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PPT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

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辨别。

(2)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① 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第二篇: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案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生活中的机械》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由《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轮》四组综合性探究活动组成。(见表5—1)

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因此本单元培养学生借助天平、杠杆和滑轮等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是符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实施此项二级目标,教材在设计和编写时,既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与训练,又考虑到各个探究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了解机械的含义入手,引出对天平平衡条件的研究,再进行杠杆和滑轮两种最简单机械省力的探究,使四个综合性探究活动之间有着整体感知、具体探究的逻辑关系。

《机械是什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知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功能。通过“让学生徒手完成活动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动”的不同体验,感知各种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从而初步了解机械的含义,为学习最简单的机械埋下伏笔。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与功能,既能深化学生对“机械能方便生活”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通过动一动、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探究能力。这样,本活动从整体感知入手,统领本单元的全局,为后面三个个体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合理的铺垫。

《制造平衡》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两个平衡游戏的引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明白平衡需要条件,实验需要记录,然后顺利过渡到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此处出示了第一组较为简单的实验数据,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再次做了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我能撬起地球》这一探究活动,是在《制造平衡》这一等臂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杠杆省力的原理。对于这个活动,学生已有了实验与记录的切身感受,教师可放手让他们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自行记录实验结果、自行总结省力与不省力的各种规律,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深切领会“阿基米德大话”的真正含义。

《我的滑轮》这一探究活动,在杠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重物的游戏比赛,自然过渡到理解各种滑轮的功用,数据表里增添了实验数据的分析。本课与《我能撬起地球》在能力的训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不难看出,四个探究活动在二级目标的训练上有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引导到放开的不同层面,并构成了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简单实验并记录数据——交流与

结论等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见表5—1)

为进一步体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单元设置了三个拓展活动(人体的杠杆、滑轮的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力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和迁移。“科学自助餐”安排了两个内容:“阿基米德大话”和“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为学生补充了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丰富了内容载体的形式,体现了科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单元无论教学设计还是呈现形式,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进有趣的生活场景,多次设计儿童喜欢的游戏及比赛形式,让他们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学会利用现成的钩码、杠杆尺、弹簧秤、滑轮等多种简单的工具和自制的简单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进行记录,进而达到二级目标训练的目标。机械是什么

【要点】

了解机械,寻找身边机械,记录其功能,感受机械为人类带来的方便。【目标】

(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用文字记录身边机械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能了解机械的发展史,利用身边的机械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3)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怎样进行】

(1)活动引入。不借助任何东西,能徒手完成一些活动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活动中体会徒手工作的不便。文中例举了撕成一个圆片、打开新的盛有巧克力的紧桶盖、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抱起自己的老师、提起自己、一天内到达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六个活动。接着教材安排了讨论:如果借助工具,怎样才能做这些事情呢?文中例举了利用电梯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用剪刀剪出很圆的纸片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各种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及教学条件的实际,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选择文中给予的事例进行。如用手撕成一个圆纸片与用剪刀剪出一个圆纸片的对比,用力抱起自己的老师与用跷跷板或滑轮等提起自己的老师的对比等。教学时注意在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种思维方法,要敢于肯定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既可以用起钉锤撬开巧克力桶盖,也可以用螺丝刀撬开,还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等。另外,教师可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只要使学生体会到机械能给人带来方便即可。

(2)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很多,小到小刀、尺子、笤帚、一枚缝衣针,大到飞机、汽车、航空母舰等,只要是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装置都叫机械。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机械是什么,机械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工具或装置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课文第一环节中涉及到的工具交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口头交流,只要方便生活的机械都可列举。

(3)活动体验与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身边的机械,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及功能,并用文字记录其运动方式和功能。

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有意装饰教室,课上进行寻找。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些什么,这些物体有什么作用?”课上再进行汇报。教学时提醒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因为本记录表是培养学生进行简单记录的第一张,教师不可忽视。还需注意的是,由于四年级学生对运动方式的理解不很透彻,因此语言描述可能不太准确。“转动”、“摆动”“上下移动”等运动方式可以随学生的理解而使用,教师不可硬性规定使用某些词语。另外,如果教室的机械较少,可以安排在其它的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或体育器材室等处进行。【应变参考】

(1)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教具、学具容易得到,活动易于开展。

(2)试一试活动,可以不使用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只要能让学生体会机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即可。

(3)第四部分的阅读--“你知道吗?”意在使学生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机械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文中例举了两个发展史:其一,由人工撒种发展到撒种机,再发展到飞机撒种;其二,人们外出工作学习或旅行由步行发展到骑自行车、乘汽车、坐飞机、乘磁悬浮列车。此两例仅是机械发展历史很小的一个个侧面。

教学此环节时,可以作为课下阅读资料自学,课上随教学实际穿插使用,也可结合学生认识的程度,举行小型的现场交流会,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家庭内外机械的变化,理解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给我们带来方便,改善了工作的环境。如:洗衣服,由手洗 利用搓洗板 半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洗衣机;如记数,由结绳 算盘 计数器 电脑等。举行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具体的数字,如搬运重物从一层楼爬到五层楼需要几分钟,而乘坐电梯只需要几秒种。教学时注意,如果时间不便安排,可将此环节放置本单元的最后作为扩展活动,写成片段或小文章,还可做成壁报等,如“××的变化”。【参考询问要点】

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说明工具带给我们的方便,在“试一试”的活动中,老师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比如:“我们的双手能帮自己做很多事情。现在,不借助任何东西,只用我们的双手能完成下列活动吗?”

为了突出记录的重要性,可以将问题设计成“教室内外的机械有很多,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也不一样,如果只凭借我们的大脑能记住这些吗?该怎么办? 制造平衡

【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怎样进行】

(1)游戏活动引入。游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文中的两个游戏活动,意在激发兴趣,渗透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游戏一:“你能坚持多久?”旨在了解自身的平衡。

游戏二:“尺子能不掉下去吗?”要求学生将尺子平放在手指上,保持平衡(手指充当了支点);在此基础上,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或硬币,还能保持平衡吗?若想保持平衡,必要移动尺子的位置,使手指距重物一端的距离小于支点与尺子另一端的距离,这个游戏为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教学时,要求人人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条件。游戏一宜采用分组进行,轮换交替。游戏二,可个人进行。

(2)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的实验。“怎样才能平衡”、“谁能行”两个实验,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和钩码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以进行能力的训练。“怎样才能平衡”是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并出示了探究小组实验数据的记录单,起到示范的作用(左边第一格处挂2个钩码,右边第一格

处挂几个?左边第二格处挂3个,右边的三个钩码挂哪里呢?)。“谁能行”属于不等臂杠杆平衡规律的研究。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它第一次训练学生规范地利用钩码、杠杆尺等简单实验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以便为后面的滑轮、杠杆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时注意,文中的示例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另选其它例子进行,放开学生的手脚,在实验研究中观察、记录,找出平衡的规律。特别是“谁能行”,是一组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那么右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1)第1格处挂6个;(2)第2格处挂3个;(3)第3格处挂2个;(4)第6格处挂1个;(5)右1格处挂2个右2格处挂2个;(6)右1格处挂1个右5格处挂1个;(7)右2格处挂1个右4格处挂1个等),教师应启发引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做好观察实验的同时记下数据,以便找出规律。(3)交流生活中平衡的例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文中例举的平衡例子有生活中常见的挑担、体育运动项目的平衡木、小朋友喜欢的跷跷板、还有动物界的平衡。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的范围要宽广,内容要丰富,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应变参考】

(1)教学中可以选取其它活动取代两个游戏,如:跷跷板游戏等。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需引起

学生的兴趣,体会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2)“谁能行”属于思维发散训练,教师可以换成其它数据,如在左边第四格处挂1个,在左边

第2格处挂3个等等,方法较多,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并加以分析。

(2)教学时注意,在研究第一个等臂平衡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可能将“谁能行”这个不等臂平

衡实验做了出来。此时,教师应机智地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进行。

【参考询问要点】指导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时可以提问:尺子在手指上不落下去说明尺子能保持平衡。如果将钩码挂在杠杆尺上,怎样才能平衡呢?你有多少种方法?能学着探究小组的样子记录下实验数据吗? 我能撬起地球

【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杠杆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怎样进行】

(1)猜想与思考活动引入。“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是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原理研究后的“大话”,它能引起学生的多种猜想。想办法搬运石头和一个人提起两头牛的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在古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机械及三点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大胆猜想与思考:“用上杠杆会怎样呢?”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机械是什么”一课中“抱起老师”、“提起自己”、“撬开巧克力桶”等活动随机安排,也可以将本环节与第二部分的“能把书抬起来吗?”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想出更多的办法。

(2)活动体验,感知杠杆的作用。“能把书抬起来吗?”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杠杆的作用。它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巩固,也是下一环节的铺垫。自由移动支点后,则会出现杠杆的支点在重点与力点的正中间,此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支点至重点的距离大于支点至力点的距离,此时会出现费力状况。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试一试,亲自体验。至于实验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其他的替代。但一定要注意,支点的移动随学生自行实验而进行,教师可以提示“移动支点”,却不可告诉将支点移到某个位置。这个实验,还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各种感受,实验后谈出对杠杆是否省力的看法。

(3)实验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明杠杆的作用。“杠杆省力吗?”这一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看法,在第二部分体验感知杠杆是否省力的基础上,利用杠杆、钩码这些实验仪器,准确记录杠杆省力与否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三种规律。表中的记录再次为学生提供了例证。

教学这一内容时,因学生已有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作基础,因此文中用“给你提个醒”的方法提示学生:“杠杆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可看作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点拨。另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尺本身这个装置的支点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为了研究支点距力点与重点的变化,可以移动重物的位置(如右边第三格处移动到左边第四格处)。“小科学家记录本”中的记录表,不仅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而且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即要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自行找出杠杆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4)阅读“阿基米德的大话”。在杠杆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名言的道理,既可加深对杠杆作用的了解,同时对本文引入名言的猜想做了验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阿基米德大话的故事补充完整,把“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的故事穿插在其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述完成。

(5)观察思考,拓展交流。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知识与生活的横向联系与迁移。文中例举了钳子和起钉锤撬钉子两个省力杠杆;钓鱼竿钓鱼、裁缝剪刀两个费力杠杆和剪刀这个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查找身体中的杠杆、搜集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项拓展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机械,人体工作、机器工作中都大量运用杠杆的原理。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几种杠杆的不同特点,利用杠杆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杠杆。关于查找人体中的杠杆,可先安排学生组内活动,让他们在说话或做动作的过程中查找杠杆,最后交流。【应变参考】

(1)教学时应注意,学生对撬起石头(或重物)方法的思考会很多,可能想到支点在重物和力

点的一侧,即支点在杠杆的一端,此时用力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另外,探探对杠杆一定省力的看法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学生也可能这样认为,但教师不必在此过多追究,必须让学生此刻产生相反的看法,待到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后,学生自会体验到使用杠杆不一定省力的。

(2)“杠杆省力吗?”的实验验证,要求全员参与,特别注意的是:规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研

究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予的,学生研究出多少就可总结出多少;如果全体学生研究的比较单一,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

(3)教学时注意,生活中的杠杆有一大部分已变了形状,不是学生头脑中的“三点一线”的那一种,如剪子就是由两个简单杠杆组成,两个支点重合在轴上,同样起钉锤也变了形状。另外镊子、钓鱼竿等都属费力杠杆,支点在力点与重点的一侧,运动距离短,但费力。这种

杠杆虽然费了力气,但操作方便,在生活中也是必要的。

(1)查找身体中的杠杆、搜集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项拓展活动。如果课上教学时间不足,可

放在课下进行。至于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有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另外,我们的躯体就像机械一样的工作着,胳膊和腿的骨骼就是杠杆,关节就是支点。同样,人的颌、脚和肘是杠杆的范例。

人的手臂是一种杠杆。当它抬起的时候,负重在手上,作用力在肱二头肌上。此块肌肉附在后臂上,离肘不远,肘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支点。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变短、变粗),将前臂带起,负重也就跟着被带起。我们可以通过用力抱举起很重的东西,因为前臂越短作用力越大。试一试在手上放一些重书,接着把书放在肘部弯曲处,你会发现轻松多了。

(2)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如对杠杆不感兴趣,可直接将钳子、剪

子作为研究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折段粗铁丝、拔除木版上很结实的钉子等)通过三点的研究,达到训练的目的。

【参考询问点】在研究杠杆一定省力吗?这个环节时,如果学生研究的比较单一(只研究出省力情况,或费力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你很聪明,已经研究出了杠杆省力的情况,能否再找到杠杆使用的其它情况呢?”。或者这样引导“请你改变现在的实验方法再试一试,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我的滑轮

【要点】利用滑轮等简单器材进行滑轮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目标】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并分析实验记录。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

(2)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怎样进行】

(1)在猜想与验证活动中自制滑轮。游戏比赛“自制滑轮提放重物,看谁方法多”,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滑轮,进行比赛。此环节较为重要。文中出示的材料有铁架台、曲别针或废旧的线轴,重物可用钩码也可用玩具或文具替代。在学生提升放下的过程中,找到不同的方法,可能是定滑轮,亦或动滑轮。本环节看似游戏,实则让学生在组装过程中自行认识滑轮,初步体验,与下一环节有机衔接。

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装,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初悟滑轮的作用,切忌一步步带着学生实验。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记住自己操作的方法,以便交流和验证活动时的再次利用。

(2)观察认识各种滑轮,猜想使用滑轮的意义。认识各种滑轮是建立在交流活动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文中出示了升旗的滑轮、提重物的两种滑轮,明确了滑轮的含义,引发了学生对滑轮使用的种种猜想。

教学时,可将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动手组合后进行汇报,汇报方法的同时认识滑轮,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起重机等处的滑轮。

(3)实验验证,使用滑轮省力吗?。“使用滑轮能否真的省力”的实验验证环节,使学生发现定、动滑轮提升物体在方向与用力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进一步训练他们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出记录的能力。

教学时,这个环节是重点,学生已经有了杠杆省力规律研究的经验,又学会了使用测力计,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注意:学生可能只总结出一点点规律,也可能找不到规律,需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对每种情况多实验几次,多记录几次,便于分析和归纳。

(4)拓展活动,滑轮的组合。拓展活动,安排了定、动滑轮的优点重新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活动分别是定、动滑轮的应用(鞋上的穿带孔就像是动滑轮,当用力拉鞋带时,穿带孔就从鞋的两边向鞋的中间移动)。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体会滑轮的广泛应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教学此环节时,滑轮组的组合、绕绳游戏可以分组进行,而系鞋带活动则可单人进行(我们系的鞋带一般是动滑轮的利用, 绕绳游戏是滑轮组的应用)。

【应变参考】

(1)在“自制滑轮提放重物,看谁方法多”的环节中,有的学生可能组装成定滑轮(将曲别针或线轴固定在某一位置),也可能组成动滑轮(让曲别针或线轴随重物移动)。聪明的孩子也可能组装成滑轮组。教学时注意,这几种组装都可能出现。如果这样,(1)教师应及时将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认识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点出,并与下个环节合并,然后讨论“你认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会怎样呢?”猜想后进入实验验证阶段;(2)也可以让学生边汇报边穿插“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种滑轮的使用吗?使用它有什么好处?”待认识与猜想完毕后进入实验验证阶段。

(2)关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即可。(3)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有计划进行。

(1)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如对滑轮不感兴趣,可自编轮轴、齿轮或斜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达到技能训练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即可。简单机械

由人类最早使用的一些古老的简单工具经演变而成的机械,一般将简单机械按其特性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杠杆原理发展而成的杠杆类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轮轴等。一类是由斜面原理发展而成的斜面类简单机械,包括斜面、螺旋和劈等。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达到省力、省时的目的。此外,还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或作用点的位置,以满足某些要求。但从作功的角度看,作为工具使用的简单机械所作的功,都等于人力所作的功,就是说,任何机械,只能将功能转移,而不能省功。简单机械在现代的各种机械或仪器中仍被广泛采用,如打字机的按键、钢琴的琴键、汽车的刹车踏板等都是由杠杆演变而来的。在物资运输,提升设备中,滑轮、斜面和螺旋的应用更为普遍。2.杠杆

在外力作用下能绕杆上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简单机械。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动力的作用点叫做力点,阻力的作用点叫做重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省力,但费距离;当力臂小于重臂时,费力,但省距离;当力臂等于重臂时,不省力也不费力。3.杠杆的变化

剪子、钳子、起钉锤等工具在外形上与撬棍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都是根据杠杆的原理设计的。起钉锤的支点、力点、重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镊子的支点不在中间,剪子、钳子的支点在轴上。镊子是费力的,其余的都是省力的。有些杠杆类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为了省距离,使工作方便,如镊子,在力点(手指捏的那个地方)按下一个很小的距离,重点(镊子尖)就能移动较大的距离,很快把物体夹住,很灵活,很方便。同样,钓鱼竿的道理也是如此。4.定滑轮

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转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O在滑轮中心,半径OA、OB分别为动力臂和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动力F与重力G的大小相等,F=G。因此,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5.动滑轮

转轴的位置随起吊重物一起移动的叫动滑轮。动滑轮可看成是不等臂的杠杆,绳索与滑轮边

沿的接触点O为支点,OA为动力臂,OB为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F•OA=G•OB,或F=1/2G,即动力F等于重力G的一半,由此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6.滑轮组

动滑轮和定滑轮在一起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的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又能改变作用力方向。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臂到钓钩间通常用滑轮组。

7.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

8.子贡推广桔槔的故事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对有用的技术比较关心。有一次,他经过晋国,见到一个老头在浇菜。老头采用的是老办法:从地面开一条隧道通到井下,一次次由隧道下井,用瓦罐打满水抱上去浇水,既费劲,效率又低。子贡忍不住向老头推广起桔槔来。

桔槔是一种用来从井里打水的杠杆装置:在井边立一根直柱,上面悬一根杠杆;杠杆前端挂水桶,后端绑上石头或树段。不打水的时候,后边的力矩大于前边的力矩,使它的前端翘起挺高。打水的时候,将挂水桶的绳索往下拽。水桶一打满水,又变成前边的力矩大于后边的力矩,这时往上提水,人花的力气就小于一桶水的重量,相当省力。

子贡向老人推荐桔槔的好处,一天能浇100畦菜,用力小,效率高。这个故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有了桔槔了。

第三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3

囫囵吞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盲目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告诉我们“囫囵吞枣”的原意,就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结果毫无收获。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那就是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课后搜集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

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重难点分析:

1、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抓住“两全其美”一词,反复品读人物对话,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

引 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生:我觉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读课文,画喜欢的词语。师:谁愿意读出你找到的成语? 学生读。

师抓住“两全其美”、“前仰后合”“囫囵吞枣”“若有所思”等成语,鼓励学生再次积累成语,写在“小本本”上。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1、把这些成语抄在积累本上。

课后反思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为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基础。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

2、默读是一种更有利于思考的读书方式,应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

3、交流记字和书写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4、结合学生的叙述,把年轻人的人物活动过程用四个字加以概括,使学生对课文线索有更清晰的把握。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把问题还给学生,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6、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抓住一些具体词句来自读自悟,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在评价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体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年轻人对主人的话不加分析,没有真正领会主人的意思。为理解“囫囵吞枣”的比喻义做好铺垫。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7、结合语境,读透“两全其美”的具体意思,为下面否定“两全其美”做好铺垫。细致地分析,深入地探究,才能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囫囵吞枣”。

8、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重难点有更充分的理解,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表达,在轻松的心态下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10、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通过实践活动激发讲故事的动机和欲望,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5

17称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事,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的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并与官员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2、通过有趣的智力问答,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3、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

2、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重难点分析:

1、第四自然段曹冲所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重点,可利用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对比法加以引导。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具(用纸片剪的大象、船、石块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

(一)课件出示图画,猜猜它表现的是哪一个故事。(《盲人摸象》)

(二)课件出示大象图片,谈谈大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大象是现如今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正因为它的大,才有了“盲人摸象”的笑话,也正因为它的大,造就了历史上一位小神童称象的千古佳话。(课件出示《称象》题图。)

二、质疑导读,识字学词。

(一)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的小脑瓜里一定生出许多问号。(课件显示问号。)你想弄清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点击课件出示问题。围绕“称象”,预设的问题有: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出来了吗?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和它们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3、交流识字。同桌互读,并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

(三)检查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词语。之后让学生简单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以及什么是秤杆、船舷。

2、课件出示“我会用”:用“秤、称、杆、赶”选字填空,并说说如何区分这两对生字。

3、指名接段读文。其他学生当小评委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课件出示前面的问题。

(一)解决“谁称象”的问题。

课件出示曹冲图片。简单介绍曹冲:曹操儿子之一,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可惜13岁就病死了。

(二)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点击“议论”一词使之变红色。“议论”是什么意思? 对一件事每个人谈自己的意见。

3、官员们对什么发表议论? 大象的形体和重量。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大象又高又大„„”

“又高又大”、“墙”、“柱子”等词语能给人以重的感觉,应读重些。

4、他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去掉“到底”,跟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到底”一词强调了大象的重。

5、他们的议论引发了什么结果? 曹操决定让他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象。

(三)解决“称出来了吗”的问题。

1、大象的体重最后称出来了吗? 称出来了。

2、那你知道大象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吗?读一读课后关于大象的资料。考虑到文中的大象应属亚洲象,可补充以下资料:亚洲象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5吨。第二课时

一、演示对比,深入探究。

(一)感悟曹冲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四个问题。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怎么称象”这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语段,默读本段课文,想想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3、画出表示动作或动态的词: 赶、沉、画、赶、装、沉、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动词变为红色。

4、通过课件或教具演示,形象感知称象过程。学生叙述称象的步骤,教师做演示。教具演示:

①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代表水面,贴上大船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位置。

②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③再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

④然后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使所画线与水面重合。这样,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

5、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例如: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为了让石头和大象一样重。一样的重量才能让船下沉的幅度也一样。

6、如果使用教具,可让学生一边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一边动手操作,再演示一遍。

(二)了解官员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可行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评论。

造大秤,提不动;宰大象,害性命。板书:官员

造大秤

宰大象

(三)两相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之妙。

1、对比曹操前后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

(1)曹操听了官员和曹冲讲完称象方法后,神态有什么不同?(2)曹操直摇头,他可能在想——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可能在想——

2、对比称象方法之优劣,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1)思考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的办法好在哪儿?(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船代秤,借助水的浮力,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以石代象,化大为小,既解决了称不了的难题,又保全了大象的性命。板书: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二、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一)课件出示邮票图片。2008年发行的“曹冲称象”特种邮票共两枚,分别是“载象刻舟”、“换物知重”。

(二)看着邮票图案,转换角色:年仅七岁的曹冲想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作为在场的一名官员,你想说些什么?

(三)把官员们的话用“有的„„有的„„也有的”连起来说一段话。

(四)谈谈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善于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

问题;能从别人的议论中获得启发;留心观察等等。

三、分类指导,正确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按结构归类。说说每一类字书写时注意什么。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1、称、议、论、杆、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居于左半格,右边字体略大占领竖中线。

2、官、员: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官”字上宽下窄,“员”字上窄下宽。

3、赶:半包围结构,捺画写长些。

(三)学生独立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超市,由你选择。课件出示作业安排。

(一)动动口:给爸爸妈妈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动动脑:除了曹冲称象的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三)动动手:和爸爸妈妈合作,做一次曹冲称象的模拟小实验。

课后反思

1、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识字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形声字和加偏旁的方法区分形近字,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读前质疑,读后解疑。教师伺机诱导,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

3、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注重品词析句。

4、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是本课教学重点。采用理清次序、抓住动词、直观演示、质疑问难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恰当地运用演示技能,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曹冲称象的情景和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的效果,为理解和应用新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演示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次是老师动手,这一次是学生动手实践,体现了“内化——实践”的层次性。

5、文章的难点,采取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6

18找骆驼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启迪智慧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却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读者在叹服老人的智慧的同时还会得到这样的启示: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等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特

点的,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2、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课件、运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进行表述以及辨别树叶等方法来突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造悬念,激趣导入。

(一)课件出示“沙漠之舟”字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被成为“沙漠之舟”吗?

板书:骆驼。学生一边提示“骆驼”两个字的写法,一边书空。课件出示骆驼图片。

骆驼之所以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是因为它很耐饥渴,又不怕风沙,是沙漠地带重要的交通工具,许多商人靠它们来运送货物。你看,这边就来了一位——

(二)播放动画课件。教师叙述:哎呀,骆驼哪儿去了。丢失骆驼的商人焦急地开始寻找。

板书:找。将课题补充完整。那么他到底找没找到骆驼,让我们赶紧去《找骆驼》这篇课文中一看究竟。(课件出示课文题图。)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同桌互读,检查是否能读准。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字正腔圆读一读”,请学生认读词语。

2、说说自己想到的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名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插图。

读中随机提问:为什么说是“一峰骆驼”呢? 骆驼背部有驼峰。

(四)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丢失了一峰骆驼,向一位老人询问,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故事。

(五)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走失——询问——找到

三、朗读课文,感悟对话。

(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

(二)说一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商人的语气要有变化:着急——高兴——生气(愤愤不平)。

1、指名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详细”。

老人了解骆驼的很多特点,包括很多细节。

3、重点指导朗读商人愤愤不平说的一段话。

(三)再读,读出“愤愤不平”的语气。

(四)当你被人指责的时候,心情怎样,语气会变得怎样?而老人却是“不紧不慢”,这说明什么呢?

沉着冷静、早有预料、胸有成竹等等。

(五)比赛读。两名同学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比一比哪组同学是最佳搭档。要求读得有感情,能通过表情和语气体现出人物心理。

四、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用两种不同的线条把相关词句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后可以相互交流。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读懂推理。

(一)课件出示表格。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答案。

(二)想一想,你明白老人是怎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这些结论的吗?请同学就下面问题发表见解。

1、为什么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就说明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左脚有毛病,不敢用力踩,所以留下的脚印浅。可以让学生表演跛脚走路,加深体会。

2、老人根据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就判断出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能想象牙齿印是怎样的一种形状吗?

课件出示“火眼金睛辨一辨”,请同学们分辨哪片树叶是这峰骆驼啃过的?

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三片。因为缺一颗牙,所以少啃掉一块。

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能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播放动画课件。看着走失的骆驼留下的这些痕迹,你能用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说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吗?

课件出示句式,学生按句式说话。因为老人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

(四)老人指点商人怎么找骆驼? 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追问:为什么老人不建议商人顺着地上的米和蜜或者被骆驼啃过的树叶去找?

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寻找骆驼的线索,但顺着脚印去找是最可靠、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五)导读最后一段。

1、商人听从了老人的建议,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语境理解“果然”的意思。事实证明了老人的办法是成功的。

二、交流体会,启发明理。

(一)课件出示“各抒己见评一评”。你怎么评价文中这两个人物?

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商人不动脑筋,盲目行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三、自主观察,独立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三)交流。课件出示生字。重点指导:

商:下半部分里边是“八”、“口”而不是“古”。竟:与“竞”要加以区别,分别组词。

顺:左边是“川”字,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短竖,第三笔是长竖,三笔要写紧凑。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练笔,续写故事。课件出示“展开想象写一写”:

商人在找到骆驼之后,他会想些什么?假设他又一次碰见那位老人,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接着编写这个故事。课后反思

1、播放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制造悬念,唤起阅读欲望。

2、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适合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体

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学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课文的意思也就理解了。理解词句与感悟课文同步,向学生渗透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

3、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比赛读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并使之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4、表格的设计使学生对“骆驼特点”和“判断依据”一目了然,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5、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脚印和牙齿印多问个为什么,既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能让学生对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有更深的感悟。

6、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7

19铜板的响声

学情分析:

阿凡提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铜板的响声》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为帮助一位穷汉而嘲弄、取笑饭馆老板的故事。文章很注意选词用语,各段衔接自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资料,包括人物简介和故事。

2、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讲阿凡提的故事,表演课本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凡提喜欢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性格,体会和感受阿凡提的幽默与智慧。

2、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重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认识阿凡提的智慧、幽默、爱打抱不平的个性特征。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谈印象。

(一)课件播放《阿凡提之歌》片段,出示歌词及阿凡提图片。(也可播放歌曲视频。)

(二)同学们课前搜集了阿凡提的有关资料,谈谈阿凡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三)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阿凡提的故事——《铜板的响声》。课件出示课文题图,配有铜板图片及音效。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闯三关。

(一)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围绕“故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展开交流,从中体会阿凡提的机智、幽默。

出乎意料的地方可能有:阿凡提让穷汉把铜板掏出来;阿凡提把铜板握到手心里,贴近老板的耳朵使劲摇;阿凡提把铜板又还给穷汉;阿凡提给老板做出的解释等等。

(二)先用不同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进行一次“智慧闯关”。课件出示三关要求:

1、我会认——生字新词。

2、我会填——重点词句。

3、我会说——主要内容。

先让同学们说说,可以采用哪些读书方式。

个人朗读、轮读、分角色朗读、默读、边读边画重点词句等等。

(三)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

(四)开始“智慧闯关”。

1、课件出示第一关内容: 我会认:

铜板、智慧、幽默、穷汉、弱者、饭馆、扭打、讨要、拉扯、付钱、分辩、欠钱。

开火车读。齐读。如有同学出错可以向伙伴求助。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2、课件出示第二关内容: 我会填:

(1)阿凡提是个有()、充满()的人。他专爱(),给穷人和弱者帮忙。

请同学说说所填词语“智慧”、“幽默感”、“打抱不平”的意思。提示学生再读课文应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特点。(2)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他(),你

(),两相抵消,谁也不欠谁的了。” 引导学生体会阿凡提并没有直接指责老板不讲理,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而体会阿凡提的智慧。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3、课件出示第三关内容:

我会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饭馆的老板因为穷汉闻了饭菜的香味就向他讨要饭钱,阿凡提用铜板的响声支付了饭钱,捉弄了老板。

宣布闯关成功。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三、品词句,评人物。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品读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如通过第二自然段中饭馆老板“扭着”、“又骂又打”等动作,可体会到他的蛮横;从“拉扯开”、“问”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阿凡提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再如通过第三自然段“贴近”、“使劲”、“一阵子”等词语,可以体会到阿凡提一定要让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同时也在捉弄老板,使他误以为阿凡提要把钱给他,结果空欢喜一场。

(三)聪明的阿凡提捉弄了饭馆老板,替穷汉解了围。如果你是一位在场的老百姓,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观字形,写生字。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重点分析难写的字。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3、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搞活动,勤实践。

把全班同学分为三到四个大组,课后各组排演一个课本剧(也可以选阿凡提其他故事排演),准备讲两个小故事(不要重复)。第二课时

一、宣布活动开始。

课件展示“阿凡提的故事”题图。小主持人作开场白。

二、表演。

各组依次表演课本剧,讲故事。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评价。

三、评选。

由同学提名,举手评选“最佳表演奖”、“故事大王”,颁发奖品。

四、观看动画片。

播放《阿凡提》系列动画片之一《种金子》。

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语文。

2、关注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趣味行很强的故事,学生往往

急于读完。此外,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此肯定有较深刻的感受。

3、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享受互助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让闯关得以顺利进行。

4、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品词析句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让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5、课本剧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阅读。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6、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木偶动画片《阿凡提》是国产优秀动画片。观看动画片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唤起学生对阿凡提故事的阅读兴趣。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4.2

综合学习五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有趣的汉字、玩玩说说、把字写好看、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和一个口语交际。活动目标:

1、通过猜字谜感受汉字的变化无穷和奇妙。

2、通过“玩玩说说”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一阶段学过的生字,并在活动中练习扩展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3、写好以“宀”、“穴”为偏旁的字。

4、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

5、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6、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策略:

通过猜字谜、词语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奇妙,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等多种形式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发展语言能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有趣的汉字

(一)课件出示“猜字谜”。请学生自由读谜面,独立思考猜汉字。

(二)指名反馈说谜底,并讲讲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杏”、“呆”、“困”。

(三)观察、体会:相同的部件由于结构不同、部件的位置不同,可以组成不同的字。

(四)继续猜字谜。教师可以出谜语,学生也可以出,大家一起猜。玩玩说说

(一)说明小组比赛规则:用屏幕上的字(也可使用生字卡片)扩词、说话。分为必答、抢答两种方式。每扩一词积1分,说一句话积2分。

(二)进行必答比赛。由某组同学自选屏幕上的第几个字,然后由该组同学自由起立扩词、说话,注意统计得分。之后依次进行其他组比赛。

(三)进行抢答比赛。出示一个字,各组同学抢着扩词、说话,注意及时给各组加分。

(四)根据总分确定优胜小组。

用比赛的形式练习扩词、说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把字写好看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四个汉字。

(二)观察之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都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分别以“宀”、“穴”作为偏旁。

(三)学生互相交流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提醒注意“穴“的两点不要外露。

(四)学生仿写。

(五)书写展示、评议,订正不足。

通过观察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掌握写好字的方法。我的采蜜集

(一)课件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读。

(二)指名读,说说树的头发是什么?(树叶。)

(三)齐读儿歌。

(四)说说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树叶的美丽、可爱。课件变换背景,体现树叶的变化。

(六)质疑:“头发”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不是真正的头发,而是一种想象,这样写更生动有趣,写出了树叶的可爱。

(七)背诵这首儿歌。

(八)把这首儿歌摘抄到采蜜集中。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让语言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活起来。读读背背

(一)课件出示古诗。学生分句朗读,不会的字查查字典。

(二)指名读,评议、正音,注意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齐读古诗。

(四)图文结合,想象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体会“衔”、“浸”两个字表达的意境。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背诵古诗。可以采用老师提词、看图等方式练习背诵。

《村晚》是一首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优美诗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粗知大意,达到熟读成诵。口语交际:请你来配音

(一)我们都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片子中的人物都没有台词。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给动画片配音。

(二)播放动画片(如《小小鸭》)。提出要求:看的时候可别光看热闹,要想象他们都会说些什么。

(三)交流;你喜欢片中哪个人物,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重放其中某个镜头,猜测片中的人物当时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应有的语气、表情进行表演。

(五)小组合作,交流,分配角色练习配音。再次播放动画片。教师到各组巡视,提供指导。视具体情况可增加播放次数。

(六)学生上台展示合作成果,要求观众认真倾听,并能大胆评价

第四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买蕊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模块一: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2.板书课题与作者,请几名学生借助资料分别介绍这些外国作家。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同学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蜷腿、橱窗、揉皱、耸肩、撇嘴、窜过、耷拉、抽噎、梗概、无赖、衣衫褴褛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摩平、梗概、吹嘘、保佑、衣衫褴褛

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这篇课文写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关怀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3)汇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女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凡卡》小组交流汇报。

1)读《凡卡》中的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简单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3)凡卡信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4)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所写书信的内容。

3.读《鲁滨孙漂流记》,全班交流。

1)汇报: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养狗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 „„

2)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插图)

4.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组交流。

1)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读一读。

2)在“梗概”中,汤姆·索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比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五、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

2.通过读梗概,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是不是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3.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做准备。推荐阅读《蓝色的海豚岛》

模块二: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讨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人物特点与命运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分别出现了四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谁?哪位主人公的命运值得你同情?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可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凡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来评价卖火柴的小女孩或是凡卡的

(可怜、悲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女孩和凡卡的命运是悲惨的、可怜的,你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和凡卡是可怜的?读一读,画一画。

3.分小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汇报。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4.分组合作,全班汇报交流

5.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重点句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指读,齐读这一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从三个“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过路人、小女孩说点什么呢?

3)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课文中多处写了“冷”这个字,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天冷极了 又冷又黑的晚 她又饿又冷 她觉得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6.反复引读,细细品味,边读边批注。

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变化吗?

2)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小女孩“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

3)品读感悟: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请同学们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

4)“曾经”我们可以换成哪些词?小组讨论,交流。

7.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抓住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来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3)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和悲惨。

4)展开想象,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朗读凡卡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8.让我们用心来读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并说一说自己体会。

三、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默读思考,写下感悟。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2)凡卡和爷爷在乡村的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吗?

3)你认为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围绕鲁滨孙和汤姆·索亚两个人物,读书讨论。

1.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2.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你想象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

3.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什么?为什么佩服?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一读。(可结合原著中的故事)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了解更深了,请用合适的词语来夸一夸他们,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理由:抢运东西、种粮食、造船、建房、打猎、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

2汤姆·索亚:乐观勇敢、足智多谋、顽皮„„

理由:山洞中三次探路、利用风筝线探路、吹嘘历险过程„„

5.在本组课文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模块三:领悟表达模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领会文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中心,体会写法。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2.找出精彩,指导朗读

1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小组听一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3.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写法。

二、研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表达。

1.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小男孩拿鞋跑说明她常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2.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刻画人物。

1)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2)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不行吗?

3.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说明:这样的结尾更让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以喜写悲悲更悲。】

三、领悟凡卡的“苦”与“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信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与“乐”,快速找出课文中表达不同感情的句子,再用不同的感情读一读。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老板拿楦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小星星„„把它擦亮了似的„„

2.作者用一“苦”一“乐”的写法,让人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作者写这两段文字对展现凡卡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4.小组讨论,作者用“梦”结尾的含义?

【设计说明: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凡卡的希望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联系前文可知,即使他写了详细地址,贴了邮票,也不可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因为他生在罪恶的社会。】

四、默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比较写法的区别。

1.小组讨论汇报: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3.小组讨论汇报: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细节描写传神、语言描写生动、心理描写细腻„„)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2.如果让你在后两篇课文中选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的话,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六、推荐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蓝色的海豚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培养学生说话大方,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两篇课文后你认为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二、围绕“学会生存”,自由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讨论:由“学会生存”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师生互动,交流认识,让学生边听边作纪录,把别人说的好的例子简单记录下来,留作写作题材。

话题:我们可能遇到那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1)小组交流:讲述自己遇到的危险。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自由阅读综合复习中的《智慧之花》。

4)全班汇报收获。

3.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4.引导大家总结,应对危险的措施。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与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三、引发思考

2008年的5月份,我们国家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的话,你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哪些求生技能,想一想,你当是应该怎样做?你会怎样救助你身边的人?

模块四: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听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启示,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这一节课,我们尝试把自己经历过的或从别的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写一写。

二、重温故事,引发思路。

1.你最想写的是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

2.你打算怎样写?同桌互说,老师再点名让个别学生谈谈。大家来评价。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回顾本组课文学过的写作手法,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①老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段。

②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老师指导如何写读后感。

1.明确要求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读后感,但本次习作规定要围绕“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来写。

2.请想写读后感的同学谈谈打算怎样写?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

读后感,重在有感,从文中反映主题的地方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语言要真实自然,避免表决心式的感想。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习作讲评:

一、修改作文

1.自己修改:写完后,自己边读边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进行大的修改。

2.小组互改: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对文章整体的建议或评价可以在后面写一写。

二、评议作文

1.学生主动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精彩段落,全班来评。

2.同学间推荐作文,让学生朗读,其他人评价。

3.教师将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读,大家评价。

五、评后修改。

1.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2.诵读优秀作文。

模块五:回顾·拓展模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1.回忆本组课文中接触过的人物形象,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为什么。

2.总结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快速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3)读中摘录精彩语句,读后与同学交流感受或写读后感。

3.除了课本中提到的人物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1)你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针对这些困难,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5.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交流。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1.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思考其含义。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背诵这些句子,进行小组的比赛。

二、阅读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其中的文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

3)《文豪和蚊子》中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2.课外可以找更多名家的趣事或他们的作品来读。

三、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第五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时安排:

制订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一课时

“有趣的汉字”分组活动

二课时

阅读《仓颉造字》 二课时 “我爱你汉字”分组活动 三课时

“我爱你汉字”全班交流

二课时 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1、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思。

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教学课时

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读懂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谐音俱乐部.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b.互动游戏.(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主读文章.(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

活动.第八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活动的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第九、十课时(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第十一、十二课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展示的形式要多样.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其他.展示的内容要全面.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简单的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 由参观.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下载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备课时间: 教材简析: 本单元属于识字单元,共安排了4课识字,分为三种形式:(1)看图读韵文识字;(2)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7”属于这种类型,本课安排两组形近易混的偏旁,每组分三栏;(3......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识字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叙了理想的社会模式 ,传达一种憧憬 ;或吟咏理想的......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 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

    杠杆教学设计

    《杠 杆》教学设计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邢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