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已于2014年9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6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0月30日
法释〔2014〕13号
为进一步规范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主文确定的下列事项的执行:
(一)罚金、没收财产;
(二)责令退赔;
(三)处置随案移送的赃款赃物;
(四)没收随案移送的供犯罪所用本人财物;
(五)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相关事项。刑事附带民事裁判的执行,适用民事执行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 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执行。
第三条 人民法院办理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的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
第四条 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中可能判处被告人财产刑、责令退赔的,刑事审判部门应当依法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应当及时查封、扣押、冻结其相应财产。
第五条 刑事审判或者执行中,对于侦查机关已经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及时续行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续行查封、扣押、冻结的顺位与侦查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顺位相同。
对侦查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人民法院执行中可以直接裁定处置,无需侦查机关出具解除手续,但裁定中应当指明侦查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事实。
第六条 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裁判内容,应当明确、具体。涉案财物或者被害人人数较多,不宜在判决主文中详细列明的,可以概括叙明并另附清单。
判处没收部分财产的,应当明确没收的具体财物或者金额。
判处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应当明确追缴或者退赔的金额或财物的名称、数量等相关情况。第七条 由人民法院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的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刑事审判部门应当及时移送立案部门审查立案。
移送立案应当提交生效裁判文书及其附件和其他相关材料,并填写《移送执行表》。《移送执行表》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执行人、被害人的基本信息;
(二)已查明的财产状况或者财产线索;
(三)随案移送的财产和已经处置财产的情况;
(四)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情况;
(五)移送执行的时间;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人民法院立案部门经审查,认为属于移送范围且移送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移送执行机构。
第八条 人民法院可以向刑罚执行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等有关单位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形要求有关单位协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执行措施。
第九条 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执行刑事裁判生效时被执行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执行没收财产或罚金刑,应当参照被扶养人住所地政府公布的上年度当地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第十条 对赃款赃物及其收益,人民法院应当一并追缴。
被执行人将赃款赃物投资或者置业,对因此形成的财产及其收益,人民法院应予追缴。
被执行人将赃款赃物与其他合法财产共同投资或者置业,对因此形成的财产中与赃款赃物对应的份额及其收益,人民法院应予追缴。
对于被害人的损失,应当按照刑事裁判认定的实际损失予以发还或者赔偿。
第十一条 被执行人将刑事裁判认定为赃款赃物的涉案财物用于清偿债务、转让或者设置其他权利负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追缴:
(一)第三人明知是涉案财物而接受的;
(二)第三人无偿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涉案财物的;
(三)第三人通过非法债务清偿或者违法犯罪活动取得涉案财物的;
(四)第三人通过其他恶意方式取得涉案财物的。
第三人善意取得涉案财物的,执行程序中不予追缴。作为原所有人的被害人对该涉案财物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通过诉讼程序处理。
第十二条 被执行财产需要变价的,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应当依法采取拍卖、变卖等变价措施。涉案财物最后一次拍卖未能成交,需要上缴国库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有关财政机关以该次拍卖保留价予以接收;有关财政机关要求继续变价的,可以进行无保留价拍卖。需要退赔被害人的,以该次拍卖保留价以物退赔;被害人不同意以物退赔的,可以进行无保留价拍卖。
第十三条 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同时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下列顺序执行:
(一)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医疗费用;
(二)退赔被害人的损失;
(三)其他民事债务;
(四)罚金;
(五)没收财产。
债权人对执行标的依法享有优先受偿权,其主张优先受偿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医疗费用受偿后,予以支持。
第十四条 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足以阻止执行的实体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人民法院审查案外人异议、复议,应当公开听证。
第十五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或被害人认为刑事裁判中对涉案财物是否属于赃款赃物认定错误或者应予认定而未认定,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可以通过裁定补正的,执行机构应当将异议材料移送刑事审判部门处理;无法通过裁定补正的,应当告知异议人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办理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没有相应规定的,参照适用民事执行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引用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
发表时间:2011-3-18 11:08:00 阅读次数:9 所属分类:常用法律法规
(2009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0次会议通过 2009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法释〔2009〕14号公布 自2009年11月4日起施行)
为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工作,提高裁判质量,确保司法统一,维护法律权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裁判依据。引用时应当准确完整写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条款序号,需要引用具体条文的,应当整条引用。
第二条 并列引用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顺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
第三条 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文书引用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四条规定。
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条 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条 对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之外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经审查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
第七条 人民法院制作裁判文书确需引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存在冲突,根据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无法选择适用的,应当依法提请有决定权的机关做出裁决,不得自行在裁判文书中认定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第八条 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篇:【案例研究】人民法院对共有财产的执行规则和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案外人异议的审查标准探析——郑某异
【案例研究】人民法院对共有财产的执行规则和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案外人异议的审查标准探析——郑某异...编者按: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两大领域,此类案件的办理不仅涉及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异议是否成立的认定,还涉及后续诉讼程序,一直是执行程序中的难点问题。本文结合一起典型的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案件,从现有法律规定出发,探讨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现予以刊发,供学习交流。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在执行班某等犯诈骗罪一案过程中,一审法院查封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某镇某村某区的2号房屋(以下简称涉案房屋)。案外人郑某提出异议称:2004年3月26日,我与钟某签订合同,购买涉案房屋。同日,钟某向村委会申请将房屋过户给我。2005年5月9日,我与班某办理结婚登记。根据法律规定,涉案房屋是我的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存续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请求解除对涉案房屋的查封。一审法院查明:就被告人陈某、班某犯诈骗罪一案,该院于2012年12月20日作出刑事判决:……
三、被告人班某犯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五、责令被告人陈某、班某退赔犯罪所得,发还被害人翁某。执行过程中,该院于2015年7月13日查封涉案房屋。另查明:2004年3月26日,郑某与钟某签订合同,约定:钟某将涉案房屋卖给郑某;总价款为46万元,其中郑某付现金43万元,其余款项(包括过户费、公证费用等)在双方办理过户手续时由郑某交付;在本协议签字之日郑某向钟某付清房款,钟某向郑某交付房屋钥匙并出具购房收款证明。同日,钟某向村委会出具证明,内容为:因本人不慎将原购买房屋的房本及购房原始发票丢失,现我购房屋已于2004年3月26日卖给郑某,请把房屋给予过户。2004年9月29日,钟某出具收条,内容为:2004年9月29日收到郑某购买房屋价款40万元。2005年1月11日,郑某出具欠条,主要内容为:购买房屋,总价46万元,现已支付40万元,其中3万元作为支付过户费用,现尚欠余款3万元,定于2005年3月15日前支付。该欠条于2005年6月10日注明“钱已交”、“此条作废”。2005年6月16日,钟某出具收据,内容为:兹收到房款人民币3万元。2016年2月23日,村委会出具证明,主要内容为:兹证明房屋于2005年8月30日由钟某过户给郑某。案件审查中,证人袁某出庭作证,称钟某与郑某就涉案房屋的买卖由其介绍认识,后袁某与郑某一起到钟某家里交房款,房款40万元是由袁某清点的。再查明,郑某与班某于2005年5月9日登记结婚,2011年6月15日协议离婚,离婚协议约定:双方因感情破裂自愿协议离婚。……
2、双方婚后共同财产,属女方名下的财产归女方所有,男方名下的财产也归女方所有;
3、双方婚后债权债务。男方郑重承诺,双方婚后所有债权债务由男方个人全权负责,女方不承担任何债权债务以及其他任何法律责任。又查明,翁某一(翁某之妻)、翁某二诉翁某
三、翁某
四、翁某
五、翁某六继承纠纷一案,河南省某法院作出生效民事判决:确认被继承人翁某所立遗嘱有效。该判决查明:翁某于2012年9月15日所立遗嘱载明:若本人不幸去世,本人所拥有的财产及权益分配如下。目前法院受理并未执行完的有关本人被陈某、班某诈骗一案中所涉及的所有执行财物,除去一半是我与妻子的共同财产外,剩余一半全部由我的大儿子翁某二继承。其中的债权与债务由他一人自行分配。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对于某项财产采取查封措施,首先要确认该财产属被执行人所有或被执行人在该财产中享有相应的权益。依据婚姻法的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且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本案中,依据现有的证据证明涉案房屋原属案外人钟某所有,郑某是在2004年3月26日与钟某签订购房合同,并于2004年9月29日支付40万元购房款。此时,郑某与班某尚未登记结婚,该财产应属郑某婚前个人财产,故郑某提出的案外人异议,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郑某与班某婚前虽然育有一子,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郑某与班某存在持续长期稳定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情形,故翁某
一、翁某二提出的郑某与班某存在事实婚姻关系的主张,证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综上,裁定如下:
一、郑某提出的案外人异议成立。
二、中止对涉案房屋的执行。翁某
一、翁某二不服,申请复议。二审法院对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予以确认,并补充查明以下事实:陈某、班某不服一审刑事判决提起上诉,该院于2013年5月16日作出二审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法院认为: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案外人的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判断其是否系权利人:已登记的不动产,按照不动产登记簿判断;未登记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按照土地使用权登记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相关证据判断。案外人认为其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本案中,涉案房屋为村委会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建设的建筑物,没有不动产登记,其权属原记载在钟某名下。郑某与班某于2005年5月9日登记结婚,婚前郑某与钟某签订购房合同,并支付大部分房款。婚后,支付小部分购房尾款和过户费用。购房合同约定:协议签字之日郑某向钟某付清购房款项,钟某向郑某交付房屋钥匙并出具购房收款证明,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钟某拥有的涉案房屋所有权归郑某所有。现郑某未提交证据证明其于婚前与钟某办理了涉案房屋的交接手续并占有使用该房屋。故郑某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房屋为其个人所有的财产。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班某系刑事判决的被执行人,郑某与班某协议离婚中对财产分割的约定,不能对抗一审法院对班某在涉案房屋中应享有份额的执行,故一审法院对作为共有财产的涉案房屋予以查封并无不当。一审法院在异议程序中认定涉案房屋为郑某婚前个人财产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该院异议裁定应予撤销。翁某
一、翁某二的复议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一、撤销一审法院异议裁定;
二、一审法院对涉案房屋继续执行。
二、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两大领域,是一个本身就非常复杂但又未受到应有重视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甚少,已有的研究也多浅尝辄止。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职务犯罪、非法集资类经济犯罪呈多发态势。此类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主体众多,易引发公众关注,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依法、高效、稳妥地通过执行程序对刑事裁判的涉财产部分进行处置,意义重大。在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过程中,常有案外人(尤其是共有人)提出异议,要求人民法院中止执行的案件。此类案件的办理不仅涉及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异议是否成立的认定,还涉及后续代位析产诉讼程序的审理,一直是执行程序中的难点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执行程序中的困惑主要在于:执行过程中,对于案外人在共有财产中的份额能否查控并执行?案外人基于实体权利提出的异议以什么标准进行审查?对于被执行人在共有财产中的份额应如何析出?本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案件。笔者将结合案件的处理,从现有法律规定出发,就上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强制执行中,对于被执行人与案外人的共有财产,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查控。在很多国家,关于共有财产的执行一直是强制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对涉及被执行人的共有财产能否执行以及如何执行,我国民事诉讼法未作出明确规定,仅在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中有所提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法释〔2004〕15号,以下简称《查封、扣押、冻结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通知共有人。”《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0条对于查封共有房屋的具体操作进一步予以明确,“人民法院对可以分割处分的房屋应当在执行标的额的范围内分割查封,不可分割的房屋可以整体查封”。然而,《查封、扣押、冻结规定》毕竟属于司法解释,其法律位阶不高,许多执行一线的法官并未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但对该制度了解并不深入,导致执行中做法不一。由于此类案件的执行难度大、执行时限长,有的法官甚至以存在法律障碍为由,将共有财产束之高阁,只执行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对于前述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应这样理解:执行实务中,对于共有财产的执行,不区分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都可以整体查封。对于按份共有财产可分别查封的,宜将查封对象限定于被执行人应有部分,对于共同共有财产可以在未分割前整体查封。具体到房产的执行,如果共有房产属于按份共有,被执行人所有份额明确的,人民法院只能对该份额进行查封;而对于份额难以确定或共同共有的房产,人民法院有权予以整体查封。对于查封的共有财产,人民法院可留待后续析产程序完成后再推进执行程序。
(二)对于案外人在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提出的异议,人民法院应进行实质审查。案外人是指执行程序的当事人以外,对执行标的主张足以阻止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我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正)第二百零四条规定了案外人异议和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确立了执行程序中案外人的权利救济程序。与民事审判程序的两造关系不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中止执行的异议和后续诉讼,是基于其对申请执行人所主张债权所指向被执行标的的对抗关系,因此,案外人异议和后续诉讼往往涉及三方主体。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与一般的民事执行不同,其判项涉及多项执行内容,甚至各项执行内容的启动程序也不相同。譬如,对于财产刑、责令退赔、没收涉案财物、追缴赃款赃物的执行是通过刑事审判庭直接移送执行部门启动执行程序;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则是通过当事人申请启动执行程序。如果简单地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案外人异议和后续诉讼的规定,将导致大部分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案件的后续诉讼程序中当事人的缺失,使得执行异议之诉制度失去运行之基础。有观点认为,如果赋予检察机关对涉财产刑事裁判申请执行的法律职能,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1]。笔者认为,虽然在理论上可由检察机关或者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作为申请执行人,但在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该观点不具有实操性。对于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法释[2014]13号,以下简称《刑事财产执行规定》)予以明确。该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足以阻止执行的实体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这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之下,相对较为合理的选择[2]。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尽管《刑事财产执行规定》一解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的燃眉之急,可是其以执行行为异议作为案外人救济的路径选择却颇有“权宜之计”的意味,这与执行异议之诉为案外人提供充分、彻底之救济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该观点同时认为,从最终弃用案外人异议转而选择执行行为异议的做法来看,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倒退,尽管这种倒退有其“不得已”的地方[3]。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刑事财产执行规定》第十四条只是明确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中的案外人异议在程序上通过执行异议复议程序处理,并不意味着审查标准的放松。对于案外人在此类案件执行中提出的异议,人民法院要按照执行异议之诉的标准进行实质审查,即按照实体法的相关规定来判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是否存在足以排除执行的权利。为确保程序公正,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的程序保障,该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也明确,人民法院审查处理案外人异议、复议,应当公开听证。如此规定,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此类争议的迅速解决。
(三)对于被执行人在共有财产中的份额,可通过析产诉讼或代位析产诉讼确定后再执行。对于共有财产的执行,《查封、扣押、冻结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共有人协议分割共有财产,并经债权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有效。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协议分割后被执行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对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予以解除。共有人提起析产诉讼或者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这两款规定填补了共有财产进一步执行的立法空白,但共有财产执行难、执行乱问题并未得到有效遏制[4],为实现申请执行人债权而设立的代位析产诉讼制度也未受到实务界的充分重视。对于夫妻共有财产的执行,不同地方法院出台的指导性意见迥异,不利于司法统一。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申请执行人可代位被执行人请求分割夫妻共有财产;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却坚持直接执行共有财产中被执行人的平均分额,并未规定代位析产诉讼[5]。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涉执行的诉讼案件类型[6],代位析产诉讼以保全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和被执行人的偿债资产为制度设计初衷。共有权的存在实际妨碍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实现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查封、扣押、冻结规定》确立了代位析产诉讼制度,但并未区分按份共有、共同共有进行规定。在按份共有的情形下,各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共有人的共有份额明晰,对债务人的共有份额直接执行不会对债权的实现构成妨碍,故代位析产诉讼没有适用的必要。而对于被执行人与他人共同共有的财产,非经析产诉讼或代位析产诉讼,人民法院执行部门无法确定应当执行的份额。因此,代位析产诉讼仅适用于共同共有财产的执行,不应包含按份共有财产的执行。在执行共有财产的析产规则上,可以允许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与共有人达成分割协议,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被执行人与共有人达成的协议,应经过申请执行人的认可方具有约束力;在无法达成分割协议,必须进行裁判分割时,应按照共有人内部的分割规则进行析产或代位析产。具体到本案的处理,由于涉案房屋为村委会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建设的建筑物,没有不动产登记。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要根据实际付款情况和占有使用情况判断涉案房屋的权属,乃至其中共有人各自的份额。从查明的事实来看,郑某于婚前与他人签订购房合同,并支付大部分房款,并于婚后支付小部分购房尾款和过户费用,故涉案房屋应视为郑某与其前夫班某的共有财产,至少班某在该财产中拥有一定的份额。虽然郑某与班某已经离婚,但其夫妻双方的离婚协议对于财产分割的约定,不能对抗申请执行人。故,一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查封涉案房屋并无不当。至于郑某、班某各自的份额是多少,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无法确定。基于涉案房屋处于一种典型的共同共有状态,依照《查封、扣押、冻结规定》中关于析产诉讼或代位析产诉讼的规定,郑某有权提出析产诉讼;在郑某不提出析产诉讼的情形下,退赔权利人翁某
一、翁某二有权提起代位析产诉讼,以确定各共有人在涉案房屋中的份额。诉讼提起后,一审法院应当按相关法律规定中止执行,待涉案房屋中的共有份额确定后,再推进执行程序。这样处理,能够在保障案外人权利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退赔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作者:市高级法院刘旭峰、市第三中级法院高可)
第四篇:财产刑刑事附带民事执行调研
关于财产刑及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省高院要求,2月份,我院开展了对全市法院财产刑和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工作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罚金刑适用较多,执行到位率较低。通过统计全市
法院2008年以来审理的刑事案件中财产刑和刑事附带民事财产执行的案件数、执行数,发现人民法院在适用财产刑时较多适用罚金刑。如桃江县法院在 4年中,财产刑中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案件数分别为975件、8件,罚金刑占到了95%以上;中院和其他各基层法院罚金刑也在90%以上。而财产刑案件的执结率却相对较低,中院2010年执兑率仅为6.6%。
2、判决前预付的较多,判决后执行的较少。从我们调
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法院能够执行到位的财产刑也是判决前预付的较多。但是在判决生效后,绝大部分罪犯已被投入监狱劳动改造,刑满释放后一般都外出谋生,法院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状况不了解,犯罪分子或其亲属主动自愿缴纳的情况则很少,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到位的也很少。以桃江法院为例,2011年,桃江法院罚金刑中,共判处280件340万元,判前预缴数为250件220万元,而判后自动履行的仅为1件1万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判前主动缴纳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做法,并且在基层人民法院已逐渐成为财产刑执行的主要方式。
3、调解结案率相对提高。我们发现在基层法院受理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犯罪上,民事赔偿到位与否,得到受害人谅解与否,可能对量刑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大部分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以南县法院为例,2010、2011年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中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
二、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一是不能“既赔人又赔钱”的观念,使犯罪人及其家属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二是司法机关长期以来“重主刑轻附加刑”的观念,使财产刑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2、片面追求结案率使大量财产刑案件未能进入执行程
序。从调研情况看,大量财产刑案件在判决后并未进入执行程序,法院既不对犯罪人的财产进行查找,也不对犯罪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有部分法院则采用变通的做法,建立财产刑执行备案制度,对所有判处财产刑的案件进行备案登记,若查实犯罪人有财产可供执行,则立案执行;若未能发现犯罪人有可供执行财产,则有关案件将不进入执行程序。
3、财产刑执行与否对自由刑的减免未能产生影响,使
罪犯及其家属丧失自动履行的动力。目前,财产刑是否得到全部执行,并未作为犯罪人是否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考量因素。财产刑的履行对于犯罪人及其家属而言只是意味着单纯的义务和财产的损失,完全不能带来任何可以预期的得益,这极大地挫伤了犯罪人及其家属履行财产刑的积极性。在被判处自由刑后,犯罪人及其家属不但极少配合法院主动
履行财产刑,而且往往千方百计地转移、隐匿财产,极大增加了法院执行的难度。据调研材料反映,判处自由刑后自动履行财产刑的案件占判处财产刑案件的比例远远低于判处自由刑前自动履行保证金以充抵财产刑的比例。
4、罪犯自身的经济条件致财产刑案件执行难。通过适用财产刑的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对被告人适用财产刑和刑事附带民事执行的案件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案居多,分析这些犯罪分子产生的犯罪原因,发现这些人要么因生活没有着落而实施犯罪,要么是好欲恶劳,为了贪图享受而实施负责,犯罪所得或被低价销赃、或被挥霍,到被缉拿归案时已所剩无几。因此,犯罪分子有主观上不想、不愿履行的因素,也有因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不能履行的客观情况,这些都限制了人民法院对财产刑的有效执行。
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建议:
1、从立法上完善财产刑制度,并加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财产刑能不能执行,如何执行,直接载体是司法机关,尤其是人民法院。只有司法机关从认识上重视财产刑的执行,在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加强沟通协调,互相配合,才能使财产刑得以顺利地执行。
2、加大调解工作力度。法院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时应重视调解,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此外,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阶段针对被害人提出的附带民事赔偿请求也应当进行有效调解,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3、建立财产调查制度。针对被执行人转移财产以及难以查明财产的情况,首先,近期目标比较可行的做法就是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之间建立良好的衔接,如果当事人提出民事赔偿请求,则相关部门及时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当事人转移财产,这样就能减轻执行中的困难。其次,长远的目标就是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把公民的信息都纳入到这个数据库中,这样有利于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及其转移情况,极大地减轻执行中的压力。
4、加强财产刑执行与否对减刑、假释的影响。建议在考察正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是否减刑、假释,除确有悔改表现,还适当考虑是否交纳罚金等其他情况。对于确实没有交纳能力的罪犯,只要其在服刑期间能够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就应当认为其确有悔改表现而可以适用减刑、假释;对于具有交纳能力却拒不交纳的罪犯,即使其在服刑期间能够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在是否对其适用减刑、假释时要慎重对待。当然对于在服刑期间积极缴纳罚金的罪犯,应当充分肯定其悔改表现,在对其适用减刑、假释时要相对于不具有这种情况的罪犯,减刑的幅度要适当大一些,假释的时间要适当提前一些。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释〔2017〕8号 【发布日期】2017-02-28 【生效日期】2017-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司法解释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7〕8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7年1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2月28日
为规范民事执行财产调查,维护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应当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被执行人应当如实报告财产;人民法院应当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进行调查,根据案件需要应当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查的,同时采取其他调查方式。
第二条 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应当填写财产调查表。财产线索明确、具体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调查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三日内调查核实。财产线索确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申请执行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查明财产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
第三条 人民法院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金钱债权执行中,报告财产令应当与执行通知同时发出。
人民法院根据案件需要再次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重新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
第四条 报告财产令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提交财产报告的期限;
(二)报告财产的范围、期间;
(三)补充报告财产的条件及期间;
(四)违反报告财产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报告财产令应附财产调查表,被执行人必须按照要求逐项填写。
第五条 被执行人应当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下列财产情况:
(一)收入、银行存款、现金、理财产品、有价证券;
(二)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三)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四)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份额、信托受益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被执行人的财产已出租、已设立担保物权等权利负担,或者存在共有、权属争议等情形的,应当一并报告;被执行人的动产由第三人占有,被执行人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其他财产权等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也应当一并报告。
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提交书面报告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延长期限;申请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条 被执行人自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至提交书面财产报告之日,其财产情况发生下列变动的,应当将变动情况一并报告:
(一)转让、出租财产的;
(二)在财产上设立担保物权等权利负担的;
(三)放弃债权或延长债权清偿期的;
(四)支出大额资金的;
(五)其他影响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权实现的财产变动。
第七条 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后,其财产情况发生变动,影响申请执行人债权实现的,应当自财产变动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补充报告。
第八条 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
申请执行人申请查询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申请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对查询过程中知悉的信息应当保密。
第九条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产报告程序终结:
(一)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的;
(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财产报告程序应当终结的其他情形。
发出报告财产令后,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被执行人仍应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履行补充报告义务。
第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现场调查等方式向被执行人、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和财产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协助办理。
人民法院对调查所需资料可以复制、打印、抄录、拍照或以其他方式进行提取、留存。
申请执行人申请查询人民法院调查的财产信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需要决定是否准许。申请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对查询过程中知悉的信息应当保密。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进行调查,与现场调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人民法院调查过程中作出的电子法律文书与纸质法律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协助执行单位反馈的电子查询结果与纸质反馈结果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四条 被执行人隐匿财产、会计账簿等资料拒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搜查措施。
人民法院依法搜查时,对被执行人可能隐匿财产或者资料的处所、箱柜等,经责令被执行人开启而拒不配合的,可以强制开启。
第十五条 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可以传唤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直接责任人员到人民法院接受调查询问。
对必须接受调查询问的被执行人、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经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其到场;上述人员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相关规定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查找。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已经办理查封登记手续的被执行人机动车、船舶、航空器等特定动产未能实际扣押的,可以依照相关规定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查找。
第十七条 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认为其有拒绝报告、虚假报告财产情况,隐匿、转移财产等逃避债务情形或者其股东、出资人有出资不实、抽逃出资等情形的,可以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委托审计机构对该被执行人进行审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决定是否准许。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决定审计的,应当随机确定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并责令被执行人提交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
被执行人隐匿审计资料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搜查措施。
第十九条 被执行人拒不提供、转移、隐匿、伪造、篡改、毁弃审计资料,阻挠审计人员查看业务现场或者有其他妨碍审计调查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审计费用由提出审计申请的申请执行人预交。被执行人存在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隐匿、转移财产或者其他逃避债务情形的,审计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未发现被执行人存在上述情形的,审计费用由申请执行人承担。
第二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发布悬赏公告查找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
(二)有关人员提供人民法院尚未掌握的财产线索,使该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全部或部分实现时,自愿支付悬赏金的承诺;
(三)悬赏公告的发布方式;
(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决定是否准许。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决定悬赏查找财产的,应当制作悬赏公告。悬赏公告应当载明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领取条件等内容。
悬赏公告应当在全国法院执行悬赏公告平台、法院微博或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也可以在执行法院公告栏或被执行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处张贴。申请执行人申请在其他媒体平台发布,并自愿承担发布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二十三条 悬赏公告发布后,有关人员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线索的,人民法院应当对有关人员的身份信息和财产线索进行登记;两人以上提供相同财产线索的,应当按照提供线索的先后顺序登记。人民法院对有关人员的身份信息和财产线索应当保密,但为发放悬赏金需要告知申请执行人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有关人员提供人民法院尚未掌握的财产线索,使申请发布悬赏公告的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全部或部分实现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悬赏公告发放悬赏金。
悬赏金从前款规定的申请执行人应得的执行款中予以扣减。特定物交付执行或者存在其他无法扣减情形的,悬赏金由该申请执行人另行支付。
有关人员为申请执行人的代理人、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线索的人员或者存在其他不应发放悬赏金情形的,不予发放。
第二十五条
执行人员不得调查与执行案件无关的信息,对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后,本院以前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