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制度
第一条 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应分别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每年不少于一次。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召开。
第二条 例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会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确定议题,做好会议记录,将有关决定事项整理存档,并负责决定事项的督促落实。
第四条 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应按时到会,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应提前请假,并指派他人参加。
二、请示报告制度
第五条 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紧急情况,应在报告同级领导小组的同时,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报告;遇有超越现行规定的事项,必须请上级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六条 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对下一级社区矫正组织的请示报告事项,应及时予以答复;超越职权范围的,应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请示。
三、学习培训制度 第七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培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八条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第九条 培训工作由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分级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社会志愿者接受培训的时间由各市自行规定。培训情况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依据。
四、信息宣传制度
第十条 信息宣传要严格遵守政法工作宣传的有关规定,以正面宣传为主,客观真实,注重社会效果。第十一条 信息选传应主要反映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活动等内容。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的宣传报道应征得本人同意,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宣传报道的有关内容未经批准,不得上网。
第十三条 宣传工作应注意保密,内部文件、资料,不得擅自公开。违反规定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监督制度
第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监督主要有法律监督、矫正组织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第十五条 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予以监督,发现矫正工作中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十六条 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矫正组织未按法律规定的刑罚内容执行刑罚的,矫正对象有权向当地检察机关检举反映,或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诉。
第十七条 上级社区矫正组织应定期检查、指导、监督下级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同级社区矫正组织内部应加强互相监督,发现又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督促其改正。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其职责范围、工作程序、有关制度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组织可从有关部门、知名人士、离退休人员和矫正对象亲属等人员中聘请执法监督员。
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及时处理矫正对象或群众的举报、投诉,并反馈处理结果。举报、投诉和处理结果应登记归档,并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统计制度
第二十一条 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统计工作相关规定,应严格遵守统计纪律,明确专人负责。
第二十二条 统计方法要科学规范,统计数字要真实准确,统计资料要按有关规定程序审签报告。要注重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七、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规定建立矫正对象档案和矫正工作档案。矫正对象档案应一人一档,单独立卷,指定专人保管。有条件的司法所可对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 矫正对象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矫正对象的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假释证明书、执行通知书;
(二)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
(三)矫正对象阶段考核材料;
(四)矫正对象奖惩情况登记表和相关材料;
(五)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六)矫正对象参加矫正活动材料;
(七)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
(八)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九)其他应当存档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 矫正工作档案包括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成员、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情况及其他重要材料。
八、社会志愿者聘用制度
第二十六条 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职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社会志愿者应主要从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村(居)委会成员、矫正对象的近亲和原所在单位人员中聘用。
第二十七条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二十八条 社会志愿者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一)参与制定矫正对象的矫正方案;
(二)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及心理咨询;
(三)与矫正对象结成对子,帮助教育矫正对象;
(四)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承办社区矫正组织指派的其他工作。第二十九条: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联络和活动。
山东省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度(试行)
为规范和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及《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报到制度
第一条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如实汇报个人及家庭情况,并交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第二条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予以登记,填写《矫正对象登记表》,发放《山东省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进行谈话教育,告知其权利、义务。社区服刑人员自登记之日起为社区矫正对象。
第三条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关措施,防止脱管失控。
二、协管制度
第四条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报到后15日内,了解其家庭、单位情况,确定矫正对象的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
第五条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由具有监管能力的配偶、直系亲属担任;没有配偶、直系亲属的,可由其所在单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或有愿意协助监督管理和教育的近亲属担任。
第六条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应配合司法所做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向和活动情况,并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矫正对象应当服从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的教育和管理。
三、汇报制度
第七条矫正对象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至少每月到司法所汇报一次、每季度交书面汇报一次。
司法所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要求矫正对象汇报情况。第八条矫正对象确因身体状况不能出行的,可以书面形式由其亲属或者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到司法所代为汇报。
第九条司法所应当及时将矫正对象的汇报材料存入矫正档案,并根据矫正对象的表现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四、走访制度
第十条社区矫正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应对矫正对象走访一次,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工作、生活、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完善矫正措施。
第十一条
矫正对象应积极配合矫正责任人的走访,如实汇报相关情况。
五、学习制度
第十二条 司法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政治理论、政策形势、法律知识、文化技术及社区矫正制度等内容的学习。集体学习每半年不少于3次(12)课时。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应积极参加学习教育、遵守纪律,做好记录,按照完成学习任务。
六、公益劳动制度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社区公益劳动。第十五条 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七、外出和迁居审批制度
第十六条 矫正对象临时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应向司法所提出申请,经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批准。返回后应立即销假。
第十七条 矫正对象需迁移户口或变更经常居住地的,应向司法所申请,经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批准。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原住所地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迁居7日内,向迁入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移交其档案。第十八条 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居住区域或未按照销假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八、会客制度
第十九条 矫正对象在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向司法所提出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九、公示制度
第二十条 司法所应当将矫正对象遵守制度、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核与奖惩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向矫正对象公示。
十、申诉制度
第二十一条 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社区矫正组织违反刑罚执行规定的,可以向社区矫正组织或检察机关申诉。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本站推荐)
钢雄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主 要 任 务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2.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等方面内容。
3.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4.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镇社区矫正工作适用于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吸收并借鉴国内外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镇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依法规范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法定权限、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3.密切协作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各方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4.公开监督原则。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有效开展。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第三条 矫正对象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
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
(二)社区矫正宣告书;
(三)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
(四)社区矫正责令书、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五)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活动情况月汇报(按时间顺序);
(六)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
(七)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
(八)矫正方案;
(九)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
(十)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
(十一)社区矫正对象考察表;
(十二)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
(十三)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十四)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
(十五)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
(十六)其他应当归档的重要材料。
矫正对象死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
第四条 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专人管理。
第五条 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的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给侦查、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第六条 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级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县(市、区)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
第七条 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第八条 矫正对象被解除社区矫正后,司法所应在1个月内将该矫正对象档案移交所在县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社区矫正工作者守则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规范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守则:
一、负责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和转交的衔接工作。
二、制订教育矫正方案。
三、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管理工作,实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罪、守法、劳动和学习等情况的具体考核工作。
四、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制教育活动。
五、协调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六、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
七、组织落实社区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
八、组织指导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教育矫正工作,适时开展社会帮教活动。
九、依照规定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司法奖惩的材料整理工作。
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社区矫正工作个案。
十一、加强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的协调,最大限度地为社区矫正工作服务。
十二、恪尽职守,遇有特殊情况、问题或重大事宜,及时反映和上报,不得瞒报、迟报;对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反映的问题及时解答和处理,不得推诿、懈怠。
十三、秉公执法,严格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
十四、廉洁自律,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任何不当利益。
十五、完成上级机关布置的相关工作。
社区志愿者工作制度
1、参与制定矫正对象矫正方案;
2、参与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及心理咨询;
3、与矫正对象结成对子,帮助教育矫正对象;
4、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5、承办社区矫正组织指派的其他工作。
司法所负责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联络和活动。
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及帮办公室工作制度
一、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解决方案,指导、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请示报告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三、教育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定期分层次组织对社区矫正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水平。社区矫正人员每半年一次,社区志愿者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四、责任追究制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矫正对象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属工作人员失职导致的,实行责任追查,追究其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五、统计报表制度。正确、及时、完整上报社区矫正工作各类报表。
第三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社区矫正报到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到公安派出所报到、办理登记手续时,社区民警应告诉其到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办理手续,接受社区矫正。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向其宣布矫正期间应遵守的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告之对其负责帮教的矫正工作小组成员,要求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
二、监护制度
对未成年的社区服刑人员应落实监护人制度,与监护人签订《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由监护人负责协助监管。
三、走访制度
矫正工作小组应定期与社区服刑人员见面,或通过走访其所在单位、学校、村(居、社区)、公安派出所、社区服刑人员家属了解掌握其思想、行为和生活状况、社会活动关系和困难等情况。
四、学习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或教育活动。
五、请销假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因故不能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或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应向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申请,由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负责审批。
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本区域范围外出的,必须向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返回时,必须立即销假。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活动或擅自离开规定区域或未按时请销假的,按违规处理。
六、迁居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必须报告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并经
公安机关批准。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应将迁居情况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社区矫正办公室备案。
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应通知原辖区的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和迁入地公安派出所。迁入地如果已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的,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应及时通知当地社区矫正办,并转递有关法律文书复印件;若迁入地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该服刑人员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户籍迁出的有关档案材料应在1个月内转递。
七、会客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非亲属人员,应当经过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同意,并将客人基本情况、会见事由进行登记备案。如果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认为会见将影响对其监督、考察的,可不予批准。
八、矫正个案制度
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应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成立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根据其犯罪原因、思想状况、个人特点、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情况,制定、调整和实施矫正个案。
九、社区劳动制度
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或矫正工作小组应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
对有工作的社区服刑人员,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或矫正工作小组在制定矫正个案时,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其参加公益劳动时间或酌情减免。
十、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档案,将相关法律文书、个人资料、每月参加学习、劳动的考核情况、请销假、思想与行为汇报、奖惩结果等相关材料存入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管理。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1、乡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每年不小于一次,遇有重大事宜随时召开。
2、例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会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确定议题。做好会议记录,将有关决定事宜整理存档。并负责决定事宜的督促落实。
4、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应按时到会,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应提前请假,并指派他人参加。
二、请示报告制度:
1、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紧急情况,应在报告同级领导小组的同时,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报告;遇到超越现行规定的事项,必须报请上级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后方可实施。
2、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对下一级社区矫正组织的请示报告事宜,应及时予以答复;超越职权范围的,应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请示。
三、学习培训制度
1、社区矫正组织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培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
2、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可采取集中、以会带训,参观考核等多种形式。
3、培训工作由各级社区矫正培训组织分级实际。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培训情况作为社区矫正工作
1者考核的依据。
四、信息宣传制度
1、信息宣传要严格遵守政法工作宣传的有关规定,以正面宣传为主,客观真实,注重社会效力。
2、信息宣传应主要反映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 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活动等内容。
3、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的宣传报道应征得本人同意,依法维护其合同权益,宣传报道的有关内容未经批准,不得上网。
4、宣传工作应注意保密。内部文件、资料不得擅自公开,违反规定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监督制度
1、社区矫正工作监督主要有法律监督、矫正组织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2、检察机关予以对社区矫正工作予以监督,发现矫正工作中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3、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矫正组织未按法律规定的刑罚内容执行刑罚的,矫正对象有权向当地检察机关检举反映,向上级司法机关提出申诉。
4、上级社区矫正组织应定期检查、指导、监督下级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同级社区矫正组织内部应加强相互监督,发现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督促其改正。
5、社区矫正组织应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其职责范围、工作程序、有关制度等,接受社会监督。
6、社区矫正组织可从有关部门、知名人士、离退人员和矫正对象亲属等聘请执法监督员。
7、社区矫正组织应及时处理矫正对象或群众的举报、投诉,并反馈处理结果。
8、举报、投诉和处理结果应登记归档,并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统计制度
1、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统计工作相关规定,严格遵守统计纪律、明确专人负责。
2、统计方法要科学规范,统计数字要真实准确,统计资料要按有关规定程序审签报告。注重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七、档案管理制度
1、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规定建立矫正对象档案和矫正工作档案。矫正对象档案要一人一档,单独立卷,指定专人保管。有条件的司法所可对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
2、矫正对象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1)矫正对象的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假使证明书、执行通知书;
(2)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
(3)矫正对象阶段考核材料;
(4)矫正对象奖惩情况登记表和相关材料;
(5)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6)矫正对象参加矫正活动的材料;
(7)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
(8)依法解除监督管理和社区矫正期满通知书;
(9)其他应当存档的材料;
3、矫正工作档案包括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成人员、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情况及其他重要资料。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监管制度
1、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和社区基层组织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监管。
2、司法所针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长、社区民警、矫正联络员(矫正联络员由签订监护协议的社区工作人员或社区矫正对象原工作单位人员担任)组成。有矫正工作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对其进行日常评分考核以及司法奖惩程序申报和审批。
3、矫正工作小组选定一名具有监督管理能力和愿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的社区矫正对象亲友作为矫正监管人。矫正工作小组、矫正监护人以及社区矫正对象三方签订监管协议书,矫正监管人负责配合矫正工作小组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管和教育。
4、司法所发现其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下落不明,经初步查找未果后,须及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脱管通知书》,书面告知公安派出所,公安派出所应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下落不明的事情矫正对象进行追查。
二、迁居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和生活需要迁居时,应当向其居住地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居住地司法所应当会同当地派出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理由和迁居地址进行审查,并征求迁入地司法所意见,由矫正工作小组集体审议通过后,报区县(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
2、经区县(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同意迁居的,应将社区矫正对象个人档案(正、副档)以及《社区矫正对象迁居档案移交通知书》一并寄送至迁入地司法局。迁入地司法局应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迁居档案移交通知书》(回执)寄回该社区矫正对象原居住地司法局备案。
3、原居住地和迁入地司法所在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移交手续后,均应当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登记簿》。
三、会客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人员。
2、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非亲属人员必须事先向司法所报告,司法所应当将来访媒体或来访客人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进行登记备案,由矫正工作小组集体审议后,经区县(市)、市级社区工作机构逐级审核后,报省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
四、请假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因正当理由需离开居住的区县(市)范围,应当向司法所提交书面申请,并附相关具保人的具保书。矫正工作小组成员需各自分别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审核和训诫谈话。
2、社区矫正对象离开居住地的区县(市)范围,一次请假7日以内(含7日)的,经矫正工作小组及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后,由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社区矫正对象一次请假7日以上15日以下的,经上述程序及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后,报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一次请假15日以上的,经逐级审批后,报省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
3、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非因治疗、护理的特殊需要,不得请假。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还需提供医院出具的确需转诊证明。
4、社区矫正对象每半个月要向司法所电话汇报一次本人情况,每个月向司法所寄送一份书面思想汇报材料。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地已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可以联系请假外出地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进行委托管理。
5、社区矫正对象应在批准请假外出到期次日前向司法所报告销假,并交还《社区矫正对象准假通知书》社区矫正对象在批准外出请假期间的教育和公益劳动,在返回原固定居住地销假后一并进行。对拒不接受集中教育和参加公益劳动的社区矫正对象,不得批准其继续外出就业,并按考核内容给予相应处罚。
五、教育制度
1、有矫正工作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心理特征、现实表现、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集体研究制定矫正个案。
2、有矫正工作小组成员共同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第一次入矫教育,告知其权利义务、日常监管和考核奖惩的相关规定。
3、矫正联络员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发生家庭变故等特定状况时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4、有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社区基层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保外就医、60岁以上和未成年的社区矫正对象,经区县(市)司法局审批同意,可以不参加公益劳动。
5、有条件的区县(市)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可以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建立双方应当签订公益劳动协议,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6、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为生活确有困难且有就业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将在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良好、有本地户口且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并为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困难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奖惩制度
1、由矫正工作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等的现实表现,定期进行评分考核,存入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矫正工作小组集体评议评分结果将作为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减刑或收监执行等司法奖惩措施的重要依据。
2、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评分,实行每月基础分5分(考核内容详见附件),基础分由矫正工作小组考核。一次性奖(扣)5分以下(含5分)的,由矫正工作小组集体研究决定,一次性奖(扣)5分以上的或月累计得分超过10分的,有矫正工作小组集体研究后,报区县(市)司法局审批。
3、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疾且患严重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社区矫正对象,由司法所提出建议,经区县(市)司法局批准后,可以不参加考核评分。社区矫正对象在住院治疗、请假外出期间仍列入考核。
七、分级处遇制度
1、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教育。管理级别分为三级,即严管级、普管级、宽管级。不同管理等级,司法所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不同的矫正处遇。
2、社区矫正对象自到司法所报到之日起定为普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服满非监禁刑期的三分之
一、且累计积分达到120分或者获得3次以上表扬的,可以升为宽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升为宽管级。
3、社区矫正对象在宽管期间,如出现当月累计扣5分以上的情况,降一级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受到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的,定为严管级。被定为严管级的,须连续3个月吴扣分情况,方可升为普管级。
4、严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处遇为:(1)每半月交思想汇报1次;(2)每周到司法所报到1次;(3)一次请假不得超过3天
(4)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5)司法所责任人每半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6)严格限定其活动区域。
5、普管级社区矫正对象处遇为:(1)每月交思想汇报一次;(2)每半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3)一次请假一般不得超过5天;(4)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5)司法所责任人每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6)普通限定其活动区域。
6、宽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处遇为:(1)每2个月交思想汇报1次;(2)每月到司法所报到1次;(3)一次请假一般不得超过7天;(4)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5)司法所责任人每2个月家访和走访群众考察1次;
(6)适当限定其活动区域。
八、解除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正常解除的,由司法所负责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并报区县(市)司法局登记备案,依法终止社区矫正,并于解除当日在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社区以一定形式予以宣布或者公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待情形消失后(保外就医的事情矫正对象需附指定医院的病情证明),除上述要求外,还需报区县(市)公安机关提请原关押机关作出收监决定,并于收监当日解除矫正。
2、矫正工作小组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具有法定收监情节的,应当立即通报区县(市)公安机关提请原关押机关及时收监。
3、社区矫正对象正常死亡的,司法所应当根据相关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通知公安派出所。如原属于假释或监外执行的,应在其死亡3日内将死亡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机关,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社区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司法所还应当按公安派出所的要求移交相关材料复印件。
4、社区民警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对其进行训诫谈话,告知其在期满后3日内,持《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到区县(市)司法局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到,由区县(市)司法局安帮办接茬进行安置帮教工作。
九、工作制度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凡因工作失职导致严重后果的,将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理,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3、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制订《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由司法、法院、检察、公安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明确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及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要求,严格执行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杜绝重、特大恶性案件的发生,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十、档案制度
1、凡已完成交接工作的社区矫正对象均纳入矫正氛围,必须建立档案。
2、社区矫正对象被宣告实施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档案管理实行正、副档两级管理模式,正档由区县(市)司法局保存,副档由司法所保存。
3、司法所要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对象档案柜,区县(市)司法局要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室。
4、查阅档案必须凭区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区县(市)司法局批准后,在区县(市)司法局档案室内查阅社区矫正对象的正档,查阅时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被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5、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遵守档案管理的一般要求,具有保密、防遗失、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6、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非经系统加密或者特殊技术手段处理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连接。
7、社区矫正对象的编号由区县(市)司法局统一编排。档案编号为:区县(市)简称+矫+年份+“—”+序号。
8、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终止后,副档上交区县(市)司法局归入社区矫正对象的正档统一保管,保管期限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