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96年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区关于命名双拥模范城县(区)和模范单位的决定
1996年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区关于命名双拥模范城县、(区)和模范单位的决定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
政府、辽宁省军区关于命名双拥
模范城、县(区)和模范单位的决定
辽委发〔1996〕30号1996年12月16日
自1994年全省双拥工作表彰大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辽宁驻军各部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一系列指示,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广泛深人地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双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出现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深入扎实的喜人局面,并涌现出一大批双拥工作先进地区和单位。,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推动全省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的深入开展,巩固和发展我省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形势,根据全国和我省双拥模范城管理办法,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决定进行第三轮双拥模范城的命名表彰。
命名本溪市、沈阳市、阜新市、辽阳市、抚顺市、鞍山市、大连市、丹东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葫芦岛市
等12个市和新民市等11个县级市为“双拥模范城;
命名辽中县等11个县为“双拥模范县;
命名沈阳市和平区等27个区为“双拥模范区;
命名辽阳市宏伟区为“拥军优属模范区;
命名辽宁大学等71个单位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命名沈阳炮兵学院等71个单位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希望受到命名表彰的市、县(市、区)和单位,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希望各地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发展全省双拥工作的大好形势,为促进辽宁两个文明建设和部队战
斗力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附件:
辽宁省第三轮双拥模范城(县级市)、县区、单位名单
双拥模范城(县级市):
新民市、瓦房店市、海城市、凤城市、北宁市、大石桥
市、盖州市、灯塔市、开原市、凌源市、兴城市
双拥模范县:
辽中县、长海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义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铁岭县、建平县、朝阳县、大洼县
双拥模范区:
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医,大连市沙河口区、旅顺口区、西岗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鞍山市铁西区、千山区,抚顺市新抚区、望花区,本溪市平山区、明山区,丹东市振兴区,锦州市凌河区、古塔区,营口市站前区,阜新市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辽阳市太子河区,铁岭市银州区,盘锦市兴隆台区,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
拥军优属模范区:
辽阳市宏伟区
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沈阳市:辽宁大学、沈阳变压器厂、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沈阳市图书馆、沈阳市苏家屯区解放街道办事处、沈阳市东陵区东陵乡、沈阳市于洪区平罗镇、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
大连市: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道办事处、普兰店市皮口镇、庄河市民政局、大连港务局、大连市邮电局、大连市人事局
鞍山市:鞍山市卫生局、鞍山市公用事业局、鞍山市立山区太平街道办事处、鞍山市干山区汤岗子镇、岫岩县偏岭镇、鞍山市民政局
抚顺市: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辽宁发电厂、抚顺钢铁公司、抚顺市人事局、新宾满族自治县民政局
本溪市: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溪市教委、本溪市人事局、本溪市劳动局、本溪市交通局
丹东市:丹东化纤集团公司、丹东市人事局、丹东市元宝区七道街道办事处、丹东市振安区浪头镇
锦州市:义县第一少年军枝、锦州市太和区薛家街道办事处、锦州市民政局、锦州石油化工公司、锦州市军报供应公司
营口市:营口港务局、营口大福装饰布(集团)公司、营口冷藏箱总广
阜新市:阜新液压件厂、阜新发电厂、阜新橡胶总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阜新市民政局
辽阳市:辽阳市文圣化工总厂、辽阳市白塔区跃进街道办事处、辽阳热电有限公司
铁岭市:铁法市晓南镇、开原市税务一分局、铁岭市银州区岭东街道办事处
朝阳市:朝重(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朝阳市人事局、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朝阳市双塔区光明街道办事处
盘锦市:辽河集团公司、盘锦市公用事务管理局
葫芦岛市:葫芦岛市龙港区马杖房东街道办事处、葫芦岛市建委、葫芦岛东北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中、省直单位:沈铁锦州铁路分局、东电本溪电业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兴隆台采油厂、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省粮食局、省交通厅、省妇联、省农业科学院
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沈阳:沈阳炮兵学院、81850部队、沈阳军区总医院、86634部队、解放军第202医院、武警沈阳仓库、沈阳军区政
治部劳改队、武警沈阳市支队、省军区政治部北陵军人俱乐部、80301部队司令部警防营
大连:解放军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连陆军学院、39947部队、81176部队、81067部队、37472部队、武警交 通第9支队、81425部队
鞍山:
81178部队、鞍山军分区、39221部队、省军区教导大队
抚顺:
81356部队、81815部队、81419部队、武警抚顺市支队
本溪:
81243部队、81983部队、81241.部队、81237部队、87363部队
丹东:
81244部队、81255部队、39533部队、81415部队、武警丹东边防支队、81818部队、解放军第230医院
锦州:
81200部队、86073部队、锦州军分区、81204部队、武警辽宁省总队第2支队、81198部队、81059部队
营口:
81171部队、81384部队、81043部队教导大队、81167部队工兵营
阜新:
81400部队60分队、阜新市细河区人民武装部、81400部队80分队、86077部队场站、武警阜新市支队
辽阳:
81301部队、86089部队、辽阳市消防支队、解放军第201医院
铁岭:
81816部队、81411部队、81824部队
朝阳:武警8621部队、解放军第234医院、朝阳军分区政治部
盘锦:沈阳军区盘锦石油化工厂、37001部队农场
葫芦岛:武98624部队、38653部队、38616部队潜水班、38623部队、38610部队司令部通信营
第二篇:全国命名表彰的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
第七编 附录
全国命名表彰的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
2007年12月27日,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命名355个市(县、区)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决定》(国拥[2007]5号),命名我省以下单位和个人为全国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
兰州市、金昌市、酒泉市、天水市、白银市、平凉市、武威市、嘉峪关市、民乐县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酒钢(集团)公司、兰州铁路局、陇南电信分公司、甘南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临夏市西关街道办事处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临洮县县委书记郭永昌、兰州公交(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魏宏凯为爱国拥军模范个人。
甘肃省人事厅 甘肃省民政厅
关于表彰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甘人发[2007]7号 2007年3月21日
各市、州人事局,民政局:
第十三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推动了我省民政工作的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为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工作者。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我省民政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省人事厅、省民政厅决定:对王建国等78名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全省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要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关心群众疾苦,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品质;学习他们注重钻研业务知识,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学习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扎实工作,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严于律己、不图虚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工作者,珍惜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把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和动力,为全省民政事业的全面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省民政干部要以先进工作者为榜样,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强化服务意识,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我省民政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
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
兰州市
王建国 兰州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马久崇 兰州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四休养所所
长
何兰荣 兰州市老年公寓主任 严树源 兰州市救助站站长 潘雪民(女)兰州市烈士陵园主任 张瑜贤 兰州市七里河区民政局局长 王 祥 榆中县城关镇民政助理员 杨享福 永登县民政局局长 嘉峪关市
郝孟秉 嘉峪关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 金昌市
贾志玉 金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 毛显学 金昌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叶先春 金川区民政局局长 酒泉市 党兴中 酒泉市肃州区民政局局长 李金花(女)玉门市民政局局长 周海平瓜州县河东乡民政助理员
赵生德 金塔县民政局农村医疗办公室副主任 尤淑媛(女)敦煌市民政局社保股股长
陈德胜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政局干部 张掖市
王韶蓉(女、藏族)张掖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刘志忠 张掖市甘州区殡仪馆馆长 岳世峰 临泽县民政局局长 赵治富 高台县民政局局长 陈 旸 山丹县位奇镇民政助理员 罗文源 民乐县顺化乡民政助理员 武威市
王 勇 武威市民政局纪委书记 张 利 武威市军用饮食供应站站长 秦加宝 武威市凉州区殡仪馆火化工 张富国 民勤县民政局局长 祁志国 古浪县民政局边界办副主任 张 彪 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口驿敬老院干部 白银市
何 冰 白银市平川区低保办主任 杨 本(女)会宁县党家岘乡民政助理员 段安平靖远县民政局局长 李建梅(女)景泰县喜泉镇民政助理员 天水市
杨伟艳(女)天水市社会福利院护士 弓晰云(女)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街道民政助理员 张双喜 秦安县民政局局长 郭 伟 清水县红堡镇民政助理员 闫田松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政局干部 刘 林 甘谷县大像山镇民政助理员平凉市
杨夏林(女)平凉市社会福利院院长 熊玉忠平凉市崆峒区殡仪馆馆长
王根福 泾川县王村镇民政助理员兼敬老院院
长
马小勇 灵台县独店镇民政助理员 李克会 华亭县民政局局长 朱耿栋 庄浪县民政局局长 庆阳市
李建新 庆阳市民政局双拥办副主任 帅世琪 庆阳市西峰区民政局局长 卢俊文 庆城县庆城镇民政助理员 万建君 环县洪德乡民政助理员
彭育民 正宁县民政局救灾救济、优抚安置股股
长
秦 骥 镇原县民政局干部 王云兰(女)宁县新庄镇民政助理员 定西市
丁 琳 定西市安定区民政局低保办科员 李小斌 通渭县民政局办公室职员 程 贵 渭源县民政局科员 王淑君(女)临洮县洮阳镇民政助理员 石 锐 漳县民政局局长 刘金权 岷县民政局局长 陇南市
李斌常 陇南市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杨进宝 陇南市武都区殡仪馆馆长 赵登俊 宕昌县民政局局长 安维国 康县民政局局长 张晓文 徽县栗川乡民政助理员 段旭贤 成县抛沙镇民政助理员 甘南藏族自治州
王菊英(女、藏族)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民政干部 党静晓 夏河县民政局干部 杨怕巴九(藏族)迭部县民政局局长 邓惠明 碌曲县民政局干部 临夏回族自治州
孔向儿(女)永靖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
主任
杨光菊(女、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民政局干部 马效忠(回族)广河县民政局局长 白峰林 临夏县民政局科员 厅系统
宋祖兵 救灾救济处调研员 辛广楠 最低生活保障处副处长 王晓云(女)计划财务处副调研员 刘正杰 省荣誉军人休养院院长
胡国钰 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副主任
关于命名表彰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区)
民政工作先进乡镇(街道)和 民政系统先进单位的决定
甘民发[2007]20号 2007年3月21日
各市、州民政局:
2002年第十三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民政工作成绩显著,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省涌现出一大批民政工作先进单位。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省民政厅决定:命名兰州市城关区等13个县(市、区)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区);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等25个乡镇(街道)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乡镇(街道);兰州市西固区民政局等55个单位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单位。
当前,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希望各级民政部门要以先进单位为榜样,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民政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希望这次被命名表彰的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街道)和先进单位,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十一五”规划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
1、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附件1: 附件2:
2、全省民政工作先进乡镇(街道)名单
3、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单位名单
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区)
兰州市城关区 金昌市金川区 玉门市 张掖市甘州区 天祝藏族自治县 会宁县 天水市秦州区 泾川县 正宁县 陇西县 康县 卓尼县 广河县
全省民政工作先进乡镇(街道)兰州市
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
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街道办事处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峪泉镇
金昌市
永昌县河西堡镇
酒泉市
金塔县东坝镇 敦煌市转渠口镇
张掖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 民乐县南古镇
武威市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 民勤县苏武乡
白银市
景泰县上沙沃镇
天水市
秦安县兴国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
平凉市
崇信县锦屏镇
平凉市崆峒区中街街道办事处
庆阳市
宁县湘乐镇 华池县悦乐镇 定西市
通渭县碧玉乡 渭源县新寨镇
陇南市
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 文县临江乡
甘南藏族自治州
卓尼县扎古录镇 玛曲县尼玛镇
临夏回族自治州
康乐县八松乡 临夏市抱罕镇
附件3:
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单位
兰州市
兰州市社会福利彩票发行中心 兰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兰州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 兰州市殡仪馆 兰州市西固区民政局 皋兰县民政局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城区工作办公室民政司法科
金昌市 金昌市民政局 金昌市社会福利院 金昌市殡仪馆
酒泉市
酒泉市民政局
酒泉市肃州区社会福利院 瓜州县民政局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福利院
张掖市
张掖市救助管理站 临泽县民政局 高台县烈士陵园 山丹县福利水泥厂
武威市
武威市民政局 武威市凉州区民政局
武威市凉州区西关街体育路社区居委会 古浪县黄羊川镇民政办公室
白银市
白银市民政局
白银市白银紫灵山陵园管理处 白银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天水市
天水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 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敬老院 清水县民政局 甘谷县民政局 武山县温泉乡敬老院
平凉市
平凉市民政局平凉市社会福利院
灵台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庄浪县民政局
静宁县界石铺镇敬老院
庆阳市
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 庆阳市西峰区婚姻登记中心 合水县社会福利院 镇原县民政局
定西市
定西市安定区殡仪馆 定西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临洮县社会福利院 岷县社会福利院
陇南市
宕昌县民政局 礼县双拥工作办公室 西和县老年活动服务中心 两当县西坡镇西坡社区居委会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临潭县城南社区居委会 夏河县殡仪馆 舟曲县民政局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市民政局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民政局 广河县儿童福利院
厅系统
省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
关于表彰奖励2007福利彩票
销售先进单位的决定
甘民发[2008]11号 2008年1月23日
各市(州)民政局,甘肃矿区民政局:
2007年,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和福利彩票发行机构认真贯彻民政部“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方针,狠抓规范管理和基础建设,全省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行规模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经过各级共同努力,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0.74亿元,筹集公益金3.76亿元,同比增长61%,为我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推动全省福利彩票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甘肃省发行销售福利彩票奖励暂行办法》(甘民彩[2005]68号)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对在2007年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兰州市民政局等14个单位授予组织工作奖,对兰州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等9个单位授予销售总量奖,对嘉峪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等14个单位授予销售进步奖,对兰州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等11个单位授予人均销量奖,对甘南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等10个单位授予市场份额奖。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戒骄戒躁,开拓进取,继续遵循“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新,再创佳绩,努力实现全省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2007甘肃福利彩票发行工作获奖单位名单
附件
2007甘肃福利彩票发行工作获奖单位名单
一、组织工作奖
兰州市民政局 庆阳市民政局 酒泉市民政局 白银市民政局 张掖市民政局 天水市民政局 武威市民政局 金昌市民政局平凉市民政局 陇南市民政局 临夏州民政局 定西市民政局 嘉峪关市民政局 甘南州民政局
二、销售总量奖
特等奖:兰州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一等奖:庆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酒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白银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二等奖:张掖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天水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武威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三等奖:金昌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平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三、销售进步奖
一等奖:嘉峪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酒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定西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二等奖:张掖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武威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临夏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三等奖:庆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兰州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天水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白银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金昌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甘南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平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陇南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四、人均销量奖 一等奖:兰州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庆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酒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二等奖:金昌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嘉峪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白银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三等奖:张掖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甘南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平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武威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临夏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五、市场份额奖
一等奖:甘南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二等奖:临夏州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金昌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三等奖:嘉峪关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白银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天水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武威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定西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张掖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酒泉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二00七年全省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名单及简要事迹
杨少勇,男,汉族,广东省汕头市人,1962年12月31日生,1983年参加工作,共青团员。生前系兰州市军用饮食供应站职工,负责军供站营业场所工作。1995年2月2日晚,兰州军供站营业场所照常营业,10时许,兰州第二热电厂职工付志荣与兰西工务段职工李建宏等三人在军供站营业场所发生矛盾并撕打起来。当晚11时,付志荣纠集十七、八名歹徒携带长刀、匕首、菜刀等凶器,返回军供站营业场所滋意闹事,用长刀等凶器刺伤治安人员潘文斌和张宏平,砍伤工作人员王振林的手指及陈书文头部,并打砸门窗玻璃。军供站营业场所负责人杨少勇听到院内的打砸声和职工发出的惊呼声后,手拿笤帚从大厅内冲了出来,责问制止歹徒行凶作恶,五、六名歹徒见状顿时将杨少勇团团围住,疯狂地用长刀、匕首、菜刀在杨少勇身上乱刺乱砍。杨少勇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不顾个人的生死,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然与歹徒进行搏斗。但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刀,被歹徒杀害。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30日批准,授予杨少勇革命烈士称号。
黄小洲,男,汉族,1974年12月生,山东省嘉祥县人,共青团员,1995年12月入伍,1999年退伍,分配到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工作,生前任特勤大队三中队六班消防车司机。2006年6月28日上午8时许,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二套催化裂车间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E-507冷却器头盖因发生泄漏引发火灾。接到火警后,已交接完工作准备下班的黄小洲与已接班的司机陈川文快速驾驶特勤大队干粉消防车随战友们紧急赶赴火灾现场。当时气体分馏装置泄漏出的液态烃正在燃烧,距着火点不到100米就是装有液态烃的球罐,不仅球罐有着火爆炸的危险,周边的年300万吨重催装置以及现场救火人员的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选择更好的射水阵地,尽快控制住火势,黄小洲主动和徐朝
三、石玉峰三人组成火情侦察小组,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到相邻三层框架平台往前观察时,突然一条管线发生爆燃,走在最前面的黄小洲迅速转身,推开徐朝三,并大喊:三三快跑!徐朝
三、石玉峰在他的掩护下撤离了,而黄小洲却牺牲了。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30日批准,授予黄小洲革命烈士称号。
王小兵,男,汉族,1973年5月23日生,甘肃省秦安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兰泰实业有限公司保卫处经济民警。2005年4月5日零点左右,王小兵、马君等人值班巡逻时,接到总调度室的电话通知,称有盗窃分子进入厂区盗窃。于是他们迅速赶往事发地点,发现了被盗物品,却未发现盗窃分子。王小兵、马君二人看守被盗物品,同时蹲守盗窃分子。零晨2时,盗窃分子来取赃物时,王小兵、马君立即上前抓捕。在与盗窃分子搏斗中王小兵被歹徒用利器刺中胸部,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7日批准,授予王小兵革命烈士称号。
马金虎,男,回族,1980年8月5日生,小学文化程度,生前系静宁县司桥乡司桥村陕山组农民。马金虎2001年至2005年8月在宁夏银川市务工,2005年8月31日,银川市金凤区亲水苑回民小学五年级二班李向博、高吉有、邵国伟、杨军4名同学相约到黄河路与亲水大街交叉路口景观水道戏水,17时30分许,李向博与邵国伟下水游至距岸边约4米处,因水深李向博伸手抓住邵国伟,邵国伟也因害怕而挣脱了李向博,不会游泳的李向博在水中挣扎,生命十分危险。路过此地的马金虎看到后,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李向博拉出水面,在随后跳入水中的刘玉福的帮助下,将李向博救上岸。由于马金虎不会游泳,加之体力消耗过大而沉入水中,溺水牺牲。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17日批准,授予马金虎革命烈士称号。
第三篇: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委发[2000]27号 【发布日期】2000-08-15 【生效日期】2000-08-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试行)
(2000年8月15日辽委发〔2000〕27号)
随着城市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城市基层组织管理出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和健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建设势在必行。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稳定工作的重大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改革和健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社区职能,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社区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二是各方参与,共驻共建。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经济、社会中介等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群众的作用,合理利用社区内的智力、物力、财物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各方参与,共建社区的局面。
三是民主自治,政府指导。社区建设要充分体制民主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工作,实现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要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建设目标,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多办并办好得民心的实事。
二、二、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
(三)建设目标。以居住地为特征,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持政府指导、社区自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原则,形成共居一域、共同管理,共建文明社区、共保社区平安的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创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
(四)实施步骤。
在工作安排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今年年底,在全省全面推广社区建设的典型经验,普遍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办公经费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者补贴问题,完成规模调整、划定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机构,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者,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初步构建起社区建设的组织机构框架。第二阶段,从2001年1月到2002年底,社区各种工作关系基本理顺,社区内部运行机制基本健全,社区的综合性功能得到加强,全社会的社区意识明显提高,实现城市社区建设规范化。
三、三、建设内容与工作任务
(五)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适应社区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开展面向社区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群体的公益福利型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保障。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受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受理社区内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家庭收入、组织居民代表评议、办理上报事宜,并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内贫困群众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工作。通过提供家政服务等工作岗位,积极安排下岗职工;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向有关单位推荐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社区文化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多功能活动室、社区广场等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
社区环境卫生。做好社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大力治理脏、乱、差,创造和谐、美观的人居环境;积极抓好以医疗、计划生育、康复、保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医疗网点,开展一般性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
社区治安。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访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加强对“两劳”释解人员的安置帮教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四、四、规模设置与组织机构
(六)规模设置。
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和管理、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的原则,考虑社区居民的心理归属感,对原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作适当调整,根据新建社区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三种类型:依职工家庭居住区划分的“单位型”社区;依街巷界线划分的“地缘型”社区;依独立居民小区划分的“单元型”社区。社区户数一般为1000户至3000户左右。
新社区要根据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冠名,设立各具特色的社区标志。
(七)社区组织机构。
社区组织体系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组成。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的决策机构,社区成员代表由本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依照规定程序推选产生。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50至100名居民代表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其主要职责是: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听取和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工作计划;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对不称职的成员进行罢免;讨论决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评议物业公司工作;反馈居民意见和建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任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相同,任期3年。
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3至5人组成,年龄一般应在50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和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其中正、副主任各1人,实行专职制。社区(居民)委员会代表社区居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在政府有关部门及政府派出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拟社区章程和工作制度;处理社区的日常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社区保障、人民调解、治安保卫、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和中介组织,在其领导下开展社区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以院长、楼长、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工作队伍。要注意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专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形成社区服务网络。
社区党组织
根据《党章》有关规定及社区党员数量,在社区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支持和保证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凡暂住人口中的党员、无工作单位的社区居民中的党员、尚未分配工作的学生中的党员和退伍军人中的党员、异地安置的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及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党员的组织关系,均转入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活动。
五、五、加大投入与改善条件
(八)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问题。
在新建小区时,开发单位要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办公室和社区服务站(含警务室),供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偿使用,并免缴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配套费。现有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达不到标准的,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没有房源的可采取租、借、建等办法解决。
(九)合理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者补贴和办公经费问题。
要认真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者补贴和办法经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配备办公电话,逐步配齐微机,所需经费由市、区两级政府承担。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渠道,解决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动员社区成员和社会力量,办好社区的事情。
六、六、明确职能与完善功能
(十)各级政府要在机构改革中实现政社分开、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完善社区职能。
1.自治职能
民主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组成人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民主决策。社区的重大事项,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策,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
民主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对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具体管理;社区的办公经费和社区服务收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据有关规定管理和支配。
民主监督。社会成员(包括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对不称职的社会(居民)委员会工作者,可以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提出撤换、罢免建议。
2.协助职能
社区(居民)委员会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要协助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
3.监督职能
社区(居民)委员会代表社区成员对政府的工作依法进行评议。对居住在社区内的党员干部的社会表现进行监督和评议;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
(十一)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需要社区协管、协办的工作,按照工作项目,应拨给社区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核定和落实。
七、七、加强领导与明确责任
(十二)为了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省市要成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区及其派出机构要成立社区建设指导组织,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建设的规划制订、综合协调和工作指导。
(十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一致,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建设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起草和日常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总结社区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组织部门负责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研究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党群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财政部门负责社区建设预算内经费列项、资金投入、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者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建设部门负责在新建小区中无偿配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等;公安部门负责社区的社会治安,在社区内配备警务力量,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社区中的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调解、援助等服务工作;工商、税务部门要鼓励、支持社区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事业,对社区兴办的社区服务网点在收费、场地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和照顾;群团组织要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做好社区的群团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勇于探索,大胆开拓,不断总结社区建设的新鲜经验,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推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10-18 【生效日期】1999-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1999年10月18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现就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在完善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省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小城镇规模过小,中心镇地位不突出,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乡镇企业过于分散,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小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村镇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质量较差,影响对外开放的步伐。
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搞活流通,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人口压力;有利于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把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制定政策措施,解决阻碍或影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尽快形成一批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走在前列,能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适中、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加速市场体系的建立。二是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四是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先发展中心镇,带动小城镇和村庄全面提高建设水平。
三、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1226个乡镇合并成800个左右,其中建制镇600个左右,2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0.5万人左右;形成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35%。到2005年,建制镇达到700个左右,3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0.7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45%;重点抓好15个省示范镇,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小城镇。到2010年,全省农村基本上实现建制镇体制,4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1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60%,形成一批新兴的小城市。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率先发展一批中心镇,以中心镇的发展带动一般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中心镇要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在县域内处于区域中心位置。2.镇区人口有一定规模,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高于本县其他乡镇。3.经济实力较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和二、三产业比重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本县平均水平。4.镇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各项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5.各类市场比较完善,市场服务设施及功能比较齐全,是本区域的商品集散地。6.镇党政领导班子素质较高,有强烈的改革和发展意识。7.对周围地区有辐射能力,能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心镇的数量全省100个左右,每个县(市、区)可设1至2个,具体由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四、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
各地要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在2000年前完成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工业区、农田保护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确定人口和用地的发展规模,引导工业企业和居民住宅集中建设。对供排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分级合理配置,防止重复建设。沈大、沈抚、沈丹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辽宁段,铁路等重要交通干道沿线及沿海的小城镇要制定村镇体系规划和景观建设规划。
小城镇党委、政府要以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抓紧调整和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对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主要街道、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详细规划。中心镇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和工程设计,切实做到起点高、设计新、功能全。
各地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必须服从小城镇总体规划。对不按规划进行建设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为加快小城镇发展,新建乡镇工业企业原则上要到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建设;原则上停止审批决定撤并的自然屯新建翻建住宅,引导农民到小城镇或中心村居住。
五、五、深化改革,建立适合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培育小城镇产业基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镇经济实力和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主导产业。要努力改变目前多数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积极鼓励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鼓励城市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到小城镇兴办各类企业。
改革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在小城镇务工经商并有稳定收入的农民逐步退出原有承包的。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允许他们异地转包、出租转让和投资入股合作开发土地,以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有条件的乡镇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经济发达的乡镇可以将农民的承包地作价入股,实行集体耕作、集体经营,农民按股分红;鼓励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有偿转包给有专长的种田大户,集中耕作,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完善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根据全省合乡并镇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加快合乡并镇的步伐,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强化小城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小城镇政府要从偏重管理经济生活转向全面管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小城镇政府要建立健全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小城镇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和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并居住两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户口不在当地的乡镇企业的职工,可将其本人和直系亲属的户口迁到小城镇落常住户口;到乡镇投资办企业、购买商品房(其投资金额、年纳税额、购房面积等标准由各市确定)的人员,可将其本人及直系亲属户口迁到小城镇落常住户口。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转非”指标限制,按城镇人口进行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附加其他条件。
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启动用地,满足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划拨的外,均应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小城镇存量土地实行有偿使用的收益,以及耕地占用税,原则上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返还办法由各市、县政府制定。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土地使用权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保持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出租土地,应依法办理征用、出让等有关手续。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土地兴办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也可将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小城镇规划区外的土地可以按级差收益折成一定比例调换成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作为居住、经营用地。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处理好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加强土地管理,既要切实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要保证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要实行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尽可能选择废弃地、非耕地。中心镇可以预征少量启动用地用于撤屯并村和新区建设,五年内以“退宅还田”的方式进行偿还。拍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使用权收益,应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行和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划定的办法,做到统一划定步骤、统一规划年限、统一人口计算标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对在小城镇建设工业企业的单位和个人的投资项目,农民集资联建住宅和出售给小城镇居民及进镇农民的商品住宅,按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现行优惠政策办理。鼓励城市的房屋开发公司到小城镇进行房屋开发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成立村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对投资小城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在小城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上缴的营业税,由财政部门全额返还镇政府,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或由镇政府部分返还给开发企业。
重点抓好省示范镇和中心镇的建设发展。对省确定的15个示范镇,可赋予必要的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增强镇政府自主决策、统筹协调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镇政府可在上级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根据城镇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中心镇城镇建设用地可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县(市、区)以上的范围内进行调剂,并由省、市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直接下达;中心镇镇区基础设施贷款,有关金融部门要优先给予支持;鼓励在中心镇兴办私营企业,对在中心镇新办的私营企业,由市、县财政根据实际能力确定税收返还比例;采取积极吸引外资、个人集资及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心镇市场建设;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向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取任何费用。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使之合理有序流动。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劳动服务公司、劳务介绍所等就业中介机构,培育劳动力市场。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小城镇特点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小城镇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要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解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建立以自身筹措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大力引进外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省政府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示范小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省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各市每年财政列支村镇规划建设的费用,不得少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公用事业附加的5%,对省示范镇和中心镇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给予补助。省、市、县按规定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要向中心镇倾斜,重点支持道路、供水、环境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镇财政要保证将城镇建设资金全额用于小城镇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可以参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征收。要收好用好土地收入,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资金除按规定上交外,应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小城镇建设资金扶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对扶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小城镇投资兴办各项基础设施。放开在小城镇从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限制。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园、绿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性事业。大力提倡股份合作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提倡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以资入股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积极吸引外资,拓宽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的渠道。对具备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小城镇成片开发居民住宅的,可参照执行国家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优惠政策。
县以上电力、水利、交通、邮电、工商、环保等部门,要优先在小城镇安排有关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和县属工业项目要适当安排在中心镇。有关部门下达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建设、水利工程、环保治理、市场设施和信息网建设项目,要考虑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做出统筹安排。
七、七、广泛发动群众,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小康村镇建设和创建卫生镇、文明镇活动,认真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要制定村容镇貌整治计划,确定2005年前的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期分批进行整治。
要重点抓好高速公路沿线、省级以上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地区村镇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整治重点是规划建设管理好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和住宅小区,抓好重点景观建设和街路管理,实现净化、绿化、美化;村庄整治重点是进行路、沟、树、院、场的治理,做到整齐、洁净、美观。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彻底改变畜禽散养、柴草乱堆的习惯。要将村容镇貌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要以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镇为两年内整治的中心部位,逐步向远离公路、铁路的乡镇延伸,每年抓好3至4个乡镇镇容镇貌的整治,各乡镇每年要抓好3至4个中心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到2005年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八、八、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抓紧抓好。省政府建立小城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省长为召集人,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在农村进行的各项试点,要首先在中心镇进行。
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关键在县乡两级。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包一个中心镇或小城镇,确定3年的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确定考核标准和办法;小城镇党委、政府要认真负责,积极工作,落实项目,埋头苦干,争取在短时期内使小城镇面貌有根本的变化。各市委、市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小城镇建设的好经验,及时推广。
要提高小城镇建设队伍素质。各市、县(市、区)要确定小城镇建设主管部门,小城镇要配备建设管理人员。要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选送一部分有经验、年富力强的建设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进修,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小城镇建设专门人员;每个小城镇都要有大专毕业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市委、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本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若干政策的规定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委发[1997]24号 【发布日期】1997-12-06 【生效日期】1997-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若干政策的规定
(1997年12月6日辽委发〔1997〕24号)
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规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中发〔1996〕1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6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中办发〔1997〕12号)下发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加大了工作力度,全省农民负担已明显减轻。但是,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解决,中央和省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违反政策规定,加重农民负担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置中央的三令五申于不顾,继续执行或擅自恢复中央和省已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有的违背中央规定的审批程序,自行出台涉及农民负担项目;有的虚报农民人均收入,借机向农民多收费;有的频繁调整土地,借机扩大机动田面积,多收土地承包金;有的违背大多数农民意愿,借口搞规模经营,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搞高价承包;有的不顾“两工”(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以出劳为主的原则,强迫农民以资代劳;有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甚至违法乱纪,非法强行向农民收取钱物。这些做法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已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务必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切实把农民不合理负担减下来。根据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7〕12号文件精神,现就全省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政策作如下规定:
一、一、严格执行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税收不出台新的提高税负的政策。各地非法设立的税种和擅自提高的税率一律予以取消。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必须据实征收,不得向农民下指标,不得按人头、田亩或牲畜存栏头数平摊。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得重复征收。省地税局要会同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涉农税收的稽征办法,并按规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布。每年年底前,要开展一次涉农税收的执法检查。今后,乡(镇)税务部门每年都要向农民公布征收的税种、税率、税额、征税起止时间和稽征办法等。农民纳税时,税务部门要付给农民纳税收据。
二、二、严格管理和监督提取使用村提留乡统筹费。按照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改革完善村提留乡统筹费计提办法。从1998年起,全省村提留乡统筹费由过去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改为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计提,并一律不得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限额。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农民实际负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比例逐步降下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农户上交村提留乡统筹费额一定几年不变、按收取的办法。对从事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农户,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提取比例。
适当减免贫困户、受灾户的税费负担。对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中的特困村,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免除农民承担的乡统筹费;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报乡人民政府核实、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免除全部或部分村提留乡统筹费。对受灾地区的农民可适当调减村提留乡统筹费;对受灾严重的农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报乡人民政府核实、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免交全部公益金和公积金。因执行上述减、缓、免政策而减少的税费收入,不得分摊给其他农户。
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和管理各项制度。继续坚持农民负担预决算制度,严禁平调、挤占和挪用村提留乡统筹费。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民按卡交纳村提留乡统筹费和承担劳务,对监督卡以外的收费,农民有权拒付。认真执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除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外,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分别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使用乡统筹费,一律实行报帐制,其开支项目一律不得定比例。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在乡统筹费中列支,其比例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村提留应占提留统筹费的50%以上,一般地区应掌握在60%左右。坚持实行民主监督制度。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组织村会计每月集体办公一次,杜绝不合理的开支入帐,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各地要普遍设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和农民负担义务监督员,并逐步发展为义务监督组,随时监督和反映农民负担状况。认真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逐步设立公开村财务的揭示板和举报箱,举报箱由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或农民负担义务监督组组长负责开启,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调查处理。要定期公布帐目,并允许村民查帐,接受群众监督。真实地统计和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各项统计指标,严禁虚报浮夸。
三、三、严格控制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限额和使用范围,坚决制止强制以资代劳的行为。农村每个成年劳动力每年承担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合计不得超过30个工日,并要根据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因抢险救灾、农田基本建设等确需增加用工的,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应坚持以出劳为主,不得强行以资代劳。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不得向乡村下达以资代劳指标。农民自愿以资代劳的,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后,可以由农民出资自己雇请劳动力,也可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以资代劳资金,统一雇请劳动力。农民自己雇请劳动力的,代劳金由双方协商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雇请劳动力的,其工值应比照当地同等雇工费标准计收。需集体统一雇请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收取的以资代劳金,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资金,由村统一纳入帐内并按其使用范围管理,不得把以资代劳金上交县、乡有关部门管理。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不得跨乡使用,抢险救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公路建勤用工等确需跨地区调剂使用的,须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县级公路建勤工范围,仅限公路沿线15公里以内的有关乡、村;每年每个劳动力不超过3个工作日,机动车和畜力车每年每台(辆)不超过2个工作日,并于每年年初由县交通主管部门做出计划,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下达到乡镇。公路建勤工应坚持以出工为主,不得强行搞以资代劳或提高工时费标准。如因出工不便确需以资代劳的,须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劳动力以资代劳工值比照当地农村雇工标准;畜力车工一般不超过劳动力工值的2倍;小四轮等机动车工一般不超过劳动力工值的4倍。除抢险救灾外,农民劳务超限额的,要付给农民合理的劳务报酬。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出工搞开发性生产的,由开发项目的受益者给非受益者合理的劳务报酬,其用工数不计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限额。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管理办法。
四、四、严禁一切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出钱出物出工,不得脱离农村实际制定统一的标准和下达统一的量化指标,也不得以检查验收和评比等形式搞变相的达标升级活动。
五、五、严禁在农村进行法律规定外的任何形式的集资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均不得出台任何面向农村的集资项目。农村教育所需公用经费补贴,主要从乡统筹费中的乡村两级办学经费中解决。因学校险房改造、维修资金不足确需集资的,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愿、量力的原则,从严控制数量和标准,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省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抓紧制定教育集资管理办法,以规范全省教育集资行为。各级政府及部门组织兴办的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以及城镇公益福利项目,不得向农民集资。
农民在村范围内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应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列支。资金不足的,须经2/3以上村民讨论同意后,由群众自愿筹集,报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备案,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给予集资者合理的经济利益,并办理集资手续,定期返还。
六、六、严禁向农民的一切乱收费、乱涨价、乱罚款。“九五”期间,停止审批一切面向农民的新的收费项目。凡中央和省已明令取消的项目,一律不得恢复,仍在执行的要坚决停止;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偏高的收费标准,要坚决降下来。各级政府对一切涉及农村的收费项目,要逐项逐条进行清理审核。对清理审核后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及时向农民公布,未予公布的收费项目,应一律停止收费。对于确需收取一定服务费的服务项目,应按其服务质量和数量,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由物价部门会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收费标准,不得强制服务和收费。要做好开发性生产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工作,不得向乡村集体和农户硬性推广或下达指令性指标,更不得强制不参与该开发性生产项目的农民出钱出工。要合法经营生产资料,公开价格,严禁涨价。禁止在结婚登记、中小学生就学、建房和计划生育指标等审批、办理过程中向农民的一切搭车收费。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项目要公布于众,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禁止非法向农民罚款。坚决纠正对农民因未完成种植养殖任务而处以罚款的错误做法。
七、七、严禁各种摊派行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农村履行公务活动,其所需经费不得向农民摊派。在农村开展保险、合作医疗、公证、订阅报刊书籍等服务活动,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按照自愿、量力原则进行,不得层层硬性下达指标,搞“一刀切”,更不得搞所谓评先评优一票否决权。乡村干部不得强制农民保险,保险公司不得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强制保险,不得委托学校为学生办理保险手续。保险公司对自愿参加保险的农民要及时付给投保收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订阅报刊的管理,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县所辖各村的规模,合理确定订阅报刊种类和数额,坚决制止强行或动用经济手段摊派报刊订阅的不良风气。
八、八、严禁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向农民收取钱物。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劳务,要通过农民负担监督卡确定下来;农民承担的农产品定购任务,要通过农业承包合同确定下来,由农民按照明确的项目和数量自觉缴纳,不得在收购农副产品时代扣代缴村提留乡统筹费。收取村提留乡统筹费要使用省农业厅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不断增强国家公民义务意识和依法纳税意识,主动自觉地缴纳各项应缴税费。对缴纳各项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依照有关规定分别予以减、缓、免。对有能力缴纳而又不按时缴纳村提留乡统筹费的农户,要依照村规民约进行教育,经教育仍不缴纳的,应按照诉讼程序依法解决。不得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强行向农民收取财物。对非法向农民收取钱物的,农民有权拒交,有权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农民的反映和起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受理,不得压制。
九、九、加强乡、村机构规范化管理,精简机构、人员,减少开支。“九五”期间,全省不再增加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超编的人员要坚决裁减。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等所需经费,不得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摊派。村定工补贴干部和误工补贴干部职数应严格按照《村民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干部报酬标准由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核定,报乡人民政府批准。村为生产和公益事业设置的人员(如农业技术员、护青员、村卫生室医生等)职数及报酬标准,须经2/3以上村民讨论同意后确定。村级非生产人员要实行兼职。
十、十、加强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衡量是否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一条重要标准和各级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县、乡两级要确保在本辖区内不出现村提留乡统筹费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村;不违反中央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不发生因农民负担过重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带头执行中央和省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维护政令统一,做到令行禁止。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权制度。今后,哪里违背政策规定加重农民负担,就要追究那里主要领导的责任。凡因加重农民负担而受到处分的干部,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提拔和重用。十一、十一、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乡(镇)村两级财务管理工作,加强乡(镇)村两级财务收支审计监督工作,坚持定期审计,确保财务收支合理合法。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建设,要充实力量,强化职能;要坚持每年组织两次农民负担执法检查,认真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和责任者,对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查处情况要及时向上一级党委、政府报告,上一级党委、政府要将有关情况及时予以通报。要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严肃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凡因涉及农民负担问题发生10人以上集体到省上访的,重复进京或3次以上到省上访的,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催收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费的,强行收缴农民财产、物资和未经法律程序强行收回承包土地的,对农民举报进行打击报复造成后果的,均属严重事件。因加重农民负担造成死人和殴打致伤致残的,属恶性案件。根据中办发〔1997〕12号文件精神,今后凡因农民负担过重引发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的,当地党委、政府要及时向上一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案情,上报监察部、农业部的时间不得超过案发后的第七天,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依照中发〔1996〕1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对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查处结果要及时上报和通报,报送监察部、农业部的时间不得超过案发后两个月。发生严重事件的,各级党委、政府要逐级向上一级党委、政府作出检查;发生恶性案件的,市、县委和市、县政府要直接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检查。凡发生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的,由上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直接追究当地党政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及直接责任者的责任。要加快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辽宁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章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7〕12号文件和本规定精神,逐项逐条落到实处。省和省直部门以前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凡与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7〕12号文件及本规定不符的,一律以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7〕12号文件和本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