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标学习体会
对标学习走出去 先进经验学回来
民主小学
任彦霞
秋意渐浓,为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3月22日,学校组织几名教师,奔赴武安子弟学校参观学习。
参加学习的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提前准备好学习的资料并全力以赴,尽管风尘仆仆,尽管时间安排紧张,但大家并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反而非常充实。深入课堂听课,专心的记录笔记,认真听取报告,虚心和校长、教导处主任交流、请教,注意校园里每一细小角落,体味校园浓厚文化氛围……
这次参观学习,老师们收获颇丰。在归途的车上,大家畅所欲言,各谈体会。给我印象最省的是一节艺术课《我有一双巧巧手》把美术课与音乐完美融合,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单从支教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丰富的示范样品和为学生准备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也看出了她们为这一节课花费的时间和心血,更重要的是,她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渗透着美术新策略的精髓,如,对学生主动探究的主导地位、人文情怀的熏陶、小组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让我如井中之蛙跃出了井外,看到了艺术教学的新天地。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各学科的整合
(1)把音乐中的曲子在美术课堂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改变了课堂的单一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渗透校本课程,感恩是该校的校本之一。在本课教学中教
师不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让学生说说小手可以帮爸爸、妈妈、老师做什么,无形中进行了感恩教育。
二、突出的创新教学
她创新意识很强,注重引导学生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用简单的工具上了一节真实的美术课,尤其是加入了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教师评、学生评,形式多样,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不同类别的大量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表现非常出彩。
通过这次学习,我决定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一、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欲望。我想在复习时,更应关注课的内容和学生学的效果,要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再次出击。我们在复习时,课堂上,我会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让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来背诵,还对他们提出表扬和肯定,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比一比、赛一赛,谁全部口诀正确就可以得到一颗星并贴上墙。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我会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明天能更大胆吗?”等。我们知道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
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对标衡中学习体会
对标衡中 保卫处完成情况及反思
学习了《对标衡中 严格管理 创建特色 三年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后,思想大受震动,认识到校领导励精图治,振兴一中的思想理念和巨大付出,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和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对标衡水中学,汲取衡中管理之精华,结合本校实际,创新管理模式,以“严、爱、和、优”为管理框架,全力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德智双收”的和谐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但对标衡水中学也有很大差距。
衡中有一支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班主任每天参加早操,每晚去宿舍检查学生就寝,几乎一天到晚与学生在一起。任课教师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他们远离闹市,远离社会不良风气,学校被打造成了一片净土。而在我校,有的教师思想涣散,有的教师缺少爱心,有的教师怨气较大,部分中层和教师缺乏执行力,有的教师有体罚学生现象。有的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参加有偿补课,违背了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衡中具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学校岗位职责严明,检查监督严格,学校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规章、细则在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执行,使得全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运行是规范高效的、有序的。而我校存在政令不通现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不能从严,学生违纪现象较为严重。
衡中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学生全部住校,每两星期才能出校门回家一次,我们的封闭管理在管理部位和时间段上有漏洞,学生有机会外出,班主任老师每天在查宿舍,虽然较以前有了改善,但与衡水中学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入手,重塑教师师德,狠抓学生德育,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和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再强措施、从严落实,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提升。
建立和完善《学生寄宿制度》、《学生走读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德育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保卫处、体卫处、政教处联合出台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落实与责任处室、班主任、门卫、宿管人员直接挂钩。根据学生违规、违纪人次对责任处室负责人、班主任、门卫和宿管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结合保卫处工作实际和学校《工作安排》,保卫处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门卫管理
对门岗实行奖罚结合的制度,门岗每抓住一名无故外出学生奖5元。溜出一名学生或放进一名社会上闲杂人员罚5元。
平时关大门开小门,严格请假条制度,严查一切外来人员,坚持出入登记,遇到特殊人流较多时,关小门,开大门,避免出现车流、人流双高峰的难查、顾此失彼局面。
《门卫管理制度》
一、出入人员证件查验制度
1、非学校教职工进入学校应主动向学校人员出示表面身份相关证件。
2、学校保卫人员应该认真查验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的相关证件,严禁不明身份人员进入学校。
3、对拒不出示证件或不能明其身份的人员,学校保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4、学生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时,必须有班主任老师签字同意的请假条,并做好登记,学校保卫人员查验并由班主任陪同,或保卫处值班主任同意后方可放行,并将请假条存档备查。
二、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
1、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必须在学校保卫部门进行登记,经允许后方可进入。
2,对拒不进行登记的外来人员或登记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学校保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学校并做好解释工作。
《车辆进入放行制度》
1、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时间,应禁止机动车辆进入学校。
2、上级视察工作或确因工作需要进入学校的车辆,需经学校领导同意后,方可进入。
《物品出入查验制度》
1、学校保卫人员对进出学校的外来人员携带的物品登记,对可疑物品要进行查验,严禁易燃易爆、剧毒、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学校因教学需要购买的化学实验药品,必须由实验保管员带入并登记。
2、学校保卫人员对出入学校的大宗物品要请示学校领导同志并查验登记后方可放行。
2、加强对保卫处工作人员的管理
加强带班副主任的责任意识,设计保卫处值班日志,每天由带班主任负责填写值班情况,包括工作人员在岗情况,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处理学生情况,以及其它特殊情况。
3、严格请假条制度
学生有事请假,必须由班主任签字,签好姓名、日期、事由,存根由班主任保留。无条外出,闯大门的学生一经发现,勒令退学。
《学生请假制度》
1、学生除疾病、直系亲属重大事故一律不准请假。
2、学生请假一律由班主任请假签名填写日期,过期作废。
3、学生凭请假条出入校门,存根由班主任留存,返校时由门岗收回并作废。
4、学生拿假条出校门由班主任送出,班主任有事,可联系保卫处主任或副主任同意并通知门岗放行。
4、教职工子女一律在校就餐,平时不得外出,晚自习下学后回家就寝。
5、严格走读卡管理
为减少外出学生人数,减少安全隐患,规定非特殊情况一律住校,特殊情况按程序办理。原则上不办走读证。
《学生走读制度》
1、学生按学校要求一律住校。
2、有以下特殊原因:①有病需回家治疗 ②小科类晚上需外出学习练习的。可申请办理临时走读凭证晚上出校门,到期收回,一般不超过10天。
3、办理临时走读凭证要求班主任家长签订临时走读协议。
4、为减少走读,不再办理走读证。
6、加强对小科生的管理
小科生确实需要外出学习的,由班主任出具具体时间的外出凭据。经常需要外出学习的,保卫处办理长期的外出凭据(注明时间和日期段),平时对小科生多检查、多关注,减少问题发生。
7、为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家长在大门口给学生送东西,同学们在校门口里等家长的局面的发生,取消了周三家长接待日,只允许周日下午学生不上课时来学校看望学生。
同时要求家长平时不允许给学生送食品和其它东西,一律在学校就餐,彻底改变我校校门口经常是外有家长,内有学生的局面,真正实现像衡中一样校门口清净的现象。前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自感工作中存在很大不足:
1、没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随着天气渐冷,值班有所松懈。
3、违纪学生的查处次数少。
以上是通过对标学习衡中,保卫处工作的完成情况,在下面的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各方面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课标学习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理解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四篇:2011版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王家山小学
刘
能
通过学习了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再对比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我清楚的了解到新旧课标有以下较大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一)、课程目标:“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课标实验稿的“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1版课标的“四基”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有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三)、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
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找到新旧课标的不同后更有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教材相对来说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应对这种变化呢?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体会最深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际上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思想:遇到某个知识点,就非常“罗嗦”,讲解几乎面面俱到。其实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我们应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度”。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也就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益。学生将来要继续求学、深造,要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 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方便了以后的工作。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创新型教师。
1、在使用教材上要创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不断补充扩展。我们要依靠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教法上要不断创新。在积极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用,在运用中不断学习。
3、要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既互相帮助又互相鼓励,形成一个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4、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喜欢学,并且主动去学。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王家山小学
王 正 燕
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够根据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理解新课标,真是很贴心!新课标的精髓一针见血的指出:原课标的双基、双能,提升为四基四能。即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化到现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两个能力到四个能力的变化,即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现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现在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
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习修订后的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1、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有些学生不敢发言,怕说不好,怕老师批评。作为老师要不管学生说的对还是错。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总抓不着要点的同学不嘲笑和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2、鼓励学生大胆猜疑。有的数学课课题出现后,就可以让学生提问。比如小数的加法这个课题出现后,有的同学就猜加法怎么加呢,他们会猜出各种设想。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堂课,并自己去探究。
3、探索学习过程时的提问。比如梯形面积的一课,发给学生一些学具材料和工具。让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通过怎样的变化,把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并能用旧知识解决它。之时学生就会提出一些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4、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之中,剪半径是1cm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很熟悉,许多同学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是错误分析的,此时我告诉大家能否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5、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有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比如银行的利率问题买东西时用的简便计算问题,铺地板砖遇到的数学问题等。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
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王家山小学
李 玲
通过对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我受益非浅。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重结果,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这样的课程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接受及机械记忆。《标准》从数学学习内容及数学学习方式两方面对传统的数学学习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从而建立起了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数学学习观。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使得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
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过程”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
(1)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做进一步抽象化处理,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框架。在这样的过程中,客观的数学知识被赋予了学习者的智慧、情感,从而成为有生命力的、富有个性的数学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成功的喜悦,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了应用意识及创新精神。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自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数
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新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总之,我认为《标准》在关注变化的同时,我们要关注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实际上就是对于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关怀。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真正健康的任,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它,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核心是什么,思考的主线是什么,能启发哪些新的问题。
第五篇:研讨课标学习体会
研讨课标,通读教材心得体会
南甘子小学
张维昔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清醒的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相互掣肘。
一、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我将为此而大胆尝试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