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xx区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2014年西青区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2014年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各级政府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承担主体责任,消费者主动参与的原则,严格监管、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典治乱、扶优劣汰、社会共治,全面落实放心食品系列工程和食品安全“5210”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二、总体要求
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秩序日趋规范,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水平领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和生产过程可追溯能力明显增强,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涉及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得到严厉打击和遏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健全;食品流通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食品经营企业自律、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得 到严格执行,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全面推进“明厨亮灶”工程,严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整顿和规范生猪屠宰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三、目标任务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秩序日趋规范,保证蔬菜、生猪、生鲜乳、农药、饲料、兽药、产地水产品等生产中,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加强对违法生产和使用农药、兽药以及其他违禁物质等问题的治理整顿,强化农业生产操作规范,农业投入品管控等源头监管以及违法查处,保证无公害种植生产基地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畜禽产品瘦肉精残留、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以上,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97%以上,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100%。
(二)食品生产监管。
1.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率达到100%。2.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落实市局证后复审安排,对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复审率达到100%。
3.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依法及时后处理率达到100%。
4.按照“七个必查”的要求对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率达100%,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5.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监管覆盖率达到100%。6.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防止食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三)食品流通监管。
1.按照《食品安全法》及有关许可法规的规定,严格食品市场主体准入,《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发放合格率100%。
2.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整顿力度,严格落实网格化巡查监管工作机制,巡查覆盖率达100%。
3.切实做好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快速检测技术优势,科学规划年度检测任务,形成工商分局、工商所两级快速检测机制,工商分局、工商所检测任务完成率100%。
4.全力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建设,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发展区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40家。
5.严厉打击流通环节食品违法经营行为,特别是重点查处添加非食用物质、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食品等违法经营行为,案件查处率100%。
6.进一步深化三级培训工作机制,扩大对食品经营者培训的覆盖范围。分局、工商所联动,对大中型超市、食杂店进行食品安全培训80人次。
7.坚持统筹安排、严格程序、依法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抽样检验力度,扩大抽样检验范围,全区抽样检验任务完成率100%。
(四)餐饮服务监管。1.推进“放心餐馆”工程建设,年内获得许可证的餐饮单位“笑脸”标识公示率100%,力争优秀(大笑)和良好(微笑)餐馆达到75%以上;不合格(不予授脸)不超过2%。
2.强化食品原料索证台账登记制度的落实,餐饮单位台账建档率达100%。鼓励大型以上餐饮单位建立电子台帐。
3.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年内落实“五专”等制度,公示火锅底料、自制饮料食品添加剂配料表达100%。
4.强化企业自身管理,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率达100%以上。
5.督促餐饮单位100%与具有特许经营资质的单位签订餐饮废弃物清运协议。
6.强化餐饮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承诺公示率达100%。
7.强化食物中毒防范和应急处置,大型餐饮、集体食堂管理人员培训率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时率达100%。
8.深化网格化监管,建立餐饮服务环节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过错责任追究率达100%。
9.加快餐饮企业提升改造,积极推进餐饮企业“名厨亮灶”试点工作。力争在年底打造3家餐饮“名厨亮灶”示范单位。
10.强化餐饮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全区1000平米以上餐馆、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和连锁餐饮企业,力争100%达到B级以上水平,除餐馆外其他业态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信息规范公示率达到100%。11.强化餐饮环节禁用和非食用物质的监管。餐饮单位100%禁止购买、存放、使用亚硝酸盐和非食用物质。
12.强化重大活动监督保障,保障工作规范率达100%。
四、监管措施
推进食品安全“5210”工程,深化食品安全三级工作责任网络和放心食品系列民心工程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抽验、治理整顿,确保全区食品安全。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由农业部门负责。
1.监测计划。种植产品的检测,对种植产品监督抽检和企业自检的比例不低于辖区内生产基地规模的5%。范围是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基地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示范单位、天津市金农将获得单位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监督抽检实现全覆盖。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品监督监测。按照生猪出栏、屠宰头数的每5-10%监督监测(速测)。活禽产品不低于辖区生产规模的10%。水产品中违禁药物监测不低于规模2%抽样比例实施氯霉素和孔雀石绿产地监督监测(速测)。饲料生产企业监督检测100%,抽检样品数180批次,畜禽养殖场(户)饲料抽检数30批次。
2.监管计划。
(1)种植业。一是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厂(户)为监管重点,严查和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严厉打击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产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标签 和产品不合格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净化肥料、农药市场。严厉打击制、售、经营甲胺磷等五种高剧毒禁用农药行为,严厉查处违法行为。规范农药生产经营行为,落实农药、化肥、种子生产销售和追溯档案记录。二是加强水果、蔬菜、农残检测力度,对辖区内无公害种植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单位、天津市金农将获得企业实行监督抽检全覆盖。三是做好蔬菜生产基地和核心区产品的检验检测,有专职检验人员在岗,建立健全和完善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产品生产销售质量安全可追述档案。
(2)养殖业。一是落实巡查制度,切实了解辖区饲养场户的动态情况,散养户每周巡查一次,规模场每月巡查至少两次。针对肉鸡饲养重点推进饲养记录和产品质量安全自检,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二是生猪出栏和屠宰检疫做到按10%的比例开展 “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监督抽检。三是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重点是养殖环节的投入品和收购环节的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开展奶品抽检工作,完善和规范各项记录,使用交接单。四是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对辖区内动物饲养场(户)、屠宰企业、城乡结合部和辖区内河流、沟渠进行排查。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贩运、经营、加工病死畜禽行为。五是做好全区签订承诺书工作,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六是加强市场风险监测。加大水产品检测抽检力度,重点检测产品中非法添加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氯霉素等禁用药品和应该执行休药期规定的限用药品。一旦发现问题,追根6 溯源,查出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对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八是严格进行苗种检疫,狠抓水产品苗种生产许可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审批,杜绝无证非法生产。九是做好产地管理。严格执行健康养殖规范,杜绝非法添加孔雀石绿行为,从源头卡住不合格水产品的产生。加强对产地产品的抽查和检测。
(3)饲料生产企业。一是强化饲料生产企业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力度,做好月巡查制度,提高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许可证换证审批工作,规范和完善企业各项制度,主要是监督所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原料、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绝不直接添加兽药和其他禁用药品,允许使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不超范围、超剂量添加使用药物性添加剂。三是加强对原料采购、生产、销售、产品出厂检验准出、产品留样等各项可追溯档案记录的监管,打击违规购买、使用、添加、销售禁用限用添加剂行为。四是与企业签订“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
(二)食品生产监管由质监部门负责。1.抽检计划。
(1)组织对本辖区全部获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监督抽查。按照获证单元及产品数量全年监督抽查每家企业的2个产品2次,全年预计完成食品定期监督抽查592批次,食品相关产品(包括化妆品)定期监督抽查224批次。抽检工作结合企业季节性、节令性生产的特点,按季度组织实施。(2)按照要求组织对辖区内质量不稳定、风险度较高和因稽查办案及投诉举报等工作需要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及生产原料等进行抽检。
(3)不定期监督抽查。根据我局监管实际工作需要,随时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管计划。
(1)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把好食品生产许可关。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对食品生产许可材料的受理、审查,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受理流程,严格把关,全面提升食品生产许可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对区获证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证后监管,按照要求做好对监管企业的年审、委托加工、注销等日常监管工作。
(3)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辖区全部获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2009年第119号)要求开展自查,提交自查报告,履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不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督促企业参加符合《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遵守《实行食品企业停产报备制度的具体措施(试行)》规定。开展重点食品生产企业 “四提升”活动,即:检测能力提升,员工素质提升,追溯能力提升,生产条件提升。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大家行”活8 动,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社会公众对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认识。
(4)落实好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后处理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隐患。按照市局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后处理工作要求,做好对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风险不排除不放过。
(5)加强符合“七必查”要求的日常监管。落实市局对监管食品及食品相关生产企业“七必查”日常巡查要求,采取突击检查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油、肉制品企业原则上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对其他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企业原则上至少每两个月检查一次。结合日常监管实际,对日常检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或质量管理相对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督检查频次。
(6)加大查处力度,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查力度、处罚力度、吊证力度。开展被注销许可企业“回头查”行动,加强暗查、暗访,采取不通知被检查企业的“飞行检查”,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7)强化对投诉举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畅通食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咨询渠道,妥善处理投诉举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做好人员、技术、设备、标准物质等应急资源的储备,提高及时响应能力,做好应急安全事故的有效应对,防止食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8)加强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完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电子质量档案,利用监管系统的信息技术支持,提升监管工作的效能。
(9)按照市局《天津市2014年度“放心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做好2014年度放心奶“示范乳制品厂”民心工程。加强对辖区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落实辖区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对婴幼儿配方生产企业驻厂监督和换证审核监督工作。
(10)围绕“三重一大”,即:重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食用植物油、大桶水、固体饮料、食品添加剂)、重点区域(食品问题多发区、食品生产聚集区、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示范区)、重点问题(“两超一非”和塑化剂问题)和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整治行动,开展标签标识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限量、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认真梳理监管对象和监管工作两方面存在的风险,研究制定解决措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完成好区政府和市局部署的专项整治行动,处理好突发应急事件。
(三)食品流通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1.抽检计划。
(1)抽检原则:坚持抽样检验与快速检测相结合、计划检测与专项检测相结合、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相结合、普通食品与重点食品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力度,提升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水平。(2)具体安排 ①抽样检验安排
一是计划抽检。全年计划完成120个批次食品抽检任务,每季度完成不少于30个批次。
二是专项抽检。完成上级机关部署的专项抽检任务,开展媒体曝光、风险评估问题食品的抽样检验,对年度抽样检验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进行跟踪再检测。
三是重点抽检。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落实婴幼儿配方乳粉“周周”抽样检验工作,适时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合理安排抽样检验的品种和内容。
②快速检测计划
组织各工商所开展两级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突出对集贸市场、食杂店经销的小品牌食品的快速检测,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筛查作用,购置三聚氰胺、瘦肉精快速检测仪和多功能快速检测设备,提升快速检测能力。年内计划完成1500个批次食品快速检测任务。
2.监管计划。
(1)监管原则。突出日常精细化监管,进一步夯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础,不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具体措施。
①以宣传教育培训为抓手,提高执法监管人员与食品流通经 营者履责能力。对内,采取定期例会、速检操作培训演练、业务骨干以案说法等方式强化内部经验交流,为基层培养食品安全监管骨干力量。对外,采取入店指导等方式宣讲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增强食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完善三级督查机制,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核标准,深化三级督查考核工作。
②以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建设为抓手,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按照国家总局食品安全示范店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我市食品安全5210工程的部署,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全面启动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建设工作,切实推进落实食品经营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积极推进食品经营者的道德诚信建设,发挥示范店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维护流通环节食品消费安全。
③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严厉打击流通环节食品违法经营行为。按照市工商局和全区工作部署,继续开展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同时结合群我区监管实际,有针对性地分别组织分局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薄弱环节等专项检查。同时,挖掘食品违法案件线索,重点打击经销过期变质、假冒伪劣、“三无”等违法行为,及时曝光典型案例,震慑不法分子,扩大社会影响。
④以提升食品检测工作质量为抓手,实现检测工作实际效果。一是全面落实年度检测计划,着实完成抽检行动;二是提升抽样检验的工作水平,督促其依法依规开展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客观、真实、合法、有效;三是继续为基层单位配备先进的速检设备,12 充分发挥速检的筛查作用,有力震慑违法食品经营。
(四)餐饮服务监管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1.抽检计划。(1)监督抽检原则。
以落实国家餐饮食品监督抽检计划为基础,突出餐饮环节特点,强化即时加工食品和易污染环节监测;强化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的运用,实行现场快速检测筛查与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监督抽检方式。
(2)重点检测样品。
按照上级部门工作部署,以2013监测中发现的5类合格率较低品种(包括畜禽肉、熟肉制品、煎炸油、非发酵豆制品、生食水产品)为重点,针对不同季节的风险产品,各抽取样品,全年不少于300件。
根据我区工作实际,以学校食堂、中小餐馆为重点单位,以烧烤类、酱卤类、水产品、火锅汤料、低端白酒、嫩肉粉、蔬菜(叶菜类)、水发产品、腐竹、麻辣烫底汤、煎炸(烧烤)肉制品、酱制品等11类食品及食品原辅料为重点,自行抽取样品进行监测,全年不少于500件。
(3)重点检测指标。
以2013年检测发现的不合格项目为重点,针对餐饮业即做即食的特点,能采取现场快速检测的项目尽量采取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检验方式,对不能现场检测或者现场检测的阳性样品,送市或区CDC实验室检测。(4)现场快速监测
每月开展从业人员手、熟食刀、熟菜板、熟食冰箱、餐饮具表面洁净度监测各10件;开展瘦肉精、亚硝酸盐、甲醛、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检测各10件;开展冷荤食品、熟食品、饮用水等细菌总数监测各10件;开展冰箱温度、紫外线照度、消毒水有效氯、加工食品中心温度等监测各10件。全年现场快速检测不少于2000件。
(5)重大活动监测:根据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的具体安排,对蔬菜、冷荤菜、熟肉制品、水发水产品、热菜、人员手部、刀具、菜板、冰箱、餐饮具、紫外线灯、餐具消毒药浓度、中心温度等进行现场快速监测。全年预计开展30次重大活动保障,累计监测样品在4200件左右。
2.监管计划。
(1)深化放心餐馆工程建设。继续强化宣传,加大公示力度,提升知晓率和社会参与度,提升群众选择意识和社会效果;全面落实放心餐馆建设目标,加快形成科学持久监管机制,以放心餐馆工程为载体全面落实餐饮监管任务。完善企业自律、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群众选择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模式;积极探索和坚持放心餐馆工程建设与食品安全监管常规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坚持放心餐馆工程与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的结合与衔接,与经常性的食品安全整顿规范行动相结合,与餐饮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餐饮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餐馆动态基础信息,建立快速信息传递机制,推进建立许可、处罚14 信息报告系统,加快推进可查询平台建设。
(2)继续开展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治理;强化对餐饮服务单位落实食品添加剂备案、公示、承诺制度的落实,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
(3)深化重点食品进货源头综合治理。做好乳制品、食用油、畜禽肉类、酒类、食品添加剂、调味品、餐饮单位自制调味品和火锅底料等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在餐饮环节优先采购放心食品,积极推行农餐对接、厂餐对接等措施,加大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台账记录等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
(4)以保障农村餐饮食品消费安全为基点,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通过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餐饮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落实学校主体管理责任,督促强化管理措施。严格供餐单位转入条件,防范食品安全事故风险。
(5)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和指导。以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为重点单位,持久开展食品安全整规活动;督促学校食堂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深入开展自查和互查,继续推行安全盒饭进校园制度,开展对校园周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
(6)开展食品快检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快速检测的科学 手段,每月对5所学校食堂蔬菜的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等项目开展现场快速检测,对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卫生状况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确保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
(7)加强餐饮具清洗消毒和使用整规。以餐饮具采购使用、清洗消毒情况和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为重点,开展专项整规活动。对自行清洗消毒的餐饮服务单位,严查餐饮具清洗消毒规范情况、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情况;对外购集中消毒餐饮具严查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加大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督抽检和检查,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餐饮具的监督抽检力度;严厉惩处采购和使用不合格餐饮具、自行清洗消毒不符合规范等行为。
(8)严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事故处置、投诉举报等工作中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对隐瞒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问题、故意逃避监管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继续排查和严厉查处餐饮服务环节使用“地沟油”、含“瘦肉精”肉制品、利用病死畜禽加工制作食品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
(9)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及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餐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餐饮服务应急管理职责,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0)强化对重大活动和节假日食品安全保障。继续实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分类分级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保障工作程序和要求,推进重大保障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科16 学化。继续实行百人以上就餐备案和留样制度,加强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的值班和巡查,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
(11)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围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强化宣传教育效果。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餐饮单位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
3.保障措施。
(1)深化网格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在网格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探索研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平台。通过电子地图点击餐饮单位,不仅反映餐饮单位的安全等级、卫生状况和违法记录等,还可以了解监管人员、监督频次、检查内容和对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等,方便消费者查询、选择和监督,促进诚信机制的建立和监管责任的落实。通过推进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卫生监督协管项目落实,织密监督网底。
(2)在特大型餐饮服务单位探索建立餐饮食品安全溯源机制。探索建立供货企业食品安全资质信息库(主要包括餐饮单位供货企业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和食品安全信息库(主要包括餐饮单位使用的食品名称、生产批号、规格、数量、检验合格证、购货单位及近期全项检验报告书等),使餐饮单位准确了解供货企业合法身份和产品的安全信息和流向。
(3)积极探索建立问题食品投诉举报信息平台。在网站上设计食品安全投诉举报表格,包括:举报人姓名、联系电话、被举报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地址、举报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等 信息,提高投诉举报办理效率,加大餐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
(4)继续强化重点关键环节监控。继续坚持“一个承诺”、“两个备案”、“三个公示”、“四道关口”“五项专管”和 “六个关键环节”控制等长效监管机制,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各项制度落实的实际效果,加大食物中毒的防范力度。
(5)加大“标准图示法”推行力度,提升餐饮企业依法自律的能力。在2013年部分餐饮单位试行“标准图示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制成“标准图示范例”印刷成册,向餐饮单位发放,指导餐饮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标准图示”,规范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6)继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监督监管,预防食物中毒发生。对五
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时段和旅游旺季等人流集中时段,实施重点监管;对婚宴、集体会餐活动等大型集体聚餐的餐饮服务行为加强安全监管;在夏秋季、节假日、开学、中、高考期间,适时发布预防食物中毒警示公告,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巡查。实行24小时值班,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投诉,防止群体食物中毒的发生。
(7)加强日常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在日常监管和重大活动期间有计划的增加现场快速检测,合理安排重点品种和重点指标的检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机制,提高餐饮服务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预18 防餐饮食品安全事故。
(8)加强对餐饮连锁企业和新兴餐饮服务业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提升连锁餐饮企业和新兴餐饮服务业的食品安全水平,促进整体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9)推行分级分类管理。总结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经验,积极倡导和推广“明厨亮灶”;结合放心餐馆工程,积极探索积分制动态分类管理,不断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制度。
(五)生猪屠宰监管由商务部门负责。
1.强化食品安全责任。积极向企业宣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组织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筑牢企业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2.推进猪肉流通追溯系统建设。配合市商务委建立初步的猪肉流通追溯系统,实现对部分重点定点屠宰场到大型超市的流通追溯。
3.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采取突击检查和远程视频监控相结合,加强对4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督,严格落实生猪进厂查验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防止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与街镇的联系,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加强区域巡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活动,切实消除区域内私屠滥宰行为。协调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共同监督4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无害化处理产品用于加工或流入市场。4.鼓励品牌经营。支持优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扩大品牌生产经营规模和专卖店数量,多途径对品牌企业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5.加强社会宣传。积极参与“3.15”消费者权益日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动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全区定点屠宰企业和本区域内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净化全区生猪屠宰市场环境。
协助放心馒头生产企业扩大销售网点。
四、风险监测与评估
按照《2014年西青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五、宣传教育
深入落实《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年)》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活动。采取集中宣传培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等形式,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宣传食品安全有关政策法规,及时发布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动态及监管信息。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统一部署,做好2014年6月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各街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根据本计划,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2014年食品安全监管计划。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各项监管工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确20 保年度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区政府督查室对各街镇、各有关部门年度食品安全监管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进行中期督查。12月中旬对年度食品安全监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政府工作业绩绩效考评总成绩。
第二篇:2011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2011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发布部门: 天津市政府
发布文号: 津政办发[2011]4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拟定的《2011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2011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关于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全面加强我市食品安全各项监管措施,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公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科学监管、严格监管、网格监管,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部署,继续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57号),坚持食品生产经营者负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坚持日常监督、重点排查、抽查抽检等多种监管措施并举,构筑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二、总体目标
我市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秩序日趋规范,农产品安全事故得到全面遏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和生产过程可追溯能力明显增强,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流通经营主体资格确保合法有效,经营者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经营行为规范有序,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管工作更加全面、严格、规范,食物中毒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实施放心肉工程,注水肉和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严把食品安全进出口关,全面提升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实施网格化全覆盖监管,实现食品安全工作可评、可测、可追溯。
三、目标分解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
1.在蔬菜生产中基本杜绝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假冒伪劣农药等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无公害种植生产基地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2.在畜禽生产中基本杜绝违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品的行为,畜禽产品瘦肉精残留、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均达99%以上。
3.在水产品生产中基本杜绝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行为,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4.在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基本杜绝非法添加解抗剂等行为,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100%。
(二)食品生产监管。
1.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对获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复审率达100%。
2.获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率达100%。
3.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依法及时后处理率达100%。
4.加大执法力度,在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得到根本遏制,对获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率达100%,对发现的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率达100%。
5.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落实,监管网格化覆盖率达100%。
6.做好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食品流通监管。
1.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严格许可程序和申请要件,严格食品市场主体准入,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发放合格率达100%。
2.加大对食品经营者的检查力度,每季度至少巡查一次,巡查覆盖率达100%。
3.进一步强化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监督食品经营企业落实进货查验与记录制度达100%,批发企业建立销售台账达100%。
4.不断提高网格化监管水平,监管员对责任区食品经营者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动态监管档案达100%。
5.严厉打击食品经营违法行为,食品经营违法行为案件查处率达100%。
(四)餐饮服务监管。
1.全面落实网格化执法责任制,餐饮服务单位年监督覆盖率达100%。
2.严格执行许可审批标准,卫生许可复查合格达标率达100%。
3.推进餐饮食品安全监督公示制度,年底公示率中心城区达100%、乡镇达70%以上。
4.狠抓食品原料索证台账登记制度的落实,餐饮台账建档率达100%。
5.狠抓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年内乳及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一次性塑料餐具与一次性筷子的店内产品库存和索证索票清单“双备案”达100%。
6.强化企业自身管理,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率达100%。
7.在区县人民政府组织下,及时查处餐饮服务环节无证经营行为。
8.餐饮经营者与监督部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签订率达100%。
9.提高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应急处置率达100%。
10.建立餐饮服务环节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稽查、考核,落实过错责任追究率达100%。
四、监管措施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开展食品安全整顿、日常监管、监督抽查、风险监测、信息发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食品安全经费单项单列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全市食品安全。
(一)食用农产品安全由农业部门负责。
1.监测计划。
(1)抽检原则。市和区县分级负责、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例行监测与监督检测相结合、检测与打击联动。
(2)具体安排。
①市级日常监督监测。
一是蔬菜、食用菌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监测。按生产基地规模(如面积、存栏等)3%的比例抽样,定期对农产品实施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残留监督监测(速测),并重点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产品以及速测不合格的样品进行甲胺磷等22种农药残留的实验室检测。
二是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品和兽药残留监督监测。按照大牲畜饲养量5‰的比例抽样,定期对大牲畜基地开展瘦肉精监督监测(速测),并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园区及速测不合格的样品进行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药物残留的实验室检测。定期对生猪、肉牛和肉羊养殖基地进行磺胺类等药物残留实验室检测,定期对蛋禽基地进行氟喹诺酮类、三聚氰胺等药物残留实验室检测。
三是对全市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食用菌基质等农业投入品开展质量监督检测,对食用菌基质、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企业的监测抽样做到全覆盖,重点抽检30%的农药经销店、10%的肥料经销店。对食用菌基质重点检测农药和重金属残留。
四是水产品中违禁药物监测。按照水产养殖面积5‰的比例抽样,定期对水产养殖基地实施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监督监测(速测),并重点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园区及速测不合格样品开展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药物残留实验室检测。
五是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开展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监督监测,抽样覆盖到所有获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的生鲜乳收购站和获生鲜乳运输准运证的运输车。
六是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进行抽样监督监测,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抽样做到全覆盖,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单位、金农奖获奖单位产品抽样做到全覆盖。
②为保障重大节日期间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季度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畜禽屠宰场的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开展实验室检测,出现问题及时查处。其中,每次监督监测抽取样品蔬菜100份、食用菌15份、水果15份、畜禽样品100份、水产样品30份。
2.监管计划。
(1)监管原则。预防为主、源头治理、依法监管。
(2)监管重点。食用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
(3)具体措施。
①开展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开展农产品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相衔接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的制定或修订,做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并基本覆盖重点农产品。
②健全和完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等优质农产品的认定、认证监测与评价机制,严格认定、认证监管,对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快认定、认证进度。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③整合完善市级质检研究中心,强化区县级质检中心、产地农产品速测站点的建设,更新、配置仪器设备,初步形成以市级质检研究中心为龙头,区县级质检中心为骨干、产地农产品速测站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④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回头看”活动,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按照监管责任分工,完善巡查制度,逐个区域、逐个基地、逐个销售网点、逐个产品地排查问题和隐患,对查出的问题,整治到位,不留死角。
⑤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以有较强开发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开展质量信息追溯工作为重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单位,推行生产过程记录和农产品质量包装标识,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管理,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天津市金农奖评选活动,培育农产品质量品牌。
⑥加强优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产销对接。市农业主管部门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直接挂钩,鼓励利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和“一村一品”专卖店销售产品,鼓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单位、金农奖获奖单位采取专卖、配送等产销直挂的营销措施。扩大优质农业投入品连锁配送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构筑“绿色农资流通走廊”,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的覆盖面。
(二)食品生产监管由质监部门负责。
1.抽检计划。
(1)抽检原则。坚持科学公正、统筹安排、依法实施的方针,以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为主、专项抽查为补充,协调做好国家监督抽查工作。
(2)监督抽检重点。对实施生产许可的28大类食品和10大类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抽查及风险监测。监督抽查,每个产品单元平均抽检2次;风险监测,每家企业平均抽检2次。抽检工作结合产品季节性、节令性生产特点,按季度组织实施。
(3)具体安排。第一季度计划监督抽查检测1650批次,侧重元旦、春节热销产品;第二季度计划监督抽查检测1420批次,侧重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等节日热销产品;第三季度计划监督抽查检测1520批次,侧重夏季及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热销产品;第四季度计划监督抽查检测1555批次,侧重秋冬季季节性产品。每季度检测项目按照抽检产品标准进行。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要求,对食品加工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加强三聚氰胺监督抽检,抽检比例不少于所有批次的15%,同时对乳制品企业的出厂产品每周进行三聚氰胺抽检。专项监督抽查及风险监测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管计划。
(1)监管原则。坚持严格许可、强化监督、狠抓落实,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做到引导规范和执法监督、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落实责任和督导考评三个相结合。
(2)监管重点。以乳制品及含乳食品、肉制品、桶装饮用水、酒类、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为重点监管产品,以存在不良监管记录的企业和质量管理相对薄弱的中小规模企业为重点监管对象,以生产聚集区域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监管区域。
(3)具体措施。
①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把好食品生产许可关。制定实施进一步明确我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条件的意见,全面提升我市食品生产许可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的证前抽查工作,企业抽查率不低于20%,对抽查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坚决不予许可。对获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证后复审和监管,复审不合格的要停产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做好涉及滨海新区食品生产许可职能移交工作。
②定期宣传报道食品生产监管信息和执法打假典型案例,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9年第119号)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企业落实《实行食品企业停产报备制度的具体措施(试行)》(津质技监局食监〔2010〕517号)情况的检查,积极开展“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社会公众对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认识。
③落实好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改进和完善抽检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加强对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进一步落实检测结果季度分析制度。提高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抽样环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科学、合理安排抽检计划和抽检任务,强化问题产品的后处理工作。
④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查力度、处罚力度、吊销生产许可证力度,在全系统开展食品监管经验交流和观摩提高活动,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危及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
⑤加强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研发“天津市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动态监管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报送工作,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监管责任制;提升食品监管效能,引导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批次组织生产,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4)专项整治计划。
①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对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条件重新审核的通知》(国质检食监函〔2010〕811号)要求,继续开展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保持高压态势。
②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情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③切实完成国家质检总局部署的专项整治行动,处理好突发事件。
3.执行计划。
(1)加强对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制定并实施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对全市所有获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实行网格化监管,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保证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2)切实保障食品生产监管专项经费,按计划落实好食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经费预算并做到专款专用。
(3)完善并落实监管计划实施情况季度调度会制度,市质监部门每季度首月上中旬组织召开调度会,通报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情况,研究监管计划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监督抽检工作部署会,明确承检机构、产品品种与批次、完成时限等。每季度召开抽检不合格食品分析会,部署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的后处理工作。
(4)加强督查工作,不定期采取抽查、交叉互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监管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任务进度及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三)食品流通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
1.抽检计划。
(1)抽检原则。统筹安排、分级负责、严格程序、依法实施。
(2)具体安排。
①食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第一季度组织完成12个品种365个批次食品抽检任务。第二季度组织完成13个品种460个批次食品抽检任务。第三季度组织完成14个品种485个批次食品抽检任务。第四季度组织完成13个品种465个批次食品抽检任务。
②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对6类食品进行快速检测,检测目标食品3600个批次。
2.监管计划。
(1)监管原则。以网格化巡查为手段,以《食品安全监管“十查十看”》(津工商市字〔2009〕43号)为标准,以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重点,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规范引导与行政处罚并举、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2)具体措施。
①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工商分局、工商所和监管干部三级责任网格,形成岗位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分明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日常巡查,网格责任人依照流通环节工商监管职责,负责监督检查网格内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②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辅导培训、约谈预警、劝勉告诫、公告公示等行政指导方式,引导食品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进货查验与记录、不合格食品退市、在售食品定期清理、从业人员培训等食品安全经营自律制度。坚持抓源头、查流转、全程无缝监管的工作思路,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索证索票和“证票合一”制度,控制食品市场流通渠道,掌握食品流转状况,确保问题食品可追溯。
③按照工商部门两级抽检模式,以批发市场、总代理等源头经营者为监管重点,以农村、城乡结合部为监测重点区域,以婴幼儿配方乳粉、米面、食用油、副食调料、糕点、膨化食品等为监测重点品种,兼顾各类品牌和档次食品,兼顾批发商、超市、食杂店等受检主体,加大检测频次,增加检测品种,扩大整体覆盖面,着力解决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含乳食品抽检力度。对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实行每周抽检,对小型超市、食杂店等进行定期抽检。
④结合监管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或修改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巡查、内设机构责任分工、督察检查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基层执法到位。
(3)专项整治计划。
①开展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专项执法活动。
②开展进货查验专项执法活动。
③开展散装食品专项执法活动。
④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执法活动。
(四)餐饮服务监管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
1.监测计划。
(1)抽检原则。进一步加大餐饮食品的监督监测力度,完善监督监测机制,科学谋划地方餐饮食品监督监测。增加对合格率偏低的食品的监测数量和频次,并根据国内外情况,适当扩大风险食品监测范围。
(2)具体安排。针对餐饮服务单位实际,结合食品季节性消费特点,按季度组织实施抽检:第一季度组织完成抽取5个品种500个批次抽检任务;第二季度组织完成抽取15个品种1500个批次抽检任务;第三季度组织完成抽取14个品种1400个批次抽检任务;第四季度组织完成抽取10个品种1000个批次抽检任务。现场快速监测:每月对从业人员手部、熟食刀、熟菜板、熟食冰箱、餐饮具等共抽检500件样品,全年累计抽检6000件样品。
餐饮具消毒监测:每月抽检餐饮具400件,全年累计抽检4800件样品。
重大活动监测:根据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的具体安排,对蔬菜、冷荤菜、熟肉制品、水发海产品、人员手部、刀具、菜板、冰箱、餐饮具、紫外线灯、餐具消毒药浓度、热菜的中心温度等进行现场快速监测,监测农药残留、细菌总数、亚硝酸盐、甲醛、照度等指标。
2.监管计划。
(1)监管原则。强化辖区监管和网格责任,加强督导考评,落实执法责任;突出监管重点,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狠抓各项措施落实。
(2)监管重点。
①重点监管工作:强化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防范各类集体食物中毒的发生。
②重点监管单位:中小型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农家乐”旅游景点和重大活动场所的餐饮点。
③重点监控食品及餐具:乳及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畜禽及其制品、一次性塑料餐具和一次性筷子。
④重点监管环节:重点检查卫生许可证、健康证;进货索证索票台账;库存食品质量;加工过程卫生;生熟食品是否分离;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凉菜间的专柜贮存、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具称量、专账记录;防蝇、防鼠、防蟑螂、防污染设施;餐饮具消毒情况;餐厨垃圾处理情况。
(3)整治措施。
①严格落实《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0号),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审查标准,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准入关。加强对餐饮场所布局、卫生设施、卫生制度、许可要件等关键环节审查,规范餐饮服务许可审批流程,强化对餐饮服务许可质量的督查和稽查。年内全市抽查400户,各区县抽查100户。②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商务部的统一部署,在我市启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制定实施方案,量化考核标准。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分批实施,逐步推广,力争到2011年底,在我市创建3个示范区(县)、20条示范街、300个示范店。
③为配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的实施,在餐饮服务单位开展“标准图示法”管理的试点工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餐饮服务单位组织从业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餐饮卫生进行彻底清理,使卫生达到最佳状态,对最佳状态进行不同位置的拍摄并制成照片,即为“标准图示”;每位从业人员在每餐后将自己负责区域的卫生恢复到“标准图示”所标识的状态,餐饮服务单位管理者对照“标准图示”进行检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餐饮服务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年内区县试点单位不少于15家。
④继续加强与教育、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卫生监管,落实食品原料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生熟工具器具分开、餐饮具消毒、食品烧熟煮透、菜品留样等关键控制措施。加强日常监督和指导,落实责任追究,确保监督检查全覆盖,预防食物中毒。年内组织联合专项检查全市不少于1次,区县不少于3次。
⑤加强对集体用餐配送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标准,严查超负荷加工,指导和督促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完善硬件设施,严格落实操作规范,全面达到b级以上信誉度,全面配备食品卫生管理员,全面实施生产加工关键点记录制度,全面落实温度与时间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菜品48小时留样制度。积极探索集体用餐生产供应全过程监管方法,加强对烹调、清洗消毒、饭菜分装、二次加热、运输等关键环节的过程性监控,防范发生食物中毒。年内组织联合专项检查全市不少于1次,区县不少于2次。
⑥加快公共餐饮业提升,确定公共餐饮服务单位短期和中长期整治目标,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和指导小型餐饮服务单位改进卫生设施条件,在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积极推广使用洗碗机或热力消毒方法,在小型餐饮服务单位、餐饮街或小吃广场推行集中清洗消毒方法。积极推广西青区大寺镇政府发展小餐饮市场经验,解决放心早点和小餐饮无证经营难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解决餐饮服务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年内召开现场观摩会。
⑦加强对“农家乐”旅游景点餐饮的规范化管理。区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完善“农家乐”和农村流动厨房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培训和指导,落实管理和监督责任。加强对“农家乐”和农村流动厨房现场监督指导,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年内组织联合专项检查全市不少于1次,区县不少于2次。
⑧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在巩固已取得的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将问题乳粉、食品添加剂、“地沟油”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专项整治工作固化为日常监管工作,转化成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做到对上述食品及用品的来源未查清,涉案单位、责任人未查处,产生的原因未解决,所有涉案人员未处理,整改措施未到位不放过的“五个不放过”,确保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年内组织联合专项检查全市不少于1次,区县不少于2次。
⑨加大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力度。完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规范,促进重大活动保障科学化、标准化。做好2011年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准备工作。坚持全市联动、区间联合、全员参与、全程监督和现场快速检测的重大活动卫生监督保障机制,强化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监管,保障餐饮食品安全。
⑩严厉查处无证餐饮经营行为。全面摸底无证餐饮经营的原因和状况,与工商、综合执法、房管、环保等部门联合,采取疏堵结合、分类监管、正面引导、综合治理方式予以规范和解决。对不具备经营条件和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严肃查处并坚决取缔。年内组织集中清理活动全市不少于1次,区县不少于2次。
(4)保障措施。
①强化网格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在继续落实网格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网格化监管网络平台,实行全市联网,便于广大市民随时查询每户餐饮服务单位监管责任人和监管情况,积极做好社会监督;将网格化监管与街、乡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接,强化“管片”监督员对辖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
挥基层部门的监管作用;将“包店”监督员与餐饮单位的自身管理网络对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落实岗位、卫生要求和考核指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②在餐饮服务单位继续推行日常监督检查和全年量化检查结果“两个公示”制度,采取监督公示栏和信誉等级标牌等形式在餐饮服务单位店 堂明显处进行公示。监督公示栏主要公示餐饮经营者的承诺、检查内容、责任监督员和监督电话,图示近期检查结果。信誉等级标牌主要反映餐饮服务单位全年检查的量化结果和卫生信誉度。通过“两个公示”,促进经营者自律,强化监督人员责任,引导公众健康消费。
③针对餐饮服务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研究实施针对性强的监管措施。继续推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重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狠抓整治问题乳粉、食品添加剂、一次性塑料餐具、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等措施的落实。
④在夏秋两季、节假日、开学、中高考、重大活动等易发生食物中毒时段,适时发布预防食物中毒警示公告,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巡查,公布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群众投诉,加强婚庆和集体活动的会餐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防止群体食物中毒的发生。
⑤在日常监督执法中增加现场快速检测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全程现场快速检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布预警信息,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⑥采取日常监督工作抽查,全面工作定期督查,大案、要案专项稽查的方式,加强对监督执法工作的督查、稽查和社会监督。
对于大案、要案及时实施稽查,查清监督责任,实行过错追究;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年终对区县工作督导考评一次。聘请社会监督员,采取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对餐饮服务单位卫生及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社会监督;定期征求社会监督员对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进出口食品监管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
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环节监管,提升进出口食品质量,建立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实时通报机制,推进政府、检验检疫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切实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检验检疫机构负监管责任的进出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1.全面提升检验检疫质量工作水平,全力构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自检自控、进口食品全部实施集中查验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新机制。进一步提高进出口不合格食品的检出率。
2.组织对进出口肉类制品、乳制品及含乳食品和进口酒类等重点敏感进出口食品开展专项督查。
3.加强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备案、核查工作。加强对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符合性检测,符合性检测与产品的安全卫生检测同步进行,确保进口预包装食品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4.从源头抓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出口食品原料备案种植养殖基地日常监管和审核工作。重点审查肉、禽、水产品、蜂产品、蔬菜备案种植养殖基地是否符合标准,严控农药、兽药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的违规使用。
5.结合我市出口食品、农产品的特点,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6.落实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备案制度,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列入国家质检总局违规企业名单的企业采取严厉限制措施,督促企业认真履行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7.鼓励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组织开展我市进出口食品分类管理工作,扶持优秀企业扩大出口,为诚信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8.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收集、研判、处置风险信息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敏感性,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把关的有效性。
9.继续落实国家和我市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加大投入,组织科研攻关,积极引进检验检疫人才和设备,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10.严格执行天津口岸进口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及天津口岸出口食品有毒有害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
(六)生猪屠宰监管由商务部门负责。
1.出台天津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硬件设施档次,推动规模化生产,淘汰落后产能。
2.建立屠宰监管技术系统,我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部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3.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对私屠滥宰、猪肉注水等问题的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控、重点查处。
4.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大力支持品牌企业,提高其销售比重。
5.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肉品抽检,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6.审核外埠进津生猪定点企业资质,未达到标准的外埠生猪产品要全部退出,净化我市猪肉市场。
五、风险监测与评估
按市卫生局制定的天津市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六、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信息发布。按照《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卫监督发〔2010〕93号)有关规定,整合信息资源,切实做好监管信息发布工作。重要信息及时向同级和上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涉及其他部门的,要及时通报。
农业部门要依法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信息。质监部门要依法发布食品生产许可公示相关内容、批准或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情况、食品监督抽查结果和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工商部门要依法发布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行为、专项整治、食品质量检测等食品安全监管信息。
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整理和通报各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公布相关监管信息,重要信息要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
七、宣传教育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各有关监管部门,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有关安排,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活动。采取集中宣传培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等形式,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宣传食品安全有关政策法规,及时发布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动态及监管信息。2011年9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好活动的启动仪式。2011年11月开展全市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各自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制定并宣传“十二五”专项规划,开展好本系统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八、落实责任、督查与考核
(一)农业部门。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理顺政府行政管理和部门行业监管的事权事项,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市、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对于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有关负责人依法进行问责。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区县人民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健全市、区县、乡镇和企业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健全事故报告系统、危害评估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和完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督查制度。探索建立健全重大农产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分析事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预警。设立全市统一的举报电话,形成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一体化快速反应体系,搞好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切实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
(二)质监部门。进一步健全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召开食品执法情况通报会,公布各区县质监部门食品案件的查处情况,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制定食品监管计划落实情况综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纳入区县质监部门年终考核范围。
(三)工商部门。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职责分工,形成科学的监管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网格化巡查作用,按照《食品安全监管“十查十看”》要求,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采取典型案例、座谈研讨、重点督查、交叉互查等方式,加大业务指导和督查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本着重点突出、指标量化的原则,结合监管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量化食品安全考核指标,调动监管人员积极性,全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任务有效落实。
(四)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健全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制,采取科包街(乡镇)、组包片、人包店(厂)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按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05〕232号),落实监管内容,规范监督流程,细化考核指标,加强督导检查。加大督查力度,严防责任缺失;对履行职责不力、监管不到位和迟报、漏报、瞒报重大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将食品安全监管稽查工作纳入系统计划和年终考核范围,实现目标管理。
各区县根据本计划,结合本区县实际,制定相应的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计划。
2011年6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区县的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工作情况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中期督查,10月底进行督查与考核验收,并将结果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