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甲评审应知应会(输血部分)
三甲评审应知应会(输血管理)
1、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主要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10月1日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实施
《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2011年10月24日实施
2、医院有无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5号令)有无培训?培训时间、地点?培训人?
有,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
① 2012年9月13日培训的内容有: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用血知识;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处理;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主讲人:辛永红 培训地点:病房楼11楼 会议室
② 2013年3月9日培训的内容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5号令)、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要点(输血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血新技术。主讲人:楚中华(齐鲁医院)、任艺虹(北京301医院)培训地点:病房楼11楼 会议室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输血严重危害(SHOT)是指什么?
输血严重危害(SHOT)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病、血液输注无效。
4、用血申请是怎样分级管理的?用血量超过多少毫升需要履行大量用血审批手续?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急救用血,事后按规定补办。
医院有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5、医院临床输血由何部门组织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6、医院制定了哪些输血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医院合理用血管理措施 临床输血知情同意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和用血报批登记制度 采集血标本制度 输血前核对核查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登记制度和处臵方案 输血传染病的管理措施和登记上报制度
特殊用血应急协调机制及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 稀有血型Rh(D)阴性患者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后血袋回收制度 血液制品报废制度
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制度 急诊绿色通道输血管理规程 血液供应应急预案
紧急用血预案及关键设备故障应急措施
7、《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的注意事项?
输血前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液成分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他办法,并记录在病历中。
(1)取得患者或委托人知情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2)同意书中须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3)同意书中可明确同意输血次数。
(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保存。
(5)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8、输血前应做哪些检测?
按照相关规定,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的相关检测。
9、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适应症?
(一)红细胞悬液:
内科: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 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外科: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不输血;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应控制在适宜输血量内);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
4、术中出血600ml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血小板:
内科: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9血小板计数> 50×10/L 一般不需输注
9血小板 10-50×10/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9血小板计数< 5×10/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外科: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的患者。
91、血小板计数>100×10/L,可不输;
92、血小板计数<50×10/L,应考虑输;
9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无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血浆: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者;
2、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者;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四)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超过上述指征输血,应经科主任批准并向输血科说明理由,输血科核实后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10、输血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输血器必须具备过滤功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三证”齐全,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
②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患者无输血(不良)反应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在输血中途拔掉输血器,以免造成血液人为污染。
11、血液输注的时限要求?
①全血、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以内开始输注。每袋血不超过4小时。没输完的部分应废弃。
②血小板取回后应立即输注,每袋血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每袋血小板应在30分钟内输注完毕。血小板切勿放在冰箱中保存!
③血浆及冷沉淀: 融化后应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对成年患者来说,200mL血浆应在30-4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
12、输血完毕后血袋如何保存?
输血结束后,护士及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1天(2~6℃冰箱内保存)。
13、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指南? 第一类:轻度反应
1.1 症状:局部皮肤反应:荨麻疹、皮疹 1.2 体征:瘙痒
1.3 可能的原因:超敏反应(轻度)1.4 紧急处理:
1.4.1 减慢输血速度。1.4.2 肌注抗组胺药。
1.4.3 经过处理,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二类反应处理。第二类:中度反应
2.1 面部发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烦躁、心跳加快、焦虑、瘙痒、心悸、轻度呼吸困难、头痛、超敏反应(中重度)、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致热源和(或)细菌污染
2.2 紧急处理:
2.2.1 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2.2.2 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和输血科。2.2.3 将输血器连同剩余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以及有关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科室分析。
2.2.4 肌注抗组胺药,口服退热药或肛门塞退热栓剂药。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2.2.5如患者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2.2.6 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发生溶血。
2.2.7 如出现临床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2.2.8 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者有恶化的趋势,按第三类反应处理。第三类:危及生命的反应
3.1 症状:寒战、发热、烦躁、低血压(收缩压下降大于20%)、心跳加快(心率增加20%以上)、血红蛋白尿(血尿)、不明原因出血(DIC)
3.2 体征:焦虑、胸痛、输注部位疼痛、呼吸窘迫/呼吸短促、腰/背痛、头痛、呼吸困难
3.3 可能的原因: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
3.4 紧急处理:
3.4.1 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3.4.2 静脉注射盐水,以维持收缩压。如血压低,在5分钟内开始输注并抬高患者的下肢。
3.4.3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氧。
3.4.4 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溶液),0.01mg/kg体重。3.4.5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药。
3.4.6 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3.4.7 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和输血科。3.4.8 将输血器连同剩余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以及有关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科室分析。
3.4.9 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液,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症状。3.4.10 收集24小时尿液,并以液体平衡表记录患者输入和排出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
3.4.11检查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者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DIC,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或者新鲜冰冻血浆。
3.4.12再次评估患者,如果血压低,进一步输注生理盐水,如有可能,给予强心剂。3.4.13如果病人尿量减少,或者实验室检查提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时(高K+、尿素和肌酐增高):精确维持液体平衡;加大呋塞米用量;如有可能,静脉注射多巴胺;寻求肾病专家帮助,患者可能需要肾透析。
3.4.14 如果怀疑菌血症(寒战、发热、虚脱,无溶血反应表现),给予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
14、输血科与用血科室如何沟通?
①输血科定期向用血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工作; ②用血科室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咨询或探讨临床用血方面的问题。
15、什么是血液保护技术?
在围手术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或联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的血液质量或数量的保护。
目的:尽量减少输注异体血液或甚至不输异体血液,保证患者的最大安全。具体保障措施:
1、术前诊断明确,手术范围及估计出血量;
2、术前纠正贫血,用升血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或铁剂);
3、详细询问病史,有无服用抗凝药物(阿斯匹林类);
4、术前储存式采血(储存式自身输血);
5、术中采取稀释性血液技术(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
6、术中回收式血液技术再利用(回收式自身输血);
7、血液替代品及止血药、联合止血及控制性低血压、采用成分输血多种技术等。减少输注异体血液或甚至不输异体血液。
16、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目的
为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传染源、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或预防血液输注无效,特制订和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预案。2 范围
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3 职责
3.1 职能部门: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臵与鉴定工作。医院公共卫生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3.2输血科: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协助临床调查输血不良反应、血液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处理,负责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必要时反馈给济南市血保中心;
3.3 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处臵;负责血液输注无效的判定及处理。预防与控制输血感染疾病预案
4.1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进行监督管理和质控,杜绝输血出现医疗差错,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4.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4.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开展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减少经血传播疾病机会。
4.3对受血者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前常规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等九项检查。
4.4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5贮血冰箱温度应保持在2-6℃,应定时观察冰箱温度并做好记录,保证血液质量。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6严格执行消毒技术及手卫生规范,操作台面定时进行消毒擦拭,操作用仪器、用具定期消毒,避免污染血液。
4.7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4.8受血者或供血者的血样至少保存7天,以便对发生经血传播疾病追查原因。5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控、调查及处理预案 5.1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1.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5.1.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5.2 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5.2.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5.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5.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5.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2.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2.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2.7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时,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输血袋不离开病人或家属视线;由输血科立即通知供血机构;在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医院、供血机构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并封存血袋备检。
5.3 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5.4 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治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6 血液输注无效的预防处理措施
6.1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6.2采用自体输血。
6.3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6.4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
素时输血。
6.5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6.6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
第二篇:三甲应知应会(三)
应知应会
(患者安全相关知识)
1.患者安全就诊,同一患者三次门诊未明确诊断的,应当如何处理?答:应当尽快安排该患者住院治疗。答:翻阅病历,查看腕带信息,询问患者姓名、手术部位等相关信息。
11.输血科在接收住院患者血型标本时应如何查对?
2.患者因急危重症到医院急诊就诊,应当如何处理?答:应先抢救,后补办手续。3.患者办理住院的程序是什么?
答:患者因病情需要住院治疗时,应由门(急)诊医生开具住院证。患者持个人有效证件在入院处办理住院手续。
4.患者在急诊留观不得超过几天?
答:急诊科应设立专门的患者留观室,急诊留观原则上不得超过72小时,超过者应安排住院。5.患者慢性疾病需要住院,收治科室无空余床位,应怎么解决?答:可协调安排收住其他科室。6.患者住院期间可否“自备”药品?
答:患者住院期间可以接受自备药品,但必须符合我院相关规章制度。
7.门诊挂号窗口应如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 答:核对患者有效身份证件,落实实名制挂号。8.对于住院患者如何进行身份确认?
答:未使用腕带的患者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方式(如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等)进行核对,禁止单独使用床号、房间号等可变信息作为核对内容。意识清醒患者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意识障碍、儿童、无自主行为能力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或请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参与识别。
9.门诊患者身份标识应包括哪些信息?
答:姓名、性别、身份证、医疗卡号。10.外科手术患者术日应如何确认患者信息?
答:应与申请科室送标本人员共同核对标本申请单上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等信息是否一致,申请单上各项输血前检查是否已落实。12.病理科接收病理标本时应如何查对?
答:病理科接收病理标本时应核对科室、姓名、住院号、申请单号、标本(手术部位)。13.对危重或本人无能力或不清醒患者应如何核对患者身份?
答:查看床头卡、腕带身份信息,并与患者家属或陪护共同核对身份。
14.临时医嘱有效期为多长时间?
答:24小时。15.病区发生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
答:病区发生不良事件后应及时上报,不得隐瞒。报告人通过登入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按照上报内容进行填写上报。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组织分析不良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16.医院通过哪些措施让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答:针对病人疾病诊疗,为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作出正确理解与选择;主动邀请病人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17.择期手术在下达手术医嘱前必须完成那些工作?答:必须完成术前检查,术前讨论、签署知情同意书。
18.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如何进行手术安全核查?
答:麻醉开始前,术前和离开手术室前三个环节,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和术式、使用器械等进行陈述核对,签名。
19.职能部门对患者安全监管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应包括对手术安全核查,知情告知落实的监管。26.临床科室的《危急值接收登记本》应包括哪些记录内容?
答:记录内容包括:接收时间、住院号、患者姓名、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报告人工号、接电话人工号等。
27.出院指导应常规包括哪些内容?
20.手术标示应何时进行?
答:手术标示应在手术前一天完成。21.手术标示应由何人执行?
答: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经治医生确定手术方式及手术切口位置并与患者共同参与完成手术部位标识标记。22.什么叫临床危急值?
答:“危急值”是指当此种极度异常的医技、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23.检查、检验科室的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是什么? 答:检查、检验科室人员发现患者危急值时,确认操作正常、仪器设备运转正常,立即电话报告送检科室,并详细记录在《危急值登记本》。24.检查、检验科室的《危急值登记本》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记录内容包括:报告时间、住院号、患者姓名、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报告人工号、接电话人工号等。
25.临床科室接收危急值报告的流程是什么? 答:科室医务人员接听到“危急值”报告电话的即为第一责任人。报告接听人须复述报告结果,进行核对后认真记录在《危急值接收登记本》。“危急值”接听人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经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答:复诊时间、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所患疾病的预防与注意事项、特殊护理指导(气管套管、造瘘口等)、自我症状观察。28.什么叫患者安全?
答:指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过程在客观心理上的认同与信赖,现阶段主要体现在避免和预防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受到损害。29.2010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30.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医务人员方面:医疗差错;急救复苏
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病人及家属履行知情告知不足;对病人有关诊疗措施的风险程度的把握。
(2)患者及其家属方面:对病情的知晓程度和对诊治措施的选择;隐瞒有关病史;病人对出院医嘱的知晓、理解程度;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据)
34.手术差错中最常见的差错有哪些?
答:手术患者差错、手术部位差错和手术方式差错。
35.如何防止手术及有创高危操作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住院病人擅自离院,在院外可能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
(3)医疗环境中的有关方面:停电;中心供氧、中心负压的中断;医院内部的道路安全问题;病人坠床致骨折、被翻倒的热水瓶烫伤;医院环境不适应;新型传染疾病的防治;医学科学的局限性。
(4)其他原因:医院感染;药物副作用;医疗设备故障;医学科学局限性等。
31.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告知的内容有哪些?
答:病情、诊疗措施、诊疗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影响转归的注意事项、进行特殊检查治疗(包括手术、麻醉、输血、穿刺、放化疗等)前患者及家属同意的签字、医疗费用情况、应遵守的诊疗秩序、规章制度和尊重医护人员诊治权等。
32.常用识别患者的方法有哪些?
答:(1)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等);(2)腕带识别;(3)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
33.在实施哪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答: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单独以床号作为识别依
答:(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与高危操作前必备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2)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前有手术与操作部位的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的制度与程序。
36.交接班制度中所说的“三交接”指的是什么?
答:床头交接、口头交接和书面交接。37.医疗设备安全管理有哪些要求?
答:要定期维护、保养、检测和校正,使设备处于最佳状态,确保设备完好。
38.WHO患者安全联盟就安全用药管理提出哪5个目标?答: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途径、正确的用药。
39.试述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措施?
答:用药前查阅新药说明、查看配伍禁忌、询问有无过敏史、了解患者情况、掌握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药物用量标准、合理使用静脉血管、要有自我保护知识。40.做好输液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答:严把药物配伍禁忌、查对与巡视观察关,选择适合静脉注意流速,预防并及时处理输液反应和并发症。
41.紧急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如何做?
答: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定期检查,各班执行;“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护士需重复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并保留所有安瓿,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之。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安全用药。抢救结束后督促医生及时、据实补记医嘱,并签署全名。
42.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哪些?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答:(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用物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2)急性肺水肿: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3)静脉炎:1)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输液过长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4)空气栓塞: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链接不紧,有漏气;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输液输血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43.高危药品包括哪些?
答: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药品等。
44.何为药品不良反应?
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量下出现的与用药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45.病房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四定,五常法”各指什么?答:“四定”:定位放置,定量管理,定人负责,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
46.麻醉药品的“五专”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用登记。
47.住院患者跌倒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答:患者评估(疾病与年龄)、药物治疗评估、排泄评估、活动评估、环境评估、教育评估。48.警示标示从形式上可分为哪三类?
答:警示标牌、警示标签、警示标语。49.哪些病人是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答:(1)昏迷,瘫痪者;(2)老年人;(3)肥胖者;(4)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者;(5)水肿病人;(6)疼痛病人;(7)石膏固定的病人;(8)大小便失禁者;(9)发热病人;(10)使用镇静剂的病人。
50.如何预防压疮的发生?
答:(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3)避免局部潮湿不良刺激。(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5)改善肌体营养状况。(6)健康教育。51.引易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答:多次进行侵入性操作;使用未经完全灭菌的各种医疗器械;环境污染严重,如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52.何为5C策略?
答:手清洁(Clean hand),物品清洁(Clean products),执业清洁(Clean practices),设备清洁(Clean equipment),环境清洁(Clean environment)。
第三篇:三甲复审应知应会-医疗部分2
周口市中心医院医疗组应知应会
第二版
一、质量管理工具的常用工具有哪些?(试列五种)
答:PDCA循环、点检表、层别、柏拉图、因果图、直方图、散点图、控制图。
二、医疗事故的定义及分级?
答: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三、病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您享有得到尊重及周全的医疗服务的权利。
2、您享有参与医疗,护理过程的权利,有权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所有信息。
3、您享有接受或拒绝治疗的权利,并有对拒绝治疗所造成的后果的知情权。
4、您享有隐私权,我们对您的相关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5、您有受到个人价值观及宗教信仰被尊重的权利。
6、您有权知道您参与的实验性治疗或研究的相关信息,并有权决定接受或拒绝。
7、您享有参与疼痛评估及处理的权利。
8、您享有了解器官移植及器官捐献方面信息的权利。
9、您有权得到医疗费用的解释和说明。
10、您享有投诉权。
11、您有权寻找其他医疗机构或渠道进行咨询。
12、您有人身和财产被保护的权利。
三、什么叫突发公共事件?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严重水灾、火灾、特大车祸、爆炸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简述我院的手术分级?
答:根据风险性、难易程度和各专科手术的要求不同,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五、现场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和原则是什么? 答: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六、填空部分:
1、;;消防监控中心电话是:8208110;电梯值班室:8208101。
2、医院评审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公平公正;
医院评审的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3、评审不合格的医院有期满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再次评审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直接判定再次评审结论为不合格;再次评审不合格的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
4的经历进行追踪。
5、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情况下1周内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进行讨论。
6、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7、DRGs译为(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评价方法。
8、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承担医疗技术伦理审核工作,重点是器官移植、三类医疗技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核。
9、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选用抗感染药物。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10、严格控制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1、结合抗菌药物分类、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我院的抗菌药物按“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进行分级管理。
12、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诊断依据,必须由感染专家会诊同意,由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要做好相关病历记录,事后必须报告上级医师在病程记录上补签名。
13、感染专家会诊办法: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生素时由专家及时进行会诊。会诊情况应及时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做好会诊记录。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及执行情况。
第四篇:输血应知应会50问
德州市妇女儿童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临床输血应知应会50问
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组织管理体系是什么?
答;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2、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由哪些部门组成?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3、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
(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4、血站的血液都是100%安全的吗?
答:血站所供血液或成分尽管已按国家规定作过各项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但由于献血者处于“窗口期”,或者献血者为低水平的肝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可检测阈值时,仍有可能出现输血后肝炎或艾滋病。
5、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㈠血站的名称;
㈡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㈢血液品种;
㈣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㈤有效期及时间;
㈥储存条件。
6、悬浮红细胞应如何贮存?其有效期是多长?
答:悬浮红细胞应贮存在4±2℃的血库专用冰箱中,CPDA保存液可贮存35天。
7、血小板应如何贮存?其有效期是多长?
答:血小板应贮存在 22±2℃(轻振荡)的专用保存箱中,机器单采血小板专用袋
制备可保存5天。
8、洗涤红细胞应如何贮存?其有效期是多长?
答:洗涤红细胞应保存在4±2℃的血库专用冰箱中,24小时内输注完毕。
9、普通冰冻血浆(FP)应如何贮存?其有效期是多长?
答:普通冰冻血浆(FP)应保存在-20℃以下的冰柜中,可保存4年。
10、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内容是什么?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11、输血治疗前如何对患者进行知情告知?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同时应当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积极动员互助献血,符合条件的积极动员进行自身输血。
12、临床医师如何进行输血前评估?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13、择期手术或常规输血应如何备血?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十八条规定:择期手术或常规输血时,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血样至少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一天送输血科(血库)备血,交接双方核对后签名。
《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规范要求时,输血科(血库)人员有权拒收,并通知主管医师。
14、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审核要求是什么?
答:三级甲等医院全血、成分血申请单审核合格率为100%,其他医院全血、成分血申请单审核合格率为≥80%。
15、稀有血型患者申请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答:稀有血型,主要指RhD(-)血型,也包括红细胞抗体筛检阳性血型。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原则上,稀有血型患者备血应提前3天申请。
16、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的一般申请流程是如何规定的?
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一条规定: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治疗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17、如果没有患者或其亲属的同意,就不能进行输血治疗吗?
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18、医疗机构开展输血培训的组织是哪个部门?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七条规定: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应对临床医护人员及从事临床输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教育与培训,并做好记录。未经临床输血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工作。
19、哪些人员必须经过医院输血培训?
答:输血科人员、医师、护理人员、新入院医护人员和其他从事输血相关辅助工作的专门人员。医学生、进修人员入院教育培训必须包括临床输血知识,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从事临床输血相关工作。20、山东省对医师输血权限的认定是如何规定的?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九条规定: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经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临床执业医师,须经医院组织的输血培训合格后,由医院医务处(科)授权方可开展临床输血工作。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21、哪些血液成分在输注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答: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注血浆应ABO血型同型或相容输注。
22、输血科在接到输血申请和血样后到交叉配血前要做哪些工作?
答: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项目、受血者和献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2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医学文书资料的保存要求?
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条规定: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24、输血记录应该记录哪些内容?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四十五条规定:输血当天相关病程记录内容应完整详细,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种类、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等。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应注明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有两位输注核对者的签名。
25、输血前应做哪些检查项目?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十二条规定输血前检查包括:
㈠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
㈡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
26、每次输血都要进行输血前检查吗?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十三条规定:首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检查,间隔三个月输血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每次输血前都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
27、麻醉医师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职责和权力是什么?
答:第十五条 建立输血科和麻醉科等临床用血科室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28、每次输血都要采集受血者标本吗?
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四条规定: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9、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为什么不能使用同一个血液标本?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二十八条规定输血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得同时使用一个血液标本。应先进行血型鉴定,需要输血时再另外采集血样。紧急输血患者采集血样时医护人员要两人核对相关信息,并在病程记录上双签名。
30、如何采集输血前受血者的血液标本?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二十七条规定: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科别(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集血样时禁止直接从输
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
同时,要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已用肝素治疗应注明,并在药物输注前采集血样。
31、采集标本后应如何送检?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二十九条规定:血样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临床输血申请单至少在输血前一天(紧急输血除外)送交输血科(血库),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双签名。
32、取血和发血的双方核对的内容是什么?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三十六条规定: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同时核查取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患者信息和血袋上的血液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或门诊号、科别(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供血者血袋编码、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和内容物等,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发出。严禁不合格的血液出库。
33、不合格血液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不合格血液的判断标准: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凝块;血浆呈重度乳糜状或暗灰色;血浆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血液过期或采血袋超过有效期以及血液内容物与标签标识不一致等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还需要保存吗?
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35、临床取回的血液的保存要求?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三十九条规定:血液制剂放在室温下不得超过30分钟,取回的血液应按照相关要求尽快输用。临床用血科室不得自行贮血,暂时不输注的血液应保存于输血科(血库)输血专用冰箱中,直至输血前取走。
36、输血前应该核对什么内容?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四十条规定: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质量是否异常,执行双人双核对、双签名制度。
37、输血时还需要再核对吗?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四十一条规定: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急诊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并再次核对血液后进行输注。
38、输血器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四十二条规定:输血器必须具备
过滤功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三证”齐全,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
39、输血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输血前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确认静脉通路通畅。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患者无输血(不良)反应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在输血中途拔掉输血器,以免造成血液人为污染。40、如何掌握输血速度?
答:⑴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
⑵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 ⑶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 ⑷输血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⑸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别是长菌危险。
41、血液内为何不可以加入药物? 答:⑴增加污染机会。
⑵有的药物含有钙离子,使血液凝固。⑶有的药物性能不稳定,在血液中很快分解。⑷有的高渗或低渗药物,会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42、输血过程中如何进行监测?
答: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四十四条规定: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开始输血前;开始输血后15分钟以内;输血过程中至少每小时一次;输血结束后4小时。
43、输血后的废血袋如何处理?
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六条规定: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44、出现输血反应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⑴出现输血反应,临床医护人员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⑵得到报告后,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应立即与值班医师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5、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应如何处理?
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⑴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⑵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输血前后ABO血型、Rh(D)血型,输血前后的血样分别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⑶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受血者血液和血袋中血液同时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6、发生输血反应后的各方职责是什么?
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临床医师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相关项目,并及时送输血科(血库)查找原因。输血科(血库)需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相关项目,并向临床反馈意见。对怀疑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患者应有随访,并记录,具体由主管职能部门监管。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输血科(血库)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封存的血液由医疗机构保管。
47、成分输血的定义是什么?
答: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献血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注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48、手术病人红细胞制剂输注指征是什么?
答:⑴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⑵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⑶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
49、非手术病人红细胞制剂输注指征是什么?
答:⑴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⑵血红蛋白<6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⑶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50、液。
自身输血的方式:⑴贮存式自身输血;⑵急性等容血液稀释;⑶回收式自身输血。什么是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哪几种方式? 答:自身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或失血回收的血
第五篇:医院等级评审应知应会医疗部分
一、医疗
1.等级医院评审的概念是什么?
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是指对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等级的专业技术活动。通过周期评审,引导医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逐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不断提高可信度和满意度。2.等级医院评审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1)医院层面: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实力。
(2)病人层面:保障病人医疗安全、保障优质服务、保障病人权益
(3)医务人员层面:搭建技术平台、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人员素质。3.医院等级评审周期为几年?
4年
4.简述医疗质量管理的PDCA程序?
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也是持续改进的重要方法。
P—PLAN(计划):界定问题,确定改进目标,规划人、事、物、对策实施步骤及评估基准。
D—DO(实施):执行计划。
C—CHECK(检查):将执行成果与计划中的评估基准进行比较。
A—ACTION(处理):对未达到目标的项目,采取对策进一步PDCA循环,以达成目标。若以达成或超越目标,则将此新对策标准化。
具体方式为:有一套指导文件、有具体实施步骤、有定期质量分析、有针对问题整改。5.我院职工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必须了解的知识有哪些?
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人员岗位职责、开展的诊疗项目、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科室应急预案等。
6.医院医疗核心制度有哪些?
1、有个病人来了(1.首诊负责制),2、有点重,请上级一起看(2.三级查房制度),3、上级也觉得重,请其他科一起看(3.会诊制度),4、大家都觉得很重,是个疑难病人(4.疑难危重病历讨论制度),5、大家商量一下,要抢救啊(5.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6、要手术啊,谁做(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怎么做(7.术前讨论制度),8、这个手术是新开展的手术,打个电话给医务科(8.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9、常规备血(9.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0、术前要用抗生素吧,用什么抗生素(10.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1、护士姐姐来打针(11.查对制度),12、送到手术室,麻醉师叫护士姐姐查对一下做什么手术(1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3、楼下护士打电话来了,你这个病人,几级护理啊?(13.分级护理制度),14、化验室帅锅又打电话来了危急值啊!(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可惜这个病人呼吸、心跳停了,心肺复苏,遗憾的是病人还是挂了(15.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6、这个时候天亮了,交班了(16.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7、交完班还得写病历(17.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18、看看病历是否保存了(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2.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范畴?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2)气道异物或梗阻、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等;
(3)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4)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5)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6)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7)就诊时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也在绿色通道管理范畴内。13.绿色通道医学检查结果报告时限
(1)患者到达医学影像科后,X线平片、CT检查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核磁共振2小时内出具检查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2)超声医师在接到患者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3)检验科接受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查结果报告(血常规、尿常规等,可电话报告),60分钟内出具生化、凝血结果报告,输血科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14.三级综合性医院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提供服务的时间要求?
提供24小时×7天的急诊服务。
15.三级综合性医院涉及辐射的科室、个人防护情况有什么要求?
建立人员防护措施,对接触有害品人员定期体检,个人佩戴个人放射计量器。
16、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急危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17.医院对手术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有哪些?
(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2)麻醉总例数、麻醉复苏、麻醉非预期相关事件;
(3)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4)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
(5)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6)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18.患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
(一)享受平等医疗权。凡患者不分性别、国籍、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病情轻重,都有权受到礼貌周到、耐心细致、合理连贯的诊治服务;
(二)享受安全有效的诊治。有权在安全的医疗环境下接受诊疗照护。凡病情需要,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护理条件,都有权获得;
(三)享有知情权。有权了解病情、病因、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情形;有权知晓手术原因、手术成功率、可
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23.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会诊、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做好交接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24.三级医师查房
三级医师: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新入院患者查房要求:住院医师8小时内(急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请上级医师临时检查患者),主治医师48小时内,主任(副主任)医师72小时内。
查房: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每周2次,主治医师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每日早晚查房。
各级医师要牢记不同级别医师查房的内容。25.病例讨论要求
1.疑难病例讨论:讨论病例由患者主管医师提出,或由科主任、主管职能部门指定。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及特殊院内感染的患者等均应组织疑难病例会诊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讨论,对疑难病例讨论的小结意见和执行情况记录于病程记录中。主管医师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2.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情况1周内;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24小时内;尸检病例在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科主任主持,护士长必须参加,必要时医务科派人参加,将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26.会诊时限和要求
急会诊选派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参加,10分钟内到位,并携带必要的专科器械。科内会诊原则上每周举行一次,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组织和召集全科人员参加。
3、院内讨论由主管科室提前2天报医务科审批后,科主任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术前会诊。主管科室医师、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及专科医师、麻醉医师参加。33.手术部位识别标示
1、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作标记。
2、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到手术室前,主管医师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用蓝色记号笔标示,以 “+”号作为识别标示;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对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共同确认。
3、手术室工作人员到病区接患者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体表标示,若无标示,不得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4、麻醉医师在为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前,查看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有标示,若无标示或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师推迟为患者进行麻醉,直至经治医师标示清楚方可进行麻醉。
5、摆放体位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与手术部护士再次查对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标示,达到“三确认”。★34.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或电脑上录入时,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使用药品前,检查药品名称、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询问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反复核对;静脉给药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
5、临床用血时“三查八对”: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二、手术室
1、接患者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2、手术前,查对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对称部位脏器手术时查对患侧与健侧。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由手术巡回护士与手术者共同核对标本与手术患者的姓名、性别、手术诊断和住院号,再填写病理检验申请单送检。35.病区医师值班要求
病区实行24小时医师值班制,科室安排一线、二线、三线值班。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
二、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36.病区交接班要求
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病区交接班记
抢救结束医生应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保留用过的空安瓶,需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41.模糊不清、有疑问医嘱澄清
执行护士要求医师重开医嘱,并签名确认。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确认。42.病历书写时限要求
入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8小时内完成,急诊住院2小时完成。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于抢救后6小时据实补记,并注明。
住院3天内,每日有病程记录,病危患者每日记录病程记录,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出院当日记录病程记录。
出院病历在3天内收回病案室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的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43.手术记录书写要求
手术记录应在术后24小时内由手术者完成;特殊情况下也可由参加手术的第一助手书写,经手术者审阅后签名,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号、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详细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输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处理过程。44.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要求
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病程记录,需及时打印。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输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事项等。45.临床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临床医师对每位住院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严格遵循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并明确排除禁忌证,并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同时加强手术、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管理;做好出院指导与随访。46.医务人员告知内容
病情、诊断、医疗措施、替代诊疗方案和医疗风险等。47.病情评估要求
患者入院→医师和护士进行病情评估→入院后评估、手术前评估、手术后评估、病情变化时再评估、出院前病情评估→按规定时间对病情评估的内容记录在相应的病情评估表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48.出院患者随访要求
凡在我院出院后的患者均应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填写在《出院病人随访登记本》上。
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是重点随访对象,需建立随访登记表(可由各科按照病种设计)。
一般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或疾病恢复慢的病人出院2-4周内应随访一次,此后至少三个月随访一次。49.危重患者抢救要求
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55.三类医疗技术的概念
第一类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的技术。由医院审批。
第二类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的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第三类指具有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等需要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由卫生部审批。
三、等级医院评审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若有更新则以最近资料存档。
1.《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管发〔2009〕99号;2009.10.13)„„„„ 1.2.3.1(条款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主席令第17号;2004.1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5.9)„„„„1.3.3
3.《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国食药监督局令第3号;2003年9月1日起施行)„„„„1.6.4
4.《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5.25)„„„„2.3.1
5.《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 〔2011〕4号;2011.1.14印发;自2011.4.1起施行)„„„„3.9.2.1
6.《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2009.3.2;自2009.5.1起施行)„„„„4.3.
27.《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2009.12.25)„„„„4.5.8
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2004.8.19)…………4.6.5.1
9.《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23号;2009.2.13)„„„„4.9.1
10.★《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2004.9.6施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通知(卫办医发〔2004〕166号)2004.10.19施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1号)2005.2.28施行„„„„4.10.2
1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2003.6.16)„„„„4.10.3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7号;2006.8.2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2005.12.27; 2006.1.1施行)„„„„4.10.4.1
13.《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6号;2009.3.16)„„„„4.11.1
14.《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4号;2009.3.16)《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号;2009.5.5)„„„„4.11.3 15.★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自2011.4.14起施行)„„„„4.12.1 16.《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2006.2.27)„„„„4.16.1 17.《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2009.3.6)„„„„4.17.1 18.《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2006.1.24;自2006.3.1起实施)★《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卫通〔2012〕4号)2012.3.15印发 2012.8.1起施行„„„„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