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观察与发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二、课标要求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情趣,并期望有所发现。引导学生学习本组内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四、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4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6、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7、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借助相关图片及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5.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诗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愉一片的气象和乡间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行,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对背诵积累古诗有一定兴趣,但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宜在启发引导上多下功夫。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重点难点突破:《题西林壁》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字体会诗人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道理。《游山西村》抓住“莫笑、足柳暗花明”等字词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1)
课前三分钟:
1、检查背诵原来学过的古诗
2、学生展示
3、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二次备课: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朗读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总12)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熟读成诵。
三、作业。1.背诵默写两首古诗。2.做《配套练习》中本课练习。板书设计:
5.古 诗 两 首
题 西 林 壁
随堂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侧(câ
châ)面
莫(mâ
mî)非
腊(là
liâ)酒
山重(chïng zhîng)重(zhîng chïng)量
二、比一比,组词语。
题()
借()
混()
凝()
侧()
提()
腊()
浑()
疑()
则()
酒()
峰()
此()
低()
洒()
锋()
些()
底()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连线。莫笑
腊月 腊酒
不要 足鸡豚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足够的,丰盛的
6.爬山虎的脚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
游 山 西 村 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学情分析:
学生有细致观察和与表达的愿望,引导学习本文,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理清课文顺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重点)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难点)重难点突破: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再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的词语,动手画一画;抓住“触、变、巴、拉、贴”等动词,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画出来;体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又是怎样把观察事物的,又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教学具准备:
1.学生搜集爬山虎的资料。2.教学光盘。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1、分享学生收集的描写植物的文章
2、说说文章从哪写方面描写的3、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你想不想也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你用心学习本组课文。
第一课时(总13)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读课文的情况。
三、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依次给各自然段加上序号。)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苛求,要多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
2、精读细研。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形状、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总14)
一、检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并想想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示句子,并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4、齐读。
5、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指名说。
6、指导朗读
7、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二次备课:多媒体再显示(一棵爬满墙的爬山虎)。指导学生看视频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8、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自读默想。
2、思考交流: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部分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二次备课: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做《配套练习》。
3、预习第七课。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yún
chïng diã hãn jì
zhú
iàn
()
()()()
chù jiǎo
yâ
bǐng
pá hān hǔ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痕迹(jì
jī)
根茎(jīng jìng)
空隙(xì
xī)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全部充实
B、达到一定的期限
C、全
D、满足
E、骄傲 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2.假期已满,我准备开学了。
()3.老师满意地说:“不错,你们真能干!”
()4.会场里的人坐满了。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叶子
()的波纹
()的触角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的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7.蟋蟀的住宅
课型:新授。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那么自然会喜欢这篇有趣的文章。引导他们学习本文,从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体会发现的乐趣。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重点)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难点)
重难点突破:重点研读5、6自然段,通过读画标出住宅外部和内部特点。7、8、9自然段从对住宅发复修正,挖掘工具上体会工程伟大。教学具准备:
1、观察蟋蟀,并找找有关蟋蟀的资料。
2、教学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说)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二次备课: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好处,仿写一个拟人句。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总16)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做《配套练习》中本课练习。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随堂练习
1、给多音字组词。
()
()
()
扒
差
弹
()
()
()
2、看拼音,写词语。
zhù zhái
yǐn bì
fang qì
xuǎn zã
sōu suǒ
()
()()()()
wā
juã
pāo chū
bā
tǔ
dîng
xuã
qīng xiã
()()()()()
三、课内知识完成
1、读课文,把句子写具体
“随遇而安”的意思是
。课文从
,等几个方面写出了蟋蟀对住宅不肯随遇而安。
2、蟋蟀依靠柔弱的工具建造了有着
的门口,有着
的隧道,有着的墙壁,有着
的房间的住宅。这座住宅真算是。
3、读了课文,你知道蟋蟀是怎样建筑自己的住宅的吗?请你以蟋蟀自述的形式写
一写。
给“举”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举”这个字在字典里的义项有四个:
(1)向上托,往上抬;(2)动作,行为;(3)推荐,选拔;(4)全,整个。
1、经过讨论,同
学们一
致
推
举他参
加
会议。
()
2、时间不等人呀,你老是这样举棋不定可不行。
()
3、虎门销
烟,真
是
一
个
伟
大的壮
举啊!
()
4、兵马
俑
气
势
雄
伟,举
世
闻名。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
隐藏)所藏身。它们(隐蔽 隐藏)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珍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
谨慎)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
暖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
舒适)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型:新授。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意识到仔细观察的重要,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观察周围事物一定有了浓厚的兴趣。引导学习本文,了解魏格纳是如何观察地图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从而有新的启示。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难点突破:魏格纳有了发现后,面对奇思妙想后面对教授的劝解,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圈出重点语句,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教学具准备:
1.让学生也观察一下世界地图,看有什么发现。2.教学光盘。教学课时:一课时。(总17)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读名人的故事,看名人品质,谈从中的收获。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二次备课: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五、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六、作业。
⑴熟读课文。⑵做《配套练习》。⑶预习《语文园地二》。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随堂练习
1、多音字组词。
()
()
()
兴
好
空
()
()
()
2、划去错误的读音。
地质(zhǐ
zhì)
兴奋(xìng xīng)
转移(zhuǎn zhuàn)
破旧(pâ
pî)
静谧(nì
mì)
比较(jiǎo jiào)召开(zhāo zhào)崭新(zhǎn zàn)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1910年时,魏格纳已经很老了。()
2.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非洲的几内亚湾的形状不可思议地吻合。()3.柯彭教授很支持魏格纳的遐想。()
乞
猫 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家老鼠很多,已成一大患。于是,这个人就到中山国找猫,中山国的人把猫给了他。但这猫()能捕老鼠,()喜欢吃鸡。一个多月后,老鼠是没有了,但鸡也全部被猫吃完了。他儿子感到这件事麻烦了,便对父亲说,何不把猫赶走呢?其父说,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我们真正的大害是老鼠。它们吃我的食物,毁坏我的衣服,损伤我家的器械,把墙壁掏了洞,那样我们将又饥又寒,这不比没有鸡害处要大吗?没有鸡,只是吃不成鸡罢了,而得到温饱这才是大事呢,怎么能把猫赶走呢? 1.组词。
捕()
壁()
饱()
除()
洞()
哺()
避()
泡()
徐()
筒()2.按照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老鼠毁坏了我的衣服。“
把
”
字句:
“
被
”
字句:
反 问 句:
语文园地二
课型:新授。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包括以下几项活动: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培养能力,积累语言。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本组几篇课文,学生对观察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也试图有所发现。所以,他们一定愿意积极参与《语文园地二》中的几项活动,从而培养能力、积累语言。教学目标:
1.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
2.在口语交际中,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3.在习作中,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4.练习品评自己的和别人的习作。
5.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8)
口语交际
一、观图画,比眼力。
1.指名观察教材的左图,说一说树上隐藏着多少图像。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再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3.指名观察教材右上图和右下图。
4.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5.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6.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二、讲自己、谈体验。
1.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2.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举事例、激情感。
1.向大家讲述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2.说一说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第二、三课时(总19、20)
习作指导与评改
一、擦亮观察的眼睛、描述心中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3.老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作一下指点。4.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二、学生凝思试写。
略作思考,即可动笔;也可先列提纲,再写内容。自读自改、加工润色。
三、要求:
1.写完后无声细读,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2.反复斟酌,加工润色文中的词句,让这些词句变得更加生动,表现力更强。
四、集体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2.再由小作者说一说这样写的理由。3.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同桌探讨、相互评改。
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3.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评改意见与同位交流探讨。
六、借鉴意见、修改习作。
1.认真思考同学们的评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2.借助集体的智慧认真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第四课时(总21)
我的发现
一、读句子、谈体会。
1.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2.指定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3.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心得,学习方法。
二、找句子、学方法。
1.在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2.拿出自己写过的类似的句子,供大家品评。日积月累
一、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2.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结合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和自己了解的其他相关内容。4.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二、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写几句歌谣。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第五课时(总 22)成语故事
一、理解内容、揭示内涵。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2.老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4..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二、作业。
①做《配套练习》。②预习第三组课文。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随堂练习
填一填。
()()有神
目不转()()
()()心机
笑()颜开
心花()()坐卧(可()()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住宅
(具
()的病房
随遇(()))不工)
的1、默写古诗
《题西林壁》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4、爬山虎的脚()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在墙上。
5、大体上,住所是很()的,()、(),很()。()我们想到蟋蟀用来()的工具是那样(),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了。
3、选词填空。
假使
假说
假想
1.教授肯定了他的()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说明。
2.魏格纳提出的关于大陆漂移的(),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3.()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最伟大的工程了。湖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湖畔(bàn pàn),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快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yí
nínɡɡ)视湖面,偶尔投如一粒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蒙蒙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夏季,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jìn jìnɡ)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彩 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1、在文中的()内,把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划去。
2、从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一致的词语:
(1)互相争着、抢着绽放。
()(2)动作轻快,宛如跳舞。
()
3、用“~~~”划出文中的过渡句。
4、作者是从()和(察和描写雨中的湖的。
5、文中的“礼花”是指((),“玉花”是指(()。)这两个方面观),“礼炮”是指),“掌声”是指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了解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知单元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视频欣赏,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2、解读导语,引出主题
学生自读单元导读语,思考:你能找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与方法吗?
汇报,引导确定并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学习要求与方法:
二、逐篇浏览,整体感知。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四篇文章,它们分别是:(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课题。)这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究竟在观察中有些什么样的发现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课件出示树干,上书“观察与发现”几字。)
这棵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观察与发现”,那么这些文章观察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呢?自由逐篇读文并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古诗两首》──充满哲理; 《爬山虎的脚》──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吃苦耐劳;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不言放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添上知识树的叶子和果实)
三、作业布置
1、继续查阅、搜集、整理每课的相关资料。
2、根据课前的导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深入研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圈画批注。
板书设计:
观察与发现
《古诗两首》
充满哲理 《爬山虎的脚》
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
吃苦耐劳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不言放弃 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3、过程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准备:课文配套录音带、有关“香港回归”的录像带,投影仪、录音机、明胶片若干张、生字卡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质疑,初步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1、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香港)
2、你知道有关香港的知识吗? 学生介绍: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3、你知道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是谁?学习生字“董”记住“董建华” 4、1997年6月30日,江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香港和英方政府举行交接仪式,在香港的启德机场,中央代表团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香港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板书:姜咪咪)代表香港青少年给江主席献花(板书:给江主席献花),事后姜咪咪写下了一生
中最难忘的作文《我给江主席献花》。(板书:我)
5、读课题,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请你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教师臵身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全班交流。各组发表意见,主要说说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想解决吗。
4、继续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愿选择课文片断读,其他同学说说听了全文有什么感想。
2、学生发言。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毯、频、董”
五、布臵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
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板书: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
狂、热泪盈眶、幸福)
3、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4、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1)师生交流: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c、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2、学习“献花”部分
过渡: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主席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a、如果你是香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c、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a、请看这些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c、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心情。
3、学习“忘不了”部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a、体会我的心情:“失散多年”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c、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香港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5、延伸:十六大(图片)、澳门、台湾等。
四、总结课文,布臵作业
1、总结课文。
2、布臵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6.天安门广场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⑵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⑶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说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⒉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⒊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⒈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⑵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其余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⒉讨论: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⒊朗读。
六、作业、⒈朗读课文。
⒉抄
写
生
字,注
意
间
架
结
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能背诵课文4—6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⒈指名读2、3段 ⑴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⑵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⒉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在此基础上朗读。
⒊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讨论自学。
⑵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指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⑷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⒉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训练朗读。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⑵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⒈练习背诵。
⒉课后小练笔: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2)引导讨论。图上的马画得好吗?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你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解题。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1)认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想想词义。(对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3)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长句指导: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4.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哪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还有哪些词不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1)自由读课文。2)思考讨 ①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②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3)练习分段。①再读课文
思考: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6.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朗读课文。2.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悲()()()
怒()()():
技()()()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a.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b.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很不礼貌、冲着)
c.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d.学习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
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e.“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③指导朗读。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读后交流: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4)小结.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名说说各段的意思。
二、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1919年春天、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2.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四、教学生字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五、课堂练习1.描红。
2.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3.照样子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波)(波浪)
(组)(组织)皮()()
且()()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禾()()()()()()
潜心
(努力
8.虎门销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难点:懂得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的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简介林则徐。
2、板题、解题
介绍虎门的地理位臵、鸦片的危害,理解“销烟”。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检查生字词。
1、出示,指名领读、提醒注意: 寨
渣
(翘舌音)
轰
(后鼻音)讯
盐
斤
(前鼻音)
2、出示讨论:
(1)“喝啊,叫啊”的“啊”读轻声;
“身着朝服”中的“着”读“
”,“朝”读“
”
“倒下去”的“倒”读“
”
“分外”的“分”读“
”
“一担担”的“担”读“
”;“应邀”的“应”读“
”(2)长句子的朗读
礼台下,| 一侧 | 是身着朝服的 | 文武官员,| 另一侧 | 是应邀前来观看的 | 外国商人。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怎样?
四、质疑,适时解答部分疑问
五、指导写字
1、“讯、轰、侮”按笔顺描红
2、“寨、轰、抛”结构要均匀,笔画要紧凑,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讲讲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即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的日子,应该记住的日子)
2、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6自然段。
(2)理解有关词语。壮举:伟大的举动。嚣张:邪恶势力上涨。气焰:比喻人的威风气势。
(3)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4)学习这两段,你想知道什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多重要呢?林则徐是怎样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的?从
哪儿看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剩下来的文章。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
(场面轰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场面庄重,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都整齐地战立在台下两侧。)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激动的语气,体会壮观的场面。(4)讨论
1)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2)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3)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5)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1)学习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健步、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
2)学习第二层(第四、五句)指名读第四句话。
用笔画出这句话,读一读。再对照文中的插图,说说当时工人是怎样销烟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步:撒盐、抛鸦片、倒生石灰。再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2)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同学们高兴吗?那当时的在场的老百姓高兴吗?为什么我们和当时在场的老百姓一样高兴?
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语的理解,想象当时欢声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
(3)细读第5自然段。1)指名读
2)销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了什么?(说明销烟的时间长,数量多,销烟的战果辉煌)
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5、返读全文,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虎门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中
大,而它又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提示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要点,看板书提示。
2、学生各自练习。同桌练习。
3、指名复述。
四、指导写话(要求:课后题5)
1、指导。先指名读文中带有“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的句子,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分三步以上按先后顺序做的事。
2、学生练写。
3、交流。
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伟大壮举
销烟前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销烟后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先撒盐
再抛鸦片 然后倒生石灰
《习作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的长处或本领,内容要真实,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学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自我总结自己的长处或本领,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请家长或朋友说说自己的长处或本领,为习作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作前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想不想让别人了解你呢?能不能说说自己最得意、最具闪光点的地方?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板书:长处 本领)如果把这些用笔记录下来,熟悉你的人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2》,写一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板题。
(二)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启发谈话,激起写作欲望
怎样才能把自己的长处或本领介绍得更具说服力呢?
2、研读例文,探究写作方法
(1)请大家轻声读例文,看看文中的两位小作者有什么长处或本领?他们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长处或本领的?学生读例文,思考后交流。
例文《我真棒》主要写了男孩抱西瓜,说明他是一个力气大,活泼的小男孩。
例文《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主要写了小姑娘会跳舞。(2)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长处或本领介绍清楚的?细读例文思考,交流。
例文《我真棒》注意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小作者为了说明自己是个活泼、有力气的男孩,把抱西瓜的动作写得非常精彩。例文《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重点是描述学习跳舞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
(3)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A、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此时再回头看自己课前确定的长处,是不是范围定的太窄了,自己是不是还有更特别的长处呢?
B、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C、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3、教师小结,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
(2)要想把自己的长处或本领向别人介绍清楚,就得抓住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介绍。(板书:一两件具体事例)
4、自由表达,学习写作方法(1)学生自由练说
哪些事情最能表现你的长处或本领呢?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同位互说。注意:说的时候,要先讲清楚你的长处或本领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说明?一个同学讲完后,同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2)集体交流评议
谁愿意来说一说?请同学们认真听,看他选的事例是否有说服力?听完以后我们要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学生评价,教师相机点拨,拓宽思路。
二、下笔成文
1、先想想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或本领是什么,然后再想想要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想好后把它写下来,要一气呵成,不会的字加上拼音。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教学目的:1.学习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读背成语和名言。
3.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难点:画出家庭住址示意图,说说附近地名的由来。成语的熟记、理解。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能画出示意图。介绍附近地名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读小芳写的住址和走法。思考:小芳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儿来讲清楚走法?小结:地名、方位词、数量词。
二、学生试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介绍。
三、你家附近有哪些地名?选一个谈谈它得名的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和名言,理解成语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2.抽读,正音。
3.说说成语的含义。4.背诵。5.读名言。
6.介绍其时代背景和含义。7.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2.读小提示。3.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朋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情况呢?思考:介绍些什么? 朋友的名字、年龄,就读学校,家住哪儿?
2.朋友的优点。第一次做客该怎样做?
二、分组练习。
三、集体交流,评议。
四、布臵作业1、写四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2、设计一张家庭地址的“名片”,上面要有家庭地址,走法及示意图。
第四篇:第九单元 《观察与发现》教学设计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第九单元 观察与发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选编了三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李时珍》《装满昆虫的口袋》和一篇自读《肥皂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通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各种现象的兴趣。《李时珍》是一篇人物传记,讲李时珍深入全面地研究各种药物,进而编写出了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而《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记叙文,通过童年法布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兴趣是认真观察的基本动力。自读课文《肥皂泡》则把这种观察兴趣扩展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指导学生辨析同音字,继续积累词语、古诗、仿写句子,学习用关联词语造句,积累有关气象的谚语。“笔下生花”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同时要求学生去验证有关气象的谚语。
单元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认字25个,写字1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妙不可言、救死扶伤、小心翼翼、鄙视、训斥、迷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写要求会写的词语。4、背诵《大自然的语言》《小儿垂钓》。
5、学习“金钥匙”指导的方法,继续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6、自读《肥皂泡》,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习作;积累关于气象的谚 ― 第1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语,验证气象谚语。
单元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解决重难点的办法:
1、了解大自然语言的知识,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图文结合,引导想象。
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共同探究。教学效果达成率:
优生率35% 及格率85% 课时教学课时:8-9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字7个,会认的字4个。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它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 具:录音机 教学设计:
― 第2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阅读课文,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它的神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闪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二、引入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你对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最感兴趣,可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1、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节。
2、指名反馈,你读懂了什么?(大自然有语言,而且处处存在)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描写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大自然也有语言,而且处处存在呢?
4、集体反馈,教师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爷爷、大鱼、“三叶虫:化石)
5、教师小结,激发学生深入地了解这些大自然现象是怎样说话的。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 第3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白云 云高天晴
蚂蚁 搬家要下雨
蝌蚪 春天来了
大雁 秋天来了 处处存在大树 年轮告诉岁数(观察、思考)
大鱼 鱼鳞告诉岁数
”三叶虫“化石 喜玛拉雅曾是汪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并且力求有所发现。
2、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气,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 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题激趣
1、放课件,说说图中事物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思考:你读懂哪几个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2、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 第4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3、学生交流,自由朗读
4、反馈,教师相机练读。
5、男女生对读。
6、小结。
三、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观察字,说出难写的字。
2、引导学生注意区别难写、易错的字。
3、学生练写。
4、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四、练习:仿写诗歌,拓展延伸。
1、拓展:你发现有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给出句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
3、反馈。
4、集体编诗。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
2、背诵诗歌。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词 句
李时珍
【教学目标】:
― 第5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草纲目》以及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体现人物品质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事例以及语句,体会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教 具:投影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时珍以及体会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天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出示李时珍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李时珍。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编写《本草纲目》,这篇课文主要是介绍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内容。
― 第6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3、反馈、了解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通读情况。(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3)、理解文章的条理,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一、二部分,了解李时珍学医的原因。
1、齐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一、二部分,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反馈。
4、讨论:李时珍为什么学医?从中你了解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5、指名反馈。
6、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部分。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板书设计:
李时珍 重点词 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和经过,体会他不怕困难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强意志,以及他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2、了解《本草纲目》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第7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时珍是明朝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他一生中的巨大成就就是编写了一部经典著作《本草纲目》。
二、感知《本草纲目》。
今天我们再走进这位医学家的故事,你们对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一定有更深的了解,拿出你们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
三、体会《本草纲目》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文中是怎样给我们介绍这部著作的?
四、学习课文5、6自然段,体会《本草纲目》艰辛的创作过程。
五、总结拓展。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同步。
3、预习《装满昆虫的口袋》。板书设计:
李时珍 积累经验 亲自采药
亲自拜访 编写了《本草纲目》
亲口品尝
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 第8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学会搜集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结合词语理解字意义。
2、正确书写10个汉字。
3、抓住描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进行品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具准备:学生收集材料。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结合词语理解字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讲故事:《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4、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5、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6、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资料的获得有多种方法:
― 第9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等。)
7、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8、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重点读懂是生字字音。
3、出示重点词: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熟的课文。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会搜集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 第10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那么,你们还对课文的那些内容感兴趣呢?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
2、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3、学生读,师生共读、共议。
4、交流。
A、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B、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1)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C、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D、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
E、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2)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3)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4)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 第11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5)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6)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7)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F、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8)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9)生练读法布尔的话。(10)学生练读2、3段(11)齐读2、3段
(12)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3)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A、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多读几遍。
B、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C、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你奇妙的生物世界。
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小小的甲虫。”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珍珠呢?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D、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 第12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5、齐读第一段话。
6、读最后一段。
(1)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3)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4)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7、听一段《昆虫记》--花金龟的内心世界。
8、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展现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
(5)法布尔的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大部分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出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9、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1、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3、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4、齐读 布置作业: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板书设计:
― 第13页
共14页 ―
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6册)
装满昆虫的口袋
找纺织娘
兴趣、研究发现、坚持
观察小虫子
― 第14页
共14页 ―
第五篇:悦读悦写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习作教学设计
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教学思路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要他们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观察就是“看”,不懂得把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写生动、写具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淘出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同时在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2、准确选材,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写具体、写生动。
3、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观察水平和语言素养,在交流、表达中体验到观察的快乐。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2、描写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优秀习作。
3、与描述观察情景相关的好词好句。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味,审题入手。
1、回顾这单元学过的课文,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师: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陆游《游山西村》的情景。(指名说)
生简述陆游漫游山西村的情景。
师: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赫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陆游在探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就很难走到山西村了。
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感想?生联系课文《爬山虎的脚》等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小结: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想、多实践,作文才能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
2、用心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①齐读习作要求。②指导审题。(指名说,师边板书)习作内容:可以写观察事物(包括动、植物等)所得,也可以写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习作方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观察日记。作文题目:自拟。力求做到准确、醒目、简洁、高雅。教师小结:审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明确习作的对象、范围、写作方式等,根据习作要求准确选择习作材料。
设计意图:审题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或提示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审题,习作时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因此习作教学时指导审题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动笔之前,有两件事情要注意,一是认定对象,一是辨明用意(或者说‘立意’)。
二、范文引路,拓宽思路
师: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明确了吗?那么,现在让你根据习作要求来写一写,你准备写什么?
生1:我最近观察了三角梅,我发现三角梅的花是三瓣儿,花的颜色有很多种。
生2:我观察了校园里的杧果树,我发现杧果树的叶子现在慢慢变黄了。
生3:我观察了我家养的小乌龟,我发现小乌龟特别有趣。它很胆小,我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龟壳,它的头就马上缩进去。
师:老师看出同学们都能主动去观察。但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观察必须运用五官去搜集信息,就是练习用眼睛、鼻子、耳朵、舌头、手等获取习作的材料。观察并不是一个任务,而应是一种习惯。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试着去观察。比如周末在家喂小鸟,你对小鸟的生活习性一定会有所了解。在校内也可以观察。比如课间活动,你看到同学们在玩各种游戏,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这都是观察。有了这种好习惯,你写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误以为观察就是认真地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促进学生更深一步地把握习作素材。]
三、妙法招招鲜
第一招:对偶
师:在写作文前,老师有几招小技巧想要送给你们。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学过的这些优美的句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呢?
出例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诗两首》
点技巧:这两句诗具有这样的特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 ↓ 对 ↓对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下两句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小神笔:你会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吗?来试试吧。爆竹声中辞旧岁,红灯()迎()。第二招:拟人
出例子:
1、蟋蟀的洞口很平坦,蟋蟀经常在洞口鸣叫。
2、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你更喜欢哪种表述?第二句语言生动而又富有情趣,我们一下子就读出了作者是多么喜欢小蟋蟀啊。这就是拟人手法的妙处。
小蚂蚁总是成群地一起搬运食物。
用拟人方法改写:()。
四、读写大看台
师:这样吧,老师把一篇优秀习作给大家读一读,你们仔细听一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出示叶圣陶的《牵牛花》、法布尔的《条纹蜘蛛的家族》 学生交流反馈自己的感受,写作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审题后,学生已明白了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地选材。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范文一读,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典型事例,习作素材跃然纸上。]
五、学生当场练笔,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拿出自己的杰作,在这之前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好词好句。
冥思苦想 东张西望 眉飞色舞 抓耳挠腮 聚精会神 愁眉苦脸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惊恐万状 垂头丧气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紧锁
[设计意图:词句贫乏是一部分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到了四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已不少,但多数学生在习作时“忘了”用上。教师只不过是把学生平常学过的一些好词好句重复再现,学生一下子就触类旁通。这正是中年级的小学生,需要“扶着走”。]
六、师生评析,修改习作
1、请两三位写得较优秀的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大家听。师生结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生动。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柯灵小学 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