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对外投资首设负面清单模式
中国对外投资首设负面清单模式
商务部9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上正式公布,中国将于10月6日起施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修订版,此次修订版除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外,还将首次实行对外投资负面清单模式。
据悉,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这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成为投资国也是大势所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更是放开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来说,对外投资面广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新高
去年对外投资流量创纪录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投洽会”期间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较2013年上涨5.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
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软,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11年增长,2002至2013年年均增速高达39.8%。
而对外投资方面,最活跃的仍属并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24起,涉及70个国家(地区),实际交易总额达529亿,其中直接投资337.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3%。并购行业则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等16行业大类。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速迅猛,但从投资存量来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指出,201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60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但其存量规模仅为同期美国的10.4%,英国的35%,德国的38.6%,法国的40.3%,日本的66.5%。
对此,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方蔚表示,虽然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晚,较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也指出,除存量规模外,跨国公司仍然主要体现为“大而不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资产与投资回报率也有待改善。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只有21亿元,而2014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高达2101.25亿元、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也达到233.11亿元。此外,在海外经营业绩方面,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和海外员工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都比上年有所上升,然而,海外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却由22.25%降至20.86%,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部分海外业务仍处于投入阶段或者投资回报率不理想。
创新
境外投资管理首设负面清单
事实上,在对外投资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商务部再次对《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办法将于10月6日起实施。
方蔚表示,《办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确立了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并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仅对企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投资实行核准,其余均实行备案。”
与此同时,《办法》取消了对特定金额以上境外投资、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实行核准的要求;《办法》将核准时限缩短了5个工作日。其中,对中央企业的核准,将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对地方企业的核准,将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
方蔚还表示,此次除简政放权外,《办法》还首次实施负面清单模式《办法》指出,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损害我国与有关国家(地区)关系;违反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出口我国禁止出口的产品和技术四方面不允许投资外,其他均可。
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表示,此次商务部对企业“走出去”设立负面清单制度,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这是很有意义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够规范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从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
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表示,“负面清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即把不开放的行业列一个清单,明确告诉对方这些行业不开放或存在限制,而未列入清单的就是开放的,由此可以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
“现阶段负面清单仍较简单,仅从大原则上分成四种类型,今后会考虑再度修订。而时间点可能是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谈判后再做相应调整。”方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但对于投资管控的减少,也有专家提醒当前仍有一些正在积聚的风险因素制约着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效益。
2014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3年有59个国家和经济体颁布了87项外商投资政策措施,其中,新的管制和限制措施所占份额较2012年的25%上升2个百分点至27%。接受采访的部分专家认为,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有的国家则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收紧对外资的审查和监督程序。此外,一些国家在针对跨国并购的准入方面也愈发挑剔,并开始限制战略性产业的外资介入。
对此,方蔚也表示,商务部会加快制定出台《境外投资条例》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以保障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和构筑风险防控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商务部对于企业对外投资不是盲目的管,也不是盲目的放。今后必将促进国内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并规范其投资行为。”王晶说。
趋势
我国或成净对外投资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吸引外资增长速度却放缓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或首次成为净对外投资国。2013年,中国全年吸引外资达1239亿美元,上年增长2.3%,而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107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8%,仅居美、日之后,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与此同时,日前海关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8月贸易顺差再创单月新高,也再度展现这个趋势。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0.6%。其中,出口9.1万亿元,增长2.1%;进口7.9万亿元,下降1.1%;贸易顺差1.2万亿元,扩大28.7%。
“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和吸引外资的局面将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世界投资报告》主编詹晓宁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2014年将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新的标志性的一年,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中国对外投资将明显超过1000亿美元。
李稻葵指出,我国政府统计的对外投资量往往是低估的,因为,往往有很多企业没有将自己的对外投资报备给商务部。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对外投资国了。
对此,方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成为对外投资国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大量企业具备海外投资的实力,有能力对资源禀赋广阔的海外市场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将部分产能转移出去。
第二篇:芜湖市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办法
芜湖市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芜湖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适用于审批权限在市级及以下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对于审批权限在国家、省级的企业投资项目,仍按照国家、省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执行。
第二条对列入负面清单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原则上禁止投资建设,各级投资管理部门不得核准、备案,各级国土、规划、住建、环保等部门和单位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确需投资建设的项目,由所在县、区、开发区提出申请,市直相关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安监局等部门)联合会审后报请市政府审定。
第三条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投资项目均为允许投资类。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政府资金投入的项目外,实行告知登记制,其核准、备案采取告知登记方式,由投资企业通过填报告知登记表的方式实现。
第四条告知登记表由市投资主管部门统一制式,各县、区、开发区投资主管部门监制。投资企业从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网站自行下载并如实填写。告知登记表送达(或网上报送)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经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网站公告即完成各县、区、开发区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备案。投资企业凭告知登记表即可办理其他相关手续,各部门应当受理。
第五条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置审批条件一律取消。对未列入负面清单且属市级及以下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原企业投资核准、备案各项前置条件(包括前置条件的前置要求)一律改为后置。
第六条对项目建设所需的能评、环评、土地、规划、安监、消防、施工图等相关审批事项,相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和完善规范诚信、简化高效、监管完善的项目审批新模式。
第七条企业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最新的产业导向政策和产业布局要求,如现行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淘汰类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企业投资项目,不得准入。
第八条上级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争取资金、土地指标、企业退税等有规定的,为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仍可按照原程序办理核准、备案手续。
第九条《芜湖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特点和国家、省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以及芜湖市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清单目录。
第十条《芜湖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三篇:负面清单模式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应用
2014年管理论文
浅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负面清单管理式已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反响强烈,这是管理思维中的一次变革,本文
从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探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廉政建设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等环节中的简单应用,探讨天安化工防腐工作主要措施,助推企业防腐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负面清单党风廉政教育监督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深度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情况,我国积极创新宏观政策调控方式以应对挑战。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作为我国创新宏观政策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稳定企业预期,促进经济转型。同时在企业内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涉及工程项目审批、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人事任免等微观经营管理的违纪违法行为成为腐败易发、高发的区域。立足于推进企业腐败预防工作为核心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必将成为构建惩防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概述
对于“负面清单”,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全新概念。2013年7月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宣布了中美双方在本次对话中达成的三个重要共识和进展:气候合作、能源合作与中美投资协定。其中在投资领域,中美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开展双边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谈判。这是负面清单管理的提法在我国媒体上正式亮相。7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谈到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时表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至少有77个国家采用了此种模式。”那么国际上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究竟是指什么?负面清单是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一种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是一个国家禁止外资进入或限定外资比例的行业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其中要列明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目前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国家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简而言之,“负面清单”是指定出一个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后,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模式是自贸区设立以后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关注的热点。1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自贸区管理办法》)中明确负面清单管理模
式是指在自贸区的投资管理中采取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让相关的投资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由权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是在管理模式上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和创新。此后,中国海关已经开始
“复制”负面清单的管理思维精髓,广东佛山市也要求“在探索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审
批业务流程再造和运行模式创新,全面提升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水平”。2013年12月,南海
开出全省首份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四川、重庆、贵州等等省份启动“负面清单”工程。“负面清单”
有可能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一个热词。尽管是针对外商投资“试水”。但分析人士认为,该
管理模式一经推广,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抓手”,进而影响和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理解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三个关键点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在自贸区的投资管理中采取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让相关的投资主体在市
场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由权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自贸区管理办法》的规定可以看出,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存在于自贸区的投资管理中。市场体系中,投资及其投资管理决定了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
究竟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行为和不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行为,依此而论,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既调控和规
范市场主体的资格问题,又调整和规范有关的市场行为问题。
第一个关键点:在有关主体和行为是否能够进入市场的问题上,可以说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机制:
一个机制是只有经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许可的相关主体才可以从事相应的行为,即法允许才可为,如果是新生事物,当前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也是不可为的。另一个机制是只要法律和相关的规范性
文件没有明确的禁止,那么市场主体就可以为相应的行为,也就是法不禁即可为,它避免了法的出台
滞后于事物发展的客观事实,也维护了法的权威性。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所选择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我们认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必须把握的第一个关键点。
第二个关键点:判断相关主体及其行为是否能够进入市场,或者被市场所认可,常常有两种决定
机制,一个是法律上的决定机制,另一个则是行政上的决定机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上列两种决定
机制中,所选择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即是说在负面清单制度的格局下,法律是唯一能够确定市场行
为的依据,这一点非常关键,体现依法办事的法治精神。
第三个关键点:在市场体系中,究竟什么样的主体及其行为能够被市场所吸纳,什么样的主体及
其行为不能够被市场所吸纳,从理论上讲,有两种可以选择的制度倾向,一个是严格化的制度倾向,在严格制度倾向的选择中,诸多的主体和行为常常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另一个则是松弛化的制度倾向。
在松弛化的制度倾向中,相关主体进入市场的机会是相对较多的,与之相适应,市场对主体的行为也
常常抱着相对宽容的态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采用了松弛化的制度倾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启示
3.1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主要关注点
腐败现象、腐败区域和腐败因素分析一直以来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注点。易发多发的重
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管权、管人、管财、管事为核心的有利益发生和权钱交叉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工程建设、干部人事管理(含员工招聘)、财务管理、资产投资重组等环节,主要表现:
3.1.1 决策权力的集中性。
高发区域人员权力过分集中,当处于“上级管不着,同级管不了,下级不敢管”的“真空”和“脱
节”状态,权力极易失控。因此,一旦制度存在空白或滞后,就会留给权力一定的“寻租”机会。比
如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方面,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借干部提拔为名收受贿赂,行卖官之实,违规
提拔亲属;一些领导干部通过相互提拔对方亲属的形式,相互串通,滥用干部任免权。一些领导干部
权力过于集中,滥用国有企业资财用于个人和本单位消费,造成国家资产的极大浪费。
3.1.2 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风险人员如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放松思想改造,可能产生思想上的蜕变,将权力变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在物资采购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搭私利便车,从采购中谋取私利;一些领导干部
在预算环节、选择代理商、供货商环节,利用手中的审批权限收受贿赂或安排自己的亲属参与采购,攫取私利;一些领导干部在标书制作、标前现场考察和答疑会、评审专家抽取使用、评标等环节通过
虚构或隐瞒事实的方式暗箱操作,进行权钱交易。从中可以看到,违法违纪行为手段不断翻新,也非
常隐匿,由单一向复杂、隐蔽的方向发展,还出现了谋利“期权化”,手段“高科技化”等新动向。
3.1.3 腐败后果的灾害性。
重点领域涉及领域广、跨行业、专业性强,而掌控权力的重点群体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会形成各自特定的价值观,致使他们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处理日常工作时,可能会在不可预知的时间、节点,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出现问题。这些领域和环节产生的腐败行为,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员工权益受损,危害巨大,大多数是以无法挽回的灾害性后果收场。比如通过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低中
高结、违法分包、泄露招标信息等手段行收贿之实;一些党员干部通过违规变更规划、工艺设计方案、承建商、配套设备种类型号和生产厂家等手段获取不法利益。
3.1.4 腐败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主观上当事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当“官”动机不纯,为政不廉,为官不正,认为当“官”
就是为个人及亲友谋取利益,“利”字当头,大搞不正之风,吃拿卡要、办事拖拉、办事不公等,信奉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对腐败现象认识不足,法纪观念淡薄,平时不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在是非面前丧失原则立场,不讲党性,利益面前迷失方向,腐化堕落。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作梗,认
为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贪图享乐,无所作为,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客观上首先是惩罚力度不够,财产刑和罚金相对偏低与受贿贪污金额相差太大,且执行不到位,“身
败名裂财还在”总会有人挺而走险。经常表现为“腐败一个,还有一窝”,“完成一个工程倒下一批干
部”。其次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干部权力行使没有很好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存在决策不民主、不
科学、执行不透明、不到位的问题。最后是群众维权意识不强,举报积极性不高。
3.2 在建立完善防腐对策中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几种简单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精髓之一在于规定或明确行为主体不可为的事项,进
而实现不敢为的法治目的,这与我们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完善防腐对策的初衷是一致的。那么,负
面清单管理模式如何应用呢?
第一,在加强思想教育方面。众所周知,防治腐败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就是思想教育,因为防
治腐败的种种措施都要通过端正思想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效。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引导内化于心,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做工作的中坚、发展的主力、作风的表率。一般来说,我们多以突出专题性教育,针对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因岗施教、进行一些专题性教育培训。在这里,因岗施教和对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梳理,就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它主要立足并突出“负面”,看到的,学习到的基本上是同行业中“莫伸手,伸手被捉”的案例,有很强的类比性,做得专业的教材,有分析,有提问甚至有较强的代入感,并不完全是案件的简单还原。基本上实现教育模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可以达到以警示辅,净化启发为
主的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正之风,扼杀可能导致腐败的苗头,就是要形成企业自己的廉
政负面清单,让人因知利害而不能为不敢为,接受监督从而廓清腐败滋生的土壤。
第二,在完善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层面的设计往往比其它方
面更无漏洞可钻。建立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党风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
度,诫勉谈话制度,实行财产收入来源申报制度,从制度上拓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腐工作的新渠
道。一般来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掌管“人权、财权、事权”的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双向互动、重在预防为原则,以梳理工作职务说明书、查找岗位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设计教育内容为主要步骤,进行党风廉政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以工作职务说明书为例,绝大多数是列举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应当
完成的事项,参加什么级别的会议,布置什么样的工作,同时也会列上一些查阅资料权,使用特殊的办公设备权,费用报销之类的。总的来说,就是谈权利(力)的多,写责任的少,谈具体事务的多,写完成和执行这些事务背后的道德法律风险少。若能在起草时就列出本职务的负面清单,明确本职务
就是有工程承包方来送礼送钱送不应当得的好处,收之受之享用之,最后必泪之愧之无自由之。备注
栏中再超连结相关案例,在赋于权力的时候就把制度的笼子套上。相比之下,等当事者都尝到权力的好处了进入上瘾状态了,再说要严格执行财产收入来源申报制度,除了执行大打折扣外,恐怕相应的对策也准备好了,这无疑会增加反腐难度。
第三在强化纪检监督方面。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不公开、不透明,得不到有效制约与监督,是导致
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就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托职代
会,把涉企重大决策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集思广益,鼓励员工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特别要增
加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透明度,使领导干部权力行使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
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禁止事项的列举,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潜在之意是强化行为人的责任意识。
不论行为人是谁,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就是要告诉你,你在行使权力时要接受监督,禁止事项你做没做,是以公立心的,还是私心私利过重的,无论事前、事中、事后,都将有可能暴露无遗接受法之审判。
通常做法和手段:一是分析研究并确定防腐反腐的重点部门和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做到“在重点中
选难点、在风险点中选焦点”,“赂随权集”掌握易发腐败行为的风险点;二是实行对领导干部的廉政
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和定期考核考察制度,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进一步深化个人重大事项报告
制度和廉政情况公示制度,按照规定要求定期述职述廉。严格抓好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项目实行终身负责制;三是增加员工的话语权,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业评价,并将廉洁从
业评价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将廉情评估预警、专项资金监管、合同审批
电子监察进行整合,建立廉政风险网络监控中心。以上几个方面的做法,可形成制度,常用常新,不
仅上墙进脑,还应扩大范围:进社区,到家庭,亲人知,朋友晓。上网络实现电脑浏览器主页有提醒,手机QQ、短信、微博、微信等即时工具成为载体,扎实地提高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天安化工结合党委特色活动,努力践行防腐工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公司重组以来,党委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推行高风险岗位检查控制,开展干部廉政承诺为
重点,传统节日开展重申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专题教育活动。元旦、春节前夕,园区原各企业组织
学习上级关于春节和“两会”期间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加强廉洁自律相关文件精神,强调“九个禁
止”相关要求,重申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秋、国庆前夕,公司
纪委组织开展中秋、国庆期间“五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廉洁短信温馨提示活动,观看党风党纪教
育片、重温党风廉洁教育相关规定。公司纪委和各党支部共组织教育活动39场次,参加人数达1890
余人次,发送廉洁短信358人次,在助理以上干部中传阅学习了《中共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关
于强化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四风”的通知》精神。要求党员、干部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讲操守、重品性、做表率,严格遵守廉洁从业行为规范,自觉接受监督。要求中级管理人员思想
上牢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恪守“公生明,廉生威”;实践“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操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古训,自觉拒腐防变,做一个“正直人”。
为有效控制风险、落实高风险岗位责任,通过与公司相关单位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公司党委书记与纪委书记、纪委书记与各党支部、与中层干部及部门助理签订《2013年下半年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责任书》共198份;各党支部与风险岗位人员及管理人员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或廉洁从
业承诺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强化各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时对领导
干部、高风险岗位人员通过专项会议、走访交谈、信访工作访谈等形式进行经常性的廉政教育,真正
把对领导人员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起到了超前防
范的作用,努力构建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目前未发现违纪违规行为。
公司整合后,为尽快建立健全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公司纪委对原三家公司纪检、监察、内部审计所涉及的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提出纪监审管理标准清单,按时完成整合修订工作。在整合修
订《各级管理人员廉洁自律管理制度》、《礼品礼金登记、上交及处理办法》、《工程廉政合同管理制度》
等14个制度的工作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应用,初步建立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
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一定还有很多可以融合的切入点,无论在思想
教育、制度完善,执法监督,负面清单理念的引入都还有一个消化适应过程,也存在结合具体工作的优化和改进。促使“负面清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负面清单,不仅要防止措辞含糊的禁止事项出现,还要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有效的做法,提炼出来形成具有强大正能量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整
合,为防腐工作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明确指引。参考文献:
[1]张淑芳: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法治精神解读(上海财经大学)
[2]上海经贸委: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
[3]李燕:“负面清单”对创新工业行业管理的启示
[4]公司2013年纪委工作总结
第四篇:建立负面清单!国资委发文划定央企投资红线范文
建立负面清单!国资委发文划定央企投资红线
国务院国资委今日(1月18日)公开发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4号)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5号)。新修订的两个央企投资监管办法,要求针对央企境内和境外的投资项目,要分别建立负面清单,划定投资红线。其中要求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对于禁止类项目的,央企一律不得投资。对于特别监管类项目,央企应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由央企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自主决策。办法要求央企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两个办法主要有四方面特点:一是强调依法监管,厘清国资委与央企权责边界。准确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对该由国资委履行的投资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监管;对应由央企自主作出投资决策的事项,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责任。二是强调全方位监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强化投资监管联动。三是强调全过程监管。强调事前加强规范、事中注重监控、事后强化问责。四是探索创新监管,试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明确出资人投资监管底线,划定中央企业投资行为红线。负面清单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为提高境外投资监管的针对性,防范境外投资风险,国资委延续了制定专门境外投资监管办法的做法。在保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与境内办法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战略规划引领、坚持聚焦主业,更加强调境外风险防控、保障境外资产安全。新修订的两个办法施行后,《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同时废止。以下是两个办法全文:《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中央企业规范投资管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更好地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内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第三条 国资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第四条 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督促中央企业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报投资计划,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实行备案管理,制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第五条 中央企业投资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资人投资意愿,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遵循价值创造理念,严格遵守投资决策程序,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六条 中央企业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投资管理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履行投资信息报送义务和配合监督检查义务。第二章 投资监管体系建设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投资项目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第八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季度及投资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等投资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中央企业建立完善本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投资基础信息管理,提升投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投资计划执行、投资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当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第九条 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第十条 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第三章 投资事前管理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并与企业财务预算相衔接,投资规模应与合理的资产负债水平相适应。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当纳入投资计划,未纳入投资计划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确需追加投资项目的应调整投资计划。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0日前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投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资主要方向和目的;
(二)投资规模及资产负债率水平;
(三)投资结构分析;
(四)投资资金来源;
(五)重大投资项目情况。第十三条 国资委依据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从中央企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进行备案管理。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投资计划,国资委在收到投资计划报告(含调整计划)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企业反馈书面意见。企业应根据国资委意见对投资计划作出修改。进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特别监管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其投资计划需经国资委审批后方可实施。第十四条 列入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在履行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实施前向国资委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投资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投资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从投资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企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国资委确认的各企业主业、非主业投资比例及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选择、确定投资项目,做好项目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新投资项目,应当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中股权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两级。各级投资决策机构对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第四章 投资事中管理第十七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当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按要求报送季度投资分析情况。第五章 投资事后管理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投资效果分析;
(三)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每年选择部分已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开展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第六章 投资风险管理第二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强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方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第二十四条 国资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中央企业。相关中央企业应按照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商业性重大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参与。中央企业股权类重大投资项目在投资决策前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第七章 责任追究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第二十七条 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八章 附则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06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外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境外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境外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第三条 国资委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监管的原则,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境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第四条 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明确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强境外风险管控、推动走出去模式创新,制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境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第五条 中央企业是境外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境外投资计划,研究制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境外项目管理,提高境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开展境外检查与审计,按职责进行责任追究。第六条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引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规划,坚持聚焦主业,注重境内外业务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依法合规。遵守我国和投资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商业规则和文化习俗,合规经营,有序发展。
(三)能力匹配。投资规模与企业资本实力、融资能力、行业经验、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相适应。
(四)合理回报。遵循价值创造理念,加强投资项目论证,严格投资过程管理,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二章 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建设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境外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境外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境外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境外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境外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境外投资项目的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境外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第八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境外投资管理信息化水平,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分析与管理,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实时监控,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第九条 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当报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第十条 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第三章 境外投资事前管理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清晰的国际化经营规划,明确中长期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规划编制境外投资计划,并纳入企业投资计划,按照《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管理。第十二条 列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当在履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在向国家有关部门首次报送文件前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中央企业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项目融资方案;
(五)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六)其他必要的材料。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等,从项目风险、股权结构、资本实力、收益水平、竞争秩序、退出条件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论证。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经国资委确认的主业,选择、确定境外投资项目,做好境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境外新投资项目,应当充分借助国内外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提高境外投资决策质量,其中股权类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在境外从事非主业投资。有特殊原因确需开展非主业投资的,应当报送国资委审核把关,并通过与具有相关主业优势的中央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境外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境外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二级。各级境外投资决策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当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第四章 境外投资事中管理第十六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境外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境外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到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投资项目阶段评价和过程问责制度,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开展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违规违纪行为实施全程追责,加强过程管控。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境外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境外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当按要求报送季度境外投资分析情况。第五章 境外投资事后管理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境外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境外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境外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境外投资效果分析;
(三)境外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境外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境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二十一条 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完成后,中央企业应当及时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常态化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第二十三条 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评价,将境外投资管理作为经营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定期报告和公布。第六章 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作为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强化境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预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民间投资机构、当地投资者、国际投资机构入股,发挥各类投资者熟悉项目情况、具有较强投资风险管控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等优势,降低境外投资风险。对于境外特别重大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建立投资决策前风险评估制度,委托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对投资所在国(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市场、法律、政策等风险做全面评估。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境外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重视境外项目安全风险防范,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驻外使(领)馆的联系,建立协调统一、科学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项目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将保险嵌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实施联合保险和再保险,减少风险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失。第二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投资所在国(地区)政府、媒体、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跨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七章 责任追究第二十九条 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第三十条 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八章 附则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12年公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同时废止。(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第五篇:国际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经济学0801班
锁旭东06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联合在一起。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大量引进的FDI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7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中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
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即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小规模生产→较高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低价格→较低的市场占有率→更小的规模制造。
三是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四是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五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赢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二、发展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内地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NP至少应当划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也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相应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中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一类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为了培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核心能力,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美的国家都设立了海外企业,从而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和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除中国已进行投资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在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
投资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应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的立法。至今中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保险法》,以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力与利益。在微观层面,对外投资企业则要大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