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级医院评审院感部分应知必会内容分析
等级医院评审院感部分应知必会内容
一、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1)消毒、无菌原则;(2)合理使用抗生素;(3)重点部门感染管理;(4)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的管理;(5)消毒药械的管理;(6)污水、污物的处理;(7)医务人员防护工作的管理。
3、何谓“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1)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传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4、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途径
答: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通过医院院感管理信息系统上报感染办,感染办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5、医院管理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答:(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和专职人员;(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6、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有哪些? 答:(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督促本科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管医生及时报告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
(4)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5)每季组织一次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并做好记录。
(6)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每月将平时质控结果上交至医院感染管理科。(7)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职责?
答:(1)负责本科室感染病例的监测和诊断,督促经管医生报告感染病例,检查医院感染漏报工作。
(2)督促本科室医院感染各项制度的落实、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无菌技术操作。
(3)了解掌握本科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疑似感染发生时,督促及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其他有关检查;及时了解本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出现流行或爆发趋势时及时向科主任报告。
(4)负责本科室医生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工作。
(5)协助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开展调查及科研工作。
8、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护士职责?
答:(1)协助护士长做好本科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传染病人的管理工作。
(2)指导本科正确、合理使用消毒剂,掌握抗生素的配制方法、药物配伍禁忌。
(3)定期督查各种无菌物品的储存、使用,过期物品及时更换消毒。
(4)督促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工作。
(5)指导科内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及各项防护工作。
(6)及时了解本科医院感染发生情。出现流行或爆发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做好各项控制工作。
(7)负责本科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工作。
9、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答: 医务人员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征、消毒药械正确使用、手卫生、标准预防和医疗废物管理等相关知识。
10、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有关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标准是什么? 答:(1)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2)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3)医院感染率﹤10%(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率﹤8%);(4)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11、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是什么? 答: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2、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答:(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6)住院时间长者;(7))手术时间长者;(8)营养不良者。
13、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答:(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2)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移动到易感人群口、鼻粘膜、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3)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传播。(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5)经动物、昆虫传播:主要是通过鼠类、蚊蝇、蟑螂、蚤等机械传播或叮咬传播。
14、什么是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对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除外)。
15、多重耐药菌监测范围有哪些?
答: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要求监测的耐药菌有:(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7)多重耐药的结核杆菌。
16、出现耐药菌感染病人时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
1、加强手卫生管理。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1)正确安置患者:首选单间隔离,不能实施单间隔离时,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粘贴隔离标识(3)诊疗用品专用,用后消毒。(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5)注意个人防护(6)病人转诊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7)限制无关人员出入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宜相对固定。(8)标本运送:密闭容器盛放,及时运送至微生物室。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17、耐药菌感染病人进行各项检查时的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检查前所在科室应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加强手卫生管理。
2、诊疗用品专用:直接接触患者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B超探头等专用,用后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每次使用后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使用专用的抹布、拖把进行清洁和消毒。
4、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18、何谓职业暴露? 答: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19、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答: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20、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答: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HDV、梅毒等。
21、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 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2、经血传播性肝炎(HBV、HCV、HDV)的隔离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普通病房的住院病人中若有乙肝、丙肝、丁肝病人,应实施床边隔离,床头设有隔离标志,护理、检查、治疗病人后,用皂液流水洗手或手消毒。病人用过的物品(如病床、床上用品、床头柜、餐具、便器)均应彻底消毒。
(2)手术室应设隔离手术间或手术台,产房应设隔离产房和待产室。
(3)操作前后均应用皂液流动水充分清洗双手,操作时戴口罩、手套、护目镜。(4)各项医疗操作时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尽量采用一次性。可重复使用的要严格消毒灭菌。(5)对血液污染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6)医护人员严防利器损伤。
23、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措施如何? 答:(1)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进行冲洗,然后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登记。
(4)根据暴露级别(共分三级)决定是否进行预防用药。
24、医务人员被乙肝病人血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后应采取何种预防措施?
答:应立即局部流水清洗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并检测HBSAg、抗-HBS,若均为阴性,应立即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400IU,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于1月和6月后分别接种第2第3针各20ug,第3针疫苗接种后1个月复查。
25、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答:(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感控科,并及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详细登记暴露时间、科室、姓名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类型、处理方法等。(2)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定期追踪观察并记录。
26、何谓标准预防?
答:标准预防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液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液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7、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答:(1)洗手和手卫生;(2)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3)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4)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5)环境清洁和处理溢出物;(6)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28、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答: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直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30%-40%。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29、何谓手卫生?
答: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30、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
(4)接触清洁或无菌物品前;(5)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后;(6)接触污物后;(7)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8)脱手套后;(9)进食或下班前。
31、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进行手消毒? 答:(1)诊治、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前;(2)接触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后;(3)接触传染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后;(4)双手需要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32、洗手六步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替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4)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替进行;(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将5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搓揉,交替进行。
33、临床工作中什么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 答:(1)接触传染病人或感染性疾病病人时。(2)接触病人的黏膜、血液、体液时。(3)接触病人手有可能被污染时。
34、临床工作中什么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 答:(1)进行手术操作时。(2)进行各种穿刺、介入性操作时。(3)护理免疫低下病人时。
35、临床工作中什么情况下应戴护目镜?
答: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有可能发生喷溅而污染医务人员头面部皮肤粘膜时应戴护目镜。
36、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有哪些?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有哪些?(包括患者的隔离和医务人员的防护)
答:(1)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37、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3)应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相关的规定。
三、医院感染诊断
38、医院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答: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所获得的一切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病人。
39、医院感染分几类?
答: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40、何谓外源性感染?
答: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 人与环境。
41、何谓内源性感染?
答: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42、医院外源性感染一般由哪些因素所致?
答:医院外源性感染一般由手、空气、器械、口鼻分泌物、伤口细菌、污染伤口敷料以及换药的污染所致。
43、病人在何种情况下易发生自身感染?
答:当病人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时,原有生态平衡失调,宿主即会因自身正常菌群的感受性增加而发生感染。
44、何谓医源性感染?
答:指治疗、手术、护理等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或无菌技术操作不当引起的感染。
45、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和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病人、危重病人、慢性基础性病病人、原发性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放射或化疗者。
46、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对于有明确潜伏的病人,自入院第一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3)病人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称医院感染。
(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败血症除外)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均属医院感染。
(5)新生儿经过肠道时发生的感染亦称医院感染。
47、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性反应等。
(3)婴儿经胎盘而导致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的感染,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感染指征。
(4)患者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8、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程序
(1)当病房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生应于24小时内在院感网上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出院时在《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登记。
49、何谓全面综合性监测?
答:是对全院所有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的综合性监测,这种方法常在监测工作的开始阶段所采用。
50、何谓目标性监测?
答:目标性监测是指根据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院内感染监测。69、何谓前瞻性调查?
答: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方法,是指对住院病人进行追踪观察,直到病人出院,也包括出院病人的随访。
51、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是有发病情况的监测,流行病学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质量的监测和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
52、抗生素使用情况主要监测哪些内容?
答:主要监测抗生素使用率、使用种类、预防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及药物敏感试验等。
53、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主要监测哪些内容?
答:主要监测医院感染发病强度(感染率、现患率、罹患率、例次感染率等)、感染部位、危险因素、漏报情况等。
54、何谓医院感染发病率?
答: 指在一定时间住院病人中新发医院感染病例的频率。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的住院患者数×100%。
55、医院感染的报告时限和方式如何?
答:确诊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投入报告箱内或直接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56、何谓医院感染流行?
答:是指一个医院在一段时间内某种医院感染病例不断发生,其发生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或为前一年同期的2-3倍。
57、手术切口感染与外科学术相关的确定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术前皮肤准备、手术类型(手术时伤口内源性污染的程度、如清洁、清洁-污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手术技巧、手术的持续时间、病人潜在性疾病、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工作小组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等。
58、如何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答:(1)选择手术者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选择手术者术前的感染应得到诊断和控制。
(2)术前有潜在疾病应给予正确处理,如糖尿病应以控制,营养不良者应予以改善,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做好病人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避免皮肤破损。
(4)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
(5)规范围术期预防用药。
(6)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注意对伤口的观察。
59、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对术前备皮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1)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剃毛),除非毛发在切口部位。
(2)备皮方式:采用电动剃毛或剪毛。(3)备皮时间:手术当日,最好术前即刻备皮。60、为什么提倡尽量不剃毛?
答:因剃毛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局部皮肤,有助于细菌的聚集定植,而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61、密闭式保留导尿所致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长时间留置导尿;(2)集尿袋在膀胱水平以上;(3)集尿管的扭结;(4)抗生素冲洗膀胱;(5)密闭系统接头的反复打开;其中以密闭系统接头的反复打开所致感染的机会最多。62、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答:(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导尿时无菌操作,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袋。(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尿管留置的时间。
(4)对长期卧床、慢性疾病、脊髓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要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泌尿道感染。(5)做好会阴部护理。
63、为什么留置导尿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尽早拔除尿管?
答:因插管时间的长短是导尿相关菌尿症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菌尿症的发生与尿管留置时间成正比,病人一旦留置了尿管,则其每日菌尿症发生率为3%-10%。64、如何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在重症监护病房争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对卧床、昏迷病人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呼吸机、超声雾化器,以及氧气装置等与呼吸系统吸入性治疗有关的一切器具都要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医护人员给病人检查、治疗、操作前应认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时,采取隔离措施。65、预防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6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胃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2.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3、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3.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4.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5.对于人工气管/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6.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管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制酸剂。8.鼓励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9.医院常用物品的清洗、消毒SOP早期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四、医院消毒与灭菌
67、灭菌后物品在何种情况下视为已被污染?
答:(1)手感潮湿;(2)落地后;(3)与潮湿物接触;(4)存放的灭菌物品包装松散或筛孔未闭;(5)超过有效期。68、开包后的无菌物品、已启封的溶媒应在多少时间内使用? 答:均为24小时内使用。
69、医院高压灭菌后的物品有效期是多少?
答:冬季(25℃,湿度﹤60﹪)棉质包装或硬质容器包装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有效期为7天;医用 无纺布包装有效期1个月;医用皱纸包装有效期3个月;医用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70、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超过多少时间不得使用? 答: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
71、为什么临床使用后的器械须立即冲洗?
答:因为使用后的器械上黏附的有机物85%是水溶性蛋白,如直接与消毒液或热水接触,可使水溶性蛋白聚合在器械表面,妨碍消毒液与微生物接触而影响消毒效果。另外,黏附在器械表面的聚合物若不及时冲洗,以后也不易消除。所以,使用后的器械应先用冷水充分冲洗,然后消毒或用热水清洗。72、何谓消毒?何谓灭菌?何谓清洁|
答: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73、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答:(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74、细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分几类? 答:分三类。(1)细菌繁殖体:细菌中抵抗力较弱的一种。
(2)结核杆菌:因具有腊质外膜,消毒剂不易穿透,有中等抵抗力。
(3)芽孢:是抵抗力最强的一种微生物。75、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哪些?
答:灭菌:常用的有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由于性质比较稳定,常用来对不耐高温高压的精密仪器进行浸泡10小时以达灭菌要求。
高效消毒: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剂。它们由于性质不稳定,一般用于接触正常皮肤黏膜物品及环境的消毒。
中效消毒: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真菌和病毒,但对细菌芽孢无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碘伏和酒精,一般用于皮肤、黏膜消毒。
低效消毒: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真菌和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常用的有新洁尔灭、洗必泰等,一般用于外环境消毒。
76、在消毒液的配制中何谓百分浓度?
答:指100份(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份(克)数。77、使用中消毒剂卫生学标准任何?
答:使用中消毒剂卫生学标准细菌含量必须﹤100 cfu/㏕,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78、使用中灭菌剂卫生学标准任何?
答: 使用中灭菌剂卫生学标准是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79、使用中消毒剂其浓度多长时间监测一次?
答: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一次;浸泡胃镜、膀胱镜的戊二醛应每天监测,其浓度若低于标准时随时更换。
80、医院消毒灭菌标准中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主要指什么病原菌? 答:主要指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沙门菌。81、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82、压力蒸汽灭菌其化学指示胶带和指示卡监测的意义各是什么?
答: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变化,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指示卡即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并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83、测定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指示菌是什么?
答:用于测定压力蒸汽消毒灭菌效果的指示菌是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SSIK31)。84、何谓B-D试验?B-D试验图不同颜色变化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B-D试验是专门用于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空气排出效果的实验,必须每天第一锅空锅进行。
B-D试验图变为纯黑色,表示锅内冷空气团已排尽;变色不均,提示有冷空气团存在;变黑后带银色,提示无冷空气团,但蒸汽过热;测试图有水渍提示无冷空气团但蒸汽过湿。85、紫外线消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紫外线消毒前,首先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C或高于40°C,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2)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清洁,每周用95%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3)室内紫外线消毒时间为1小时,定期测试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当强度﹤70uw/㎝2时应更换灯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也应更换灯管。更换紫外线灯管应有记录。86、一般诊疗物品包括哪些?
答:包括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子、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麻醉机及雾化器的螺纹管道、氧气面罩、麻醉口罩、扩阴器等。87、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如何清洁与消毒?
答: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和听诊器应保持清洁,如有污染应随时用清洁剂和水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250-500㎎/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88、接触黏膜的医疗器具如何清洁与消毒?
答:接触未破损粘膜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体温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擦干。耐高温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可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体温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500㎎/L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保存备用。89、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何清洁与消毒?
答: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麻醉机及雾化器的螺纹管道、氧气面罩、麻醉口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可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清洁后用500㎎/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封闭保存备用。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清洗,80°C-90°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90、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多长时间消毒一次?
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每日更换消毒1次,每天更换湿化瓶内无菌蒸馏水一次。91、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的使用方法如何?
答: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用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的消毒,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钟;对经血传播病原体(HIV、HBV)、分枝干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的消毒可用含有效氯2000-5000㎎/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92、肠道传染病人排泄物的消毒方法如何?
答:用含氯消毒剂干粉(漂白粉、优氯净等)加入排泄物中,使含有效氯1000㎎/L,搅拌后作用2-6小时,或按1:4比例(即份漂白粉与4份粪便)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后倒入厕所。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50㎎/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后排放。93、含氯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2)配制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3)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4)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5)用于消毒餐具,应即时用清水冲洗。
(6)消毒时,若发现存在大量有机物,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7)用于污水消毒时,应根据污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适当增加浓度。94、压力蒸汽灭菌时金属包和敷料包的重量不得超过多少公斤?
答:属包不得超过7㎏;敷料包不得超过5㎏。
五、医疗废物管理 95、什么是医疗废物?
答: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使用后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敷料、棉球、纱布、手套等)、使用后一次性医疗器械、各种传染病人用品等。96、医疗废物的分为哪几类?
答: 医疗废物的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五种。97、医疗废物包装运送人员应该配备哪些防护用品?
答:医疗废物包装运送人员应配备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衣、防渗透隔离衣/围裙、胶鞋、口罩、乳胶/橡胶手套等。
98、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多少时应进行封口?
答: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99、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是否属于医疗废物?
答: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100、医疗废物应如何分类收集?
答: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时,应存放于医疗废物专用的包装袋、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专用的锐器盒内,由专职收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转运到医院指定的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理。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叫由转门的机构处理。
第二篇:等级医院评审院感部分应知应会内容
等级医院评审 院感部分应知应会内容
1、“全球病人安全联盟”确定2005-2006年全球病人安全策略主题是什么? 答:医源性感染是威胁病人安全的主要问题。2005-2006全球病人安全策略的主题是“清洁的医护才是更安全的”。
2、“清洁的医护才是更安全的”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清洁的手、清洁的设备、清洁的操作、清洁的环境和清洁的产品。
3、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病人以及医院工作人 员的医院感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4、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答:(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2)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专职人员。(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5、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有关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标准是什么? 答:(1)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2)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1.5%。
(3)医院感染率≤10%。
(4)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6、医院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答: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所获得的一切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病人。
7、医院感染分几类?
答: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8、何谓医院感染发病率?
答:指在一定时间住院病人中新发医院感染病例的频率。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的住院患 者数×100%。
9、医院感染暴发及疑似暴发的定义。
答:①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 例以上(≥3例)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0、本院院感暴发处理流程。
答:本院院感暴发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人员调查核实流行或暴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传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11、何谓标准预防?
答:标准预防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 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液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液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2、何谓手卫生?
答: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3、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定义。
答:①洗手: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②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③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科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14.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答: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直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30%-40%。特 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15、洗手六步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替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4)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替进行;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5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搓揉,交替进行。
16、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指征)?
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 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5)接触患着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7、何谓职业暴露? 答: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意外被病 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18、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答:(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保健科,由保健科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暴露时间、科室、姓名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类型、处理方法等。
(2)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定期追踪观察并记录。
19、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答: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20、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经血传播性肝炎(HBV、HCV、HIV)的隔离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普通病房的住院病人中若有乙肝、丙肝、爱滋病人,应实施床边隔离,护理、检查、治疗病人后,用皂液流水洗手或手消毒。病人用过的物品(如病床、床上用品、床头柜、餐具、便器)均应彻底消毒。
(2)手术室应设隔离手术间或手术台,产房应设隔离产房和待产室。(3)操作前后均应用皂液流动水充分清洗双手,操作时戴口罩、手套、护目镜。
(4)各项医疗操作时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尽量采用一次性。可重复使用的要严格消毒灭菌。
(5)对血液污染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6)医护人员严防利器损伤。
22、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措施如何? 答:(1)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报告保健科,同时留取病人血液本底资料,保健科会组织院内专家组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药物干预等随访追踪措施。
23、如何避免锐器伤?
答:①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 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②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
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③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24、医疗废物分为哪几类? 答: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 药物性废物五类。
25、如何对不同传播途径的疾病进行隔离与预防? 答:①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②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③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④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⑤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⑥ 建筑布局符合相关规定。
26、隔离标志有哪些?
答: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27、本院目标性监测的多重耐药菌(说出5个)(英文简称和中文全称)。答:①MRSA: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④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28、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答:①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 机构和医务人员。
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
③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④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
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29、多重耐药菌如何判定?
答:①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本院微生物报告单上示:MRSA+ ②VRE:
耐万古霉素 + 肠球菌
③VISA/VRSA: 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④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介导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
包括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主要产生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即肠杆菌+本院微生物报告单上示:ESBL+ ⑤多重耐药株(MDR-AB及其他多重耐药菌):细菌对
1、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定、头孢吡肟)
2、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3、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4、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5、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等5类抗菌药中的3类及以上药物耐药。
3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应采取什么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①尽量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种病原菌者置一间。
②加强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护理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 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③戴手套。可能接触病人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须进行手卫生。
④穿隔离衣。预计与病人的感染性物质接触时,需穿隔离衣,离开时脱下防 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⑤病人物品专用。一般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应专用。不能 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⑥环境消毒。病人周围的物品表面、地面每天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 500mg/L)。
⑦他科检查告知消毒。病人去其他部门检查或转科时,应向接受方说明接触 隔离措施,用后的设备表面须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
⑧限制探视。并嘱探视者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⑨解除隔离: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查出该病菌,方可解 除隔离
31、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患者使用过的器 具和用品和一般患者使用有的诊疗用品应如何处理?
答: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这三种特殊感染 病人用过的器具和用品,先用双层黄色塑料垃圾袋封扎再放入专用密封容器,容器外面做好标记运送至供应室,经供应室人员专门处理(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分钟)后再进行常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一般患者使用后的诊疗用品由供应室回收至供应室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32、如何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答:(1)选择手术者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选择手术者术前的感染应得到诊断和控制。
(2)术前有潜在疾病应给予正确处理,如糖尿病应以控制,营养不良者应予以改善,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做好病人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避免皮肤破损。
(4)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
(5)规范围术期预防用药。
(6)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注意对伤口的观察。
33、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对术前备皮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1)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剃毛),除非毛发在切口部位。(2)备皮方式:采用电动剃毛或剪毛。
(3)备皮时间:手术当日,最好术前即刻备皮。
34、如何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对卧床、昏迷病人要加强护理,定 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呼吸机、超声雾化器,以及氧气装置等与呼吸系统吸入性治疗有关的一切器具都要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医护人员给病人检查、治疗、操作前应认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时,采取隔离措施。
35、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医师)、血培养留取时机? 答:①预防措施:留置导管时应采用大无菌单、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戴外科手套;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则,每天评估置管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
②血培养:采血时机:应于高热、寒战初期尽快采血为最佳时机;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血。
3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护理)、血培养?
答:①护理: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 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定期更换敷料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7天,如出现敷料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输液管不宜更换过频,但输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
②采血方法: 保留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和中心静脉各1套,每瓶10ml。拨除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静脉(不同部位)共2套,每瓶10ml。再加上导管尖端5cm送培养。
37、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答:①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A)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B)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
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C)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低的品
种。
②给药方法:
A)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
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B)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第
2剂。
C)清洁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
D)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38、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5大原则)。
答:①采取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采取大便、肛拭子 等标本时,也应置于灭菌容器内。
②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③盛标本的容器须先经灭菌,但不得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④尽快送检。
⑤有些标本要注意采集时机和部位。
第三篇:医院等级评审应知应会医疗部分
一、医疗
1.等级医院评审的概念是什么?
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是指对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等级的专业技术活动。通过周期评审,引导医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逐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不断提高可信度和满意度。2.等级医院评审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1)医院层面: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实力。
(2)病人层面:保障病人医疗安全、保障优质服务、保障病人权益
(3)医务人员层面:搭建技术平台、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人员素质。3.医院等级评审周期为几年?
4年
4.简述医疗质量管理的PDCA程序?
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也是持续改进的重要方法。
P—PLAN(计划):界定问题,确定改进目标,规划人、事、物、对策实施步骤及评估基准。
D—DO(实施):执行计划。
C—CHECK(检查):将执行成果与计划中的评估基准进行比较。
A—ACTION(处理):对未达到目标的项目,采取对策进一步PDCA循环,以达成目标。若以达成或超越目标,则将此新对策标准化。
具体方式为:有一套指导文件、有具体实施步骤、有定期质量分析、有针对问题整改。5.我院职工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必须了解的知识有哪些?
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人员岗位职责、开展的诊疗项目、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科室应急预案等。
6.医院医疗核心制度有哪些?
1、有个病人来了(1.首诊负责制),2、有点重,请上级一起看(2.三级查房制度),3、上级也觉得重,请其他科一起看(3.会诊制度),4、大家都觉得很重,是个疑难病人(4.疑难危重病历讨论制度),5、大家商量一下,要抢救啊(5.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6、要手术啊,谁做(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怎么做(7.术前讨论制度),8、这个手术是新开展的手术,打个电话给医务科(8.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9、常规备血(9.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0、术前要用抗生素吧,用什么抗生素(10.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1、护士姐姐来打针(11.查对制度),12、送到手术室,麻醉师叫护士姐姐查对一下做什么手术(1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3、楼下护士打电话来了,你这个病人,几级护理啊?(13.分级护理制度),14、化验室帅锅又打电话来了危急值啊!(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可惜这个病人呼吸、心跳停了,心肺复苏,遗憾的是病人还是挂了(15.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6、这个时候天亮了,交班了(16.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7、交完班还得写病历(17.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18、看看病历是否保存了(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2.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范畴?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2)气道异物或梗阻、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等;
(3)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4)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5)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6)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7)就诊时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也在绿色通道管理范畴内。13.绿色通道医学检查结果报告时限
(1)患者到达医学影像科后,X线平片、CT检查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核磁共振2小时内出具检查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2)超声医师在接到患者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3)检验科接受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查结果报告(血常规、尿常规等,可电话报告),60分钟内出具生化、凝血结果报告,输血科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14.三级综合性医院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提供服务的时间要求?
提供24小时×7天的急诊服务。
15.三级综合性医院涉及辐射的科室、个人防护情况有什么要求?
建立人员防护措施,对接触有害品人员定期体检,个人佩戴个人放射计量器。
16、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急危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17.医院对手术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有哪些?
(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2)麻醉总例数、麻醉复苏、麻醉非预期相关事件;
(3)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4)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
(5)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6)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18.患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
(一)享受平等医疗权。凡患者不分性别、国籍、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病情轻重,都有权受到礼貌周到、耐心细致、合理连贯的诊治服务;
(二)享受安全有效的诊治。有权在安全的医疗环境下接受诊疗照护。凡病情需要,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护理条件,都有权获得;
(三)享有知情权。有权了解病情、病因、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情形;有权知晓手术原因、手术成功率、可
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23.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会诊、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做好交接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24.三级医师查房
三级医师: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新入院患者查房要求:住院医师8小时内(急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请上级医师临时检查患者),主治医师48小时内,主任(副主任)医师72小时内。
查房: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每周2次,主治医师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每日早晚查房。
各级医师要牢记不同级别医师查房的内容。25.病例讨论要求
1.疑难病例讨论:讨论病例由患者主管医师提出,或由科主任、主管职能部门指定。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及特殊院内感染的患者等均应组织疑难病例会诊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讨论,对疑难病例讨论的小结意见和执行情况记录于病程记录中。主管医师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2.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情况1周内;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24小时内;尸检病例在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科主任主持,护士长必须参加,必要时医务科派人参加,将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26.会诊时限和要求
急会诊选派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参加,10分钟内到位,并携带必要的专科器械。科内会诊原则上每周举行一次,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组织和召集全科人员参加。
3、院内讨论由主管科室提前2天报医务科审批后,科主任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术前会诊。主管科室医师、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及专科医师、麻醉医师参加。33.手术部位识别标示
1、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作标记。
2、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到手术室前,主管医师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用蓝色记号笔标示,以 “+”号作为识别标示;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对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共同确认。
3、手术室工作人员到病区接患者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体表标示,若无标示,不得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4、麻醉医师在为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前,查看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有标示,若无标示或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师推迟为患者进行麻醉,直至经治医师标示清楚方可进行麻醉。
5、摆放体位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与手术部护士再次查对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标示,达到“三确认”。★34.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或电脑上录入时,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使用药品前,检查药品名称、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询问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反复核对;静脉给药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
5、临床用血时“三查八对”: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二、手术室
1、接患者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2、手术前,查对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对称部位脏器手术时查对患侧与健侧。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由手术巡回护士与手术者共同核对标本与手术患者的姓名、性别、手术诊断和住院号,再填写病理检验申请单送检。35.病区医师值班要求
病区实行24小时医师值班制,科室安排一线、二线、三线值班。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
二、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36.病区交接班要求
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病区交接班记
抢救结束医生应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保留用过的空安瓶,需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41.模糊不清、有疑问医嘱澄清
执行护士要求医师重开医嘱,并签名确认。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确认。42.病历书写时限要求
入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8小时内完成,急诊住院2小时完成。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于抢救后6小时据实补记,并注明。
住院3天内,每日有病程记录,病危患者每日记录病程记录,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出院当日记录病程记录。
出院病历在3天内收回病案室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的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43.手术记录书写要求
手术记录应在术后24小时内由手术者完成;特殊情况下也可由参加手术的第一助手书写,经手术者审阅后签名,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号、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详细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输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处理过程。44.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要求
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病程记录,需及时打印。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输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事项等。45.临床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临床医师对每位住院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严格遵循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并明确排除禁忌证,并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同时加强手术、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管理;做好出院指导与随访。46.医务人员告知内容
病情、诊断、医疗措施、替代诊疗方案和医疗风险等。47.病情评估要求
患者入院→医师和护士进行病情评估→入院后评估、手术前评估、手术后评估、病情变化时再评估、出院前病情评估→按规定时间对病情评估的内容记录在相应的病情评估表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48.出院患者随访要求
凡在我院出院后的患者均应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填写在《出院病人随访登记本》上。
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是重点随访对象,需建立随访登记表(可由各科按照病种设计)。
一般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或疾病恢复慢的病人出院2-4周内应随访一次,此后至少三个月随访一次。49.危重患者抢救要求
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55.三类医疗技术的概念
第一类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的技术。由医院审批。
第二类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的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第三类指具有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等需要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由卫生部审批。
三、等级医院评审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若有更新则以最近资料存档。
1.《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管发〔2009〕99号;2009.10.13)„„„„ 1.2.3.1(条款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主席令第17号;2004.1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5.9)„„„„1.3.3
3.《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国食药监督局令第3号;2003年9月1日起施行)„„„„1.6.4
4.《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5.25)„„„„2.3.1
5.《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 〔2011〕4号;2011.1.14印发;自2011.4.1起施行)„„„„3.9.2.1
6.《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2009.3.2;自2009.5.1起施行)„„„„4.3.
27.《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2009.12.25)„„„„4.5.8
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2004.8.19)…………4.6.5.1
9.《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23号;2009.2.13)„„„„4.9.1
10.★《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2004.9.6施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通知(卫办医发〔2004〕166号)2004.10.19施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1号)2005.2.28施行„„„„4.10.2
1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2003.6.16)„„„„4.10.3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7号;2006.8.2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2005.12.27; 2006.1.1施行)„„„„4.10.4.1
13.《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6号;2009.3.16)„„„„4.11.1
14.《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4号;2009.3.16)《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号;2009.5.5)„„„„4.11.3 15.★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自2011.4.14起施行)„„„„4.12.1 16.《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2006.2.27)„„„„4.16.1 17.《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2009.3.6)„„„„4.17.1 18.《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2006.1.24;自2006.3.1起实施)★《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卫通〔2012〕4号)2012.3.15印发 2012.8.1起施行„„„„4.18.1
第四篇:等级医院评审院感知识应知应会2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1、何为卫生手?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
(1)卫生手(hand hygiene):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2)洗手(handwashing):指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hand antisepsis):指用手消毒剂擦手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指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哪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指征)
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手消毒微生物监测标准?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5、试述洗手的方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6、何为标准预防?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有哪些?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7、如何对不同传播途径的疾病进行病隔离与预防?(隔离的原则)
①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②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③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④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⑤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⑥建筑布局符合相关规定。
8、隔离的种类及标志有哪些?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9、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哪些?
(1)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2)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 0.8m。(3)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3床,双排不应超过 6床。
10、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1、何谓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主要分哪几类?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职业暴露主要分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暴露。
12、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13、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HDV、梅毒等。
14、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15、医务人员被乙肝病人血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后应采取何种预防措施?
应立即局部流水清洗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并检测HBSAg、抗-HBS,若均为阴性,应立即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400IU,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于1月和6月后分别接种第2第3针各20ug,第3针疫苗接种后1个月复查。
16、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暴露时间、科室、姓名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类型、处理方法等。
(2)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定期追踪观察并记录。
17、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8、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9、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 即时电话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20、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21、医务人员如何获得医院感染信息?
医务人员获得医院感染的信息并不是太难,病人入院48小时后,根据病人症状体症、体温、血象、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室细菌培养结果等由主管医生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院感专职人员要获得医院感染信息,一是临床医生的报告,二是主动发现,每天去病区了解情况,是否有发热病人、腹泻病人等,同时重点查看这些病人病情,三是从微生物室来发现是否有院感病人。还可从医院感染管理通讯获得。
22、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知晓率要求达到100%(见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3、何为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耐药菌加强目标性监测?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泛耐药是指细菌对现有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24、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①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②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医生要下床边隔离医嘱,护士在床牌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③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④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洁具、医疗护理物品单独使用。⑤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⑥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5、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与管理制度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
2、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及接到检验科报告后及时下发相关科室接触隔离通知单,立即到达现场,进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指导。
3、临床科室按照通知单采取相应隔离措施,下“接触隔离”医嘱,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分管医生接到报告单后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由科主任、护士长通知全科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4、院感科指导临床科室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实在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同时在床头、病历夹上放置相应的隔离标志。
5、院感科不定期到科室检查指导临床病例的隔离消毒工作,避免院内感染的暴发。
6、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手术器械和手术间严格消毒。
7、做好工作人员和家属的宣教工作。
8、减除隔离后科室填写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交院感科备案。
26、重点部位感染如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手术部位感染(外科系统)预防控制措施。(核心条款 见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67页)
27、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0°。定时口腔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2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培训。
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置管部位至少消毒3遍,每遍均要待其自然干燥。尽早拔除导管。
29、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导尿时无菌操作,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袋。(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放尿,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除导管。
30、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选择手术者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选择手术者术前的感染应得到诊断和控制。
(2)术前有潜在疾病应给予正确处理,如糖尿病应以控制,营养不良者应予以改善,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做好病人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避免皮肤破损。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可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备皮。(4)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
(5)规范围术期预防用药。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黏膜前0.5~1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6)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7)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注意对伤口的观察。
31、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对术前备皮有哪些新的要求?(1)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剃毛),除非毛发在切口部位。
(2)备皮方式:采用电动剃毛或剪毛。
(3)备皮时间:手术当日,最好术前即刻备皮。
32、为什么提倡尽量不剃毛?
因剃毛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局部皮肤,有助于细菌的聚集定植,而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
33、如何预防新生儿肠道感染?
接触新生儿前后、哺乳前严格洗手;患感染性疾病(包括家属)严格与新生儿接触;设置专用乳库。
34、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和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病人、危重病人、慢性基础性病病人、原发性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放射或化疗者。
35、医院感染防控新理念
对医院感染的“零宽容”理念
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 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 手卫生
多学科合作是发现和解决临床感染控制问题的主要医学模式
清洁的概念:清洁的双手、清洁的操作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环境、清洁的医疗设备
36、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见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灭菌基本知识,消毒隔离制度。(见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34页)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37、含氯消毒剂原液的有效氯浓度是多少?如何配制含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
5%,即500mg/L。
自来水1000ml +含氯消毒剂1片,用测试纸监测浓度。38、2%戊二醛用于浸泡灭菌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浸泡消毒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灭菌至少需要10小时。消毒需要10~45分钟。
39、灭菌物品使用应注意哪些?
灭菌物品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二)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对已使用发现生物监测不合格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
40、根据器械污染使用所致的危险性大小,医疗器械分哪几类?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二)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试导管等。
(三)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相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41、不同类别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性高低应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二)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三)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42、紫外线消毒监测分哪几类?各有何要求?
答: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等;
对新进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在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2;使用中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强度大于90μW/cm2时应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介于70~90μW/cm2之间时每三个月监测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43、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有何要求?
答:使用中的消毒剂和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剂每个月监测一次。结果判定:皮 肤黏膜消毒剂染菌量应≤10cfu/ml,其他消毒剂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剂应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连续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每日使用前进行浓度监测。
44、医疗垃圾分为哪几类?
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学性垃圾、损伤性垃圾、药物性垃圾。
45、医疗废物的收集?
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装入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的专用黄色塑料袋内,3/4满时扎口密闭,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等)用后放人防渗漏、耐剌的利器合内,3/4满时闭锁。医疗废物产生地的科室应将标注有医院名称、科室、医疗废物种类、产生时间的标签贴在收集袋上,交由专门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用防渗漏、防遗撤的专用运送工具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时存贮地,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并履行交接手续。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超过2天。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46、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职责?
(1)负责本科室感染病例的监测和诊断,督促经管医生报告感染病例,检查医院感染漏报工作。
(2)督促本科室医院感染各项制度的落实、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无菌技术操作。
(3)了解掌握本科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疑似感染发生时,督促及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其他有关检查;及时了解本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出现流行或爆发趋势时及时向科主任报告。
(4)负责本科室医生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工作。(5)协助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开展调查及科研工作。
47、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护士职责?
(1)协助护士长做好本科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传染病人的管理工作。
(2)指导本科正确、合理使用消毒剂,掌握抗生素的配制方法、药物配伍禁忌。(3)定期督查各种无菌物品的储存、使用,过期物品及时更换消毒。(4)督促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工作。
(5)指导科内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及各项防护工作。
(6)及时了解本科医院感染发生情。出现流行或爆发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做好各项控制工作。
(7)负责本科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工作。
48、手消毒剂开瓶后有效期? 根据2012年5月1日实施的《手消毒剂卫生要求》中4.2.5.2 易挥发的醇类产品开瓶后使用期不超过30天,故规定我院使用的速干手消剂打开时必须用蓝色或黑色记号笔在瓶身注明有效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0天。
49、什么是医院感染?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 50、医院感染分哪几类?
医院感染包括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病人家属和医院环境等。
51、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52、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3、本科室医院感染制度、工作流程,本科室感染率、常见感染部位、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细菌耐药预警要求、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提问2-3名重点部门医务人员。
第五篇:等级医院评审应知应会内容-第一部分
目录
第一章 等级医院评审相关政策 第二章 等级医院评审方法 第三章 员工如何应对查 第四章 医务人员重点记忆的内容
第一章 等级医院评审相关政策
一、等级医院评审的概念
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是指对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等级的专业技术活动。通过周期评审,引导医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逐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不断提高可信度和满意度。
二、等级医院评审机构及成员
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委员会是评审医疗机构等级的专门机构,由卫生、财政、物价、人力社保、科技、编委办等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民主评议制。
三、等级医院评审的目的和意义
(一)医院层面: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实力。
(二)病人层面:保障病人医疗安全、保障优质服务、保障病人权益。
(三)医务人员层面:搭建技术平台、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人员素质。
第二章 等级医院评审方法(追踪法)
一、看框架、要通读、悟理念、抓重点、学方法、先知后行、持续改进。
二、以前的重点是质量控制,2012医院评审标准重点关注质量改进。
三、新的关注点:
(1)医院系统管理和整体服务水平;
(2)强调科室质量管理的作用;
(3)质量监控指标数据的应用;
(4)持续质量改进。
四、方法:追踪检查法、逐项检查、文档审查、数据分析、人员访谈、明查与暗访等多种方式。
五、追踪检查法的操作:
(1)追踪患者、专项管理系统;
(2)员工参与为主;
(3)以开放式的问题发问;
(4)了解制度、流程与实际操作过程;
(5)确认矛盾处、标准符合程度、写与做的一致程度。
六、系统追踪
(1)评估组织系统、而非单一部门;
(2)评估医院内的团队协作;
(3)深入一线工作人员,了解每一位一线人员如何照护患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管理环境。
七、追踪过程
(1)住院患者中,医疗服务横跨多科/多单元者;
(2)选择一位患者,透过病历,形成一个路线图访谈实际提供服务的人员或提供此类服务的人员,对照实际标准规范;如遵从度存在问题,会扩大追查,以确定是个别问题还是组织、系统问题,在追踪过程中,会随时要求看相关制度、程序或相关文件,同时要求提供该服务人员的证件资料,以审核其能力及资格。
八、追踪评价方法学
(1)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获得诊疗护理及后勤支持等服务的经历进行追踪。该方法可以让评价者从患者视角“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2)追踪的重点在于质量和安全,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对某些特定的管理标准进行专项追踪检查,如质量指标应用、药物管理、感染控制等,考察在这些领域中医院管理的整个过程。如药物管理的系统追踪:特殊药物的选择、采购、储存、开立处方、准备、调剂、转运、给药及药物反应监测等。
九、重点实地部门
访视重症医学科、外科病房、新生儿病房、手术室、导管室、内镜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污水处理中心。
十、追踪法与传统检查法的区别:
(1)新病人是系统焦点:A、面谈焦点在于系统及过程;B、质量改进。(2)过去的部分功能焦点:A、以问题及回答方式而谈;B、质量控制。
十一、追踪方法学应用的意义
(1)患者:改善病人安全、改善病人照护质量、改善就医流程
(2)医疗机构员工:凝聚团队共识与默契、改善团队沟通与运作模式
(3)医疗机构:降低风险、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与病人满意度、有机联动维持高标准状态
第三章 员工如何应对检查
一、如何应对检查者得提问:
1.保持自信、镇静、友善的态度,请保持微笑。
2.只回答被问到的问题,并说你知道的。不要提供额外的信息,尤其当你不是100%确定时。因为检查者会因此而利用线索询问更多问题。
3.在回答问题前应谨慎思考,如不清楚检查者提出的问题可请检查者在解说一遍。如不知道答案,不要回答“不知道”,应该说“我去查一下再回复您”。
4.必要时,可以利用你的笔记、文件夹、计算机文件、海报等方式来帮忙回答问题,不必记忆所有的东西,但必须正确地说出相关资料的查阅位置和方法。
5.回答问题时可以参照政策:尽可能举出制度或流程以支持你的答案。6.在回答检查者的问题时,避免使用含糊之词,要有自信,且回答“这是我们遵守的标准”。
7.在评审专家面前不要表示和同事的答案不统一,或强调你个人的不同意见或作业方式。
8.要有正面的态度:即认为评审专家是来帮我们改进的,要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用在改进上。
9.科主任在非必要时不可抢先回答问题,应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回答问题,这样有机会使员工有正确的回答,检查者想看到的是员工怎样,制度有无层层落实。
二、如何应对评审专家的文件审查:
1.科室内的备查资料要放在全科室人员均可及的位置。2.全科室人员均要掌握备查文件夹中的内容。
3.检查时要快速、准确地向检查人员提供相关文件,并通知文件资料的解释人到场。
4.在文件审查时会有很多申辩的机会,当检查人员遇到疑惑询问你时,此时回答的方式很重要,回答要慎重,要给其他人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补充说明。当检查者有不同意见时,要虚心请教,并当面将其意见记录表在笔记本上,同时示谢意。
三、迎检准备中对全院职工的要求(必须掌握项目)1.牢记本人岗位职责。2.牢记本人岗位相关制度。
3.熟知本岗位质量标准和改进的方法。4.知晓等级医院检查本岗位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5.参加值班者(含行政总值班、医疗总值班)做好应急考核和处理问题能力考核的准备。
6.接受对领导、医院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保证满意度≥95%。7.仪表端正、服装整齐、挂牌规范、文明用语、准时上班。8.做好应急传呼、电话考核和模拟案例检查的准备。9.全员正确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10.全员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术。11.全员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第四章 医务人员重点记忆的内容
十四项核心制度;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程序;危急值的报告与处置;特殊病例的管理规定(非计划再手术、住院超过30天)等关乎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与流程。
一、患者安全目标的内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3、努力提高检查、用药的安全性。
4、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5、严防意外受伤及其他医源性损害。
6、鼓励主动报告医院隐患与不良事件。
7、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8、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门及术式发生错误。
9、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0、建立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1、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12、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3、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二、严格查对制度,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的措施: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推广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再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制度。对手术、昏迷、神智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确认病人的一种手段。
三、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1、熟练掌握本专业各种疾病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2、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制定符合诊疗规范要求的诊疗计划。
3、认真执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4、认真执行重大疑难手术、危重病人上报制度。
5、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严禁超范围执业和违法执业。
6、开展高风险的有创诊疗操作必须上报审批。
7、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
8、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到位。
9、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输血合理,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
四、如何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1、病房及抢救室药柜存放的品种、数量、使用、补充、核查和多余药品的处理均应有相应的规范和记录。
2、毒剧、精神、麻醉药品存放、登记与管理制度健全、落实,符合法规要求与行政规章规定,严格管理和登记。
3、病房药柜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与消毒药严格各自分类分开放置。
4、存放的高危药品不得与其它药物混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钠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化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禁止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且有醒目标志。
5、病房及抢救室抢救用药,按药理作用或用途分类放置,标志醒目。
6、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核对程序并认真遵循。
7、在开具与执行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过敏史和配伍禁忌,相关警示标识醒目。
8、进一步完善输液配伍的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9、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并能执行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证明。
10、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指导。
五、完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全面提高患者就医知情率的措施:
(一)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针对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担忧多、信任少、敏感和有争议的问题,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
(二)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告知病人,并计入病程记录。
(三)各种有创治疗和检查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内容计入病程记录、并签字。
(四)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1、为了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制度,如《输血同意书》、各种穿刺检查同意书、《特殊检查同意书》、门诊各类手术同意书等,向病人告之内容要全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并要求患者及家属签字。
2、对高风险医疗环节,除尊重病人知情权、同意权,同时也要尊重病人的拒绝权。病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和操作,原则上不做。
3、住院病人不准请假离院回家。
(五)紧急抢救急危重症的特殊情况下,对医生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复背诵述,执行时护士、医生双重检查核对药品(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并保留药物空瓶,以便抢救完毕后核对。事后应准确记录。
(六)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确认后方可使用。
七、卫生部关于创建平安医院“九项要求”的内容
1、要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卫生行业的立业之本,和谐的医患关系之源,医疗卫生行业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发挥行业的优良传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要强化医务人员的执业管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认真按照法律法规职业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常规开展各类诊疗服务。
3、要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增强责任心,坚决杜绝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4、要增进医患沟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健全医患的沟通渠道。
5、要规范投诉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要做好投诉的管理,设立指定专门的部门处理患者的投诉,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6、要做好预约诊疗服务。各地要拓宽提供预约就诊服务的途径,运用信息技术完善预约诊疗服务,要动脑筋想办法让群众感觉到医院看病就诊更加方便。
7、要建立医疗纠纷应急处理机制预案。充分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协调,共同建立医疗纠纷应急处理平台,完善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依法打击医闹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8、要建立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部署开展对本地区医疗机构医疗安全工作的自查自纠。
9、要做好宣传工作。积极与新闻单位沟通,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的纠纷,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和医疗工作的支持。
八、我院医疗投诉或纠纷处置程序
1、医疗投诉发生后,科室应立即向医患关系办公室(简称医患办,目前在医教科下)报告,隐匿不报者,将承担可能引起的一切后果。
2、由医疗问题所致的纠纷,科室应先调查,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事态,争取科内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并接待纠纷患者及家属,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针对患者的意见解释有关问题,如果患者能够接受,投诉处理到此终止。
3、医患办接到科室报告或家属投诉后,立即向当事科室了解情况,与科主任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如果患者能够接受,投诉处理到此终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请患者就问题的认识和要求提供书面的材料;然后,找有关责任人调查了解问题的详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分管副院长汇报,与患者协商处理意见,如患者接受,处理到此终止。
4、对医患办已接待,但仍无法解决的医疗纠纷,建议患者或家属按法定程序进行,可以选择下述3种途径之一:(1)唐山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医调委)调解;(2)唐山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3)迁安市人民法院起诉。当事科室在一周内备齐所需病案摘要、原始病案、有关资料及科室意见。
5、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出席医调委调解、医疗事故鉴定会、法院诉讼。
6、患者及家属向法院起诉后,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和律师代表医院出庭,必要时职能部门陪同。
7、医疗主管部门根据医疗纠纷的性质对科室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理意见,并提请院务会决定。
九、患者知情同意权
是指病人对其病情和诊断、需支付的医疗费用、将接受的检查治疗及其效果等,有权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并有权决定是否同意医师提出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及术式)、特殊检查、使用贵重药品或其它特殊治疗的建议。
十、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鼓励患者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具体要求
1、医务人员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责任和义务。
2、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诊疗信息,对门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3、医务人员应主动邀请和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进行诊疗活动前,医务人员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并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诊疗部位的确认。尤其是患者在接受特殊检查(治疗)、有创操作前要告知其目的和风险,进行知情同意签字确认,以确保实施操作等医疗行为的顺利进行。
4、需要使用设备或耗材的,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设备和材料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以确认设备及耗材和患者身份具有唯一对应性,以及和相应费用的对应性。
5、药物治疗时,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主动获取安全用药知识,充分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并邀请患者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6、护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应告知患者护理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7、鼓励患者在就诊前向医务人员提出洗手要求。
8、医务人员应引导患者在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向患者宣传提供真实病情和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9、对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和警示标识等办法邀请患方主动参与防止患者跌倒的活动。
10、定期向患者举行医疗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知识。
十一、患者有哪些权益?
人格受尊重权、诊疗服务知情同意权、医疗服务选择权、隐私权、生命权、医疗资讯获得权、医生诊疗行为被告知权、投诉权、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尊重权。
十二、入院谈话要求
由住院首诊医师完成。首诊医师接诊病人后,应简要自我介绍和简要科室特色介绍。根据病人提供的病史、查体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将初步诊断、拟订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
十三、保护患者隐私制度
1、隐私权是患者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义务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为病人保守医疗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医务人员既是病人隐私权的义务实施者,同时也是病人隐私的保护者。
2、患者告知护理人员的心理、生理的隐私情况,患者有权要求护理人员为其保密,医护人员要履行为其保守秘密的义务,不得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候向外泄露。
3、非工作必须不得提及患者隐私,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4、任何时候不得议论、取笑患者隐私,更不能扎堆谈论,最大限度保护病人不受伤害。
5、在必要情况下要向患者保守或暂时保守病情及治疗产生的不良后果,注意保护病人不受心理上的刺激。
6、特殊病人(如癌症病人)我们有义务配合家属对其保守与疾病相关的秘密,以避免病人产生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
十四、保护患者隐私措施
为使患者的隐私得到切实保护,医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医务人员未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不得私自向他人公开患者个人资料、病史、病程及诊疗过程资料。
2、医务人员要注意言谈中不得擅自议论患者及家属的隐私。
3、对特殊疾病的病人,医务人员床头交接时不应交接医疗诊断,应为患者保守医密。
4、对异性患者实施隐私处处置时,应有异性医务人员或家属陪伴。
5、危重症病人在更换被服、衣物、翻身时,应尽量减少暴露。
6、为患者处置时要拉帘或关闭治疗室的门。
7、住院病室要尽量做到男、女患者分开。
8、医务人员进行暴露性治疗、护理、处置等操作时,应加以遮挡或避免无关人员探视。
9、对于院内或科室内安排的涉及患者隐私的参观、学习活动,应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告之学习内容。
10、除实施医疗活动外,不得擅自查阅患者的病历,如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医务科同意,阅后应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十五、“医患沟通”的三个层面
1、普通疾病患者,由主管医生在床旁查房时就将病情、预后、治疗方案、详细地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
2、疑难、危重病人,由病人的主管医生、主治医师(包括科主任)和责任护士(包括护士长)直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正式沟通。
3、带有共性的多发病、常见病,由护士长及相关医生、护士一起召集病人或家属开会,集中进行沟通。
十六、医患沟通的技巧
1、基本要求:尊重、诚信、同情、耐心;
2、一个技巧:倾听——请多听病人或家属说几句,介绍(解释)——请多向病人或家属说几句,3、二个掌握:掌握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掌握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
4、三个留意:留意对方的情绪状态、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对方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5、四个避免:避免强求对方及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剌激对方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抑对方情绪,适时舒缓。
十七、医患沟通的方法
1、预防为主的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只要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此类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在晨会交班中,除交医疗问题外,可把当天值班中发现的不满意苗头作为常规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有的放矢的做好沟通工作。并记录在晨会记录本中。
2、交换沟通对象:在某医生与病人或家属沟通困难时,可另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其沟通。
3、书面沟通:对丧失语言能力或某些特殊检查、治疗的患者可用书面沟通。
4、先请示后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先请示上级医生,然后再沟通。
5、协调统一沟通:论断不明或疾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各自的解释矛盾对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十八、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措施
1、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医院网站、公共授课等形式宣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不定期组织全员性的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知识要点培训,重点了解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禁忌。
2、医生在病史询问过程中确认患者系少数民族或宗教信仰者后,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
3、在诊疗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应做好交接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4、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5、当患者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已经影响医院工作秩序和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时,医务人员应做好劝导工作,劝导过程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粗暴干涉。
十九、我院预约复诊的流程
1、门诊预约复诊流程:诊治医生告知患者何时复诊——登记患者资料及复诊时间——复诊前一天电话通知——挂号交费——预约成功。
2、出院患者预约复诊流程:诊治医生告知患者何时复诊——患者到护士站预约——登记复诊医生及复诊时间——复诊前三天电话通知——预约成功
二十、门、急诊在突发意外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1、当发生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听从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的指挥,统一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援救。
2、门诊各科要每天安排好突发意外情况备班人员,全体人员在接到医院总值班通知后,立即到医院或指定地点参加救治工作。
3、各科门诊、急诊参加抢救人员,在接到院总值班命令后,立即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保证各抢救程序进展顺利。
4、各科室备班人员要保证通信畅通,随时听从命令。当发生突发意外情况接到命令后,相关科室必须在10分钟之内到达抢救集合点或急诊室,参加抢救,同时将本专业患者收入病房。科室之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5、有专人负责医疗器械及急救药品,抢救所用的医疗器械一周检查一次,如有损坏及时检修,相关人员要精通使用,急救药品要每月检查一次,保证抢救工作万无一失。
6、医院突发意外紧急情况值班电话:白天报告医务科,夜间及周末报告行政总值班。
7、急诊室和各科门诊,要定期进行对“突发意外情况”处理措施的培训和演练,同时要有明确的记录。
二十一、我院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需要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病人生命或群体性事件。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损伤、高压性气胸、眼外伤、气道异物、急性中毒、电击伤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2、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3、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
4、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5、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6、就诊时无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
7、其它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二
十二、我院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对危重患者,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准确掌握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抢救。
2、抢救工作应由值班医生、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并将病情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对重大抢救或特殊情况(如查无姓名、地址者、无经济来源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分管院长。
3、在抢救过程中,应按规定做好各项抢救记录,须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4、各科应有抢救室、抢救车及抢救器械专人保管,做好急救、抢救药品、器械的准备工作,随时检查,随时补充。确保药品齐全、仪器性能完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5、抢救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到位,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工作。护士在医生未到以前,应根据病情,及时做好各种抢救措施的准备,如吸氧、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认真、仔细核对抢救药品的药名、剂量,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抢救完毕立即督促医生据实补写医嘱。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6、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和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忙而不乱。抢救完毕,整理抢救现场,清洗抢救器械,按常规分别消毒以便备用,清点抢救药品,及时补充,急救物品完好率要达到100%。
7、认真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字迹清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全面,能体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8、凡遇有重大灾害、事故抢救,应服从医院统一组织,立即准备,随叫随到。科室之间支持支援配合,必要时成立临时抢救组织,加强抢救工作。
二十三、入院制度
1、病人住院持门诊、急诊医师签署的住院证、本人身份证、医疗保险证、医疗保险卡到入院处办理住院手续。急、重、危病人优先收治,无床时护士应加床收治,不得拒收或推诿。
2、入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时,对再次入院患者应明确上次住院费用是否结算完毕。
3、凡办理入院手续的病人应于当日入科,如已办理入院手续,但因我院医疗技术条件有限,无法为患者作有效治疗,需转上级医院诊治时,对未产生费用的患者予以“取消入院”;对已发生费用的患者按出院办理。
4、危重病人入院时,应由医护人员用平车推送至病房,并于病区医护人员进行床旁病情交接;对行走不便的病人应主动搀扶、护送至病房。
5、病区护士对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详细介绍住院规则和病区环境,准备好住院病历,并于10分钟内通知医师进行检诊处理,同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
二十四、出院制度
1、病人出院须经主治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并交代注意事项。
2、病人出院需于出院前1日预约出院,如特殊情况需当日出院者,应请科主任批示后方可执行。
3、出院前,护士按规定注销一切治疗、护理,核算住院各项处置治疗项目,认真核查收费项目,避免漏收或多收,做到费用帐目清晰。
4、病情不宜出院,而病人要求出院者,医师应加以劝阻,如说服无效应报告科主任或医务科,并由病人本人或家属在病历上签署“患者坚决要求出院,所有后果由患者及直系亲属负责”并签名。具备出院指征而不愿出院者,要耐心做工作,必要时通知其所在单位和亲属共同做工作,严重干扰所在科室正常业务工作者予以强制出院。
5、病人用过的物品要及时换洗消毒。病人出院前应做好健康教育、征询病人意见。
二十五、转科制度
1、病人转科须经转入科会诊同意。由转出科室医师下达转科医嘱,护士按规定整理病历,注销各种治疗、护理、登记卡、床头牌。
2、转科病人,必须在完成转科手续后,方可将病人送往所转科室。
3、转出科室须派人陪送病人到转入科室,并向值班人员交清病历资料和病人情况。
二十六、转院制度
1、病人转院,应由业务院长签字批准,医院医保办或农合科协同办理。手续齐全,病情允许者,方可转院,并按出院办理手续。
2、病人转院时,可带病历摘要,如因治疗需要可按规定复印相关客观诊疗资料。
3、病情较重的病人转院时,应派人护送,并带急救药品器材,途中有危险者不得转院。
二十七、医嘱查对制度的内容
1、做到班班查对,两人核对,无误后签名。
2、医嘱需医生下达护士核对后方可执行。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后再执行。
3、一般情况下,医生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曾用过的空安瓿瓶,经检查核对后再丢弃,抢救病人结束后须督促医师及时补开书面医嘱。
4、指定执行时间的临时医嘱应严格在指定时间内执行。医嘱执行后执行人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名。
5、医嘱需班班核对,每周总查对两次。
6、护士长定期抽查医嘱录入正确情况及执行查对情况。二
十八、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的内容
1、服药、注射和输液前必须严格三查七对。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有无变质,安瓿针剂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发药时应协助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开。
4、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执行后保留安瓿;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5、注射、发药时必须携带针卡、药卡,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后方可执行。
6、重整后的注射单、服药单,需经两人核对。二
十九、输血查对制度的内容
1、采集配血标本前需将贴好标签的试管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携至病人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标本联号、输血史,无误后才能采血。
2、病区内同时有两名以上病人需配血,必须逐一分别进行。
3、送血标本和取血必须由医生、护士送取,不得交由病人或家属送取,并与血库执行交接、查对、登记手续。
4、取血时必须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查对报告单上病人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供血员姓名、血型、血袋号和核对交叉试验结果,确实无误后方可取血。
5、取血时应查对采血日期、血型、血量、血液的类型等是否与输血记录单相符、交叉试验结果,并注意血液有无凝血块、溶血、血袋有无渗漏。
6、取回后,必须二人再次核对无误后签名方可执行。
7、输血前在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询问输血史,确认无误后,方可输入,并悬挂血型标记牌。
8、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床边观察10分钟后方可离去。在输血全过程中都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反应,如有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一边做相应处理,一边通知血库重新检验交叉配血。输血完毕后保留血袋24小时备查。
三
十、手术室查对制度的内容
1、接病人时,必须查对科别、床号、姓名、诊断、手术名称、术前用药。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凡手术时医师要取用的药物在开启安瓿时必须交医师检查核对。
5、查对标本:需留标本时要查对科别、姓名、时间、部位、数目。三
十一、药房查对制度的内容
1、配药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品质量、药品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药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在有效期内;查对姓名、年龄、并交待用法及注意事项。
三
十二、检验科查对制度的内容
1、采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三
十三、病理科查对制度的内容
1、收集标本及取材时,查对科别、姓名、标本、固定液。
2、取材后,清点装组织的盒子数和绘图数是否相符,并将总数写在化验单上。
3、出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4、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必要时查对旧病理诊断。
5、发报告后,查对科别。
三
十四、放射科、CT室、MRI室、功能科查对制度的内容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诊断、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三
十五、理疗科查对制度的内容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高频治疗时,检查体表,应除去病人身上一切金属品。三
十六、消毒供应室查对制度的内容
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三
十七、“危急值”的定义
“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三
十八、医技科室的“危急值”报告程序
1、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
2、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要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逐项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
3、记录报告:检查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三
十九、临床科室的“危急值”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应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接收登记本》上做好记录,同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
2、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应进一步对病人进行检查;如认为检验结果不符,应关注标本留取情况。必要时,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若该结果与临床相符,应在30分钟内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3、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
4、临床、医技科室在实际诊疗工作,如发现所拟定“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范围需要更改或增减,需及时与质控办联系,以便逐步和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
四
十、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发生本可避免的涉及医疗安全的不良事件/缺陷,涵盖医疗、护理、医院感染、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公共设施、后勤保障、治安和其他事件。医院通过自愿的、不具名的报告途径获得显性或隐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对不良事件、安全隐患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定期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四
十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原则
1.主动性: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报告显性或隐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非惩罚性(或激励性):对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医护人员,不给予责任追究和处罚;对主动发现并及时报告重要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避免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的医护人员给予奖励。
3.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
四
十二、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划分类别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检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手术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四
十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管部门及职责
质控办:负责每月统一收集、核查全院各职能部门受理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汇集的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信息进行分析,发布警示信息,提出防范措施;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四
十四、各职能部门规口受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
1、医务科:负责收集、处理由临床、医技科室上报的与诊疗检查活动有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护理部:负责收集、处理涉及护理质量与安全、护理服务方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院感办:负责收集、处理全院各部门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4、药剂科:负责收集、处理涉及药品管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5、设备科:负责收集、处理涉及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6、总务科:负责收集、处理医院公共设施、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7、保卫科:负责收集、处理医院治安与消防方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四
十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1、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相应职能科室。
2、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报告对口职能科室,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3、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4、涉及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
5、质控办是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统一管理部门,各职能科室是具体不良事件受理部门。
四
十六、医院应向患者公开那些院务主要内容?
1、收费信息
A、住院病人实行费用“每日清单”制度,医院每天通过适当方式向患者提供包括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的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使用情况,或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出院时提供总费用清单。
B、为门诊患者提供费用清单。
2、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向患者提供病历资料复印或者复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