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新医改
浅谈对新医改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世界各国政府,为人民提供各种必须的服务、建立福利国家是基本方向。而中国的医疗状况十分堪忧的,但相反,中国政府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医疗援助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间、区域间差距大。再加之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向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次新医改的出台,代表了国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关乎社会价值体系的充实与构建。更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新医改、城乡居民、政府与医院、公益
一、新医改的基本框架
1、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医疗卫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卫生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含义是我国关于医疗卫生的基本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医药卫生4大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即筹资体系或者保险体系,以及药品保障供应体系等,还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机制,以及科技、人才,信息和法制建设等在内的医药卫生配套体系。新医改是一个综合、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
2、具体地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是建立健全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对促进健康卓有成效。我们过去的医疗卫生发展,虽然一直强调防治结合,但是事实上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SARS之前,我们都关注治疗疾病,努力找病来治病。但是,对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主要靠治病、靠吃药是解决不了健康问题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无病防病,治“未病”。所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对我国人民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这次医改非常强调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实现“平时少生病”,降低看病的支出。
3、医疗服务体系,就是在城市基层各级各类医院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覆盖城乡的格局。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这一点也是针对我们最薄弱的医疗环节。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使百姓有医可就,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医疗保障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而且还要逐步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解决,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降低个人承担的医疗支出。
4、药品保障供应体系,要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同时规范药品生产流通规范药品生产流通,控制药品成本和流通费用,降低药品的支出。
5、配套体系就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监管体制、人才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总之新医改着眼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公平地维护全民健康。
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公立医院改革既是医改最难的环节,也是整个医改的关键环节,所有其他体系的建立和配套政策的落实,都依赖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因为我们现在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看病难、看病贵和老百姓的抱怨,最直接体现在医院这个层次,而且医院改革和其他各项医药卫生改革都有密切关系,绝大部分医药卫生改革的措施,最终都要通过医院这个平台来实现。对于医疗保障制度而言,提高覆盖面和覆盖水平,要靠制度的建设,但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靠公立医院的改革。否则保险方和医院方不断在博弈,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佳的利用,保障水平越高,资金浪费越多。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研发、生产和供应要靠相关政策解决,但是最根本问题是,医院要有动力主动使用基本药物和控制药物费用,这也要靠医院改革来实现。如果便宜的、廉价的、可靠的药生产出来,医院不用,这个制度也形同虚设。而发展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涉及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公立医院职能的重新调整,尤其医院是发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医疗的后盾。
二、到底是政府提供服务,还是政府购买服务更合适呢? 有的学者认为购买服务可能比提供服务更有效。但正如我们前面讲的,从“医、患、保”三角博弈看,购买服务的成本是很高的,购买需要建立一个契约,买方和卖方的契约,而医疗恰恰是契约失灵的领域。我们目前这么尖锐的医患矛盾,其根本就来源于这个契约失灵。在很多其他领域,商品和服务都能实行“三包”,但是哪个医院能“三包”?现在一些患者在商品经济里熏陶了以后,认为到医院花了钱,就要包治好,没治好就是医生的责任。这是商品经济异化社会观念的结果,患者对医生普遍不信任。
最后,医疗服务还涉及质量的问题。医疗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即使购买服务,也还要有非常强的政府监管,政府还是要有非常大的投入。这点上,医疗和金融领域很像。美国的金融业到最后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风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太难了。谁来监管这些华尔街的弄潮儿?他们都是博士,得培养多少博士甚至博士后才有可能监管得了他们,这是什么样的成本?
市场放开,政府买单。其实完全市场运行,从患者口袋掏钱,老百姓能直接感受,会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完全政府运行,是从政府口袋掏钱,便于控制成本;而政府买单的市场化,一只手从政府口袋掏钱,一只手从患者口袋掏钱,既控制不好成本,老百姓也不能直接感受到,最后的结果是有钱人得到了实惠,普通人在支付成本。在医疗领域我们要避免政府买单的市场化,医疗费用可以说是一个黑洞,如果采用政府买单的市场化,那多少钱也不够。
三、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是改革最棘手的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服务收费之所以定得比较低,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但是却没有能够反映真正的医疗成本。而政府又没补贴够,所以只能从别的渠道筹集资金。最容易的一条途径就是药品。所以这一次政府痛下决心,要把药品的加成拿掉,要把补助机制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药品仅仅是药事费,简单来讲就是处方费。
但是能不能真正实行还是很大的问题。它第一取决于政府财政补偿能不能到位,第二取决于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保障制度能不能实行。作为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制度,以药补医最开始是1954年开始实行,将批发药价的基础上加15%作为补医的方式。当时的有效执行基于政府对医院总体财务的管理,也就是医院没有权力分配自己的收入。工资固定,所有财物受政府监管,多开药留下来的钱也没有分配权。所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最终是公共财政改革,而并不是简单的把药分开。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到位,对医院财务监管到位才能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薪酬,对公立医院的成本严格监管,是各个国家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经验,中国也应该顺着这条路走。这个过程中如何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事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是可以抑制他的趋利行为的,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如何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 公益性指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指公立医院的性质,政府办医院的目的是要尽可能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所以公立医院说到底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我们现在可能对医院的定义模糊。我们现在虽然将公立医院纳入非营利医院的范畴,但政府并没有执行相应的监管。而公立医院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政府的监管应当不仅仅遵循一般非营利医院的监管,还要更进一步。公立医院的职能要远远超过一般非营利医院的,它要在公平、可及、效率、政策性职能上完成政府保障老百姓健康的职能,完成社会收益最大化的职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不是医院的职责,而是政府的职责。所以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第一要政府给医院明确的定位和任务,以及与定位和任务相配套的财政支持、管理和考核。而医院要做的是内部管理,如何控制成本,改善效率。所以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最大的职责在于政府而不是在于公立医院自身。所以我们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弱化是整个目前的机制、大的环境造成的,不仅仅是医院医生的问题。从各个国家办公立医院的经验来看,政府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在具体管理上层层授权问责,应该是公立医院成功的基本经验。但是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严格缺失。比如我们缺乏政府层面对公立医院的定位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的制度。同时,公立医院的考核和监管非常重要,而我们对医院的考核机制和企业一样,医院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
五、信息化是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我们中国医疗模式最有效的手段。我们有制度优势,公立医院必须加入整体系统,制度也是统一整合的,所以我们使用信息系统可以极大有效的改善我们医院的管理和服务的模式。第二个我们有国情的优势,信息化的存在使得人口多不再是劣势而是优势,因为人口多就有规模效应。同时我们有后发优势,在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建更好的,且没有转型成本。信息化这种全面整体的系统恰恰和我们中国文化全面、整体、系统的认知思维相匹配的。信息化的手段恰恰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整合的平台。因为中国文化是大一统的,但我们的缺点是缺乏精细化;西方过于精细化和专业化,大的宏观把握不足。所以医改并不只是医疗体系的改革,而是整个大改革的一个部分,信息化对中国的复兴,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对医疗改革本身都是非常好的手段。我们可能未来要做的模式是要给老百姓提供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养生的文化,把养生的文化转化成现代医学就叫做健康管理,所以我们更多的资源应该投入到从没有出生到出生,直到成年、老年的终身的健康管理。信息化提供的是更多手段和方法,让个人也有选择权,政府进行监管,促使个人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发改委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务院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6部门
《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第二篇:解读新医改
解读新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近期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也是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公立医院改革标明了方向,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解读新医改
1.公益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标定航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终端,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因此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我国有公立医院1.6万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2%,拥有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87%多。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最近几十年来,因为“以药补医”机制,形成了扭曲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目前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题的正道。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标是我国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权益而必须承担的职责,提供公益性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2.完善补偿机制是实现公益性的有效保障
《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
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也是恢复医务人员尊严,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3.鼓励地方探索医师多点执业
《意见》指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方案》提出,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
目前我国对医疗人才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注册医师不能到另一个医院执业。事实上,近年来这一规定有所突破,许多专家都有到外地执业的经历。
在2009年卫生工作会议上,北京市率先提出了医师多点执业的制度框架,要求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鼓励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专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可以在业余时间到社区去坐堂行医或者开设个体诊所。
实施方案也提出了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要求。医师多点执业对于更好地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区域间、机构间人员和技术的交流,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开展医师的多点执业工作,必须在全面深化医改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大前提下,立足本地基本情况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实施。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4.特需服务比例不得超过10%
《意见》指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
《方案》提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近年来,一些公立医院过多设置一些VIP高级病房、特需门诊等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引起社会争议。
业内人士指出,对公立医院设置过多的特需服务进行限制,是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一项举措,也有利于充分利用紧缺的公共医疗资源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5.部分公立医院将转制为民营
《意见》提出,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方案》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医疗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有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也要有符合高端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现实中需要有医院为这部分高端人群提供服务。
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同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按照要求,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实施方案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同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6.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先行
《意见》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方案》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改革尚无具体做法和现成经验,因此需要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以便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
近期,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方案,各地将按照方案要求,选择试点地区和单位,在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配合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二、北京公立医院改革框架初定
4月17日,北京市卫生局召开2009年医政工作会,部署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规划,拟按照区域医疗共同体思路,重新整合全市医疗资源。
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框架”初定。二级以下医院将变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护理院、康复院,承担居民的防病保健、常见病诊疗、大病预约转诊及手术病愈后的康复、护理等职责,缓解就诊者全部拥挤在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
1.居住区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在北京城每30万-50万人口的居住区,由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几家专科医院、护理院和康复院为主要元素,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将不仅只有公立医院参与。在北京市卫生局选定的护理院、康复院试点中,不仅包括政府举办的北京市第二医院,还有原二七机车车辆厂医院改建的颐乐养老院和民营资本开设的英智康复院。
2.护理院、康复院可小成本改建
护理院和康复院与医院不同,不占用大型医疗设备,不需要专家,利用目前二级以下基层医院的现有医疗资源,即可小成本改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对大医院评价和收入机制改革的经济杠杆,有望引导在大医院拥挤、滞留“压床”的患者,及时转至周边小型医疗机构,获得细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从而缓解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进一步盘活有限的大医院专家资源,为更多大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3.大医院负责与社区卫生网对接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规划,今年年内,北京市的大型综合医院均将设立全科医学科,负责与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对接,保障社区全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与大医院一致,同时,还要确保经社区转诊的疑难重症患者,能够便捷获得专家诊疗服务。本文由: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看病服务网
收集整理编辑http://http://
第三篇:新医改方案全文解读
新医改方案全文解读
1.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意见稿》中,提出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医疗卫生制度的整体框架又分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2.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意见稿》突出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这些政策都是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做法,如配套措施得力,将分流部分大医院的就诊人群,缓解看病难现象,同时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认为尽管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面临严重的“先天不足”,2007年社区卫生机构完成诊疗人次仅占当年全国诊疗人次的不到10%,因此在体系建设上的难度较大。
3.全民医保以扩面为主。在本轮医改方案的研讨过程中,全民医保一直都是各方的共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重点保大病”的方向仍然未变,接下来政府的工作主要是扩大各项保障的人群覆盖面,特别是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于目前偏低的报销水平,“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重点保障基本的医药费用。
4.基本药物制度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基本药物制度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且从《意见稿》出台的背景看,也是被卫生部门认为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基本药物制度被列为医改近期内的5项重点工作之一。总体上我们认为这一制度对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企业来说是利好消息,具体情况还有待观察配套政策的强制力度,毕竟基本药品和非基本药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5.药品监管得以加强。至于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具体有: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药品定价方法,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制度。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对医院销售药品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
我们分析,对上述措施的解读概括起来有4点:一是医院药品顺价加成的利润率将下降;二是定价机制将进一步鼓励新药研发和抢先仿制;三是仿制药(非抢先仿制)将面临严峻的价格管制;四是基本药物的定价将比较宽松。此外我们预计今后还有一些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配套政策出台,鼓励研发创新,遏制低水平重复将是药品企业面对的主题。
6.加大投入兼顾供需。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我们认为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卫生总费用将平稳增长,个人负担比例将逐年下降。
对各个细分行业的影响
1.化学制药
化学制药是受到医改影响最大的板块,其中偏于利好的企业主要具备三类特征:一是以生产处方药为主,尤其是专科用药和刚性大、档次高的处方药,如生产神经系统用药的恩华药业、生产皮肤科用药的华邦制药、生产器官移植用药的华东医药等;二是业内地位和市场认同度高,同时获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资格的大型企业,如双鹤药业、华北制药、西南药业等;三是公认研发能力国内领先、盈利能力突出的制药企业。
2.原料药
我们认为原料药板块和新医改方案关联较小,当然不排除部分二级市场认同度较高的个股借助医改东风呈现上涨行情。
3.中药
从今年中报的数据看,中药行业的表现中规中矩。重点企业主要有:一是受益于基本药物制度、具备定点生产资格的大型企业如ST中新,二是受益于市场扩容、产品用量庞大、品牌美誉度高的企业如天士力、云南白药、S三九等,三是受益于鼓励创新、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现代中药企业如康缘药业等。
4.生物医药
(1)疫苗行业
从全世界的情况看,疫苗市场都是一个增长非常迅速的领域。我国的疫苗市场发展迅速,02年以来增速在15%左右,其中06年国内疫苗市场规模超过40亿元,国外疫苗行业巨头正纷纷进入这一庞大市场。医改强调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无疑是有利于疫苗企业的,但考虑到今年2月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范围,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以各地执行新的免疫规划为主,Ⅰ类疫苗的市场容量将维持在“12苗防15病”的水平。我们预计中生所旗下的天坛生物还将受到市场热捧。
(2)诊断试剂
我们认为全民医保不仅带来了处方药市场的扩容,也将刺激实验室诊断试剂和设备行业。目前诊断试剂市场容量还偏小,当中的个别优势企业如科华生物等值得投资者关注。
(3)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属于朝阳产业,估值水平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其成长动力关键在于新药研发,而不是产能或者市场营销。医改新政强调通过药品定价机制鼓励创新,拥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双鹭药业将继续被市场看好。
5.医疗器材
《意见稿》突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这些给市场对医疗器械企业的获利予以一定的想象空间。新华医疗产品覆盖医院内的各类器械设备,包括消毒灭菌、放射诊断、手术器械、各类低值耗材、环保设备等,将受益于医改带来的产品需求量增加。
6.医药商业
《意见稿》并未就“医药分开”或是“药房托管”等予以具体阐述,仅仅在指导思想部分原则性地提及。我们了解到尽管国内医药企业曾经积极呼吁医药分开,但卫生部门对医药分开的实施并不积极。接下来在各地的医改试点中,不排除地方会有这方面的探索,但现实问题是如果取消药品销售收入,仅靠目前的财政拨款和医疗服务收费难以维持医院运转。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医生和药品企业之间的利益往来将受到削弱,而医院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之间的利益机制将得以维持,这对微利经营的医药商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利的结论。
7.其他
《意见稿》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对于通策医疗这样的口腔医疗服务机构而言,无疑是重要利好。
此外,部分基本面向好的医药个股,股价走势已处于支撑位正面临反弹,或经长期整理后有待突破,将在医改的利好背景下出现投资机会,短线投资可适当关注。
第四篇:新医改
浅析新医改政策
一、“两票制”和药品零差价
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压缩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加价,降低虚高药价。
药品零差价:取消医院药品加成,药品价格平进平出,杜绝医生乱开处方、开大处方,赚取中间回扣的行为。
弊端:药品价格降低了,但是医院其他服务价格提升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等,老百姓实际的花费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
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模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首先,分级诊疗要对疾病进行细致分类,譬如急病就近治,慢性病根据轻重缓急给出不同的医疗指导;其次,要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可以看到下级医院的病历和病人资料,反之亦然,为会诊与双向转诊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功用在于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
分级诊疗的落实:
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家三甲医院、一批基层医院,加上互联网手段,是医联体通用的模式。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现在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
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五大内容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行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2、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建立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中西医病种付费标准。
3、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基础费率公开。
4、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
推进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可从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
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
5、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完善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监管从医疗机构延伸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实现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新医改政策下的应对办法:
一、医院运营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公立医院的营运饼图应当是:药占比30%,这一块都是零差率,医院没有运营收益;卫生材料5%-10%,这一块医院运营收益只有1%左右,几乎也可忽略不计;医院检验检查收入20%以内,这一块的收益率约为15%;而医疗收入则要达到40%-50%,才能构成这个饼图。
1、医院运营结构好的科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药占比加卫生材料的收入结构可控在40%以内;二是医疗收入结构要达到40%左右为好;三是检验检查收入结构在20%左右。这些科室也是未来医院要注重发展的重点专科。
2、医院运营结构中等的专科,医疗收入结构一般可达30%-40%左右,药品与耗材的零差率收入结构一般可控在35%-40%左右。这些科室大多可保本运营,通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还能有所提升其管理绩效。
3、医院运营结构中的问题科室:一是耗材大户,二是药品使用大户,三是药剂科。药品零差率后,他们存在着难以维持和运营的问题。一个医院的药剂部门如果在全部实行零差率后,应当享受公共卫生全额拨款卫生政策待遇,否则单靠医院是养活不了的。如何申请政府公共卫生扶持,资金如何到位,是解决的必要问题。
4、医院的辅助科室和护理部门等,需要寻找到人员配置与降低成本的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点。
二、医院管理发展的探索
医改涉及多的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3600多所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医院管理做到基本的几点:一是保证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病源,二是合理诊疗,减少医保拒付,三是精细化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四是应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五是培训药剂科人员,让其从拿药人员变成技术人员。
1、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便民健康服务平台,完成实名预约,备案处理,就诊转诊记录工作。(健康四川: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项制度)。
2、规范药品价格
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并适时公开招标信息和药品价格,扩大影响力和取得居民信任。
3、创新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近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意味着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生病之前,不仅要治疗已经生病的人,还要关心未有症状的人。涉及预防,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以社区辐射产生效果(长远)。(调查分析需求)
4、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医技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
第五篇:新医改
2012年,新医改重点推进几项内容:1.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3.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4.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5.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下面就第5点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民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角度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要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讲,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二是地区与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
建设方面 :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结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投入方面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2)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就展开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加水改厕等。
(3)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给予补助。
管理方面 :
(1)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任务。
(2)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
(3)转变服务模式。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面向群众的主动服务。
(4)落实传染病医院、鼠疫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