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第87号 2005年12月30日
各银监局:
银监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监管工作,对强化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督促各行健全内控管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暴露出改革滞后、管理不严、内控薄弱等问题。尤其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接连暴露大案、要案,涉案金额大,情节恶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银行信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监管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派出机构片面理解法人监管理念,放松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风险预警处置滞后、查处问责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督促各家银行全面推进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银监会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将《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各银监局要认真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监管工作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监管队伍,督促指导辖内监管派出机构,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管信息收集、反馈、报告要求,规范建立监督检查、监管通报、座谈、质询、风险提示、戒勉谈话等监管制度,在系统内部建立动态跟踪、上下联动、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持续监管工作机制,整体提高监管工作效率。近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非现场监测、风险管理等完善制度建设,明确监管职责分工,落实监管问责。各银监局要认真落实有关制度要求,全面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属地监管工作。
各银监局要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是做好法人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2006年起,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垂直指导,建立完善对派出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各级派出机构有效实施监管行为的管理考核。同时,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和业务流程改造进程,及时修订完善《指导意见》,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督促各家银行全面推进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现就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市场准入
各银监局要严格依据《行政许可法》以及银监会关于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公开透明、简化程序、规范操作、严格审查、持续监管的原则,注重建立准入审查同持续监管有机结合的市场准入监管机制。
(一)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履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实施,在审查拟任人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应重点对其合规守法意识、配合监管机关工作情况、职业道德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价。除拟任人需个案审核外,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均应由其上级机构向拟任职机构所在地银监局、银监分局提交任职资格审查申请,经属地监管派出机构审查,有权审批监管机构应依据权限于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对拟任人需个案审核的,按照有关规定上报一级审查决定。
各银监局要在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机制,建立履职评价持续监管档案,全面记载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表现,重点从是否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以及合法守规、诚实守信和勤勉尽职等方面持续跟踪评价辖内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工作实效和适任情况。
各银监局要将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同任职资格审查工作紧密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离任审计报告和履职监管情况作为审查、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依据,辖内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调离现职时,调出地监管机构应向调入地监管机构提供履职监管情况,提出监管评价意见,并在高管人员任职后及时移交履职监管档案。
监管过程中,对审查、监管发现不宜继续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要及时建议其上级机构撤换并依法取消其任职资格。
(二)业务准入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业务准入实施法人审批管理制度,新业务开办应统一先由其法人向银监会申请并获得批准。各行系统内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应分级逐层授权,并向所在地监管派出机构报告。各行分支机构新业务开办应坚持内控优先、管理先行原则。日常监管中,各银监局要严格监督检查各行分支机构新开办业务执行上级授权情况和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加强对分支机构新开办业务内部控制、经营绩效和风险状况的跟踪监督。对各行分支机构办理业务过程中内控不力、风险突出、违规严重的,应及时提出监督整改要求,问题严重的,应依法暂停其办理相关业务。
(三)机构准入
各银监局应将资本约束、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盈利能力作为机构准入监管的重要标杆。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盈利能力等重要监管指标应符合监管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足额拨付营运资金。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治理结构改革要求,各银监局要进一步督促辖内各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考核,科学测算、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逐步提升网点经营层次和服务功能,以机构设置优化改革为手段,推动各行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二、非现场监管
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完善非现场监管工作,按照银监会统一部署,结合“1104工程”的推进,上下协同配合,在加强对风险量化信息统计监测的同时,按照风险分类监测报告要求,提高对辖内各行整体风险状况的跟踪监控和分析评估。当前,要重点做好分支机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对辖内各行的信息报告要求,落实案件统计报送制度,在按季监测各行资产质量、分析资产质量迁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准确识别辖内各行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迁徙变化情况,确定重点地区、重点机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持续监控,并为有效实施现场检查提供依据和指导。
(一)资产质量监测考核
各银监局要将督促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资产质量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督促各行基层分支机构抓紧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推进完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方法,在准确核实贷款分类偏离度,摸清整体资产质量底数的基础上,以存量不良资产为基准对各行进行严格考核,督促、指导各行制定计划,加大清收盘活力度,积极与总行联系加大核销力度,努力消化存量不良资产。
各银监局要督促各行提高新增贷款质量,持续监控考核各行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情况,避免出现不良贷款反弹势头。对各行2003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要督促其逐笔查找原因、落实清收责任,对造成损失的,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要在认真做好资产质量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贷款迁徙度的监测分析,提高风险预警、预判和监控分析能力。
1.信贷资产质量。跟踪监测各行分支机构不良贷款迁徙状况和增减变动情况,持续监控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主要内容包括:
(1)贷款总额增减变动情况;
(2)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
(3)各类别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及增减变动情况;
(4)不良贷款迁徙度;
(5)2001年、2003年以来及当年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情况;
(6)贷款及不良贷款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
(7)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8)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处置核销情况;
(9)抵债资产收回处置及变动情况等。
2.非信贷资产质量。督促各行完善非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类方法,准确核实非信贷资产质量底数,持续监控非信贷资产质量变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1)非信贷资产总额、类别增减变动情况;
(2)非信贷不良资产和预计损失余额、占比、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趋势;
(3)各类别非信贷不良资产和预计损失余额、占比、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趋势;
(4)非信贷不良资产和预计损失地区分布情况;
(5)非信贷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处置核销情况等。
3.表外业务状况。督促各行进一步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持续监控各行表外业务内部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主要内容包括:
(1)表外业务余额及各业务类别增减变动情况;
(2)表外业务及各业务类别保证金率、抵质押率、风险敞口、垫款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
(3)表外业务及各业务类别风险变动趋势;
(4)表外业务风险地区分布情况;
(5)表外业务垫款清收、盘活、处置核销情况等。
(二)重点行业、地区、机构、企业集团和风险客户监测
各银监局要在持续监控辖内各行资产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客户风险的监控分析,研究确定不良资产重点监控行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机构。针对当前企业大额授信、多头授信等风险易发环节,进一步完善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授信情况的统计、监控、通报制度,加强对大额风险的监控防范,研究判别需要重点跟踪的大客户贷款风险的相关银行,确定银行大客户风险贷款,进行持续监控,并按季将辖内重点客户风险跟踪情况上报银监会。
(三)案件和操作风险
针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经营性机构案件和操作风险问题高发的特点,要严格督促各行逐条落实银监会颁布的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措施,在前期围绕基层分支机构经营目标体系、激励约束机制、重点业务、重点岗位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各行认真制定整改计划,切实采取措施完善内控管理、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体制和自查、自纠机制,强化防范操作风险长效机制,杜绝案件隐患。
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完善辖内案件及操作风险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行案件发生情况,认真按照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建立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49号)和《关于修订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121号)要求,加强对案件发生时间、发现渠道、资金用途、损失情况、成功堵截情况的统计监控,按季填报案件统计信息并持续跟踪,督促各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风险处置措施。
(四)其他经营管理信息
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完善对辖内各行非现场监管信息报告要求,及时掌握并全面监控各行经营管理和风险变动情况,对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绩效和风险状况进行持续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管理信息和风险状况。应持续监控各行业务经营管理动态,推进各行落实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人员、岗位、部门分工制约的内部管理架构,细化、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和规章,提高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能力。管理信息和风险状况监控应全面涵盖各行业务经营、产品创新、风险状况、系统运行、高管变动、案件情况以及内控管理信息等内容,并区分管理职能、业务产品和风险类别,持续评估其内部控制实效。
2.经营绩效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经营利润、账面利润和收入、利润结构及变动情况;
(2)资产利润率;
(3)人均利润;
(4)成本/收入比率;
(5)中间业务收入;
(6)拨备计提情况;
(7)弥补消化亏损挂账、资产损失情况等。
三、现场检查
结合非现场监管发现问题和风险监管要点,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强化现场检查手段,加大现场检查深度和广度,提高现场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现场检查,准确核实辖内各行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状况,发现内控建设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行认真落实整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机构和责任人。
(一)现场检查计划制定
进一步完善现场检查计划方案和实施,在加强对现场检查统一指导的基础上,调整完善银监会统一部署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检查工作项目和计划的方式,将日常监管同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强化各银监局结合各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状况、风险状况和区域特征,自主制订检查计划的职能,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
各银监局应确定对各行的主监管员。主监管员承担日常持续性监管的主要责任,根据对被监管机构风险监测情况、风险评级结果,及以往现场检查报告,在与现场检查人员充分商讨的基础上,制定年度或监管周期现场检查计划,进行现场检查的立项,并与现场检查人员一起进行立项的审议,确定现场检查的时间和检查重点。
2006年起,各银监局要在完成银监会统一部署的现场检查任务基础上,针对日常监管和非现场监测发现辖内各行的突出问题,按照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相结合的原则,自主确定并安排现场检查项目,进行深入核查。对自主安排的现场检查项目,各银监局应按年度制定项目检查计划,确定年度现场检查项目名称、检查机构范围、检查业务重点、预计实施检查时间,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年度现场检查计划上报银监会。各现场检查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将检查报告、查处结果、监管意见和建议上报银监会。
(二)现场检查频率
各银监局应结合日常监管和非现场监测发现的问题,按照各行分支机构管理水平、经营绩效、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实际风险状况科学确定对各行分支机构现场检查范围和检查频率,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的现场检查力度,提高现场检查覆盖率,原则上对各行每家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频率不应少于1次/3年。
(三)检查重点
1.真实性和贷款分类偏离度。通过现场检查,核实各行业务核算准确性和真实性,准确掌握各行经营管理状况。各银监局要在持续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的基础上,以现场检查为手段,核实各行贷款分类偏离度,摸清信贷、非信贷不良资产和预计损失情况,准确掌握、全面考核各行真实风险状况和经营绩效。
2.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合规性。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检查、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综合评价并动态监督各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体系要素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控制质量。针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不完善、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和案件时有发生的突出问题,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加大合规检查力度,督促各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细化业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严肃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各行努力使全员树立严格依法办事、合规经营的观念,杜绝有章不循现象。
3.风险性检查分析。在准确核实各行经营管理状况,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检查,深入分析各行业务风险状况、风险迁徙变化趋势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督促各行认真按照银监会下发的各项风险管理指引,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处置能力。
4.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对各行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性、功能完整性、信息准确性、反映及时性进行检查评估。促进各行完善信息系统功能,以科技发展为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5.经营绩效评价。通过现场检查,准确核实辖内各行业务运行状况,分析经营管理实效,挖掘利润增长潜力,全面检查评价各行经营绩效。
(四)现场检查方式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层层设立分支机构的特点,各银监局要强化对辖内监管资源的统一管理调配能力,强化对现场检查的统一组织、统一指导和统一实施,综合运用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后续跟踪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提高现场检查的客观性、独立性、时效性,提高现场检查质量。
各银监局要逐步探索推进现场检查项目外包方式,积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实施检查,从而合理利用、充分调动外部监管资源,提高现场检查效率和专业性、有效性。
(五)查处整改
在强化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加大后续跟踪检查力度,严抓问题查处整改。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要一追到底,严格落实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责任人的处理工作。对日常监管以及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发现的问题,要督促各行认真制定整改计划;对各行提交的整改报告严格把关,认真核查,督促各行针对存在问题,举一反三,全面落实整改,确保监督检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监管双向问责
各银监局要督促各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对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其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加强对监管派出机构监管工作的监督考核,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实施有效问责。
(一)严格对各行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
在督促各行认真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基础上,各银监局要严格督促各行在全面建立岗位职责分工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对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及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今后,对各行发生重大风险、案件、损失和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上追两级”的原则,追究发生行、管理行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监督各行严格依据内部管理规定落实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处理,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二)完善对监管派出机构的考核问责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要进一步落实、细化监管岗位职责分工,完善监管工作考核评价和监管问责制度,建立局长、分管局长负责,监管处室、人员、岗位职责清晰、责任明确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辖内监管派出机构监管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实施有效问责。
五、监管基础制度建设
在全面加强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同时,各银监局要结合辖内监管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监管基础制度建设,为有效实施监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监管培训制度
各银监局要高度重视辖内监管人员培训工作,完善监管培训制度。在按计划组织参加银监会统一监管培训的基础上,各银监局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辖内监管人员培训实施计划,确保辖内国有商业银行监管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人,并通过考核、考试、实践检验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强化监管人员在现场检查、风险分析、金融法规、IT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同时,通过培训发现人才、培养专才,有效提高监管工作质量。
(二)信息反馈报告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管系统内部信息收集、反馈、报告制度,规范落实文件报送、监管会议、监管通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要求,在监管系统内部建立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信息反馈机制,整体提高监管效率。
(三)监管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
针对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各银监局要指导各级监管派出机构规范运用监管通报、座谈、质询、戒勉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监管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有效指导各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各银监局要及时将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向各行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对监管发现辖内各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缺陷、风险、案件及管理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除及时向被监管机构进行通报外,可将监管通报发送其上级机构及法人机构,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意见和建议,促进各行法人机构强化系统内部管理,有效落实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在建立完善风险识别、监控、衡量机制的基础上,各银监局要进一步强化预警、指导职能,提高对辖内金融风险的综合管控、综合防范能力。针对监管发现的风险趋势和风险隐患,尤其是辖内区域经济、行业、企业集团风险,要及时向各行进行风险提示,准确预警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化解风险隐患。
六、调查研究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多、分布广、管理半径长、区域差别大的特点,各银监局要高度重视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银行业经营环境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对辖内金融风险的整体识别、判断和综合防范能力,有效提高监管工作水平。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向银监会报告动态信息,为全面提高监管工作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依据。当前,应主要围绕以下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动态及其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和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变动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四)银行经营管理及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潜在风险;
(五)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创新;
(六)银行经营管理手段、方法和业务创新;
(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和实践应用研究;
(八)监管政策、制度、规章及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等。
各银监局要围绕本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工作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对辖内各级监管派出机构的督促、指导、考核工作,结合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规模、网点数量和风险状况,合理调配监管力量和监管资源,及时归纳总结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动态跟踪、上下联动、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持续监管工作机制,全面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银监发„2005‟28号 2005年6月6日)
各银监局:
为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银监会制定了《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现将这两个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将这两个意见转发给辖内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二○○五年六月六日
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
为促进农村合作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现就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与目标
(一)监管原则
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明确目标、区别对待、分步提高”的基本原则,2007年以前,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参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实施影子评价。从2007年起,在风险监管领域,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与要求,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在部分监管指标及监管指标计算口径方面,要考虑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监管。
(二)监管目标
1.2006年底以前,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口径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始终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实现“双降”,按五级分类口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达到8%以下。
2.2007年底,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按五级分类口径,多数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达到5%以下。
3.2007年底,其他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基本达到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全国银行系统综合评级中处于良好水平。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合作银行测算主要经营指标,制定分期达标规划与措施。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就达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资本监管
(三)强化资本充足率考核
资本监管是增强农村合作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约束资产扩张冲动、控制风险程度的有效手段,是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社会信誉、完善市场约束的必经之路。农村合作银行应按“五级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步骤,对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完成各项工作,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考虑到农村合作银行资金运用的特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权重将单独设定。
(四)制定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 农村合作银行开业6个月内,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报送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的通知》(银监办通„2004‟113号)的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
(五)提高拨备充足程度
拨备的充足程度反映了风险抵补能力,也是影响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合作银行应以贷款五级分类数据为基础,计算应提贷款损失准备水平。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的农村合作银行,应在每年利润分配前补提贷款损失准备,使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逐年提高。资本充足率达标而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的农村合作银行,应优化资本净额结构,逐年提高拨备充足率,满足风险资产增长对资本的要求。贷款损失准备已提足的农村合作银行,应将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
农村合作银行在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同时,应按照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和监管要求,提取其他风险资产准备。
(六)形成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农村合作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包括增资扩股与自我补充两个渠道。增资扩股主要采用向原股东配股、在辖区扩募新股两种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银行以发行次级债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农村合作银行每次增资扩股应募集相对充足的股本,使二至三年内股本总额保持稳定,并符合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增强新股东入股的动力,农村合作银行可研究建立股份转让流通机制。
农村合作银行应提高自我补充资本能力,一是提高盈利能力;二是补提拨备;三是利润分配中,将现金分红水平控制在合理比率内,鼓励股份股利分红方式,增加留存收益。
各级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测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情况,深入分析资本充足率变动原因,及时预警。对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不能完成达标规划的,要及时在资产规模扩张、资产风险结构、利润分配等方面采取监管措施。监管部门应对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工作予以指导和审查。
三、资产质量监管
(七)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 农村合作银行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2005年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逐步建立贷款管理系统及客户信息系统。
(八)保证贷款五级分类质量和真实性
农村合作银行在贷款五级分类初分完成后,应对分类结果准确性、分类认定依据适当性进行复查,持续完善五级分类制度,严格分类标准,不断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农村合作银行应按五级分类和贷款逾期时间两个口径统计上报相关数据。
(九)防范大客户贷款与集团贷款风险
农村合作银行应高度重视大客户贷款、集团贷款风险,充分关注授信的行业、地域集中度风险。参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健全授信管理办法,严格授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农村合作银行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不得超过15%,杜绝新增超比例单户贷款。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前已经超标的单户授信,应制定压缩计划,于2007年底以前达标。
(十)完善股东与社区贷款管理 农村合作银行对股东与社区的贷款,既要体现优先为股东、为社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原则,也要充分贯彻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贷款原则。农村合作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制定股东及社区贷款政策,参考《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3号),对关联交易进行管理。农村合作银行应将股东贷款、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报监管部门备案。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会或监事会应每年对单户大额贷款、关联交易实施定期审计,对贷款审批程序合规性及贷款风险作出评价,并将专项审计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十一)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农村合作银行应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理,完善贷款等授信业务的审批管理制度,提高贷款风险分析及管理能力,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各银监局应根据当地农村合作银行贷款结构特点,设定正常贷款迁徒率考核标准。不良贷款率低于3%的农村合作银行,不应再简单关注“双降”指标,而应着重形成充分的风险抵补能力。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合作银行按时完成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结合贷款迁徙率和贷款偏离度指标,对贷款五级分类质量和真实性进行检查。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测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变动及迁徙情况,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对不良贷款比例未按期达标、新增贷款风险较大的机构,应列为监管关注对象,加强监管。
四、法人治理监管
(十二)优化股权设臵、改善股东质量
1.合理设臵股权。股权结构合理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农村合作银行股权设臵,一要提高投资股、法人股的比重,二要提高单个股东持股比例。既要改善持股比例过于分散导致的股东对银行风险与发展不够关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也要避免“一股独大”、少数股东联合行动对银行不当控制问题。
(1)提高投资股、法人股比重。农村合作银行投资股比例应达到60%以上。内部职工股、社会自然人股、法人股比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合理配臵:职工股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5%,取消社会自然人股不得少于30%的要求,提高法人股所占比例。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法人股应占较大比重。
(2)适当提高单个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法人股东构成,宜以分散持股的中小企业为基础,兼有若干家持股比例相当、利益独立、持股比例在3%左右的优秀企业。
已开业农村合作银行应通过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优化股权设臵。
2.改善股东结构和质量。农村合作银行在增资扩股时,应重点引进业绩突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合作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的法人股东,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银行引进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十三)完善法人治理
1.健全董事会机能,发挥董事会作用。一是优化董事会构成。董事会中职工、社会自然人(包括农户)、法人(包括中小企业、大企业)代表比例宜基本平衡,与股权结构相对应;设1-2名独立董事,开业时或开业一年内到位。二是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加强对董事的培训,提高董事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吸收具有专业知识、关注银行发展的人士进入董事会。三是明确董事会职责。董事会例会应有明确的议题和决策事项。董事会应承担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关联交易、薪酬等方面的领导决策职责。规模小的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会下可不单独设立风险、审计、薪酬等专业委员会,但董事会的相应职责不得缺失,应建立履职保障机制。
2.建立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工协作的关系,提高内部透明度。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高级管理人员应向董事会全体成员披露详细情况,杜绝少数人控制现象。
3.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充实监事会的力量,提高监事素质。监事会应明确制定工作计划,履行法定职责。
4.贯彻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式。农村合作银行应按现代银行管理要求,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提高经营效率,由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农村合作银行应大力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进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十四)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监管 自2005年起,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从合规性、法人治理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程度、内控机制建设、风险监管指标、经营业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对不能适应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监管部门应将有关情况通报行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对问题严重的人员,监管部门应建议或责令股东大会、董事会对相关人员予以调换,必要时依法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
(十五)合理设臵和管理分支机构
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宜采取扁平化模式,缩短决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农村合作银行应统筹辖内分支机构布局,重新整合确定分支机构功能,不应将原农村信用社简单翻牌。应按现代银行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制定分支机构授权办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各级监管部门应适当列席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会议,对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的落实情况、完善程度进行评价。对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监管措施,督促、指导农村合作银行整改完善。
五、内部控制监管
(十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农村合作银行应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控等方面予以完善。
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董事会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首要职责;2.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授信、投资、存款等主要业务的经营政策、业务程序及操作规范;3.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分类、识别、评价制度,提高风险识别及测量能力,有效管理风险;4.强化内部控制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5.保证内部控制取得预期效果。
(十七)强化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农村合作银行应建立独立严格的内部审计系统,配备充足的稽核力量,检查内部控制贯彻落实情况,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及时改进,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此外,还应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由董事会负责每年对经营效果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报送监管部门。
(十八)促进全面风险管理
农村合作银行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主要风险予以识别、测量与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约束经营风险的管理模式,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程度之内。农村合作银行应参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10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提出各个环节风险控制要求,切实控制投资业务风险;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银监发„2004‟51号),落实授信尽职情况的审查工作,加强贷款责任人追究机制;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各级监管部门要督促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9号),对农村合作银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农村合作银行风险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防范经营中风险的累积,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处臵。
六、信息透明度监管
(十九)制定并落实信息披露办法 自2005年开始,所有农村合作银行均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编制年报。农村合作银行应参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第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报告内容的通知》(银监发„2004‟8号)的要求,研究制定本行信息披露的要素、程序、范围和方式,每年4月底之前向股东、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并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信息披露内容与范围。
七、明确市场定位,履行服务“三农”职责(二十)明确市场定位
农村合作银行应积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保持稳健的业务发展速度。农村合作银行应主动开展金融创新,采用适宜的贷款政策与灵活的定价方式,积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为城镇居民和农户服务;开拓性地研究制定向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办法。农村合作银行不宜与大型银行争夺大型项目和大客户市场。
(二十一)支持“三农”发展
农村合作银行应有明确的支农目标,制定优先满足社区内农民、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服务政策。农村合作银行支农贷款在贷款余额及新增额中的比例,由银监局商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村合作银行实际确定,并适时做出调整。
各级监管部门应引导农村合作银行切实贯彻市场定位方向,实现各项业务合理均衡发展,对支持“三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鼓励支持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与业务创新,提升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八、持续审慎监管
(二十二)非现场监管 1.监管报告。银监局应将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单独一类机构,每季将法人数据及汇总数据上报银监会。银监分局应每半撰写单个法人风险监测报告,每撰写单个法人监管报告;辖内农村合作银行3家(含)以上的,银监局应每半撰写综合风险监测报告,每撰写综合监管报告。
2.综合评级。2007年以前,各级监管部门应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银监发„2004‟1号)对农村合作银行综合评级,农村合作银行应达到A级以上,对综合评价A-级以下的,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监管;同时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银监发„2004‟3号)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影子评价。从2007年开始,对农村合作银行按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办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级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下的,按一行一策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3.定期磋商。监管部门应建立与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定期磋商制度,及时沟通监管意见,进行风险提示,加强窗口指导。
(二十三)现场监管 1.做好现场检查规划。一是常规序时检查,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两年内应实施一次全面检查;常规检查每两年开展一次。二是就经营合规性、内部控制等内容,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实施专项检查。三是对风险较大、问题较多的机构,提高检查频率,实施更为严格的跟进检查。
2.以合规性监管为重点,再逐步过渡到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并重。每次检查均应包括合规性的内容,并对整体风险做出综合判断。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严格果断处理。监管部门应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切实提高监管实效。
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
为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现就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与目标
(一)监管原则
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统一标准、一步到位”的基本原则,农村商业银行按照合格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作准入审批,开业后按照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与要求实施持续监管,使农村商业银行于2007年前后成为业绩良好、内控严密的优良商业银行。
(二)监管目标
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应始终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持续“双降”,2006年底以前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比例达到5%以下;到2007年,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基本准确,各项拨备基本提足,按商业银行标准综合评级在良好以上。
各级监管部门应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评估,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制订达标规划。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就达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资本监管
(三)强化资本充足率考核
资本监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约束资产扩张冲动、控制风险程度的有效手段,是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市场约束的必经之路。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时要募集充足的资本,自成立之日起,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计算出的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应满足监管要求。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后,导致应提拨备缺口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农村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使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
(四)提高拨备充足程度 拨备的充足程度反映了风险抵补能力强弱。农村商业银行应以贷款五级分类为基础,计算应提贷款损失准备水平。开业时资本充足率达标而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的农村商业银行,要逐年补提贷款损失准备,以满足风险资产增长对资本的要求,实现资本结构的合理配臵。贷款损失准备已提足的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 农村商业银行在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同时,应按照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和监管要求,提取其他风险资产准备。
(五)形成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包括增资扩股与自我补充两个渠道。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主要采取向原股东配股、扩募新股两种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为增强新股东入股的动力,农村商业银行可研究建立股权转让流通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提高资本自我补充能力,明确补提拨备和留存收益在提高资本净额中的贡献比例。利润分配中,将现金分红控制在合理比率内,鼓励股票股利分红方式。 各级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测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情况,深入分析资本充足率变动原因,及时预警。对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或持续下降的,要在资产规模扩张、资产风险结构、利润分配等方面采取监管措施。监管部门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工作予以指导和审查。
三、资产质量监管
(六)全面推行资产风险分类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逐步完善贷款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有效评价贷款质量。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完成后,农村商业银行应部署实施对表内外全部风险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
(七)保证贷款五级分类质量和真实性
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五级分类初分完成后,应对分类结果准确性、分类认定依据适当性进行复查,持续完善五级分类制度、严格分类标准,不断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农村商业银行应按五级分类和贷款逾期时间两个口径统计上报相关数据。
(八)防范大客户贷款和集团贷款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大客户贷款、集团贷款以及授信的行业、地域集中度风险,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健全授信管理办法,严格授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不得超过15%,杜绝新增超比例单户贷款。农村商业银行开业前已经超标的单户授信比例,应制定压缩计划,于2006年底以前达标。
(九)重视关联交易和内部关系人交易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要对银行股东大额关联交易和内部关系人交易风险予以重视防范,参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3号),对内部人与关联交易问题予以管理、防范。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或监事会应每年对单户大额贷款、关联交易及内部关系人交易实施定期审计,对贷款审批发放程序及贷款风险作出审计评价,并将专项审计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十)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授信审批管理制度,提高贷款风险分析及管理能力。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正常贷款迁徙率控制在0.5%以内。不良贷款率低于3%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应再简单考核“双降”指标,而应着重考核风险抵补能力是否充分。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商业银行按时完成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结合贷款迁徙率和贷款偏离度指标,对贷款五级分类质量和真实性进行检查。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测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及迁徙情况,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对未能达标的机构,应列为监管关注对象,加强监管。
四、公司治理监管
(十一)优化股权设臵,提高股东质量
1.合理设臵股权。股权结构合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股权设臵,一要合理配臵不同类别的股权,二要提高单个股东持股比例,处理好股权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既要解决持股比例过于分散导致的股东对银行风险与发展不够关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也要避免“一股独大”、少数股东联合行动对银行不当控制问题。(1)农村商业银行职工自然人股、社会自然人股、法人股比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合理配臵。法人股宜占较大比重。
(2)适当提高单个股东持股比例。在自然人、中小企业分散持股的基础上,股东中应有5-8家持股比例相当、利益独立、持股比例在3%左右的优秀企业。
已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优化股权设臵。 2.改善股东结构和质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时,应重点引进业绩突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有追加投资能力的法人股东。监管部门应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十二)完善公司治理
1.健全董事会的机能,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一是优化董事会构成。董事会中职工董事、社会自然人董事、中小法人股东董事、大股东董事代表宜基本平衡;独立董事人数不少于2名。二是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加强对董事的培训,提高董事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吸收具有专业知识、关注银行发展的人士进入董事会。三是明确董事会职责。董事会例会应有明确的议题和决策事项。董事会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关联交易、薪酬与提名等专业委员会,由合格人员担任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使董事会的相关职责落到实处。
2.建立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工协作的关系,提高内部透明度。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高级管理人员应向董事会全体成员披露详细情况,杜绝少数人控制现象。
3.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充实监事会的力量,提高监事素质。监事会应明确制定工作计划,履行法定职责。
3.贯彻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式。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现代银行管理要求,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提高经营效率,由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农村商业银行应大力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进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十三)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监管
自2005年起,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从合规性、公司治理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程度、内控机制建设、风险监管指标、经营业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对不能适应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监管部门应将有关情况通报行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对问题严重的人员,监管部门应建议或责令股东大会、董事会对相关人员予以调换,必要时依法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
(十四)合理设臵和管理分支机构
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宜采取扁平化模式,缩短决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农村商业银行应统筹辖内分支机构布局,重新整合确定分支机构功能,不应将原农村信用社简单翻牌;应按现代银行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制定分支机构授权办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各级监管部门应适当列席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会议,对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落实情况、完善程度进行评价。对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监管措施,督促、指导农村商业银行整改完善。
五、内部控制监管
(十五)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控等方面予以完善。
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董事会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首要职责;2.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授信、投资以及金融创新业务的经营政策、业务程序及操作规范;3.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分类、识别、评价制度,提高风险识别及测量能力,有效管理风险;4.强化内部控制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5.保证内部控制取得预期效果。
(十六)强化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严格的内部审计系统,配备充足的稽核力量,检查内部控制贯彻落实情况,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及时改进,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此外,还应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由董事会负责每年对经营效果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报送监管部门。
(十七)促进全面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主要风险予以识别、测量与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约束经营风险的管理模式,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程度之内。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10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提出各个环节风险控制要求;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银监发„2004‟51号),落实授信尽职情况的审查工作,加强贷款责任人追究机制;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各级监管部门要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9号),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防范经营中风险的累积,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处臵。
六、信息透明度监管
(十八)制定并落实信息披露办法 自2005年开始,所有农村商业银行均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编制年报。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第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报告内容的通知》(银监发„2004‟8号)的要求,研究制定本行信息披露的要素、程序、范围和方式,每年4月底之前向股东、社会披露有关信息。
七、明确市场定位,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十九)明确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明确“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保持稳健的业务发展速度。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开展金融创新,采用适宜的贷款政策与灵活的定价方式,积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为城镇居民和农户服务。
(二十)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地城乡一体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状况,农业增加值在当地GDP中的比重,明确支农贷款在贷款余额及新增额中的比例。按照市场原则和信贷管理原则,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各级监管部门应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切实贯彻市场定位方向,实现各项业务合理均衡发展。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情况予以评价。鼓励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与业务创新,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八、持续审慎监管
(二十一)非现场监管
1.监管报告。银监局应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单独一类机构,每季将法人数据及汇总数据上报银监会。银监分局应每半撰写单个法人风险监测报告,每撰写单个法人监管报告;辖内农村商业银行3家(含)以上的,银监局应每半撰写综合风险监测报告,每撰写综合监管报告。
2.综合评级。银监局应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银监发„2004‟3号)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级,督促农村商业银行综合评级逐步提高。从2007年开始,对综合评级在3级(含)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加强监管。 3.定期磋商。监管部门应建立与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定期磋商制度,及时沟通监管意见,进行风险提示,加强窗口指导。
(二十二)现场监管 1.做好现场检查规划。一是常规序时检查,在农村商业银行开业两年内应实施一次全面检查;常规检查每两年开展一次。二是就经营合规性、内部控制等内容,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实施专项检查。三是对风险较大、问题较多的机构,提高检查频率,实施更为严格的跟进检查。
2.以合规性监管为重点,再逐步过渡到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并重。每次检查均应包括合规性的内容,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果断处理,对整体风险作出综合判断。监管部门应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切实提高监管实效。
第三篇:银监发〔2006〕12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范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银监发〔2006〕12号
各银监局(海南、西藏除外):
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银监会制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发展状况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是“扶优限劣”监管原则的具体体现,各银监局要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引导辖内城市商业银行以联合、重组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严格掌握标准审慎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同时,应要求具备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基本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制定符合其发展战略的机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扩张机构。
二、对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申请,各银监局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和《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各负其责,准确把握标准,严格审查材料,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把握好宣传口径,目前此项政策只限于内部掌握,不宜正式对外宣传,防止一哄而起。
三、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监局与其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监局应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制度,互相协作,进一步加强对辖内城市商业银行法人及分支机构的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二月六日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在所在城市行政区划以外设置的分行和支行。
第三条 中国银监会按照“合理布局、严格标准、稳步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审批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第四条 中国银监会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和自愿的原则下,以联合、重组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第五条 城市商业银行按照总行、分行、支行的三级管理体制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
第六条 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分为省内设立和跨省设立。
上款所称省内设立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在法人住所所在省(自治区)行政区划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跨省设立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在法人住所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范围以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七条 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初次设立分支机构,只能设立分行,在新设分行正式营业一年后,可以按照《商业银行设立同城营 业网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同城支行。
第八条 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行,其监管评级应当在二级(含二级)以上;但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实行联合重组后,其监管评级达到三级的,可以在省内尚未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设立异地分行。
上款所称监管评级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及经营状况进行的评级。
第九条 城市商业银行省内设立异地分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独立运作、分工明确、有效制衡,监事会发挥监督作用。董事会下设独立的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及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并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
(二)内部控制状况良好,按照监管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2年来未发生大案要案。建立有效的关联交易控制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公开披露信息。
(三)管理状况良好。建立对管理人员授权、考核、监督和调整的制度和机制,并有足够的经营管理人才储备。
(四)开业3年以上,资产总额不少于150亿元人民币。
(五)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且为实缴资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六)不良贷款率(按五级分类口径)连续2年不高于6%,且最近2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下降。
(七)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在监管部门规定比例以上,按照要求制定并落实提足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划及核销方案。
(八)在申请之日前连续2年盈利,扣除全部贷款损失准备缺 口后,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35%,资本利润率不低于8%,人均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
(九)中国银监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城市商业银行跨省设立异地分行,除满足第九条的各项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产总额不少于500亿元人民币。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且为实缴资本。
(三)不良贷款率(按五级分类口径)连续3年不高于6%。
(四)在申请之日前连续3年盈利,扣除全部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后,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45%,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0%,人均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
第十一条 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拨付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营运资金。城市商业银行对新设异地分行拨付的营运资金应当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拨付各分支机构营运资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总行资本净额的60%。
第十二条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所在市的市辖县(市)设立支行。城市商业银行对新设支行拨付的营运资金应当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该营运资金应当与拨付异地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合并计算。
城市商业银行以收购城市信用社的方式设立支行的,其营运资金不与异地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合并计算。
城市商业银行在市辖县(市)设立支行,应当符合第九条的规定。
第十三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应当经过筹建、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四条 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应当向拟设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筹建申请,同时抄送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文件。
(二)筹建申请书。
(三)董事会决议。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拟设机构今后2年的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至少应涵盖拟设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经济总量大小,金融环境及市场竞争程度,新设机构对当地城市、农村金融的影响等内容。
(五)筹建方案。
(六)筹建人员名单及主要负责人简历。
(七)现有支行以下机构撤并情况和最近1年新设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
(八)中国银监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五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筹建期限为6个月。逾期不申请开业或筹建期满未达到开业标准的,原批准文件失效。
第十六条 筹建工作完成后,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向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开业申请,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筹建工作报告和开业申请书。
(二)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单、详细履历及任职资格证明材料。
(三)拟开办的主要业务及其风险控制制度。
(四)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的资料。
(五)中国银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颁发金融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第十八条 经批准设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公告。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其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三章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法人机构实行并表监管,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分支机构实施属地监管。
第二十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城市商业银行省内设立异地分行的,经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后,由拟设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其筹建申请,提出审查意见并逐级审核后报银监会审批。
已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的机构申请开业,由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审批并颁发金融许可证,报中国银监会备案。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经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后,由拟设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其筹建申请,提出审查意见并逐级审核后报中国银监会审批。
已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的机构申请开业,由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审批并颁发金融许可证,抄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报中国银监会备案。
(三)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下辖支行,其筹建及开业申请由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审批并颁发金融许可证,抄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四)城市商业银行在市辖县(市)设立支行,其筹建及开业申请由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审批并颁发金融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对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申请,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二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审批。
第二十三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终止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并逐级审核后报中国银监会审批。
经批准终止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收缴其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四条 城市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准入实行法人审批管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执其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其法人机构的业务批准书及其总行授权书向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五条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由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受理、核准。任职条件比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类机构执行。
第二十六条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异地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
第二十七条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对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及当地分支机构的现场检 查,异地分支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
第二十八条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定期交流信息:
(一)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季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在报告中国银监会的同时抄送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季对城市商业银行分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抄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二)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总行的市场准入审批文件、监管意见、现场检查结果等文件、资料应抄送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的市场准入审批文件、监管意见、现场检查结果等文件、资料应当抄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三)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经中国银监会审定后,应向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报。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颁布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文 号】 银监发[2004]28号
【颁布时间】 2004-5-11
【实施时间】 2004-5-1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机关各部门、各银监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主席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试行。试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报告银监会。
《暂行规定》是银监会全面贯彻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行政许可法》,明确各级机构的监管职责分工并对各级派出机构依法授权的具体规定。在起草过程中,本着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广泛征求并充分吸收了银监会各部门和各银监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监管职责分工,银监会各监管部门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银行业发展战略、规章规则和监管政策,加强对全系统银行监管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组织实施对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集中统一监管。各级派出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监管工作要求,根据授权履行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管职责,重点是要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加强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金融风险。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不断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我国银行业稳健发展。
请各银监局将此文转发至辖内各银监分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对象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住房储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审慎原则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日常营运和市场退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依法查处和取缔擅自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活动。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包括:
(一)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的筹建与开业;
(二)拟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并对其任职期间行为进行监管(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三)法人机构的注册资本变更、股权变动和改制计划;
(四)修改章程;
(五)机构更名、升格、降格、迁址等;
(六)机构的分立与合并事项;
(七)业务范围的调整以及新业务的开办;
(八)金融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九)其他变更事项。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手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营运进行监管。
非现场监管包括收集、审查、整理和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种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监管信息,生成风险监管指标值并进行风险监测分析、评价与预警,形成非现场监管报告,提出整改措施或作出现场检查决定(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现场检查是直接深入到被监管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和风险判断分析,包括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告报表的准确性、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质量状况、资本金和资产损失拨备的充足性、会计财务处理的审慎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合规经营情况以及非现场监管和以往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现场检查结束后要提交现场检查报告,向被检查机构反馈检查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监管措施或作出处罚决定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数据大集中后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监管,对金融诈骗、盗窃、抢劫案件进行综合分析,督促制定防范措施。
第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解散、行政关闭和依法申请破产等市场退出以及停业整顿、机构重组进行监管。
第二章 监管工作组织体系
第七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建立会总部(以下称银监会)、监管局(以下称银监局)和监管分局(以下称银监分局)三个层次的监管工作组织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落实、责任到人、加强考核、严格问责”的工作制度。
银监局和银监分局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在县(市)一级设置监管办事处。监管办事处是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办事机构,在上级监管机构的统一管理和集中调度下履行有关监管职责。
第八条 银监会的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管规章、规则和政策;
(二)对全系统的监管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和指导,并组织实施;
(三)直接负责对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监管(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体名单由银监会另行提出);
(四)组织派出机构对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系指银监会直接监管的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区域性、社区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五)协调并处置跨银监局的监管事宜;
(六)在汇总、分析被监管机构信息的基础上,对其风险作出总体评价,并督促和指导被监管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
(七)建立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框架;
(八)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银监局的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根据授权,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管规章、规则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为履行职责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须在实施前报银监会备案;
(二)根据银监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对辖区内的监管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并组织实施;计划单列市银监局与其所在省银监局对辖区内有关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分工按照《关于计划单列市银监局对辖内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属地管理办法》(银监办通〔2003〕18号)执行;
(三)根据授权,监管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和辖区内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辖区内派出机构的监管工作;
(四)直接负责对所在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授权或集中调度直接管辖的县(市)监管办事处对其辖区内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五)协调处置辖区内跨银监分局的监管事宜;
(六)在汇总、分析辖区内被监管机构信息的基础上,对其风险作出总体评价并上报银监会;
(七)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的发现和报告负第一责任;
(八)根据银监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确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框架,建立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行之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
(九)授权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银监分局的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根据授权,监管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和辖区内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授权或集中调度辖区内监管办事处对其辖区内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组织、协调并处置跨监管办事处的监管事宜;
(三)汇总、分析、上报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和风险情况;
(四)授权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负责辖区内县(市)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重点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收集辖区内县(市)有关金融风险的信息并向上级监管机构报告;承办银监局或银监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二条 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协调监管政策措施,实行监管信息共享,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第十三条 遵循责权统一、适度集中的原则,明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权、处罚权以及对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认定权、取缔权等监管权。
(一)银监会负责查处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全国范围内重大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和认为应当由其直接查处的其他金融违法违规行为;
(二)银监局负责查处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辖区内重大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认为应当由其查处的其他金融违法违规行为;
(三)银监分局负责查处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需要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的,向银监局提出处罚建议,由银监局作出相应决定。
(四)监管办事处不直接实施行政处罚,但对监管中发现的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上级监管机构可以直接查处下级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违法违规行为;可以授权下级查处应由上级直接负责查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违法违规行为。
下级监管机构在查实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并需要对其进行处罚时,可以提请上级监管机构按照监管权限就此直接对其上级机构直至法人机构实施处罚。
第十四条 上级监管机构发现下级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时,可以全部或部分上收下级监管机构对该机构的监管权:
(一)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二)风险状况急剧恶化;
(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四)上级监管机构认为需要上收监管权限的其他特殊情况。
第三章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
第十五条 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法人集中监管。
银监会负责直接监管政策性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或投资附属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机构。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银监会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派驻监管小组,派驻监管小组在银监会国有银行监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监督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工作和审慎经营规则执行情况。
银监局负责对政策性银行一级分行(代表处)、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监管;负责对所在城市注册的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等直属专营机构的日常监管;直接负责对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营业部(支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监管。
银监分局负责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监管。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负责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支行及其营业网点的有关监管工作。
第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政策性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投资附属机构以及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等直属专营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机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境外分支机构除外);负责审批政策性银行一级分行(代表处)、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筹建和终止。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政策性银行一级分行(代表处)、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筹建和终止,报银监会审批;核准经银监会批准筹建的上述机构的开业申请,抄报银监会,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审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支行的筹建和终止,其中,二级分行的筹建和终止须报银监会备案;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营业部(支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支行的筹建和终止,报银监局审批;核准经银监局批准筹建的上述机构的开业申请,抄报银监局,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审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支行以下机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第十七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政策性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和投资附属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机构的变更事项以及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等直属专营机构的业务范围变更事项。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批政策性银行一级分行(代表处)、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变更事项以及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等直属专营机构业务范围变更以外的其他变更事项,报银监会备案;直接负责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以下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其中,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变更事项须报银监局备案。
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升格事项,比照机构升格后的开业核准权限办理;其降格事项,比照机构降格前的变更事项审批权限办理。
第十八条 银监会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新业务准入实行按法人审批管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办新业务,由其法人机构统一向银监会申请,获准后再授权其分支机构办理。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监督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在其法人机构获准的业务范围内并根据授权开展业务,不受理上述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的申请。上述分支机构在开办新业务后的10个工作日内,应执银监会对其法人机构的业务批准书、法人机构对其授权书及新业务属性向当地银监局或银监分局报告。
第十九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政策性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总行营业部、境外分支机构和投资附属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并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对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中央管理和银监会直管的有关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审核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政策性银行一级分行(代表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和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以及在所在城市注册的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等直属专营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并报银监会备案;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营业部(支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负责审核或取消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提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局核准;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第二十条 银监会负责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统一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和报表;直接实施对上述机构的法人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的非现场监管,按法人并表汇总、分析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风险总体评级和综合考核,提出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直接收集、审查和分析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的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和直接管辖的监管办事处对其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施非现场监管,按机构类别汇总辖区内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按要求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审查和分析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组织辖区内监管办事处对其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支行实施非现场监管,按机构类别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按要求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开展对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支行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第二十一条 银监会负责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负责直接实施对上述机构的法人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的现场检查;组织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或国有商业银行投资附属机构进行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局负责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和直接管辖的监管办事处开展对其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负责直接实施对所在城市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分局负责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开展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支行的现场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罚建议,报上级监管机构批准实施。
银监局和银监分局自主开展的对辖区内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要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上级监管机构。
第四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监管
第二十二条 银监会负责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进行监管。银监局负责对辖区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进行监管,并将有关监管情况按规定上报银监会。法人机构住所在北京市外的,其所在地银监局要协助银监会实施对该法人机构的日常监管。
第二十三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境外分支机构除外)。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分行、直属支行的筹建和终止,报银监会审批;核准经银监会批准筹建的上述机构的开业申请,抄报银监会,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受理并审查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升格为分行的申请,报银监会审批;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收购或兼并中小金融机构设立异地支行,事前报银监会备案,并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营业网点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营业网点的设立和终止,报银监局备案,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分行、直属支行的变更事项,抄报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支行的变更事项;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营业网点的变更事项。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营业网点的变更事项,抄报银监局。
第二十五条 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新业务准入实行按法人审批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由其法人机构统一向银监会申请,获准后再授权其分支机构办理。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监督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其法人机构获准的业务范围内并根据授权开展业务,不受理上述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的申请。上述分支机构在开办新业务后的10个工作日内,应执银监会对其法人机构的业务批准书、法人机构对其授权书及新业务属性向当地银监局或银监分局报告。
第二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并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对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中央管理和银监会直管的有关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审核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总行营业部、直属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报银监会备案;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所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城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报银监局备案,并负责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第二十七条 银监会负责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统一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和报表;直接实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按法人并表汇总、分析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风险总体评级和综合考核,提出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直接收集、审查和分析所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对所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施非现场监管,按机构汇总辖区内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按要求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审查和分析辖区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和同城营业网点的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机构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按要求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第二十八条 银监会负责股份制商业银行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直接负责实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现场检查;组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进行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局负责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开展对其所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活动;直接实施对所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分局负责对辖区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和同城营业网点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局、银监分局自主开展的对辖区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要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上级监管机构。
第五章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监管
第二十九条 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实行属地监管原则。
银监会负责制定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监管指导意见,并督促、协调和指导派出机构落实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监管责任。
银监局负责直接监管所在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并督促、协调和指导银监分局落实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属地监管责任和风险处置措施。
银监分局负责监管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按要求向银监局报送监管报告。
第三十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筹建、联合、重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重组。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筹建、联合、重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重组,报银监会审批;核准经银监会批准的上述机构的开业,抄报银监会,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城市信用合作社的设立,报银监会备案,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审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筹建和终止;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筹建和终止,报银监局审批;核准经银监局批准筹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开业申请,抄报银监局,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法人机构的变更事项;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报银监局备案。
第三十二条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办新业务的申请,报银监会备案;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在法人机构获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
第三十三条 银监局负责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单一法人社法人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中董事长(理事长)、行长(主任)、监事长任前报银监会备案;负责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副董事长、董事(含独立董事)、副行长、监事(含外部监事)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所在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提出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单一法人社的法人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局核准;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对城市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由所在地监管当局直接负责。
第三十四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统一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和报表;负责汇总、分析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负责定期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并定期向社会披露监管信息。
银监局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法人机构进行风险监测、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监管报告,定期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监测和分析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法人机构进行风险监测、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监管报告,定期上报银监局。
第三十五条 银监会负责研究制定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现场检查制度及其工作指导意见;负责组织实施跨银监局的专项检查,必要时抽调人员对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重点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由当地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督促落实。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现场检查,并及时将现场检查情况和典型案例逐级上报银监会。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第三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制定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市场退出政策,批准风险处置方案;银监局负责配合地方政府落实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市场退出工作。
银监局和银监分局应对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指派专人进行监管,及时掌握其风险状况,定期报告或通报上级监管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分支行。对高风险机构,要会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行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逐级报银监会备案。
第六章 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外资金融机构包括总行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简称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简称外国银行分行),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银行(简称合资银行),总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财务公司(简称独资财务公司),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财务公司(简称合资财务公司)以及外国独资汽车金融公司(简称独资汽车金融公司)和中外合资汽车金融公司(简称合资汽车金融公司)等。
银监会负责制定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指导意见,指导银监局开展监管工作。
银监局按属地监管原则具体实施对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的监管。
第三十八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的设立和终止,并负责对营业性机构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局负责对设立外资金融机构进行筹建验收和开业验收,并将验收情况上报银监会。
第三十九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更名,负责审批外资法人机构(含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财务公司、独资汽车金融公司、合资汽车金融公司,下同)调整、转让注册资本和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者股份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外国银行分行变更营运资金等重大变更事项。
银监局负责受理外资金融机构除更名外的上述变更事项申请并提出初审意见,报银监会审批;负责审批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变更地址等事项,抄报银监会。
第四十条 银监会负责审核或取消外资法人机构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外国银行分行的行长(总经理),总代表处总代表、代表处首席代表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负责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提出辖区内外资法人机构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外国银行分行的行长(总经理),总代表处总代表、代表处首席代表等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会审核;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外资法人机构副董事长、副行长(副总经理),外国银行分行的副行长(副总经理)、支行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并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根据银监会授权,负责受理并审核更换外国银行分行行长(总经理)、代表处首席代表的任职资格。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开办新业务以及开办人民币业务或扩大人民币服务对象范围的申请;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外资金融机构上述业务变更事项,报银监会审批。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负责外资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汇总、分析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风险总体评级和综合考核,提出综合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对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外资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风险评级和考核,提出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审查和分析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风险评级和考核,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第四十三条 银监会负责外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组织和协调跨银监局外资金融机构并表监管事宜;负责组织或实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
银监局具体实施对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
银监分局负责实施对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监管措施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提出处罚建议报银监局批准实施。
第七章 邮政储蓄机构的监管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对邮政储蓄机构经营金融业务实行法人集中监管。银监局和银监分局对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实施属地监管。邮政储蓄机构包括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邮政储汇管理部门和邮政储蓄网点。
第四十五条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审批辖区内邮政储蓄网点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四十六条 对邮政储蓄机构新业务准入实行分级授权、两级审批制度,根据所申办的金融业务性质及其风险程度,区分全国范围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辖范围,实行银监会和银监局两级审批。属全国范围开办的业务,由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报银监会批准,在全国范围内逐级授权开办;属省(自治区、直辖市)辖范围内开办的业务,由省级邮政储汇管理部门向当地银监局申请,银监局事前报银监会备案,经同意后审批,省级邮政储汇管理部门在辖区内逐级授权开办;地市级、县级邮政储汇管理部门和邮政储蓄网点获准授权开办新业务后向当地银监分局报告。
第四十七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邮政储蓄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汇总、分析全国邮政储蓄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直接收集、审查和分析所在城市邮政储蓄机构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和直接管辖的监管办事处对其辖区内的邮政储蓄机构实施非现场监管,收集、汇总和分析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并按要求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审查和分析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组织辖区内监管办事处对其所辖的邮政储蓄机构实施非现场监管,提出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开展对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第四十八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邮政储蓄机构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组织实施跨银监局的邮政储蓄机构现场检查活动。
银监局负责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和直接管辖的监管办事处开展对其辖区内的邮政储蓄机构的现场检查;负责直接实施对所在城市邮政储蓄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分局负责组织或实施对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提出处罚或纪律处分建议报银监局批准实施。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和银监分局的授权,开展对辖区内邮政储蓄机构的现场检查工作。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罚建议,报上级监管机构批准实施。
银监局和银监分局自主开展的对辖区内邮政储蓄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要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上级监管机构。
第八章 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和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十九条 银监会直接负责对中央企业投资控股、住所在北京市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根据工作需要,可授权银监局负责对上述机构进行监管。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对辖区内银监会直接监管以外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五十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或核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筹建、开业和终止,并负责对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筹建和开业申请,逐级报银监会审批或核准;并负责对辖区内由其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颁发金融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变更事项;负责审批非银行金融机构跨银监局迁址事项。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变更事项,其中跨银监局迁址事项须报银监会审批。
第五十二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批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业务的申请。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调整业务范围和开办新业务的申请,逐级报银监会审批。
第五十三条 银监会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并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逐级抄报银监会,并对上述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第五十四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实施对其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收集、汇总和分析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机构类别提出综合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实施对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收集、汇总和分析各类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法人进行风险监测、评价和考核,按机构类别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和分析辖区内非银行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法人进行风险监测、评价和考核,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第五十五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实施对其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组织跨银监局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局负责组织或实施对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并及时向银监会报送现场检查的有关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意见。
银监分局负责实施对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意见。
第五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制定其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或市场退出方案,并协调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配合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行等有关部门提出辖区内由其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或市场退出方案,逐级报银监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章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管
第五十七条 银监会负责制定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管指导意见,督促、协调和指导派出机构落实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管责任。
银监局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管。
银监分局协助银监局实施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管。
第五十八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筹建、开业和终止。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筹建和开业申请,报银监会审批或核准,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审批或核准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的筹建、开业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所在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金融许可证。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的筹建、开业和终止,报银监局审批或核准,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第五十九条 银监局负责审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法人机构变更事项;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变更事项。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法人机构变更事项,报银监局审批;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报银监局备案。
第六十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银行卡贷记卡业务、外汇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和基金托管类业务。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上述业务的申请,报银监会审批;负责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上述业务之外的其他需要批准或备案的新业务进行审批或审查备案。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新业务,报银监局按权限审批或报批。
第六十一条 银监会负责审核新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报银监会备案,其中新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报银监会审核;直接负责受理并审核或者取消所在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提出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局审核;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由所在地监管当局直接负责。
第六十二条 银监会负责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和指导,负责统一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指标和报表;负责汇总、分析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
银监局直接负责实施所在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非现场监管;负责收集、监测和分析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并附法人监管报告一并上报银监会。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监测和分析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按法人提出监管报告,上报银监局。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授权,开展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第六十三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根据需要组织对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进行现场检查。
银监局负责根据银监会制定的现场检查规划,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分局负责实施对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现场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局、银监分局要及时将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现场检查情况与典型案例逐级上报银监会。
第十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各级联社的监管
第六十四条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实行属地监管。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级联社实行适度集中监管,各级联社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地(市)联社、县(市)联社和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即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
银监会负责对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制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各级联社的监管指导意见;负责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负责实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监管;负责督促、协调和指导派出机构落实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责任,并协助省级人民政府处置风险;对省级人民政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专职管理人员和省级管理机构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受国务院委托,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报国务院。
银监局负责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协助银监会实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监管;负责实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的监管;直接负责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含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同)的监管。
银监分局负责协助银监局实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的监管;负责实施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的监管。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授权,配合上级监管机构实施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的监管。
第六十五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或核准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筹建、开业和终止。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筹建和开业申请,报银监会审批或核准,并负责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审批或核准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筹建、开业和终止,并负责对所在城市的上述机构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直接负责受理并审批或核准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分支机构的筹建、开业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筹建和开业申请,报银监局审批或核准;负责向经银监局核准开业的上述机构颁发金融许可证;负责受理并审批或核准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分支机构的筹建、开业和终止,并负责颁发或收缴金融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变更。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的变更事项,报银监会审批;负责审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的变更事项;直接负责受理并审批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及其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的变更事项,报银监局审批;负责受理并审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及其分支机构的变更事项。
第六十七条 银监会负责审批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网上银行业务、银行卡贷记卡业务、外汇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和基金托管类业务。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审查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上述新业务的申请,报银监会审批;负责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上述业务之外的其他需要批准或备案的新业务进行审批或审查备案。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审查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新业务申请,报银监局按权限审批或报批。
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新业务以县(市)联社为单位向银监分局提出申请,逐级上报银监局或银监会审批。
第六十八条 银监会负责审核或取消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监局负责受理并提出农村信用合作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会审核;负责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直接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受理并审核或取消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监分局负责受理并提出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初审意见,报银监局审批;负责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受理并审核或取消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按照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个案审核的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按照上述权限划分上收一级办理。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行为监督、评价、考核和处罚由所在地监管当局直接负责。
第六十九条 银监会负责农村信用合作社(含各级联社)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负责统一制定非现场监管制度、指标和报表;负责汇总、分析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
银监局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提出综合监管报告;根据风险程度对各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评级和分类,提出对高风险社的监管措施并实施跟踪监控;直接负责所在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非现场监管。
银监分局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根据风险程度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评级和分类,提出高风险社的监管措施并实施跟踪监控。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管报告,及时上报银监局。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开展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第七十条 银监会负责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现场检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和指导,根据需要组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全国性或跨银监局的现场检查。
银监局根据银监会制定的现场检查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银监分局负责实施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联社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或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监管办事处根据银监局或银监分局的授权,负责实施对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联社的现场检查。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监管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及其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报上级监管机构批准实施。
第十一章 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
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管
第七十一条 对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实行属地监管。
银监会负责制定对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进行整治和取缔的相关政策;组织和指导银监局开展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工作;对银监局无法准确认定的涉嫌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活动进行最后认定;统计分析全国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相关信息。
银监局负责组织辖区内银监分局开展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工作;对辖区内涉嫌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活动进行认定;配合地方政府及公安、工商等部门对辖区内已认定的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查处与取缔;统计汇总辖区内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相关信息。
第十二章 监管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机制
第七十二条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简称监管信息系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科学、实时、有效的风险监测、评价和预警,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有效、持续监管。
银监会统一负责监管信息系统的工程开发、管理和维护。
银监局、银监分局按照统一的选型标准,分别负责本单位信息设备、网络的管理,维护信息安全。
第七十三条 监管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信息、会计信息、非现场监管信息、机构变更记录、现场检查结论和处罚记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档案以及其他记录事项。
银监会统一负责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和报表体系的设计,并组织实施;负责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开发使用和统一管理,并按时提供和披露统计信息;负责制定监管统计制度,对信息的保密做出安排,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分析。
银监局、银监分局按照监管统计指标及其报表体系,负责收集、处理和报送统计数据,编制和统一管理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报表,按时提供和披露统计信息,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和监管统计分析。
第七十四条 监管部门要根据监管职责分工,提出监管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在监管信息系统内分别建立各自的监管信息子系统,收集、核查、汇总并录入日常监管活动中产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
第七十五条 监管部门在综合分析监管对象的统计报表、业务数据和监管指标等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其经营状况,识别金融风险,建立动态预警体系,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措施。
第十三章 银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
第七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和报告制度,对银行业突发事件的上报种类、报告程序及时间要求作出规定。
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建立辖区内银行业突发事件发现、报告岗位责任制。
第七十七条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突发事件后,监管人员应对其作初步分析和判断,并根据清偿性危机、临时流动性风险和突发灾难性事故等事件性质,作出应急反应。对于将引发系统性、地区性风险,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要及时、准确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银监会派出机构负责人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并经过分析判断后,认为需要向上级监管机构报告的,应当逐级向上级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报告;对于紧急情况,应直接向银监会报告;对于可能引发系统性银行业风险、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由银监会负责人向国务院报告。
第七十八条 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需要人民银行流动性支持和财政资金救助的,银监会派出机构在逐级上报的同时,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分支行等相关部门。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向有关部门通报银行业风险时,根据通报事件的危急程度,实行风险通报等级标识制度(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十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发现、报告风险的同时,要按照监管权限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不同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置,包括纠正、提请救助和实施市场退出。
第十四章 有关监管工作时限要求
第八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监管工作的时限要求,办理相关监管事项。
对于需要两级以上机构逐级审查、审批的监管事项,要按照缩短初审复审时间、保证审批审核时间的原则,合理确定监管事项在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限。
第八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分别制定内部监管工作规程,对涉及内部两个以上部门和跨单位的监管事项办理程序和时限作出规定,明确主办和督办责任。
第八十二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申请(即筹建申请),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监管部门要对申请人申请文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定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符合规定的,应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受理凭证,并以受理凭证出具日作为监管部门收到申请文件的起始日,以书面决定的签批日作为时限要求的终止日(下同)。
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各自职权范围内直接决定的事项,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在六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需要经过审查并报审批的,审查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两个月内,将审查同意的文件及相关资料报至审批监管机构;审批监管机构应自收到审查文件四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需要逐级进行初审、复审和审批的,初审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报至复审监管机构;如果复审监管机构审查同意,应自收到初审意见后两个月内将复审意见及相关资料报至终审监管机构;终审监管机构应自收到复审文件三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第八十三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变更、终止以及变更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范围内业务品种的申请,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各自职权范围内直接决定的事项,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的三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需要经过审查并报审批的,审查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一个月内,将审查同意的文件及相关资料报至审批监管机构;审批监管机构应自收到审查文件两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需要逐级进行初审、复审和审批的,初审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报至复审监管机构;如果复审监管机构审查同意,应自收到初审意见后一个月内将复审意见及相关资料报至终审监管机构;终审监管机构应自收到复审文件一个月内作出书面决定。
第八十四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核准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申请,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权范围内直接核准的,核准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三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凡需要经过审查并报核准的,审查监管机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十五日内,将审查同意的文件及相关资料报至核准监管机构,核准监管机构应自收到审查文件十五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第八十五条 对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建议,银监会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书面回复。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检查建议,由其总行统一向银监会提出,银监会指定有关部门或派出机构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办理或答复意见。银监会派出机构不受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提出的检查建议。
第八十六条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解除对其采取的有关强制性措施的,银监会或银监局应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申请,对其落实强制性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复查验收,认定达到整改要求后,三日内书面通知其解除有关措施,其中由银监局作出的决定,须上报银监会备案。
第十五章 监管责任的考核和监督
第八十七条 银监会建立监管责任的考核监督制度,对监管职能部门和监管人员的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并实行严格问责。
第八十八条 银监会各监管部门、银监局、银监分局、监管办事处的负责人及其监管人员,每年要提交监管工作述职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履行监管职责的情况、发现的金融风险事件及上报与处置的情况、监管工作经验总结、工作中的自查问题。考核工作按照机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由其上级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负责人负责,考评结果报相应人事部门和监督部门备案,以此作为单位工作评价和员工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八十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规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的;
(二)违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和风险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报告并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处置,由此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四)违规查询账户或者申请冻结资金的;
(五)违规对金融机构采取措施或者处罚的;
(六)违规审核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
(七)故意隐瞒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事实,或以其他方式袒护其逃脱处罚的;
(八)未经批准私自泄露具有保密要求的金融监管信息的;
(九)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九十条 各银监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本辖区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细则。
第九十一条 本规定发布前的有关监管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九十二条 本规定从下发之日起执行,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有关问题通知200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有关问题通知2009-04-27 23:24:40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为进一步明确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农村银行)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保证市场准入质量
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农村银行,其设立条件应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3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实施办法》有关条款进行进一步明确.(一)关于《实施办法》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三条有关审慎性条款
1.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2008年底以前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及其联合社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统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为合并计算,下同)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4〕1号)中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规定计算(相关规定修改后,按照新规定执行).为逐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审慎监管要求相一致的目标,申请人在提交筹建申请时,应同时提交在2008年底前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规划.资本充足率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要求计算.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含2008年底前机构的发展规划,信贷资产规模增长计划,资产质量改善情况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预测,盈利情况分析,通过不同渠道补充资本的计划等.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2.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
申请人在申请筹建前,应完成对辖内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下称贷款五级分类),且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后按照合并财务报表测算其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3.所有者权益大于等于股本
经过清产核资与整体资产评估后(可考虑用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及历年亏损挂账等因素),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合并计算所有者权益剔除股本后大于或等于零.凡剔除股本后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其相应缺口原则上由地方政府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如确实无法全部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的,地方政府也可用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资产无偿弥补相应差额,但用非货币资产弥补缺口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缺口的50%,且在开业前完成相关资产的变现工作.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地方政府弥补缺口的现金及非货币资产必须足额到位,申请人应同时提交其现金到账证明,受赠资产的所有权证书,完税证明或分年缴纳税款的文件,计提折旧或逐年摊销的规划及对其正常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捐赠资产开业前变现的承诺书(承诺按期变现且变现后实现的金额能够足额弥补相应缺口)等材料.4.关于其他审慎要求
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财政部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等文件要求,及时,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同时按规定提取一般准备.考虑到设立申请人的实际情况,2008年底前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应计提的呆账准备最低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按可疑类贷款的50%及损失类贷款的100%足额计提的贷款专项准备;二是
按照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准备.在足额提取上述准备后,其净资产仍有结余的,应继续提取其他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及一般准备(未提足部分).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要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及经营情况,提交与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相结合的2008年底前呆账准备分年计提规划及不良贷款处置计划.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应符合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