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19-05-13 20: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

体系建设

——在广东省推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4-08-08

【我要纠错】

【字号大中 小】【打印】【关闭】

(2014年8月1日)

赵大程

今天,广东省司法厅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对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加快解决有些地方没有律师和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今年4月21日,总书记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今年10月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也将迎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司法部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发展中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今年年初,吴爱英部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有关贯彻落实意见。今年2月,司法部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出部署。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按照《意见》的要求,迅速向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将构建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纳入其中,并且列入2014年省委党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重点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人员配置、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有力促进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开展。希望广东省的同志们通过召开此次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现有良好工作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扎实推进,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网络,加强经费保障,推动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新台阶、新水平。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公共法律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决策部署。这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服务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在全面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的今天,这些基本民生需求的满足往往呈现为法律关系的调整和法律问题的解决。因此,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来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现实要求。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法律保护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现实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保障公民平等享受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三)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促进法律服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整合工作资源,发挥职能优势,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法律服务网络覆盖不全、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法律服务提供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法律服务整体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需要我们着眼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法律服务工作上新水平,使法律服务更直接、更充分地靠近人民群众的学习、生产和生活。

二、把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涉及到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和工作,要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等。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和系统的思维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质量、信得过的服务。

第二,坚持公益均等、因地制宜。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要把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城乡服务一体化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广泛覆盖。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涉及体制、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要实现有效、有力推进,就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形成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三、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央赋予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司法部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首先,要健全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是组织基础。我国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很不平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比较薄弱。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区域布局的任务非常迫切。加强城乡公共场所及基层村(居)普法阵地建设,推动在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建立完善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公共设施体系。鼓励和支持规模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努力满足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城乡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和村居联络点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织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体系。

其次,要整合服务资源。要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的新优势,就要加强制度统筹衔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要有机整合司法行政各项业务职能,建立健全各项公共法律服务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做到多支力量并举、并重、并抓,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法律服务中心、站点,依托政府政务服务平台设立法律服务窗口,集中受理和解决群众的法律服务事项,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将司法所真正打造成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平台。完善法律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形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第三,要拓展服务领域。公共法律服务保障的是公民最基本的法律服务需求,民生领域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领域。要围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立的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工作引导和政策调控,大力拓展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法律服务,促进基本民生工程建设。寓服务于宣传之中,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大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法律的宣传。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做好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做好婚姻、家庭、邻里间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工作,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领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预防性功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要提高服务质量。公共法律服务同整个法律服务业一样,质量是生命。要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加大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便利化建设,加强质量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诚信度和公信力。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设施建设、人员配备、业务规范、工作流程等具体标准,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服务全程化监管,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服务公开制等制度,积极开展服务评查、服务质量检查公布、质量跟踪检查等工作,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诚信、公信执业,确保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便民化措施,普遍设立便民服务窗口、联系点、工作站、信息员,拓展服务申请受理渠道,简化受理程序,推动建立为老、残、病、弱等当事人服务的绿色通道,搭建服务跨区域协作平台,方便群众获得法律服务。推进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本地区公共服务网络,尽快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逐步完成连接省、市、县、乡四级地方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信息通道,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社会监督。

四、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构建符合国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社会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司法厅、局党委(党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推动本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方案和年度计划,提出本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目标任务,拿出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研究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切实管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综合考评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工作考核,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要加强统筹协调。要做好内部协调,按照司法部的《意见》,找准结合点,统筹好、整合好各项职能、各个业务和各支队伍,发挥综合效能。加强外部协调,完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政策保障。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解读和运用,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将公共法律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项目,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可持续。推动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补偿机制,对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人员,通过奖励、表彰、培训等方式加以补偿和激励。

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引导。要紧紧围绕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研,摸准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脉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注意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巩固工作成果,及时将基层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将实践中的新亮点、新典型培育出来,带动工作全面发展。注重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知晓率,赢得支持。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这是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陇川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横向拓展,积极在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陇川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积极推进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内部9项业务职能,创建“八位一体”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社会化、专业化、便民化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形成送法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村组以全国、省、州优秀人民调解员为对象,打造个人冠名的“个人调解室”,发挥品牌调解员口碑好、威信高、业务强、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行业中成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排查苗头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目前,陇川县建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援助)中心1个,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所11个,“律师事务所”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805个,“个人调解室”1个,联调室11个,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医疗纠纷、妇女儿童、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各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13个(含武警边防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络点(含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以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杻纽;律师事务所、个人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联络站点为基点的立体化网格式服务体系。在案件受理、分流、协调、督办等环节实现了上下渠道贯通联动、网络对接共享、层层有人办事的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一是理清思路,找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定位。为适应形势需要,县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抽调专人开展深入调研,梳理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和职能,召开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重点,以现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组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捷性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是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延伸县乡两级中心服务,按照《云南省司法厅关于下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在基层一线以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为依托,本着自愿、互惠、便民、有效的原则,整合调委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服务业务、扩大服务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实行窗口服务、网格管理、联合作战,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是横向拓展,打造实体化服务平台。为提供专业、快捷的法律服务,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升级12348热线,指派律师、公证员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妇联等10多个部门相对接,实现衔接互动。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纠纷受理、法律援助、12348热线、社区矫正等服务窗口,将司法行政干部、专业律师、专职调解员、法律援助和公证联络员推向一线,增强窗口服务力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受理、法援、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咨询等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服务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内部增容,增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为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我们注重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业务团队建设,加快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规范化站点创建力度,充实重点建设法律服务团、政府法律顾问团、新农村建设法律志愿团,成立律师讲师团深入一线、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五是精细管理,提升规范化服务效能。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我们把完善机制作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窗口服务平台出台了《陇川县司法行政系统窗口优质服务规范》,规范文明用语和工作礼仪,做到人员服装、服务用语、标牌标识三统一,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承诺、受理条件、办理结果、满意度六公开。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指纹考核、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纪律、轮值主任、预约服务等内部制度规范,跟踪督办、明察暗访、定期考核等督查制度,逐一装裱上墙,实现各窗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特点,分别完善律师诚信信息披露、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六规范、公证行业三零目标考核等制度,严格队伍管理,确保诚信服务、规范执业。

三、推进陇川县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发展的思考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推进这项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长效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合资源,推进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我们将推广已建成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经验,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推进乡镇(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二是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鼓励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到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习,为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人力支持。

三是创新思路,丰富法律服务内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逐级建立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分析研判机制,了解群众最需法律诉求,针对性制定开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四是落实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居(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首先要纠正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仅仅是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这一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通过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建立,就近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帮助,对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权,息诉罢访,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法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要有“花小钱办大事”的深谋远虑,投入资金越有保障,购买的法律服务资源越充足,老百姓得到的法律保障实惠就越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县级财政和乡镇财政中均应列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预算。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保障公益性服务补偿机制,健全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律师驻点服务补助等制度,激发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因地制宜,对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搞“一刀切”,可以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建设和创新性建设,比如在有条件有财力的社区、村居,政府可以鼓励他们自行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法律服务,一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具有示范代表作用的部分社区、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督导,防止有令不行,敷衍应付。

三是科学考核,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对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以及所派驻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主要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求,督导法律顾问协议落实情况,提供四项法律服务产品实物工作量,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核的依据。

第三篇: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据上级部门要求,县司法局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调研。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县立足县情实际,着力抓载体建平台补短板,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实践与探索。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为抓手,以法治思维的方式创建了“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基本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县共建有县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13个,皆配备了远程通讯服务设备和满意度评价器,并投入使用。截至6月底,全县共在“三台融合”平台录入工单77条。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县目前已建成一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但在乡镇一级的法律服务站都是依托乡镇司法所,无独立办公业务用房,无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承担当地政府很多工作,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平均2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

一些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遇有法律问题,只有少部分群众会找法律服务工作站寻求有偿法律服务,大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求助于信访、公安等部门,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

在推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部分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遇到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操作知识、设备使用不熟练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全,就不能够高效的服务于群众。

三、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充分发挥好现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力量

充分发挥好远程通讯服务设备的作用,使县法律服务中心和各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都具备和市局值班律师进行视讯通话的条件,以便更加高效及时的解决群众咨询的各项法律问题。

(二)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宣传工作

县司法局组织机关人员下乡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活动,向当地群众发放宣传手册和法律服务办事指南宣传单,并在现场对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

(三)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召集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确保每个人都具备业务流程操作知识,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正常运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

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建立长效机制。在全县13个乡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修建专用房,配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

(二)整合资源,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全县执业律师20余人,职业律师几乎全在县城执业,有的乡镇至今还没有设立法律服务所,所以应大量吸收从事过法律服务的法律从业人员,整合资源,根据乡镇实际分配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服务人员,以此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三)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

建议由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情况,台账是否齐全,具体考核标准由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定制。

第四篇:关于推进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推进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是由政府统筹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央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管理创新,以及化解社会纠纷与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与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句古话很直观的说明了“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大意义。县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层,既是中央、省、市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本县域内各项决策的制定者,同时又管理指导着镇、村等下级单位,与人民群众的接触十分广泛,“县级”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与人民群众的贴身利益息息相关。

建设完备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法律产品,满足群众广泛的法律需求更好的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随着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大量优质法律服务资源逐渐向农村、向基层倾斜,对村(居)的五保户、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重点对象和城乡地区发生涉及民生的重点事项,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能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改善群众的民生问题。

建设完备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够提高国民法制意识和整体素质。能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法律服务的同时从个案中领悟法律的精神,明确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关系,提高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在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畏法的强大法治氛围,使群众信法与政府执法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依法治理的效果,实现法治社会,促进依法治国。

建设完备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有效服务,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加注重对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更加重视法治形式创建工作,促使各项社会管理创新措施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有序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人少”的状况在基层非常明显,被形象地称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这种情况应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网格化管理,片组户联系、组团式服务”社会管理创举,以“一所两定三进四体系”思路,化针为网构建司法行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二、我县公共法律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在原县司法局办公场所,开设了县级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公证等服务窗口。

2016年,我县借建设政法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中心契机,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乡镇司法所,积极申请业务用房,加挂牌子设立窗口,实现了全县司法所均拥有独立办公用房。同时依托乡镇司法所,在有条件村(居)建立了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至此,在机构设置、阵地建设方面我县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相比,我县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还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平台建设不完善、资源分布不均衡、资金保障缺乏等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具体表现为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业务开展薄弱。在纵向指导管理方面,受双重或多重领导,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权力不够,无法有效保障各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正常、全力开展业务活动。以司法所为核心的乡镇、村级法律服务机构常常负担乡镇政府各项琐碎工作,很多工作与自身职能毫无瓜葛,业务开展无实质性进展,体系建设停滞在挂牌成立层面。二是业务经费及装备保障不到位。虽然近几年我县加强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装备的配备与改善,装备较以往有很大改善,但目前的现状是县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业务经费及装备保障基本到位,镇(区办)级经费、装备保障仍然较少,村级目前无专门装备配备,严重影响工作人员业务的开展。三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人员配备,积极招录公务员,目前乡镇司法所所均人数达到2人以上,基本保证了日常工作的开展,但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提供较好的业务培训指导,大部分业务开展局限在纸张上,少数法律专业人员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职业荣誉感与归宿感低,最终导致优秀人员不断流失,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三、继续推进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并详细阐述了法律服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的论述。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后,省司法厅、市司法局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意见并以省、市 “两办”的名义印发公文。这些都为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保障。县委、县政府贯彻上级精神,积极协调、统筹部署,对推进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了建设覆盖县、镇(办、区)、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四、推进我县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路

(一)整合全县法律服务资源,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为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我县把四个“中心”建设作为工作重心。规范法律服务管理,打造县级法律服务中心。筹划建设法律服务便民大厅,设立法律援助、公证和“12348”热线等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由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基层工作科以及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选派人员参与,负责“12348”热线接听、解答法律咨询等工作,对于需要办理法律援助或公证业务的,由相关值班人员接待办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中心,联合各乡镇(街道)人民调委会共同参与。同时,建立多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听证对话,协调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搜集、分析研判矛盾舆情,稳定风险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规范法制宣传工作,建设县级法制宣传教育特色中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积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反映法治进程,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法治成果,传播法治文化。设置法治进程厅、法在身边厅、交通生命线、法治博览厅、法治文化厅、影视报告厅、禁毒教育馆等十个功能厅室,为人民群众提供通俗易懂的法治宣传通道。规范特殊人群管理,建设县级社区矫正管理中心。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实行一体化管理。配备心理矫正治疗设备、手机监控平台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系统,实现矫正帮教对象报到衔接、入矫宣告、矫治帮教、就业技能培训等系列化管理和服务,同时健全落实了风险评估、移管衔接、行为矫正、档案管理,以及矫正帮教工作联席会议、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环环相扣、规范有序。确保社区矫正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没有出现脱管漏管现象,无重新违法犯罪现象。我县以

“四个中心”建设为基础,打造覆盖县、镇区(街道)、村居(社区)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切实提高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民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健全网络、创新载体,围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建设全县公共法律服务指挥系统,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现“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确保城乡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公共法律服务。

一是加强实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镇(街、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整合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资源,采取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统一服务标识,提高服务质量,形成特色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平台建设水平,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努力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法治宣传零死角、矛盾纠纷零上交”的目标。二是加强热线平台建设。升级“12348”法律援助热线,建立起全县“12348”法律服务协调指挥中心,做好与“12345”、“12315”、“122”等服务热线的衔接,打造具备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综合服务、政务监督、协调联动、舆情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热线平台,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今日头条官方号、巨野县司法局网上会客厅等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打造全县统一的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普法宣传、网上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受理、公证业务预约和受理、聘请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引导、申请司法鉴定引导、查询服务信息等综合性法律服务。

(二)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

一是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实施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以案释法制度、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利用网站、手机、微博、户外频媒、移动传媒等新兴媒体,创设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提高城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实效性。加强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以及公园、广场等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法律进农村”、“法律进社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化法治镇(街、区)、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法治医院等基础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治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城乡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是大力实施法律援助。全面落实新修订的《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取消事项范围限制,构建完善城乡均等的法律援助工作架构,逐步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惠及面。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办案经费保障力度,创新法律援助办案模式,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和水平。按照覆盖基层、就近服务的工作要求,完善法律援助与群体性事件、司法救助等的应急衔接机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环保、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部门之间法律援助资源的互通共享。开辟城乡共享的重点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实现援助对象从低保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扩展,重点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环保公益组织等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切实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向基层延伸、向行业拓展,实现法律援助咨询全覆盖。

三是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巩固完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镇(街、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新型区域和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突出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复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健全完善以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司法所、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衔接互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完善诉调、检调、公调等调处对接机制,鼓励和引导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调解,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并将排查情况及时登记、建档立卡、分析研判,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三)提升我县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提高公众满意度

构建多元化供给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一是法治专门队伍。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动员政法干警等法治专门队伍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法治专门队伍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切实发挥律师协会、公证协会、人民调解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组织动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三是具有法律知识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开展法律服务志愿者招募活动,组织动员法律专业知识的师生、退休政法干警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

构建菜单化服务项目,围绕城乡居民需求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就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中把握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积极开展公益性基础法律服务。将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重点,让广大农民、农村基层单位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小微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推进由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公益性法律顾问、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业务。大力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推行并落实“一村(社区)一顾问”,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促进城乡法律服务均等化、一体化。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引导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区工作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构建科学化考评标准,强化对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全程化监管。公共法律服务同整个服务业一样,质量是生命。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全程化质量监管,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优质高效,提高城乡居民的认同度和满意率。一是加强对“人”的考评,重点是对公共法律服务队伍进行标准化衡量,增强法律服务队伍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对“事”的考评,重点是对公共法律服务案件(事项)进行标准化衡量,健全完善服务流程,开展“第三方”质量评估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确保服务的社会效果。三是加强对“物”的考评,重点是对公共法律服务设施进行标准化衡量,制定法律服务设施的具体标准,统一服务场所标识、指引和功能设置,打造服务品牌,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构建常态化保障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长效化、制度化发展的基础。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以政府资金主导、社会投入协同、公益捐赠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目录中的法律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补偿机制,对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表彰奖励。注重宣传引导,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五篇: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风生水起

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风生水起

南宁:“线上线下”打造成“服务共同体”

据了解,2014年广西南宁市成为自治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自开展试点以来,南宁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信息水平,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等举措,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上半年,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等民生项目法律服务供给量大幅度提高,同比分别增加32%、13%、15%、20%、21%。

为积极回应市民对法律服务的巨大需求,南宁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印发《加快推进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办发〔2017〕56号)。于2016年投入3040万元,建成了由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构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平安法治南宁建设中,发挥了法律服务“倍增器”和社会治理“稳压器”作用。

将“咨询热线”拓展成“服务平台”。坚持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已有的资源为基础,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将其升级改造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以联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用于服务保障民生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司法鉴定、司法考试、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康复等12个法律业务项目,为社会民众寻求法律帮助,提供服务导航和定制服务。2017年上半年,“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来电咨询10242人次,法律服务供给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接待咨询实现零投诉。

为此,南宁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张网”——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一盘棋”——公共法律服务重统筹的良好格局。

将“业务单间”整合成“综合大厅”。2016年5月,市司法局遵循“开放与共享”理念,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司法行政的“12项业务”从各自为战的“单间多楼层”整合到一楼的“综合服务大厅”,让“12项业务”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的一条流水线上同步运转和高效办结,有效解决了群众办理业务“跑断腿”的问题。2016年年底,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都建成了面积达50平方米的综合业务大厅,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都建成了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都配置了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业务自动化查询平台。

将“线上线下”打造成“服务共同体”。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依托南宁市政务外网,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建起了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司法行政“12项业务”融合成12个网络化业务分系统,将市、县(区)13个法律服务中心、10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融合为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并与原有的南宁普法网、南宁普法微博、南宁普法微信、南宁司法行政App客户端相连接,形成了具有南宁特色的“法律服务共同体”。

鉴于司法行政人员不足的问题,南宁市还探索出了一个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机制,将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两项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一是推动政府购买法律援助服务。由政府购买律师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律师按合同要求接受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律师按照法律法规和服务要求,为受援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2017年上半年,南宁市法律援助案件胜诉率(含部分胜诉)达89.66%,代理和辩护意见采纳率(含部分采纳)达90%,案件和接待咨询零投诉,挽回各类经济损失1890.97万元。二是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在西乡塘区试点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由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协管员,专职从事相关社区矫正工作,或与民间社工组织签订购买社工服务合同,由民间社工组织向社区矫正机构派遣社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17年2月,西乡塘区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与西乡塘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西乡塘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掌握就业技能、重新回归社会。来宾:“五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成体系

2013年以来,来宾市先行先试,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以“一平台六中心”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五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构建系统化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顶层设计。从市委、市政府层面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定位、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定任务、定配套制度,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来宾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试行)》,印发了《来宾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系列文件及配套制度,市公共法律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文件及配套制度,汇编成《来宾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手册》,指导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建设了来宾市“12348”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呼叫中心,设计完善了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网格地图、工作流程、服务中心背景墙标识等一系列图式,推进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布局规范化。

构建多样化服务通道,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纵横延伸。来宾市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网上网下同步的法律服务平台,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六路“直通车”。一是建立一条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建立了来宾市“12348”呼叫中心,按照“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要求,实现了法律服务即时办。二是建设一个公共法律服务网站。开通来宾市“12348”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是广西首个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站具有查询、申请、咨询和预约等多项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司法鉴定、法治宣传、司法考试、综合服务和法律地图九大法律服务项目。三是开发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客户端。开发手机客户端(App),将网上法律服务中心9个产品整体移植到智能手机上,为移动终端提供实时在线服务,实现服务无间隙。四是建立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微平台。开通了来宾市“12348”微信、微博,打造法律服务微网“直通车”,实现服务全方位。五是构建一张“五纵三横”的公共法律服务网格。按照“一平台六中心”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市本级着重建设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县级重点建设“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等六中心。同时,依托覆盖到村屯的“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一站式。六是打造一支法律服务队伍。在全市范围内组建由143名律师、近万名驻村挂职政法干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村屯五大员(驻村屯警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维稳信息员、抢险救灾员),5000多个屯级“三会”,实现法律服务队伍覆盖到村屯。

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力量。由司法行政部门统筹推进,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多种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整合,逐步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力量。一是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确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专项组等为公共法律服务领导机构,成立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确保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步调一致。二是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机构,以“12348”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由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中心及专业性行业性调委、各类协会为服务单元,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三是对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调整,由原来26个单位,增加为70个单位,推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四是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依托有爱心的社会组织、企业,建立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和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基地。目前,来宾市建有5个集培训、教育、就业等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基地。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统筹利用资源。一是借助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将公共法律服务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纳入网格化管理,有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选派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政法干警担任网格员,依托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二是利用市“一村一警”、村(屯)级五大员(驻村屯警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维稳信息员、抢险救灾员)、三会组织(党支部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全覆盖到村屯。三是借助市“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在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公共服务综合楼、农家书屋、文艺舞台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温馨之家·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到村屯,并利用文艺队宣传法治,图书室开辟法律书刊专柜、电子阅览台,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全面展开文明守法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村入户。

切实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作为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的责任单位,市各级司法部门把此项任务打造成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优质法律服务产品。市政府印发的《来宾市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司法行政部门在政府法律顾问建设中的职责和地位,明确了乡镇一级政府法律顾问可由乡镇司法所干部担任,成立了来宾市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室,工作室主任由市政府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法制办主任和司法局局长担任。目前,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政府均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市政府有32个单位部门也成立法律顾问室。此外,司法局还建立了法律顾问团,为政府其他人员较少的部门提供法律咨询等顾问工作,努力推进遇事找法律顾问成新常态。

坚持以信息化为引擎,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2014年以来,来宾市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贯穿运用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努力实现由信息化管理向信息化服务转变,相继开通了来宾市“12348”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和微博,对微信进行了二次开发,使之具有咨询、服务的功能。研发了App手机客户端,将网上法律服务中心产品整体移植到智能手机上,扩大了服务对象,缩小法律服务半径,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努力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北海:构建 “一平台六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北海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北海法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市政府2015年首次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政府“四定”重点工作,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北海市公共服务的一个品牌来打造。

北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前瞻性和全局性布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司法行政政府购买服务的意见》,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的目录”,加大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两年来,北海市投入专项经费267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人员保障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北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公益性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设置非营利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问题。

近年来,北海市构建了 “一平台六中心”,拓宽了服务渠道。加大投入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站,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司法考试、司法鉴定等九项业务的网上咨询和办理。改版升级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指尖上”的微服务更为便捷。将原有的法律援助热线“12348”升级扩能,由单一的法律援助,拓展为集九项业务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电话专线一站式服务。强力推进“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等“六个中心”的实体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自去年建成以来,已接待群众咨询6万余人次,接听热线电话1800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1400余件,服务群众数量明显提升、服务案件类型明显增多。

针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积极统筹、合理分布,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延伸到基层。推动各县(市)区司法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乡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大力发展县域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规范管理基层法律服务所,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与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三所一处”联动。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优秀法律人才到基层开展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全覆盖。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靠在职在编的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北海市开拓思路,坚持行政推动与社会协同并举,分类整合各方资源并配置到基层,延伸到村居。一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主力军作用。实现系统内人力资源下沉,服务关口前移。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补充。北海市两级政府将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列为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在政府购买服务中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目录外,还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平台六中心”各配备一名工作人员,有力推动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在工作中整合社会资源,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专家团、人民调解员、普法讲师团、普法轻骑队等组成三支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有效的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创广西的“三个率先”,法律援助“暖民心”。在广西率先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极大地方便群众;在全区率先开通法律援助网上申请和受理业务,树立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形象;在全区率先与法院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新机制,司法为民得到更好的体现。北海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二是建制度、搭平台、促发展,法律服务“聚民心”。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在广西率先成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团。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实现了市、县、镇、村(社区)全覆盖;在全区率先成立公职律师办公室,成立市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服务顾问团。与“千亿元园区”共建“法治园区”,把北海市工业园区建成法治园区;公证处不断开拓公证业务,公证效率、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重基础、强宣传,法制宣传 “润民心”。在全区率先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扩展到送法上海岛、上渔船、进监所,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合浦县、铁山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法治县(区),涌现了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自治区级依法行政示范点。

四是深入创新、驱动发展,人民调解“和民心”。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制,与人民法院建立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与海事法院建立了诉讼便民联系点;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绩效考评及奖励机制;全市建立了交通事故、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调处机构,其中医患纠纷调处机构全市全覆盖,取得患者、医院、社会三方满意的效果,并在全区医患纠纷工作会议上作先进经验交流发言;调解组织遍布城乡,全市每年调处民间纠纷约7000件,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阳光执法、社区矫正“安民心”。实行社区矫正阳光执法,向社会公开了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义务清单。在全区率先推行手机可视监管,堵塞监管漏洞。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以内,无重大恶性案件发生。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目标考评机制。帮教率、安置率达95%以上,重新犯罪率低于2%,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北海市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成效明显,走在全区的前列,自治区司法厅高度肯定北海市的做法和成绩,2015年12月17日,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北海召开。自治区副主席胡焯、自治区司法厅厅长赵波出席会议,对北海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好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