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时间:2019-05-13 20:1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一篇: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救助概念与内容

(一)概念

1、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基础;因个人、自然、社会原因导致;由政府和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体系

1、基本生活救助

(1)是社会救助的核心

(2)有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3)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4)通过建立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发放供养经费来使其生活达到当地平均水平

2、专项社会救助 具有重叠性

(1)教育救助:现金、实物救助(2)医疗救助

(3)住房救助:租金减免或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危旧房改造补助(4)司法救助

3、灾害救助: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先救治,后救助原则

二、社会救助基本程序

(一)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

需考虑的因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村收入、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必需消费支出

(二)救助材料的申请

向所在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三)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

(四)救助审批

(五)救助款物发放

(六)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

救助对象有进有出,救助资金有高有低

(七)申诉:向当地民政、纪检监督部门反映和申诉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区别于社会保险

2、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3、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形式:现金、物质、服务性救助 时间:临时、长期的固定的救助 类别:常规性、特殊性救助

5、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由社会救助的无偿性决定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3、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2、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4、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六、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贫困救助是其核心

1、增能理论

2、优势视角(能力是其核心概念)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一)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2、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1)现金给付、政府救助、慈善捐赠、企业减免(2)政策正朝着综合性、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社区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平台

(1)提供物质帮助(2)提供就业机会

2、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除了政府,还有各类社会组织(1)建立邻里支持网络(2)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3)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教育救助

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1)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费、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学生住宿费和午餐费

(2)高、中等阶段:去学习报到的路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3、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奖贷助补减

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二)医疗救助

1、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三)住房救助

1、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2、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社工要协助住房管理部门和低收入家庭认定部门建立动态跟踪制度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灾害紧急救援

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辅导

(二)灾后重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 民政系统主要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

1、在现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管理机制下,社工应当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

2、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

(二)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三)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主动救助: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

2、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四)流浪儿童

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1)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

(2)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类家庭、家庭寄养(3)安置与跟踪服务

对刚回归家庭的儿童要展开安置服务;

对如暴力、歧视造成的流浪儿童要坚持跟踪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生活救助的跟踪方法

(一)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

1、结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1)要准备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2)要准备并善于与服务对象会谈

2、预估——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1)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人员

(2)是否能够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3)服务对象是否期望过高,与自身现实条件是否相符,是不是超过了社工的处理范围

3、规划——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

(1)在选择介入角度时,社工要根据“最容易接触、最容易改变、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原则选取(2)需要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

(3)制定并实施规划:便利性、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可行性

4、评估——分析工作过程和效果

(1)直接收集所需信息:服务对象的口头报告、观察服务对象的行为、专业量表

(2)间接收集所需信息:家庭访问、社区走访

5、结案——总结并结束工作(1)情绪与反应的处理

(2)巩固工作成果: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对服务对象的收获和能力进行总结;要表达开放性意愿;为了使服务对象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前景,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确定自己的、家庭的发展目标,鼓励服务对象有勇气、有信心面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

(二)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原则(1)个别化原则

(2)接纳原则(3)鼓励合作原则(4)参与解决问题原则(5)适时评估原则

2、小组工作的过程

(1)小组初期:小组还没形成,只是个设想

(2)小组聚集期:第一次会谈后进入小组聚集期;社工要掌握的技巧是在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共同遵守的规范,如保密规范小组、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等、积极参加讨论和分享、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

(3)小组形成期:成员开始互动、沟通,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角色出现分化,小组规范也开始形成;社工要善于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焦点变成问题(4)小组冲突期:小组成员之间会有竞争,与社工之间产生抵触,并且开始出现试探或挑战等行为

(5)小组维持期:相对稳定时期,因为组员之间彼此了解,对于小组形成的规范比较认同,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增强(6)小组结束期

(三)社区工作

1、基本原则

(1)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2)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3)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2、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

(2)社会策划模式:强调解决社区内部的实质性问题

3、主要任务

(1)改善社区环境(2)发展社区网络(3)促进能力建设

二、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1、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提供救助

3、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

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三、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灾害预防

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

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

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

2、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

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

(三)灾后重建

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外展服务

1、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

2、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注意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机构服务

1、思想转化

2、行为矫治

3、继续教育

4、技能培训

第二篇: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模版)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三)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1)参与贫困救助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2)改善救助对象劳动就业的环境

2,个人改善层面上的社会工作

(1)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

(2)帮助救助对象获得最低生活保障

(3)推动服务对象的就业和经济自主,提升救助对象的人力资本

(4)有组织,制度化推进反贫困计划的实施

(5)提高救助对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6)为救助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二)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灾害应急救助:(1)组织受灾群众转移(2)安排灾民基本生活(3)社会秩序维护(4)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1)社区人居环境灾后重建(2)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3)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3,社区减灾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

2,服务机构内的救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类家庭,家庭寄养,教育技术培训

4,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跟踪回访

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社会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尽可能主动接触贫穷者(2)注意对服务对象的引导(3)重视救助对象实质需要的满足(4)注重资源协调

2,小组工作方法:救助对象子女成长小组,贫困单亲母亲小组,下岗失业人员支持小组

3,社区工作方法关注点:环境的改善,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

(二)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灾害应急救助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1)用专业方法组织受灾群众转移(2)用专业方法安排灾民基本生活(3)用专业方法维护社会秩序

2,灾后社区恢复重建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用专业方法组织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2)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3)用专业方法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3,社区减灾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1)社区灾害风险分析(2)减灾宣传和知识普及教育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外展服务街头救助2,思想和行为矫正3,教育和技能培训4,跟踪回访|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完整版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接案步骤:接案前的准备、面谈、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做接案会谈记录。

接案: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救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发展而来。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主动救助和转介及外、展来的,并已使用或正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接案的准备工作: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在资料准备有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面谈提纲内容: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目的和内容及双方的角色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求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和期望、询问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

面谈目的: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到助人目标。

面谈环境:原则是创造方便昨有利会谈进行的环境,场所空间尽量使其自由、舒适、简单、温馨、避免过多装饰;两人位置在90-130度角,距离1-1.5米间;严格遵守时间约定,关掉手机,通知相关人员勿扰。

面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二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其进入角色、促进和诱导其改变、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工作进程。

澄清:第一,其对自己的、对社工的期望,社工对其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第二,对比找出二者想法差异和距离;第三,协商一致。

决定的可能: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面谈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沟通:又称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

治疗性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治疗性沟通功能:提供支持、减轻焦虑、协助树立正确想法、促成问题解决行动。

倾听运用:一,通过向其传达对其专注;二,设身处地地感受;三,与其互动,对其叙述给予适当回应。资料收集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收集方法: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利用已有资料、问卷调查。接案会谈记录内容:面谈目的、过程、对面谈的总体评估、建议。

接案注意事项: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其要求的服务符合工作范围。

预估: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预估任务: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本身及环境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客观因素:背景资料、所处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预估的基本步骤:探究情况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做出预估摘要。探究。。。:描述其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描述其处境及生活中的社会系统情况、探究其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描述其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其资源状况。

分析资料做摘要步骤:对其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

预估摘要内容:对其自身系统的预估、对其家庭系统的预估、对其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计划:服务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服务计划的构成:目的及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政策倡导等。

制定计划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其意愿、详细和具体、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制定计划方法: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目标设定程序:一,确定其需要和问题;二,向其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三,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

四、重在促进其成长;五,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六,与其讨论目标的可靠性和可能的利弊;七,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构建行动计划步骤:一,选择介入系统;二,选择介入行动。

介入行动:危机干预、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第四节介入

介入: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服务对象系统达到计划服务目标的过程。介入分类:直接介入、间接介入、综合介入。

介入焦点:一,增加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

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二,个别化;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五,瞄准服务目标;六,考虑经济效益。

第五节评估

评估: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评估的目的:一,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三,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四,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评估的类型: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评估的方法: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基线测量评估、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

收集评估资料的三种手段:一,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二,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三,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

基线测量: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一,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往前后的变化,以此判断介入目标实现的程度。

基线测量应用范围: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

基线测量操作程序: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建立基线的方法:一是确定介入目标;二是选择测量工具;三是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评估注意事项:一,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二,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估过程;三,评估的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四,要切合实际需要。

第六节结案

结案:当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即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下可以自己开始新生活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结案时的工作:一,总结工作;二,巩固已有改变;三,解除专业工作关系;四,撰写结案记录。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两极情感反应,即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

结案类型:一,目标实现的结案;二,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三,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四,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常见的负面反应: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一,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过程,以确定是否时机成熟;二,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三,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其学会自立;四,估计一些可能破坏因素,预防问题产生,稳定成果后再结束;五,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成果,以建设性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概念: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

儿童定义的要素:一,是人生命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三位一体;二,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三,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儿童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生理特点:成长性、基础性。

心理特点: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行为特点:探索性、模仿性。

儿童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儿童分婴儿期0-1岁,幼儿期1-5岁,学龄期6-14岁。儿童社会工作定义: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会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事业。我国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当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遥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

儿童社会工作四特点:一,立中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二,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三,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四,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中国儿童社工的法律基础;宪法,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社工理论基础:儿童物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心理社会发展论八阶段:一,学习信任阶段0-1.5岁;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三,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四,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五,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七,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八,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

儿童社范围分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微观中按服务对象类别分一般儿童社工和特殊儿童社工,特殊儿童社工类型分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替代性。

影响儿童的重要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现阶段儿童社工的具体机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工组织。

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由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与权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儿童工作中,社工担当的角色有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保护者。

需社工特别保护的儿童:被拐卖儿童、残疾儿童、被遗弃儿童和孤儿、流浪儿童、受虐待儿童等。

常用评估量表:智力量表WISC、行为量表CBCL、社会期望量表CSD、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受虐量表。儿童社工的具体方法;儿童辅导、儿童小组工作、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儿童辅导: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在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

想象互动游戏治疗技巧:一,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二,刺激性;三,设定限制;四,相对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又称箱庭游戏,两个规定大小的天蓝色装沙矩形盘,沙子,沙盘模具。游戏最重要的设置“童心”。儿童小组工作:一种通过小级过程小组社工的协助,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个人及小组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要点:一,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安全;二,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三,避免道理、复杂与抽象问题;四,社工亲切和蔼,具亲和力;五,社工应带给儿童平等感。

亲职教育服务: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活动。如亲子沟通地小组。

受虐儿童:被其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一,造成受伤或允许意外受伤;二,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造成伤害;三,对儿童性侵犯或允许此类事情发生;四,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发生;五,受伤的结果超过只是单纯体罚。

儿童疏忽: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宝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儿童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者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的遗弃。

儿童身体虐待指标:淤伤、烫伤、撕、裂伤、骨折、头颅伤、内伤等。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的界定

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的年龄规定在25岁以下;共青团规定团员年龄为14-28周岁;少先队队员的年龄为7-14岁。

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多变、创新、反叛。

青少年文化四类型: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政治偏激青年。

青少年发展性特征:一,兼具质与量的改变;二,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特质;三,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特 征;四,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五,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六,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1.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青少年工作: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青少年社工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中层层面针对青少年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针对法规或政策进行。

青少年社工的服务原则:一,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二,接纳与关爱青少年;三,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四,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发展性的、预防性的、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发展性青少年社工内容:一,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二,举办各种活动;三提供国内外时速信息服务,使其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四,提供其发展中各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五,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等。

预防性青少年社工内容:一,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二,改善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三,改善青少年社区生活环境;四,探索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五,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等。

治疗性青少年服务的内容:一,提供补助帮助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正常成长;二,提供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的保护服务;三,提供青少年安置服务;四,提供治疗性服务;五,提供矫正服务。

青少年社工方法分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针对个人、群体、社区开展工作所必须运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间接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小组工作的核心要素:目的性、过程性、计划性、互动性。

罗斯总结的小组工作功效:一,提供同伴增强机会;二,更能刺激大多数当事人的真实世界;三,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直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四,小组内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组织重新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青少年小组工作:娱乐小组、游戏技巧小组、教育小组、任务小组、问题解决和决策小组、焦点小组、自助小组、社会化小组、治疗小组。

社区工作特点:一,以社区为对象;二,以结构导向的角度分析问题,调整各种关系;三,介入的层面比较广泛;四,强调居民的参与;五,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

社会工作行政:把一个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包括行政人员——领导者——与所有其他职员——下属或团队成员。基本过程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

社会研究:在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乾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研究五层面:一,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二,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三,服务过程研究;四,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五,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一,青少年需要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三,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服务计划设计:指社会工作者达到一定的服务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设计。两个层面:计划的过程和计划的结果。计划根据方案形成的不同依据,划分为社会问题取向和个人需求取向两类型。

社会问题取向;指计划设计是通过问题分析、诊断、方案设计的过程来完成的。

个人需求取向:指服务方案的设计是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工作者是发起者和推动者。

影响计划设计的主要因素:机构的宗旨、服务对象的需要、资源条件、计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服务对象的参与。计划设计的过程:评估需要、确定目的及目标、制订活动方案、评估、撰写计划书。

清楚的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一,应该是与问题和目的有关联的;二,是可达到的;三,是可量度的;四,有时限的;五,目标间是有关联的。

活动方案的制订包括:理念、目的和目标、对象、性质、时间、地点、程序、资源、应变计划、评估。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 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六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的界定:我国政府多以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

年龄的影响:1.生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老人的生活安排和生活方式;2.心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了老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特点和应对问题的方式;3.社会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了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4.生理、心理、社会年龄对开展社会工作的意义。

老年期的划分: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为高龄老年人。老年人的特点:生理的老化、心理的老化、社会的老化。智力分为结晶智力、液态智力。

角色理论:有关较年老的人的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影响的理论。

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身后事宜安排、一条龙照顾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的注意事项:价值观问题、自我意识与督导。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处理精神问题。

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个人帮助、出行和行动服务、紧急呼叫系统等技术支持、专门服务项目的提供。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觉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五点:1.珍惜当下非常重要;2.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3.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撼;4.接受生活中的好与不好,寻求和解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的缺撼;5.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老年社会支持网络: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家庭思维、社会融合。

正式支持体系:主要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涉及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年人权益保障等。

非正式支持体系三类:一,家庭成员对父母的养老支持;二,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三,非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英国婉格尔的五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型、自我局限型。非正式支持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家庭思维:把老年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

家庭体系工作内容:一,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二,识别成功应对技能,并据需要拓展新技能;三,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次序;四,制定老人行动方案。

老年特殊问题: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临终关怀、自杀。

虐待老人: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情感或心理及经济方面对老人采取非人道的做法。

社工介入虐待的主要措施:1.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2.为不同境况中的此类老人提供救助性服务;3.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4.作政策方面的倡导和舆论方面的呼呈,改变和调整其家庭社区环境。

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的人面对死亡的心中历程: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社会工在老人濒临死亡时做的工作:提供情感支持、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讯、做丧亲辅导。

临终关怀服务:控制疼痛和症状、协助老人及其家人解决医疗费用方面的问题、提供丧亲后续服务。

临终关怀的四个指导原则:一,病人及其家人是主要的照顾对象;二,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团队负责提供临终照顾;三,控制疼痛和病症是第一位的;四,提供丧亲后续服务用来支持丧亲的家人。

自杀评估风险因素: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老年人个案工作的独特之处:一,在接案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跟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二,在预估阶段要特别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三,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四,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五,在评估阶段要重视老人的主观评价。

老年人社工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社区照顾、养老机构照顾。

个案工作的注意事项:一,营造适宜于老人沟通的环境;二,多方求证老人的问题;三,特别需要尊重的需求;四,尊重老人的自决权;五,耐心。

小组工作的注意事项:一,尊重自决权;二,平衡对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三,尊重保密权;四,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成员免受伤害。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困难老人。社区区工作的三类服务:居家服务、社区中心服务、社区入住设施服务。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采用优势视角;充权;统筹规划;资源链接与整合。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

1、不同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娱乐都在同一个地方,交往的都是同一群人,所有日常活动都有日程安排;

2、机构中老人在生活中怕身份和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老人的日常活动不得不由他人陪伴,受到的对待也与他人类似,几乎没有灵活性和个性;

3、老人受到非个人化的对待,因他们们在入院时被剥夺了个人财物。个人不能带太多的私人物品入院。个人的隐私也因为物理空间的安排而受到限制,如几个人一间房,中间又没有隔断;

4、老人与外界间有设置的障碍,使他们丧失了通常在外界扮演的角色。由于人手不够,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常困在照顾机构中,与机构外的人很少有社会交往;

5、老人依赖工作人员来得到身体照顾与情绪支持。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评议可能与工作人员不同,而工作人员却要处理他们的全部生活。他们可能未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结果,有些人可能会受压抑,或是自我退缩;

6、失去自身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交往,加上大的生活变化,使老人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

7、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想法和行动的感受;

8、为了适应养老机构和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一些场合;

9、为了适应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

10、老人可能接纳养老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他们即使有时有心要返回社区,也没有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

照顾质量:园艺模式,满足老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老人的社会和情感要求;仓储模式,延长人的寿命重点是提供一个居住环境、饮食、健康和医疗服务。

提高老人照顾质量的措施:一,承认和尊重老人的隐私;二,增强其自主生活的感受;三,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多与他人保持接触;四,建立起积极关系,使老人始终前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

女性“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妇女“四期”: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哺乳期。

妇女的需要:生殖健康的需要、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妇女社会工作:针对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回应妇女的需要,解决妇女面临的问题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中国最大的妇女组织:全国各级妇联。

社会性别视角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国内地社会性别视角的提出,源于北京召开的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一,关注妇女的多样性;二,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三,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四,“个人的即政治的”;五,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最终目标。

直接目标:一,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二,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三,解决妇女的困难和需要。间接目标:一,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个人的即政治的”;二,提升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三,建立妇女支持小组。

最终目标:一,重新建构权利关系;二,建立妇女网络间的连接;三,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

妇女社会工作原则:一,承认妇女及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二,尊重其作为独立的个体;三理解接纳其现实处境及生存选择;四,认识其本身的资源;五,发展的主体;六,增加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七,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其互助;八,关系平等。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三方面: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维护妇女权益和关注妇女的发展;倡导和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单亲母亲家庭:因为丧偶或者离异及其他一些原因而导致的只有母亲和孩子一起组成的家庭。

问题: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单亲母亲的贫困公、就业困难、再婚困难,社会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和偏见,及缺乏针对性的社会保障。

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一,尊重和接纳现实中家庭婚姻的多样性;二,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冲突;三,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四,父母职责同样重要;五,社多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减轻家庭负担。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范围包括:拐卖妇女、婚姻暴力、性暴力、性骚扰和性服务及基于男孩偏好的强迫堕胎等。

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配偶或者亲密关系一方通过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方式,造成一方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伤害。

受虐妇女综合症:长期遭受婚姻暴力的妇女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婚姻暴力呈现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特征,分愤怒情绪积蓄期、爆发期、道歉、宁静、爱、喘息期等。拐卖妇女:以出卖为目的,涉及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等行为。

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一,接纳而不是责怪;二,尊重其人格独立,提升自信心;三,关注其安全;四,与其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

生殖健康:与生殖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状态。

妇女生殖健康方面的存在问题:一,妇女的生殖健康受到危害;二,缺乏相关知识,意识不到此为自己的权利;三,流动妇女生殖健康保障边缘化,极度缺乏。

妇女参政包括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权利参与指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开展决策和公共管理;民主参与指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

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工作:一,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二,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三,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导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权利以及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

包括:一,妇女受压迫是人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象;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徇人类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三,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四,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提出的。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性别: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度、活动及责任等。

社会性别主流化:1997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结论,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对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性别分析的方法;二,妇女赋权的方法;三,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四,宣传教育、倡导和资源的链接。

摩塞把妇女的需要分为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指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就其社会承认的角色而确定的需要。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要。

赋权:使一个人感觉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尊重自己、充满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的过程。

赋权干预目标:意识提升、增强能力发展技能、参与并扩展在家庭、社会和社会方面的支配和决策的力量、行动。妇女赋权的主要方式:透明化、鼓励和肯定、权力分析、意识觉醒、倡导政策改变。

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一,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二,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三,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四,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信任关系建立的具体技巧:1.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倾听、反映感受和表达同感;2.接纳而不是责怪;3.鼓励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4.肯定其承担责任的价值;5.尊重其语言表达逻辑;6.社工是促进者与其建立的是双向的协同关系。

妇女工作的宣传教育方法:1.利用各种政策出台和修改的机会进行;2.利用各种节假日作为推动和宣传的契机;3.利用各种突出性事件进行;4.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将性别意识纳入各种培训活动中。

倡导:为了确保社会公正,站在服务对象或者受助团体的立场上,直接从事代表、捍卫、支持受助个人或者团体利益的活动过程。

资源连接包括:个人身边资源连接、个人所在的社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连接等。

第六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1990年12月颁布、2008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精神残疾者6种。

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为万人,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17.80℅,与日俱增。

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上环境障碍,重新加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一,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二,提供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三,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四,有效利调解的方式;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开展工作的前提: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二,康复服务庆有多部门的参与;三,康复依赖于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四,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五,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六,难以确定治疗的终点;七,其关心的是外观形象、残存功能和在社会及职业方面的角色。

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心理障碍。

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交通不便、体力劳动困难、农村缺医少药求医较城市更困难、社会服务难。农村90℅以上的残疾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帮助,只能维持低水准的生活状态。

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一,社会福利政策;二,家庭扶助:最低保障制度;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四,就业政策;五,康复与医疗救助;六,伤残抚恤;七,社会保险;八,特殊教育;九,文化生活照顾;十,改善社会环境。

1996年4月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启动。

改善社会环境:一,建设无障碍环境;二,社会理解与互动;三,助残日。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决议,12月3日为国际助残日。

3月3日为世界爱耳日,2010年主题“重建听的希望”;6月6日为世界爱眼日,2010年主题“关爱青少年眼健康”。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其一是努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其二是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特点:一,是一部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法律;二,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我国主义精神文明一致;三,通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四,是一部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容量的法律。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是曾经的全国性残疾人组织,1988年3月11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和联合国残疾人上中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内设中国盲人协会、中国聋人协会、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智残精神病人亲友会等。

省、市、县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街道、乡镇及残疾人较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残疾人基层群众组织。

残疾人的法律政策咨询几个突出方面:意外伤害赔偿问题、劳动就业问题、求学问题。

法律援助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一般条件包括: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特殊条件:一是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二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三是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能获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原则:运用法律武器,发挥公证职能,服务残疾人。

无障碍环境: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包括物质无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物质环境无障碍: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

残疾人家庭环境改选主要为肢体残疾者进行出入门、过道、卫生间的改造,一要学习有关,了解市场情况;二,要尊重残疾人案主的自决,实事求是地解决总是;三,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取得支持;四,强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的原则,根据案主的需求具体处理。

美国哲学家马斯洛强调“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社区康复模式、社会康复方法、职业康复方法、教育康复方法。

社区康复: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靠、经济的全面康得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四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0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和70年代的开展的精神病人和智障青少年“工疗站”康复方法,引起国际重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一,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二,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三,在社区中可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四,可因地制宜地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社区康复原则:社会化的工作原则、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因陋就简的原则、因势利导的原则、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社区康复的内容:开展残疾的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的残疾,提供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是采用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各种障碍。

社会康复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社会康复: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社会康复方案:一,协助康复医师医治;二,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并进行转介服务;三,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四,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五,提供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社会适应问题。

职业康复方法: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第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在香港称感化工作,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分:针对罪犯的和针对社会环境的。针对罪犯的包括:监管功能、矫正功能、服务功能。

针对社会环境的: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福利性,特殊性,系统性,专业性。

矫正对象的需要;一,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二,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三,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矫正对象的问题:一,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还必须;二,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三,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感化社会工作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观护人—美国波士顿制鞋匠约翰·奥古斯特斯。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通过,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矫正社会工作由此建立。1987年英国制定《初犯法》,确立“感化精神”,1907年通过《感化犯人法》,1925年制定《刑事裁判法》,设立“司法裁判区”,每一司法裁判区设“感化委员会”,保证了矫正工作的进一些开展。

日本的矫正社会工作是在吸收了英美经验的基础上于二战后建立发展起来的,1947年和1949年,日本分别制定了《恩赦法》和《犯罪者预防更生法》,由此开始了相亲法律建设的新时代,其他的有《更生紧急保护法》、,《缓刑执行者保护观察法》、《保护司法》、《刑法》、《刑诉法》、《少年法》、《少年院法》、《妇女辅导院法》、《儿童福利法》、《轻犯罪法》等。

香港矫正社会工作主要借鉴英国经验。20世纪30年代,感化制度由英国引入,1938年在监狱增设感化部,1948年成立社会局,1950年设立“首席感化主任”职务,80年代中期起“社区为本”精神引入司法矫正领域,进一确立起一套用“社会服务令”等非监禁形式对罪犯进行矫正的制度体系。

台湾1962年公布《少年事件处理法》首创少年观护制度,开启先河,1981年起在各地方法院检查处配置观护人督导。

社区矫正: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五种犯罪刑罚: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和暂予监外执行。21世纪,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区矫正”提上议程;2002年8月上海开始试点,2004年8月 全市推广;2003年6月北京试点,2004年5月扩大试点范围;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6省第一批试点开始;2004年8月12省第二批试点开始。

社区矫正的任务:一,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其管理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加强教育,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三,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接收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考核与奖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监护制度、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矫正人员的培训制度。

接收制度:法律文书生效后7日内,送达其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并责令其在法律文书生效后5日内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司法所奖惩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和减刑奖励;不服管教,严重违规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矫正期3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可纳入低范围。

监外执行期满的,司法所在期满前1个月作出鉴定,原批准机关及时作出“准予继续监外执行”或“收监执行”。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矫治方案;思想汇报、阶段考核奖惩材料;解除矫正鉴定材料和其他应存档的有关材料。档案由司法所保存,10年。

矫正社会工作内容:司法判决前的服务、监禁场所中的服务、社区矫正中的服务及刑满释放后的服务。判决前的调查报告三部分:犯罪事实的记录;前科;本人的生活史。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一,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辅导;二,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生活困难;三,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监禁场所包括戒毒所、看管所、劳改劳教场所及监狱,主指监狱。

监禁场所中的专业服务: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1.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2.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3.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4.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公民教育、心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三,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帮助服刑人员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院舍类型: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教养院、感化院。

更生保护: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源于美国费城,内容包括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提供物质援助。

人道主义: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角“社会—心理”视角。基本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行为治疗方法、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二,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的运用。三,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行为治疗方法技巧:

一,反应性技巧:反制约、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

二,操作性技巧: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塑形、连扣、惩罚。

三,综合性技巧:由规则管理的行为、模仿、敢于自表训练、松驰训练。

增强物的使用原则:一,尽快给予奖励;二,让其明白为何得到奖励;三,交替使用多种;四,鼓励其自行选择;五,注意是否符合当事人;六,留意使用量。

1955年美国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代表引发事件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行为。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社区工作方法运用注意问题:一,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二,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三,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宏观上讲,把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微观上讲,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以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

个案管理:照顾管理或服务管理,是指专业人员为一个或一群服务对象协调整合一切助益性活动的一种程序。个案管理运作程序:发掘个案和转介,评估和选择,计划制订,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估,结案。

个案管理需注意的问题:一,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二,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三,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四,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八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国家依据法定的形式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种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待:按照国家规定对待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帅。

抚恤: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安置:一般是指对特定对象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分: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军休社会工作。

优抚医院工作包括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和得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五个特点:

一,政治性: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直接服务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功臣、直接关系部队和社会的稳定。

二,政策性:政策性强、政策的政治含义高。三,协调性:协调部门多、任务重。

四,特殊性:服务对象身份特殊、需求多样、保障环节复杂。五,矛盾性:政治化与市场化、计划与市场、主体化与边缘化。服务对象的特点:覆盖范围广、军队情结深、需要层次多、问题压力重。

优抚医院服务对象包括:伤病残军人、带病回乡复员退伍军人、患严重精神病的复员退伍军人。需要包括: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光荣院优抚对象:孤老烈属,孤老退伍红军老战士,孤老残疾军人,孤老复员军人,未满16周岁的烈士遗孤和患有残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顾的烈士子女。需要;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对象: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复员士官、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及伤病残初级士官和义务兵。需要: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军休社会服务对象主要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包括:抗日战争日期入伍的营职以下;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团职以下;解放后入伍的师职以下军队退休干部;军队退休士官。

军休干部需要:军队情绪、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

优抚医院社工服务对象问题:一,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二,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三,生活保障问题;四,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五,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光荣院社工服务对象问题:一,老化问题;二,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三,心理失衡;四,社会地位下降;五,社会隔离。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工服务对象问题:就业难、隐性失业、延迟上岗。军休社工服务对象问题:角色失调、地位下移、心理失衡。

优抚医院社工内容:一,协助鼾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二,协助增强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三,协助处理服 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四,出院及跟进服务;五,其他方面。

专门小组的类型:现实辨别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社交与娱乐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体系 :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基本生活救助的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专项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

社会救助基本程序:一,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二,救助申请的受理;三,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四,救助审批;五,救助款物发放;六,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七,申诉。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二,救助对象的有限性;三,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四,救助手段的多样性;五,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包括物质方面的社会救助、精神层面的内在提升及救助对象的社会功能恢复。

主要特点:一,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二,工作过程的持续性;三,工作模式的融合笥;四,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一,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二,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三,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四,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理论基础;增能理论、优势视角。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低保做详细规定。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一,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提供物质帮助,提供就业机会。

二,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建立邻里支持网络、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一,教育救助: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3.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专项救助:

二,医疗救助:1.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三,住房救助:1.帮助困难家庭申;2.参与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困难家庭学生的五个救助层次:奖、贷、助、补、减。一,灾害紧急救援: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灾害救助: 活保障;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二,灾后社区重建:1.具体负责组织参与监督管理灾后重建;2.恢复社区政党的社会生活秩序;3恢复社区政党的经济秩序。

流浪乞讨救助:

一,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二,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2006年7月民政部印的《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

三,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1.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中的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全天候救助的救助站24小时接待。2.机构救助。

四,流浪儿童: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儿童的出现;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和社会、安置与追踪服务)。

社会救助专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小组工作原则: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鼓励合作原则、参与解决问题原则、适时评估原则。小组工作过程:初期、聚集期、形成期、冲突期、维护期、结束期。

社区反贫困救助工作原则: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目标、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行动。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工的主要任务: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促进能力建设。

一,灾害预防: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2.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护秩序;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

灾害救助工作方法:三,灾后重建: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 一,外展服务:1.系统的服务模式;2.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要注意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机构服务:1.思想转化、行为矫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定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

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以家庭作为背景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家庭作为对象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以家庭作为活动单位的专业服务活动。

特征:一,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二,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三,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基本功能:一,增加家庭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二,结合家庭的治疗和支持,保证家庭维护有效的家庭功能;三,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区别:一,起源不同,家庭社会工作起源皇美国“友好访问者”活动,有一百多年历史,玛丽·里士满为先驱,而家庭治疗时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关注焦点不同,前者更广泛,后者通常以整个家庭作为关注的焦点;三,工作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人在情境中”理念,注重在受助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开展专业服务,后者更为注重家庭系统的服务理念,关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构;四,专业关系不同,前者更倾向在自然生活场境内中开展专业服务,建立的合作关系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合作关系”,包含很多情感方面的交流,而后者更多地在离开家庭自然生活场境的辅导室中进行,情感方面交流并不突出。

联系:服务领域的相互影响、服务模式的相互影响、工作人员的相互影响。

家庭:一群通过血缘、婚姻或者法律联结起来,并且拥有共同历史和未来以及深厚感情联系的人。

六种家庭类型:1.核心家庭:一由一对夫妻及子女组成;2.主干家庭:由父母亲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父母亲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4.领养家庭:通过法律长久收养子女的家庭;5.寄养家庭:父母亲暂时托管和抚养未成年的子女;6.单亲家庭: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一,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二,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三,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四,运用生态视角。

家庭系统理论三个基本观点:一,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二,家庭所面临的危机即是机会,也是挑战;三,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六个核心要素:一,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各;二,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间的平衡;三,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四,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五,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六,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家庭生命周期八阶段: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家庭调整阶段、中年夫妇家庭阶段及老年家庭阶段。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四个系统:1.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2.中观系统,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3.外部系统,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4.宏观系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发送夫妻关系的服务。

我国开展的家庭服务:家庭救助和帮扶、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和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分:1.婚姻调解,对婚姻关系出现紧张和冲突的夫妻进行调查、劝说和协商,以化解双方的矛盾,改善双方的关系,避免家庭解体;2.婚姻学校:新婚夫妇学校、离婚夫妇学校。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家庭处境化原则;二,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三,家庭个别化原则;四,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家庭社会工作四阶段:接触阶段、开始阶段、介入阶段、结束阶段。

开始阶段需要与受助家庭成员一起制订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安排,一份完整的家庭成员需要评估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家庭成员的问题;家庭成员的能力;家庭系统的互动方式;家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家庭的生命周期等。

服务合同的基本内容:服务介入活动的目标、家庭会谈的时间和次数、家庭会谈的地点、参加会谈的家庭成员及基本要求等。

介入计划四方面:问题、总目标、阶段目标、介入方案。

家庭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阶段角色:支持者、教育者、咨询者、使能者、资源的调动者。

家庭结构图绘制三原则: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同辈关系中,年长在左,年幼在右;夫妻关系中,男左女右。家庭干预常用技巧:观察、聚集、例子使用、再标签。第十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一,与德育的关系:归属学校德育范畴;二,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三,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二者有所不同,但要与班级管理者全作,加强沟通;四,与生活管理的关系:包括生活管理,但不等同。

学校社会工作的要素: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属性;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三,学校社会工作者;四,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五,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二,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三,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五,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会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一,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设计包括明确生涯目标、注重能力培养、结合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方法。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入手点,帮助学生自我觉察、提高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养成技能、协助学生自我成长。三,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的需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式达到如下目的,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协助学生发掘潜能、协助学生规划未来。四,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的需要:学会认识情绪、能够辨别情绪、懂得掌控情绪、正确处理情绪。

台湾学者洪凤仪对生涯规划的定义: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志向、价值,以及阴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情绪情感的暴风骤雨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的表现,具体表现如下特征:第一,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第二,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第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一,针对学业困境的学生;二,针对人际关系困境的学生;三,针对生活困境的学生;四,针对心理困境的学生;五,针对特殊行为群体学生。

学业困境: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学习上应该达到的标准。

学业困境的四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区的因素。

学业困境辅导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者与任课教师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协调利用社会资源。

人际关系困境:那些渴望与人沟通、得到别人理解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的一种状态。类型:沉默寡言型、遭人排挤型、行为偏激型、专横霸道型。

辅导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辅导方法、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结合、资源整合的方法。

生活困境:家庭贫困的学生和特殊家庭的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其面临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经济压力问题、照顾的问题。

辅导入手: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学生常见的心理困境:沮丧、压抑、抑郁、冷漠、嫉妒、焦虑、孤独、浮躁。服务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辅导方法、学校宣传方法、整合资源方法。特殊行为群体学生:有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者违纪违法的学生。网络成瘾:由于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原因:一,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非观不明确;二,父母工作繁忙,忽略孩子内心需求,于是转向网络世界寻求安慰;三,学习压力大。

对违纪违法行为服务方法: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建立团体形成正向影响、关注家庭凝聚力量、开发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

抗逆力: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吕挑战,仍能地作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等。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

构成要求:外部支持因素 I HAVE,内在优势因素 I AM,效能因素I CAN。1990年Richardson提出“抗逆力模型”,结论: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唯一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重构四可能:功能失调;丧失性重构,平衡性重构,抗逆力的重构。

培养抗逆力六步骤:一,促进亲社会联结;二,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三,教授生活技能;四,提供关怀与支持;五,建立和表达高的期望;六,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个案管理的基本过程:一,识别服务对象;二,对案主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三,评定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四,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对接;五,监管服务的运输;六,评估。

个案管理的服务对象来源: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推下个星期;朋辈的推介;案主或者其家庭主动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主动发掘。

个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接纳尊重,唤醒自尊:发展的观念、温暖的态度、积极的关注转型;二,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真实的自我、开放坦诚、避免真诚的误用;三,维护自决,灌注希望。

个案管理注意事项:一,避免学校个案工作的“德育化”;二,避免学校个案工作“心理化”。

团体辅导方法的原则:自愿原则、按需开展、小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平衡、关注共性需要、突出活动主题、学生为主教师推动、联系课程有所突破、方案设计体现动感、富有真情触动情感、循循善诱减少说教。

倾听——同感——判断——商量,是团体辅导基本的工作路径。

团体辅导的基本程序:确定选题、招募组员、组员甄选、活动实施、效果评估、服务跟踪。活动实施分:团体辅导前期、形成期、协商期、成熟期。第十二章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五要素:居民、地区、共同关系、社区组织、社区意识。

三种不同概念的社区:一,地理和结构概念的社区,是一般地区居民的通称;二,心理与互动概念的社区,是精神社区或利益社区的通称;三,社会与行动概念的社区,是对有社会组织和发展计划的社区的通称。

我国对社区的定义: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二,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三,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2000年我国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以 为本,服务居民;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治安、社区教育。

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街居制;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我国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四是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初步建立。

弱势人群: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人群。

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贫困者、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社区就业:一,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二,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三,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四,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工商登记优惠政策、贷款担何等金融服务政策、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社区治安:指一定地域内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是社区管理职能部门在自己所辖区域内所进行的社会治安行政管理活动。“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主要内容: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立。

社区教育的两个取向: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社区工作本位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内容:一,从基本目标看:补偿式教育、控制式教育、发展式教育;二,从服务功能看:家庭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教育。

社区分析:一,社区类型分析:商品住宅区、单位型社区、经济适用房住宅区、老旧小区;二,社区基本情况分析:社区的名称发展历史、地理位置及周边生态环境、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组织或单位资源;三,社区问题分析:共同性问题、群体性问题;四,社区需求分析:感觉性的需求、表达性的需求、规范性的需求、比较性的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过程:社区分析、社区服务方案策划、方案执行、方案评估。

服务策划过程:确认社区需求;了解社区民民或者服务对象的特征;订立工作目标;评估自身的能力;制订工作进度表;程序编排。

筹备阶段:一是经费筹措方面,二是人力安排方面,三是场地安排方面,四是服务的宣传推广方面。服务或活动阶段开展的工作:预算管理、时间进度管理、服务品质管理、士气激励和提升。

结束阶段工作:经费报销、服务资料及时归档、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法、定性评估法。评估内容:成效评估、方案过程评估。

社区资源:可以被社区运用为社区民民服务的一切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资源。社区资源连接的方式: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流通。社区参与的层次:告知、咨询、协商、共同行动、社区自治。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参与价值、参与意愿、参与能力。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促进对价值的肯定;提升参与意愿;提高参与能力。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个人网络、志愿者联系网络、互助网络、邻居协助网络。第十三章 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其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疾病、失能或者伤害等不同方面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功能:诊断与评估、咨询与辅导、寻求与整合资源、倡导工作、咨询与协调。特点: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规范的专业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进行了办公室,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完好的状态。”涉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服务、环境因素。

疾病: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对疾病的理解:医学感知性、自我感知性、社会感知性。

对疾病病因的理解:一,外界致病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因素;二,机体的内部因素;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

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医院、公共卫生、精神健康三个领域的社会工作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在综合医院、儿童医院、慢性病医院以及某些专科医院中的实施。现代整体医疗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服务理念:一,服务范围扩展;二,服务对象增加;三,服务形式综合;四,服务手段多样;五,服务层次多样。

病人需求多元的发展趋势:需求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情感需求的增强。从医院角度看工作内容:一,调节病人心理,配合医院治疗;二,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三,提供病人信息,协助医生诊治;四,安排转院或者出院事宜;五,外展服务;六,社区医疗服务;七,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八,为医疗教学和研究提供资料和便利条件;九,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找寻和谐的公共关系。

从患者角度看工作内容:一,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二,提供危机介入;三,疏导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四,帮助患者申请公共援助;五,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六,悲伤辅导。

从医患关系看工作内容:一,以调解者的身份处理医患关系;二,找寻医生与患者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医患信息交流、保证医患沟通渠道通畅、创造医患沟通的良好环境、形成文明友好城市的医患沟通交流方式。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与各及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设施相关的社会工作的实施,目的是实现卫生、教育、福利三者合为一体。公共卫生: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判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并且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WTO与公共卫生协议案》中,公共卫生分八类:第一类,传染病的控制;第二类,食品的安全;第三类,烟草的控制;第四类,药品和疫苗的可得性;第五类,环境卫生;第六类,健康教育与促进;第七类,食品保障与营养;第八类,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内容:卫生保健宣传、公共卫生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个人与家庭问题的咨询和传染病的防控等。

传染病分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分别用蓝、黄、橙、红表示。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在精神疾病防治及心理方面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具有双重领域的专门职业,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活动中的一款,又是心理卫生专业工作的分支。

WHO的概括:精神健康是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在面临困难时勇于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的概括: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分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主要内容:一,精神疾病患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二,心理治疗;三,康复患者的回归社会;四,患者家人的心理辅导;五,心理卫生的计划和宣传;六,社区心理卫生的推广。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医院门诊:预约服务、接诊服务、诊断及后续服务、医院宣传服务;二,住院病房:住院患者的社会及心理状况的评估、参与病房巡诊、协调各科的医疗人员、复杂病例个案处理、住院患者的小组工作、社会生活的复原;三,出院跟进:制订出院计划、辅导家属照顾患者、协助家属与患者一起设计跟进服务方案;四,家庭医疗:对长期慢性病人的家庭医疗;连接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寻求社会资源减轻家属压力;五,临终关怀:满足临终患者的基本需求、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陪伴、辅导家属。

复杂病倒个案处理程序:开案登记、收集资料和初步评估、个案记录、工作进度记录、评估结案。

临终关怀的生理需求满足:一,安排适宜的环境;二,给予舒适安全体位,协助其翻身;三,鼓励患者进食,防止虚脱和并发症;四,保持清洁卫生,维持患者自尊;五,尽量减轻其疼痛。

家属悲伤期:麻木僵化期、追思搜寻期、瓦解绝望期、重整阶段。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方法:健康宣传和管理、社区保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健康教育计划制订实施四步骤;一,制订健康教育计划;二,健康教育训练;三,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估;四,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修订。

健康管理方法四步骤:一,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二,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三,实施健康干预;四,干预效果评估。

社区保健:协助进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协助管理传染源,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协助管理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接触传染病患者、检疫;二,切断传播途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三,保护易感人群,协助进行预防接种。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方法:一,精神病院:1.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包括患者健康资料的收集、初步诊断与评估、不同治疗方式的配合、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衔接;2.针对患者家属的,包括减轻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压力、对患者家属给予辅导和支持(心理教育、家庭治疗、家庭探访与家庭辅导、家庭支持小组、家庭互助小组);二,精神健康教育咨询机构:1.宣传精神健康的理念;2.提供咨询治疗;3.开展转介工作;三,社区精神康复中心:1.连接社区的各种资源,2.开展康复训练,3.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的关系、参与团体活动、公开就业)。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八章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o本章要义:

o1、优抚安置工作的一般理解

o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o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o把握思路:针对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优抚安置对象的特点需要及存在问题,运用各种有效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富有成效的优抚安置工作。

oS8、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oS8、1、1优抚安置工作

o①优抚工作 :优待和抚恤

oA、优待:国家、社会、群众对对象?在政治、经济上给予适当高于普通社会成员待遇的制度。

oB、抚恤:一般是国家对对象?采取的一项物质抚恤形式。有死亡和残疾抚恤两类。

o②安置工作

oA、一般或者广义:国家、社会对对象?的扶持、帮助或者就业安排。

oB、狭义:国家社会对退役军人的扶持、帮助或者就业安排。

oS、8、1、2优抚安置对象的特点与需要

o①优抚对象的特点与需要

oA、特点:

o分布广、人口结构复杂,可利用资源严重不足;

o积极与消极情绪并存(责任感、荣誉感和忧郁、偏执、敌对心理和行为并存,表现比普通群众显着)。

oB、需要:

o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

o医疗康复的需要;

o社会尊重的需要。

o②安置对象的特点和需要

oA、特点

o民政部门主管的安置对象主要是退役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而其中退役士兵是当前社会工作的一大难点热点,他们的特点是:

o利用帮助的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较优,能力较强;

o情绪波动较大。

oB、需要

o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o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试需要(身份转换期,就业及其它压力带来的焦虑、不满甚至愤怒情绪)

oS8、1、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概念

o①优抚社会工作概念

o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态度运用知识技巧,以问题诱发原因为切入点,介入相关专业的工作,目标-对象充分挖掘利用资源,发挥其社会功能

o建立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

o②安置社会工作的概念

o协作对象实现角色转变,适应环境,支持军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oS8、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oS8、2、1优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o①我国目前优抚社会工作的机构与场所

o革命伤残军人修养院、光荣院、军休所、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复员军人疗养院和复员退伍精神病院。

o②优抚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做什么?)

o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思想教育,扶持生产,群众优待,国家抚恤”的工作方针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切实履行国家社会对对象的褒扬,维护其合法权益,提高对象的政治地位。

o③优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优抚对象不同内容不同)

o革命伤残军人修养院、光荣院、军休所内的主要内容:

oA、协助对象适应革命伤残军人修养院、光荣院、军休所里的新生活

o做好对象入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习惯;协助他们在新环境发展新的人际关系。

oB、协助老年优抚对象适应晚年生活

o协助他们适应身心变化,面对生命终点;树立康复信念,提供治疗性服务等等。

oC、协助老年优抚对象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oD、协助残疾退役军人进行康复训练并使其融入社会

oE、促进修养院、光荣院、军休所专业服务的发展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o帮助培训和实现优抚对象与机构管理层的有效沟通。

oF、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o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复员军人疗养院内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oA、就医荣复军人的医务社会工作

o为他们及家属提供因为疾病而引发的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的辅导和援助,协助他们充分利用机构条件康复及协助离院等。

oB、荣复军人的慰问、救助及财务协调

oC、处理纠纷和投诉

oD、社区医疗服务的倡导

oE、荣军医院志愿服务的推动与督导

oS8、2、2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o①安置社会工作机构

o安置机构设在民政部门,开展工作是民政部门安置科及地方军转办。

o②安置社会工作的目标

o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按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开展。

o③主要内容

oA、使其适应新环境,发展新关系;

oB、协助其利用发展内外资源;

oC、接待来访,疏导;

oD、协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oS8、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oS8、3、1优抚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o①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o通过和优抚对象一对一的个案工作,协助解决他们解决经济、家庭、疾病、职业、情绪、心理问题,提高医疗和康复效果,增强个人能力。

o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o通过小组活动,使其寻求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相互沟通,融合适应新环境,发现共同问题,互相帮助,提高治疗等效果,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

o③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o呼吁;沟通对象与管理层、决策层的联系,提高优抚工作的效果-改善决策;增大政府投入和扩大投入渠道;营造优抚的良好氛围…

oS8、3、2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o①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o旨在增强其自我能力,以应对新工作新生活的压力。

o主要介入方法是通过安慰、鼓励、关注赞许、尊重来疏导对象情绪,减少焦虑,化解不满,增强信心,肯定自己,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其中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压力(沟通使其有正确预期)、减缓压力(沟通使其宣泄)是大多数个案的方法。

o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o对象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压力大,情绪不稳甚至失控,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建立非正式社会支持,通过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学习、丰富知识与交往技巧,增强自信,肯定自己,积极面对生活,对象的压力会减缓。(达到美国心理学家所说的转移策略的效果)

o③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o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

A、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呼吁与在对象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使国家和社区的安置政策得到改善和不断完善;

B、协调各有关安置部门的关系,理顺安置关系;

C、拓宽安置渠道,扩大安置的社会资源。

本章小结

在优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协助优抚对象提升他们应对生活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优抚对象减少对生活和环境的负面感受,促进双拥工作,切实维护优抚对象的权益。

在安置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增强安置对象的社会功能,增强他们的自我能力,协助安置对象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顺利渡过军转地的过渡期,帮助安置对象在新的工作场所实现自己的潜能,从容应对新生活、新工作。同时,通过为安置对象代言,促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

第五篇: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

B.住房救助

C.教育救助

D.专项社会救助

2.社会工作者小何所负责的社区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夫妻双方都下岗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此时小何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则应该最先为这个家庭提供的服务是()。

A.协助这个家庭制订反贫困策略

B.为这对夫妻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

C.协助这个家庭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做心理辅导

3.某慈善协会,每年都会为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提供社会救助,既有生活和学习用品,也有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现金援助。这一事例体现了社会救助的()特征。

A.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C.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D.救助范围的广泛性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中,()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A.机构服务

B.社区服务

C.外展服务

D.家庭服务

5.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是()。

A.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

B.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C.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D.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6.下列各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救助的是()。

A.福利院

B.救助站

C.救助巡逻车

D.救助亭

7.14岁的肖禾在一次参加初中同学的聚会时,由于玩得太高兴而整夜未归,受到了父亲的责备。为此,他与父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到某省会城市。由于身上没有钱,他在地铁站、火车站露宿了近两个月,在此期间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后来社会工作者金迪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回了家。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肖禾属于()类型的服务对象。

A.问题儿童

B.受虐儿童

C.流浪儿童 D.心理失常儿童

8.()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A.街道办事处

B.基层人民政府

C.社区居委会

D.县级以上民政局

9.社会工作者小胡为某社区的低保家庭成员开展了一系列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结束时,很多组员都对小胡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对分离显得十分伤感和失落。面对这种情形,小胡首先应该做的工作是()。

A.不顾组员的情绪,坚决结束小组工作

B.尽快结束工作,避免时间过长组员情绪不稳定

C.寻找其他组员感兴趣的主题,延长结束时间

D.及时处理组员的这些情绪问题

10.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包括居民公民意识的提升、参与意识的培养、解决贫困问题能力的提高等。这体现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采用社区工作方法时要遵循()原则。

A.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B.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C.注重改善社区居民的素质

D.注重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

11.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同

时还要设法逐渐增强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这说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具有()特点。

A.救助类型的多样性

B.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C.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D.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12.对一些因特殊原因,如暴力、歧视等造成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切实为儿童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A.安置服务

B.跟踪服务

C.救助服务

D.外展服务

13.依据救助服务对象的不同、贫困类型的不同以及贫困产生原因的不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所采取的工作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一位因身体残疾而导致贫困的救助对象,可以采取的工作模式是针对个体的微观的工作方法;针对一个因自然灾害而导致贫困的社区,可能要用到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方法。这体现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具有()特点。

A.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B.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C.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D.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14.某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社会工作者首先应()。

A.安抚灾民的情绪 B.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C.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

D.紧急救援,帮助转移群群众

15.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是()。

A.教育救助

B.医疗救助

C.贫困救助

D.灾害救助

16.下列各项不属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作用的是()。

A.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B.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C.为遇到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当地较高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D.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17.一个月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朱大爷被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并送到救助站,最近朱大爷准备返乡,那么他的返乡车票一般由()提供。

A.当地派出所

B.救助站

C.朱大爷本人

D.当地民政部门

18.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属于基本生活救助内容的是()。

A.对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

B.协助救助对象加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C.为社区困难群体寻找就业信息,协调就业资源

D.协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19.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成员之间、成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社会工作者应遵循()原则。

A.接纳

B.鼓励合作

C.参与解决问题

D.适时评估

20.社会工作者针对救助对象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和增能,使他们能够有

信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这属于()。

A.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心里疏导策略

B.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宣传策略

C.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长期策略

D.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之前的增能策略

21.王某在某国有企业工作了近二十年,近期由于企业效益不佳,她被迫下岗,家庭收入急剧减少,王某情绪很低落。为帮助其振作精神,社会工作者采取了优势视角的工作策略。社会工作者的下列回应属于优势视角的是()。

A.想开点,别着急,再找新工作

B.单位这么多人下岗,先看看别人怎么办

C.你若早点准备,提高自己能力,可能不会下岗

D.下岗也可能是你的机会,以你的能力,会有更好的发展 22.社会工作者王浩鼓励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发展,并在救助对象中发现和培养了骨干来关心和帮助其他救助对象。王浩的这种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是()。

A.改善了社区环境

B.发展了社区网络

C.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D.促进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23.某社会工作服务队,在灾后的一个临时社区开展救助服务时,引导居民成立了“互助小组”,还组织居民开展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系列社区活动,使新社区的邻里关系有了较大改善,社区面容大为好转。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的救助措施属于()。

A.制定灾后救助政策

B.建立邻里支持网络

C.整合驻区单位资源

D.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

多项选择题

1.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

A.提供继续深造机会

B.提供就业机会

C.提供智力支持

D.提供免费入学机会

E.提供物质帮助

2.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农村主要是()。

A.农村低保制度

B.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C.农村养老制度

D.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E.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包括()。

A.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B.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C.解决服务对象的一切困难

D.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E.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4.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基本工作原则有()。

A.接纳原则

B.共性原则

C.鼓励合作原则

D.参与解决问题原则

E.适时评估原则

5.下列各项不属于灾害社会救助主要内容的是()。

A.灾害紧急救援

B.灾害防范措施

C.灾后社区重建 D.灾害应急机制

E.减灾行动

6.在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要包括()。

A.直接救助

B.被动救助

C.主动救助

D.间接救助

E.机构救助

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A.增能理论

B.认知理论

C.标签理论 D.优势视角

E.需求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

2.[答案]C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

3.[答案]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形式上看,有现金救助,有物质救助,也有服务性救助;从时间上看,有临时性救助,也有长期的固定救助;从类别上看,有常规性救助,也有特殊性救助。还有一些通过专业人员,比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针对救助对象的精神层面、个人能力、心理问题等开展的救助。

4.[答案]C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5.[答案]A 当社会成员因为个人、社会或者自然原因陷入贫困,且仅仅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力量无法解决风险和摆脱贫困时,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手段向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这种救助是无条件的,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和家庭无须先尽义务,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就可以获得救助。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是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

6.[答案]B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别化服务包括主动救助和机构救助。其中,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7.[答案]C流浪儿童是流浪乞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是特殊的救助对象。我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定义是: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是救助工作的重点。8.[答案]B基层人民政府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将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9.[答案]D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互相交往、不断加深彼此了解的过程。在工作结束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处理服务对象的情绪。

10.[答案]A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救助,要注重居民个人发展与 社区发展相结合,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倡导居民互助,制订符合社区情况的目标,提升社区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②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③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11.[答案]C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特征。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同时还要设法逐渐增强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这一服务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单纯行为,而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较长时问过程。

12.[答案]B对一些因特殊原因,如暴力、歧视等造成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坚持跟踪服务,切实为儿童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3.[答案]D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①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②工作过程的持续性;③工作模式的融合性;④工作方法的政策性。本题所述说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具有融合性的特点。14.[答案]D灾害应急救助包括:①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②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15.[答案]C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贫困理论成为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起源从“济贫”开始,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

16.[答案]C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其主要作用有: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②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④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17.[答案]B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年民政部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采取建立救助站的办法,由救助站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以及返乡车票等服务。18.[答案]B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资源等;②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19.[答案]B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①个别化原则;②接纳原则;③鼓励合作原则;④参与解决问题原则;⑤适时评估原则。其中,鼓励合作原则是指在小组工作中,成员之间、成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0.[答案]D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没有权力,缺少资源,充满无力感。增能理论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有效地实施社会救助。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21.[答案]D优势视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从社会救助对象所经历的贫困、苦难以及所处的弱势地位出发,发掘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新的途径。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22.[答案]D促进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拓展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发展的渠道,培养救助对象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并且协助他们为社区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发现和培养救助对象的骨干和精英人物,使贫困群体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23.[答案]B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在实施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为困难群体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本题中,社会工作者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这些措施都属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内容。(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E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资源等;②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2.[答案]AB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和工作目标是救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解决和缓解贫困状况,使之维持基本生活。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3.[答案]ABDE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具有以下作用: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②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④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4.[答案]ACDE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①个别化原则;②接纳原则;③鼓励合作原则;④参与解决问题原则;⑤适时评估原则。

5.[答案]BDE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灾害紧急救援;②灾后社区重建。

6.[答案]CE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要包括:①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②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7.[答案]AD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

下载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9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级社会工作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单元试题范文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一、单选题 第1题 ()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B.住房救助C.教育救助D.专项社会救助 【正确答案】:D 第2题 社会工作者小何所负责的社区里......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精华版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第一节 接案 --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 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

    2016年社会工作初级实务多选题

    2016年初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误选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模拟试题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模拟强化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中。每题0.5分,50题共25分。] 1、评估是社会工作中非常......

    2016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及解析

    2016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个人感官过程的变化是指( )。 A.生理的老化 B.心理的老化 C.社会的老化 D.功能的老化 【题析】P97,生理学意义上的老......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所谓模式是指对现象所做的总结和概括,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运行发展的过程,是将现象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

    社会工作实务(精选)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服务:在政府的福利政策和公共财政扶持下,在社会资源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由于本科目没有客观题,所以复习的时候.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去记忆了(比如儿童社会工作一章,教材中关于宏观的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