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意见
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推动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区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艰巨性,确保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1、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
自治区从1975年在汉族人口、1988年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口较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妇女总和生育率较大幅度下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2、我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依然严峻。
我区系干旱省区,人口密度超过联合国划定的干旱地区指标,全区沙漠和山地戈壁面积占96%,绿洲面积仅占4%,绿洲人口密度287人。全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与耕地、水资源可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我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少数民族构成多,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的因素多、困难大。尽管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九五”以来每年净增人口在30万以上,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大县人口,在全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转变后,我区的人口出生率还比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3、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区的生育水平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现行生育政策还有差距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存在着生育反弹压力。我区人口结构以年轻型为主,在未来一个时期,育龄妇女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加,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人口压力仍然较大。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区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区各方面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制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充分认识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我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人均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盲目乐观和消极畏难情绪,以对党和国家、对群众利益、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定决心,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把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4、今后十年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后十年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末,全区人口总数控制在218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21.47‰;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逐步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规范、政策法规初步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生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紧密结合,将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实现上述目标的工作要求是:
--坚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实行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控制两手抓,做到经济要上去,人口增长速度要下来,人口素质要提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鼓励和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按照生育政策,依法生育,努力提高政策生育比例,大力减少政策外生育;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认真落实避孕措施,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
--建立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计生部门指导、各方面主动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抓好农牧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为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的重点,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重点帮助计划外生育率高的地方迅速扭转局面,指导基层基础工作好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进一步落实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有相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维护民族团结,执行民族政策,发挥宗教界人士等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1、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牧区,难点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关键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两级。计划生育的基层网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石,切实加强和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是基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切实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保持乡(镇、街道)计划生育机构单设,不得合并或撤销。要进一步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努力培养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干部。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调配要先征求县级计划生育部门的意见,缺编人员由人事部门主要从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中选配。
乡(镇)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阵地,是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识宣传和落实技术服务措施的重要依托,各地要加强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网络。要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必须是计划生育或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事业编制。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重要的卫生资源,要积极支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拓宽服务领域,发展生殖保健产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村计划生育干部是做好农牧区计划生育工作极为重要的力量,要切实选配、培训好村计划生育干部,落实好他们的报酬,其报酬一般应不低于村党支部书记的80%。
乡村计划生育协会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乡村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创建“合格村协会”活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2、进一步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计划生育的责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经费和措施以及计划生育的奖励优待政策。
3、加强和落实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对流动人口,要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负责,以注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公安、工商、税务、劳动、卫生、房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围绕验证、租房、用工等环节,严格按照《自治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4、积极创造条件,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农牧区要把计划生育作为村级组织建设和“小康村”、“文明村”、“文明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在城镇要把计划生育纳入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之中,推行属地化管理,强化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形成“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的计划生育体制。充分利用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和社区公共设施开展计划生育服务。
三、加强综合治理,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相关社会经济政策。
1、健全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动员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和任务,真正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精神文明办、民委和计划、教育、科技、公安、司法、民政、财政、税务、人事、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农业、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工商、统计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把参与计划生育宣传、管理、服务作为应尽职责,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有关部门管理职责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要在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落实国策作出贡献。
2、健全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税收等方面制度和改革措施时,要统筹考虑,相互协调,使各方面都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凡不利于计划生育的应及时修改、废止。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计划部门要做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公安部门要切实加强出生登记,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生育管理,认真做好居民身份号码编制工作;民政部门要做好婚姻登记;计划生育部门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坚持求真务实,加强人口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是我区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行政规章,是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行为准则,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各族群众必须严格遵守。要严格执行《办法》关于鼓励和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生育的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办法》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待和奖励政策,依法依纪严格处理违反《办法》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行为和执法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强自治区计划生育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健全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制体系。
4、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级政府及涉农等部门要不断深化“三结合”,采取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与计划生育户的优化组合,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各级政府及扶贫开发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安排上,都要把实行计划生育贫困户作为优先和重点扶持对象,提高他们的生产自救和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基层组织要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对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只有女孩的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培训、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5、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劳动保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优惠措施,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独生子女医疗和教育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妥善解决城镇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费用。在农牧区,要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的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救助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生活保障补助。
四、积极推行优质服务,建立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相统一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1、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移风易俗,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利用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开发、制作适合民族文化特点的宣传品。大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的婚育观和生育文化,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各级党校、干校、团校都要开设人口理论课,中学以上学校要普遍开设人口理论讲座及生理卫生、青春期、性保健讲座或课程。
2、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保障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中的合法权益。各级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克服简单粗糙、强迫命令等工作方法,要切实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因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各种服务标准,禁止乱收费、乱罚款,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3、大力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殖保健水平。计划生育部门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现有卫生资源,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保健服务、母婴保健服务,大力开展优生优育、出生缺陷干预等预防性技术服务,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方便群众、服务上门”的工作方针,以社区为基础,努力提供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指导和推广适用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群众易掌握的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大力开展以妇女病的普查防治为重点的生殖保健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要加强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重视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并加强计划生育技术、避孕药具和生殖保健用品市场管理,切实保护群众的健康。
五、加强领导,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1、加强领导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政领导都要增强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坚持党政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建立和健全各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协调制度和调研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每届党委、政府对地州市党政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进行1至2次培训。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监督范围,每年对1至2个地州市进行重点检查。各地州市党委、政府(行署)每年将本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专题报告。
2、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不断改革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实行党政领导与计划生育部门分线考核。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将工作的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对完不成人口计划或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发生重大责任性恶性事故的,在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把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核。对因工作失职,有可能导致人口失控的地区的党政领导,要追究责任,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做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表率。干部计划外生育的,给予行政处分,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党员计划外生育的,给予党纪处分。各级领导要严格执行统计法规,坚决防止和纠正人口统计中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和拒报行为。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3、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把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目前全区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人均4元的基础上,到2005年,全区人均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要超过10元,除中央补助外,从2001年起,计划生育事业费视财力情况逐年给予增加。对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贫困县给予适当倾斜。要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事业费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要认真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管好用好计划外生育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挤占,确保全部用于计划生育事业。要加强对计划生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4、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计划生育部门班子的建设,特别要配强一把手。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特别是县以下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以专业技术干部为主体,一专多能,适应优质服务工作需求的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在机构改革中,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计划生育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采取措施解决好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依法保护计划生育干部的合法权益,严肃处理阻碍执行计划生育工务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为计划生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机制。县以上计生委领导班子要配备一名医学专业的领导。对干部结构要优化组合,做到结构合理。要提高各级计划生育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岗位津贴的规定。地州以上的计生部门工作人员津贴,可参照所在地县(市)的工作人员津贴标准执行。对计划生育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提拔重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实现我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二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意见
各市、州、地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省直各部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转变,根据国家计生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国计生发[2002]39号)要求,现将我省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重要意义
“九五”以来,我省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较低生育水平,走上了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需求,一些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没有率先脱贫致富,已成为制约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意见》(省委发[2002]43号)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满意程度为标准,以改进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为重点,以优质服务的理念和运作方式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降低和稳定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事业。
二、积极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
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计生委制定的“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标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
(二)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和相关法律知识。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推行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制定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五)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为重要标准,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简便、易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
(六)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纳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范围,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
(七)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
(八)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提高计划生育干部和技
术服务人员的总体素质。
申报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要在巩固提高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区)的基础上,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自查,经市(州、地)政府(行署)组织评估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后向省计生委申报,再由省计生委组织评估并经省政府同意后向国家计生委上报,申请评估验收。
三、切实加强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把开展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组织实施。要把创建活动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评估。省计生委要负责制定我省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实施方案,加强调查研究,开展督促检查和干部培训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我省的实施方案,协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扎实工作,切实做好创建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创建活动顺利进行。
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第三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
人口问题的决定
(2006年12月17日)
中发〔2006〕22号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清醒认识全面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1000万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之,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全党务必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我国30多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国际人口与发展合作交流,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形象。
“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既要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人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愈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三、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人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4.5亿人左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
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年老一次性奖励等制度。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职责分设原则,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优惠政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五五”普法,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四、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
倡导科学婚检。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评估和干预。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予以倾斜,推动“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男到女家落户,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
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建立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完善执业资质认证和B超使用准入制度。对终止妊娠药品和促排卵药品实行严格的处方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六、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要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配备必要的社区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流入地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把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流出地要配合流入地,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1.03%。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对军烈属、鳏寡及其他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按规定给予养老救助。
城市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密集型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探索和实施“爱心护理”等工程。从老年预防保健入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探索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照料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大力弘扬子女赡养、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要加强舆论监督,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建立满足特殊需求的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
八、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公共投入,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投入,到2010年,全国人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在“十五”期末人均1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2元,继续安排“十五”期间已将社会抚养费、乡(镇)统筹费纳入财政预算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支出人均8元,届时,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建立基金、开发险种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科学管理格局。切实加强面向基层的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县(市、区)、乡(镇)中心服务站和流动服务车建设。利用网络优势,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履行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等职能。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及家庭保健等服务。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实行绩效考核,完善人员准入、选拔任用、引进培养、交流、退出机制。
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从中央到省、市、县、乡、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作用,开发和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基层管理服务、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奖励优惠信息管理等综合应用系统,完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建立以公益类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依托高等学校和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研基地和学科体系,组建若干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优势,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成果,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重点课题的联合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业。
九、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调控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人口发展评估体系,完善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预报预警制度,监控人口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地方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中央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将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中央作专题报告。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制度,适时修订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执法为民,实行政务公开,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违纪违法行政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稳定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和队伍。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公益服务,经费由财政保障。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配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对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注意培养和使用。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特别是主要媒体要制定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持续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总结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中等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利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活动。
加强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南北对话,促进南南合作,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争取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援助和国际规则的制定。遵循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宣言精神,进一步促进人权事业发展,提高人权保障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参照本决定精神,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另行制定。
第四篇: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
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人为本”这句话我们最熟悉不过了,这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正在推行的服务理念之一。在实施的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掌握深层次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人口计生工作。
首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最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同时,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
其次,随着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方法、思路、机制的不断创新,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这是一场“服务革命”:人口计生工作当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人口计生部门既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又要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人口计生事业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以人为本应放在重中之重。一方面,人口生工作通过计生干部职工围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工作来提高群众满意率,这是衡量人口计生工作的 根本标准。群众满意率提高了,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才能长久。另一方面,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必须通过计生干部、职工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才能提高。
最后,实施以人为本,必须强化计生队伍职业化管理,在建立良好的人员准入、培养、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水平的同时,提倡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对计生干部职工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用感情激励人,用待遇激励人,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促使计生干部职工达到自我启发式的管理、融入计生事业,真正培养和提升计生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将以人为本融入管理能够激发干部职工的激情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计生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三山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委的指导下,经过全办事处及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加强综合治理,强化依法行政,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至12月底,全街道总人口为3089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779人,落实节育措施的有6120人,综合节育率为90.28%。一孩妇女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1492人,占一孩妇女的39.00%;2009年前10个月出生人口为205人,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为97.12,其中一孩出生人数144人,性别比为82.28,二孩出生人数为61人,性别比为134.62;政策外出生人口8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6.10%;2009年共落实各项节育措施323例,其中女扎61例,上环222例,皮埋1例,人流42例,引产7例。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今年分别与各村(居)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工作职责,年终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工资与待遇挂钩。
2、切实加强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一是加强常住人口的管理,对长期居住在我地的外地育龄人群按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和服务,对未婚同居的男女青年定期送避孕药具上门,并将其药具需求纳入计划;二是继续坚持孕前型管理,将全办的已婚育龄妇女分为三类进行环孕检,全年1-11月共实施环孕检6700多人次,特别将其中的一类户列为管理的重中之中,并全部分片包干给每一个村干部,做到责任到人。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工作,今年街道的人口出生率为6.63‟,自然增长率为3.07‟,低生育水平香以继续稳定。
3、以孕情跟踪为手段,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有指标育龄群众的跟踪访视服务,由村专干对每一对符合生育政策和政策内怀孕的对象,逐月上门询问基本情况,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了解孕情,一是对要求调批的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严防孕情消失,对期内出现的孕情消失情况逐人逐案进行实时汇报,专案调查,并形成书面材料,对无正当理由擅自终止妊娠的对象按照《安徽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进行查处。今年的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为97.12%,保持在一个较正常的水平。
4、加强社会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提高违法生育成本。对政策外生育行为征收社会托抚养费是惩处违法生育行为的唯一方法,因此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计生的当事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给予重罚,加大违法生育的成本,今年共立案28起,结案22起,征收社会抚养费125500元,有效的维护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计生工作的震摄力。
5、认真落实利益导向机制,转变育龄群众生育观念。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的奖扶、特扶政策。经过本人申请,村级审议,办事处审核,区计生委复核,三榜公示,今年共确认19名奖扶对象,1名特扶对象。被确认的对象每年能从财政上领取不低于720元的奖励金。二是落实其它奖励政策,今年共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二女记挂结扎奖励、放弃二孩奖励金10万余元。通过以上的大力宣传和利益引导,健康、文明的婚育新风尚得以全办范围内初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6、以综合治理为目标,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三、存在问题
1、政策外出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出生人口性别比不稳定,时高时低;
3、流动人口管理难,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外出生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二是流入人口管理难,特别是租住在小区的流入人口管理就更难。
4、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政策外出生查处难,特别是
二、多孩。
四、2010年工作思路
根据存在的问题,力争在2010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落实“村为主,户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计生各项工作要以村为主的原则,以经常性、平时工作为主,以预防工作为主,以政策教育为主,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为主。对在工作中故意隐瞒不报、通风报信、推逶扯皮、故意躲避责任导致重大恶性后果的村主要领导和分片干部、计生专干要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对全年工作不力,存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全办工作的村(居)委会考核中坚决予以“一票否决”。
2、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建好一支队伍,做好计生工作,少不了一支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敢于碰硬的干部队伍。一是要在制定办事处对村(居)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详细的村专干考核办法,明确村专干的分工和职责,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及福利挂钩,对于不能胜任计生工作的专干要坚决辞退,配齐配强计生专干,二是加强对计生专干工作的督察力度,今年计生专干要按月向计生办上报工作计划,记好工作笔记,计生办根据专干的计划和笔记对工作进行核实,核实结果纳入考核;三是加强对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计生队伍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努力培养出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管理强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形势需要的计生队伍。
二、要加强村室规范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服务室的硬件建设。
3、继续加强环孕检工作。环孕检是防止政策外生育的一道最重要屏障,必须坚持狠抓环孕检工作不放松,特别是一类人员,务必要做到人人参检,提高。流动人口孕检反馈率。要通过开展环孕检的时机,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宣传新的婚育观念,寓宣传、服务、教育、引导于一体,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与计生工作环境和氛围。
4、加强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花大力气解决在外人员孕前跟踪管理,不怕说破嘴,不怕跑断腿,务必摸清重点管理对象的去处,做好流出人口管理,同时,加强流入人口的管理。通过强化社区工作,逐步建立一个分工明确、权职清晰、反应迅速的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同时要强化与各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治理,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统筹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难的问题。
5、狠抓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完善孕前型管理机制,严格实行村专干每个月上门孕情跟踪随防服务,严禁二孩调批,实行政策内孕情消失实时汇报制度,强化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发现案源,及时上报,严厉查处,努力把出生婴儿性别比降到正常水平。
6、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对全办政策外生育的对象,争取上级部门和法院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征收社会抚养费,加大违法生育的成本,保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确保计生工作震摄力。
7、抓好民生工程。一要做好奖扶、特扶的资格确认工作;二是要对照区政府的奖励对象目标,做好摸底工作,对符合区政府奖励标准的要及时上报区计生委,做到不错、不漏;三是要做好独生子女保健费、二女结扎户、放弃二孩生育指标户的奖励金的发放工作。
8、加强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办事处干部联系村、村干部包片,计生信息员联系村组户制度,确保计生信息畅通,做到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作用,完善计生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共同参与、共同监督、齐抓共管计生工作的良好局面。
计生工作个人总结
围绕镇党委、政府“保类进位”的工作目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200X年至今,我与计生战线全体工作人员,紧紧抓住“控制人口增长”不放松,认真扎实搞好每一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经常性工作为主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级目标管理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实行“一票否决”,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经常抓,抓经常”,才能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推动全镇计生工作,我一直把制度建设摆在第一位,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动经常性工作。今年以来,党委、政府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考核办法》、《关于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补充规定》,镇人民政府以《督办通知》的形式对节育手术实行月清月结。这一系列措施强化了责任区和村支两委的工作责任,基本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考核、年终大评估,从而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同时,镇里还出台了《关于计划生育重大责任追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机关干部职工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等,使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管人,有人做事。
二、完善村为主和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生育村为主和村民自治,是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之路、改革之路、必由之路。我镇自去年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5月31日,在全市的“计划生育村为主村民自治经验交流会”上,洪山殿镇作了经验介绍。会后,镇党委、政府又对村民自治工作作了专门部署。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我着手起草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的指导性条款。各村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柞子村、前塘村规定对两女户的小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入学;永忠村规定对两女结扎户一次入500元养老保险,并在其小孩义务教育期间每年补助100元学费;梓木村规定对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一次性奖励1000元„„到7月底,已有37个村按法定程序通过了新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有26个村与农户签订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从而使我镇的计生工作走上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流动人口管理一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镇的违法生育90%以上是流出人口造成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积极向县局请示,县计生局于4月7日到新檀村就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办点示范。5月13日,全镇流动人口管理现场会议在新檀村召开,之后,“八个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迅速推向全镇。现在,每个村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都按照上级要求与村上签订了合同书,找出了担保人,并按时向村上通报居住地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及时寄回有效的孕检证明;村上也及时为每个对象办理了婚育证明,建立了计划生育管理卡,流动人口以户籍地和现居地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为基础,我们对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级指示,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并督促责任区、村对环境较差的服务室进行了整体搬迁。
四、抓好奖励扶助和整治两非,促进工作全面发展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缓解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殊困难,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按照上级要求,计生办于元月24日组织摸底培训,2月24日进行二次复核,4月29日以后又进行多次核实,先后共进行了五次调查核实,三次村组公示,最后确定了22个村的37名对象享受奖励扶助金。
集中整治“两非”是贯彻落实省政府194号令、有效遏制性别比失衡的一项重要举措。4月份以来,我们先后对扶冲村吴爱香等13名对象终止妊娠的情况展开调查,并于7月8日对洪山实业公司职工医院的B超医师王计华进行立案查处,在全镇形成了集中整治“两非”的良好氛围。
经过计生工作工作和全体镇村干部的努力,我镇计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7月底,共出生婴儿479人,其中计内457人,计划生育率达95.4 %,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村为主比率达93.2 %,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户,几个月来,有68对育龄夫妇自觉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2对两女户主动落实了结扎手术。
在工作过程中,本人的缺点也暴露无遗,一是太注重做事,理论学习不够,不能用与时俱进的人口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创新不够。二是太注重完美,对干部关心不够,日常工作期间对工作人员要求太过苛刻,从而导致内部生动活泼的局面不够。三是太注重结果,对过程管理不够,不能对被考核单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考核时不能充分考虑被考核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计生办与少数单位之间团结协作不够。
计划生育工作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学习,集思广益,与计生战线的全体同志负重奋进,认真扎实地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全面实现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04]11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的人才队伍,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位置
1、人才是关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大计,人才为先;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实现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以智取胜”、“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了人才总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才政策不够落实,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省之路,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市场配置为基础、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基本要求:
——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确定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政策措施,推进人才资源规划、开发、配置、利用,以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
——坚持唯才是举。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的创造活力,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统筹资源开发。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统筹人才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目标任务: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培养造就数百万高素质劳动者,上百万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到2010年,使我省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8%,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6%,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努力把福建建成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海峡西岸人才聚集区。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实施《福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对8所重点建设高校的扶持力度,力争建成一两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建设具备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设立政府奖学金制度。倡导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支持、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6、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扎实抓好党政领导人才普遍轮训工作。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进一步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把选派干部支援欠发达地区建设、西部开发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
7、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抓好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建设,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精神培养,提高职业化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8、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继续推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建设,实施“155专家工程”,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实施“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培养人才的作用。设立青年博士科研启动专项经费,对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首次申请科研项目,经业内专家评议,由省政府科技部门和用人单位按1∶1比例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加强博士后工作,支持博士后站点建设。实行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课题管理制度。推行课题招标制度,政府出资的重大研究课题,符合条件的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深化“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工作,推广专家服务团做法。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理论人才。
9、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2010年,新培养200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2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3万人。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考核,组织技术革新和工艺攻关,开展班组技术比赛和岗位技能竞赛,促进岗位成才。
三、创新引进方式,促进人才聚集
10、制定人才引进专业目录。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对人才需求,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各级政府对依据目录引进的人才,按每人每月800元标准逐年发放5年生活津贴。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购买住房,由各级政府按当地商品房中等价格和相应面积标准给予购房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补贴,由个人自行选购房源。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专业目录中急需的博士毕业生,愿意到企业工作又希望保留事业人员关系的,可委托人才储备中心管理,编制部门相应划出机动编制,三年内,根据本人意愿,或将关系转到企业、或推荐到事业单位工作。
11、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以不改变户籍、国籍的形式来我省工作或者创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发放《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持证者可以受聘担任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符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可以参加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其子女入学入托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可以在本省办理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专利申请、外汇兑换、公安部授权允许的有关出入境事务及其他商务活动等相关事务。
12、积极引进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智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两岸三地人才交流,搭建闽港人才合作平台,选派业务骨干赴港研修,聘请技术和管理专家到福建工作,实现互补互惠。政府引导、聚集社会力量,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投入,为留学人员来闽创业提供良好服务。举办中国留学人员(福建)创业项目竞赛活动,经专家评审确认的优秀项目,省里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帮助其落地发展。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留学生团体、专家组织和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系,支持高层次人才筹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13、提高人才引进服务质量。依托福州、厦门等地优质中小学创办国际学校或双语班级,为引进的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华侨、外国专家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对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引进的核心人才,可根据需要配备特别行政助理。鼓励市县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在人才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博士后公寓和人才公寓。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协调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引进快速通道。
四、完善使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14、推进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规定》,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机关内设机构职位空缺原则上采取竞争上岗,把竞争上岗与试用期制、任期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一步拓宽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的渠道,选择一批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健全公务员制度,探索政府雇员制度,行政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选聘特殊人才承担专门工作。制定并实施优秀人才破格选拔使用办法。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领导人才交流制度。
15、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模式,实行出资人代表委派制或选举制,建立管人与管资产、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实现由组织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推行社会化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推进职业经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
16、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身份限制,实行自主聘任。坚持和完善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考核、公开招聘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五、改进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17、深化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修订和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特点,在资格申报评审中对外语提出不同要求。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申报评审多种专业技术资格,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自行评审相应学科教授、研究员资格。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可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各行业实用型人才,可不受学历和从事技术工作时间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8、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考评,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身份限制,重在业绩和企业认可。加大考核鉴定力度,探索成果鉴定、实物鉴定和企业认定等办法,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络,下放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合理流动
19、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办好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市场供求、薪酬信息发布制度,推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贯通和业务联合,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拓展人才派遣、劳务派遣服务项目。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培育“猎头”机构。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加强人才市场监管与调控。
20、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打破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解决人才流动中涉及的相关权益问题,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方式进行流动。试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21、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地区附加津贴标准。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对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编制内工资总额包干,推动省属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改革,制定按生均教育费和实际在校生数核定教育事业费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绩效贡献与薪酬相统一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体系。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提取奖励的分配制度。
22、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省委、省政府设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杰出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企业家、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人才表彰制度,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对获得奖项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华侨、华人和知名人士设立人才奖项。
23、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才加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费,其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单位时上月平均工资×在机关单位工作年限×0.9%×120。建立个人缴费窗口,为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工作的人才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高技能和急需人才的保障水平。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残障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制度。重要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年1万元,并分类予以体现。特殊保障津贴分别按各50%的比例记入养老、医疗个人帐户,并由相应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按养老、医疗的相关规定办理记帐和享受待遇手续。
八、克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
24、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工作范畴。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系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人才资源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院校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办理出国(境)手续的办法。
25、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推选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的人选,选拔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同等享受政府各种表彰奖励、特殊津贴评定、各种“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基金、课题评审、信息服务以及政府出台的各项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对辞职人员发给相应的辞职补助费。
九、加强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
26、扶持人才资源开发。省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拔尖人才津贴、引进急需人才生活补贴和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给予适当补贴。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研项目立项、引智项目申报、优秀人才评选、人才开发基金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适当倾斜。鼓励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承担项目。完善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发达地区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单位开展技术、人才协作。鼓励发达地区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结成用工和职业培训联盟,把劳动用工与人才培养、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不得采用重新建档等方式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技术人才作用,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大力开发农村实用型人才。
27、加强智力支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可将户口落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设区市的城区,也可留在家庭所在地。逐步实行省、市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面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基层工作二年以上的各类人员招考。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2005开始,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非城区乡镇工作满5年、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组织省直单位和沿海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定期服务。继续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对落后村任职。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择地落户手续,工作地区应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8、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省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区)委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力量,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落实好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研究力度,抓紧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加快人才环境建设,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办好“人才活动周”。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企业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29、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省级财政增加2000万元,统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增经费支出,此后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人才智力引进等项工作。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独立科目,计入经营成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30、抓好人才工作的落实。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各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并分解立项,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各项人才政策完善和衔接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增强诚信意识,做到承诺有度、践诺有信,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
各设区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