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丽江大气污染防治2018工作方案(推荐)
丽江市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度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云南省蓝天保卫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 年)》,制定丽江市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度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8年,丽江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继续保持优良,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比例为98.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SO2控制排放量为7935.11吨,减排比例为0。NOX控制排放量12437.9吨,较2017年下降0.25%。
二、工作任务
(一)城市空气洁净保卫行动
1.深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加强施工扬尘监管,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施工围网、防风抑尘网,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裸露地面、临时堆放物料采取覆盖、临时绿化等措施。施工场地出场车辆应进行全面清洗,严禁随意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合理划定建筑渣土车辆运输路线,2018年底前基本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存储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加强道路扬尘防治。加大道路保洁频率,强化精细化作业,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及时修复破损路面,防止出现破损及裸露泥路造成扬尘污染。(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全面推进移动源排放控制。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机动车,基本淘汰行政区域内的黄标车。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民航特种车辆与设备。实施清洁柴油行动,加快油品质量升级,2018年1月1日起供应与国V标准柴油相同硫含量的普通柴油,2020年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并轨,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内河船舶统一使用相同标准的柴油。完成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等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市公安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商务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科技局、云南机场集团丽江机场、中石油丽江分公司、中石化丽江分公司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完成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基本淘汰丽江市各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原则上不再新建、改建、扩建燃煤锅炉,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具备天然气供应和使用条件的地区,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产业聚集区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型集中供热设施,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天然气干、支线可以覆盖的地区原则上不再审批以煤(油)为燃料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境保护局、市质监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4.生态环境屏障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开展增绿、建绿工程,加强面山绿化,推广立体绿化,广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提升绿化品质和景观水平。保护
好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细胞,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视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工业污染达标减排行动
1.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的管理及完成水泥等行业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及超标问题整治,对未达标的实施限期达标排放改造,确定年度达标率并逐年提高。(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推动有关企业实施原料替代和技术改造。严格执行有机溶剂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推进建筑装饰、汽修、干洗、餐饮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市环境保护局、市工商局、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深化总量减排制度。继续推行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完成2018年度丽江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减排目标任务。(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三)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行动
1.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农业农村等各领域节能,突出抓好重点地区(园区)、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推进工业企业、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
行动。实施工业能效系统优化工程、锅炉(窑炉)节能综合改造工程等九大节能重点工程。(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加大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发展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推广清洁生产改造。依法推进重点区域、园区、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节水,推动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创建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节水型园区。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总量控制指标的、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市环境保护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四)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行动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工业产业布局规划要结合主体功能区划,针对大气环境保护进行专项引导和管控。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推进。(市规划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严格行业规范、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增加产能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三挂钩机制)。(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省政府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以及关于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专项实施意见,限制铜、铅、锡冶炼电石、焦炭、黄磷新增产能,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五)清洁能源推动替代行动
1.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发挥水电优势,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到2020年,实现县级以上行政中心城市燃气设施全覆盖。(市发展市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高效洁净燃烧,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丽江市水污染防治2018年度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南省碧水青山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和《丽江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按期完成2018年丽江市水环境治理年度目标任务,结合工作要求和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8年度丽江市辖区内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体年度水质目标为:地表水主要水质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稳定保持在60%以上,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二、工作任务
(一)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行动
1.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完成2017年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防护隔离;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档”管理机制,继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域的专项执法检查。(市环境
保护局、市水务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分类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工作,基本完成供水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定期监测。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监测和检测。(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市水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金沙江流域水质稳定提升行动
1.定期通报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情况,编制完成《丽江市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等配合)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组织实施《丽江市贯彻落实环保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专项督导反馈问题暨漾弓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改方案》,落实好十四个方面的整改措施,压实河长责任,强化河道管理,改善河流水质,使漾弓江龙兴村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丽
江市贯彻落实环保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专项督导反馈问题暨漾弓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2.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开展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设施调查,加快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市商务局、市环境保护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开展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现有省级工业集聚区在2018年8月31日前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市环境保护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4.组织分解各县(区)2018年4项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2项、减排2项)目标任务,梳理水污染防治省级重点减排项目清单,组织测算分解各污水处理厂减排削减任务,完成减排目标责任书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涉及内容。(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5.全面调查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等状况,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为重点,建立完善重点风
险源清单。对重点风险源开展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要求企业落实相应的防控措施,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水务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6.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和《云南省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计划》按期开展相关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市环境保护局负责)
7.积极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规范拆船行为。督促港口、码头经营人完成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三)高原湖泊保护行动
1.加快推进抢救性保护程海九大专项行动。坚决遏制湖泊周围无序开发和侵占湖体行为,杜绝“边治理、边破坏”和“居民退、房产进”现象。加快环保项目的实施,规范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加快高原湖泊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划定并严守湖泊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高原湖泊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抓紧实施规划
项目,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持续改善高原湖泊水质。(丽江市程海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2.全面推进泸沽湖水环境保护。宁蒗县人民政府、泸沽湖管委会牵头进一步开展泸沽湖流域违规建设项目整改专项行动,坚决遏制湖泊周围无序开发和侵占湖体问题。加快环保项目实施,规范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划定并严守湖泊生态红线。实施高原湖泊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抓紧实施规划项目,统筹湖泊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确保湖泊水质稳定保持I类水质。加大滇川合作,推动环湖截污治污项目实施,提升大鱼坝河、山跨河、乌马河、三家村和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湖泊生态系统质量。(丽江市程海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四)城乡人居环境碧水行动
1.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城市河道治理力度。2018年6月底前,对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供)水水源地及其输水沿线水质安全的入河排污口实施迁建或关闭,通过入河排污口优化整治,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无违法入河排污口。(市水务局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丽江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河长制为抓手,进
一步夯实治水责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考核监督体系。(市水务局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3.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行标准化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继续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市农业局负责)
4.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两增”,农村“七改三清”各项城乡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确保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有效收集处置率逐年提升。同时,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农业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5.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继续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建立污泥从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禁
止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境保护局、市农业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6.建立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建立健全丽江市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严格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五)流域生态建设青山行动
1.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步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的生态体系、建设“山
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巩固和提升两湖治理成效,统筹解决流域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问题,破解湖泊流域保护发展的矛盾困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力争在2018年底,全市自然湿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比例达45%,自然湿地总面积增加至3.21万公顷。(市林业局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丽江市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度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南省净土安居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丽江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2016—2020年)》,确保按期完成2018年丽江市土壤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启动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初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建立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机制,土壤污染源基本得到管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年度责任目标任务分解得到落实。
二、工作任务
(一)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保障行动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专项小组的统一布署,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部门联动、信息通报、协调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详查工作中的问题。市、县(区)人民政府成立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组和技术小组,加强对辖区内详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2018年底前,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粮食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加强农用地保护与安全利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基础数据梳理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完成年度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粮食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清洁土壤保护行动.强化未利用地环境管理。开展全市纳污坑塘环境问题排查和综合整治工作,依法严查向纳污坑塘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开展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和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未利用地调查。开展耕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地信
息梳理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污染。排放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市环境保护局负责)
(三)建设用地环境风险防范安居行动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专项小组的统一布署,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粮食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重金属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要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要开展调查评估。(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住建(规划)等部门,做好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立完善污染地块信息沟通机制,对污染地块的开发利
用实行联动监管。(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负责)
要求土地所有权人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初步调查,并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完善供地管理程序,工业用地及物流仓储用地供地前,国土部门需对拟供地块进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环境污染风险后方可供地。(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环境保护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四)土壤污染源管控行动
1.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云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认真落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市环境保护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照工作职责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2.规范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跨省转移审批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进一步提高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市环境保护局负责)
3.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制定并启动实施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试点工作。优
先在高原湖泊流域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减少大棚种植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治土壤污染。(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市工商局、市供销合作社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4.减少生活污染。根据省、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五)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净土行动
开展治理与修复示范试点。实施云南永胜宝坪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重金属再次利用及危废污染防治项目、云南华盛化工有限公司关闭后场地污染调查及治理修复项目。(永胜县人民政府、华坪县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16日印发
第二篇:康乐县2017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康乐县2017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全县环境空气质量,力推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重点大气污染指标浓度和综合环境质量指数不断降低,结合当前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93号)、州政府《临夏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3—2017)》(临州办发〔2014〕56号)和州政府《临夏州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临州办发〔2017〕137号)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当前治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6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后,各相关部门从思想上松懈,放松了持续防控的力度,导致上半年颗粒物浓度指标有所反弹,要完成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全县面临的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燃煤锅炉超标排放严重。城东、良恒两家供暖锅炉提标改造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各部门将保障供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进入供暖期后,供暖企业超标排放有恃无恐,环境监管部门执法进退维谷。
(二)煤质管控措施严重缺位。虽然我县在煤炭市场监管、在划定禁燃区范围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禁燃区内煤炭储运、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限期拆除各类高污染燃料燃烧设施。
责任单位:县工信局
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商务局、县质监局
3、加快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改造。要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93号)要求,加快启动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加快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到年底,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分散供热锅炉全部淘汰或改造清洁能源,不再新建分散供热锅炉,实现“一区一热源”。
责任单位:县园区办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
4、加快县市城区供热管网配套建设。要结合城区建设、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道路新、改、扩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进度,不断提高县城集中供热率,减少民用取暖散煤消耗量。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
5、实施燃煤锅炉集中淘汰整治。2017年10月底前,要采取淘汰拆并、清洁能源改造、达标治理等方式完成省州下达的燃煤锅炉淘汰整治任务。要完成辖区内燃煤锅炉底数中75%以上淘汰整治任务。全县规模在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全
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县商务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工商局 完成时限:全年
7、严格燃煤锅炉环保准入。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城区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不再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分散原煤散烧供热锅炉;禁止新建20蒸吨/小时(含)以下原煤散烧锅炉,新建20蒸吨/小时以上原煤散烧锅炉,必须同步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并建设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确保稳定达标运行;供热及工业锅炉优先推广环保型锅炉,通过集中连片供热改造项目推动城中村居民小火炉、土炕的逐步退出。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发改局 实施时段:全年
8、加强全州行政事业单位煤炭采购管理。进一步完善煤炭采购管理机制,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煤炭时,煤质严格执行《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确保煤质达到国家和省上的要求。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配合单位: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 实施时段:全年
(二)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监管。
配合单位:县国土局、县环保局
12、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治理。所有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采取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责任单位:县工信局 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三)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
13、强化扬尘污染治理责任落实。从事建筑物建造与拆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等各类工程开工之前需制定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向行业扬尘污染防治监管主管部门备案。建设单位应将扬尘污染防治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并负责落实。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水务局 配合单位:县国土局 实施时段:全年
14、强化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房屋建造及建筑物拆除施工工地采取周边硬质密闭围挡、物料堆放覆盖或密闭储存、冲洗地面和出入车辆、施工现场地面硬化保洁、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密闭堆存和及时清运、拆迁工地湿法作业等6个100%抑尘措施。拆迁作业必须同步落实提前湿化抑尘,确保有效防尘降尘措施。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要对
按照规划和职责组织实施绿化或者透水铺装。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配合单位:县国土局、县水电局、县市容局 实施时段:全年
17、加强运输扬尘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对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料、土方等散装、流体物料车辆的监管,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密闭或其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责任单位:县交通局
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县住建局 实施时段:全年
18、加强非煤矿山扬尘专项治理。要学习借鉴永靖县经验,加强对非煤矿山、砂石料加工企业扬尘专项整治,重点解决环境敏感点区域内露天开采、石料加工、物料运输等环节粉尘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县国土局 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实施时段:全年
(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19、强化机动车限行管理。严格按照制定实施的《关于禁止大型货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驶入城区的通告》,进一步加大对空气污染严重车辆在限行区域通行路检力度。全县要逐步建立电子监督系统建设,通过加强路查路检工作,严禁黄标
后检验数据实时上传。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配合单位:县公安局
完成时限:2017年6月30日
23、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开展对县城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检查,在用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未安装污染控制装置或者污染控制装置不符合要求,不能达标排放的,督促加装或者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排放不合格的,不得使用。鼓励和支持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非道路移动机械指用于非道路上的机械,即:①自驱动或具有双重功能:既能自驱动又能进行其它功能操作的机械;②不能自驱动,但被设计成能够从一个地方移动或被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机械。例如:工业钻探设备;工程机械(包括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沥青摊铺机,非公路用卡车,挖掘机等);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林业机械;材料装卸机械等)。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配合单位:县市容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兽医局、县水电局、县环保局 完成时限:全年
24、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对全县在用机动车按照国家或
(五)加强餐饮服务行业治理
27、加强餐饮单位清洁能源改造。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城燃气管网覆盖区域内的使用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大中型餐饮单位炉灶清洁能源改造力度,燃气管网区域外的所有餐饮单位炉灶必须改造为清洁能源。督促城乡结合部餐饮单位使用优质无烟煤或清洁能源,杜绝使用劣质煤,完成小型餐饮单位优质无烟煤或清洁能源的普及使用。
责任单位:县食药局 配合单位:各乡(镇)实施时段:全年
28、加强餐饮单位监督检查。督促各餐饮单位定期清理和疏通油烟净化设施和专用烟道,并建立相关管理运行台账,从严查处擅自停运设备和超标排放行为,确保油烟净化设施和专用烟道发挥作用。
责任单位:县食药局 配合单位:各乡(镇)实施时段:全年
29、加强餐饮夜市监管。所有夜市摊主必须使用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新入市的摊点,要严把燃料使用关,并签定使用无烟燃料责任书。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对夜市采取临时休市等管控措施,减轻大气污染物排放。
责任单位:县食药局
3配合单位:各乡(镇)完成时限:全年
33、禁止焚烧垃圾、杂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坚决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和填埋场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禁止随意焚烧垃圾行为。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市容局 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环保局等 完成时限:全年
(七)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4、推进网格化精细、精准化管理。要认真学习借鉴兰州市“网格化”管理经验,各乡(镇)要落实“一长三员”制度(即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和监督员),制定专人全天候盯防,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及时解决处置,网格工作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推动大气环境管理工作与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向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方向转变。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市容局 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实施时段:全年
5业等应急措施。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各乡(镇)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交通局 完成时限:全年
38、加强重点时段管控。10月底前,制定出台县域内《2017-2018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扎实做好国庆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特别要全力做好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展示康乐美好形象。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各乡(镇)配合单位:县直各相关单位 实施时段:全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重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顺利完成《气十条》终期考核任务,县政府将适时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适时组织全县范围内的联合督查。督促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纵深推进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乡镇和县直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甘肃省生态环
7金。
(五)加大执法监管。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加强对高污染、高排放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监管,对超标排放单位坚决停产整治,严格执法,确保达标排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增量。继续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要达到100%。
(六)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时机,宣传国家省州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和措施,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全面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引导全县人民践行低碳、绿色的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民众积极举报污染行为,不断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正反典型,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七)加强信息公开。对县域空气质量每月在门户网站公开,重点排污企业要按国家要求公开相关监测信息。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工作简报、治污工作进展、工作总结及自查总结等形式及时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确保全面完成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
第三篇: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不断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强化统筹协调、深化部门协作,加强执法监管、严格目标考核;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紧盯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值和优良天数比例一套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创新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扎实推进燃煤、扬尘、工业、机动车、生活面源等大气污染重点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8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主要目标
(一)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05—2012),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9%以上。
(二)主要污染物浓度控制目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小于等于82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小于等于3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4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燃煤污染综合整治
1.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甘肃省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2017-2021年)》出台后,抓紧研究制定我市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进度,进一步扩大集中供暖覆盖范围,减少民用散煤使用量,基本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积极推进园区实施集中供热,对于城乡结合部、乡镇等集中供暖暂无法覆盖的区域,开展城乡居民取暖土炕、小火炉摸底调查,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洁净煤)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取暖小火炉、土炕清洁能源改造工程。2018年10月底前,要完成1500余户城乡居民取暖小火炉、土炕的清洁供暖改造。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镜铁区、雄关区、长城区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
2.全面完成辖区内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积极做好燃煤锅炉(特种设备目录范围内的承压锅炉)清查,按用途规模、排放现状、使用登记证等信息建立清单台账。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在城市大型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的燃煤锅炉应予以拆并;
在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应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在城市供热、天然气管网覆盖不到区域的燃煤锅炉,对于符合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的,应进行锅炉烟气达标治理改造,对不符合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的,应改为电、醇基燃料等清洁能源;
对于小、散、远等偏远乡镇地区,由于受经济等条件制约暂不具备淘汰、清洁能源替代或达标治理的燃煤锅炉,可采取使用洁净煤等方式实现锅炉烟气达标排放。2018年10月底前,通过淘汰拆并、清洁能源改造或达标治理等方式,完成辖区内燃煤锅炉整治任务,确保辖区内所有在用燃煤锅炉(含工业锅炉)全面实现达标排放。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镜铁区、雄关区、长城区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强化煤炭市场监管。严格按照《嘉峪关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确保全市所有煤炭落地经营企业均在煤炭集中区经营。持续查处取缔禁储区内的储煤场,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杜绝非法经营、违规建设储煤场行为。加强对煤炭交易中心的管理,建立煤炭经营企业的备案体制,不断完善煤炭经营台账管理。为进入城市集中区二级网点及用煤单位的车辆核发通行证。督促煤炭集中区加快后续项目建设,加快煤炭交易市场及城市二级配送网点建设。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
4.加强民用散煤治理。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加大民用散煤煤质管控力度,大力开展洁净型煤宣传、推广,严格控制劣质煤生产、销售、使用,在2018年10月底前建成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优质洁净煤集中配送体系,实现全市优质洁净煤配送全覆盖。深化煤炭经营场所专项整治,加强对民用散煤配送企业的监管,建立清晰的民用散煤配送台账,对纳入民用散煤配送体系范围内的煤炭经营场所,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整治;
对非法经营网点全部予以取缔。杜绝煤炭配送企业向餐饮企业和燃煤小锅炉业主销售煤炭。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长城区、雄关区、镜铁区、市综合执法局
5.加大煤质管控力度。严格执行《商品煤民用散煤》(gb34169-2017)和《商品煤民用型煤》(gb34170-2017)标准,强化辖区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煤炭质量抽检,建立煤炭质量抽检管理台账,做好采样、化验、煤质分析结果的相关工作记录,对违法销售不符合国家相关煤炭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行为依法查处。重点用煤单位使用煤炭煤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要求,形成完整的煤炭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委、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管力度,在跨市交界等主要交通入口和入城路口设置卡口,严查煤炭运输车辆。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委、市交通局、市环保局
6.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依据我市已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使用、销售高污染燃料的行为。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委、市综合执法局
(二)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
7.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污染物减量替代。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8.限制“两高”行业项目建设。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环评审批要求和节能审查制度,建立能评环评联动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工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
9.切实化解过剩产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并向社会公告,严防“地条钢”生产企业死灰复燃。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
10.清理整顿违法违规项目。认真清理违规在建项目,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立即叫停。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11.开展酒钢集团公司本部大气污染排放源全面达标排放治理改造。针对酒钢集团公司本部各生产系统的无组织、有组织排放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清单,对长期超标排放的,要制定达标排放治理改造计划,并于2018年底前完成。对不能按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该停产整治的一律停产整治,该关停的一律关停。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酒钢集团公司
12.按期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按照《甘肃省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甘环发〔2016〕58号)要求,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嘉峪关宏晟电热有限责任公司新3#机组和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嘉峪关分公司1#、2#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责任单位:酒钢集团公司
13.持续推进煤场、渣场、料场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全市煤场、渣场、料场整治工作。2018年底前,所有工业企业的粉状物料或者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均采取入棚、入仓等方式密闭存储和运输,块状物料采用入棚入仓或建设防风抑尘网等设施进行存储,并设洒水、喷淋、苫盖等综合措施防尘设施。开展煤场、渣场、料场抑尘设施建设和抑尘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工作,对未按要求落实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待整治完成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未按期完成整治任务的一律依法高限处罚。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工信委、工业园区管委会
14.完善重点行业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推进全市重点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焦化、铸造、碳素、有色冶炼、陶瓷和有固定排气筒的砖瓦窑等重点企业和20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在2018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严肃查处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及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严厉打击污染物偷排、偷放,停运污染治理设施的违法行为。强化对火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项目的日常监管,加快治污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积极发挥减排效益。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15.继续做好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所有加油站气液比、排放浓度每年至少进行1次检测,在线监测系统每年至少校准检测1次,确保油气回收设施稳定运行。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
16.持续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参照环保部《关于开展燃煤锅炉与“小散乱污”企业排放清单排查及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项目清单的通知》(环办大气函〔2017〕274号)要求,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实行“淘汰关闭一批、整顿规范一批、完善备案一批”,确保辖区内所有“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到位。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三)推行清洁生产调整能源结构
17.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全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采取技术改进和设施改造,切实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年内完成省环保厅下达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
18.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落实省政府循环经济重点工作,继续开展嘉峪关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确保如期完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
19.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大天然气供应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进一步扩大嘉峪关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天然气供应面积,切实提高乡镇居民天然气入户率,持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工信委
20.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供热计量。所有新建建筑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制定供热计量改造方案,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行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经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采用试点推广的方式逐步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责任单位:建设局
(四)持续强化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严格落实《嘉峪关市城区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将扬尘管控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21.继续做好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管控。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要制定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在市建设局备案,同时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在监管人员到位、经报备批准后方可开工。各类施工场地作业要严格执行“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要求,在取得建筑垃圾排放证后,方可按照指定地点倾倒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废弃物,严禁焚烧。对已动土暂时不能施工的建设用地,需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或采取抑尘措施。建立施工场地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对所有施工场地每月至少检查1次,确保施工场地扬尘管控措施到位,抽查合格率要达到96%以上。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城投公司、文旅投公司、市综合执法局
配合单位:市园林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22.强化道路扬尘污染防治。配备专用设备,加大城市道路机械化湿法清扫率,年均增长6个百分点及以上。扬尘天气、沙尘天气加大洒水频次。洒水坚持“夏天无积水、冬天不结冰、常年保湿不起尘”的原则。城区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填埋场后,要及时覆盖,避免二次污染。在市区主要路段设置检查点,对造成遗撒和二次扬尘的车辆要严管重罚。
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配合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23.加强物料、渣土等运输车辆的监督管理。加强已建成的3个城区主入口大气污染防治检查站的运行管理,确保所有运输物料、渣土、垃圾的车辆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造成扬尘污染,强制性要求按照规定路线、规定时段、规定时速行驶。
责任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24.加大工业园区道路扬尘防治。对嘉北工业园区和嘉东工业园区道路的保洁实行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的“五位一体”作业模式。科学规范园区道路洒水,对园区各主次干道实行全天候保洁。督促工业园区内各厂矿企业在门前设置车辆清洗装置,对出入运输车辆进行清洗,不得随车粘带污泥、粉尘和超限超载行驶,拉运渣土、矿石、矿粉等车辆须采取封闭式运输。
责任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综合执法局
25.不断推进城市绿化工作。持续开展“绿化年”活动,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有效减少扬尘,改善人居环境。
责任单位:市园林局
配合单位:市建设局、市规划局、长城区、雄关区、镜铁区
(五)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26.规范网格化监督管理。各区要将网格化监管制度落到实处,指定专人全天候盯防,坚决取缔城区露天烧烤摊点,严防死守城区及周边裸露土地覆盖、垃圾秸秆焚烧等面源污染,做到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及时得以解决,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结合全域全城无垃圾活动,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要求所有沿街经营商铺、农贸市场等区域要严格落实环境卫生“三包”制度,不断规范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责任单位:长城区、雄关区、镜铁区、市市场监管局、市环卫局
27.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管控。采用微型站监测技术,根据我市污染源分布特征,结合网格化监管工作,通过“网格组合布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在线监控网络,实现“定向监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管理目标,为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提供决策依据,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建设局
28.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加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油烟污染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督查餐饮服务经营企业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使用清洁能源,从严查处擅自停运设施和超标排放行为,禁止将油烟排入下水管道等地下通道,年抽检合格率需达98%以上。严把关口,要求新注册的餐饮服务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炉灶,并加装集气罩,建设密闭的油烟排放管道,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方可允许其开业。加大露天烧烤整治工作,清理取缔市区公共场所从事露天烧烤、店外设炉灶、流动经营等餐饮摊点。
责任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长城区、雄关区、镜铁区
29.提倡文明祭祀。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平安祈福、文明祭祀,祭祀扫墓期间,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纸钱,可用鲜花等方式替代焚烧纸钱祭祀用品,减少污染和火险隐患。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文明办
配合单位:镜铁区、雄关区、长城区
30.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控。制定出台我市烟花爆竹禁限燃放规定,并报请政府批转执行,严格管控烟花爆竹燃放行为,在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和区域,市公安局作为禁限燃放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我市烟花爆竹禁限燃放规定,依规严格查处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同时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烟花爆竹禁限放各项规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文广新局
配合单位:长城区、雄关区、镜铁区、市民政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安监局、市市市场监管局
31.严格落实四个“禁烧”。严格落实禁烧规定,坚决杜绝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等“四烧”行为,将禁止“四烧”监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有关职责部门及责任人,严厉查处各类焚烧行为,加大日常监督频次,要发现一起,问责一起。
责任单位:市环卫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综合执法局、镜铁区、雄关区、长城区
32.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疏堵结合,积极推进农村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减少无序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
33.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气污染,大力推广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改进施肥方式,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氨、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
(六)全面落实机动车污染防治任务
34.加强油品质量监管。按照《嘉峪关市车用燃油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强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启动供应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的前期准备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
责任单位:嘉峪关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地税局市
35.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严格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持续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政策支持力度,完成2018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加大机动车污染监督检查,建立环保、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高排放机动车专项执法和重型柴油车超标排放治理,坚持上路查扣、源头追缴、交易监管、严格手续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依法严惩超标排放车辆。加强车辆管理,未取得环保标志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加强二手车环保达标的监管工作,严防超标排放车辆造成污染转移。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配合单位: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36.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达不到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购置机动车(不含农用车和摩托车)不得在我市销售和注册,国家鼓励淘汰和要求淘汰的相关车辆不得迁入。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37.加强机动车环保检测能力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工况法检测线运行监管,确保机动车环保监测联网数据传输平台正常运行。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严把尾气检测质量关,开展机动车环检机构监督检查。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8.积极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道路建设要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通过道路养护维护,确保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路面平整、连续,沿途绿化、照明等设施完备。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市交通局
39.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严格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城市环卫、城市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增及更新机动车的过程中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逐步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新增或更新的机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环卫局
配合单位: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七)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
40.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来源。各企业要积极履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职责,加大治污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大冬季清洁取暖改造项目支持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相关企业
(八)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
41.逐步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重污染天气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当预警预报发生重污染过程天气时,及时启动预案,通过施工场地停工、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机动车限禁行等措施,有效降低重污染天气危害。定期开展演练与评估,对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各相关企业
(九)推行环境信息公开
42.依法公开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公开重点排污企业名录中各单位污染物排放与治污设施运行信息。同时,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及《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及时公布污染源监测信息。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相关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要定期会商、研究、部署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作组、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并向社会公开,确保任务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责任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
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的实施意见》和《嘉峪关市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其工作职责》,及时确定本组、本部门总体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履行各自职责,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部门、单位、企业具体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强大合力,积极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完成各项临时性工作。
(三)完善监管措施
全面加强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严肃查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及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将自动监控设施的稳定运行情况及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水平纳入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借助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和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治污信息平台,对全市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控、举报、受理和处置。
(四)加强环境执法
严格按照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突出重点,重拳打击企业偷排偷放行为,下大力气重点整治工业企业超标排放和渣场、料场扬尘污染。凡发现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环境违法行为,须全部立案调查,依法查处。对技术落后、手续不齐全、污染治理不到位、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企业,严厉惩处或查封产污设施,对经限期治理后污染物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市政府将予关闭取缔。对未安装环保设备的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标、治理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企业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及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将行政处罚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和市场监管部门公共信用等级评定系统。在加大环境行政处罚力度和实现监管对象100%全覆盖的基础上,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更加突出服务,为执法对象提供守法咨询和服务,做好12369环境举报电话的处理工作,帮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强化督查考核
严格执行《嘉峪关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办法》,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委、市检察院、市环保局和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检查频次,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各相关部门执法督查重点,对安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情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机构和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以及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涉气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监管检查,形成严厉打击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推动解决大气污染防治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治污责任落实。对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且有可能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年终考核的单位及时发出预警,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未完成限期整改任务的单位,由市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将相关情况报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给予通报批评。对因玩忽职守、不作为、慢作为等原因导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无法有序推进,被上级部门约谈或考核扣分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并提出问责建议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予以问责。
(六)突出宣传引导
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主动向公众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实施期限,扩大公众知晓率,满足公众知情权,形成公众参与、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法制宣传日等重大纪念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全面提升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环保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环保工作的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形成社会监督、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7)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
(2013——2017)(征求意见稿)
为持续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开发开放、转型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13—2017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指针,全面落实省委王三运书记关于“以更大的气魄和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打好兰州大气污染整治的整体战攻坚战,让人民满意”的指示精神,以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巩固和提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为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以及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2〕130号)要求,在消化新增量的基础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控制污染物和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通过多污染物协同均衡减排,点线面源综合控制,市县区和部门联动治污,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集中力量解决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二、总体目标
到2017年,兰州市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控制目标,确保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并力争退出全国后二十位重污染城市行列。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15%、14%、8%、5%,臭氧污染得到初步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按“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削减,城市降尘强度以及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排污强度在2012年基础上分别下降3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力争再用五年或更短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三、近期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 在近郊四区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并逐步扩展至主城区周边10Km范围内。远郊县区以工业烟粉尘、二氧化氮污染控制和城区周边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近期(2013——2015)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实施环境立法工程。
对标全国一流,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依法治污进程。
1.修订《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结合国家最新标准要求及兰州大气污染实际情况,适度前瞻,进行修订完善。重点健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应急预警、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研究增加对恶意排污、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的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制定《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范煤炭市场,管控煤炭质量,建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3.修订《兰州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暂行办法》。实行低标号燃油退市,淘汰“黄标车”等老旧车辆,完善禁行、限行措施,新车入户、车辆转入等一律执行国Ⅳ标准。
4.制定《兰州市城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施工、土壤、道路和堆场扬尘,特别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
(二)实施工业减排工程。
按照控、搬、改、关、停、清的思路,分类实施工业企业治理,大幅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
5.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制定地方性的、符合兰州功能定位、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四城区禁止新、改、扩建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石化、化工、冶炼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
6.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提高行业环保准入“门槛”,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实施区域性季节性排放总量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实行现役源两倍削减量替代,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实施重点行业环保核查制度,落实火电企业脱硫电价政策,分步推进脱硝加价。探索实施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和社会化运营机制。按时限要求执行国家有关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并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扩大特别排放限值实施的范围。
7.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对未取得污染物总量指标、未通过环评和能评审批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关单位不得供电、供水。违规建设的,依法进行处罚。
8.热电联产企业实行“三限”措施。冬季采暖期对主城区三大电厂实行限煤质、限煤量、限排放的“三限”和限电保热措施,每年削减工业用煤100万吨。
9.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全市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于2015年底前完成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1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水泥、钢铁等工业窑炉、锅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到2017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以及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达到40%左右。
11.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兰州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锅炉产业,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链。同时,全力支持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气源热泵等新型环保供热技术,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太阳能和沼气技术,扶持相关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12.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按照全市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并结合淘汰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主城区全面“退二进三”,有序实施城市主城区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分期分批向兰州新区集聚发展,调整全市产业结构。2013年和2014分别对69户和31户工业企业实施“出城入园”,同时对城区230家热加工、铸造和砖瓦生产企业实行向县区产业园区搬迁和提升改造。推进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扩能。
13.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工程建设。市域内所有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焦化、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均要安装脱硫设施,20蒸吨/小时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实施脱硫;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成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均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全面实施钢铁、火电、水泥等行业工业窑炉和燃煤锅炉除尘设施的提标升级改造,全市火电企业烟气脱硫设施全部取消烟气旁路。对陶瓷、玻璃和砖瓦等建材行业全面实施二氧化硫控制。至2015年,全市燃煤电厂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排放浓度低于 20 毫克/立方米标准(市区三家火电企业于2014年7月1日前达到);钢铁行业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焦炉煤气硫化氢脱除效率达到95%以上;新、改、扩建水泥生产线综合脱硝效率高于70%。
14.开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开展石化、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兰州石化公司“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
15.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重污染行业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对1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限期淘汰。2014年底前完成煤炭、电力、钢铁、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落后产能淘汰要做到收回证照、断水断电、废毁主体生产设备和厂房、清除原料、无复产能力。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暂停对该县区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安排,并暂停该县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的核准、审批和备案。16.重污染天气对“两高”企业实施限产、停产。每年冬季采暖期对城区及周边部分高污染工业企业采取限产停产措施,对未经审批擅自生产的企业严管重罚。
17.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开展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碳化硅、砖瓦等行业现有建设项目的全面清查,公布违规企业名单,责令限期整改。对经过整改仍不符合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土地、能耗等相关规定的企业,由县区政府予以关停。
18.分类治理小型工业企业。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实施分类限期治理,对经限期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予以关闭取缔。
(三)实施燃煤减量工程。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降低燃煤污染负荷。2013年主城区基本实现供热无煤化,2015年主城区削减生活燃煤150万吨。
19.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兰州市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全市新、改、扩建耗煤项目全部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20.实施城区燃煤锅炉“双清零”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步并作两步走、三年任务两年完”的要求,投入资金16亿元,对四城区现存的233家475台3852蒸吨2吨(不含)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实施治理改造,四城区政府对42家44台71蒸吨2吨(含茶浴炉)以下的燃煤锅炉实施拆并改,对小型燃煤器具予以强制拆除,2013年基本实现主城区燃煤锅炉及其污染“双清零”,削减燃煤用量140万吨。
21.延伸实施燃煤控制政策。利用国家财税扶持与示范补贴政策,2015年前对主城区外延周边10Km范围内全部燃煤锅炉推广使用地热能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2015年该区域全面禁止使用有烟煤。四城区及主城区外延10Km范围、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兰州新区禁止新建分散原煤燃煤锅炉。
22.积极推广新型供热方式。在供热供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区域,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大力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推广使用轻烃、地源热泵、风冷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同时,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启动核低温供热项目前期工作。
23.扩大热电联产供热范围。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优先策略,在现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2450万m2的基础上,再扩大集中供热面积2070 万m2。其中范坪电厂和西固电厂通过供热管网建设,实际增加集中连片供热面积410万m2;2013年3月实施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上大压小”工程,新建2台330 MW机组,淘汰2台110 MW机组,2014年10月建成投运,实际增加集中供热面积660万m2;启动实施电厂余热利用项目,实际增加1000万m2的供热能力。24.开展供热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供热管网建设,全面推行“分户计量、按热收费”模式,推进供热节能减排。
25.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投资2亿元实施北高压干线项目工程和东大坪至南滨河路次高压输气管线工程和南输气干线扩容提升工程,完成40Km配套支管线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南北双干线、日供气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供气能力。
26.建立并扩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通过政策补偿和实施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阶梯电价、调峰电价等措施,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逐年扩展,2015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禁燃区内禁止原煤散烧,全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准清洁能源。27.建设市区统一的配煤中心。优化市区煤炭资源配置,统筹建设规范的煤炭专营市场和二级煤炭配送网点,实施煤炭清洁化利用。居民生活燃煤和其它小型燃煤设施,由二级煤炭配送网点统一配送含硫量不超过0.3%、灰份不超过15%的低硫低灰份并添加固硫剂的环保型煤或无烟块煤。四城区政府继续实行低收入家庭燃煤补贴制度。
28.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要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29.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广使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和装备。
(四)实施机动车尾气达标工程。从“油、车、路”三个方面加强机动车尾气管控,降低出行机动车尾气排量。
30.提高全市燃油品质。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2013年6月底前,全市90号车用汽油全部退市,力争2013年底与全国同步供应国Ⅳ车用汽油(含硫量不大于50ppm),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柴油。同时,按照国家要求,继续逐步提高燃油品质。与全国同步开展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
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
31.加速黄标车淘汰。严格执行“黄标车”等老旧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推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运输车(含低速车)升级换代、集中治理或淘汰。2015年底淘汰2005 年底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24730辆。已经淘汰的车辆必须就地拆解、严禁转出。
32.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强在用机动车检验,对不达标车辆不予核发环保合格标志,协同公安部门禁止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2014 年1月实现主城区无标和黄标车禁行,并研究制定外埠车辆限行制度。
实行部门联动,严厉打击销售环保不达标车辆的违法行为。
33.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车型。政府机关率先使用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环卫行业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的机动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置新能源汽车。
3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制定并落实机动车保有量(重点是出行量)调控政策,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5万辆。冬至前后40天及重污染天气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制度。加快北绕城东段高速路和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核定载质量8吨(含)或三轴(含)以上大型货运机动车一律从城区外围绕行,不得进入主城区过境穿行;尾气不达标的客运车辆禁止进入市区,倒逼进行车辆升级换代。
35.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交车、出租车一律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推进南山路、北环路、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区主要交通节点“上跨下穿”的改造,打通“断头路”,减少机动车怠速行驶,减少尾气排放。36.推广新型出行方式。开展城市自行车租赁工作,实施错峰上下班,调整停车费,实行“阶梯式”停车收费办法,增加机动车使用成本,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五)实施扬尘管控工程。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绿色施工,施工扬尘监察监测结果纳入建筑企业信用和资质管理,作为招投标的依据。建立扬尘污染防治保证金制度。将扬尘控制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2015年四城区降尘强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5%以上。
37.规范施工扬尘防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物建造与拆迁、设备安装工程及装饰修缮等各类工程建设单位,以及市区周边削山造地工程要制定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根据施工工序编制施工期内扬尘污染防治任务书,实施扬尘防治全过程管理,责任到每个施工工序。渣土采取密闭运输,2015年底密闭运输车辆在城管执法部门备案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建筑及道路施工场地必须全封闭设置围挡,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作业区、生活区必须进行地面硬化,出入口规范化设置洗车平台,杜绝带泥上路;拆迁工地必须以签订抑尘防尘合同作为施工的前置必备条件,同时实施高空喷雾作业,抑制扬尘污染。同时,各施工工地专人负责逸散性材料、垃圾、渣土、裸地等密闭、覆盖、洒水作业以及车辆清洗作业等,建设视频监控装置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扬尘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市区周边土地整理项目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步敷设上水设施,否则不得开工;施工期必须严格同步实施抑尘降尘措施。
38.加强土壤扬尘防治工作。实施城市裸地绿化,同时做好绿化工程扬尘防治和卫生保洁工作。实施城市裸地硬化,学校操场、运动场以及厂区裸地、单位及家庭庭院、居住小区等不进行绿化处理的裸地,实施生态型硬化、透水性铺装等措施。
39.加大道路扬尘防治力度。将道路积尘负荷纳入降尘量考核范围,开展道路绿化、硬化,道路两侧和中间分隔带进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立体绿化,未铺装道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铺装、硬化或定期施洒抑制剂,以保持道路积尘处于低负荷状态;破损路面要在发现之日起15日内修复;道路开挖应分段错时封闭施工,前一次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道路原貌,否则不得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清洗等低尘作业方式,全方位实施路面保洁,增购道路清洗车辆,市区快速路、主干道每天至少实施一次机械化湿式清洗,次干道每两天实施一次机械化湿式清洗,并适时开展道路洒水压尘,做到全时段保洁。对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背街小巷、河洪道等处的垃圾加强管理并及时清运。四级及以上大风天气停止人工清扫作业。
40.分类实施堆场扬尘防治。各类堆场要采取密闭存储、密闭作业、喷淋抑尘、覆盖防尘、设置防风围挡、硬化稳定及绿化等措施,减少风蚀和作业起尘。
(六)实施林业生态增容减污工程。以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自净能力为目标,增强生态减污能力。
41.加快主城区及周边区域生态建设。围绕提高城市绿化率,推进城区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实施两山绿化、黄河沿岸湿地恢复与治理、黄河风情线改造、6大城市出入口绿化与综合整治,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推进道路、居住区和立体空间绿化。
(七)实施空气清新工程。开展市区餐饮油烟和恶臭防治工作,在有效减少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实施清新空气的各项工作举措。
42.开展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全市运营的污水处理厂限期启动实施除臭工程,在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配套建设除臭工程。
43.开展餐饮污染集中整治。2015年完成市区所有餐饮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并配套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备或采用专用烟道高空排放,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减少餐饮油烟污染。市区主次干道严禁露天烧烤,烧烤摊点一律疏导至定点夜市集中区,并强制推行清洁无烟烧烤。
44.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2014年底完成全市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按照国家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建筑内外墙涂饰全部强制性推行使用水性涂料。
全市包装印刷行业强制使用具有环保标志的油墨。开展溶剂使用工艺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溶剂。45.全方位管制露天焚烧。市区及周边严禁露天焚烧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生物质以及油毡、塑料、皮革等易产生烟尘和恶臭味的物品。
46.实施秸秆禁烧。远郊县区要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秸秆焚烧责任体系,完善目标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制度。
47.开展重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开展小型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改造提升、集中布局、关停并转等措施,实施分类治理。2013年9月底前彻底解决黄羊头、青白石、咸水沟、雁滩、大砂坪、和平定远、忠和等重点区域,以及电石、铁合金、铸造、水泥、小石灰、小化工等重点领域的突出环境问题。
(八)实施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技术监管手段,重点强化环境监管监测及预警应急能力建设。
48.提升科学监管监测能力。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应急、监察等能力建设力度,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全市重点大气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平台全部进行改造提升,对重点排污口安装视频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开展市级机动车排污监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新车、在用车环保信息共享;全面开展群众有奖举报,督促企业定期发布排污状况。新建9个空气监测子站,并适时开展超级站建设,整合和优化配置各县区监测仪器设备,完成2个县区三级站标准化硬件建设,全面准确监测和预测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每周发布四城区降尘量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状况,定期开展空气质量评估,实现环境信息全民共享。
49.建立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建立气象、环保等部门联动的环境质量预报机制,实现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构建省、市、县区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层层分解保障任务,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限产、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紧急控制措施。50.提升科学治污水平。借助高端智力,深入开展大气污染对策研究,继续深化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兰州空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课题研究,重点开展灰霾、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开展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智慧环保”平台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继续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我市大气污染治理把脉会诊、献计献策,提升全市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远期主要工作措施 远期(2016—2017)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城市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远郊县区燃煤锅炉治理改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工作举措。51.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严格实施第四版城市规划,同时将资源环境条件、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规范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52.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地方性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严的地方性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压缩过剩产能,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两高”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一律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一律停止建设。
5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明确全市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目录和发展方向,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相应的工业开发区、园区或产业基地,推动工业集聚发展,鼓励开展循环经济、生态化设计和改造。2017年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园区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54.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对市区重点企业实行总量限排,在冬季采暖期的特定时段,重点企业在确保大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基础上,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同比削减20%以上。对重点污染企业,环保部门要派驻督导员,督促企业限期治理,对环境违法行为在高限处罚的同时,一律实行媒体曝光。提高对违法排污的快速反应能力,采取现代化监控措施,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装置, 扩大高科技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污染源监控的全方位、全天候、自动化。2017年底。石油炼制行业硫磺回收率达到99%以上,车间有机废气收集率达到90%以上。到2017 年底,对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55.城市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按照“有人管、有标准、有考核、有奖惩”的要求和属地管理为主、部门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实现城市各种施工工地的实时动态精细管控,每个施工工地明确县区和部门监管责任人,明确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和施工时限,明确检查考核和督查问责制度,道路保洁实现机械化清扫清洗,对扬尘污染严重、治理措施不力的施工单位,取消其在城区的施工资格,以严格的管控措施进一步削减城市扬尘排放强度。
56.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燃油品质,2017年底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严格“黄标车”和无标车限行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老旧车辆淘汰制度,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全市范围的黄标车,对报废到期的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运输车(含低速车)不予延期报废,做到应废尽废。自2017年起,新生产的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每年冬至前后40天及重污染天气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57.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完善地面公交快速通行体系,在拥堵地段优先实施规划公交专用通道,降低非公共交通车辆出行率,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减少怠速、低速机动车行驶尾气污染。
58.远郊县区燃煤锅炉治理改造。综合施策减少远郊县区燃煤总量,对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等远郊县区的109家1087蒸吨燃煤锅炉实施治理改造,并优先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小于20蒸吨/小时(不含)燃煤锅炉,新建、改建、扩建20蒸吨/小时及以上的燃煤锅炉必须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环保设施。同时,四城区餐饮业强制性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推广使用净化型家用抽油烟机,进一步减少燃煤型污染。
59.城区及周边地区分散小火炉污染治理。2017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逐步由城市建成区向主城区周边地区扩展延伸,在有条件的地区参照主城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准清洁能源。以廉租房建设和经适房建设为基础,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两大工程,通过人口疏解、清洁能源替代等手段,彻底解决目前仍分散在主城区冬季取暖的小火炉面源污染问题;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结合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建设,对城乡结合部冬季取暖小火炉纳入集中供热范围或者实施清洁能源改造,解决周边地区面源污染。
60.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两山林地自然区位分布,在巩固提高原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重要景点景观建设,兼顾合理开发利用,重点考虑特色景观,形成各不相同,特色鲜明的景观区。城关区逐步完成兰山公园、三山绿化区、怀洼山、长洼山、九州台、五一山、徐家山、小达沟坪八大景区森林景观建设改造,完成南北两山的树种优化和林分改造任务,实施林区管网滴灌、喷灌改造,配套林区输水管网,进一步增强生态增容减污能力。
61.深化推进网格化管理。在城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向城乡结合部及远郊县区、乡镇延伸,合理设置网格,网格划分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重叠,将污染点源全面纳入管控范围。
62.大力推进农村煤改电、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制定农村煤改电和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相关政策,协调电力企业落实农村电网配电设施扩容改造、执行农村峰谷电价政策。削减农村炊事和采暖用煤,加大罐装液化气和可再生能源炊事采暖用能供应。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大力推广农房太阳能热利用。到2017 年底,远郊县区基本建立全密闭配煤中心和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洁净煤供应网络,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
63.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推广新型农药,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广使用缓释肥料,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
64.推进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对环境违法企业严格限制企业贷款和上市融资,取消增值税优惠等政策。按照全省统一安排,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五、保障措施
65.组织领导保障。坚持统一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市大气污染治理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推进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市县区联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坚持政府季度调度和冬季采暖期周调度会制度,建立市县区及县区各部门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模式,各县区尤其近郊四区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做到监管内容全方位、管理范围全覆盖,形成全市治污“一盘棋”的大格局。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各牵头和责任部门以及各县区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和奖惩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和措施到位。
66.法律法规支撑。根据国家和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及“谁污染、谁治理,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和油气回收项目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治理,对拒不治理的企业和单位,采取高限处罚、媒体曝光、不予环保核查、企业新改扩建项目限批、取消企业一切评优评先资格,以及将环境违法行为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限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等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强制推进污染治理。
67.环境执法保障。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跨区域联动执法、市县区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明确重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停产关闭。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据“两高”司法解释,由司法机关介入查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依法依规问责。
68.治污政策扶持。在工业企业搬迁方面,搬迁改造企业原址土地的出让收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类别,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后由财政部门按75%至85%不等比例向搬迁企业予以列支,用于支持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的,企业原址界内土地出让收入按85%列支搬迁企业,用于土地供应成本,搬迁企业应承担的土地熟化成本,新区项目建设和职工安置;原址土地实行收储的,由市土地储备投资中心或其委托单位与搬迁企业协商确定土地出让价格后,全额列支企业,用于新区项目建设和职工安置。在落后产能和“黄标车”淘汰方面,争取国家和省上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支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在争取国家和省上老旧汽车报废补贴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轻型载货车替代低速货车的扶持政策,加速“黄标车”淘汰进程。在燃煤锅炉治理改造方面,在督促改造单位自筹、加大财政补助的同时,允许改造单位燃煤锅炉房土地变性为公共商业用地,以土地增值部分弥补治理改造资金;也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推行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行一体化特许经营。69.多元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探索社会公益性环保基金和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拓展节能环保设施融资、租赁业务。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建立企业“领跑者”制度,对能效、排污强度达到更高标准的先进企业给予鼓励,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领导向作用,自2014年起,市县区财政将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其中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用于大气污染治理。
70.治污技术支撑。拓展工作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借助智力支持,深化与环保部、中国环科院及大专院校合作的《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课题研究,适时组织大气环境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兰州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把脉会诊、献计献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工作指导,使污染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更具针对性。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将监测能力建设及其运行和监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71.网格监管机制。引入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主城区按照区、街道和社区划分为多个大网格,按照楼院划分为小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商户代表担任网格员,对低空面源污染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72.应急预警响应。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做好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将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警预报及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据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落实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和扬尘管控、中小学校停止室外活动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落实责任主体,并适时开展污染天气应急演练。
73.绩效考核机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县区、部门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社区和企业。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标作为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对目标月总结、月汇报,对半年性目标任务周总结、周分析、周汇报,考核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
74.督察督办机制。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各级各部门治污工作进行督察督办,盯紧县区和部门的工作进度、时限要求,对环境立法、燃煤减量、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生态增容和空气清新及网格化管理等工作要每半月进行一次督察督办,督促县区和部门落实责任、落实任务。督查情况每半月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责任单位整治工作进度落后于时间要求的,市委、市政府向牵头和责任单位发出黄牌警告;对工作进展缓慢、进度严重滞后于时间要求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未通过考核的,由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市委、市政府对其分管领导进行调整,对领导班子实行“一票否决”。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以及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环保部门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取消国家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
75.社会治污格局。地方政府统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根据国家、省、市的总体部署及控制目标,制定本辖区任务明确、项目清晰的实施细则,确定工作重点任务和控制指标,完善政策措施,并向社会公开。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环保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相关工作。强化企业施治,按照环保规范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落实大气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降低排放总量,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第五篇:安质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安质处预拌混凝土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成《2014年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市安质处制定的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对纳入管理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全部按要求安装防治扬尘设施,完善料仓的收尘措施,料场全封闭,厂区路面和料场硬化,车辆出入冲洗设施,安装使用砂石分离和浆水回收设备。
二、工作任务: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尽快做出计划,在6月30号前全部安装使用。
三、工作措施:由各县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安装使用。从6月30号开始,市安质处协同各县区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在9月30号之前,还没有完全安装使用的企业,将不许生产销售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