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者聘用和管理工作落实社区残协工作经费的实施办法
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
北京市西城区人事局 文件 北京市西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西城区财政局
西残文„2008‟7号
关于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者聘用和管理工作
落实社区残协工作经费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残工委[2005]4号)和市政府残工委•关于贯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京残工委[2006]5号),根据•关于做好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的通知‣(京残发
疾人对无障碍建设、改造和管理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7、完成上级残联交办的其他任务。第四条 聘用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
2、同等条件下,失业人员、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残疾人,社区残疾人协会副主席、委员优先考虑。
3、残疾人就业康复工作亟需的专业技术性服务人员优先考虑。
4、残疾人从事社区公益性劳动未列入公益性岗位的,优先聘用。
5、聘用的残疾人工作者中,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社区残协委员的,正式聘用后,召开社区残疾人代表会议进行补选。
第五条 聘用条件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残疾人事业;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3、身体条件适应工作需要,健康且无传染性和进行性疾病;
4、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含高中)文化程度;
以及能够印证与残疾人关系的相关证明。
(3)应聘专业技术性服务岗位的非残疾人,须出示与岗位技能需求相符的专业技术职称证明。
(4)聘用退休、退养人员以及其他不能签订劳动合同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相关证明。
2、由街道残联负责对报名者的基本条件进行资格审核。审核后,当事人各种复印件由区残联留存备案。
(二)考试阶段。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步进行,由街道残联负责组织实施。
1、经初审确认符合聘用基本条件的报名者,统一安排进行笔试。笔试采用闭卷的方法进行,由区残联出复习要点并协助和指导考试。
2、笔试合格者统一参加面试测评。面试主要侧重对本人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三)体检阶段。通过笔试、面试考评合格的人员,由街道残联统一组织进行体检,体能状况记入管理档案。
(四)公示阶段。经考试考评和体检符合聘用条件的人员,录用前将拟聘用人的基本情况在其户口所在社区进行任前公示,公示期为一周。
3、年终奖1200元(月人均100元),经考核年末兑现;
4、住房公积金按相关规定标准提取,存入个人住房公积金专户;
5、社会保险,“劳服所”建立社会保险集体账户,按•社会保险条例‣规定的企业员工相应的缴费标准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项社会保险;
6、参加市、区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考试,符合录用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纳入社会工作者统一的管理序列,参照社会工作者相应待遇标准执行;
(二)聘用退休、退养人员以及其他不能签订劳动合同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参照离退休人员担任社区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站成员待遇标准:
1、每月基本工作补贴350元;
2、奖金月均260元,完成工作任务,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
3、年终奖1200元(月人均 100元),经考核年末兑现;(三)、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每工作满一届(三年为一届),继续被聘,增加届别工资150元;
(四)聘用残疾人就业康复所需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者,其档案关系、劳动合同、工资及保险待遇等劳动人事管理,“ 劳服所”实行企业化集中管理。
2、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由岗位所属的街道居委会、残疾人公益组织负责日常管理,街道残联负责业务指导。
3、区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绩效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年底依据考评结果,予以奖励。
4、“劳服所”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被聘用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变更或终止劳动关系。
5、聘用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及其他不能签订劳动合同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劳服所”与其签订劳务聘用协议。6、2006年参加统一招募的社区残疾人志愿者,经统一考试签有服务协议的,按照相应规定直接转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并从2007年7月起,按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工资、社会保险等待遇执行。
第十条 职业培训
(一)社区残疾人工作者聘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区残联将结合聘用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制定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对拟聘人员及时安排岗前培训,安排岗前岗位技能培训不少于16课时,社区康复知识专业培训不少于30课时。培训结束经考试合
第二篇:社区残协残疾人工作计划
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为进一步提高全民助残意识,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服务,使他们在社区的帮助下有一个幸福稳定的生活,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特制定2011阜康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如下: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市残联和街道的有关指示精神和部署,努力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
二、密切联系残疾人,不定期到残疾人家中走访服务,及时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及动态,倾听其呼声,反映其要求,切实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三、做好对本社区残疾人的扶贫、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工作。
四、认真组织指导辖区内广大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
五、贯彻落实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相关政策。
六、倡导“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团结教育和鼓励残疾人发扬“四自”精神,遵纪守法,讲道德,讲文明,带领残疾人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生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篇:社区残协工作职责、组织机构
社区残协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在上级残联和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本社区残疾人工作,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努力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本社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密切联系残疾人,努力代表残疾人利益,倾听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诉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3、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4、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康复训练、文化生活、社会环境、法律保障等各类服务,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社区残协组织机构
主 席:(社区主任)副 主 席:(分管副主任)专职委员:(残疾人联络员)委 员:(残疾人或亲属代表)
村残协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在上级残联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本村残疾人工作,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努力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本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密切联系残疾人,努力代表残疾人利益,倾听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诉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3、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4、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康复训练、文化生活、社会环境、法律保障等各类服务,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村残协组织机构
主 席:(支部书记)副 主 席:(残疾人联络员)委 员:(残疾人或亲属代表)
第四篇:西门口社区残协工作简介
西门口社区残协工作简介
西门口社区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西大门中段,有人口21826,残疾人员116人,男65人,女51人,汉114人,回2人,精神残疾27人,视力残疾13人,听力残疾13人,语言残疾1人,智力残疾10人,肢体残疾52人。占总人口的0.5%。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构建和谐平凉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而社会效果。
西门口社区成立于2002年4月,总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2010年区残联为1家社区康复服务站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康复服务能力。社区党员干部长期帮助两名残疾老党员,社区为在校就读的3名残疾儿童申办了助学金。为50户58人申办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32户残疾家庭办理了廉租房。帮助5名残困儿童申请了随班儿童。
近年来残疾人康复服务是一个新的康复理念,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亲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四点要求: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点的资助;三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家庭康复服务中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服务为中心,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肢体、精神、教育、职业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康复训练,使其回归社会。
我们以创建工作目标为起点,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突出创建特色。一是创建活动与各项工作相结合。以残疾人在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生活保障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康复服务,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转介服务延伸到每个残疾人员康复服务工作中。二是创建活动与康复服务相结合。近年来,以区残联为主为社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30多例,为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送药(10名)。利用全国“助残日”“爱眼目”“精神卫生日”“爱耳日”等节日广泛宣传。较好地普及了残疾人康复知识。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员走访入户,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每人一档。因人而宜的康复服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了各类残疾分类管理,并分别填写《肢体训练档案》。三是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康复训练由专业医生或康复协调员指导。采取逐级培训,努力提高康复指导员的业务素质,以过硬热心服务的态度去为每一个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我社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省市区残联的要求和广大残疾人的需求有不小的差距,我社区将在市区残联的正确指导下,以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总体目标,为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步迈进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五篇: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
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
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市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