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引导式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精选]
摘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
说,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领教学,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上把握,在情上融入,在实践中贯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导式教学理念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落实《意见》中的内容,尤其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然而,要想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一、引导式教学理念引进的必要性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植根于教学实践中,反映教学现实。
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理念。以这种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讲解时[1],一般首先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澄清,并对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进行阐释;最后,教师一般通过案例或先进的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进行说明。
客观地说,这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理念对一般教师来说驾轻就熟,也能够完成一般的教学任务。然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和外化于大学生的头脑,靠这种教学理念是完成不了这一教学任务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采用引导式的教学理念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重大。要想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成功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中去,教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更要从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出发,采用知、情、意三位一体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的教学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引导
以引导式的理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和意愿态度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重大。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中去,教师要从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出发,采用知、情、意三位一体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内化教学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三个层次24个字的知识体系,即国家层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教师就必须从引导性的理念出发,在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识到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内化教学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启思,只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虽然情感丰富,对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情感体验,也比较认同,但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感觉抽象,缺乏情性的体验和领悟。因此,这两个层面的教学只有靠教师创设的一定的情感情景来触发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的情感,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进而使他们全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内化的教学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中,意志内化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巩固基础上完成转化,变为信念和信仰,并同情感和意志融合,才真正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学中,意志的内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意愿的内化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感动中国节目”中的先进事迹来进行情境营造,以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等情感,产生见贤思齐的强烈意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践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教学任务一般是通过课外实践课展开。在课外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以最有效的途径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2)在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对自身行为的深层判断理念――核心价值观,系统进行反思;(3)引导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不当行为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反思;(4)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几个主要方式有:(1)小组讨论方式。围绕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如组织同学讨论:对于一些想嫁入“豪门”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的价值观体现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不仅使大学生澄清的是非,还能使大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2)演讲的方式。以演讲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大学生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抒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而且能在不自觉中打动听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演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体现在点评上。教师精到、幽默的点评,不仅会使学生的演讲锦上添花,更能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情感层面的理解跃迁到理性层面。(3)角色模拟方式。通过角色模拟的方式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外教学,可以增强实践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在角色模拟的教学中,不仅要当好裁判员,更要当好引导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反思角色的价值观及行为体现。如我们在教学中就通过老人在路上被撞的这一事件,让学生模拟路人、警察、司机等角色,让他们体会各自角色的价值观和行为。
此外,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教学中还采用了两种较有效的方式:体验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学生的假期或课余时间,把学生分为“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小组”“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小组”“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小组”等等,让学生自组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并写出心得体会。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在现场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营造好的教学基地(演示厅、展览厅、活动厅等)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格局不仅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跃迁效果,使学生能从感知的层面跃迁到理性层面的思考,从个人层面的领会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认知。
四、结语
以上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和应用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实际出发,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且的教学方式。
注释: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l14dsz072)阶段性成果。
河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学生头脑的路径研究(gh152024)。
作者简介:
周立斌(1969-),男,副教授,哲学博士,吉林怀德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研究院教师。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彻底的人民性。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4.充分的开放性。古今中外、与时俱进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3.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列宁的法治思想。列宁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
(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毛泽东的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②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③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④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也蕴含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合理成分。具体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②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的借鉴其有益的成分。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思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理论与观点有: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等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⑤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⑥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阶段:
(1)第一次创新:将乌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
(2)第二次创新: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创新: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入宪。(4)第四次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同志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九个方面:法制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些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2)江泽民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创举。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认真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二、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
1.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2.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1.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①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②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③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④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3.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三、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2.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3.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①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②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③禁止歧视,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2.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3.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4.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四、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2.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3.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1.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2.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3.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最终的根本标准。
五、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1.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2.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1.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2.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是本国法律文化传统。(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①在司法制度的本质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在司法权的来源上,司法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③在司法权的配置上,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④在司法权的行使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又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⑤在司法权的运行方式上,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等。(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道德实践
班级:12汉语言文学2班 学号:2012114537 姓名:胡丽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文探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实践的重要引导作用。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道德,实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展和进步。由于不同的价值观的引导,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也不同。但总体的价值标杆大同小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概括了中华民族总体的价值理念,十八大与时俱进,进一步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公民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有承上启下的妙处。所谓承上,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存在内在的契合性与关联性,它已体现在公民的日常行为实践中,并体现着道德的光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自古以来人民对国家的期望,对社会的期待,对自我生活与权利的向往。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但与人民的愿望相悖,只是为自身的统治服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人民服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符合公民的主观愿望,公民的道德实践很自然应与国家的利益挂钩。公民在道德实践中应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综合个人利益,做出最好的道德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个悠久的民族,在历史潮流中,出现了不少爱国民族英雄,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岳飞,文天祥,左宗棠,戚继光,郑世昌,张自忠等,这儿不一一列举,他们作为当时国家的一份子,其所作所为值得钦敬。敬业,古代常指官员兢兢业业,一心为公务,事事亲力亲为,百姓中也以有始有终,认真勤恳为榜样。诚信友善,古代早有一诺千金,礼贤下士,与人为善之说,虽然大多在士大夫阶层,大多与政治往来挂钩,平民中以此为约束的道德规范也不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过去,也有提及,如儒家墨家的一些民本思想,法家的法学思想,但大多由于阶级性太强,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局限性甚多。
所谓启下,自然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作用。它透过国家社会又深深根植于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心中,使其发芽开花,结出香甜的道德之果。十八大胡锦涛主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它再一次为建设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提供了重要指导。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它不仅为公民追求更高的道德理念提供了一封参考答案,也重新装修了道德之塔,让它在物欲横流的市场迷雾中引导公民不至于盲目迷失。一个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公民在道德实践上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的一份子,所有个人财富的累积才可以见证
国家的富强,无数个体按规定缴纳赋税,国家就能很好地资源调配;个人对民主权利有一定的认识并能依法争取实施,积极地为国家出谋划策,监督建议,民主路途并不崎岖;文明更是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先关,公民有了道德的自觉性,那么景点旅游地甚至普通街道上就不需那么多禁止事项的标语字牌了。文明发自内心,有了总体道德指向的引导,变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感动中国的节目很好,不少观看节目的人因道德的模范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大家都很乐意看到道德的力量让世界更美好。和谐,是在前面基础上自然的升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它终于没有等级的局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各项自由,公正与法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促进着社会的和谐。虽然人有不平事,但有不平事便有不平音,黑暗的阴霾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愈加完善的光明网中将无处可逃。
上面说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里重点拿出阐述。2012年钓鱼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保钓”的热情与决心,这是爱国的体现。有国才有家,身为中国公民,在民族大义面前,都是道德的践行者。敬业更是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三十六行,都有敬业的榜样。诚信一次,最近一些年老是出现在报条与新闻里,食品安全引发的商家诚信拷问,社会各界对社会中不少失信事件的挖掘与爆料,使人们不由得呼吁和思考。十八大再次强调诚信,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再次引导公民重视诚信,希望形成一股诚信的号召力量。关于诚信的榜样何其多,关键是公民内心得相信它就在身边,而且可以是自己。友善是为人之道,交友之道,每个人都不会拒绝这么做,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好。中国人向来讲究“和”,友善便是和气之道。在偌大的社会中,不乏有打架斗殴甚至引发血案者,倘若遵循友善的方式,该为国家或群体减少多少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引导与实践始终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其中需要很好的链接效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强调便是这一链接的桥梁。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深意的,它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实践紧密结合的趋势与必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久引导着中国公民的道德实践,因为它体现的观点是跨时代的,跨地域的,具有科学性的。
参考文献:⑴胡锦涛《胡锦涛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⑵宋惠昌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四篇: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一些青年对社会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年影响很大,容易导致青年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为此,应结合青年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主渠道,探索新形式,搭建新平台,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传统教育方式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传统教育方式,在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是青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是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德育课往往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内容相对枯燥,手段相对单一,很难激发青年的兴趣。为此,应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把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融入课堂学习中,使青年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家庭作为青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在青年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应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和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好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在信息化时代,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日益呈现数字化的特点,互联网、手机等成为他们了解信息、表达自我、联系外界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教育方式对社会发展中的这些新变化应对不足,对青年的影响力趋于弱化。这就需要关注青年困惑、回应青年诉求,积极构建并逐步完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积极引导青年提高辨识能力,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在教育内容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框,更加注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社会规范、责任意识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快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广泛及时地宣传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青年身边的生动事例和典型案例;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主流网上舆论,不断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强化日常生活实践的养成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日常生活实践在培育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让青年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青年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年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积极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让青年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安徽人事考试网 安徽公务员考试 安徽选调生考试 安徽政法干警考试 六安事业单位招聘 国考招警教师村官3支1扶农信社公选军转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历年真题备考资料辅导课程QQ群:76482382
(点击查看六安中公教育地址和电话)
六安中公教育皖西地区最大的公职考试辅导机构
第五篇:企业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企业作为社会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试图树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正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远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哈佛商学院通过近十年的全球调研发现,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公司的业绩。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最为强劲、持久的核心动力。
在我国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海尔集团创造的奇迹。海尔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品牌价值数百亿元的世界知名企业,被美国《家电》杂志列入全球家电十强之一,凭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力,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们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明确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的发展才有了方向,有了指明灯。
三、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通泰集团现在已是我市知名的大企业之一,但是企业想发展成海尔、联想、蒙牛、诺基亚、通用电器、松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必须构建我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发掘企业文化,在集团内弘扬企业的“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精神;艰苦朴素、迎难而上的作风;竞争进取、拼搏奋斗的品质;不断创新、质量兴企的理念”。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而产生的,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共同遵守,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反映,是融化了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企业特殊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各个方面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企业的“核动力”源。综观世界知名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尽管它们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尽相同,但无不闪现出这四项核心内容的光芒;而某些企业的陨落,主要原因也在于没有能坚守这些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且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其能量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也辐射到企业的外部。企业核心价值观能焕发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员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
四、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遵循的原则
当今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高层领导大都强调企业文化的影响力,都希望在本企业建立一个明确的企业文化和一致的价值观,作为企业管理和员工的重要依据。但是要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体共识的原则
核心价值观培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共识程度。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只有全体达成共识,每个参与决策者更有决心贯彻执行决策,以及采取统一行动。这就要注意全员的参与性。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自始自终都需要全员参与,整体互动,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亲身参与了,才会有责任感。“事不关己”就会“高高挂起”。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员工体会到成就感、挫折感、温暖感、危机感等不同感受,通过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大家首肯的价值准则。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孙子在《地形篇》写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说:如果将帅把士兵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士兵就会对将帅忠心耿耿,同生死共患难。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象就是员工,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
①情感管理。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
②满足需求。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满意或不满意的需要,另一类是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要依据不同对象,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③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机制保证,应该建立人才成长的途径,围绕如何尊重人、如何使用人、如何培养人、如何关心人,分别设立不同的追求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海尔是典范,他们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每个月搞一次“大选”,人力资源中心把空岗情况公布于众,每个人都可
以上台打擂,这是一种激励,更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3)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原则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学习是在个人、团体、组织或组织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产生。学习是持续性的并可以战略性的加以运用的过程,而且可以同时运用到工作中或者跟工作同时进展。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六要素:
1、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重在形成终身学习的步骤;
2、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重在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知识;
3、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重在组织文化;
4、具有实现共同远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重在共同远景时学时新;
5、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化生命意义,重在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生价值;
6、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重在提升应变能力.(4)协调与无界限的原则
松下幸之助曾说:人的组合正是人类的微妙之处,如果是机器,一加一绝对等于二,但人的组合如果得当的话,一加一往往会大于二,反之可能变成零甚至得到负效果。现代企业强调无界限合作,这无界限就需要文化来融合,靠核心价值观来串连。
①求同存异。企业的各部分都必须集结在企业大目标下,只有与企业基本价值准则保持一致,才能相互支持与协调。
②合理评估。各部门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否则就会造成部门之间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③要相互沟通沟通是现代企业的必备要素,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机制,沟通越融洽,凝聚力就越大。④团队精神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任务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团队,卓越的团队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5)激励与约束的原则
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就是有效激励员工围绕企业最高目标而努力。据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和约束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为负;但在适应的激励与约束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因此,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①细分激励。注重人力资本开发,以正面激励为主,细分激励有利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励主要细分为:物质激励、舆论激励、升降激励、民主激励、许诺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及时激励、批评激励等。相对于其他激励来说,批评激励属于负激励一种,批评激励也叫挫折激励,它是指出人们的过失或利用人们的挫折心理,激励人们勇于改正,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奋争的一种激励法,但这种激励不能成为主导。
②正确处理激励与约束的关系。两者手段不同,目的是一样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激励的积极效果,必须使约束力度大于获利力度。因此,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执行力,旗帜鲜明的表达倡导与反对的态度。
(6)扬弃的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条巴列特定律:“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中的20%所形成的。”即“二八”原则,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留住对企业有用的20%的群体,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环节。
①分类原则根据企业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又叫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人,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文化,但缺乏能力的人,给他提供第二或第三个机会,换个岗位或送去培训,安排适合他的工作;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能力的人,加强对他的教育,使他认同企业文化,转变为第一种人,否则,就叫他离开企业;第四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又没有能力和业绩的人,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
②绩效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体现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在现实中,没有人会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的,而个人财富过大可能产生副作用,激励过度可能让人不思进取,因此,通过认清我们价值观所能容许的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③从贤不从众按照“二八原则”真理不一定都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要造成一种环境,让不同意见存在和发表,一经形成决议,就要实行权威管理。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最具活力、最具稳定性、最具个性化、最具渗透力、最不易被竞争者模仿的因素。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是这场管理革命的胜负手。只有当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并建立一套充分体现这种核心价值观理念,并能够得到每个员工有效执行时,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员工的思想深处,企业才能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