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的春节教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案
教学目的: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具体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生字。
2、用“有的。有的。有的。”描写灯会的场面
3、小练笔:春节的精彩场面
教学重点: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找学生读要求)
2、读生字词:(齐读,抽生读)
3、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师适当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4、交流不懂的词语
5、老师初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了热闹,喜庆等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请同学们默默的快速浏览,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的哪些日子的活动,把他的时间找出来。
6、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师:这个年过的可真够长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功夫就让我们全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好处。
(二)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这七天的风俗,老舍先生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的到吗?(生浏览课文,交流)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给找出来了,下面我们就从这四部分内容当总,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读一读,思考(1)详细写了什么内容?(2)品读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的体会,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生自由读讨论)A、腊八:生自由交流
详细写了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引用俗语的好处;生介绍介绍腊八粥。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而老舍先生用了一句什么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比喻的生动,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腊八蒜的教学,师范读,体会色味双全,指导学生读。只有象老舍先生这样写,才能有浓浓的年味,让我们垂涎三尺。
B、除夕真热闹;生自由交流。详写了什么?了结守岁;指导朗读,体会热闹(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C、正月初一:生自由交流。详细写了什么?理解“截然不同”在课文当中指什么不同?指导朗读
D、元宵节:生自由交流。体会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看录像,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多少灯啊,数也数不清,多少灯啊,看也看不够,多少灯啊,饱含这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分)过渡: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我们也可以把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编成一首童谣:
三、拓展
老北京,过春节,腊八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熬。腊八蒜,色味美。二十三,糖瓜粘,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贴联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生自由读,齐读,抽生读)
四、小结
时间过的真快,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我们这的春节习俗,同老舍先生写的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我们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谁能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师: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生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
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2、同学们都喜欢过春节,那课文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呢?把有关的段落句子找出来读一读。(1)指名生读,(2)对课文中的描写,你比较感兴趣的是什么?(3)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4)写个小片段: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三、拓展阅读
1、自主阅读“阅读连接”中的文章,比较:同样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体会出作者们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同样的除夕,不同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2、生自由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者优美片段。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与十五-------正月十九
第二篇:北京的春节教学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
一、情景再现:
1、教师出示多媒体:(北京过春节的画面)
2、教师谈话:同学们,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又开始了,那这个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交流汇报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对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在后面的课堂展示上汇报、质疑。
三、展示汇报、教师点拨:
(一)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1、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成员汇报交流的学习成果。
2、其他小组有不同的学习的成果可以进行补充汇报。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不错,那老师就来考察一下你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
3、指读、同位读。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的意思,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了阅读障碍,那你能不能说一下,通过自主学习,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那你能不能结合你的自主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的?请同学们再把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找到的那些做了批注的句段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不好?
(二)教师重点点拨:
1、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句段,并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抓住本课中的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不到位的进行重点点拨。
如: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3、回顾课文,总结写作特点: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经过你们的介绍,我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那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你测试一下自己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好吗?(多媒体出示:填写表格)
(1)学生填写。
(2)教师引导,总结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资料。
四、巩固训练。
学生做达标测试题。
五、课外拓展:
教师:同学们,不同的地区都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饮食、不同的穿戴、不同的民居,你想不想了解了解我们国家更多的民风民俗?(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
1、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2、自主学习“阅读链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篇:《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课题:北京的春节 课型:讲读年级:六年教者:金桂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
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
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基础达标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zhōuzōu).
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gēnggèng).
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fēnfèn).
2、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fěi cuìbiān pàozhēnzilì zisì yuàn
()()()()()()
zhāng dēng jií cǎiwàng xiàng gēng xīnfēngzhēng
()()()
3、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里。
1颜色○2彩色的丝绸○3称赞、夸奖的欢呼声○4花样,精彩的成分○5戏剧、舞彩:○
6获胜的预兆 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
彩排()喝彩()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张灯结彩()
4、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春节食品:春节玩具:元宵彩灯:
5、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北京人怎样过春节的?)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
()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6、请按详略的不同将下列内容分类
1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2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3大人们为春节做准备○4过小年○
5小年后的准备○6除夕夜○7大年初一的景象○8店铺开张○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
10春节结束 象○
详写的内容:
略写的内容:
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们探讨:
疑惑一:
疑惑二:
挑战自我:
我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地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拓展阅读(有能力的同学试一试)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
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
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
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
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请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作业及活动设计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惯。
四、相关链接
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五、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六、课后反思: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先学后教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教师:杨少杰 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过年时的民族风情,感受老北京的年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一、默读课文,处理以下问题:(15分钟)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过年时,人们都会在那些日子里做哪些事情?
3.课文叙述了老北京过年时的哪些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你最喜欢的都有哪些?
二、在你的家乡过年时,你最喜欢哪些节日?(15分钟)
三、完成作文:家乡的春节
导学流程: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北京的春节》,首先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
同学们的声音非常洪亮,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吗? 生:有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特意为大家制定了以下自学指导。
师读自学指导。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个自学指导。请大家默读课文,处理自学指导一的三个问题。5分钟自学比赛,现在开始。
师检测。
第二次先学后教
第一个自学指导大家完成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个自学指导:过年时,在你的家乡你最喜欢哪个节日?3分钟的时间准备,3分钟后看谁说的最棒。师检测。
当堂训练
完成作文:家乡的春节。
第五篇:北京的春节优教课件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尽量少讲解,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优教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欢乐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欢乐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老舍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指引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欢乐、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小朋友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朋友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食物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欢乐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欢乐、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老舍对年文化的热爱。
(指引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老舍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欢乐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食物,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