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保障快递安全,保护快递用户合法权益,加强对快递业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快递业务经营、接受快递服务以及对快递业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良好的快递业营商环境,支持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引导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快递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政府相关行为符合公平竞争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快递业竞争秩序,不得出台违反公平竞争,可能造成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政策措施。
第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信件、包裹、印刷品以及其他寄递物品(以下统称快件)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除有关部门依法对快件进行检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检查他人快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他人快件。
第五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国快递业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国家安全、海关、工商行政管理、质检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快递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负责对本辖区的快递业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快递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以及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以下统称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与公安、国家安全、海关、工商行政管理、质检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快递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快递业安全运行的监测预警,收集、共享与快递业安全运行有关的信息,依法处理影响快递业安全运行的事件。
第七条 依法成立的快递行业组织应当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企业守法、诚信、安全经营,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快递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八条 国家加强快递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快递业信用记录、相关信息公开、信用评价制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提高快递业信用水平。
第九条 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
第二章 发展保障
第十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快递业发展规划,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快递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快件大型集散、分拣等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自动化分拣设备、机械化装卸设备、智能末端服务设施、电子快递运单以及快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和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快递运输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快递服务车辆通行和临时停靠的权利,不得禁止快递服务车辆依法通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会同邮政管理部门,对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的行驶时速、装载质量等作出规定,并对快递服务车辆加强统一编号和标识管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对其从业人员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培训。
快递从业人员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文明驾驶车辆。快递从业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快递从业人员所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签订合同、设置快件收寄投递专门场所等方式,为开展快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便利。鼓励多个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共享智能末端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的快递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在车辆通行、停靠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第十四条 国家鼓励快递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行业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强信息沟通,共享设施和网络资源。
国家引导和推动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的标准对接,支持在大型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快件运输通道和接驳场所。
第十五条 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依法开展进出境快递业务,支持在重点口岸建设进出境快件处理中心,在境外依法开办快递服务机构并设置快件处理场所。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邮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进出境快件管理,推动实现快件便捷通关。
第三章 经营主体
第十六条 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核定经营许可的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向社会公布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名单,并及时更新。
第十七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开办的快递末端网点无需办理营业执照,只需自开办之日起20日内向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两个以上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可以使用统一的商标、商号或者快递运单经营快递业务。
前款规定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遵守共同的服务约定,在服务质量、安全保障、业务流程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快件跟踪查询和投诉处理服务。
用户的合法权益因快件发生延误、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而受到损害的,用户可以要求该商标、商号或者快递运单所属企业赔偿,也可以要求实际提供快递服务的企业赔偿。
第十九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保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对其从业人员加强职业操守、服务规范、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车辆安全驾驶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第四章 快递服务
第二十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寄件人填写快递运单前,应当提醒其阅读快递运单的服务合同条款,告知相关保价规则和保险服务项目。
寄件人交寄贵重物品的,应当事先声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可以要求寄件人对贵重物品予以保价。
第二十一条 寄件人交寄快件,应当如实提供以下事项:
(一)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二)收件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三)寄递物品的名称、性质、数量。
除信件和已签订安全协议用户交寄的快件外,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并登记身份信息,但不得在快递运单上记录除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以外的用户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
第二十二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规范操作,防止造成快件损毁。
法律法规对食品、药品等特定物品的运输有特殊规定的,寄件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遵守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第二十四条 无法投递的快件,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退回寄件人;属于进出境快件,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办理海关和检验检疫手续。
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快件,依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属于信件,自确认无法退回之日起超过6个月无人认领的,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二)属于信件以外其他快件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登记,并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处理;
(三)属于进境快件的,交由海关依法处理;发现有动植物、动植物产品或者其他依法应当实施检疫的物品的,由海关通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处理。
第二十五条 快件发生延误、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对保价的快件,应当按照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寄件人约定的保价规则确定赔偿责任;对未保价的快件,依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国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快件损失赔偿责任险种,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投保。
第二十六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实行快件寄递全程信息化管理,公布联系方式,保证与用户的联络畅通,向用户提供业务咨询、快件查询等服务。用户对快递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可以向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投诉;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7日内作出处理,并向用户反馈处理结果。
第二十七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停止经营的,应当提前10日向社会公告,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依法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或者其分支机构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原因暂停快递服务的,应当及时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告暂停服务的原因和期限,并依法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
第五章 快递安全
第二十八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和寄件人交寄快件,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
禁止寄递物品的目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验视内件,并作出验视标识。寄件人拒绝验视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受寄件人委托,长期、批量提供快递服务的,应当与寄件人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保障义务。
第三十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企业对快件进行安全检查。对经过安全检查的快件,作出安全检查标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委托第三方企业对快件进行安全检查的,不免除委托方对快件安全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现用户交寄禁止寄递物品的,应当拒绝收寄;发现已经收寄的快件中有疑似禁止寄递物品的,应当立即停止分拣、运输、投递。对快件中依法应当没收、销毁或者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物品,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对其他禁止寄递物品以及限制寄递物品,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用户信息泄露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快递服务安全。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并立即向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快递业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应当以下列事项为重点:
(一)从事快递活动的企业是否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二)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实施;
(三)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是否妥善处理用户的投诉、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公布抽查事项目录,明确抽查的依据、频次、方式、内容和程序,随机抽取被检查企业,随机选派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快递业务活动的日常检查,提高快递业管理水平。
第三十六条 邮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监督检查措施。邮政管理部门实施现场检查,有权查阅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管理快递业务的电子数据。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活动的需要,依法开展执法活动,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处理场所,包括快件处理场地、设施、设备。
第三十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本部门的联系方式,方便公众举报违法行为。
邮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的,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实名举报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从事快递活动的,由邮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或者其分支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一)开办快递末端网点未向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提前10日向社会公告,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
(三)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原因暂停快递服务,未及时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暂停服务的原因和期限,或者未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
第三十九条 两个以上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使用统一的商标、商号或者快递运单经营快递业务,未遵守共同的服务约定,在服务质量、安全保障、业务流程等方面未实行统一管理,或者未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跟踪查询和投诉处理服务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第四十条 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或者非法检查他人快件,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有前款规定行为,或者非法扣留快件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寄验视制度;
(二)在收寄、分拣、运输、投递过程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
(三)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
寄件人在快件中夹带禁止寄递的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有前两款规定的违法行为,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制度;
(二)未定期销毁快递运单;
(三)出售、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未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未向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三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由邮政管理部门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邮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金沙县股级干部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1
金沙县机关事业单位股级干部
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股级干部管理工作,推进股级干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贵州省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等中央、省、地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股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与管理。
第三条 股级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第四条 股级干部的配备必须严格执行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和职数。
第二章 管理权限
第五条 县直单位(含县以下垂直管理单位设在乡镇的基层单位)股级干部的任免,由县委组织部和所在单位共同考察,县委组织部研究后行文任免。
乡(镇)股级学校中层干部及副股级学校校长的任免,由县教育局和所在乡(镇)共同考察,县教育局研究后行文任免。
第六条 乡(镇)股级干部的任免,由乡(镇)党委组织考察,并征求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提出拟任免人选,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并行文任免。
第七条 乡(镇)和县直单位纪委副书记、纪检组副组长及股级纪检(监察)员,由县委组织部和县纪委(监察局)共同考察,县委组织部研究决定并行文任免。
第八条 乡(镇)武装干部的任免,由乡(镇)党委商县武装部共同考察,提出拟任免人选,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并提名县人民武装部行文任免。
第三章 任职资格条件
第九条 担任股级干部的基本条件参照《贵州省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第六条规定。
第十条 担任股级干部,必须具备以下资格:
(一)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股级干部,必须具有国家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身份;事业机构的股级干部必须是本单位正式在编具有干部身份的工作人员;
(二)近两年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三)新提拔的股级干部,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四)身体健康,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五)特殊岗位的,还应符合相应岗位所规定的资格条件。第十一条 下列人员不得提拔担任股级干部:
(一)正在接受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 查的;
(二)受党纪处分影响期未满或受政纪处分未解除的;
(三)其他不符合提拔条件的。
第四章 任免程序
第十二条 股级干部的任免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提出充实调整方案
股级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充实时,由单位党委(党组)将需要充实调整的职位书面向县委组织部汇报,未设党委(党组)的单位以单位名义汇报。县委组织部根据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单位主要领导沟通,提出充实调整方案。
(二)制定民主推荐、考察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推荐名额、推荐人选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工作程序及纪律要求等,并经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后按方案执行。
(三)组建考察组
考察组由2名以上人员组成。
(三)民主推荐
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工作特殊需要的股级干部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为考察对象。组织推荐提名人选,需报县委组织部审批。
(四)确定考察对象
召开会议,集体听取民主推荐情况汇报,确定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五)考察
1、发布考察预告;
2、召开会议进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通过个别谈话、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
3、考察组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4、考察组汇报考察情况。
(六)酝酿
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基础上,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进行酝酿,形成初步人事调整方案。
乡(镇)党委需将推荐、考察情况和单位人事调整初步方案报县委组织部。需上报的材料:
(1)干部任免请示;
(2)研究讨论干部的会议纪要;
(3)拟任职干部个人身份证明材料;(4)县编委办的领导职数审批表;(5)民主推荐汇总表;(6)民主测评汇总表;(7)干部任免审批表;(8)干部个人考察材料;(9)其他需上报的材料。
(七)讨论决定
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
(八)任职
实行股级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对提拔任用的股级干部,在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5-7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需要提 请选举的干部,应按照有关法律、章程等规定,依法推荐、提名和选举。
对决定任用的股级干部,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九)任免材料归档
任免工作结束后,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及时归入本人档案。将考察、任免材料等进行整理归档,装订干部文书档案。
第五章 竞争上岗
第十三条 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部进行,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本县范围内进行。
第十四条 报名参加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格条件。
第六章 轮岗、交流、回避、免职、辞职
第十五条
实行轮岗、交流制度。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连续任职满5年以上,原则上实行轮岗或交流。在重要岗位上累计任职满10年的必须进行轮岗或交流。特殊部门、行业则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轮岗或交流年限。
县委组织部有计划地对股级干部进行跨乡(镇)、跨单位交流调配。
第十六条 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构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第十七条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党委(党组)或领导班子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八条 实行免职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免去现职:
(一)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
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的;
(二)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半年以上的;
(三)工作失职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的;
(四)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第十九条 实行辞职制度。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干部辞职,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条 各单位党委(党组)或领导班子要结合实际制定考评办法,强化对股级干部的日常管理。股级干部的考核结果存入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奖惩与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各单位要认真开展好股级干部定期谈心谈话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肯定优点和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帮助他们进步。
第二十二条 县委组织部采取集中办班培训、交叉挂职、外派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股级干部教育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股级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技文化、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股级干部的思想政治 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第八章 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选拔任用股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随意增设机构、增配干部;
(二)不准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个人不能改变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三)讨论干部的任免必须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班子成员到会,必须有超过应到会的领导班子成员半数以上同意,才能形成决定。有关干部的任免决定,需要复议的,必须经超过应到会半数的领导班子成员同意,才能进行;
(四)不准以领导圈阅或征求意见的形式决定干部任免;
(五)不准以行政办公会议代替党委(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干部的任免;
(六)不准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七)不准拒不执行组织、人事部门及单位调动、交流轮岗干部的决定;
(八)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在调离后干预原单位干部的选拔任用;
(九)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小团体,或打击报复;
(十)党委(党组)研究任用干部,凡是在重要问题上有争议,意见不统一的,应缓议。
第二十四条 县委组织部对股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和贯彻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股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办法 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二十五条 县编委办负责对各乡(镇)、县直单位股级领导职数配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全县各乡(镇)、县直单位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十七条 实行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与《金沙县干部人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金党发【2006】10号)中对股级干部任用、管理要求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要求为准。本办法与上级有关要求不一致的,以上级要求为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未决赔案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未决赔案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现未决赔案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准确反映系统内已发生已报告尚未结案的赔案数量和估损金额,真实反映公司的负债和经营成果,提高公司理赔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公司经营安全和稳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内部控制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未决赔案,是指截止到统计日已发生已报告但尚未结案的各险种所有理赔案件。
第二章 流程、时间和质量管理
第三条 未决赔案管理实行全流程所有岗位责任制。所有参与赔案管理的人员,均有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完成自己在理赔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加快理赔速度,减少未决赔案的存量,提高未决赔案管理水平。
第四条 接报案人员应当询问案情并记录,准确剔除重复报案。95585电话中心应设立注销(或调度)专岗负责无效报案的注销,并对调度前的有效报案件数负责。
第五条 查勘定损人员应在报案调度后立即实施现场查勘,通过现场查勘后确定受理的案件,查勘定损人员应对该案损失金额进行合理的估计。车险赔案严格按照易保流程要求,查勘员必须在接报案后的72小时内完成估损立案操作。非车险业务最迟在查勘结束后的48小时内完成估损立案操作。立案应全部通过易保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及时进行处理,逐案登录,严禁在理算或结案时统一补录。在查勘过程中,客户自动放弃索赔的,查勘员要将客户签字确认的放弃索赔资料上传系统。立案人员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拒赔或拒绝立案工作。
第六条 车险疑难案件、双代案件等主客观上难以及时立案的,由复勘人员,原承保公司立案人员根据催办案件流程,最迟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估损立案;盗抢险案件应在接报案后3天内按盗抢险保险金额的75%估损立案。非车险赔案,无法确定责任和损失的,最迟应在接报案后12天以内,按报损金额进行估损立案。
第七条 定损人员应当按照公司规定、易保流程、核心业务系统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定损。
(一)本地发生的车险普通赔案,应当在查勘资料上传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定损;对于需要拆检的大案件应当在查勘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定损。省外车险赔案,应当在查勘资料上传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定损。
(二)交警扣车的案件,从提车之日起计算,执行
(一)中案件类型的定损时效。
(三)非车险案件的定损最迟应在接报案的当季度内完成,原则上禁止跨季度定损。
第八条 涉及需要第三方检验鉴定财产损失,应当在第三方作出检验鉴定后、或与被保险人协商确定后24小时内完成定损。
第九条 人伤案件跟踪调查,本地案件第一次应当在伤者住院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轻微人伤,应当在伤者出院前进行第二次跟踪调查。重伤人员,跟踪调查至少三次至四次,分别为出险后2个工作日内,治疗中期,出院前,伤残等级评定前后。人伤案件立案及分项数据更新应当在跟踪调查后24小时内完成。
第十条 核报价岗位人员,车险应当根据易保流程规定,在上报核报价需求后2小时内完成1万元以下报价单的核报价工作,稀少车型等最迟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报价工作,第十一条 核损岗位人员,对车损核损、物损核损应当在上传核损需求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损工作。对于发现的可能拒赔及疑难案件,最迟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损工作。
第十二条 理算人员负责索赔材料的催办收集,对于理赔材料齐全的案件应当在2个工作内完成赔案缮制并提交核赔处理。
第十三条 核赔岗位人员,应当在核赔资料上传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赔工作。对于发现的可能拒赔及疑难案件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赔工作。
第十四条 所有岗位人员都必须合理准确地进行估损,严格控制估损偏差率。立案绝对估损偏差率,即在统计区间内已决案件的已决金额与立案金额之差的绝对值之和与已决金额之和的比率不得≥20%。人伤跟踪绝对估损偏差率,即第一次人伤跟踪的估损金额与最终核损金额的绝对偏差率,不得≥30%。
第十五条 车险盗抢险、诉讼案件等疑难案件和非车险赔案,由总公司客户服务部门牵头,精算、业管等部门配合,根据总公司《未决赔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未决赔款准备金生成规则》,并定期公布执行。
第十六条 总公司客户服务部牵头,精算、各业务部门、信息部配合,对易保系统、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改造,设立警告程序,对未决赔案严重超时超量进行督办。对于未决赔案的各个环节实行过程监控,确保每天的工作在当天内完成;对超过各理赔环节时限、超过一定比例的案件发布预警报告,对连续三次发布预警报告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调整。
第十七条 总公司、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理赔管理部门必须设立未决赔案管理岗。支公司理算人员为支公司未决赔案管理岗。
第十八条 各分公司、中支公司理赔管理部门负责人,各支公司负责理赔的领导,要建立日结周催月清制度。对报案案件,每日核对结案进度,每周催办未决进度,每月清理未决赔案。
第十九条 为了准确地计提当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每季度末及年底必须对所有未决赔案进行彻底的清理。
(一)对于非车险案件要逐月进行催办清理,确保案件的快速结案。对于不能及时结案的,要在每季度末对估损金额进行及时更新,确保估损准确。
(二)对于已报案未结案超过1年时间的案件要设立专人跟踪。2年以上未决赔案滞案率必须≤2‰,1年以上未决赔案滞案率必须≤10%(未决滞案率=已报案未结案超过一定时间的案件数量/已报案未结案案件总量×100%)。
(三)严禁在每季度末及年底为制造虚假利润或片面追求结案率而进行异常的零结案处理。12月当月的零结案率不得超过前11个月平均零结案率。严禁制造假赔案套取费用;严禁人为调整赔款估计值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四)农业保险责任已终止或保险期限到期的案件,必须在当年内100%结案;养殖业保险的结案率必须达到98%以上;健康险、人意险结案率必须达到95%以上。
第二十条 凡涉外诉讼案件和以期内发生式为保险责任的赔案、信用保险等长尾巴业务赔案,必须要有专人定期跟进,每季清理,录入估损金额时需充分考虑未决赔款准备金充足性问题,并逐单上报总公司客服部备案。第二十一条 由总公司客户服务部牵头,再保部、研发部、业管部、信息部配合,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逐日将再保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导入报表系统,确保非车险再保摊回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准确性和赔付率的准确性。
第三章 责任制和单项处罚
第二十二条 未决赔案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过程质量控制。
省分公司的总经理是未决赔案管理的重要责任人。分管理赔工作的副总经理是主要责任人。理赔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未决赔案管理岗(含支公司理算员)是直接责任人。各分公司理赔管理部门和市州中心支公司理赔部是未决赔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直接责任单位。
财会部门应根据理赔管理部门提交的已核准同意赔付的案件及时支付赔款。并与理赔管理部门建立每月定期的核对制度,坚持杜绝财务已决而业务未决现象,每月与理赔管理部门核对未决赔款金额。
研究发展部门、精算岗位应根据核心业务系统、易保系统定期统计分析未决赔款,并对当期未决赔款出现异常情况时向理赔部门提出咨询,以便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信息技术部门应对未决赔案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并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再保险部门根据公司再保险实务处理的相关规定,负责上报未决赔款的相关要素或通知分保接受人,协助理赔部门及财会部门合理估计赔款金额和准确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
各级公司都要严格执行未决赔款管理的责任制,细化责任并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工作环节和每个岗位。
各分公司均应设立精算科,有条件的中支公司应当设立精算岗,对未决赔案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分公司精算科,应当建立每月后验分析制度,对准备金计提与最终赔款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对历史赔案的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十三条 建立未决赔案管理的单项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1、95585电话中心对有效报案件数的统计分析,应当与理赔部门的保持一致。每月差错率≥0.5%时,每增加0.5个百分点,处罚注销岗50元。
2、查勘人员违反第五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立案者,每件次处罚50元,超过15件次的,调离查勘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违反第十四条规定,每月累计估损偏差率≥20%,每高1%,处罚各中支公司客服部经理100元。
3、复勘人员、立案人员,违反第六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立案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20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4、定损人员违反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定损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15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5、人伤案件跟踪调查岗违反第九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立案或估损金额数据更新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30件次者,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违反第十四条规定,第一次人伤跟踪的估损金额与最终核损金额的绝对偏差率≥30%,每高1%,处罚各中支公司客服部经理100元。
6、理算岗人员违反第十二条规定,每月累计5件次未按时完成及时缮制并提交核赔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15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以上工作责任人为各中支公司客服部经理,各中支公司要对违规处罚的人员、金额做好统计。对于弄虚作假的,各中支公司客服部经理承担相同违规金额的处罚。
7、核报价岗人员违反第十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核价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15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8、核损岗人员违反第十一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核损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15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9、核赔岗人员违反第十三条规定,每月未按时完成及时核赔者,每件次处罚50元;季度累计超过15件次的,调离岗位。对于连续1个季度按时完成及时立案的,将前一季度受处罚的金额全额返还。
以上工作责任人为各分公司理赔部经理,各分公司要对违规处罚的人员、金额做好统计。对于弄虚作假的,各分公司理赔部经理承担相同违规金额的处罚。
第二十四条 公司高管人员违反规定者,由各级公司稽核审计部门调查处理。
违反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2年以上未决赔案滞案率≥2‰,每上升1‰,处罚分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和分公司理赔部总经理各500元。1年以上未决赔案滞案率超过≥10%,每增加1个百分点,处罚分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和分公司理赔部总经理各500元。
违反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12月当月的零结案率超过前11个月平均零结案率,每超过1个百分点,处罚分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和分公司理赔部总经理各500元。制造假赔案套取费用,加倍扣罚理赔费用指标。
第二十五条 各分公司在制订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时,应将未决赔款纳入其考核内容,并按考核结果对各级经营班子兑现薪酬。
第二十六条 各级公司应定期对理赔管理部门的下述指标进行检查和考核:案件注销率、立案率、立案周期、估损偏差率、结案率、零结案占比、结案周期、估损调整次数和调整幅度、超帐龄未决赔案比率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纠正,不断提高未决赔案管理水平。
第二十七条 各级公司应将未决赔案管理的质量作为相关岗位员工的专业技能职称评定、业绩评价、评先评优项目之一,并与薪酬发放挂钩。
第二十八条 各分公司可以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由总公司客户服务部解释。
第四篇:京市节能监测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008
北京市节能监测暂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能管理,规范节能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节能监测是指节能主管部门委托节能监测机构,依据国家及地方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和利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主要用能系统及用能设备能耗参数进行的测试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用能单位。
第二章 节能监测工作组织
第四条 市发展改革委作为本市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指导和组织全市节能监测工作,主要包括:
(一)依据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节能监测政策规章,组织编制节能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遴选节能监测机构,并对节能监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
(三)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计划,并依法对监测不合格的用能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条 节能监测分周期监测和专项监测。周期监测为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的周期性节能监测活动,原则上2年为一个周期。专项监测为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划、节能计划及工作需要,并针对行业特点开展的监测工作。
第六条 市节能主管部门每年12月底前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次年节能监测计划,委托遴选的节能监测机构分阶段开展相关工作。
第七条 节能监测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制定和落实情况等能源利用状况相关内容;
(二)能源管理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情况;
(三)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
(四)执行国家、地方或行业规定的能耗限额情况;
(五)有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及违反国家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六)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监测数据校核;
(七)主要用能设备能耗参数测试;
(八)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的节能监测事项。
第八条 节能监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在实施现场监测时至少提前3天通知被监测单位。每阶段监测任务结束后,节能监测机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报告(一式四份)报送市节能主管部门,市节能主管部门核对无误后留存备案、并将另外三份送行业主管部门、区县节能主管部门和被监测单位。监测报告应包括用能设备测试、用能情况及用能设备能效综合评价等内容。
节能监测机构完成阶段监测工作后15个工作日内向市节能主管部门提交分析报告(一式两份)。分析报告应包括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分析、节能潜力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
第九条 被监测单位应根据节能监测有关要求向节能监测机构提供相关资料并做好相应准备与配合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条 市级节能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节能监测工作相关费用由市财政安排。
第十一条 各区县发展改革部门可组织对本区域内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测检查工作,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安排。
第三章 监测结果处理
第十二条 被监测单位对监测报告有异议的,可在收到监测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市发展改革委授权的市级节能专业机构提出技术仲裁申请,授权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尽快开展技术仲裁,并将结果同时报送用能单位和市节能主管部门。技术仲裁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三条 对监测不合格的用能单位,由节能主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监察并出具处理意见。对处理意见为限期整改的用能单位在整改期满后由节能主管部门委托节能监测机构进行复测,复测仍不合格者,按照节能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章 监测机构管理
第十四条 节能监测机构由市节能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和认定,并委托市级节能专业机构负责日常管理。节能监测机构应在京注册、具备计量认证资质且检测范围应基本覆盖节能专业领域、有一定数量节能相关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职称节能监测技术人员和相关仪器设备、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管理制度等。
第十五条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优先委托经认定的监测机构开展节能监测工作,接受委托的监测机构应按时完成各项监测任 务、提交监测报告和分析报告。
第十六条 监测机构在实施监测时应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方法,并对出具的监测报告负责。监测机构在承担节能主管部门委托开展的相关工作时,不得向被监测单位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市节能主管部门对监测机构实行定期考评和动态管理。对存在弄虚作假、不能按时完成监测任务并提交报告、内3次出现有明显缺陷报告等情形的监测机构,取消该节能监测机构认定资格。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暂行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暂行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建质﹝2017﹞24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建筑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以下简称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是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从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日常质量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质量管理过程中推行质量行为工作标准化和项目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并具有可追溯性的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
本办法所称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是指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在建筑施工企业对 1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情况自评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及本办法,对辖区建筑工程项目及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情况的监督综合考核评价。包括建筑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以下简称“项目考评”)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以下简称“企业考评”)。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湖南省境内建筑施工项目和负责施工的建筑施工企业。
建筑施工项目是指湖南省境内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建筑施工企业是指从事湖南省境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
第四条(管理机构)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工作。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建筑施工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工作。
第五条(自评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成立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自评机构,组织开展所有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自评工作。
第六条(公布平台)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结果在“湖南省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平2
台”)中公布。
第二章 质量行为标准化
第七条(定义)本办法所称质量行为标准化是指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规范》(GB-50216)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按照“体系健全、制度完备、责任明确”的要求,对企业和项目现场管理机构应承担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主要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分包管理、施工管理、资料管理和验收管理等。
第八条(实施主体)施工企业为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施主体,应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相关制度、组建企业及项目经理部两级质量管理标准化机构,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
第九条(实施方案)施工企业应制定简洁、适用、易执行、通俗易懂的质量管理岗位手册,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计划,明确所承建项目的质量目标、保证措施,提升本企业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施工项目经理部应在项目开工前组织编制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岗位质量责任,组织质量管理标准化具体实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监理部应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编制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监理实施细 3
则,对项目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督导、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条(保证措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签署质量终身承诺书,并应在施工现场显眼位臵悬挂工程质量责任承诺公示标牌,将相关质量责任人信息、岗位职责及质量承诺事项进行公示。
施工现场显眼位臵应悬挂项目设计主要性能公示牌,对项目基础及结构型式、抗震设防等级、±0.00以上钢筋含量等涉及结构安全重要指标和防水、建筑节能、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等涉及重要使用功能的相关内容进行公示。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在工程显眼位臵悬挂竣工验收责任标牌,载明项目名称、竣工验收时间、参建责任主体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姓名、工程抗震设防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基本信息。
第三章 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
第十一条(定义)本办法所称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是指按照“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规范化”的要求,依据国家、省相关现行规范标准,实施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艺工序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控制的全过程,对影响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分项工程或关键工序的具体做法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做出的相应规定。
第十二条(基本保证条件)施工现场应具备加盖了施工图审查专用章的施工用图、试块养护、检验检测、施工测量等质量保证基本条件,配备水准仪、混凝土强度回弹仪等基本测量及检测仪器。对于建筑面积5000m及以上的项目,应在项目现场设臵标准养护室(箱)。
第十三条(材料质量控制)施工现场实施材料标识牌制度。工程用各种材料、构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应进行进场检验并建立台账,按品种、规格等分类存放并设臵材料标识牌,载明材料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进场日期、检验日期、检验状态等。不合格品应及时处理、清出现场,临时存放处应设臵隔离专区。
第十四条(样板和交底)施工现场实施样板引路和可视化交底制度。
(一)分部分项工程及关键工序大面积施工前,应根据本项目特点,设臵典型工艺工序实体样板及图文说明,有标准层(段)的工程,应在首层(段)设臵单元分部分项工程工艺工序样板区。实体样板完成后应经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共同验收确认,并填写验收记录(详见附件1);实体样板及图文说明应能充分展示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具体工艺做法、标准要求、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方法等。鼓励建筑面积8000m及以上单体、20000m及以上的群体建筑设臵施工样板工艺展示区或可视化交底视频。
222 5
(二)项目各道工序施工前应组织质量技术交底,交底应以经审查验收合格的实体施工样板、视频影像、示范操作、动漫等直观形式进行可视化交底,明确各质量标准、技术措施和奖罚措施等要求,并填写《可视化交底记录》(详见附件2)。
可视化交底应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组织,在施工样板验收合格后进行,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及施工班组负责人、专业监理工程师等必须到场,建设单位应派员参加,并留存交底内容及参加人员影像资料。
(三)对成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工序,交底时监理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明确可视化交底符合性检查控制点。
第十五条(过程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项目施工质量应严格按实体样板、可视化交底、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控制。对于监理单位明确的符合性检查控制点,施工单位应报监理单位全数检查通过并填写《可视化交底符合性检查记录》(详见附件3),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第十六条(质量责任追溯)项目过程质量管控实施质量责任可追溯制度,通过实行质量验收责任标牌制度和留存影像资料落实实施。
进行检验批、隐蔽工程等过程质量验收和实体质量检测时,应在相应部位悬挂《过程质量责任标牌》(详见附件4),载明项目名称、验收部位、验收内容、验收时间和施工、监理、操作等相关责任人员姓名,并留存影像资料作为验收归档资料。
第四章 项目考评
第十七条(定义)本办法所称项目考评是指在建筑施工企业每月对项目开展工程质量标准化自评(以下简称“项目自评”)的基础上,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项目考评主体”)每季度对项目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
项目质量行为标准化实施情况单项考评应按《质量行为标准化检查表》(附件5)规定的内容对施工、监理等质量责任主体单位进行。
项目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情况单项考评应按《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考评表》(附件6)规定的内容对项目实体质量及控制逐项进行。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情况综合考评应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表》(附件7)进行。
第十八条(考评周期)项目考评周期为项目开工至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中途停止施工三个月以上的,中止该项目考评并在当次考评结果栏中注明“中止施工”。
第十九条(项目自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以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依法律法规、计划方案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履行质量管理职责,具体组织实施项目自评工作,填写《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表》(详见附件7)。监理单位应对项目质量管理标准 7
化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在项目自评表中签署复核意见,并通过平台监理报告系统拍照适时上传。项目自评工作应在每月25日前完成。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评价管理机构应当每月组织对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及整改情况应当纳入项目自评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负总责,应成立由总承包单位及专业承包单位等组成的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自评机构实施项目自评工作。
第二十条(项目考评)项目考评主体应成立项目考评管理机构,按照“双随机”和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频次原则统一组织项目考评。
项目考评主体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应督促企业开展项目自评工作,并对项目自评情况进行抽查核实。抽查核实发现项目自评情况严重失实的,应在该项目当季度项目考评评分中扣分。
项目考评应于每季末月的25日前完成,并在考评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将考评结果(含考评符合率得分和评定等级)录入湖南省建筑工程项目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
对于季度项目考评发现存在质量隐患的,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下达质量整改通知书,并视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考评评价)根据项目考评得分(项目考评符合率×100,下同)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其中:
(一)质量行为标准化及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项目考评得分均达85及以上的为“优良”;
(二)项目考评得分均为70(含70)以上、85以下(不含85)的为“合格”;
(三)项目考评得分在70以下的为“不合格”外,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评价为“不合格”:
1.当次考评时未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
2.施工图或重大设计变更未经施工图审查合格的; 3.未按规定进行抗震设防施工的;
4.涉及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建筑节能、室内环境等性能检测项目不合格的;
5.发生一般及以上质量安全事故,或存在严重结构安全问题、隐患的;
6.发生因质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群体上访或反复上访或被媒体曝光等社会影响恶劣事件的,或因严重工程质量问题被举报并经查实的;
7.因工程质量问题受到国家、省、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行政处罚或记录严重不良行为的;
8.未按规定开展企业自评工作或自评严重失实的,或项目 9
自评表中建设、监理单位复核为“不合格”、推荐意见不明确的;
9.未按规定录入项目考评结果的;
10.上级项目考评主体监督抽查被核定为“不合格”的; 11.日常质量监督依法依规提出的整改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
12.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定的其他情形。
各级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将上季度本地区项目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项目相关信息,按附件5汇总报同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签章确认后,以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形式报省质安监总站,省质安监总站汇总后报省住建厅同意向社会公布。县(市、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报送省质安监总站不合格项目汇总表时应同时抄送其所属市州考评主体。
第二十二条(不合格认定)各级项目考评主体要认真落实考评工作职责,对考评认定为不合格的项目实行告知、认定程序。在认定考评不合格之前,应当以书面方式告知相关企业项目负责人,可以接受企业在规定期限内的陈述和申辩,陈述和申辩的期限为自企业接到告知书《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不合格项目告知书》(附件8)之日起3个工作日,逾期未提出陈述和申辩则视为认可。
经企业陈述和申辩后,项目考评主体确认项目考评结果无 10
误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认定情况《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不合格项目结果认定书》(附件9)书面告知企业。各级项目考评主体认定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不合格的有关证据资料要及时固定、整理、归档、保存。
第二十三条(考评管理)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考评的管理,各级项目考评主体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项目考评公平公正、标准统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以下简称“省质安监总站”)每年定期按一定比例对全省各市州建筑施工项目考评工作的符合性进行监督抽查和修正。省质安监总站将根据一体化平台自动统计的结果,结合考评的符合性抽查工作,对季度考评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和修正:
(一)项目考评平均得分排名全省市州前1名、县市区前5名的地区。
(二)项目考评优良率排名全省市州前1名、县市区前5名的地区。
(三)项目考评多季无“不合格”项目的地区。
(四)项目考评得分排名全省前10名的项目。
(五)在一体化平台统计结果和考评符合性抽查及省厅督查中发现异常或有投诉举报,认为有必要修正的其它地区和项目。
省质安监总站对全年季度抽查修正未涉及以上情形的市州项目考评工作的符合性情况,按项目数量1%且不少于10个,其中所辖县(市、区)的项目不少于50%的原则进行抽查,并公布各市州抽查符合率。省厅季度督查认定项目考评不合格的项目,计入抽查项目总数和抽查结果。
各市州项目考评主体应对所辖县(市、区)建筑施工项目考评进行监督指导,定期对所辖县(市、区)进行项目考评的符合性进行监督抽查和修正,结合监督抽查情况,确定各县(市、区)的考评符合率,并于每年的1月5日前,将本市州所辖县(市、区)上监督抽查项目考评的符合率上报省质安监总站。
第二十四条(结果公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平台自动归集,并按招投标管理相关规定自动统计,将全省每季度项目考评结果不合格的项目名单及相关信息(详见附件11)和企业项目考评得分情况汇总后统一行文公布。
第二十五条(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各市州、县(市、区)项目历次考评平均得分高低排序、以及监督抽查符合率等情况,通过平台自动归集各地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项目考评优良工地(以下简称“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名单及项目相关信息(详见附件12),并于次年一季度统一行文公布。全省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的数量为考评项目总数的15%左右,并按下 12
列原则确定各市州“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最高比例(以考评项目为基数):
监督抽查符合率 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比例 90%及上 20% 80%-90% 15% 70%-80% 10% 60%-70% 5% 60%以下或未按规定上报抽查符合率 0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该项目不得认定为“质量项目考评优良工地”:
(一)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
(二)项目考评出现一次及以上不合格的;
(三)项目因质量管理原因施工企业或项目负责人被公布一次及以上不良行为记录的;
(四)内项目考评次数不足2次或施工时间不足两个季度的;
(五)项目考评等级优良次数的比例低于50%的; 第二十六条(争议处理)项目考评结果录入后原则上不予修改(除监督抽查修正的)和撤回,项目考评结果公布前要求修改和撤回的,应书面说明原因。项目考评结果公布后出现争议,由当地或上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调查核实并提出详细报告,认定的考评结果出现失实或失误的,应确定责任 13
单位及责任人,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核实的情况和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应一并书面上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核实情况核查确认后予以维持或更正,并对出现失实或工作失误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予以追责并全省通报批评。
第五章 企业考评
第二十七条(定义)本办法所称企业考评是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对建筑施工企业开展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情况和通过平台自动统计企业所有承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得分以及企业质量管理等情况的综合评价。
第二十八条(考评评价)企业考评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二十九条(优良认定)建筑施工企业下列情形全部符合的,企业考评结果认定为“优良”:
(一)企业当年内“项目考评优良工地”个数不少于5项、全省项目考评优良工地获得率按本办法规定企业当年内获得项目考评优良工地项目个数与企业当年内承建省内项目数总和之比排序为前10%,且当年项目考评次数不合格率不超过1%的;
(二)企业考评年内所承建的项目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质量责任事故的;
(三)企业当年内未因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被公布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的。
第三十条(不合格认定)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企业考评结果认定为“不合格”:
(一)未按规定开展企业自评工作的;
(二)企业当年内项目考评次数不合格率(按本办法规定项目考评主体考评认定的企业当年内不合格项目次数与企业当年内项目考评次数总和之比,下同)超过5%且不合格次数超过2次的 ;
(三)企业当年内所承建的项目发生一般质量责任事故及以上的;
(四)企业当年因质量问题受到省部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通报批评,且纳入差别化管理企业名单的;
(五)企业当年内因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被公布不良行为记录3次及以上的;
(六)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一条(合格认定)企业考评除按上述规定认定为“优良”和“不合格”以外的参与考评的建筑施工企业均为考评“合格”。
第三十二条(结果公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年一季度汇总企业上企业考评评定结果(详见附件10),并将上企业考评评定结果为“优良”和“不合格”的企业名单及 15
企业主要负责人信息汇总后行文通过平台予以公布。
外省入湘建筑施工企业在湘承建建筑施工的项目考评和企业考评结果,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规定转送该企业注册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第六章 奖励和惩戒
第三十三条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信用评级、诚信评价、项目招投标、评先推优、投融资风险评估、保险费率浮动、市场准入等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四条 政府投资类项目招投标应优先选择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业绩突出的建筑施工企业及项目负责人。
第三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情况记入质量管理信用档案。
第三十六条 建筑工程未获得项目考评优良工地的,或考评周期内出现项目考评不合格的,不得参评省优质工程等质量奖。
第三十七条 对项目考评不合格的,项目考评主体应按照《湖南省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项目经理进行记分。
第三十八条 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项目考评不合格的,应按照《湖南省建筑市场违法违规不良行为记录公布制度的通知》(湘建建„2015‟185号)规定,记录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 16
良行为。
第三十九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核不合格名单后,对不合格企业启动工程质量动态核查机制,结合企业自评情况对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动态核查,动态核查不合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考评工作的监察,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隐瞒不报或营私舞弊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2018年XX月XX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