区的他,为了让家乡孩子能够上学,在当时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他于1996年主动申请并获准后毅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为师之路,并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最初的他,虽然仅仅是一名代课教师,但总是乐呵呵地笑对每一天,笑容里写满了当上教师的自豪。然而,步入课堂后,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对于没有合格学历的张老师来说,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也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自学。白天,他是老师,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晚上,他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的勤读着借来的一本本《教育学》、《心理学》和《云南教育》等书籍,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2002年8月通过国家考试,获得了公办教师资格。该是休息一阵子的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更加自信地加入到函授学习中,并获得了小学教育专科的学历。同时,他还参加了许多关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培训与提高学习,特别是在镇沅县教师进修学校民代班的学习期间,由于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张老师的成长,也应该说是山区教育的成长,他任教的第一年就以优越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同事的一致认可。
人往高处走,他往山区跑
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张老师却对山区教育无比青睐。张老师一直主动要求到偏僻的山区任教,因为他深知山里的孩子最需要他,需要像他一样以山区学校为家,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的好教师。他的足迹跑遍了振太乡东山片区的文板小学、荒田小学、沙河小学、塘坊小学和文怕小学,其校属区所有村寨,都洒满了他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的汗水。他这一跑就是15年,在艰苦环境中拼搏奋斗的他,铸就了坚强、崇高、诚实的优秀品质。他给家乡人们留下了平易近人、关心同事、热爱工作、艰苦朴素的深刻印象。他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踏实工作的工作作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深得领导、教师和家长的信任。为此,除了一直担任>班主任外,还先后被推选为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财务员、职工代表和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在可以说张老师始终扎根于最为偏僻的山区,为高寒山区传递的是文明圣火,谱写的是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篇章,激起的是高寒山区人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款款深情。
教书育人,方法为尊
张应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生涯中,始终采最为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生成学生在>素质教育下应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素养。就像有一次,当他听说一村民因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导致其孩子辍学回家时,立即连夜走了三十几里山路赶到寨子,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上学。在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在他诚恳之心的感动下,在他摸出仅有的10元钱递给孩子去买双鞋穿的时候,家长流泪了——因为眼前的张老师穿着的是补过后又破了个小洞的鞋,而后孩子又笑着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张老师身边。
大家也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在1997年盛夏,学校中一个名叫小才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慎扭伤了脚。那时,学校所在的地方,交通极不方便,当地的>交通运输靠的是人背马驮的方式,并且小才同学的家离学校三公里多。张老师生怕小才同学缺课而影响学习,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在羊肠小道背着小才上学和放学的任务,他这样一做就是一个多月,学生康复之后,小才和他的家长都感动不已,买了礼品去感谢他,但都被张老师拒之门外,乡亲们给他的评定是憨厚老实,其实张老师的家境情况并不富裕。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为了提高边远山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经常不计任何报酬,任劳任怨的超工作量的工作着。稍有闲暇,他总不忘给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老父老母捎去问候——或许是自责也难以揣测,倒是有人见过他红着眼睛走过——孝子!
张老师说过,要想组织好班集体,可不能忽视了对'德困生'的教育,只有把教育得学生有高尚的德行,教学起来才事半功倍。在2009学年,他任教的班级一个名叫小友的同学是班里出了名的捣蛋大王。别人打架他会拍手称好,爱打架骂人,故意损害公物,同学们都怕他。每当他做错了事,张老师并不当众责备他,总是单独地跟他谈话,可光说没多大效果。后来,张老师就抓住该生爱动脑筋的闪光点,让他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露了几手,还当众表扬了他,他也由此改变了许多,很多同学变得喜欢跟他做朋友了小朋友。这样一来,教学就也大见起色。语文课堂中,相关节约的口语交流中,张老师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有的任性、有的顽皮,这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的新问题,面对问题,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来对待班上的学生。因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家境较好,学生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吃剩的饭菜、点心及没用完的橡皮、书本等扔到垃圾桶中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不但在语文课堂启发学生以节约为美,而且专门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启发孩子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想想意识。并灵活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让学生谈谈面包是怎样来的,在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学生为灾区捐献爱心和祝愿。在他如此的教育下,班级中浪费的现象减少了,因为大家都争着把节约下来的钱物捐给地震和干旱灾区。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品德变得高尚了,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了,可见,文道结合是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而张老师的方法正是此理的最好诠释。以此教育的结果是他所任学科,在多次乡级组织的学年期末素质评价中,都名列前茅。他撰写的《浅谈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教学》在2005年7月思茅市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荣获叁等奖。惟其如此,张老师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是当地村民赞叹不已的热门话题。
喝水不忘挖井人,教育最需张应权
张老师多年来始终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也一直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工作,他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作为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他不忘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与同行间交流切磋的平台,以此展示自己,更是提高自己。我们相信张老师在成绩面前是欣喜的,那是他自己辛勤耕耘创造的美。我们也相信,荣誉面前的张老师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标兵,继续热情洋溢地奋斗在祖国教育事业这块热土上!
1996年3月至1996年8月,他在振太乡塘坊村荒田小学代课,担任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任务;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他在振太乡塘坊村文板小学代课,承担语文、数学及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1997年9月至2001年8月,他在振太乡沙河村小学代课,承担语文、数学、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张老师在镇沅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于同年8月转为公办教师。2002年9月至今,张老师一直在振太乡文怕小学任教。2012年3月调入中心校工作至今。
当然,作为现在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中心完小同年级第一名的张应权老师,我希望是胜利的起点!
第五篇:教书生涯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
“有境界自成高格”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诚哉斯言!从教18年,对这三重境界的蕴涵有了更多更深的体察和感悟。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志存高远”的事业境界。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小志者成小事、大志者成大事、无志者难成事。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坚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忘却了眼前事业的种种诱惑、迷茫、阻碍和困顿;志存高远之境,使人有了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力和信念……18年的教育生涯,有过风、有过雨、有过苦、有过泪,但自己从没放弃过做一个理想中的好老师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从容面对死神的威胁而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对赛课、评模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沉浸在科研的充实和愉悦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成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坚韧不拔”的事业境界。古人云: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常。人生、事业多变故,面对各种变故,有人改变了当初的目标和愿景,有人却始终保持着心灵上的那份淡薄和宁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始终奉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信条。18年的教育生涯,我有过从政的机会、有过经商的机会、有过搞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也有过消沉的时候、有过失败的时候、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孤独的时候,但这一切,从没令我后悔过。充满改革精神的公开课上砸了,我不悔;为通过省级课题的结题鉴定搞坏身体住院了,我不悔;推行人性化管理遭人非议了,我不悔;寒暑假基本不休息却无一分报酬,我不悔;见了好书就买以致忘了回家的路费,我不悔……事实上,憔悴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面容,靓丽的却是我的精神、我的灵魂。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豁然开悟”的事业境界。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教育实在是一种修炼的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修人生以炼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事业上的渐修,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种事业上的顿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需要渐修,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凄苦。同样,实现教育理想,更需要顿悟,需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地那份明心见性。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的专注、自己的解脱、自己的放下、自己的觉悟。
就顿悟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先天禀赋、表现为人文底蕴、表现为学养积淀、表现为抱负水平、表现为勤奋程度、表现为思维方式、表现为个性特征……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差异,乃是事业境界、人生境界上的差异。有人只是从生存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仅仅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实际到近乎庸俗的程度。有人超越生存,从生活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就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样,教书就成了他们立业的根基,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这样,教书就有了献身的冲动、创业的幸福。有人超越生存和生活,从生命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教书过程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命过程。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站在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高度去敬畏、去珍爱、去完善教书这份职业。
蓦然回首,自己对职业的体认进入了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教育就成了自己张扬生命个性、展示生命活力、体悟生命意义的圣地,就成了学生丰富生命内涵、抒写生命诗篇、提升生命质量的净土。这个时候,自己心目当中的教师形象不再是“蜡烛”、不再是“春蚕”。因为蜡烛的泪里有着太多的悲伤,春蚕的胸中有着太多的黯然。也不再是“园丁”、不再是“工程师”。因为园丁的劳作总离不开过分的矫饰,工程师的对象毕竟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时代呼唤着“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生命境界”。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课堂教学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学术研究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为人处世的高格。
教书生涯三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记误),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参禅与成大事业、大学问有此思维发展的规律,小事业、小学问也概莫能外。刚从大学课堂走到中学讲台的心境,用“昨夜西风凋碧树”来形容,真是妙不可言。毕业宛若西风,夹杂着无可回避的感伤,在必然中成为人生永恒的一刻;凋败的碧树是曾经的青春梦想和一段生命的躁动。告别师长、告别同窗,“独上高楼”。登上中学讲台这座高楼后顿生茫然,望远竟若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是千古文章,水是或可爱或顽劣的孩子。两者鸿沟千里,如何交融?如何才能不误人子弟,既让学生快乐的学,又让家长看到满意的考试成绩。一片茫然中只见:魏书生教学法、钱梦龙教学法、多媒体、小情境,形形色色的名家名师,汗牛充栋的教材教法。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此时真可谓“望尽天涯路”,而又无所适从。
既不愿意误人子弟,就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求索,求索的过程好像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不再是千古文章,已变成了一个个应试的知识点;水不再是或可爱或顽劣的孩子,已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完成考试的机器。讲课、听课、读书、思索,身心憔悴地“众里寻他千百度”,寻找什么呢?也许是一种教法。
终于这教法在朦朦胧胧中呼之欲出了,又不知冠以何名目,称其为“三读法”“四步法”“某氏教学法”都不甚满意。偶然重读《人间词话》可谓“蓦然回首”,瞬间顿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寻觅的哪里是什么教法,分明是一种境界。正是王国维化用三首宋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其语言之华美,意蕴之隽永,区区我才,何以出其右?
大师精妙,以三首词道破人生治学之路:迷惘,求索,顿悟三阶段。中学生的学习,虽不是大事业、大学问,但其思维发展的路径不也要经此三阶段吗?教师不牢牢掌控学生此三阶段,何以成功?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中核心是登高望远后心生迷惘。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登高望远犹如井底之蛙、讥鹏之鸠,何来迷惘?中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一堂课的初始阶段要设法让学生登高望远,让学生对未知世界(将要学习的东西)充满神往,这就需要教师在一课的导言中对学生未知世界的魅力和价值做概括性渲染性的介绍,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奇妙世界。这正是常说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登高望远后,未经教师的点拨,自然会产生迷惘。没有这种登高望远后的迷惘,就难以产生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第二阶段的漫长和艰辛。学生登高望远后,才会有此不悔的选择。教师上课切忌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教育家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的教要掌握好火候,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求索,待学生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的时候,方可缓缓通过教师的启发、提问、解说和学生的讨论、回答来亮出底牌。这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教师的单方面填鸭式的灌输或布道式的说教。让学生在得到答案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到了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此瞬间的顿悟。顿悟中产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体验,是终生受益的经验。
三个阶段,三层境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往复循环。在一节又一节课中反复上演,导演正是悟得人生三境的教师。此时的教师就若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文章仍是承载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千古文章,孩子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或可爱或顽劣的孩子。“蓦然回首”后,有青年教师问教法的名目,莞尔答曰:“何须名目,读读讲讲而已”。
教书生涯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这旅途也可用《桃花源记》中三段话来比喻:“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为第一境界;“初极狭,才通人”,为第二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为第三境界。此三境后又当有新三境,如是循环,直至生涯的终点。
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教师的治学境界
教师的治学境界
从教书的意义上,教师要追求的是治学境界。
教师的治学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
1.庸师
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教书也是照本宣科。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自成一体,无作为,造成一种“误人子弟”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严师
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诸方面,可以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名师
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大师
教师苦苦追求,不断探索,达到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对事理、对学科能变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子女,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有思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教师,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要追求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同时,还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追求做一位名师、大师。
祝愿所有教师都成为一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