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做好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银监通[2008]10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于2007 年正式投入运行,经各方共同努力,已基本实现预计目标。为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做好2008 年非现场监管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立数据质量“四单制度”,规范数据质量管理流程
建立以“提示单”、“警告单”、“现场检查单”和“处罚单”为核心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细化监管要求,规范监管流程。
(一)针对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提示单”
1.适用条件:
针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中存在问题和疑点,非现场监管人员在通过电话交流或现场走访等方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解沟通后,仍认为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或需要对有关问题进一步进行核实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提示单。
2.格式内容:
(1)提示单格式参见附件1。
(2)提示单要明确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或相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确认的内容。
(3)提示单要明确说明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范围和内容,包括提供数据变动原因、数据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安排、自我检查情况或内部审计结果等。
(4)提示单要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反馈信息的时间和方式,如正式文件、讨论会议或约见会谈等。
3.使用方式:
非现场监管人员以本部门(处、科)或本局(分局)办公室名义正式行文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提示单”作为附件。
4.执行要求:
(1)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提示单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加盖机构印章,并由相关提供人员及负责人签名确认。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反馈相关错误或问题的纠正整改措施和进展情况。
(3)原则上,对于报表数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需要以“提示单”方式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确认解决的,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在下一期报表报送日前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
(4)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对反馈信息进行确认,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纠正数据错误或管理问题,并跟踪确认银行整改进展情况。
(二)发现数据存在严重问题,要求限期整改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警告单”
1.适用条件: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报表数据或管理制度中存在严重问题,非现场监管人员在已对相关事实进行确认的情况下,要求机构限期整改时,可使用“警告单”。银行业金融机构严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非现场监管报表报送中多次出现迟报、错报或漏报等情况,报表数据在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存在重大差错或不足。
(2)非现场监管报表的组织管理和内部流程存在重大缺陷,职能分工和问责机制不明确,相关管理要求和制度未得到有效实施。
(3)缺乏统一、明确、全面和可操作的非现场监管报表实施细则,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项目数据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等,或重要报表项目缺乏可靠数据来源或统计方法。
(4)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填报需求,并缺乏明确可行的改进和提高措施。
(5)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按照“提示单”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或存在其他如阻挠、拖延和不配合等不按照银监会规定要求提供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情况。
发出“警告单”之前,主监管员(或非现场监管负责人)及其主管领导应对警告内容予以确认。
2.格式内容:
(1)警告单格式参见附件2。
(2)警告单要明确描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3)警告单要明确说明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限期整改的内容及时间要求。
(4)警告单要明确列示与警告问题相关的事实依据的名称,并注明简要内容,事实依据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报送纪录、会谈纪要、文件资料等。
(5)可将重要事实依据作为警告单附件。
3.使用方式:
非现场监管人员最低要以银监会办公厅或银监局(分局)办公室名义正式行文告知银行业金融机构,“警告单”作为附件。
4.执行要求:
(1)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要按警告单要求,拟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要求,并按监管要求将有关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报告监管部门。相关报告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签署并加盖机构印章。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将处理意见报告监管部门。
(3)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定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并可采取审慎会谈、现场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解核实,以确认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改情况。
(三)发现数据疑点或错误可能较为严重,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沟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需要进行现场检查时,监管人员可向现场监管部门发出“现场检查单”
“现场检查单”各项要求应与《现场检查建议书》(见《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银监发[2006]52号)保持一致,同时应针对数据质量管理问题进行细化要求。
1.适用条件:
(1)非现场监管人员认为有必要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掌握并确认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或非现场监管人员认为有必要通过现场检查方式了解银行业金融机构报表填报流程、数据管理制度和相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非现场监管人员已通过其他非现场监管方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仍不能确认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实际情况。
2.格式内容:
(1)检查单格式见附件3。
(2)检查单要明确检查目的、检查范围、检查内容和重点等具体要求。
(3)检查范围要明确以下全部或部分检查项目内容:
① 拟重点检查的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范围。
② 拟重点检查的非现场监管报表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环节。
③ 拟重点检查的与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环节。
(4)检查单中还应对检查预计工作量和时间安排提出初步意见,并列出需要参与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相关部门,如政策法规、创新业务、统计和信息科技等部门。
(5)与检查相关的非现场监管记录可作为检查单附件,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会谈纪要、问题跟踪记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提供的内部管理相关信息等。
3.使用方式:
现场检查单的使用程序和审批要求参照《非现场监管指引》 要求执行。
4.执行要求:
(1)现场检查部门(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按《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及相关法规要求对现场检查单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
(2)非现场监管部门要与现场检查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并按法规制度要求参与现场检查进程,掌握检查结论并跟踪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情况。
(3)在现场检查资源不能支持实施相关现场检查要求的情况下,对于重大数据质量检查要求,可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和内部数据管理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处罚单”
监管人员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等法律,遵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等有关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罚。“处罚单”相关要求参照《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要求执行。
1.适用条件:
(1)当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按警告单要求如期进行整改,或该机构报表工作中存在其他相关涉嫌违法行为时,监管人员初步审查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并依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立案审批。
(2)对已立案的涉嫌违法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已按法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
(3)根据调查(检查)结果,监督检查部门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已按法规要求报负责人批准。
(4)《中国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 及相关法规中关于《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的其他要求。
2.格式内容:
处罚单参照《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的格式内容,遵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 等相关规定。
3.使用方式:
处罚单的传递发送等使用方式要遵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 等相关规定。
4.执行要求:
(1)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配合银监会工作人员调查(检查)。
(2)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处罚单(《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存在异议,可按法律要求提出陈述申辩意见或提出听证要求,银监会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及时进行处理。
(3)银监会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检查)时,要遵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 等相关规定。
(4)监管部门要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 等相关规定,与法律部门相互配合,确定《行政处罚决定书》 或决定不予以行政处罚。
二、银监会各部门及各级派出机构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不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管理,提高数据质量
(一)加强组织,切实贯彻“四单”制度
银监会各部门及各级派出机构要结合实际,突出主监管员在数据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强化部门岗位间的协调合作,加强上下联动,围绕“四单”制度,制订与本部门或本机构监管分工和数据管理职责要求相适应的具体组织、实施、报告、监督以及后期档案管理等制度,不断规范和强化数据质量监督管理。
(二)严格执行“四单”制度
“四单”制度作为正式的监管手段和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和主监管员要严格执行,并与其他监管措施相配合,切实保证有关监管措施得到严格有效的执行。
(三)掌握审核要求,加强分析应用
各级主监管员及其他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加强主动学习,熟悉掌握报表内容和报送要求,以及数据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不断提高报表审核分析水平,并加强实际应用。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充分发现数据背后的风险问题和管理缺陷。
(四)加强沟通交流,充分落实各项监管要求
各级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充分听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见,及时跟踪了解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自查及内部审计结果,共同制定整改方案,并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协调,银监会派出机构监管部门应根据监管内容重要程度将相关“提示单”、“警告单”、“现场检查单”和“处罚单”抄报上级监管部门并抄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各级统计部门应与监管部门应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监管部门要将“四单”相关文件抄送统计部门,统计部门要汇总辖内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问题和“四单”执行情况,对非现场监管报表中存在的普遍性数据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定期通报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保证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本机构数据真实性负责,并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非现场数据质量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确保本机构能够真实有效地收集、汇总和报告各项非现场监管数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要将提高非现场监管数据质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相结合,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控制非现场监管数据质量,并监控和评价非现场监管数据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相关履职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层要负责制定实施、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本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管理制度和程序,建立完整有效的操作规程和监控机制,严格督促各级机构和相关部门执行数据管理和报送职责,及时掌握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情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以满足银监会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的各项要求。
(二)建立并完善内部数据流程和相关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非现场监管报表内容和《填报说明》 相关要求,结合本机构内部数据管理模式,制定本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实施细则。填报细则要明确每一项数据的归属关系,明确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明确数据的报送渠道和报送流程,包括数据的取得,数据的加工和数据的复核等;明确机构内部部门分工和责任,重要岗位应建立人员AB 角制度,对没有认真履责的部门要明确相应的纠正措施。填报细则应形成书面文档,与主监管员充分沟通后报银监会及派出机构备案。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是一家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满足监管部门报表要求,杜绝报表中的空白,提高数据质量。特别是对于填报难度较大的报表,如信用风险中非信贷资产分类、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缺口,以及合并报表口径的数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切实提高数据质量。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也要加强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的分析应用。通过使用这些数据,发现数据质量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四)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间要求紧,质量要求高。通过传统手工填报难以满足数据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为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投入,在组织、人员和经费方面予以保障,通过提高信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五)定期开展统计检查和内部审计,发现数据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2008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2007年12月31日报表数据质量进行自查。检查的重点包括各机构内部非现场监管报表组织实施情况,报表数据质量情况,报表管理工作和相关信息科技支持情况等内容。各机构应及时将自查报告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具体要求另行发文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本机构自查结果,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内设部门和数据质量较差的报表进行专项内部审计,并将内部审计结果报银监会(具体要求由相关监管部门确定)。
请各银监局及时将本文转发有关银监分局及辖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分行。
附件:1.非现场监管报表事项提示单(略)
2.非现场监管报表事项警告单(略)
3.现场检查立项建议书(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02月25日(中央法规)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建立非现场监管关键指标数据质量承诺制度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4-2-1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
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04‟19号2004年3月28日)
各银监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和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现就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端正经营思想,积极做好信贷支农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把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业务经营的首要任务。要深入了解农民、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准确把握现阶段农村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信贷支农的政策措施,改进工作作风,改善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春耕生产
当前,春耕生产正在进行当中。为保证春耕生产所需化肥、种子、农膜、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购进,支持春耕生产,支持农户发展政府鼓励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农村信用社要根据春耕和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认真做好吸收存款、扩充股金工作,要积极压缩、收回非农贷款,努力增加支农资金来源,及时调度资金,确保春耕生产资金需要。各级联社要及时做好资金调剂工作。资金不足的信用社,要及时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好支农再贷款。农村信用社要改进对种粮农户和粮食主产区的金融服务,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力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时,严禁指定购买单位、扣收股金、以物抵贷等行为。农业、农民贷款比重较大的地区,允许农村信用社年中存贷款比例适当扩大。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70%左右要投向农业、农户;其它地区也要相应增加对农户、农业的贷款比重。在民间借贷利率较高的地方,农村信用社要特别注意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投放。
三、严格贷款管理,确保支农重点
农村信用社在积极支持春耕生产的同时,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拓展信贷领域,把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放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上来。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资金能力、市场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安排好贷款顺序。首先,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其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第三,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其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作用。第四,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证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第五要择优支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产品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第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要根据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需要,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要的前提下,扩大农户贷款范围,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支持农民外出务工。
四、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改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额度逐步加大的形势变化,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信用放款额度和支持范围,方便群众,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消费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要注意以信用为基本条件,严把信用贷款证发证关;完善贷款证台帐管理,严把事后监督关,充分发挥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要注意做好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年检及更新工作。
各地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当前,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可以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对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也可以采用联保方式给予支持。同时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注意进行贷款品种和方式的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活动,培养信用示范户,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对农民贷款的跟踪调查,尽快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试行组建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注意发扬信用社贴近农民的优势和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认真做好信贷支农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要努力完善信贷、资金结算等服务方式,大力开展中介业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五、坚持贷款公开和利率优惠政策,接受群众监督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继续执行农户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坚持贷款公开制度,实现贷款发放计划公开、对象公开、额度公开、利率公开,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
六、健全信贷岗位责任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信贷岗位责任制是农村信用社保证支农工作、保证贷款质量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要通过贷款责任制,建立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数量、质量考核制度,把扩大农户贷款面、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收回到期贷款作为信贷人员重要考核内容。要正确处理贷款责任制与支农的关系,分清责任,加强考核,以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村信用社既要支持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强贷款管理,依法收回到期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降低对农户和企业的贷款风险,要立足于对农户和企业还贷能力和资信的实地了解。地方政府要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自主权,逐步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户贷款扩大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七、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信贷支农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级农村信用联社主要负责人在做好改革深化工作的同时,要集中精力抓好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和督促农村信用社认真落实本通知精神,切实改进对农户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要及时指导、检查农村信用社支持春耕生产情况,帮助基层信用社解决问题。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时总结过去信贷支农工作的经验、教训,针对农民、农业、农村对信贷服务的实际需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协调和督促农村信用社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同时,要坚决维护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防止借款人逃废债务,监督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二○○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精神,加强和改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市场研究,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确保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信贷增长的相互关系,关注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及房地产市场、客户出现的新变化,建立与政府规划、土地、建设、人民银行、统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对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稳健经营战略。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研究制定稳健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和发展战略,科学把握房地产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变化,防止盲目跟进和授信过度集中。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分析房地产贷款风险状况,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及投放策略,健全资本约束和稳健经营机制,确保房地产信贷审慎投放和稳健运行。
三、完善内控措施,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4〕57号)及有关规定,对房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商业用房贷款等不同类型贷款的审批标准、操作程序、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完善各类房地产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建立动态的风险拨备机制。改进房地产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和统一授信管
理办法。建立各类房地产贷款分类统计及风险敞口的月度监测与分析制度,健全房地产贷款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四、严格执行有关信贷管理规定,规范开发贷款行为。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扎实做好房地产贷款“三查”,全过程监控开发商项目资本金水平及其变化,严禁向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不含经济适用房)、“四证”不齐等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严禁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发放开发贷款。对于囤积土地和房源、扰乱市场秩序的开发企业,要严格限制新增房地产贷款。防止开发企业利用拆分项目、滚动开发等手段套取房地产贷款。
五、加强尽职调查,注重防范土地储备贷款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评估和审慎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贷款前,要加强对储备土地的性质、权属关系、契约限制、开发规划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严格贷款发放条件。要科学、动态地测算和监控土地收储费用,开设专门的托管账户,警惕土地以低成本转让,确保土地出让收入优先归还银行贷款。要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违约必须提前还款的罚则,避免土地储备机构盲目“圈地”、盲目批地对贷款造成风险。要完善相关抵押手续,认真落实第二还款来源,根据风险状况审慎确定抵押率。
六、引导合理的个人住房消费,加强按揭贷款管理。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个人首套自住房贷款,稳妥发展二手房贷款市场。首付款比例应当依据借款人还贷风险确定,不宜一刀切。要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监测等尽职调查制度,加强对各项权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审核,加强按揭贷款抵押登记审查,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期房抵押贷款一次性支付风险,防止一些资质低下的企业利用预售环节将风险转嫁给银行,严厉打击“虚假按揭”等套取和诈骗银行贷款的行为,维护银行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强化贷后管理,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房地产项目工程进度发放贷款,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健全开发贷款的封闭性管理措施,严密监控房屋销(预)售资金流向,可实行销(预)售资金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高度关注未实行封闭管理的开发贷款。加强对贷款抵押物的管理及抵押物价值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对抵押手续不完善及抵押物不足额的部分及时追加有关担保。一旦发现开发企业挪用房地产贷款,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直至提前收回贷款。
八、进一步规范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贷款业务。
信托投资公司开办房地产贷款业务,或以投资附加回购承诺等方式间接发放房地产贷款,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12号)有关规定;用集合信托资金发放房地产贷款,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
九、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银监会客户风险信息系统及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平台,及时登录有关房地产贷款客户不守信用、违规操作等不良信息,严密监测境内外各类客户违约情况;加强同业合作,防范和控制客户跨行违约行为,建立违约客户“黑名单”等联合惩戒机制;研究由房地产企业落实期房抵押贷款担保等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报告和定期通报制度。当前,要把对房地产贷款合规性检查作为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对房地产贷款违规经营、造成贷款损失等问题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银监会将在媒体公开披露并依法实施业务叫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管理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完善房地产信贷管理相关制度及措
施,于2006年9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上报银监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银监会有关部门反映。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
加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06]50号 2006年6月23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各省级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2005年以来,银监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当前银行业案件形势仍然严峻,为有效遏制银行业案件多发、高发态势,进一步巩固案件专项治理成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推动。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对改善银行业声誉和形象,维护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良好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第八次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和国有商业银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着力建立健全案件防范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查防结合、改革流程和部门设置与强化管理并举原则,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工作。
二、严格经营管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扭转重业务发展、轻风险控制的不良倾向。对分支机构特别是案发的重点地区、重点机构,要从风险管控能力、业务规模、人员素质等方面,重新进行票据、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经营资格的审核,严格进行授权和转授权;对票据审验等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实行上岗培训、考试和资格审核,切实查堵操作漏洞。对新发现百万元以上案件的分支机构实施诫勉谈话,由其所属省级机构一把手到总行汇报发案原因及拟采取的措施,由总行进行告诫,并在系统内通报;对连续发现两起百万元以上案件的分支机构,要上收相关业务审批权限;对风险管控不力、存在严重违规操作问题的分支机构,要停办相关业务,切实整改后方可恢复办理。
三、强化内部控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内控建设,提升制度执行能力,构筑防范操作风险,尤其是防范案件风险的内部防线。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尤其是创新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制度建设,并对现行的内控制度包括各种处罚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后评价,与现行法规相悖的要立即废止,有漏洞的要及时修订完善,使各项制度全面制约各类决策程序、各项业务过程、各级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坚决杜绝以信任、习惯代替制度规定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三要推动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增加内部审计的频率和覆盖面,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和严肃性。
四、加大检查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检查工作,检查所安排的工作是否落实,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理是否到位,尤其要抓好对易发案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特别要检查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授权卡或柜员卡、票据审验、查询查复、对账、枪支管理、金库尾箱等薄弱环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系统内组织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贴现、质押等业务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尤其要防范内外勾结、伪造和克隆票据、“假作废,真盗用”、“大头小尾”等重大风险。银监会将选取重点地区和机构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抽查,各银监局也要对所辖地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情况进行抽查。
五、严肃责任追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一是实行差别化处理。要鼓励自查自纠、自首、举报,对提供线索、业已查实的举报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检查发现或暴露的案件,要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双线问责”,严格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追究业务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失职责任;对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上追两级领导责任。二是引入引咎辞职制度。发生大额和性质严重案件的分支机构负责人必须先行引咎辞职,视案件结果再行处理。三是发生大要案及案件频发分支机构的主要领导要坚决撤换,不得易地同级任职,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调离、降级使用或免职。四是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和落实案件报告和移送制度。
六、深入调查研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加强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剖析各类案件发生原因,总结案件检查、堵截经验,举一反三,揭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政策和工作两个层面提出应对措施,增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也要选择典型地区和典型机构开展案件风险防范的研究分析。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调查研究情况及时报告银监会。
七、加强宣传教育。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规范案件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口径、频率、方式等,积极引导舆论进行正面宣传。要宣传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措施和成效,充分说明案件排查是银行业加强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深挖陈案、堵塞漏洞,才能加强内控、遏制新案,才能真正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以争取各方面对银行业案件治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典型案件,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员工队伍建设,夯实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
八、提升案防合力。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发挥好协调配合与监管服务功能,强化案件治理工作合力。要建立案件治理责任制,将案件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落实案件防范和查处的监管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案件报告、跟踪、督办、处理等流程,密切关注案件进展,负责案件责任追究处理的落实工作。要完善案件专项治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分工协作,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与司法、公安、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促进案件形势的根本好转。
九、严格行政处罚。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责令停业整顿。对辖区内管理不力、违规严重、屡查屡犯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责令其进行停业整顿,并予以公告,视整改情况恢复相关业务的经营资格。二是吊销金融许可证。对辖区内发生重大案件、造成巨额损失、影响极其恶劣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予以吊销金融许可证。三是取消任职资格。对辖区内发生重大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一定时期直至终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四是给予综合评级降分或降级。对辖区内管理混乱、违规严重、案件频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下调其综合评分,问题严重的要直接降级。
十、完善案件通报。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坚持定期召开案件情况通报会,通报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期发现的主要案件及办结处理情况,解剖案发原因,吸取教训,交流案件查处经验,研究切实有效的案件综合治理措施。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大要案,要向其股东、股权董事(不包括外部董事)通报;对大要案屡次发生、高发多发势头得不到扭转的大型商业银行,银监会将向国务院及中组部作出专报。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大要案,必须在系统内通报案件情况和责任人处理情况,深刻吸取教训。
十一、加强监管问责。银监会将加大对案件查处工作督促、指导、检查不力银监局的监管问责力度。对未落实案件专项治理责任制的,缺乏切实可行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计划和措施的,未及时提示案件风险隐患的,瞒报、漏报、迟报案件的,辖内案件发生率长期居高不下或同类案件反复发生的和大要案查处不力的银监局,银监会将严格追究其主要负责人、有关方面负责人的责任。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