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共10项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共10项)
第一项:建筑市场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辖区在建建筑工程(审批权限内,下同),包括在建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检查建设、施工各项基本建设手续办理情况;
(二)项目施工班子、监理班子到位情况及有关责任主体和人员的资质和执业资格情况;
(三)工人工资支付情况;
(四)意外伤害保险办理情况等及企业是否存在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违法行为;
(五)超越企业资质范围承揽工程的违法行为等。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常规监督检查:对项目进行日常巡查;
(二)联合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参加局里组织各部门参加的综合执法检查,对抽查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
(三)专项监督检查:对有举报,或者有迹象涉嫌违法的单位和个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发现的隐患可以马上整改的立即要求落实到位,一时不能落实的,限定时间进行整改。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人员向被检查人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三)监督检查人员对被检查人履行建筑市场法定义务的情况实施逐项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签发整改通知书,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四)发现被检查单位或者人员存在违反建筑市场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处理,并对有关人员通报批评。
六、监督检查处理
被检查单位或者人员存在违反建筑市场法律法规的行为,责令整改或者通报批评。
第二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各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等责任主体。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建设手续(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办理情况;
(二)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常规监督检查:对项目进行日常巡查;
(二)专项监督检查:对报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发现的隐患可以马上整改的立即要求落实到位,一时不能落实的,限定时间进行整改。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人员向被检查人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三)监督检查人员对被检查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制作整改通知单,交当事人确认签字;
(四)发现被检查人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未批先建行为,报告上级行政机关,由上级机关依法处理。
六、监督检查处理
发现被检查人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未批先建行为,进行警告,责令整改。
第三项:房建市政工程质量监管
为规范建设行业各方主体行为,保证辖区内建设工程质量,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单位及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依法纳入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及人员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
(一)建设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经过工程勘察设计就进行施工的或者擅自修改工程勘察设计文件;
2.施工图文件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情况下,擅自进行施工;
3.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 4.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5.未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
6.未向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原始资料并保证原始资料真实、准确、齐全;
7.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任意压缩合理工期。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
8.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 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9.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10.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11.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未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
12.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未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未经验收合格即交付使用;
13.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二)监理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或转让工程监理业务;
2.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3.未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
4.未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
5.监理工程师未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
6.未按照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监理工作。
(三)施工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或者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其他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或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
2.未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
3.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未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
4.未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偷工减料;
5.未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6.未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7.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未
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8.对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建设工程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未负责返修;
9.未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上岗作业;
10.未按照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全面检查:对依法纳入监管范围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开展执法检查。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检查现场等方式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
(二)专项检查:针对工程质量通病等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存在问题,督查整改或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投诉举报开展执法检查。
(五)日常监督检查。由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
四、监督检查措施
我局在实施监督检查中,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项目的相关单位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管理文件、原始凭证及其他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要求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
(三)对发现存在问题的有关单位、项目可责令限期整改,并视问题严重程度和整改完成情况依法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安排、检查工作要求及具体检查细则,并正式印发部署。
(二)实施检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文件资料;进入被检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纠正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等。
(三)检查结果汇总。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组将检查情况上报我局汇总。
(四)通报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的情况,对检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处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停业整顿;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或者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的;
2.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的,责令改正; 3.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的;
4.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
5.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6.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7.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而未实行工程监理的; 8.未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
9.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
10.未按照国家规定将竣工验收报告、有关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送备案的;
11.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
12.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 13.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
14.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的;
15.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未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的。
(二)工程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
2.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工程的;
3.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4.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5.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
6.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承担该项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的。
(三)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
2.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工程的; 3.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4.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其他行为的;
5.未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
6.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
7.涉及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没有设计方案擅自施工的;
8.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
(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
为规范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行为,保障辖区内房建市政工程建筑施工安全,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从事房建市政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房建市政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单位及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依法纳入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及人员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重点检查:
(一)建设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2.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或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3.未提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4.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设施和器材;
5.未按要求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或者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备案;
6.将拆除工程发包给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单位或个人。
(二)监理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
2.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
3.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4.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
(三)施工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未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未依法取得相应等级资质证书承揽工程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2.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3.未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无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
4.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者经考核不合格即从事相关工作;
5.挪用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6.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未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或者专项施工方案;
7.未按规定编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或未按规定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专家论证,施工时无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8.施工前未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9.未在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10.未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或者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未实行封闭围挡;
11.未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不符合安全性要求,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12.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13.未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14.未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15.未按照规定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验收合格后登记;
16.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施工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
17.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未经查验或者查验不合格即投入使用;
18.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
19.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
20.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作业人员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冒险作业;
21.未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开展每次施工入场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22.取得资质证书后,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经整改仍未达到与其资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条件。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全面检查。对依法纳入监管范围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开展执法检查。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检查现场等方式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
(二)专项检查。针对各类安全隐患、特殊气候条件、特殊时间段等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投诉举报开展执法检查。
(五)日常监督检查。对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资质证书发证前检查、发证后开展监督抽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我局在实施监督检查中,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项目的相关单位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管理文件、原始凭证及其他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要求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
(三)对发现存在问题的有关单位、项目可责令限期整改。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安排、检查工作要求及具体检查细则,并正式印发部署。
(二)实施检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文件资料;进入被检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纠正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等。
(三)检查结果汇总。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组将检查情况上报我局汇总。
(四)通报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的情况,对检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处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建设单位未提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该建设工程停止施工。建设单位未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或者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的;
2.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的;
3.将拆除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的。
(二)工程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
2.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
3.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4.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
(三)建筑施工企业未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的,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我局将建议上级行政机关给予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建设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
8.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及作业场所和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10.有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的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1.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施工单位停业整顿;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项:村镇建设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区辖各镇、乡、村及其项目建设。
二、监督检查内容
负责实施上级城镇化发展战略、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指导镇、乡、村庄建设;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农村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辖区内村镇建设试点工作。
三、监督检查方式 现场检查、文件材料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现场检查、会议检查、抽样调查、年度或年中考核。
五、监督检查程序
了解相关情况,现场检查抽查,公布或曝光存在重大问题。
六、监督检查处理
总结工作成绩经验,对存在问题进行向上报告,按照有关程序约谈单位领导,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第六项:房屋市政工程勘察质量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勘察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的单
位及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依法纳入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及人员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
重点检查:
(一)建设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没有提供勘察工作必要的现场工作条件;未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压缩合理的勘察工期;
2.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设施和器材。
(二)勘察单位是否存在下列行为:
1.工程勘察企业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其他勘察企业名义承揽勘查业务;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所承揽的勘察业务;
2.未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未依法取得相应等级资质证书承揽工程;
3.勘察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 4.未按要求编制工程项目勘察方案;5.未按勘察方案布置孔位或勘探孔位数量不够、深度不够; 6.勘察文件没有责任人签字或者签字不全的; 7.原始记录不按照规定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的;
8.施工人员没有取得上岗证或施工人员与报告人员名单不符。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全面检查:对依法纳入监管范围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开展执法检查。我局对监管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实施日常检查。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检查现场等方式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
(二)专项检查:针对工程质量通病等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由我局自行组织开展。对监督检查中存在问题,督查整改或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档案材料的审查和审批程序的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安排、检查工作要求及具体检查细则,并正式印发部署。
(二)实施检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建设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有关文件资料;进入被检查单位勘察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纠正勘察施工中违反国家规范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等。
(三)检查结果汇总。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组将检查情况上报我局汇总。
(四)通报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的情况,对检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处
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五)整改后处理。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落实整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报告我局。
六、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严重程度,对检查对象进行区分处理:
(一)违规行为轻微,可以及时纠正、规范,并对社会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轻微的,应对被检查企业进行口头或书面告诫,并要求立即改正、规范;
(二)违规行为较重,已经产生实际后果,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限期整改并要求积极补救,消除违规后果。
第七项 :保障性住房使用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辖区内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家庭及取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家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经济适用住房只能自住,是否存在出售、出租、出借、赠与、闲置、抵押(除按揭外)、擅自改变住房使用性质等违规现象。
(二)公共租赁住房是否存在闲置、转借、转租、擅自调换、擅自改变用途、无正当理由不缴纳房租等违规现象。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小区物业反映情况、抽查和收集举报信息等方式,对经济适用住房及公共租赁住房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被举报或者有迹象涉嫌违规的住户房屋进行现场调查,责令存在违规行为的住户限时整改。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人员向被检查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三)监督检查人员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住户发出整改通知单。
六、监督检查处理
责令存在违规行为的住户限期整改,并视违规严重程度和整改完成情况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报告由其作出行政处罚或处理。
第八项: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辖区内取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家庭。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继续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
(二)保障对象缴纳的租金标准是否与其收入情况或群体类
型相符。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小区物业反映情况、抽查和收集举报信息等方式,对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及缴纳的租金标准进行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被举报、有迹象表明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缴纳的租金标准与收入情况或群体类型不相符的保障对象进行现场调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人员向被检查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三)对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的家庭,发出取消住房保障资格通知书;对缴纳的租金标准与其收入情况或群体类型不相符,但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保障对象,作出相应调整。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对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的家庭,取消其保障资格。
(二)对缴纳的租金标准与其收入或群体类型不相符的家庭,作出租金调整。
第九项:对委托区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实施事项的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北海市铁山港区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完整;
(二)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三)审批程序是否合法、有效;
(四)审批的权限是否属于委托下放的范围。
二、监督检查方式 抽查。
三、监督检查措施
通过档案材料的审查和审批程序的检查,监督检查区墙改办受委托实施审批的执行情况;开展行政约谈、加强行政指导。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监督检查方案,组建监督检查小组;
(二)进行实地检查,或集中检查抽查档案。
五、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严重程度,对检查对象进行区分处理:
(一)违规行为轻微,可以及时纠正、规范,并对社会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轻微的,应对具体审批部门进行口头或书面告诫,并要求立即改正、规范;
(二)违规行为较重,已经产生实际后果,可能
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应通过书面和口头告知审批机关,限期整改并要求积极补救,消除违规后果;
(三)违规行为严重或属于
(一)、(二)种情况但拒不改正的,取消相关审批机关的受委托审批权限,同时要求其积极配合消除违规后果,不配合的通报相关监察部门。
六、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严重程度,对检查对象进行区分处理:
(一)违规行为轻微,可以及时纠正、规范,并对社会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轻微的,应对具体审批部门进行口头或书面告诫,并要求立即改正、规范;
(二)违规行为较重,已经产生实际后果,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应通过书面和口头告知审批机关,限期整改并要求积极补救,消除违规后果;
(三)违规行为严重或属于
(一)、(二)种情况但拒不改正的,取消相关审批机关的受委托审批权限,同时要求其积极配合消除违规后果,不配合的通报相关监察部门。
第十项:对委托北海市铁山港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管理站实施事项的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北海市铁山港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二、监督检查内容
监督检查的范围是辖区内委托执法的范围:
辖区内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情况。
对工程实体有质量安全隐患、责任主体或使用者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项目依法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上报我局处理情况。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情况。
对辖区内房屋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抽测情况。
对辖区内预制构件和预拌砼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情况。受理辖区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投诉情况。对建筑起重机开展产权备案和使用登记情况。
二、监督检查方式 专项检查和抽查。
三、监督检查措施
(一)指导和监督受委托方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方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
(二)对受委托方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予以纠正或者撤销;受委托方违法实施行政执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委托方可以解除委托行政执法;
(三)与受委托方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监督检查方案,组建监督检查小组;
(二)各监督检查小组分头进行实地检查,或集中检查抽查档案。
(三)根据投诉举报等临时开展专项检查。
五、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严重程度,对检查对象进行区分处理:
(一)违规行为轻微,可以及时纠正、规范,并对社会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轻微的,应对具体审批部门进行口头或书面告诫,并要求立即改正、规范;
(二)违规行为较重,已经产生实际后果,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应通过书面和口头告知审批机关,限期整改并要求积极补救,消除违规后果;
(三)违规行为严重或属于
(一)、(二)种情况但拒不改正的,取消相关审批机关的受委托审批权限,同时要求其积极配合消除违规后果,不配合的通报相关监察部门。
(四)引发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由受委托方负责办理行政复议答辩、行政诉讼应诉的一切事宜,并承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相关费用(含案件诉讼费、相关差旅费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的,由受委托方对此承担实际法律责任和其他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赔偿、行政处分等责任)。引发国家行政赔偿的,由受委托方承担实际行政赔偿责任(筹资、支付及其他责任)。受委托方以自己的名义执法或者超越委托权限,乱施行
政处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受委托方自行承担。
第二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现场检查、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较大、污染较重或风险较高和涉及敏感区的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方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监理。对污染较重或环境风险较高、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开展环境监理。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定期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二)“三同时”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展环保“三同时”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建设期间是否落实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是否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建设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文件后,及时组织对建设项目开展竣工环保验收现场检查。检查的内容为项目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按照环评要求予以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是否运行正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立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环评要求的其他事项的落实情况。
(四)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擅自变更、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依法按程序予以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
建设项目环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后,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开展环境监理。项目建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核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项目竣工后,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建设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一致的,视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报备环境影响后评价。
六、监督检查处理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以罚款。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二)排污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由本级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总量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是否符合规定,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中有无违规行为。
三、监督检查方式
根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对排污许可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关情况,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对重点排污单位,采取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排污单位违反排污规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征收排污费,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工作计划;
(二)实施现场检查和台账资料核查;
(三)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记录检查情况;
(四)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
(五)对拒不整改的,情况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环境违法责任。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未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的,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对应当取得而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罚款等处罚;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予以处罚。对违反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关停;对排污单位依法关闭等情况的,依法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减排监测管理
一、监督检查对象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规范化建设、自动监控(测)系统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监督性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监管等。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每季度开展一次;
(二)监督性监测及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三)督查企业按照实时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开展自行监测。
(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7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自动监控(测)设备且通过环保部门数据有效性审核的,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排污单位,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物料衡算、排污系数等方法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2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月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情况。
(四)监控值守。建立值守制度,对系统监控报警及时做出响应,按责任分工通知排污单位、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五)现场检查。对辖区内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检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例行检查表或重点检查表报至省环保部门。
(六)异常情况管理。国控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的,必须在事前5日内书面向辖区内的环保部门报告。自动监控设备在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县环保部门须责令国控企业或运维单位限期整改,并报送人工监测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 次,间隔不得超过6 小时。必须在3日内上传书面报告、人工监测数据至省环保部门。
(七)企业定期报告。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单位每季度初10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季度自动监控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情况报告。
六、监督检查处理
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三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酒类流通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有序发展,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一)全市从事酒类批发、零售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酒类经营者);
(二)区(市)级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经营者营业执照、《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查看内容是否发生变更;
(二)对酒类经营者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酒类流通随付单》是否规范填写、购销台账是否健全、酒类储运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区(市)级商务主管部门是否正确履行监管职责。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根据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组织专项检查;
(二)根据群众投诉举报组织开展抽样检查;
(三)建立酒类经营者信用档案。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除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外,发出书面整改通知;对各区(市)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在酒类流通备案、监督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责令整改落实,必要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的情况报告市商务局。
(二)专项执法检查。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专项检查,采取核查现场、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特许经营企业实施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检查面不少于30%。
(三)抽查。检查人员可以根据企业或群众投诉举报情况,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调取和复制有关资料,调查、询问当事人,采用录音、录相、拍照、笔录、检测等手段收集证据。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并通知被检查对象。
(二)实施检查。检查人员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查看现场,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三)检查反馈。检查人员将检查情况报组织检查单位,并向被检查单位反馈存在的问题。
(四)汇总报告。组织检查单位汇总检查情况,形成检查报告,视情况报政府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五)整改落实。对检查发现的重点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逐级上报。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除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外,发出书面整改通知;对造成严
(三)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范资金风险,规范发卡秩序,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规模发卡企业,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发卡企业是否按规定备案,购卡章程、协议及资金管理制度等情况;
(二)发卡企业预收资金用途、余额比例、存管制度、存管协议及帐户情况是否违反资金管理相关规定;
(三)发卡企业购买登记情况、购卡方式、限额、退卡等操作程序执行情况是否违反发行和服务相关规定;
(四)发卡企业是否制定预收资金结算、风险管理、日常监督、应急处置等制度。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定期检查;
(二)组织专项检查;
(三)通过信息手段监控。
四、监督检查措施
3对检查中发现违反《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行为的企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行政处罚,并在指定媒体上公示处罚信息。
(一)发卡企业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的,由发生地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备案;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发卡企业违反发行和服务相关规定的,由发生地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已备案规模发卡企业违反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的,由市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专项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系统监管。要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通过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信息管理系统,如实填报报废车辆信息及企业经营情况信息。市商务局对企业上报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监管分析。
(二)现场检查。每半年至少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等方式,同时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管人员。重点检查收存拆解档案、拆解影像、零部件销售台帐等情况,督导企业依法开展回收和拆解活动,杜绝倒卖报废汽车整车、五大总成、伪造或变造报废汽车回收证明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检查时,至少有两名监管人员参加,出示有效证件,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归档。
(三)专项检查。每年根据投诉举报或上级机关要求开展一次专项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书面通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二)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填报相关资料;
(三)现场检查;
(四)根据结果做出相应处理;
(五)将监督检查的相关资料归档。
(五)典当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规范典当企业经营行为,防范行业风险,促进典当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市依法设立的典当企业及分公司。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典当企业是否在经营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典当经营许可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公开经营范围和收费标准,自觉履行告知义务;
(二)典当企业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三)典当企业当票与当物(质、抵押品)是否账物相符;
(四)典当企业当票和续当凭证的使用情况;
(五)典当企业档案管理情况;
(六)重点对非法集资、超范围经营、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故意收当赃物、违规办理股票典当业务等违规违法行为加强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定期审核分析典当企业财务报表等;
(二)利用典当行业监管信息系统进行监管与分析;
(三)现场检查;
9经营、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故意收当赃物、违规办理股票典当业务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核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书面通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二)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填报相关资料;
(三)现场检查;
(四)根据结果做出相应处理;
(五)将监督检查的相关资料归档。
六、监督检查处理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典当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违法性质、违法情形,按照《典当管理办法》罚则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一)根据企业风险等级和监管类别,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对拍卖企业的监督抽查,明确具体监管责任,建立谁监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度。在开展监管、检查工作时要公正廉洁,严禁借检查之机吃、拿、卡、要,牟取不正当利益。
(二)每年至少对本市内拍卖企业进行一次现场检查。监督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等方式,同时约谈拍卖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管人员。监督检查时,至少有两名监管人员参加,出示有效证件,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归档。
(三)每年根据投诉举报或上级机关要求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主要针对热点问题、重点领域。专项检查一般由区市商务局配合组织开展。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书面通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二)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填报相关资料;
(三)现场检查;
(四)根据结果做出相应处理;
(五)将监督检查的相关资料归档。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七)二手车流通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对二手车流通的监管,根据《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市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经营主体。
二、监督检查内容
二手车流通监督管理遵循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三、监督检查方式及程序
(一)建立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备案制度。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 取得营业执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2个月内向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市商务局将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有关备案情况定期报送省商务厅主管部门。
(二)建立和完善二手车流通信息报送、公布制度。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定期将二手车交易量、交易额等信息通过市商务主管部门报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四、监督检查措施和处理
(八)旧货流通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了加强对旧货流通的管理,维护旧货流通市场秩序,规范旧货交易行为,培育和发展旧货流通产业,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市各类旧货市场、经营旧货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旧货经营者和旧货市场是否经营法律、行政法规明令禁止经营和特许经营的物品。
(二)旧货经营者和旧货市场是否未经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经营国家文物监管物品。;
(三)旧货经营者和旧货市场开展旧货经营、加工翻新等业务活动,是否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根据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组织专项检查;
(二)根据群众投诉举报组织开展抽样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专项检查: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专项检查,检查面不少于30%。
(二)在有证据或接到举报等情况下,市商务局执法人员可
(九)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为了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经营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市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是否取得在规定期限内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二)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是否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三)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活动,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根据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组织专项检查;
(二)根据群众投诉举报组织开展抽样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专项检查: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专项检查,检查面不少于30%。
(十)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督检查
根据商务部《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为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企业监管制度,提升融资租赁行业监管水平,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经营行为,防范行业风险,促进融资租赁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包括内资租赁企业和外商投资租赁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融资租赁企业是否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申请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的境外投资者,是否符合外商投资的相关规定。
(二)融资租赁企业是否配备具有金融、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经验并具有良好从业记录的人员,拥有不少于三年融资租赁、租赁业务或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风险控制主管等高管人员。
(三)融资租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是否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以权属清晰、真实存在且能够产生收益权的租赁物为载体;不得从事吸收存款、1
(三)在日常监管中,市商务局重点对融资租赁企业是否存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应及时提报相关部门处理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商务部门。
(四)市商务局定期对企业关联交易比例、风险资产比例、单一承租人业务比例、租金逾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对于相关指标偏高、潜在经营风险加大的企业应给予重点关注。
(五)行业协会配合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监督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从业人员资质认定、理论研究、纠纷调解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护行业权益,配合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监督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商务局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协助了解有关情况。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要求各企业按时上报相关信息。
1.融资租赁企业变更名称、异地迁址、增减注册资本金、改变组织形式、调整股权结构等,应事先通报市商务局。外商投资企业涉及前述变更事项,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备案等相关手续。融资租赁企业应在办理变更工商登记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上述信息。
(十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章程执行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章程的监督检查,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合同章程的执行。
二、监督检查内容
投资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定、执行经营合同、公司章程情况,以及各级商务部门按照权限审核、监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依法制定、执行经营合同、公司章程情况。主要包括:
(一)审核。投资者提报的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及相关材料情况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相关配套文件。
(二)出资。投资者依据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出资情况。
(三)管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依据经营合同、公司章程运营情况。
1.正常经营或是破产、清算、关闭、暂停营业等情况 2.执行我国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情况。
(二)对区市、开发区商务部门的监督检查程序。市商务局通过外资管理信息系统对区市、开发区商务部门审核企业进行抽查,对有疑问的企业赴现地进行调查、检查。赴现地进行调查和检查时,应当委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各区市、开发区商务部门审核、监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章程的执行情况。原则上每年一到两次,抽查不少于10%的企业。
五、监督检查处理
在履行监督企业执行经营合同、公司章程职责过程中,发现违反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以书面形式告知,责令投资者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并给予警告,且可在一年内不受理该企业任何投资核准申请;违反规定的企业三年内不得享受国家和省、市有关外商投资政策支持。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定期检查。通过查看现场、查阅和复制有关资料、记录有关情况、扣押相关的证据材料和违法物品等方式进行,督促经营者每年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两用物项进出口情况。
(二)不定期抽查。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监督检查对象进行实地督导检查。检查频次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原则上每年至少开展1次。
(三)根据上级部门工作部署或投诉举报开展专项检查,每年1次,检查面不少于30%;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并通知被检查对象。
(二)实施检查。检查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三)检查反馈。检查人员将检查情况报组织检查单位,并向被检查单位反馈存在的问题。
(四)汇总报告。组织检查单位汇总检查情况,形成检查报告,视情况报政府领导。
(五)整改落实。对检查发现的重点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逐级上报。
六、监督检查处理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或个人涉嫌违法从事管制和技术交
(十三)重大案件查处制度
根据《行政处罚法》、《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商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要求,市商务局主要行使商务行政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商务行政执法和重大、疑难案件查处职责,一般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属地管理。为加强重大案件查处的管理,特制定重大案件查处制度。
一、市商务局负责查处的重大案件范围
重大案件主要指通过监督检查发现或者群众举报、上级部门交办、媒体披露等渠道发现的涉案标的大,违法行为情节恶劣,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主要包括: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市商务局处罚的;
(二)省商务厅或者本级政府批转的违法案件;
(三)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违法案件;
(四)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商务执法领域违法案件;
二、重大案件查处程序
市商务局按照下列程序对重大案件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商务主管部门协助市商务局对重大案件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八)执行处罚。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市商务局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九)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的,执法人员填写《商务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报负责人审批。批准结案的,将有关案件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归档保存;
(十)结案后,及时将重大案件行政处罚信息在相关网站上公布,同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
三、重大案件查处责任追究
对违法者,市商务局可以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或者影响的恶劣程度等具体情况,依法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等处理。
(三)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正当;
(四)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合法性;
(五)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六)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四、监督检查方式
监督检查采取实地检查、案卷评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确定分片检查组,并将有关材料印发给检查组和被检查对象。
(二)实施检查。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和记录,查看现场,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检查。
(三)检查反馈。检查组向被检查单位反馈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情况报组织检查单位。
(四)整改落实。对检查发现的重点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逐级上报。
六、监督检查措施
(一)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采取集中调卷、随机抽查等方式,综合评定案卷质量,原则上每年一次;
(二)不定期进行实地检查或暗查暗访,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案卷资料、征求相对人意见等形式,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十五)规范商务行政处罚裁量权
为规范全市商务主管部门及商务执法机构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制定规范商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罚款的裁量阶次和幅度的,可以按照比例原则匡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裁量阶次和罚款幅度,但均不得超过法定罚款限度。
二、标准规范
根据《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省商务厅《山东省商务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山
(四)商务主管部门在建立和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投诉受理、案卷评查、案例指导等配套制度。
第四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财政支出资金的监督检查
为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支出是否真实、完整、合规。
(二)资金使用有无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滞留、虚报冒领以及挤占挪用等问题。
(三)执行预算绩效评价、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支出管理制度是否到位。
(四)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会计基础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银行账户设置及现金管理是否规范,有无私设“小金库”问题;资产的购置、报废、处置等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监管的问题。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管。结合预算、会计等管理工作对财政支出事
项实施日常财政监管。
(二)专项检查。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和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专项检查每年进行1次。
(三)重点监管。充分利用审计等部门监督工作成果,对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财政支出调查、检查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实施重点监管。
四、监督检查措施
实施财政支出监管,重点采取预算源头监管、预算执行跟踪和全过程绩效评价三种方式,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加强预算源头监管,就是在预算编制环节早介入、早审核,早编细编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强化预算执行跟踪,就是在执行中及时了解掌握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开展全过程绩效评价,就是按照预算绩效管理有关要求,对财政支出各环节进行效果评价。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等,并成立检查组。
(二)实施检查。下达检查通知,告知被查单位检查内容和有关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核查单位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资料,对被查单位预决算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做好检查工作底稿以及有关表格的填报并签字盖章。
(三)检查反馈。检查组向被查单位及主管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
(四)汇总报告。总结检查情况,形成检查报告,向组织检
查单位和领导汇报。
(五)整改落实。根据需要向被查单位下达整改通知,要求被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
六、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山东省财政监督条例》(2008年11月通过)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对财政票据使用的监督检查
为规范财政票据使用,强化财政票据监管,特制订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本行政区域内涉及领用财政票据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领购和使用财政票据执行的文件依据是合法有效,是否存在使用财政票据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违规收费或罚款问题。
(二)是否按规定办理《财政票据购领证》,实际领购的财政票据种类及数量是否与《财政票据购领证》记录相符。
(三)是否专人负责财政票据、建立票据使用登记制度、设置票据管理台账,财政票据使用记录记载是否齐全。
(四)是否按规定填开财政票据,票面所开金额与收取金额是否一致。
(五)是否存在混用、串用、代开财政票据行为。
(六)是否存在使用财政票据收取经营性收费的行为。
(七)是否按规定及时清理、登记、核销、已使用的财政票据存根,并妥善保管。
(八)是否存在擅自印制、买卖、转让、转借、涂改、伪造、销毁财政票据的行为。
(九)是否存在丢失财政票据现象,如有丢失,是否按规定
及时申请作废,并向财政票据监管机构备案。
(十)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十一)是否存在违反政府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检查。结合预算、会计等管理工作对财政支出事项实施日常财政监管。
(二)专项检查。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和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专项检查每年进行1次。
(三)重点抽查。每年对领用财政票据的区直部门、社团和其他组织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面10%以内。
四、监督检查措施
向检查对象询问情况,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资料,运用查询、查账、复核等方法进行检查,经批准可向与检查对象有经济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和对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先行登记保存。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日常检查程序。
对照用票单位所持的《财政票据领购证》核定的事项,按下列程序进行检查核销:
1.审核单位已用票据的收入金额和款项性质。
2.确认应缴、已缴、未缴财政专户的国库的资金款项。3.核实票据开具和结存数量。
4.检查票据使用有无违规。
5.检查填开的收入项目和标准是否合法。6.已用票据加盖“已核销”戳记。
7.结报核销的空白票据,剪去收据联上的“监制章”字样。8.核定票据购领数量。
(二)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程序。
1.检查(抽查)准备阶段:明确检查任务,配置检查力量,制定检查方案,下达检查通知书。
2.检查实施阶段:调查基本情况,检查内部制度,审阅会计资料并核查资产,收集检查证据,填制检查工作底稿。
3.检查处理阶段:提交检查报告征求检查对象意见,审理检查报告,下达检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跟踪执行结果,检查资料整理归档。
4.采用重点抽查措施的,抽查面一般每年不大于10%。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财政票据管理办法》(2012年10月财政部令第70号)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对政府外债和清洁发展委托贷款项目的监督检查
为规范和加强对我区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外国政府贷(赠)款、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贷款资金的提取和支付情况。
(二)设备采购的到货和运营情况。
(三)贷款本金、利息和费用的偿还和支付情况。
(四)项目机构变更及实施内容调整情况。
(五)完工项目的验收交付使用情况。
(六)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
(七)财务会计核算的合规性。
(八)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相关财政部门、项目办及项目单位等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经常性检查。
(二)重点检查。是指由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的全面、深入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日常检查主要针对在建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分
工及时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报告、工程进度报告、竣工报告、招投标文件、商务合作、提款申请、支付指令等各类材料,全面掌握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确保项目实施符合各项规定。财政部门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正在实施的项目有选择性地进行专项检查。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申核会计账目、核查原始凭证、现场盘点清查、分析性复核、外部延伸检查等。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日常检查通常与世行等到国际金融组织的项目检查一并开展。
(二)重点检查通常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专项检查。
(三)对检查内容、范围、安排等以文件形式下发给检查对象。
(四)财政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一起赴项目实施点进行现场检查等。
(五)形成检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将报告按时报送省财政厅。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2006年7月财政部令第38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
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特制订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县级政府投资项目。
二、监督检查内容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一)县发展改革局对建设项目是否立项;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算是否批复。
(二)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是否纳入预算管理。
(三)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图预算(工程标底)是否进行审核。
(四)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是否规范。
(五)工程变更审批手续是否符合要求;变更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是否符合要求。
(六)工程款拨付是否符合规定;资金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资金与进度是否匹配;资金渠道是否合理。
(七)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列支是否符合规定;财务核算是否规范。
(八)竣工结算审计是否完成;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审批。
(九)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事项。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督检查。结合预算、会计等管理工作对财政支
出事项实施日常财政监管。
(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全年抽查不少于2次。
四、监督检查措施
对建设单位申拨资金时提供资料的进行检查,对工程变更现场踏勘,对建设单位每月上报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资料,检查会计核算凭证、会计报表。
(二)实地踏勘检查。
(三)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参加。
(四)监督检查人员对被检查人员的情况实施逐项检查并制作现场检查纪录,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五)发现被检查人存在违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制作《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对会计代理记账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了加强会计代理记账的管理,规范代理记账业务,促进代理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县会计代理记账机构。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代理记账机构保持设立条件的情况。
(二)代理记账机构变更和终止的情况。
(三)代理记账机构备案的情况。
(四)代理记账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书面资料检查。
1.代理记账机构上一工作情况报告(主要包括机构保持设立条件情况、业务开展情况、遵纪守法情况等)。
2.代理记账机构基本情况表。
3.代理记账机构全部从业人员情况表。
4.营业执照、办公用房产权或者使用权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
5.专职及兼职从业人员身份证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6.代理记账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7.财务会计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二)实地核查。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通过听取汇报,调取、查阅、复制监管对象有关内部财务管理的资料,核查代理记账机构设立、变更、备案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二)按相关要求核查代理记账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并制定现场检查记录由当事代理记账机构签字。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下达检查通知明确检查内容、需上报的检查资料。
(二)开展检查工作,按照规定的检查方法、内容形成检查记录。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四)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存入档案。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会计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2005年1月财政部令第27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
为规范政府采购活动,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县内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采购人、采购机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采购人。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活动实施情况;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情况以及其他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采购机构。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情况;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情况。
(三)评审专家。评标过程中是否存在倾向性或歧视性的行为;评标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评审意见是否违反政府采购政策规定情况以及其他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情况。
(四)供应商。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通过恶意串通谋取中标的情况;是否存在中标或者成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与采购人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等与合同履约有关的行为;是否存在通过捏造事实、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证明材料进行投诉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管。结合政府采购活动对政府采购事项实施日常财政监管。
(二)专项检查。制定政府采购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和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专项检查每年进行1次。
(三)重点监管。充分利用审计等部门监督工作成果,对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财政支出调查、检查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实施重点监管。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公开采购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将政府采购需求、采购文件、采购预算、评审结果、采购合同和履约验收的全流程信息公开,将采购人、采购机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承担的主体责任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对采购机构进行检查。积极开展采购机构检查工作,配合做好上级财政部门部署的对采购机构的检查,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其他的针对采购机构的检查。主要包括:采购机构自查、监管部门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等。
(三)受理投诉举报。通过对投诉、举报和复议处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逐步建立不良记录制度,并依法将查处的违规、违纪行为向社会通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监督检查方案。
(二)下发监督检查通知。
(三)组织监督检查实施。
(四)公布监督检查结果。
(五)督促整改落实。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依据《政府采购法》(2002年6月通过,2014年8月修订)、《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2014年1月国务院令第658号)以及《山东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2013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62号)等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作出相应处理。
(七)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为规范加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监管体系,推进规范各项内部财务制度,督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贯彻执行,制定以下监督检查管理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县属地方金融企业,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使用财政资金的机关、事业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内容。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执行情况。3.企业向财政部门报送月度、财务报告情况。4.企业按规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情况。5.企业收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处理情况。
(二)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内容。1.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情况。
2.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私设“小金库”问题。
3.会计核算及会计基础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会计人
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银行账户设置及现金管理是否规范。
4.资金使用有无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滞留、虚报冒领以及挤占挪用等问题。
5.执行预算绩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监督等等支出管理制度是否到位。
6.其他需要监管的问题。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配合省财政厅、市财政局专项检查。主动配合做好专项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结合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每年开展一次专项监督检查,对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三)对机关单位采取财务数据监控、督促、审核等方法,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要求监管对象按照要求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资料。
(二)调取、查阅、复制监管对象有关内部财务管理的资料,会计凭证和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账户信息,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结合会计报告编报工作,对监管对象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情况及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结合国有资本收益核定和预算执行工作,对监管对象上交国有资本收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向金融机构查询被监督单位的存款。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下发监督检查通知。
(二)制定监督检查方案。
(三)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四)向检查对象反馈意见。
(五)下发检查决定和检查报告。
(六)督促整改落实。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预算法》、《企业财务通则》(2006年12月财政部令第41号)、《财政部门监督办法》(2012年3月财政部令第69号)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县级部门和单位预决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县级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县级部门和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各项收入是否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是否按规定组织收入,是否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缴有关规定,是否存在应缴未缴、拖延缴库等问题。
(二)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支出是否真实、完整、合规。
(三)预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和违规调整用途问题。
(四)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是否到位。
(五)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会计基础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银行账户设置及现金管理是否规范,有无私设“小金库”问题;资产的购置、报废、处置等是否符合规定等。
(六)单位会计账簿与决算报表是否一致,决算编报范围与预算编报范围是否一致。
(七)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问题。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管。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强化日常监管。
(二)检查。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和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三)重点监管。充分利用审计等部门监督工作成果,对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实施重点监管。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要求被查单位提供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有关会计资料。
(二)将被查单位的决算数据与会计账簿中相关数据进行核对检查。
(三)与被查单位负责部门决算的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掌握单位决算数据填报情况。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等,并成立检查组。
(二)实施检查。下达检查通知,告知被查单位检查内容和有关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核查单位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资料,对被查单位预决算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做好检查工作底稿以及有关表格的填报并签字盖章。
(三)检查反馈。检查组向被查单位及主管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
(四)汇总报告。总结检查情况,形成检查报告,向组织检
查单位和领导汇报。
(五)整改落实。根据需要向被查单位下达整改通知,要求被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山东省财政监督条例》(2008年11月通过)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对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
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止乱收费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收入行为,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特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各执收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是否滞留、截留、挪用或者擅自减收、免收、缓收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是否擅自扩大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征收范围、对象和标准。
(三)是否存在擅自设立收入过渡账户或者将单位基本账户和其他账户作为收入过渡账户征收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及时缴入人行国库的情况。
(四)是否存在隐瞒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按规定科目上缴人行国库的情况。
(五)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是否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报表。
(七)隶属部门是否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规定;是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征缴管理程序;是否及时上报非
税收入报表和相关统计分析。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落实省财政厅、市财政局专项稽查和检查。根据上级部门统一部署,联合物价、审计等部门做好专项稽查和检查各项准备工作。
(二)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一般一年一次,每年选择有代表性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特定地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三)根据有关投诉举报情况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县财政局会同物价对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各执收单位采取上报相关报表、实地调阅会计资料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落实财政厅、市财政局专项稽查和检查。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主动配合好专项督导检查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检查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将落实整改情况反馈上级有关部门。
(二)专项监督检查。
1.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成立检查小组,并将相关检查通知印发检查组和被检查对象。
2.实施检查。检查组通过听取被检查单位情况汇报,查阅相关管理制度、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相关会计资料,了解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
意见。
3.整改落实。被检查单位对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落实,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上报检查小组。
4.汇总总结。将检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出建议,形成检查报告。
5.有关检查材料存档备查。
(三)根据投诉举报内容,组成相关调查小组,到相关单位进行检查。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2000年2月国务院令第281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十)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
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规范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行为,防范地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地方金融企业,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一般财务监管。包括建立地方金融企业风险预警和控制制度、内部财务管理报告制度、主要财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分析报告制度、重要财务事项报告制度、薪酬方案和长期股权激励方案报告制度、绩效评价基础资料报告制度,以及监督地方金融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管理、抵债资产管理、处置不良资产、呆账核销等情况。
(二)国有金融企业监管。包括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年金方案、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变更、核销)、监管产权转让和评估事项、制定负责人薪酬和履职待遇管理办法、审核长期股权激励和利润分配方案、指导并监督金融企业引入市场机制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等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日常监管。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强化日常监管。
(二)专项检查。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范围和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三)重点监管。充分利用审计等部门监督工作成果,对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实施重点监管。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监督检查工作主要包括配合上级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以及每年开展一次专项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二)日常财务监管。通过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季报和决算,定期调度、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每季度向县政府报告金融财务信息。
(三)专项财务检查。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日常财务监管,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执行情况等问题实施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委托中介机构,每年对地方金融企业实施绩效评价,颁发绩效评价等级证书,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党委、政府和金融业主管部门通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配合省财政厅、市财政局专项检查。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检查安排和工作要求,及时通知相关地方金融机构,做好准备工作。按照检查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反馈上级财政部门。
(二)开展专项检查。
1.根据工作计划,制定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方案。2.选取检查和评价单位,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
3.检查和评价结束后向金融企业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意见。4.监督金融企业整改落实情况。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2006年12月财政部令第42号)、《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2007年1月财政部令第43号)、《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10月财政部令第47号)、《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2009年3月财政部令第54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彩票市场和彩票资金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彩票管理,规范彩票市场发展,维护彩票市场秩序,保护彩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彩票公益金使用部门、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彩票公益金的使用部门、单位,是否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执行,是否挤占挪用彩票公益金,是否改变彩票公益金使用范围。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措施
(一)每年下半年对彩票公益金、发行费使用项目的资金情况进行调度监督。
(二)每年会同行政主管部门,对彩票公益金项目开工、竣工、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实地督查。
(三)委托第三方对彩票公益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财政投资评审监督。
(四)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四、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计划。
(二)下发监督检查通知。
(三)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四)向检查对象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五)督促落实整改。
五、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彩票管理条例》(2009年5月国务院令第554号)、《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12年1月财政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令第67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十二)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监督检查
为加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监管程序,维护县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权益,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县行政事业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处置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是否经过审核。
(二)资产处置程序是否合规。区分不同情况,检查单位内部管理流程、审核程序合规性,特定资产的处置按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有关情况。
(三)资产处置方式是否准确。检查单位是否按批复的方式进行处置。
(四)资产处置收入是否缴入县级国库。
三、监督检查方式
(一)专项审计检查。委托中介机构进驻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资产减少情况进行检查,并跟踪反馈资产处置是否按规定报经批准、公开处置程序是否合理、已处置资产的收益情况、收益上缴情况等。
(二)常规监督检查。根据工作需要或临时发生的情况,对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检查,对单位资产处置情况、处置程序是否合理、处置收入缴库情况等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听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可以提出质询。
(二)查阅处置事项的有关文件、资料、合同、账簿、凭证、票据等,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出必要的说明,取得或复制有关文件、资料。
(三)现场察看资产情况,核实处置结果。向相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进行查验、取证、质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调查、取证、核实。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资产处置审批事项监督检查方案。
(二)下发监督检查通知。
(三)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四)向检查对象反馈意见。
(五)下发整改意见。
(六)督促落实整改。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4年11月国务院令第427号,2011年1月国务院令第588号修订)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十三)对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进一步规范对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监管,制定以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全县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
二、监督检查内容
1、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持证人员)的人员基本信息登记情况;
2、持证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和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
3、持证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情况;
4、持证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实地检查:单位会计人员是否持有会计做作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持证人员当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及考试情况。
核实取证: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及时、完整、真实的进行会计核算。
四、监督检查措施
1、持证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24学时。
2、根据上级部门安排组织专项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1、下达检查通知明确检查内容;
2、开展检查工作,按照规定的检查方法、内容形成检查记录;
3、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4、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存入档案。
六、监督检查处理
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73号)第三十一条规定持证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不参加继续教育或参加继续教育未取得学分的;
(二)未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办理调转登记的;
(三)未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进行信息变更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帐薄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附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人员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做从业资格证书。有关法律对第一款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
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十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高财政行政执法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财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真正实现执法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特制定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
二、标准规范
完善行政处罚事项自由裁量相关制度,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山东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标准》、将《临沂市财政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作为行政处罚裁量的标准规范。
三、有关措施
(一)贯彻实施上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规范。按照《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要求,对《山东省财政行政处罚
裁量权指导标准》、《临沂市财政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抓好贯彻落实,在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严格按照其确定的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执法。
(二)完善行政处罚事项自由裁量相关制度。着眼于构建规范完善的自由裁量基准体系,在执行上级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的基础上,本着有章可循、综合裁量、规范操作的原则,完善行政处罚事项自由裁量相关制度。
(三)从重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及山东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标准》、《临沂市财政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予以认定。
第五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二)税收票证的监管
(三)规范案件查处
(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和加强各项税、费优惠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依法、公平、公正、公开、高效、便利原则,确保税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享受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的单位和个人。
二、监督检查内容
税、费优惠备案事项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收优惠及特定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冀地税发〔2012〕84号)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主要检查下列事项:
1、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符合优惠条件,是否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骗取税费优惠。
2、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优惠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根据变化情况重新审查纳税人享受税费优惠资格。
3、减免税、费款有规定用途的,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规定优惠期限的,是否到期恢复缴纳各项税、费。
4、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存在未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或备案自行享受税费优惠情况。
5、已享受税费优惠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申报。
三、监督检查方式
受理纳税人提交的税(费)优惠备案后,分别由各基层税务分局和局机关组织对优惠备案事项进行检查。全面检查由各基层税务分局组织,不定期开展;专项抽查由县局组织,主要对基层税务分局审核情况进行复核。
四、监督检查措施
全面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抽查面不少于40%。专项抽查:每年组织一次,抽查不少于20%。
上述指标如与上级下达监督检查不一致的,以上级下达监督检查指标为准。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全面检查:办税服务厅受理相关资料后在次日上午前及时移交并复核;在3个工作日内做好资料审核工作,对疑点企业进行派工调查,组织开展约谈、实地下户调查工作;在7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进行反馈,经后续管理核实纳税人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启动纠错撤销机制。
(二)专项抽查:结合税收执法检查和工作督查等工作,由市局每年组织人员对各基层税务分局办理的税(费)优惠备案事项进行复核,发现有不符合条件的,启动纠错撤销机制。
(三)税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由两名以上的检查人员参加。
(四)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来意,告知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五)监督检查人员对被检查人的情况实施逐项检查并制作现场检查记录,交当事人确认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六)发现被检查人存在弄虚作假骗取税费优惠的行为,制作《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六、监督检查处理
(一)发现被检查人实际情况不符合有关税费优惠条件的,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税费优惠的、享受税费优惠的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主管税务分局报告的,以及未按规定的程序报备而自行享受税费优惠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二)检查中,发现有关专业技术或经济鉴证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及时取消有关税费优惠资格,督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非法提供证明,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按《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三条规定处理。
(二)对税收票证的监管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确保税收票款安全和完整,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8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税收票证管理实施办法》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指各税收票证使用单位,包括属各征收分局、各代征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和指标
(一)监督检查内容
包括税收票证的领用、保管、开具、结报缴销,“代征单位开票软件”、河北地税票证管理系统“票证管理”子模块的应用,以及代征税款账户、待报解税款账户的核算对账等。
1.县地税机关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职责包括:(1)负责监督税收票证的领发、保管、盘点、开具、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交回、移交、核算、归档、审核、检查、销毁等工作。
(2)指导和监督基层税务分局,以及地税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纳税人的税收票证管理,组织税收票证检查。
(3)负责具体实施税收票证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和应用等工作。(4)其他本辖区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2.征收分局负责本辖区内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职责包括:(1)负责税收票证的领发、保管、盘点、开具、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交回、移交、核算、归档、审核、检查、销毁等工作。
(2)指导和监督地税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纳税人的税收票证管理,组织税收票证检查。
(3)负责具体实施税收票证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和应用等工作。(4)其他本辖区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二)监督检查指标
1.自查:每季度开展一次,自查面要求为100%。2.复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复查面要求为50%。
三、监督检查方式和程序
1.自查由征收分局组织实施。在每季度终了后1个月内,指定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的用票单位和用票人员的票款安全情况进行督查。
2.复查由县地税局收入规划核算股组织实施。每年两次由收入规划核算股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的用票单位和用票人员的票款安全情况进行督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及处理
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及有关规定保管、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收票证及有关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开具税收票证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与代征代售人、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签订代征代售合同、税收票证印制合同时,应当就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责任进行约定,并按约定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六条规定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停止其税收票证的领用和自行填开,并限期缴销全部税收票证;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规定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税收票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毁灭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移送司法机关。
(一)自查和复查时要严格按照税收票款监督检查内容逐项认真开展检查,并按规定填写检查工作底稿。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用票单位要认真进行整改,检查单位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抓好落实,力求成效。
(三)检查结束后,检查单位要认真做好书面总结,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报局,各类检查材料和总结必须移交局内档案部门正式保存备查。
(三)规范案件查处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一、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统称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以外,本级地税部门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其他涉税当事人进行的监督检查发现在下列范围内存在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立案查处:
(一)是否存在违反发票管理制度的行为;(二)是否存在违反纳税申报制度的行为;(三)是否存在违反税款征收制度的行为;(四)是否存在违反税务登记管理制度的行为;(五)是否存在违反账簿管理制度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未能协税的行为。(七)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事项。
二、报告程序
一般案件的查处,按本制度第三条查处流程依法查处。经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依据《邢台县地方税务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依审理流程作出审理。
三、查处流程
(一)发现违法行为
指派2名或者2名以上税务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发生现场进行检查或者勘验,制作《询问笔录》及《现场检查(勘验)笔录》,并交当事人签名。向当事人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执法人员签名,并交当事人签名。不及时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公众利益或案件查处的,经税务执法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或者依法实施查封、扣押措施,但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法定手续。
(二)立案阶段
1、立案。执法人员于案发之日起七日内制作《立案审批表》,并将已制作完毕的文书及掌握的案件来源相关材料一并上报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
2、审核。由承办单位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
3、审批。由承办单位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填写意见,报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批准。
4、批准。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认真审核《立案审批表》中填写的内容,核对相关文书及材料,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作出立案决定的,并指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员。
(三)调查取证阶段
税务机关在立案后,应当组织力量,查清违反税务行政法规行为的事实,收集有关证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各类税务案件的调查取证由税务机关的有关调查机构负责;案件调查结果的审查由各税务机关负责人指定审查机构负责。
(四)告知
税务机关根据违反税务行政义务人的违法行为、违法事实、违法后果,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行政违法人进行具体的处罚决定。审理终结,税务机关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对于确有应受税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对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于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处罚;对于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予以处罚。
案件调查终结后,办案人员应及时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告知书中应载明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其中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的拟处罚决定,需告知其有听证的权利。
(五)作出处罚决定并送达
《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当事人后,办案人员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审批表》及《行政处罚决定书》,列明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提出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数额。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计算出罚款数额,附上证据及相关材料,经承办部门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批准后,办案人员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法律救济权利及途径。
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情形的,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制作《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纪要》,列明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参加讨论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意见,最终作出结论意见。
送达《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签收。当事人拒绝确认或者签名的,由2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注明情况。
(六)执行。
(七)结案。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履行处罚决定的,办案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附上证据及相关材料,经承办部门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
四、考核办法
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规定,对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进行评查,对错案进行追责。
(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根据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河北省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的具体规定,在合法行政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行政,结合邢台县地税工作实际,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制度。
一、主要内容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情节、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等情形进行细化,并归纳、分类;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或并用行政处罚种类的,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当事人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等因素,确定适用该行政处罚种类的具体标准及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的标准;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根据上述因素,细化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罚款的裁量阶次和幅度的,可以按照比例原则匡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裁量阶次和罚款幅度,但均不得超过法定罚款限度。
二、标准规范
以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河北省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及公告规定的《河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三、有关措施
(一)县地税局税政法规股负责各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行政处罚裁量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并对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和废止作相应调整和完善。
(二)行政处罚实施机构依照《河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拟对当事人实施较大数额的罚款,提交县地税局局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
(三)从重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河北省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及公告规定的《河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予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