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

时间:2019-05-13 20: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

第一篇: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

1.目的 明确实验操作危害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依据本血液中心《实验室质量手册》5.7“安全与卫生”的要求,以及有关国家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对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进行评估。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血液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危害评估。

3.职责

3.1 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和生物安全管理

3.2 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实验室是否按照危害风险评估及事故预防处理原则进行操作。

3.3 按照相关危害风险评估及及事故预防处理原则进行实验操作。4 危害风险评估

4.1 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 4.1.1 危害程度分类

4.1.1.1 分类等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II级),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1.1.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BV的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及HBV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4.1.2 一般生物学特性

4.1.2.1 病毒稳定性: HB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HBV在30~32℃下感染性至少可保持6个月,冷冻在-20℃时,可保存15年。血清中HBV的感染性在直接沸腾2min后可灭活,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仍可保持;高压灭菌121℃ 15分钟或干热160℃1h后便失去传染性。暴露于5%次氯酸钠10min,2%戊而醛1h可灭活。

4.1.2.2 传播途径: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液、月经、泪液、汗、尿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医源性传播,是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通常是被污染的医疗器械(针头、穿刺针、手术刀、牙钻等)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即可造成感染。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HBV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即分娩时婴儿经产道,通过婴儿的微小伤口受母体的病毒感染所致。3)以性传播为主的亲密接触传播,HBV存在于人体的体液中,并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

4.1.2.3 暴露后后果:HBV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愈久,感染的机会愈大。就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而言,任何血液标本及受其污染的器材都是存在的传染源,实验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感染机会很大的,所以实验人员没做好防护或者是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致使的暴露,甚至直接感染。

4.1.3 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4.1.3.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4.1.3.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要求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4.1.3.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

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4.1.3.4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JY-043/00处理。

4.1.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4.2 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

4.2.1 危害程度分类

4.2.1.1 分类等级:丙型肝炎病毒(viral hepatitis ,HCV)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PT-NANBH)。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II级),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2.1.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CV的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及HCV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4.2.2 一般生物学特性

4.2.2.1 病毒稳定性:HCV对对有机溶剂敏感,终浓度为10%的氯仿可杀灭10倍黑猩猩感染量的病毒。经加热100℃5min,60℃10h,甲醛(1:1000、37℃)处理6h后失去传染性。血制品中的HCV可用于干热80℃72h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

4.2.2.2 传播途径:HCV传播途径为非肠道,病毒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而进入机体。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液、月经、泪液、汗、尿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液传播,HCV主要经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②母婴垂直传播,胎内传播仅个别报道,而围产期传播有不少报道,但资料不够充分;③以性传播为主的亲密接触传播,HCV存在于人体的体液中,并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

4.2.2.3 暴露后后果:HCV在血中浓度极低,但是血液有传染性。就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而言,任何血液标本及受其污染的器材都是存在的传染源,实验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感染机会很大的,所以实验人员没做好防护或者是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致使的暴露,甚至直接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为2~26周,平均为8周左右,受带病毒血液的感染而引的丙肝潜伏期短,大约在输血后5~12周发病。

4.2.3 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4.2.3.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4.2.3.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4.2.3.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

(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4.2.3.4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JY-043/00处理。

4.2.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4.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危害评估

4.3.1 危害程度分类

4.3.1.1 分类等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或称艾滋病的病原体。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3.1.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IV的培养、和动物感染实验必须在BSL-3实验室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就可以在BSL-2实验室完成,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4.3.2 一般生物学特性 4.3.2.1 病毒稳定性: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不耐酸,但耐碱,容易被几种方法灭活。56℃30min可以破坏病毒中的酶,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60℃3h或80℃30min,可以使病毒感染性消失,20℃活力可保持7天。HIV对一般的消毒剂敏感,1%戊而醛处理5min,5%次氯酸钠、70%乙醇1min均可灭活病毒,5%苯酚、1.0%来苏尔、0.3%双氧水、也能完全灭活病毒。但对紫外线不敏感。

4.3.2.2 传播途径:HIV主要传播方式三种:(1)性接触传播(2)接触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传播,包括输血及共用注射器。(3)母婴垂直传播。

4.3.2.3 暴露后后果:普遍易感,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如未经治疗,一般从感染道发病要1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HIV感染者病程进展的个体差异很大,约10%的人在感染后2~3年就可以发展为AIDS;约80%的感染者在10年以上显示病情恶化的征象;另外有10%~17%的感染者十几年后病情没有很大的发展,被称为长期病情不恶化者(long-term nonprogresser,LTNP)。

4.3.3 HIV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4.3.3.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准备好消毒剂。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中心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4.3.3.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要求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4.3.3.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

(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4.3.3.4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抗-HIV初筛阳性疫情报告和血标本送CDC标准操作规程》GZBC/ SOP-JY-049/00处理。相应血袋送CDC或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JY-043/00处理。4.3.4.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4.3.5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4.3.6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评估

实验室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紧急向市CDC相关部门咨询,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4.3.6.1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4.3.6.2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4.3.6.3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4 梅毒螺旋体危害评估

4.4.1 危害程度分类

4.4.1.1 分类等级: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adium)是引起梅毒(syphilis)的病原体。螺旋体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种类很多,螺旋体目分为2科5属,螺旋体科有螺旋体属、脊膜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等4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只有钩端螺旋体属。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II级),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4.1.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4.4.2 一般生物学特性

4.4.2.1 稳定性:梅毒螺旋体是厌氧菌,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只要条件适宜,便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的进行繁殖。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对化学药品也很敏感,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碳酸、来苏水、酒精、1∶1000的高锰酸钾液等)很容易将它杀死,阳光照射和干燥环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外生存一般超不过1~2个小时。在缺氧的环境下它能生存数天,在潮湿的衣服上也能存活数小时,在血库中一般能存活24小时。梅毒螺旋体不耐高温,40℃~60℃时2~3分钟就能死亡,100℃时则即刻死亡。可以针对其弱点将梅毒螺旋体消灭。如将衣物放于阳光下曝晒,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储存;将用具煮沸消毒或用化学用品消毒,都能杀灭梅毒螺旋体,阻止它的传播。

4.4.2.2 传播途径: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由破损处传染,性接触传染占95%。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细微损伤侵入人体,也可穿过干燥的皮肤或完整的粘膜侵入。少数的梅毒患者通过输血途径传染受血者,也可通过接吻、哺乳等密切接触而传染,但必须在接触部位附有菌体。患有梅毒的母亲,如产道有梅毒损伤,在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亦可能被感染。

4.4.2.3 暴露后后果:一般分为典型的三期,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经过2—4周潜伏期,在侵入部位发生硬下疳,此为一期梅毒,硬下疳发生后6—8周,由于经淋巴进入血循环的螺旋体散布至全身各处,出现皮肤粘膜入全身症状,此为二期梅毒,此期若不治疗,症状可自行消失,病变进入潜伏状态,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或隐性梅毒。但在5—10年或更长时间后,病变可活动而出现皮肤粘膜,心血管,神经等多脏器的损害,称为三期梅毒,部分思者可始终不出现症状,只在验血时呈现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称为晚期潜伏梅毒。

4.4.3 梅毒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4.4.3.1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4.4.3.2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

第二篇: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医院生完全管理委员会: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规定,我们对我科的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 1. 临床综合实验室(包括门诊、临床基础、临床化学、血清免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为BSL-1,应按照相应的等级进行生物安全防护。2. 微生物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PCR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为BSL-2;应按照相应的等级进行基础建设及生物安全防护。我科将根据上述评估结果按照我科生物安全程序文件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请予以批准!

检验科

第三篇: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生物安全承诺书

本人现在_______________医院医学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本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我对所从事检验工作的风险及危害已充分了解,为保障人民群众和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保证单位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现郑重承诺:

1、本人在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检测中,自觉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规定,严防责任事故的发生。

2、本人已完全了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相关文件,意识到本实验室存在各种已知和未知病原微生物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和危害,对所读内容无任何疑义,对内容已完全清楚和全面了解,并能认真履行责任义务,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3、本人将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的内容,从事相应级别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不更改病原微生物技术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操作程序,认真如实填报各项实验记录,认真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灭菌等规则及规范,认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保证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4、积极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杜绝发生群体生物安全事件。

5、有权拒绝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切操作,对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等所有缺陷或隐患有权向实验室负责人、科主任或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书面报告并保留有效文件备查。同时有义务完成上级生物安全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6、本人保证:如违反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将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

承诺人: 日 期:

第四篇: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各实验室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在标本采集、处理运送操作中做好安全防护和标准预防工作。

三、所有的检测管理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知识技术培训。

四、所有检测人员必须经过防护技术和实验室安全培训并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

五、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要对工作负责,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做好防护安全。

六、必须告知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直到可上岗工作,以免发生实验室感染。

七、检验科生物安全监督人有权对违犯生物安全的人员进行指导、监督、批评、扣罚。

山川医院

第五篇: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册。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因我检验科只进行空气菌落数检测,评估仅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比较少,一般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一般技术就能控制感染,或者存在对其有效免疫方法的菌种。评估我检验科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吸烟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2.食物、饮料及其它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6.鞋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8.胡须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7)的规定。9.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10.用口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11.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内,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内更换。12.隔离措施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13.工作环境(1)“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消毒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消毒。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2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3)外衣: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4)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

(5)装饰: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6)为便于清洁消毒,实验室内不应有织物装饰的用具或椅子。

(7)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8)实验室内应配备应急设备,如应急洗眼装置,酒精等消毒用品。(9)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10)实验室内应安装防蚊蝇装置,应定期投撒灭蟑螂、老鼠的药物。

(11)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以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2)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14.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3)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

(4)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5)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使用玻璃器具。15.离心机

(1)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2)操作: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3)传染性物品: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4)为防止气溶胶飞溢,应在离心停止30分钟后打开离心物。(5)清洗: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要求清洗离心机。

(6)平衡: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检验科防火安全制度 1.防火

(1)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无人值班看守的自动化实验操作。(2)火源隐患

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存放易燃气体的场所,应安装防爆灯具和开关,使用专门防爆设计的电器设备。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检查。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待处理的用过的可燃性液体也应计算在内。

安全使用酒精灯,不能在燃烧状态下添加酒精,酒精量不能超过总容量的2/3。

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冰箱应远离火源。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严禁用明火直接加热有机溶剂,在大量使用有机溶剂时,室内禁止使用明火。存放乙醚的温度不得超过25℃,禁止在冰箱中放乙醚。

工作结束随手关闭水源、电源。离开实验室时要检查水、电、门窗,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严禁私用电炉。走廊、楼梯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试验室内禁止吸烟。使用蚊香时要远离衣服、被褥或其他易燃品。2.灭火 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并协助全体人员从失火现场及其附近撤离的相应消防设备。(1)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A类灭火器适用于固体可燃物(如纸、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A类灭火器多数为消防水栓。

*B类灭火器适用于汽油和溶剂引起的火灾。B类灭火器多数为二氧化碳或化学干粉,如碳酸氢钠。

*C类灭火器适用于电气引起的火灾。所有工作人员都应知道电开关的位置以及切断失火电器电源的方法。

(2)动灭火系统应建立安全检查,及随时检修、维护的制度。

(3)如火灾波及供气管道系统应立即关闭远端阀门以切断燃气来源。如果无法做到这点或燃气是来自储气瓶时,则应立即从房间内撤离。

(4)遇衣服着火时可选用防火毯,但防火毯并非必备的灭火工具。使用人员应受过训练,懂得站立时不能使用防火毯,在衣服着火后使用防火毯时立即采取“停、倒、滚”动作。从严重火情区撤离时,防火毯可用作个人防护装备。备有防火毯的实验室,防火毯应放在远离出口通道的地方。3.消防训练

(1)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拨打报警电话“119”。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Ø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3)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4)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练习应包括帮助病人和其他人员的撤离。隔离区,如暗室和其它不能听见警报声的实验室应包括在撤离路线内。撤离时,应关闭所有门窗。实验室用电安全制度 1.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但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

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在空气中存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易燃气体或蒸汽有可能形成可爆性混合物的危险环境下,应使用指定专门为此设计的防爆电器设备。2.维修与维护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1)仪器的维修: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2)线路检修: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该建筑物的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高压设备:为保证高压设备(如高压电泳仪等)的安全,要制定具体的详细操作规程。(4)接地: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临床化学实验室存有许多腐蚀性、毒性、易燃和不稳定试剂,属化学危险物品。所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都应有清晰标记。目前,广泛应用配制好的试剂和试剂盒,致使有些化学危险物品不易被识别,对这些试剂和试剂盒的成份应予复审并给予适当标记。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向工作人员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实验室技术人员有责任熟悉并向同事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和遵照安全操作。1.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1)腐蚀品: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1020)的腐蚀力超过0.635cm/年(55℃)的物质。例如:盐酸。

(2)毒害品:毒害品是吸入、食入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3)致癌物: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可燃烧物: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易燃液体(燃点低于38℃)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A级:燃点低于22℃;沸点低于18℃ 1B级:燃点低于22℃;沸点高于18℃ 1C级:燃点高于21℃低于38℃

可燃液体(燃点高于38℃低于60℃)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ⅢA级:燃点高于60℃低于94℃ ⅢB级:燃点高于94℃

(5)易爆化学物品: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2.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3.化学危险物的管理与使用

(1)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2)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3)严禁氧化剂与易燃剂存放在一起。腐蚀性化学品要单独存放。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5)急救设备:使用腐蚀性物品的场所,应设有合适的急救沐浴设施和洗眼装置。(6)化学通风橱: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7)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8)易燃或可燃性液体的储量超过1000升,至少应有1间专用储藏室。(9)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

(10)可燃性液体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4.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1)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2)废弃化学物品: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3)专职人员:实验室应指定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4)容器:化学废弃物应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5)标签: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来源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编写

审核

校队

下载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册。 1准入......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参照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手册》以及《贵州省卫生......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范文]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 1 目的 建立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行,明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检......

    2018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合集]

    2017年XX医院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总结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

    基层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探讨

    基层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探讨温县中医院检验科于进才 454850【摘要 】《目的》:根据实验室管理规范,通过对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和比较,以及......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

    检验科举行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检验科举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为了测试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发生生物危害时的紧急应对原则和应急预案的执行效率,考验实验室在生物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自查活动总结

    检验科是关系医院疾病诊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我科遵照医院关于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活动的安排,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活动与我院医疗安全月活动结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