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

时间:2019-05-13 20:1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

第一篇: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

简答题

一、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现象和本质

5、内容和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六、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八、全面提高对外开发水平的基本途径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九、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十一、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得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十二、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考验 :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 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

2、能力不足的危险

3、脱离群众的危险

4、消极腐败的危险

十三、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实践累积的执政经验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必须坚持以改革开发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十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辨析题

二、辨析题或案例题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P158-159):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P15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P8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创新的作用(P3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5.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P199):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从严治党,就必须严格以制度治党。总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225):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7.我国的基本国情(P122有表述,答案来自网络):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8.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P167):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与人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对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P15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0.党的民族政策(P15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1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375):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所有的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12.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其中写入“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大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大会同意把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增强全党党的意识,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三.论述题

1.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变化(答案是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党通过自身实践,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也往高级阶段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把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重要大判断充分彰显了党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科学认识,凸显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凸显了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反而会进一步驱动我们继续前进。

2.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关系(P20):“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践途径

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现状,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者为后者扫除障碍,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5、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四、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论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 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7、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及其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要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8、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9、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法律事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第二篇:研究生政治理论作业(精选)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的重大意义。

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的理论来自于好几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中国人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实践摸索总结,虽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短短的立国时间里却走了不少弯路,即使是成绩斐然的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也认识到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建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现在的习近平主席30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改革,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逐渐认识到经济与思想理论并重,再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都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者都重视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者的必备品质,邓小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与时俱进, 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邓小平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领导者,他一生的活动领域涉及党、政、军以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一直是处理全局的领导者。他把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以实践为标注,紧抓前人改革成功的实践理论经验,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都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只有如此,实践认识实践,才能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指导实践的理论。

2.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答: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合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发展趋势的,合乎辩证发展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因此,我们从黑格尔给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凡是合理的都具有历史必然性,都是要变成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即使是现实当中我们认为它不合理的,也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现实的东西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就是要灭亡的。这告诉我们,对于现实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要相信它终有一天是要灭亡的。(3)黑格尔的保守性却得出现存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实的合理的东西即使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终有一天会丧失其历史必然性,变为不合理的东西,矛盾的一方走到它对立的一方,即合理的转化为不合理的,然后不合理的也是必然要灭亡的。(4)现实的一切,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要灭亡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不变化发展的。这个推论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表述了以下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马克思前瞻智慧得出来许多划时代的思想!马克思为了清楚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开创性的提出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在《序言》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同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又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3)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在《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客观进程,“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合乎规律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4.根据《费尔巴哈论》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要把它误解为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二章第九段揭示:黑格尔哲学基础的“绝对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此外并不存在任何精神世界;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物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阐明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要准确把握《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区别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才能真正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实质。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认为物质具有可感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含义指自然界和历史的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和可改造性。这是辩证思维的结论,即从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物质的。“在黑格尔那里 ,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世界的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即发展的本体是精神。马克思哲学认为“概念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 ,即发展本体是物质世界。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宣布发展有终点,即绝对概念的运动“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地达到自身为止。”所以,黑格尔的发展观(宇宙观)是形而上学的。合理内核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发展观中的一个辩证观点和方法,它被“过分茂密”的体系“闷死”,是不彻底的,“这个方法在黑格尔的形式中是无用的。”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发展观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唯物辩证性质是彻底的,它是有用的。合理内核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并不是拿过来就行了,而是“扬弃”,即根本否定它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质的规定性,吸取其辩证观点方法作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材料。

可见,马克思哲学是新世界观,与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有本质区别。同时,马克思哲学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变革,根本区别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和一切旧哲学,成为哲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5.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 这两对矛盾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展开,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基本结构的三大领域,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第二,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三, 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第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因此,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利用理论,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论是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我国领导阶层都牢牢抓住生产力这一根本。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往复过程,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过程,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递进,形成了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矛盾,导致我国在发展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而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事实证明这点。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第三篇: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论述0)

1、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区联转意。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表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尤其共性,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单纯的主观认识或单纯的客观对象,都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所以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决定;反作用;相互、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任何生产关定作用;机械决定论则夸大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忽视或抹煞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对经

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作用。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精髓;什么;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明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任何事物内部即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这种区分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下存在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特定的场合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4)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这一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性问题的钥匙。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一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④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2、论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答:(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回;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评决实 评价阶段。确定理性认识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以及这一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能否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对理性认识进行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决策阶段,根据理性认识制定具体方案、计划,从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阶段。把具体方案、计划变成群众的行动,通过群众的实践完成第二次飞跃。再好的方案、计划,如果不被群众所掌握,不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也就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能把理论变为现实。(3)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的认识,是一般的、抽象的东西,而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因此,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使理论变为现实,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

3、请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实践;发展。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1 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更重要系都必须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的状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况,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进而决定着人们证明认识的真理性。(3)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真理性的认识不仅通过实践得到检验,而且分配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也通过实践得到发展。只有在实践中对客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会不断深化。合生产力的状况。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才能不断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的变提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主观不断符合化发展,是从生产力特别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客观。因此,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化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的活跃验,吸取教训,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或才能使主观不断符合客观,使真理性的认识保守的因素。虽然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和发展。

盾,但在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的一定时期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内,**相适应,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或绝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会逐渐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变得不是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会成为束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生产力的进一步舍此再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最发展就要求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终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关系。

性是指,任何实践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条件的制约,实践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的联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律。它既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是标准,因而它是绝对的。实践又是历史的、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规律。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因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它又是相对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性是实践标准的两重属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又相互联系,即不能混淆也不能割裂。正确矛盾运动,便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社会生把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重大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律是不的意义。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论述社会的经济结构?

6、请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答:社会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系?决定;反作用;相互作用

义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狭义的经济结构仅仅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无论那一部分都是适应的总和。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占统治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建立在一定生产地位的生产关系。

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来保护。上层建筑的性质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作为人们解决社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占统治地位的思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之间的现实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的表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生产力,因为①它是现代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②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并将成为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将来社会的主导产业。③它是新生产力的增济基础服务。向、式、效果①服务的方向。长点,一项科学技术突破就会带动一批产业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的发展。④它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推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服务的方动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重大问题的关键。式。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从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而为经济基础服务。③服务的效果。上层建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他直接决定的消费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为关系。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制约。其中,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它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根据生产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公有制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有制采用什么样的实况的规律是贯穿之一矛盾运动过程的规律,现形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与经济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基础的关系的发展,要经历有基本适合到基样化。要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要反对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关 系割裂开来的错误。“上层建筑决定论”夸

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否认经济基础的决

怎样。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主线。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主线逻辑顺序,我们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活的灵魂,也是推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2、第二层次: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初阶、市经,协调。(1)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四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4)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论。邓小平理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

3、第三层次:邓小平理论的战略策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路线、三大任务。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主要围绕着三大战略基点来展开论述的。第一个战略基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第二个战略基点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也是邓小平战略策略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战略基点是三大历史任务,即实现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其中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和中心任务,是完成祖国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和理论基础。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形成发展分三个阶段(1)中国特义理论体系首创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怎样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2)中国特**丰富发展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中国特**体系进一步发展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2、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三”重要思想和科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

三、科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题线足路任(1)三大理论成果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三**进的主线,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深化。(3)三**的立足点,即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4)**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5)**历史任务,即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三、社会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论断。这一论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提出的背景。特征;根本。(1)**提出是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2)**属性的论断是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意义。(1)理论意义:新,深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个新论断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2)实践意义:小康;重心;价值把“以人为本”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把“以**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工作重心。把“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

四、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1、科学地判断国情是党正确地制定自己的路线、纲领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2 大的实际,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

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答:我国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依据。应的分层次和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历现理(论)实(践):(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建立的历史前提。从半封建经新进入社会主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应由三部分构成:财义的,与在成熟的资本**不同。(2)我国的(政)强(制)补(充)(1)由国家财政支持现实国情。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这是的社会保险项目,这类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由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决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服务等;(2)由定的。(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国家法律强制实行,主要项目由国家、企业、展阶段的理论。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职工三方负担的社会保险,还有志愿加入的论时,预见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而分为不同的历部分。(3)遵循自愿原则,由企业和个人出史发展阶段。(4)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资,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补充保险和总结。从这一最重要的实际出发不仅是理论个人储蓄保险,以及非营利性的社会互助保原则的要求,更是历史经验教训给予的深刻险等,这是社会保险的补充。

启示。

主要有:险救福医房。

1、加快完善社会

五、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依据;引导;环境 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

1、正确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经济。个存依外利。(1)个体经济是生产资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2、为基础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人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经济是*(2)个和私的存在是由我国现阶段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3)我国现阶段的个尽保。

3、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体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依附于公有制经济的。(4)外资经济即外商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投资经济,它是指外国投资者依据我国有关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涉外经济法律,以合资、合作或独资三种形平。

4、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式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5)积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极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我国利用外国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理经验,解决就业,培养人才,增加税收,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5、提高住房扩大出口,打开国际市场。

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合,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的理论依据。关系、市经、三利。(1)生产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理论。一定社会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理

1、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内容。验?党马统武独。

(2)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是一种产权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晰、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经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济。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3)“三个有利基本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于”标准的理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历史经验。(1)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从鸦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适合的都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没有***领要发展。

导。在五四运动后30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3、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1)由于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虽加强宣传教育和立法、执法力度,这是抑制然也经历过许多曲折,但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不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历史性胜利。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径。(2)加强产业引导和正常鼓励。

4、创新中国。(2)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造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证明,西方主要营造三个环境。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资产阶级的进化论、民主主义等学说都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法必依的法制环能够救中国。只有在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境。

找到马义这个新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

七、国有企业改革

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方向。产多董激职。(1)明晰产权,确保国想,才夺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3)必有资产出资人到位。(2)积极培育多元投资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由于中国革主体,实现股权多元化(3)健全董事会制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度,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4)建立激励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与约束机制(5)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实行民主管理,维护职工权,坚决依靠农民这个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合法权益。

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4)

2、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命央骨。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由于中其主要措施是:(1)国有经济要对关系国家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必须通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武域保持绝对控制力。(2)对于军工、石油和装*道路,采取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武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装斗争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紧密配合。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或绝对控股。(3)国有经济对基础性和支柱由于中国革命所处的特殊国际国内环境,中性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国革命主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力。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同时也要争取世界

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

2、十七大与科学发展观:

答2007.10,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以深继坚推促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深刻揭示。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容:(抄写)答:(1)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2)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时、规、创。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先进性的认识,丰富先进性的内涵,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的与时俱进。①加强先进性建设,要求党的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②加强先进性建设,要求党的工作必须把握规律性;③加强先进性建设,要求党的工作必须富于创造性。

(3)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根本、综合、长期。①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建设。先进性是马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先进性建设是马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党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内容。③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赢得、保持和发展。(4)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思领基内血。思想理论、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党内制度体系、党同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先进性建设。

第四篇: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188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三、列宁主义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大大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国内环境: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突出和尖锐,无产阶级开始觉醒,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与农奴制相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十分激烈。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既扬弃了违心主义,又扬弃了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

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

六、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七、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八、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握的内容

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二是调节社会劳动在一同部门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价值与价格的矛盾运动。有的部门

投入劳动过多,商品就会供过于求,因而引起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有的部门投入劳动过少,商品就会供不应求,因而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这样就促使社会劳动或资源从价低利小的部门向价高利大的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或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十、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而增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工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怎样理解? 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包括失业工人在内的整个无产阶级各方面的贫困情况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鸿沟的加深;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决定了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盲目、紊乱和失调现象,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一方面是严重过剩的商品,过剩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过剩的人口、贫困的劳动人民。这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十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给各国经济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所谓资本的社会化,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使用权相分离。资本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营的企业。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虚拟资本的迅速增长和证劵市场的发展,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虚拟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又大大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资本社会化必然发展到国际化,形成国际资本。这种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大大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同时又在世界范围深化了资本主义的固的矛盾。

十三、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变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基石上,使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它为全世界运动树立了一面新旗帜,对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和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公开出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熟的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并成为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阶段。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十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

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2、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说明。“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旧的生产关系完全不能容纳的时候,或者与新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条件完全成熟的时候,新的社会形态才能出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结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

3、“两个决不会”同“两个必然”的统一。两个必然论证在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十五、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最根本的首要的标志。资产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和斗争不可调和,是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客观条件。而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决星、彻底性,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则是无产阶级能够完成历史使命的主观条件。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无产阶级通过不同方式的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所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关键的一步。

十六、什么是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七、《路德维希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内容是什么?

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2、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十八、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什么?

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3、未来社会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因此,合理的想法只能是: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尽力找出进一步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

4、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十九、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有哪些?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5、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二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二食利者阶层的增长;三政治上趋向反动;四工人贵族的形成和机会主义思想的滋长。

2、帝国主义垂死性的主要表现: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连续不断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形势。二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国家获得胜利。三帝国主义是一小撮大国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愈来愈残酷的掠夺和压迫的时代。

二十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各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通过跳跃形式实现。导致帝国主义大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2)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这种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机会。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俄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迅速取得了胜利,列宁亲自指挥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二十二、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有哪些内容?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帝国主义时代,全世界的殖民地领土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世界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已是世界性问题。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必然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觉醒,促进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提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同民族问题联系起来。列宁科学地预见到在世界革命发展过程中,占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

十三、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

十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4、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

5、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二

十五、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哪些原则?

1、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2、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3、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4、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解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二

十六、建设新型民主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

1、关于直接民主制的设想和试验。2.建立间接民主的政治体制。3.对原有政治体制的调整。一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二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三精简机构。二

十七、列宁对改造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

2、珍惜和严格选拔人才。

3、在苏维埃国家机关中行节约,反对任何奢华和浪费现象。

4、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好东西。

5、在改善国家机关的问题上要贯彻坚持不懈的原则,力避急躁。二

十八、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1、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2、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

3、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二

十九、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

锋队的任务。为了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必须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三

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

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

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

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十一、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首先就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请国情,最基本的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有关革命性质和任务的紧迫的政治问题。

在对中国国情分析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一点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之所以能对中国革命实施正确的指导,就是由于他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中国社会的这些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的内容?

所谓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各是什么?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列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和改同时并举,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六、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什么?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所谓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相矛盾,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有积累和消费、生产和需要等矛盾存在,还需要不断解决;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如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根据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必须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不仅重视阶级分析,而且总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党面临的任务,寻找并确立各个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基础。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虽然都存在建立和发展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但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任务和阶级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各不相同的。

九、中国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因此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

十、如何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

2、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

3、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十一、为什么说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十二、如何理解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自身建

设。在中国,无疑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是关系着中国是否能够走向富强,人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的先决条件.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自洁,自廉,自律和先进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是否能稳固执掌政权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使一党保持自洁,自廉,自律和具有与时俱进性呢?这就要看如何建设党,使之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使老百姓满意.所以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十三、整风运动最突出的问题是反对主观主义。

十四、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

十五、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十六、为什么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十七、如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十八、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有哪些?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5、民主原则。

十九、如何认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十、为什么执行政策策略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二

十一、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的哪些?

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一个重要概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二是在对敌斗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三是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四是“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策略思想。五是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肖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

二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十三、什么是实事求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

4、坚持实事求是,需要科学的方法。

二十四、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实行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二

十五、如何理解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3、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经受“两个历史关头”是什么? 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是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解放思想的伟大旗帜,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拒绝了走回路,又拒绝了走垮台的邪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清醒的头脑,领导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新路不动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有哪些内容?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

略思想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讲话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第一次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党的重大考验。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人民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3)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关键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八、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

(1)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新变化,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党建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使党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切实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思想政治组

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一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3)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又面临着新课题的考验,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对党建提出的新要求,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

九、当代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抓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机。他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是当今社会两大问题之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社会主义。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是我们党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根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进入21世纪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胡锦涛提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十一、为什么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四人帮”粉碎后,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维护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唯物主义的胆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是真正的高举,最好的高举。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新确定党的思想路线扫清了障碍

十二、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同志批判“两个凡是”,并不意味着否定毛泽东思想。恰恰相反,批判“两个凡是”正是为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关键在于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对待,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必须从其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必须要运用毛泽东思想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十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本质上是一场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3、通过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目的。

十四、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地位是什么?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江泽民明确提出“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得出的科学论断

十五、为什么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实现自我超越?

1、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为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造成了主观和客观的分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社会前进的阻力。

2、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3、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已有的概念、经验或知识既有可能成为获得新知识的起点或工具,又有可能成为获得新知识的束缚或障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自觉解放思想,摆脱各种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用批判的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已有的一切,实现自我超越。

十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七、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八、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新发展。第一,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党”两个基本问题的综合式创新。第二,“和谐”是在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不仅是党的基本路线更加完整和全面,而且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得党的执政使命和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十九、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第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解放生产力。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系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质量高于资本主义。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马恩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好前提的。邓小平坚持这个观点,提出:社会主义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二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二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伟大目标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依靠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

6、党的领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二

十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将第三阶段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十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哪些?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十五、如何理解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只有在改革的推动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

(2)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改革是我们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伟大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出现过认识上的错误。种种经验教训促使人们思考,共产党人认识到传统的体制与做法必须改变,改革势在必行。

二十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要努力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地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时,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协调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通过改革可以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改革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二

十七、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二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的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二者能够结合起来而不矛盾。三是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滞局面。

二十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一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十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

十一、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3)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金融监管,深化投资体系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性国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养科技领军人物。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转移农民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民。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困帮贫,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

(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吧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内外联动,互利双赢,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实施自由贸易战略。三

十二、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立足中国实际,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十三、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急需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制秩序。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必须要靠法制。三

十四、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哪些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引进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十五、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方针?

主要内容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应遵循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分阶段、积极稳妥地进行;坚持以科学标准衡量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效。

十六、如何理解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

2、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3、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三

十六、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包含三层次内容:第一,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十七、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第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八、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

1、解放思想,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2、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围绕核心,推进文化内容创新。

4、推进文化形式和文化业态创新。三

十九、为什么说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利益为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因此,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今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为什么说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第一,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第二,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的四大要素互为条件、依据、相互促进。没有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的进步无法实现。

十一、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十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方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政府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特点。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迅速发展,涉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十三、如何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1、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2、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3、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到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 四

十四、如何依靠人民建设国防? 把人民战争思想贯彻到国防建设中,就是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1、依靠人民建设国防,能够使人民群众对可能的侵略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筑起制止侵略的铜墙铁壁。

2、依靠人民建设国防,重心是建设和完善适应现代战争所要求的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防体制。

3、依靠人民建设国防,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防动员体制,确保战争爆发时国家能够迅速从和平时期转入战时状态,最大限度地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4、依靠人民建设国防,要坚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的原则。

十五、为什么说坚持四个尊重在本质上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四个尊重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坚持四个尊重,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

十六、如何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已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

十七、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前提条件,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当今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将对民族振兴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体现在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三个方面。四

十八、“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个国家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两制即两制并存;和平统一,高度自治。

十九、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并付诸实践,特别是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合则两利,通则双赢。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共同富裕,民族团结。五

十、如何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时代特点,是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首先,美国和苏联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略平衡,谁都无法取得完全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绝对优势。其次,美苏两国争霸全球的战略受到世界各方的牵制,使两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共同斗争,汇成了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洪流。第四,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各大国都把振兴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希望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发展本国经济。

2)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安全国际化,使开放环境下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越来越多受到国际化影响,同时,国家的安全问题也不只是一国的政策所为,而是需要新的安全观指导。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二是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经济保障;三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时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途径。新安全观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五

十一、“和谐世界”思想是如何提出的? 党历来坚持“和谐世界”的精神实质。毛主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江泽民提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同志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首次使用“和谐世界”的概念。五

十二、“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意义是各是什么?

内容:在基本原则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意义:一是为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奋斗目标,一种新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三是它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五

十三、为什么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第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的性质决定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人民长期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人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第三,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现实的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安定团结,都必须有党的领导。否则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反对霸权就无从谈起。五

十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总体目标: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主要任务: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五大能力,即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五

十五、为什么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办量所在。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

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五

十六、如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

(1)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首要任务是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发现使用优秀干部;坚持不懈提高党员素质,使之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重点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5)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必须警钟长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第五篇:2015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

2015研政治理论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资本(P15)

答: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货币(P12)

答: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抽象劳动 P11 答: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5.上层建筑

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

6.价值规律P12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归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7.使用价值P10 答: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物的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8.资本积累P17 答: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9.可变资本(P16)答: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10.实事求是P95 答:“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理性认识(P97)

答: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主要矛盾 P100

答: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共同富裕 P204

答:是相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言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5.民主集中制P257 答: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6.自由人联合体P27

答: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人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17.矛盾的特殊性P100 答: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94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它构成了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状态,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P145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我国新阶段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充分表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是法治本身的基本要求。如果执法不力,法律再完善也终究是一纸空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9.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P174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P41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6.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所以只要用全力抓住它,其他工作会自行解决。P102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带关键性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但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其他工作反过来会影响中心工作。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90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18.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 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P12 答: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5.什么是价值规律? P12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6.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出的资本家雇佣工作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7.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P14 答: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8.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43 答: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9.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42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泉源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僵死。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0.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P66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论述。P101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P102 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方法。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P150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74 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主要原因是: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P129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P133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失所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25 答:马克思在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但提出了“两个必然”,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6 答:资本可以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实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68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5.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论述及其重大现实意义。P83 答: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中表现。

意义: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加强执政党的觉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继续坚决反对腐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6.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P134-135 答: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这不仅使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要素,既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又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彼此互动的关系。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它发挥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7.试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P186 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个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历史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艰巨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能实现科学决策。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P232 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中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有关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贡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通过接触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第四,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建设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9.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P190 答: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评测们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是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别国成功经验、优秀的法律遗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

下载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重庆党校研究生政治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党校学习心得

    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得以有机会到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并顺利结业,在......

    重庆党校学习心得

    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得以有机会到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并顺利结业,在......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 本人在党校学习期间,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两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作如下自我鉴定: 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岁月匆匆,珍贵的研究生三年的美丽时光就快结束了,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

    研究生自我鉴定范文:岁月匆匆,宝贵的探讨生三年的美丽光阴就快完毕了。经历良师的精心指点以及本身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步成为了一个能顺应社会请求的硕士毕业生,并为做一......

    2013研究生党校学习心得

    党校学习心得 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让我参加今年的党校学习,心情异常的激动和兴奋,怀着对党的敬畏之心完成了党校的学习,虽然只是短短的几次课,但是各位老师的教诲让我受益颇深,也感......

    自贡党校研究生2012

    自委校发〔2011〕 20 号中共自贡市委组织部 中共自贡市委党校 关于认真做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招收在职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各县(区)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

    党校研究生自我鉴定

    篇一 岁月匆匆,珍贵的研究生三年的美丽时光就快结束了。 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