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19-05-13 20:2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宋华琳

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国务院近期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结合当前简政放权、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治理、市场监管改革实践,立足中国市场监管现状,借鉴国外政府监管经验,提出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厘清了市场监管职责,引入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并探索监管方式创新,引入市场监管共治。这份文件是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推动市场监 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先证后照”推动行政审批改革

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2014年以来,国务院分三批审议决定将一些工商登 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并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国发〔2014〕50号、国发〔2015〕11号)予以公布。“先照后证”改革以工商登记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工商系统的自我革命、主动放权,打破了市场主体准入的玻璃门,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带动相关部门审批制的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制度平台。

为了真正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应当落实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由工商总局负责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真正做到目录之外 无审批,从而真正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外,一律不得以备案、登记、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等形式实施变相前置审批。

厘清市场监管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 料,履行监督责任。”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据此,行政审批部门有权进行监管,审批行为并非静态的、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绵不绝的监管过程,通过动态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捍卫公众权益,这也是“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的生动体现。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应秉承职责法定的原则,这也是依法行政基本原理的要求。应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厘清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对于法律法规中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部门的,由法定监管部门依法履责;没有明确的,则由工商部 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按分工履责。这有助于推动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的落实。

建构以信息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

应当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信用体系的约束作用,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信息公示为手段,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将“企业信息”界定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 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该条例的出台,促使建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等。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 建立,通过公示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年度报告、行政处罚、抽查结果、经营异常状态等信息,来促进企业自律,促进社会监督,促进事中事后监管,为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供支撑。应进一步优化和强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功能,将其构成市场监管的信息库、问题源与晴雨表,进而成为重要的 事后事后监管平台。

《意见》要求建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要求在2016年底之前,初步实现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 交换,进而构建双向告知机制、数据比对机制,把握监管风险点,将证照衔接、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支撑事中事后监管。须知,监管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是部门间有效协调的前提,形成彼此间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任,这有助于打破政府监管信息资源的“孤岛”,使得部门间能以共享必要信息为前 提,在监管政策形成和监管执法层面有更好的协调。为此或应秉承职能共享、规范有效、及时完整、合法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组、织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 系统、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信用中国”,促进组织间的合作,形成相互依存的治理网络,来共同应对市场监管难题。

推动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创新

在利益阶层高度分化、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命令-控制型”的刚性监管方式,不能寄希望于某种单一的监管方式,来解决 某一具体监管领域的所有问题。中国市场主体的经济组织形态各异,不同违法行为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这决定了现代的市场监管应使用“组合拳”,而非 “单打一”,需要综合运用事前监管工具和事中事后监管工具,综合运用命令-控制型监管工具和激励性监管工具,来实现市场监管的目标。

行政审批是典型的事前监管手段,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关口后移,加强事后监督管理,以有效集中监管资源,去查处市场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通过推动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创新,避免出现监管真空,规范市场活动中的“灰色地带”。

应努力实现监管创新,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抽查抽检、网络市场定向监测、违法失信、投诉举报、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信息,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风险加以评估,来发现和应对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的风险。使得“好钢用在刀刃上”,能将有限的市场监管 资源,优先配置到对高风险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管。

在我国《论语尧曰第二十》中孔子即云“不教而杀谓之虐”。在事中监管过程中,应完善提醒、约谈、告诫等监管手段,通过建构相应的执法警示制 度,对有潜在违法可能的相对人给予预警提示,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相对人予以告诫规劝,通过合作式监管,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实效,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在市场监管中,应着力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机制,以限制和规范监管部门的行政裁量权,规范行政检查活动。市场 监管部门应公布抽查事项目录,逐项明确抽查依据、主体、内容等,重点抽查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并及时向社 会公布抽查及处理结果,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为“随意执法”所扰,不越雷池合法经营。

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应通过信用约束和行政处罚的联动,更好地实现市场监管效果。《意见》要求对违法市场主体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依法实施吊销营业执照、吊销撤销许可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惩戒措施。这旨在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约束市场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信用 约束手段,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建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格局

在社会转型、市场转型、监管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转型,强化中国市场监管体系与监管能力,引导市场主体自治,推进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监督,建构市场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促使中国市场监管制度的现代化。

因此,《意见》指出,要采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促使市场主体强化主体责任,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营销宣传、售后服务、信息公示等方面履 行法定义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场主体还可以通过创新企业战略,改革内部质量管理,设定高于法定要求的自律性规范,来更好地开展市场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期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法制化、非营利原 则,厘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意见》也要求充分发挥 行业协会商会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和借重行业协会商会在权益保护、资质认定、纠纷处理、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作用,推进监管执法与行业自律的互 动。

在构建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格局的过程中,要鼓励社会监督,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会计师事务 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健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通过社会共治,通 过市场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第三方机构、公众、传媒的合作治理,通过社会共治,实现市场监管中的“巧监管”、“巧治理”,实现监管任务,维 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作者系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二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明确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为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原则。该意见提出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四个谁”的原则,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对在行政审批中事中事后监管的内容要求、措施方法、责任分工、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转变重心、转变方式、转变作风,推动市场监管部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要把落实“四个谁”原则与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维转变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行政审批部门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现象,主动监管的意识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在大量行政审批项取消后,一些行政机关不清楚管什么、不知道怎么管的问题普遍存在,出现了监管迷茫。过去传统的市场监管手段与现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早已不相适应。

该意见中提到改革后的“先照后证”是指从事后置许可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先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先照后证“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市场主体可以更加便利,更加快捷地进入市场,有利于激发民众创业热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已经实施几年了,从以往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看,在落实“四个谁”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上还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监管理念滞后。“先照后证”改革后,大多数审批部门对于后续监管存在着“谁批谁管、不批不管”“无照无证经营市场监管部门兜底”的模糊认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仍然在履行应由审批、监管部门履行的监管职责,很多行政审批部门习惯性的认为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登记机关就应该负责监管市场的一切,未能正确理解“四个谁”原则,出现职责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现象。

二、监管职责不清,执法协作机制不健全。“四个谁”原则确立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层监管执法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对审批、主管部门的履职情况督查不办,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重视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基础性保障。

三、审批、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监管依赖性。在“四个谁”原则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存在误解,认为协作监管就是联合执法,对市场监管部门存在较大的监管依赖性,在各部门间分工负责、各尽其职、相互协作方面欠缺。

四、基层监管压力大。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因人员退休、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等客观因素,导致执法队伍不断萎缩、人员少、任务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更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检验场所、设备设施、检验检测能力弱,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五、解决具体问题方案不明确。就目前在推行“先照后证”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企业先领取了营业执照后办不到后置许可如何处理。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先照后证”改革措施为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但企业在办理相关后置许可时自身并不符合从事该经营范围的条件,无法获得审批许可,按照规定企业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企业为了减少投资损失,在领取执照后,往往会选择擅自开展经营活动,从而构成违法行为,增加了后续监管难度,这就成了一个难题。

“先照后证”改革后,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监管压力日益加大。由于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使市场主体快速增加,良莠不齐的市场主体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将会不断增加。市场监管部门主要停留在过去的通过日常巡查模式开展监管工作,而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导致了基层监管部门处于长期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理顺职能事权关系,建立监管清单,只有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规定,贯彻落实好“四个谁”原则,才能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

一、严格按照“四个谁”原则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对号入座,对有审批、主管部门的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落实好“四个谁”原则,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转变执法观念,调整监管执法方向,细化政策规定。《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并配合审批部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审批部门负责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按照优先适用上位法和特别法的原则,由审批部门负责查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规定的行业、领域的违反行业秩序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查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监管职责或规定不明确的,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加强综合执法的要求,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

三、建立健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规定,要做到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将证照衔接、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支撑事中事后监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四个谁”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就举报受理、移交、调查、情况反馈、纪检监察、社会公开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对“四个谁”原则履行不到位的部门,要加强督查通报和责任追究,逐步在所有审批、主管部门养成及时监管的习惯,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情况发生。

四、做好统筹协调和督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该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根据当前商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应发挥好市场监管牵头作用,加强对“四个谁”原则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通过严厉的督查以确保“四个谁”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有效推动各监管部门执法观念转型,防止出现监管真空,着力构建一个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社会共治的格局。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四个谁”原则贯彻的不断深入,市场监管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将从主体资格监管转移到经营行为监管上来,对市场监管方式和监管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市场监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要切实担当时代使命,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

一、抓好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

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市场监管工作的组织保障。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当作首要的政治任务,把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首位。抓住机遇、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确保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负责、行动上讲纪律。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抓好常态化作风建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过硬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简化审批程序,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提升服务价值。职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转变,监管范围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要把服务融进学校、厂矿、社区,切实加强对学校、幼儿园食堂和机关企业食堂的监督检查,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要紧盯民生难点和薄弱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护弱势群体,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

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落实“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让群众“不跑路”或“只跑一次路”,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方便企业和群众登记注册,使市场主体更加快捷地获得市场“入场券”,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商爱商环境。

三、规范监管秩序,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改革创新,以规范执法、严格监管来确保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平、公正。坚持市场监管工作重心转移,将市场监管工作由传统的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着力点,逐步构建与商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监管等新办法、新措施,取得新成效。统筹执法力量,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将原食药监、质监、工商检验测试整合,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更好地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

四、严格执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突出市场监管重点,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严查虚假违法广告,打击各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商品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通过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督,规范市场行为,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建立消费者维权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首问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主动调解消费纠纷,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确保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五、坚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国务院部署的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双随机”监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简政放权以来,审批事项不断减少,监管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双随机、一公开”成为市场监管的主要模式。“双随机”抽查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对企业日常监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有利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公平公正执法。

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机制,将各业务和职能机构全部纳入进来,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改变只由一个部门、一个业务条线“单打独斗”的现状,注重加强内部各业务条线的融合,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理念渗透到日常监管的各项工作中。

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市场主体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运用,规范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要严格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列入、移出工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要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加强部门和地区间执法协作与信息共享,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做好企业信息归集、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和联合惩戒工作,利用登记注册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畅通举报投诉维权渠道,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场管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一系列与市场监管工作直接相关的新要求。新要求就是要市场监管部门更新监管理念,调整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手段,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释放其投资创业活力。

总之,《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之“先照后证”目的就是要建立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制度,实施“先照后证”后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许可申请各自独立运行,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同监管、社会共治。

落实“四个谁”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我们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到坚持权责法定、依法行政,做到监管有标准,执法有依据,逐步走向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要加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建设,让监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服务大局意识扎根于每个市场监管人的心中,真正做到让党和政府放心,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市场新秩序,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

第三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大讨论征文内容之四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明确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为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原则。该意见提出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四个谁”的原则,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对在行政审批中事中事后监管的内容要求、措施方法、责任分工、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转变重心、转变方式、转变作风,推动市场监管部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要把落实“四个谁”原则与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维转变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行政审批部门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现象,主动监管的意识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在大量行政审批项取消后,一些行政机关不清楚管什么、不知道怎么管的问题普遍存在,出现了监管迷茫。过去传统的市场监管手段与现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早已不相适应。

该意见中提到改革后的“先照后证”是指从事后置许可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先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先照后证“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市场主体可以更加便利,更加快捷地进入市场,有利于激发民众创业热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已经实施几年了,从以往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看,在落实“四个谁”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上还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监管理念滞后。“先照后证”改革后,大多数审批部门对于后续监管存在着“谁批谁管、不批不管”“无照无证经营市场监管部门兜底”的模糊认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仍然在履行应由审批、监管部门履行的监管职责,很多行政审批部门习惯性的认为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登记机关就应该负责监管市场的一切,未能正确理解“四个谁”原则,出现职责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现象。

二、监管职责不清,执法协作机制不健全。“四个谁”原则确立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层监管执法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对审批、主管部门的履职情况督查不办,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重视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基础性保障。

三、审批、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监管依赖性。在“四个谁”原则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存在误解,认为协作监管就是联合执法,对市场监管部门存在较大的监管依赖性,在各部门间分工负责、各尽其职、相互协作方面欠缺。

四、基层监管压力大。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因人员退休、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等客观因素,导致执法队伍不断萎缩、人员少、任务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更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检验场所、设备设施、检验检测能力弱,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五、解决具体问题方案不明确。就目前在推行“先照后证”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企业先领取了营业执照后办不到后置许可如何处理。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先照后证”改革措施为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但企业在办理相关后置许可时自身并不符合从事该经营范围的条件,无法获得审批许可,按照规定企业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企业为了减少投资损失,在领取执照后,往往会选择擅自开展经营活动,从而构成违法行为,增加了后续监管难度,这就成了一个难题。

“先照后证”改革后,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监管压力日益加大。由于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使市场主体快速增加,良莠不齐的市场主体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将会不断增加。市场监管部门主要停留在过去的通过日常巡查模式开展监管工作,而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导致了基层监管部门处于长期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理顺职能事权关系,建立监管清单,只有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规定,贯彻落实好“四个谁”原则,才能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

一、严格按照“四个谁”原则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对号入座,对有审批、主管部门的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落实好“四个谁”原则,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转变执法观念,调整监管执法方向,细化政策规定。《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并配合审批部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审批部门负责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按照优先适用上位法和特别法的原则,由审批部门负责查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规定的行业、领域的违反行业秩序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查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监管职责或规定不明确的,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加强综合执法的要求,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

三、建立健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规定,要做到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将证照衔接、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支撑事中事后监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四个谁”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就举报受理、移交、调查、情况反馈、纪检监察、社会公开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对“四个谁”原则履行不到位的部门,要加强督查通报和责任追究,逐步在所有审批、主管部门养成及时监管的习惯,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情况发生。

四、做好统筹协调和督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该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根据当前商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应发挥好市场监管牵头作用,加强对“四个谁”原则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通过严厉的督查以确保“四个谁”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有效推动各监管部门执法观念转型,防止出现监管真空,着力构建一个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社会共治的格局。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四个谁”原则贯彻的不断深入,市场监管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将从主体资格监管转移到经营行为监管上来,对市场监管方式和监管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市场监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要切实担当时代使命,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

一、抓好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

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市场监管工作的组织保障。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当作首要的政治任务,把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首位。抓住机遇、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确保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负责、行动上讲纪律。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抓好常态化作风建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过硬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简化审批程序,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提升服务价值。职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转变,监管范围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要把服务融进学校、厂矿、社区,切实加强对学校、幼儿园食堂和机关企业食堂的监督检查,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要紧盯民生难点和薄弱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护弱势群体,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

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落实“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让群众“不跑路”或“只跑一次路”,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方便企业和群众登记注册,使市场主体更加快捷地获得市场“入场券”,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商爱商环境。

三、规范监管秩序,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改革创新,以规范执法、严格监管来确保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平、公正。坚持市场监管工作重心转移,将市场监管工作由传统的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着力点,逐步构建与商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监管等新办法、新措施,取得新成效。统筹执法力量,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将原食药监、质监、工商检验测试整合,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更好地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

四、严格执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突出市场监管重点,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严查虚假违法广告,打击各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商品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通过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督,规范市场行为,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建立消费者维权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首问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主动调解消费纠纷,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确保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五、坚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国务院部署的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双随机”监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简政放权以来,审批事项不断减少,监管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双随机、一公开”成为市场监管的主要模式。“双随机”抽查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对企业日常监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有利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公平公正执法。

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机制,将各业务和职能机构全部纳入进来,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改变只由一个部门、一个业务条线“单打独斗”的现状,注重加强内部各业务条线的融合,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理念渗透到日常监管的各项工作中。

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市场主体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运用,规范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要严格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列入、移出工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要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加强部门和地区间执法协作与信息共享,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做好企业信息归集、信息公示、双随机抽查和联合惩戒工作,利用登记注册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畅通举报投诉维权渠道,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场管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一系列与市场监管工作直接相关的新要求。新要求就是要市场监管部门更新监管理念,调整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手段,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释放其投资创业活力。

总之,《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之“先照后证”目的就是要建立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制度,实施“先照后证”后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许可申请各自独立运行,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同监管、社会共治。

落实“四个谁”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我们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到坚持权责法定、依法行政,做到监管有标准,执法有依据,逐步走向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要加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建设,让监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服务大局意识扎根于每个市场监管人的心中,真正做到让党和政府放心,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市场新秩序,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

邮编:131200

地址:**市三岔河镇运管路

身份证:***813

电话:***

第四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放管服改革讲话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放管服改革讲话

今天,我们召集市各有关部门,围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和座谈,我个人认为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会前,参加了市工商局X年企业“双随机”抽查工作启动仪式,对实施“双随机”抽查监管新模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刚才,市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市场监管局介绍了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所做的工作,谈到了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工作设想,讲得都比较客观实在。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对任何一个部门来说,包打天下不可能,关门自守也行不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常态,开放合作、协同共治是主流。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信用监管与失信惩戒的互补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事中事后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信用监管的核心在于提高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营造自觉守信的社会大环境。

“宽进严管”之后,市场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对市场主体微观活动的干预大幅度减少,更多的市场主体有机会公平参与竞争,但也可能导致市场主体“带病”入市,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应增多。

如果对失信者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相反,守信者却因经营成本过高而遭受经济损失,那么,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信用监管造成极大的阻碍。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快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

一是以“双随机+专项检查”强化日常监管。逐步推进“双随机”抽查机制向跨部门、跨区域延伸。切实发挥随机抽查在重点监管、分类监管中的作用,实行“双随机”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日常市场监管的效率。这方面,相城区市场监管局全面整合市场监管条线抽查事项,实现对同一市场主体多个检查事项一次完成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下一步,请市工商局会同市质监局、食药监局,在相城市场监管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探索完善三部门业务整合联合抽查工作,尽快形成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双随机”抽查模式。

二是以“年报+信息公示”加强信用监管。全面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公示共享机制,督促市场主体完善年报信息,即时公布企业信用信息、违法经营行为等情况,为社会提供客观真实信息,倒逼市场主体珍惜信誉、严格自律。

三是以“共享+联合惩戒”提升信用价值。要加快实现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构建多元支撑的企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良性互补。下一步,请市工商局牵头,会同涉及市场监管的相关部门,结合国家及省要求,建立实施***市级层面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制度,通过部门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加大对失信企业的信用约束力度,提升守信企业的信用价值。

四是以“约谈+信用示范”提高守信意识。一方面,要前移监管关口,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市场主体约谈工作,警示不规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督促经营者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另一方面,要把企业品牌建设、“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培育工作等作为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抓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督促经营者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市场环境。

二、抓好事中事后监管与事前审批的衔接

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都是市场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事前审批的限制条件需要事中事后监管来维护,而事中事后监管的实际效果也取决于事前审批的质量。

特别是在我市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将逐步实现一个机构管审批、一枚印章发证照,在“审管分离”的改革新模式下,“谁审批、谁监管”将逐步向“谁主管、谁监管”侧重,为此,抓好事中事后监管与事前审批的有效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企业出现违法或失信行为,是审批的问题还是日常监管的问题X公众应向哪个部门投诉X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都容易产生职责推诿的现象。在“宽进严管”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切实改变过去对审批与监管的传统观念,构建新型的“大监管”格局,做到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机结合。这里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强调一下:

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工作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后,“重审批”的观念已发生明显转变,但由于监管职能的强弱、监管队伍的多少、监管任务的轻重各有不同,导致一些部门“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脱节,“重监管”的意识尚未有效确立。近期,请市编办牵头对全市审批监管部门是否制定了“先照后证”改革后续监管办法做一次摸底调查,对尚未制定的部门要督促其抓紧制定工作意见,明确监管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完善监管依据,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一方面,要抓好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行。在通过监管平台落实好“双告知”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双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审批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许可审批情况及时反馈,加强对“有照无证”的源头把控,对不具备条件不能取得行政许可的“先照后证”市场主体,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作出应对,及时通知市场主体依法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这项工作,请市行政审批局会同市工商局加快研究推动。

此外,关于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商事登记“一表登记、单一窗口”的问题,请市工商局和商务局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和对上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国务院前天新公布了《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

对无照经营的,由工商部门予以处罚;对无证经营的,由相关部门予以查处;对既无证也无照经营的,依照无证经营的规定予以查处。

这里,我也希望各有关部门,加大证照协同监管的力度,加快转变监管观念,明确各自监管职责,加快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证照管理新机制。

三、加快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与基层履职能力的匹配

适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要求,需要切实解决好在责任意识、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基层市场监管局是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主力军,要着力充实一线监管力量,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夯实基层监管工作的基础。

二是要强化市场监管中的法治意识。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要在进一步清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基层进一步清理执法依据,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是要切实发挥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请工商局主动对接市编办,将市场监管信息平台运行和失信企业部门联合惩戒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推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工作支持和实施力度,为基层市场监管工作履职到位提供保障。

四是要加强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要通过业务学习、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组织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现有基层监管队伍的责任意识、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以尽快适应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

四、加快实现协同监管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实现事中事后监管职能需要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条线职能部门的纵横联动,形成监管合力。跨部门协同监管的基础在于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分割,消除不同部门数据库之间的“障碍”。

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事中事后协同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监管资源,实施联合监管,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信息共享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一是要率先建立“三合一”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要建立“三合一”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开放数据端口,对接市场监管综合平台,打通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无障碍数据交换。市工商局要发挥牵头作用,确保及时、完整、准确地向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推送信息。质监局、食药监局要畅通数据传输通道,及时向平台提供有关信息。

二是要大力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工作。要按照省政府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制定市级层面的实施意见。以“一网归集、双向服务”为目标,将各部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涉企信用信息汇集,形成涉企信用信息的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全面覆盖、物理集中、及时归集。这项工作,请市工商局负责牵头实施。刚才,蒋局长汇报中提到的利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资源和共享机制,采用技术手段归集涉企信息的建议,请市经信委与市工商局加强协调对接。

三是要以大数据运用为导向,实施精准高效的执法监管。要加强对市场主体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特别是对风险相对较高、违法行为相对频发、监管资源相对薄弱的重点领域,掌握情况,看准问题,瞄准关键,重拳整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五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现场检查、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较大、污染较重或风险较高和涉及敏感区的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方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监理。对污染较重或环境风险较高、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开展环境监理。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定期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二)“三同时”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展环保“三同时”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建设期间是否落实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是否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建设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文件后,及时组织对建设项目开展竣工环保验收现场检查。检查的内容为项目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按照环评要求予以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是否运行正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立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环评要求的其他事项的落实情况。

(四)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擅自变更、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依法按程序予以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

建设项目环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后,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开展环境监理。项目建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核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项目竣工后,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建设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一致的,视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报备环境影响后评价。

六、监督检查处理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以罚款。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二)排污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由本级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总量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是否符合规定,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中有无违规行为。

三、监督检查方式

根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对排污许可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关情况,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对重点排污单位,采取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排污单位违反排污规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征收排污费,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工作计划;

(二)实施现场检查和台账资料核查;

(三)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记录检查情况;

(四)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

(五)对拒不整改的,情况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环境违法责任。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未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的,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对应当取得而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罚款等处罚;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予以处罚。对违反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关停;对排污单位依法关闭等情况的,依法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减排监测管理

一、监督检查对象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规范化建设、自动监控(测)系统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监督性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监管等。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每季度开展一次;

(二)监督性监测及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三)督查企业按照实时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开展自行监测。

(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7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自动监控(测)设备且通过环保部门数据有效性审核的,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排污单位,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物料衡算、排污系数等方法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2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月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情况。

(四)监控值守。建立值守制度,对系统监控报警及时做出响应,按责任分工通知排污单位、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五)现场检查。对辖区内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检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例行检查表或重点检查表报至省环保部门。

(六)异常情况管理。国控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的,必须在事前5日内书面向辖区内的环保部门报告。自动监控设备在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县环保部门须责令国控企业或运维单位限期整改,并报送人工监测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 次,间隔不得超过6 小时。必须在3日内上传书面报告、人工监测数据至省环保部门。

(七)企业定期报告。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单位每季度初10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季度自动监控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情况报告。

六、监督检查处理

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下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酒类流通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有序发展,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财政支出资金的监督检查 为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企......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二)税收票证的监管 (三)规范案件查处 (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一)税(费)优惠备案事项监管 单位名称:邢台县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和加强各项......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社区矫正工作事项监管 二、社区矫正执法监察 三、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 四、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事项监管 五、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事项监管社区矫正工作事......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事中事后监管 为加强权限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外商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投资行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事项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13〕9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行......

    简政放权后如何加强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简政放权后如何加强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简政放权,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简政放权”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面......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对已立项的科技项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 为切实加强已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监管,制定如下监管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各级各类已立项的利用财政性资金......