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中共潼南县委 潼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潼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战略意义。小城镇是“大战略、大课题、大手笔、大突破”,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约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保护耕地,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传承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 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但我县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及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坚持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注重建设,加强管理。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发展城镇文明,进一步“鼓舞士气、激活人气、炒热地气、集聚财气、提升名气”,走出一条具有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3、基本原则。(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通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等,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数质并重,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城镇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城镇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3)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继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城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城镇功能定位,以产业为支撑,形成各具特色的城 镇经济。(4)创新机制,率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发展中心镇和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带动小城镇跨越式发展。(5)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环境一体化保护,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一体化推进,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4、目标任务。到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40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2.5万以上的小城镇;原区所在地四镇(小渡、卧佛、玉溪、上和)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5万人,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5万以上的小城镇;其他镇乡建成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成为人口1万以上的小城镇。
三、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小城镇规划的先导作用
5、搞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生态安全的需要,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环保、圾处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6、搞好镇乡总体规划。做好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到2008年,全面完成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工作。
7、强化规划的监管与实施。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专家领衔、群众参与。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改变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四、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动力
8、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靠近农村,靠近农业生产的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业、农民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重点发展一批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
9、以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要把产业培育放在小城镇发展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在条件具备小城镇开辟工业园区,吸引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使小城镇成为各类商品集散的枢纽,成为城乡信 息交流的平台,把小城镇培育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鼓励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设在小城镇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受国家、市、县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完善城镇功能,积极改善小城镇的发展环境
1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县城规划区外,其余各镇乡每年要建设1公里以上的“阳光大道”。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管道供气设施,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到2011年全县所有小城镇规划区内实现污水垃圾处理率100%,供水供气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
11、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启动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11年实现村级服务中心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与健康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12、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要加强小城镇风貌设计工作,县建委会同相关部门、镇乡加快小城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镇一貌”的别具潼南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风格。“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19”线、“205”线、中塘公路、王兴公路两侧的农民建房实行严格审批管理,不按照规划和标准图 集实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凡按规划和标准图集实施建设的新建项目,给予每平方米6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70%,所在镇乡解决30%;进行旧房正立面改造的,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风貌补助,由县财政解决。要以保护水源、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重点,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切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切实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
1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以“三建、四改、五提高”、“四有、三通、三化”、“一池三改”、“一校三室一园”、“一楼一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进一步严格按照康居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做到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启动一批,确保在3至5年内完成32个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改变乡村脏、乱、差的现状。
六、创新发展方式,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高度集约
14、加快建设方式改革。积极推行集约节约用地的建设方式,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资源。把节地、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小城镇建设的各个环节,建设节约型小城镇。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园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对确定的建设用地,要实行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建 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建设用地中的集体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在本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内流转,保持集体土地的性质不变。工业区、住宅区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有偿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允许以集体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兴办企业。在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也可将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
进一步调整三个城市副中心镇的用地政策,加快形成次级城镇支撑平台。对基础设施建设确需用地,经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后,中心镇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征用10公顷的启动用地,在5年内以“退宅还田”、“退厂房还田”和复垦开发新增耕地、土地整理等方式予以抵补。对中心镇,可在镇域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报请批准机关调整“农保率”。
15、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积极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的潜力,对闲置的土地要依法收回,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要大力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地,建立存量闲置土地与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库,加强用地调控,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16、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小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中心镇要积极支持,在编制年度 土地利用计划时,应优先安排中心镇的建设用地计划。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
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障机制
1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切入点,按照确定的保障对象、保障形式和保障资金筹集管理规定,建立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社会保障所需要的个人缴费,可以从其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直接缴纳。各镇乡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社会保险的顺利实施。
18、集中发展小城镇教育。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实现高质量“普九”,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达80%以上。
19、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新进入城镇的人员,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置、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问题。要按照 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原则,在全县实行统一的户籍簿记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20、鼓励农民迁入城镇。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职业及稳定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进城镇落户,对于迁入小城镇的农民家庭每户给予500元的住房补贴。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对交通极不发达,生产生活条件、自然条件差地区居住的农民,在本人自愿的原则下,可搬迁至农民新村或者小城镇定居,采取移民补助、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进行安置,符合条件的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全县力争在2011年完成移民安置5000人,建成移民新区、新村10个。
八、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按照每年10%的增长比例逐步加大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县财政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对直接取得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税费收入,除按规定上交部分外,其余全部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对中心镇的扶持力度,扶持项目、资金要优先向中心镇倾斜。各镇乡(街道)联系单位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联系镇乡的建设和发展。
三个城市副中心镇除享受以上财政政策外,还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城维费,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人防费、排污费、规划费返50%;办理房屋产权的事业性收 费返30%;办理消防、气象手续收费减半;新建场镇道路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县农办每年安排一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县文体局负责建设一个文化站。
2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各镇乡要利用好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市支持改革试验的授信贷款这一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县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拿出200万元对小城镇建设融资实绩突出的镇乡予以奖励。
23、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有条件的小城镇经批准可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也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24、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卫、燃气等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九、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25、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负责,形成合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小城镇建设工作。
26、有关部门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督办和审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7、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镇乡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在镇乡编制不变的前提下,设立4—5个区域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调剂人员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县级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也可授权委托执法。
28、完善小城镇建设争优创先机制。对全县小城镇建设工实行分类考核,考核分4类。第一类:“金三角”(梓潼、桂林、双江);第二类:“三个城市副中心”(塘坝、柏梓、古溪);第三类:“原区政府所在地四镇”(小渡、卧佛、玉溪、上和);第四类:其余各镇乡。对在同类考核中靠前的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给予8000元、6000元、4000 元不等的奖励,并在全县通报表扬。对在同类考核中靠后的镇乡(街道),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降一级;连续两年考核靠后的镇乡(街道),所在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作书面报告。以推动全县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和土地的集约使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壮大小城镇,发展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按照乡业集聚,基地集聚,商贸集聚,功能集聚,开发集聚等五种集聚模式,科学制定完善小城镇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小城镇“1+4”工程,形成了分区明显,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相对集中,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型聚居形态,推动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档次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二、小城镇开发建设管理面临的制约因素。
从泗阳小城镇建设现状来看,虽然近阶段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质和量两个方面与我县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区如沭阳、泗洪、宿城等发展速度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表
明泗阳小城镇建设还有许多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规模集聚效应不足。研究表明,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时,人均公共消费趋于合理;达15万时规模经济效显现;达25万时持续增长的条件开始满足。截止今年,我县小城镇镇区人口平均规模不到1万人,绝大多数小城镇人口低于0.6万人。小城镇集聚能力依然不足,人均公共消费成本相对较高,更无法满足城镇规模经济效益发挥。
2、建设用地扩展过快。我县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我县小城镇历年平均用地规模增长率曲线大多位于平均人口规模增长率曲线之上,尤其在1990-1995、2005-2008两个阶段,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快于人口规模增长,直接表现为全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提高。过高的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导致小城镇用地效益低下,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空间效益。
3、人居环境指标不平衡。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总量指标持续提高的同时,相应的人均指标有升有降,个别人均指标甚至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人均供水设施、人均排水设施、人均道路指标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反映小城镇垃圾处理与环卫设施水平的万人公厕数指标却持续下降。截止2006年,全县建制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0.06%。与此同时,小城镇排水管网多为简单混排水道,无法实现雨污分流。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不足。
4、城镇建设投资乏力。近年来,随着大量生产性投资
向大中城市与省外转移,我县小城镇生产性投资与住宅建设投资均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乡镇政府已不再作为一级财政主体。在当前的财政制度下,“乡财县管”目标已经实现,但“乡用”目标难以落实,乡镇财政增长部分与土地出让收益多为县(市)截留,小城镇仅余的财力根本无法满足事权开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捉襟见肘。
三、小城镇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我县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县情,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高起点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城镇规划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向。按照现代化、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照已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滚动编制,保持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覆盖率100%。结合村庄建设试点,对已经启动建设的示范村,编制村域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政设
施和景观环境规划,继续做好三类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近期拟启动、建设需求量较大的三类村庄作进一步调查,加强规划编制,确保做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2、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以道路、交通、生态治理和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总规及专项规划要求,加快县乡道路建设,尽快建立合理的城镇内外道路网络,完善镇区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搞好污水、雨水、给水、供电、通信、广电等各种管网的综合配套建设,提高乡镇镇区的承载功能和配套能力。
3、高效能管理,不断提高群众意识。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有关部门的相互衔接和合作,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城镇管理运行机制。广泛宣传发动,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居民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
4、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
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
5、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从目前县乡两级的财力看,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经营城镇上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盘活城镇的存量资产。为此,要通过制定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领域,激活民间社会资本,建立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6、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加强农村道路、桥梁、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以功能齐全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
7、变全能镇为特色镇。我县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县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或以区位,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泗阳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蔬菜、食用菌、水产等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
第三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近年来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当前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提高认识,做好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五个省级中心镇(官湖、铁富、港上、碾庄、土山)和徐州市八个重点镇(炮车、四户、八集、、、、、),它们成为与我市中心城区相呼应、功能相互配套互补的卫星城市。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提高镇区规划起点、提升建设标准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并制定政策措施,打造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镇综合体。对原有城镇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总规修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本镇区位特点、综合实力、发展规模,尤其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镇,比如官湖、港上、碾庄等镇目前城镇发展规模速度较快,镇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因此,这类镇可以按照中小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
二、要明确目标,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篇: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全旗经济发展
——在全旗小城镇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08年9月)
同志们: 这次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是旗委、政府就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的任务和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小城镇位于城乡结合部,它一头连接农村牧区,一头连接大中城市,既是农村牧区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又是吸纳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并传导农村牧区的枢纽。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农村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旗有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14.2万人,城镇化水平33%,已经完成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有4个。全旗小城镇道路硬化率 %,自来水普及率 %,污水集中处理率 %,绿化覆盖率 %。全旗有1个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个自治区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3个市级小城镇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全旗小城镇建设水平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苏木镇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认真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中资金、用地、户籍、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提出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破除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要建立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力量,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每个苏木镇争取每年为城镇居民办几件事关小城镇发展的好事、实事。要注重发挥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嘎查村的发展。
三、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加快全旗小城镇建设步伐
旗委政府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今年旗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认真分析了我旗经济社会和招商引资的形势,要求小城镇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为经济发展、产业培育提供一个适度的发展空间,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007年出台的《奈曼旗2008-2012年年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争取用5年的时间,把各苏木镇所在地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产业集聚、设施配套、环境良好的新型小城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旗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产业支撑,项目带动,重点
各苏木镇要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重点做好以下三大工程:一是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配套基础设施。二是搞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三是下决心整治脏乱差,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八仙筒镇坚持每年整修一条街路巷,进一步改善镇区道路状况,同时加强绿化、亮化、广场、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小城镇的功能,逐步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人居的环境。
(四)坚持特色活镇,提升小城镇建设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位,特色就是生命力。各苏木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在营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对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性建筑,避免千镇一面,千篇一律,单调乏味。
(五)坚持为民建镇,搞好小城镇建设
各苏木镇要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牧民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小城镇建设要为群众着想,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第五篇:加快小城镇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
12行政管理 卢建武
国家在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我省共有1689个小城镇,它在城镇体系中层次最底.数量最大,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在其中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
作为基层农村干部,我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围绕这个问题,在我镇及周边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既看到了我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转移农村劳力,化解农村矛盾
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2、拓宽民营经济,优化投资环境
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行业发展,刺激民营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企业产品乃至大中城市工业产品会有更多的销路,同时也将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拓宽经济空间。
3、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活质量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唯有减少农民。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发展小城镇,使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文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必将大大增强,有效地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田南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田南镇位于市域西南边陲,与新余市、上高县交界。2001年7月撤乡设镇。镇政府设龙光山之南,距城区52千米。清初兴圩,圩场地处田北村田畈之南,故名田南。镇域面积98.89平方千米,下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8个村民小组。2006年,有耕地面积1933.07公顷,其中,水田1275.40公顷,旱地657.67公顷;山林面积3816.40公顷;水域面积800公顷。总户数5618户;户籍人口178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6人。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990.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40万元,农业总产值626.80万元;财政收入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元。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3870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1328万元,农业总产值7377万元;财政收入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3元。
境内低丘连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面积大于山地面积。植被以松、杉、油茶林为主。2006年,有珍贵古树322株,其中百年以上树木272株,500年以上树木4株(1株罗汉松、3株古樟),均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树木。主要溪港有袁河、肖江小支流及湘泉溪。有山塘水库53座,总容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78.67公顷,占水田面积77%。省道上(高)新(余)公路连接南北,境内长6千米。市(县)道黄(沙岗)傅(家圩)公路横贯东西,境内长12千米。各村均通水泥路。
1986年,圩镇仅一条主街,长200米。2003年,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500余万元,将镇政府迁至龙光山之南,并以此为中轴,拉开圩镇建设框架,面积扩大至3.72平方千米。其后,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田”字环形公路,总长9.20千米。投资700余万元,对圩镇进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
煤炭和瓷石是支撑田南经济的“黑白”两大支柱,已经探明的石灰石储量5亿立方米,无烟煤储量500万吨。清同治年间即有煤炭开采。1986年,有乡办煤矿2家,年产原煤7.43万吨。1992年,鼓励发展私营企业,一批村办、户办、联户办小煤窑、采石场相继开工。至2000年,初步形成“白(瓷石)、黑(煤)、黄(砖)、绿(田南水酒、南瓜酱、米粉等绿色食品)”4种产业簇群。2001年6月,根据国家政策,关闭小煤窑5家。2003年,转变发展思路,投资400余万元,兴建占地33.33公顷的工业小区,引进资金和技术,新上建材和轻质碳酸钙等生产线。2004年,瑞田酒业公司投资200万元,挖掘传统酿造技术,改进加工和包装工艺,使田南老酒年产量增至100吨以上,产品畅销省内外。
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为改善集镇状况,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2003年以来,党委、政府把田南镇的集镇改造,建设中心城镇做为打造全镇经济三大品牌之一,选准突破口,本着异地搬迁、先易后难、突破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拉开了集镇改造的序幕。2003年全镇新开发总面积达到近1万平方米,是1986年以来开发面积最多的一年。新修供水管路、排水管路5000延长米,平整硬化农贸市场6000平方米,铺设电话、有线电视、供电线路10200米。2003年以来,镇中学综合楼、镇政府办公楼、镇卫生院、派出所办公楼、交警中队楼、镇敬老院等拔地而起,在城镇建设上,我们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增强城镇建设的吸引力
一个城镇要健康发展,规划是基础和前提,规划既要符合本地实际,又要高起点一步到位。我镇的总体规划是在1990年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的协助下编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已不适合我镇的实际,特别是主导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小城镇没有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和制约了群众对城区投资置业的积极性。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土地富硒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特别是本地无烟煤的优势,在宜春都名列前茅。从2000年3月份开始运作,聘请县规划处重新进行了现状测绘,制作了镇域和镇区现状分析图,并制作成光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重新修编镇域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年,近期建设目标定为5年完成。小城镇开发确定了以高付、上新公路为城镇的发展轴线。实施滚动发展。不断强化城市文化意识,色彩和商业气氛,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商业承载量。
2、坚持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做为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的镇来说,搞城镇建设根本没有资金。因此,我们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先后争取到国家对教育、供水、农村敬老院等方面的资金投入600万元。完成了田南中学宿舍楼和综合楼、田南小学明德楼、自来水公司办公楼、田南水管站办公楼、田南卫生院、田南敬老院的建设。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比如政府原来的院子比较大,我们吸引外地客商办厂,收回的资金补充建政府新办公楼资金的缺口;倒闭的田南玻璃厂的厂房拆掉后,建成大型的集贸市场,周围的土地公开拍卖给商户建房。这样通过盘活土地、房屋等资产,使2004年建设的公共设施资金全部解决。三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2006年起,天工铸造、乐金铜业、南卓铸造、中瑞陶瓷、铭瑞陶瓷、金丽陶瓷等企业的引进,使小城镇建设延伸到冷水坑,城镇规模扩大了3倍。
3、加强领导,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是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书记、镇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对于城镇建设上每个工程的决策,每项措施的出台,镇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为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和“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手续,对于违反规划的,坚决查处。二是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十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这样几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建设步伐。
1、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3、粗放建设,居民楼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4、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居委会、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居委会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不力;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出现了家家打小井,路上倒污水,处处扔垃圾的局面,“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尽管培育了富硒红薯特色农业,引进了田南老酒、田南米粉、忆童年南瓜酱绿色食品企业,但尚无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工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成活率低,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小。三是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场所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6、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
近年来,由国家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新财源、新税源难以创收,尽管我镇泗岗、太炕煤矿、部分企业效益好,但我镇上交财政税收7000万以上,留给自己的财政就很少了。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干部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村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1、提高认识,突出位置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科学规划,夯实基础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3、广辟融资渠道,引进多元投资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镇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区、镇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4、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执法力度,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镇区环境。要规范规划设计和建筑市场,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真正做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增强城镇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